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儿童肾脏疾病的预防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预防少儿肾脏疾患(论文文献综述)

韩英豪[1](2021)在《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中医膏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作用的中药制品,是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首次对孙思邈《千金方》中内服膏方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整理,主要对其方药病症进行分析研究及规律总结,同时对膏方制剂和用药特色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医膏方的研究提供参考,为当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统计学法等多种方法,遵循孙思邈着述卷目分类分科方法,分类整理内服膏方的方药配伍规律,探究其内服膏方的方药病证特色及学术思想。结果(1)建立《千金方》内服膏方方剂数据库和膏方药物数据库,整理出孙氏内服膏方69首,涉及药物147种,药物使用频次632味次。将孙氏内服膏方按照卷目分类,涉及妇人、胆腑、七窍、辟谷、养性等28卷次,治疗范围广泛。(2)研究发现内服膏方以虚实辨证为主,适应于虚证的膏方有47首,占68.12%,适应于实证的膏方有22首,占31.88%。(3)膏方配伍灵活多变,小方大复方并用。组方药味数的范围在1~46味,平均药味数为18味,膏方药味数在10以下的小方有49首,占71.01%;膏方药味数在10~20之间的大方有13首,占18.84%;药味数在20以上的特大膏方有7首,约占10%。(4)在膏方的组成上,中药饮片为主体占81.96%,精细料(人参、羚羊角)占1.9%,胶类药物占0.95%,糖类药物占6.17%,其他相关食物(清酒、苦酒、猪脂膏、牛髓、羊脂等)占16.14%。(5)膏方剂型大体分为固态(57.97%)和液态(42.03%)两种。根膏剂的稀稠状态,液态制剂有膏汁、膏饴、膏饧、膏糜;固态制剂有膏餔、膏丸。(6)膏方类型有清膏、素膏、荤膏三类,清膏有9首,占13.04%,素膏有22首,荤膏有38首,占55.07%。(7)内服膏方药类频次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三类是:补虚药类,使用172次,占27.22%;食物类,使用89次,占14.08%;温里药类,使用79次,占12.5%。其中,补虚药以补气类为主,占59.88%,补阴药、补阳药、补阳药所占比例相近。(8)内服膏方常用药物以辛甘温热为主,主入脾、心、肺、肾经。(9)内服膏方主用“药食同源”类物质熬膏,约占50%;药食两用膏方共计25首,占所有内服膏方的36.23%。(10)孙氏内服膏方常用溶媒种类有10种,依次为:苦酒(醋)、水、酒、蜂蜜、地黄汁、生姜汁、胡麻油、猪脂、羊脂、牛乳。结论孙思邈内服膏方集开唐以前内服膏方数目之最,滋补之最,治疗疾病范围广泛之最,膏方的种类剂型亦是丰富多彩。孙思邈内服膏方注重脏腑虚实,专科专膏,辨证施治。孙氏膏方多为小方,用药轻灵而精炼,善用辛甘温补类药物及药食同源物质,奠定内服膏方滋补养生的基础,开创药食两用膏方的先河。

张延芳[2](2020)在《慢性肾脏病互联网辅助筛查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慢性肾脏病(简称CKD)是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又一种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呈现态势为患病率高达10.8%,据估计我国现约有1.4亿CKD患者,而早期知晓率低至12.5%,CKD终末期死亡率高以及医疗支出费用高昂,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慢性肾脏病专家组建议一般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和血肌酐的检测;建议CKD高危人群采取防治措施,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尿白蛋和血肌酐的检测,并估算尿白蛋/肌酐比值(ACR)作为筛查方案。然则,由于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和社区卫生尚未完善,我国居民对CKD的认知低,不积极体检,未能及时发现,给CKD的筛查防治增加难度,于是亟待需要既有效而又经济的筛查方式对CKD进行早期识别和风险预警,实现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延缓CKD的进展,降低整体CKD的治疗费用。本论文从投资项目评估的视角,运用市场需求分析研究“慢性肾脏病互联网辅助筛查项目”。研究目的及意义:为适应人群提供既有效而又经济的CKD辅助筛查模式,解决CKD辅助筛查的痛点并提供方案建议;为投资者在项目评估前期进行分析决策以及提前战略布局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意义。本论文主要采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方法:通过近十年的相关文献检索和统计数据进行市场调查分析目前以及未来CKD市场需求量、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并筛选全国各级规模具有代表的城市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研究该项目市场接受度。抽样调查一般人群样本数量669例,医护人员样本数量123例。研究结果:在抽样调查中,一般人群中的72%愿意接受该项目的模式,并接受支付于互联网辅助筛查的费用在1200元以内的占57.5%;医护人员愿意推荐辅助筛查项目方案给患者的比例为96.2%。此外,根据市场需求结构初步设计项目需求框架模型,为解决CKD辅助筛查项目市场的痛点提供方案建议。最后,本论文通过项目市场需求综合分析研究结论为,随着人口年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居民医疗消费的增长,该项目具有长期投资前景。同时,有待解决一些问题,如:人群对CKD认知度低的问题、信息安全的问题、项目的技术精准度等问题,还需要在市场实践中逐步完善。

杨茜[3](2020)在《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人口发展趋势,而中国作为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正经历着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不断延长。但寿命的延长并非一直伴随着健康的延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这无疑会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挑战。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战略被提出,健康、参与和保障是这一发展战略政策框架的三大支柱,这三者相互促进的同时又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关系是使这个循环成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键。因此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实现积极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较多研究关注了社会参与对于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而忽略了健康对于社会参与的作用,并且对于二者的关系也未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2015年的数据,分别从社会参与的类型和频率两方面对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开发老年人的自身潜能以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本文的正文主要分为理论基础、实证研究和结论三个部分。理论部分回顾和评述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与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从而提出了本文的分析框架。实证研究部分,首先对样本的基本情况以及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中利用虚弱指数法分别构建了老年人身体和心理虚弱指数,运用了潜类别分析法对社会参与的类别进行了分类;然后利用单因素分析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的简单相关关系;接下来重点考察了健康和社会参与关系的大小和方向,利用多因素分析,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类型之间的相互影响,构建潜变量增长模型探讨了健康和社会参与频率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刻画了老年人身心虚弱指数和社会参与频率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趋势;接着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健康和社会参与二者相互影响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一般,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虚弱程度不断提高。我国老年人的身体虚弱指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攀升,且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好于女性老年人,且老化速度较女性老年人慢。城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优于农村老年人,直至85岁之后高龄组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优于城镇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虚弱指数在平稳中略有波动,且同样存在性别和城乡差异。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比女性老年人要好,城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好于农村老年人。2、我国老年人整体社会参与水平较低,参与形式不够多样化。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比例不高,有超过一半的老年人没有进行任何社会活动参与。根据老年人参与各项活动条件概率的特点对社会参与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不愿参与”型的老年人比例最高,其次是“人际互动”型、“帮助他人”型,“多样参与”型老年人的比例最低,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项目较为单一,不够多样化。3、老年人口健康是社会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老年人才有可能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如果健康状况较差则会制约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范围和水平。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的影响来看,在不考虑其他控制因素的情况下,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则进行多样化社会参与的可能性越低,“不愿参与”型的可能性越高。从健康对老年人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来看,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着的个体间差异,社会参与频率的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反向关系。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较少进行社会参与。4、积极的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健康促进的有效途径。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发现,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类型来看,“多样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好,“不愿参与”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最差,即进行多样化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均有积极的影响。从社会参与频率来看,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个体差异。身体虚弱指数的增长变化率和初始水平呈现显着的反向关系,而心理虚弱指数的变化速率和初始状态间则无显着关联。社会参与频率对老年人身体和心理健康均有显着的预测作用,社会参与频率的增加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5、老年人健康和社会参与的个体差异显着。通过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可以发现,老年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着显着的个体间差异。基期身体健康较差的老年人个体其身体状况的下降速度较慢,而心理健康的变化速度和基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则不存在显着的联系。与此同时,老年人个体的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和增长速度上均存在显着的个体间差异,增长变化率与初始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反向关系。6、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这种循环关系既包括“健康状况好——参与多样化/频率高——健康状况好”的良性循环,也包括“健康状况差——不愿参与/频率低——健康状况差”的恶性循环。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通过虚弱指数方法分别构建了老年人的身体虚弱指数和心理虚弱指数,用来综合反映当前我国老年人口的身心健康状况。第二,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老年人口社会参与呈现出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以识别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类型,进而检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否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类型的选择,以及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差异。第三,运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分别刻画了老年人身体虚弱指数、心理虚弱指数、社会参与频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同时根据无条件模型分析了老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参与频率在初始水平以及增长速度上的个体间差异。第四,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了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互影响的机理,指出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之间存在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论文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未来的研究中,一方面应尽可能纳入更多的社会参与种类,以期对老年人社会参与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利用更长跨度的数据,从生命历程的视角出发,对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剖析。

杜晓宇[4](2019)在《上海市杨浦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社会因素的对某些疾病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如能很好的认知并了解其中的关系,则可为制定疾病控制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个地区范围内,时间跨度长的流行病相关数据可以很好的用来分析社会因素的影响。全球疾病负担组织(GBD)研究表明,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了传染性疾病、母婴疾病、围产期疾病和营养不良疾病的发病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常用来评估一个地区卫生系统状况。在1996年至2014年间,中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79%,尽管这一比率仍高于高收入国家。在中国,社会因素对人群归因死亡率的长期影响尚未得到系统性的评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居民经历了以下重大社会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污染工业的发展(1949-1980),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76),改革开放(1979-)和甲肝大流行(1988年1月)。根据世界银行的人均收入标准:上海在1994年以前属于低收入地区;在1996-2005年期间属于中低收入地区;在2006年以后属于中高收入地区。上海市的出生登记制度建立于1987年,比全国早14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上海一些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为了评估社会事件对上海市自然人口增长的分死因死亡率的影响,我们选择杨浦区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地区。选择杨浦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杨浦区的经济水平在上海市区中处于中等水平;其次,杨浦区的居民经历了上述所有公共事件;三是杨浦区户籍居民人口相对稳定,1974-2014年期间从0.77×106到1.0×9106。这主要是由于大型企业的引进受到限制和严格的户籍制度。杨浦区户籍居民在研究期间的人口流入和流出相对有限。因此,研究在人口自然增长状态下社会事件对死亡率的影响,杨浦区的居民人口数据具有非常好的代表性。二、材料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1974-2014年上海市杨浦区疾病控制中心死亡登记系统,其中囊括所有上海市杨浦区户籍人口死亡信息。疾病分类编码采用ICD-10分类编码。三、方法1、对41年间各主要疾病的死因顺位,性别比、死亡率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2、死亡率分解方法:(1)计算方法:同一个人口不同时间的死亡率差别可以看作不同人口结构人口的死亡率差别进行分解。死亡率变化分解采用一种无残差的方法:假定需分解人口A和人口B粗死亡率差别:=年龄结构的差别(以A和B分年龄死亡率的平均值为权重)+非年龄结构的差别(以A和B年龄结构为权重)=人口因素贡献值+非人口因素贡献值其中:设Diff为人口A与人口 B的死亡率差,则:=人口因素贡献值+非人口因素贡献值其中:其中:人口因素贡献率=人口因素贡献值/(人口因素贡献值+非人口因素贡献值)*100%非人口因素贡献率=非人口因素贡献值/(人口因素贡献值+非人口因素贡献值)*100%这里年龄结构差别即两人群人口因素导致的死亡率差别,非年龄结构差别即两人群非人口因素导致的死亡率差别。(2)数据整理方法:把上海市杨浦区1975-2014年分为4段,分别为A段(1975年-1984年);B段(1985年-1994年);C段(1995年-2004年);D段(2004年-2014年)。取各年份段分死因分年龄组死亡人数平均数和杨浦区各年份段个年龄组人口数进行计算。由于需要计算粗死亡率差值,所以计算的年份分别为:B-A=(1985年-1994年)-(1975年-1984年);C-B=(1995年-2004年)-(1985年-1994年):D-C=(2004年-2014年)-(1995年-2004年);3、时间趋势分析方法:死亡率时间趋势分析试图找到一段时间内死亡率变化的趋势分段。本文采用Joinpoint RegressionProgram4.3.1.0(April,2016)软件进行。该软件能够较好的找到死亡率变化的最优模型。在模型的拟合上,按照Joinpoint从0-5的顺序依次进行,寻找最大P值的Joinpoint数量。4、人口预测方法:用1945年Leslie发明的利用目前的年龄结构状况,得到未来的年龄结构和数量随时间演变的动态预测。5、构建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数据准备本研究中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纳入了 20岁及以上的人群,因为年轻人(20岁及以下)的死亡率较低。我们在1976-2014年期间每5年将登记人群划分为亚组,并将登记人群划分为不同年龄组,间隔为5年。之后,我们形成了一张Lexis图表,按年龄(a),时期(p)和队列(c)列出死亡病例和person-year。我们以癌症致死原因为例来说明Lexis图是如何构建的。Lexis图中的人年数使用以下公式计算:(1/3Lap+1/6La+1,p+1)×y(6La,p+1/3a+1.p+1)×y(B)其中公式A用于计算上三角形的人年,公式B用于计算下三角的person-year。L表示期间p的平均人口规模,y表示时期,年龄和队列的间隔年份(本研究中为5年)。模型拟合数据准备后,将年龄,时期和队列数据拟合到模型中,表示为:log[r(a,p)]=f(a)+g(p)+h(c),其中f(a),g(p)和h(c)分别代表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影响。每个变量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函数。我们用平滑的自然线条描述非线性函数。由于APC模型中存在共线性(c=p-a),我们将周期效应的斜率平均约束为0。周期和队列的趋势在图3中显示为风险比率。风险比率是与参考年份相比的死亡风险,参考年份队列上设定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份)和时期上设定为1980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的第一年)。6、使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进行预测为了预测2015-2030年期间的死亡率,构建一个年龄-时期-队列模型,该模型与之前描述的相似但不完全相同。首先,为了平衡乘法模型中的指数增长,选择power 5作为链接函数而不是常用的log link。Moller在2002年证明了power 5作为预测中的联系的优势.其次,使用最近的死亡率数据而不是整个时间段范围数据来构建模型,因为最近的数据在预测未来死亡率方面更有价值。在R软件(版本3.4.3)中使用Epi package和Norpred package进行APC模型分析。四、结果上海市杨浦区在1974年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12.18%,1984年为9.21%,1994年为10.49%,2004年为15.77%,2014年为18.22%,老龄化状况逐年加剧。1974-2014年间全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意外伤害、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1974-2014年年龄别死亡人口占比最高的年龄段分别为 75-年龄组(16.83%),85-年龄组(16.58%),80-年龄组(16.13%),70-年龄组(14.00%),65-年龄组(10.31%)。除0-岁组之外,年龄别死亡人口占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分死因中年龄别死亡人口占比较高的大多数集中在70-以上人群。以10年分段的全死因顺位分析显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变化不大,为前3位,上升幅度较大的为内分泌和营养系统疾病,全户籍中从第7位上升到第4位,男性户籍中从第9位上升到第4位,女性户籍中从第7位上升到第4位。下降幅度较大的为泌尿系统疾病,全户籍从第8位下降到第10位,男性户籍人口从第7位下降到第10位,女性户籍人口从第8位下降到第10位。1974-2014年间上海市杨浦区期望寿命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期望寿命。1974-1990年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总体期望寿命最低年份为1981年(72.98岁),之后呈现上升趋势,从1990年74.2岁上升为2014年79.35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的趋势.1974年到1988年之前死亡率从8.3/1000(1974年)上升到39.6/1000(1988年),而1988年之后迅速下降到4/1000(1998年)之后保持较低水平(5/1000以内)。传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人数占比从1974的7.66%,逐年缩小至2014年的1.86%。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比从1974年的86.03%逐年增加至2014年的94.42%,意外伤害死亡占比从1974年的6.31%减少至2014年的3.72%。传染性疾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粗死亡率从40.240/10万下降到16.345/10万,标化死亡率从40.383/10万下降到10.300/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粗死亡率从1974年的451.983/10万逐步上升至828.180/10万,标化死亡率在1998年之后下降,从1998年519.936/10万下降至2014年313.477/10万。意外伤害粗死亡率变化幅度不大,1974年为33.139/10万,2014年为32.598/10万,其中最高点为1978年57.496/10万,最低为2013年28.314/10万,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1974年为36.536/10万,2014年为13.649/10万。最高为1978年57.496/10万,最低为1982年34.429/10万。1974-2014年间,杨浦户籍居民平均41879864人/年,共发生死亡290332例(男154050例,女136282例)。第一类疾病,第二类疾病和第三类疾病死因死亡人口分别占总死亡人口比为3.80%、86.50%和5.56%。1974年至2015年间死亡占比前5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心脏病),癌症,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糖尿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肝硬化和消化道溃疡,分别占所有死亡总数的35.05%、28.36%、11.35%、3.45%和3.22%。癌症死亡人口平均寿命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口平均寿命短7.7年。而在年龄《60岁人口中,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意外受伤、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导致死亡的前5大原因,分别占所有死亡人口的40.20%、19.66%、11.70%、5.93%和3.29%。经过Joinpoint分析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下降中1988年为明显的下降转折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中,标化死亡率在1995年左右前平稳或小幅上升,之后下降,在2005年之后下降幅度减缓;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在2001年之前小幅上升,之后上升幅度加大。主要疾病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通过年龄-时期-队列(APC)模型,我们分析了年龄,出生队列和时期对死亡率的影响。自1990年尤其是2000年之后,在60到70岁年龄组中,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而且所有年龄组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出生队列分析表明,从1955年到1965年,包括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这一段时间内,出生的人群中全死因死亡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的第二类疾病死亡率,以及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从APC模型出生队列的拟合趋势中,我们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分别在1921年,1928年,1911年出生的人群中达到的顶点,之后又开始下降。然而,1949年之后出生的人群癌症和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开始增加。在1974年,年龄在65及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59%,而这一比例到了2015年增加到了 19.15%。老年人口预计在2021-2025年间将会达到峰值,占总人口的33.15%。此后,这一比例将开始减少。在2026-2030年间会共有11354名女性和20996名男性死亡。第一类疾病和第三类疾病的死亡占比将继续下降(第一类疾病:1976-1980年为6.67%,2011-2015年为2.43%,2026-2030年为2.31%;第三类疾病:1976-1980年为7.83%,2011-2015年为3.71%,2026-2030年为3.08%)。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将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疾病。此外,这两种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比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在增加。糖尿病死亡人口占比也不断增长,在2026-2030年间将会成为女性第三大死亡原因,男性第四大死亡原因。五、讨论本研究有3个主要发现。首先,第一、二、三类疾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分别在1988、1994、1995年后出现骤降。其次第二类疾病危险因素在1911至1928出生的人群中达到顶峰,然后出现下降。然而,1949年以后出生人群的癌症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出现上升。第三,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仍然是死因顺位的前两位,同时,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2026至2030年不断上升。标准化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公共卫生环境的优化和死亡危险因素的改变。由于1988年1月甲型肝炎的爆发,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控制传染病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有效的降低了 1988年后第一类死因的死亡率。上海的第一类和第三类疾病的标准化死亡率明显低于中国大陆其余地区和世界水平,这是因为上海通过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有效的控制了第一类和第三类疾病的死亡率。吸烟和空气污染是明确会导致COPD死亡的危险因素,自 80年代以来,因为空气质量和医疗条件的改善,COPD的死亡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尽管如此,第二类疾病的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自1991年以来,可能是因为从80年代以来,排放污染的工业被迁离上海市区,癌症的标准化死亡率开始下降。1998年和2005年之后,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率分别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从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支撑的医疗条件和健康生活方式得到了大力推进,此外,1996年以后世界银行资助的健康促进计划也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920至1930年出生的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死亡率位居前列,这与1960至1980年间较差的医疗状况有关。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1959-1961)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期间,医疗系统受到重创。以前的研究表明,在早年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会增加成年期肥胖、高血糖、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和脂肪肝的风险,并且还会增加晚年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和胃癌的死亡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围产期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包括中风、癌症、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损伤。尤其是在女性和缺血性卒中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与代谢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可以部分解释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也会导致胰岛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发育不良,并将伴随余生。早年所处的不良社会环境会增加晚年慢性病的风险。在194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中,慢性疾病的死亡风险是下降的,然而1949年以后出生的人癌症和糖尿病死亡风险是增加的。这表明他们暴露于这些疾病危险因素的程度增加。大量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吸烟、超重或肥胖、缺乏身体活动、蔬菜摄入量的降低和饮酒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根据上海市区的膳食情况调查,红肉的膳食比例从1982年的9%上升到2002年的26%,而谷物的膳食比例从65%下降到4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群的吸烟量大幅增加。在2010年,超过50%的中国成年男性是吸烟者,并且20岁以下的男性吸烟率较高。糖尿病与某些癌症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并且糖尿病也是某些癌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六、结论与建议结论:1974-2014年间上海市杨浦区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未来老年人口比例仍将上升。41年间已发生流行病学转换,死亡主要原因从传染病和母婴疾病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一直是死亡顺位的前三位,预计未来这种状况还将继续,上升幅度较大的为内分泌和营养代谢疾病,下降幅度较大的为泌尿系统疾病。人口因素(老龄化)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的上升中其主要作用,非人口因素(医疗条件的改善等)在传染病和母婴疾病的死亡率的下降中起主要作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吸烟、肥胖、高血压)没有明显改善,意外伤害死亡率下降与我国严格控制酒驾、安全座椅和头盔的使用有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在1911至1928出生的人群中达到顶峰,然后出现下降。然而,1949年以后出生人群的癌症和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出现上升。未来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在2026至2030年不断上升。癌症的患病因素已经从环境污染和(或)感染转移到烟草和酒精的消费、营养过剩和缺乏身体活动上,后者还可能通过诱发全身性炎症导致死于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在过去41年中,和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相关的死亡占比不断增加。预计未来这种趋势还将持续。未来杨浦区老年人口预计在2021-2025年间将会达到峰值,占总人口的33.15%,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仍将上升,标化死亡率下降。建议:1、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戒烟限酒、按照《中国居民健康膳食宝塔》建议科学饮食,限制糖分和盐分的过多摄入,限制红肉的摄取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随着人群死亡原因转换,社会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应该从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治病”模式转变为“以社区为主的医疗保健护理”模式。依托社区的健康管理,可以很好的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程长、不可治愈、有较严重后遗症的特点。3、人口老龄化情况加剧,为缓解社会医疗和养老保障压力,除了扩大参加社会保险人员纳入范围,加强健康教育,促进老年健康。

罗辉[5](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刘尚建[6](2017)在《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荣谦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着名中医儿科专家。早年随家父徐绍恩学习,1990年师承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京城小儿王"刘弼臣教授。本文分为两部分介绍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并通过系统分析80例临床病例以总结徐荣谦教授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经验。第一部分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1、徐荣谦教授学术渊源概述回顾了徐荣谦教授成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之路,通过家学耳濡目染,诵经典打基础,科班系统教育,多抄方扩阅历,传道教学相长,勤总结成体系,终成一代中医儿科专家。2、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体系概述重点论述徐荣谦教授临床理论体系,徐荣谦教授从医50余载,逐渐形成以"少阳学说"为理论核心,"五脏为纲的辨证论治体系,突出从肝胆论治与从肺论治"临床疾病相结合的临证医疗特色。3、徐荣谦教授临床经验总结选出徐荣谦教授临证最能体现其临床理论思想的名方应用和临证经验。通过7病3方进行总结归纳,很多已是成熟经验,在此进行了系统总结。第二部分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目的:总结徐荣谦教授的临床经验,客观评价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次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科门诊明确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证)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对照平行的原则,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纳入研究。分别治疗3个月: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徐荣谦教授五草肾炎方加减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并记录积分、临床生化指标(尿常规、肾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方面(P>0.05),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疾病疗效评价,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2.50%,治疗组在疾病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而对照组证候积分上升。治疗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对比,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间治疗后证候积分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证候积分疗效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疲倦乏力、夜尿频、腰膝酸痛等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生化指标比较: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降低患者尿蛋白、尿潜血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的24h尿蛋白定量均较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肾功能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肾功能指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较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不良反应: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因药物自身反应出现咳嗽者5例,出现头痛者3例。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自行缓解。2组均无剔除及脱落病例。其余均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及毒副作用。结论: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确切,并针对不同的标证随证加减,从整体上扶正祛邪、助邪外出。治以培元固本,补脾益肾、宣通肺窍给邪出路。清热祛湿、活血行气以祛外邪,共奏扶正祛邪、宣肺祛邪之目的。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疲倦乏力、夜尿频多、浮肿的症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蛋白尿、血尿。可以保护和稳定肾功能,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性良好。

张小平[7](2016)在《消癜经验方治疗血热夹瘀型小儿紫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消癜经验方对血热夹瘀型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该方能否治疗或缓解小儿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症状及肾脏损害相关指标。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复方芦丁20mg口服,一日三次;双嘧达莫2.5mg/kg-1·d-1,分2-3次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前4周以0.5-1mg/kg-1·d-1(最大剂量不超过30mg/d),分23次口服,服用4周后改为晨起顿服,并于2周内逐渐减量至以初始剂量隔日顿服,以后按照每周减2.5mg的标准递减至停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消癜经验方,水煎,早晚两次分服。以2周为一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6周的实验室检测数据、中医证候积分、中西医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疗程结束后进行1、2、3月随访记录,比较复发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6周后,紫癜、关节/腹痛、心烦口渴、尿黄便干、乏力等证候与治疗前相比均表现出积分显着降低(p<0.05)。在治疗6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除乏力外(P>0.05),紫癜、关节/腹痛、心烦口渴、尿黄便干等证候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且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在治疗6周的24hUPro、MA、β2-MG、尿RBC,与同组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相比均产生了显着差异(p<0.05);在治疗2、4、6周,24hUPro两组之间比较均未产生差异(P>0.05),而β2-MG的两组之间比较均产生显着差(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MA、尿RBC除在治疗2周外未产生差异(P>0.05),在治疗4、6周相比均产生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整个疗程中两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例数进行统计,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后未见显着差异(P>0.05)。对两组治疗后第1、2、3个月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治疗组总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癜经验方能有效缓解HSPN患儿紫癜、关节/腹痛、心烦口渴、尿黄便干等中医证候,与对照组相比能更有效的改善各项中医证候,在中医临床效果上疗效更确切。消癜经验方可以有效降低患儿尿24hUpro、β2-MG、MA、RBC指标。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可更好的改善β2-MG、MA、RBC指标,促进疾病康复。两组均有复发情况发生,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复发,远期效果更为理想。消癜经验方联合西药并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且与单纯西药组相比,不良反应无明显的差别,提示本实验中西医结合应用较单纯西药治疗,副作用并未显着增加,安全性并未降低。中西结合组短期口服不良反应较轻微,对于小儿用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戴建兵[8](2015)在《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江苏昆山、浙江海宁、河南洛宁、广东深圳4地作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地区。2014年4月,民政部进一步选取北京市房山区等46个市(县、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试点过程中,试点地区高度重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工作,努力加强制度创建,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需要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蓝图。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制度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需要理论等为理论分析框架,以软系统方法论(SSM)为方法上的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计量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上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本文沿着三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次展开,分别是:(1)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3)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探索。论文分析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考察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提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福利覆盖范围、福利内容体系、财政资金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探索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案。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变迁而来,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我国正处于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面有待扩大,福利项目有待增加,福利水平有待提高,专门立法有待制定,管理运行有待完善,绩效评价有待规范。影响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状况。第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为宗旨,以我国现实国情为蓝本,以国际经验为参照,以满足儿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察儿童权利优先序列,科学合理构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适度、统一”的原则。第四,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民主发展进程,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2010-2020年)、中级阶段(2021-2030年)和高级阶段(2031-2050年)。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孤儿逐步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最终实现特殊儿童全覆盖;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以生存性福利为主,兼顾发展性福利,福利项目逐步增多;儿童社会福利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中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特殊儿童扩大到部分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实现生存性福利和发展性福利并重,城乡福利项目和内容多样化;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较高的福利给付。高级阶段,儿童社会覆盖范围从全体特殊儿童扩大到全体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广泛,为全体儿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项目;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高,实现高水平的福利供给。第五,我国应逐步增加儿童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规模,202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0.50%,2030年时逐步提高到0.95%-1.03%,2050年时达到2.38%-2.66%。205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接近OECD国家2009年的平均水平(2.61%)。第六,我国应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儿童福利法》为母法,包含儿童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司法保护等专项福利法律法规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第七,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国家层面建立儿童福利局或“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第八,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以符合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有如下特色和创新:第一,深化和发展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第二,比较系统地提出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第三,相对完整地构建起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第四,将软系统方法论(SSM)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创新性。第五,较早地将绩效评价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评价手段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刘慧霞[9](2014)在《超重与肥胖儿童肝脏多普勒彩超声像图的表现与分析》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伴随着中国成功的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青少年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正如陈至立所讲,由于营养和饮食不当,加之学校偏重智育轻体育,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近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儿童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祖国含苞待放的花朵。但是,众所周知肥胖儿童的体质健康状况令国家、社会、家长和老师都为之担忧。由肥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一次又一次的拷问着我们的医生和体育工作者,少儿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近年来,肥胖儿童脂肪肝的检出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一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加之自己本身不爱体育锻炼,那些慢性疾病把魔爪一步步的伸向他们。少儿的肥胖度和脂肪肝的发生呈正比关系,应该警醒的是,肥胖儿童肝脏有不同程度脂肪沉积不会有太大的身体感觉。这不同于肥胖成人的脂肪肝。本文的主要探究目的就是想运用多普勒超声图像,通过将肥胖儿童的肝脏影像学表现和正常儿童、肥胖成人以及自身的肾脏影像学图像进行比较,早期发现其肝脏的一些隐匿变化。通过随机抽取7~12岁肥胖儿童、正常儿童、肥胖成人各10名。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以及体成份分析仪测定。实验数据和超声图像的对比分析显示,有的肥胖儿童的肝脏有脂肪沉积。超声筛查肝脏脂肪变化有其独特的优势,敏感、无创伤、简单、快捷等特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安排少儿定期做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筛查肝脏的变化。在体育活动中,应该将肥胖儿童从基本组中分开出来,为他们设计适合的体育教学活动。以达到更好地健身和减重的目的;家长要提高警惕培养少儿正确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防治肥胖的重要前提。从临床医学来看,肥胖儿童脂肪肝方面的研究、对肥胖儿童肝脏系统影像学的研究已经是硕果累累。且大多是从流行病学、病理学等方面加以研究。在运动人体科学方面,此方向的研究还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确立,对于肥胖儿童早期预防性干预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实现健康快乐成长是一项非常有意义、有前瞻性的工作。

张珍[10](2013)在《当代名中医治疗紫癜性肾炎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挖掘和总结当代名中医治疗紫癜性肾炎(HSPN)经验,探索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共同认识和规律。方法:选择当代20位名中医对治疗HSPN有显着疗效和特色的学术经验相关文献84篇作为研究材料,应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整理、归纳,从紫癜性肾炎的病名、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探索其中医的认识规律;通过对20位当代名中医治疗HSPN的处方(经验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归纳出HSPN最常用治疗药物,从而探索当代名中医对HSPN的证治规律。结果:1.紫癜性肾炎的中医病名最常用为尿血、葡萄疫,其次为水肿、肌衄、血证、斑疹、斑毒,虚损、紫斑、紫癜性肾风较少见;2.外感风热湿毒邪、先天禀赋异常是紫癜性肾炎的中医主要病因,饮食失宜、药毒入侵次之。3.当代名中医认为HSPN的关键病机是先天禀赋不足(气阴亏虚)、血瘀阻络,其次分别是外感风热湿毒邪气、脏腑亏虚。本虚以气阴亏虚、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浊毒为主。4.20位当代名中医对HSPN的论治方法均采用辨证论治,并同时采用分期论治有10位,辨病论治有6位;5.中医治法常以祛风散邪、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补益脏腑、调理气血阴阳。6.收集经验方共168条方剂,最常用种类是清热凉血药、活血通经药、清热解毒药、凉血止血药、补气药。7.使用201种药,共1936药次,平均每方用药数为11.52种。使用药物频率超过或等于4次的共有96种、频次等于或低于3次共有105种。经聚类分析当代名医最常用药物依次是生地黄、牡丹皮、丹参、赤芍、当归、甘草、小蓟、大蓟、墨旱莲、女贞子、黄芩、茜草、白茅根、黄芪、白术、益母草、金银花、连翘、紫草、水牛角、山茱萸、蝉蜕、防风、山药、茯苓等。结论:1.当代名中医对HSPN的中医病名共识为尿血、葡萄疫,近年提出紫癜性肾风值得商榷。2.先天禀赋不足、外感风热湿毒邪气、血瘀阻络、脏腑亏虚共同作用是紫癜性肾炎的致病规律。3.祛风散邪、清热解毒、滋阴清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补益脏腑、调理气血阴阳是当代名中医治疗HSPN的常用治法;清热凉血药、活血通经药、清热解毒药、凉血止血药、补气药是当代名中医治疗HSPN最常用的药物种类;生地、牡丹皮、丹参、赤芍、当归、甘草、小蓟、大蓟、墨旱莲、女贞子、黄芩、茜草、白茅根、黄芪、白术、益母草、金银花、连翘、紫草、水牛角、山茱萸、蝉蜕、防风、山药、茯苓是最常用的药物。

二、预防少儿肾脏疾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少儿肾脏疾患(论文提纲范文)

(1)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膏方源流概述
    1 膏方的概念
        1.1 膏的释义
        1.2 膏方的种类
        1.3 膏剂与丸剂的区别
    2 膏方的历史源流
        2.1 先秦至秦汉时期
        2.2 魏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清时期
        2.5 近现代时期
第二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版本依据
        2.2 膏方纳入标准
        2.3 膏方排除标准
        2.4 孙思邈膏方概况
    3 研究主要方法
        3.1 文献法
        3.2 比较法
        3.3 统计学法
    4 膏方资料处理
        4.1 膏方名称录入
        4.2 膏方病证分类录入
        4.3 内服膏方药物录入
第三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
    1 孙氏妇人内服膏方整理
        1.1 膏方评析
        1.2 妇人膏方总结
    2 孙氏胆腑内服膏方
        2.1 膏方评析
        2.2 胆腑膏方总结
    3 孙氏养生辟谷膏方介绍
        3.1 膏方评析
        3.2 养性辟谷膏方总结
    4 孙氏七窍内服膏方整理
        4.1 膏方评析
        4.2 七窍内服膏方总结
    5 孙氏大肠内服膏方整理
        5.1 膏方评析
        5.2 大肠膏方总结
    6 孙氏杂病内服膏方整理
        6.1 膏方评析
        6.2 杂病膏方总结
    7 孙氏伤寒内服膏方整理
        7.1 膏方评析
        7.2 伤寒膏方总结
    8 孙氏痈肿毒内服膏方整理
        8.1 膏方评析
        8.2 痈肿膏方总结
    9 孙氏风毒脚气膏方整理
        9.1 膏方评析
        9.2 脚气膏方总结
    10 孙氏儿科内服膏方整理
        10.1 膏方评析
        10.2 小儿膏方总结
    11 孙氏中风内服膏方整理
        11.1 膏方评析
        11.2 中风膏方总结
    12 孙氏“单首”膏方整理
        12.1 膏方评析
        12.2 “单首”膏方总结
第四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组方规律统计分析
    1 内服膏方用药统计及分析
        1.1 药类频次统计及分析
        1.2 高频类药物统计及分析
    2 内服膏方组方统计及分析
        2.1 药食两用膏方统计及分析
        2.2 内服膏方虚实证统计及分析
        2.3 内服膏方大小方统计及分析
        2.4 内服膏方剂型统计及分析
        2.5 内服膏方类型统计及分析
        2.6 收膏“湿性物质”统计及分析
第五部分 孙思邈内服膏方特色总结及历史地位
    1 膏方辨证特色
        1.1 专科专膏,以症施治
        1.2 脏腑虚实,辨证论治
    2 膏方用药特色
        2.1 补虚为主,善用温药
        2.2 寒温适中,动静结合
        2.3 药食同源,注重食疗
    3 膏方组方特色
        3.1 用药简炼,小方为主
        3.2 剂型丰富,类型多样
结语
附录 《千金方》常用药物剂量核算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慢性肾脏病互联网辅助筛查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研究的背景
        1.1.2 选题研究的目的
        1.1.3 选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筛查项目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互联网医疗应用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综述小结
    1.3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的基础理论
        1.3.1 市场需求研究的概述
        1.3.2 市场调查是认识项目市场需求的基本途径
        1.3.3 市场预测是掌握项目市场发展的主要路径
        1.3.4 市场需求分析是决定项目必要的关键步骤
    1.4 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主要结论与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CKD辅助筛查项目的市场需求调查
    2.1 项目简介
    2.2 项目市场需求调查的流程
    2.3 项目市场需求调查的方法
        2.3.1 运用文献检索调查法采集项目市场需求的要素信息
        2.3.2 运用询问调查法问卷调查项目市场的接受度和需求结构
        2.3.3 运用询问调查法进行深度访谈调查市场的预期和前景信息
    2.4 项目市场需求调查的内容
        2.4.1 调查项目的市场环境及现状
        2.4.2 调查项目的市场需求量
        2.4.3 调查项目的市场需求结构及变化
        2.4.4 调查项目的市场购买动机与行为
    2.5 市场需求调查的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KD辅助筛查项目的市场需求预测
    3.1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的目的
    3.2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的基本流程
    3.3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的方法
        3.3.1 运用类推预测项目市场的环境变化
        3.3.2 运用归纳类推预测项目市场未来需求量
        3.3.3 运用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模型预测项目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及购买行为
        3.3.4 运用综合意见方法预测项目市场的发展趋势
    3.4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的主要内容
        3.4.1 预测项目市场的环境变化
        3.4.2 预测项目市场未来的需求量
        3.4.3 预测项目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及购买行为
        3.4.4 预测项目市场的发展趋势
    3.5 项目市场需求预测的结果
        3.5.1 项目市场未来需求总量
        3.5.2 项目市场的需求结构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KD辅助筛查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必要性评估
    4.1 CKD辅助筛查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4.1.1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的方法
        4.1.2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的内容
        4.1.3 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的小结
    4.2 CKD辅助筛查项目的必要性评估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问题与思考
    5.3 建议
        5.3.1 从政府层面
        5.3.2 从医疗机构的层面
        5.3.3 从投资技术研发层面
        5.3.4 从居民的层面
        5.3.5 从大型疫情应急的角度
参考文献
附录1 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于居家健康管理及慢性病辅助筛查的调查问卷
附录2 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于慢性肾脏病辅助筛查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老年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
        2.1.2 社会参与对老年健康的影响
        2.1.3 其他因素的影响
        2.1.4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
        2.2.1 老年人口
        2.2.2 老年健康
        2.2.3 社会参与
    2.3 相关理论回顾
    2.4 理论框架
3.研究数据和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变量选取与描述
    3.3 研究方法
        3.3.1 潜在类别分析
        3.3.2 潜变量增长模型
4.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基本状况分析
    4.1 老年人口健康的现状
        4.1.1 各个健康指标的特征
        4.1.2 健康综合指标的构造
        4.1.3 虚弱指数的特征
    4.2 社会参与的现状
        4.2.1 社会参与的频率
        4.2.2 社会参与的类型
    4.3 本章小结
5.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关关系的描述性统计
    5.1 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
        5.1.1 健康和社会参与频率的相关关系
        5.1.2 健康和社会参与类型的相关关系
    5.2 健康和控制变量的分布
    5.3 社会参与和控制变量的分布
    5.4 本章小结
6.老年人口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实证
    6.1 健康对社会参与类型的影响
        6.1.1 健康对“多样参与/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1.2 健康对“人际互动/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1.3 健康对“帮助他人/不愿参与”型的影响
    6.2 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1 身体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2 心理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2.3 不同老年人群体健康对社会参与频率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7.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口健康的影响实证
    7.1 社会参与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7.1.1 社会参与类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7.1.2 社会参与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 社会参与频率对健康的影响
        7.2.1 社会参与频率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7.2.2 社会参与频率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7.2.3 不同老年群体社会参与频率对健康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8.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相互影响机理探讨
    8.1 健康对社会参与的影响机理
    8.2 社会参与对健康的影响机理
    8.3 相互影响的循环机理
9.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启示
    9.3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上海市杨浦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创新点
    五、研究的不足
第一部分 上海市杨浦区1974-2014年全死因分析
    一、材料方法
    二、结果
第二部分 杨浦区各类疾病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和预测
    一、方法
    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References
致谢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摘要
    ABSTRACT
    一、徐荣谦教授学术渊源概述
        徐荣谦教授简介
        1 家学耳濡目染,诵经典打基础
        1.1 家父徐绍恩学术思想影响
        2 科班系统教育,跟名师扩阅历
        2.1 刘弼臣教授学术思想影响
        2.2 名家张奇文教授学术思想影响
        2.3 名医王烈教授学术思想影响
        3 传道教学相长,勤总结成体系
    二、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 五脏为纲的辨证论治体系
        2 从肝胆论治与从肺论治
        2.1 从肝胆论治
        2.2 从肺论治
        3 徐荣谦教授小儿"少阳学说"学术思想
        3.1 少阳学说的概念
        3.2 少阳学说的内涵
    三、徐荣谦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徐荣谦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经验
        1.1 支气管哮喘的诊疗
        1.2 典型病案
        2 徐荣谦教授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经验
        2.1 过敏性鼻炎的诊治
        2.2 典型病案
        3 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癫痫经验
        3.1 癫痫的诊疗
        3.2 典型病案
        4 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经验
        4.1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治
        4.2 典型病案
        5 徐荣谦教授治疗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临床经验
        5.1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治
        5.2 典型病案
        6 徐荣谦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经验
        6.1 慢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
        6.2 典型病案
        7 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便秘
        7.1 小儿便秘的诊治
        7.2 典型病案
        8 徐荣谦教授运用大青龙汤治疗儿童外感类肺系疾病经验
        8.1 大青龙汤之渊源
        8.2 小儿常见外感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
        8.3 典型病案
        9 徐荣谦教授运用四芽三仙汤治疗儿科病经验
        9.1 四芽三仙汤临床应用
        9.2 典型病案
        10 徐荣谦教授运用息愤汤治疗临床疾病经验
        10.1 息愤汤临床应用
        10.2 典型病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
    文献综述
        1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证候分型
        1.4 中医诊断
        1.5 治则治法
        2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病理类型
        2.3 相关实验室指标及诊断
        2.4 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2.7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2.8 观察与评价指标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样本例数
        3.3 随机方法
        3.4 盲法
        3.5 治疗方法
        3.6 统计学处理
        3.7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资料
        4.2 组间基线情况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徐荣谦教授运用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理论基础
        5.2 五草肾炎方的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3 不足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消癜经验方治疗血热夹瘀型小儿紫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临床观察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福利、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
        二、儿童和儿童社会福利
        三、三种形态的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分析理论
        二、福利测量与提供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需要理论
第四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现状评估
    第一节 取得成就
        一、覆盖范围逐步从孤儿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
        二、福利内容逐步从单一服务发展到服务与津贴综合提供
        三、福利水平逐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并实现自然增长
        四、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并建立起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
        五、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并逐步完善儿童社会福利管理机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儿童社会福利尚未实现全面覆盖
        二、福利内容中需增加津贴和服务项目
        三、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四、综合性的《儿童福利法》亟需制定
        五、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职能亟需整合
        六、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有待完善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较长时间处于不发达水平
        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相对不合理
        三、儿童社会福利政策相对滞后
        四、对儿童社会福利认识相对不足
        五、结论及其启示
第五章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
        一、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比较
        二、儿童社会福利资金投入比较
        三、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比较
        四、儿童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比较
    第二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一、国际经验
        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机理分析
    第一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二、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三、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
        四、有利于满足儿童需要
    第二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具备的经济基础
        二、具备的政治基础
        三、具备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分析
        一、建设理念
        二、建设思路
    第四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二、逐步扩大,循序渐进原则
        三、适应经济,适度普惠原则
        四、统筹兼顾,逐步统一原则
    第五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一、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预测
        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三阶段”路径选择
第七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探索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扩大探索
        一、儿童分类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二、覆盖范围扩大的三阶段探索
    第二节 基于SSM的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构建探索
        一、SSM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中运用的可行性
        二、感知和表述儿童社会福利问题情境
        三、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目标活动模型构建
        四、目标活动模型与现实世界比较
        五、SSM方法下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三阶段构建
    第三节 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保障探索
        一、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下满足需要的支出分析
        二、微观视角下满足儿童个体需要福利标准的确定
        三、宏观视角下儿童社会福利财政支出规模三阶段测算
        四、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可能性分析
        五、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保障机制
    第四节 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
        一、尽快出台《儿童福利法》或《儿童福利条例》
        二、尽早构建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
        三、尽力保障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第五节 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建设探索
        一、整合行政管理职能
        二、健全行政管理机构
        三、完善行政管理规章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五、推进社会化管理
    第六节 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建设探索
        一、AHP方法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领域运用的可行性
        二、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基于AHP方法的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四、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过程管理
        五、促进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的建议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类儿童福利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儿童福利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专家咨询表
附录五:专家打分表

(9)超重与肥胖儿童肝脏多普勒彩超声像图的表现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肝脏的生物学基础
        1.2.1 肝脏的解剖
        1.2.2 肝脏的物质代谢
        1.2.3 肝脏的解毒功能
    1.3 研究的价值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内现状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3 肥胖儿童肝脏研究情况
    2.4 多普勒超声影像学在检测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
3.实验方法及对象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器材
        3.2.1 实验器材
        3.2.2 测试地点
    3.3 测试方法
4.结果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4.1 测试指标结果
        4.1.1 身体质量指数测定
        4.1.2 体成份分析仪测定结果
    4.2 统计方法
    4.3 抽样结果分析
    4.4 超声图像表现
        4.4.1 肥胖儿童肝脏超声图像
        4.4.2 正常体重儿童肝脏的图像
        4.4.3 肥胖儿童肝肾超声图像
        4.4.4 正常体重儿童肝肾超声图像
        4.4.5 肥胖成年人肝脏超声图像
        4.4.6 肥胖成人肝肾超声图像
    4.5 结果分析
        4.5.1 肥胖儿童肝肾图像学分析
        4.5.2 正常儿童肝肾图像学分析
        4.5.3 肥胖儿童与肥胖成人肝脏比较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参考文献
致谢

(10)当代名中医治疗紫癜性肾炎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研究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文献的选择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4. 数据管理和分析
    5. 研究流程图
    6. 重复信息的处理
第二节 统计分析结果
    1. 文献资料的收集情况
    2. 紫癜性肾炎病名统计结果
    3. 紫癜性肾炎病因病机统计结果
    4. 紫癜性肾炎论治方法统计结果
    5. 紫癜性肾炎治则治法统计结果
    6. 紫癜性肾炎具体治疗方式统计结果
    7. 紫癜性肾炎药物及药效分类统计结果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1. 关于紫癜性肾炎病名
    2. 关于紫癜性肾炎的理法分析
    3. 用药特点
    4. 病因病机与常用药物的关系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紫癜性肾炎历代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名医简介及经验概述
附 当代名医治疗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三 HSPN文献信息采集表(经验总结)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以及科研成果

四、预防少儿肾脏疾患(论文参考文献)

  • [1]孙思邈内服膏方文献整理研究[D]. 韩英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慢性肾脏病互联网辅助筛查项目市场需求分析研究[D]. 张延芳. 广西大学, 2020(07)
  • [3]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和社会参与的相关关系研究[D]. 杨茜.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上海市杨浦区户籍居民全死因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研究[D]. 杜晓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5]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徐荣谦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五草肾炎方治疗脾肾气虚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研究[D]. 刘尚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 [7]消癜经验方治疗血热夹瘀型小儿紫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D]. 张小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03)
  • [8]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9]超重与肥胖儿童肝脏多普勒彩超声像图的表现与分析[D]. 刘慧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10]当代名中医治疗紫癜性肾炎规律的研究[D]. 张珍.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死亡率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膏方论文 癌症的原因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上一篇:提高防火墙性能的技术手段
下一篇:东北考察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