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以民[1](2019)在《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援助政策研究(1947-1980)》文中研究说明
谷合强[2](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先革[3](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东方问题”论述中的地缘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该研究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问题的论述上,详细地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东方问题时所流露出的地缘政治思想,并首次概括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该研究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视野定义为“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临近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北部”。为方便论述,该研究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地区、中亚及其周边的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称为“欧亚大陆内部”。“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在地理区域上,该研究以欧亚大陆而不是亚洲大陆为考察背景,所以,“欧亚大陆内部”这一概念包含了欧洲东部黑海西岸的一部分。这一地域范围主要是伊斯兰世界,是19世纪英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地缘政治大博弈的区域,是当今国际反恐的主要区域,毗邻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等世界大政治经济体,是周边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地缘政治,是指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的相互结合,强调地理对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学作为国家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涉及地理位置、空间关系、自然物产、人文历史等因素,它关注的是地理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一国的地理因素,包含资源、交通、文化和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等富源因素。“地缘政治”在概念意义上等同于“地缘战略”,地缘战略是地缘政治意义的动态表述,比地缘政治更频繁地运用于军事战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问题时,揭示了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来看,黑海是欧洲和亚洲的结合部,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也是欧洲东北部破除封闭进入世界航道的通道,尤其是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连接黑海和地中海,是控制黑海连接世界航道的锁钥。从种族宗教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交汇的地方,是斯拉夫人、土耳其人、日耳曼人交汇的地方,民族宗教冲突不断。从世界经济交往来看,此地是英属印度的商品销往欧洲东部和亚洲内陆地区的集散地。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黑海地区是控制亚洲内陆和欧洲东部联系的枢纽。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区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黑海沿岸沿陆路进入亚洲内陆和印度的通道,高加索地区是黑海的制高点,控制了高加索就可确立对黑海东部的主动权,同时,高加索还是欧洲东部进入亚洲内陆的通道。里海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从西面和北面进入阿富汗北部的便捷通道,通过里海就可以不必翻越波斯境内难以通行的沙漠。赫拉特是从西方和北方进入阿富汗-印度通道的交汇点,进入阿富汗和印度,无论从高加索-里海方向还是从中亚方向,赫拉特都是必经之地。中亚的地缘意义,在于它是印度和北面俄国的中间地带,在俄国征服哈萨克草原后,经中亚地区进入进入阿富汗的巴耳赫,进而进入印度成为了可能。而且,中亚地区远离英国的视野和控制,俄国的军事征服不致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按照当代地缘政治的视角来看,黑海周边、高加索-里海周边、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是连接欧亚大陆两端世界两大经济体的中间地带,是俄国、欧盟、中国、印度的近邻,是世界霸权频繁干涉的地区,是周边大国施加影响的对象。欧亚大陆内部地区丰富的资源影响世界资源市场,欧亚大陆内部地区复杂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影响周边大国和世界的安全。俄国和美国是该区域地缘政治角力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博弈对手,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力正在快速增强。长远来看,俄国在经济上对该地区的影响持续下降,但仍拥有保持强大的政治和安全影响,中国和印度在经济上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影响力,尤其是拥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庞大市场的中国,跟该地区通联便利,未来在经济上将成为对该地区影响最大的国家。在欧亚大陆内部,各国均把保持新近获得的独立视作最高利益,在国际关系上均奉行多边外交。未来,欧亚大陆内部难以出现影响一支独大的域外大国,但区域分化将比较明显,高加索和黑海周边的国家将和欧盟政治经济安全联系密切,中亚国家将同中国和印度联系密切。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的“对抗”、“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给欧亚大陆内部带来了长期战争和混乱。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地缘政治思想的人类关怀出发,主张在国际关系上抛弃西方地缘政治的“对抗”思维和冷战思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解决西方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带来的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倡议在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促进区域和全球合作,提高区域和全球开放水平,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主权平等,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彼此协商、平等参与、公平分享,建立“共商、共建、共享”、公正合理、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体系。
金强[4](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王发龙[5](2016)在《国际制度视角下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海外利益久已有之而非新生事物,它随着国际交往进程的开启而逐渐产生,随着国际交往密度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全球化时代,海外利益在各个问题领域和不同地理区域迅速拓展开来,已然成为国家利益发展的大势所趋。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海外利益维护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相较中国而言,西方大国有着更为久远的海外利益发展历史和更为丰富的海外利益维护经验。整体看来,尽管中国自建国伊始即萌生出些许海外利益,但是中国海外利益的真正发展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后的事情。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外利益进入了全面、快速、持续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近年来,中国海外利益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源自体系、地区、国家等层面的多重现实威胁和潜在风险。在此形势下,党和国家逐渐将海外利益维护问题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不仅在宏观层面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还在微观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因应之策。与此同时,学界加大了对中国海外利益问题的研究力度,进行了颇有特色的理论探索。遗憾的是,学者大多就中国海外利益的发展现状、威胁因素、具体损失等问题进行相对孤立、就事论事的分析,而未将中国海外利益发展与维护问题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下和高远的战略层面上进行研究。换言之,学界缺乏对中国海外利益问题的历史考察、比较分析和战略研究。作为海外利益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中国如果要进一步提升海外利益维护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必须首先回答下述问题,即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经历了何种演变进程?中国海外利益维护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遵循了何种主导逻辑?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积累了哪些历史经验、存在着哪些现实问题、面临着哪些现实困境?本文基于国际制度的理论视角,遵循分析折中主义的研究路径,就上述问题试做分析。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三大流派尽管均就国际制度理论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理论研究,但是皆固守各自的理论假定、逻辑推理、因果机制,形成并固化了彼此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和范式隔阂问题。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学者对国际制度理论的运用亦大多限于某一流派,主要囿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狭小视野”,缺乏打破范式隔阂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尝试。本文试着遵循分析折中主义对接现实、还原复杂的研究路径,统合三大理论流派关于国际制度功能的合理成分,研究颇具现实性、前瞻性、复杂性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问题。首先,本文基于对海外利益与国际制度逻辑关系的分析,搭设了全文的理论框架。我们认为,国际制度对海外利益具有因果作用和建构作用,即从权力、规范、认同三大维度,共时性地影响着海外利益的生成、发展、维护。其次,本文以中国与国际制度的互动关系为研究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来三大历史时期内,中国海外利益的主要生成机制、基本发展状况、主导演变逻辑等问题。再次,本文统合权力、规范、认同三大维度,通过运用理论分析、经验考察、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来三大历史时期内,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主要举措和主导逻辑。最后,本文基于对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的理论研究、历史考察、现实分析,阐述了中国海外利益维护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存在的现实问题、面临的现实困境。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经验考察,本文得出下述基本结论。第一,国际制度与国家之间存有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双向互动关系。作为国际社会的规范性结构,国际制度不仅能够外在地影响着海外利益所属国对海外利益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实践,还可以内在地建构着海外利益所属国与海外利益所在国之间的观念认同、身份认同、利益认同。在以制度为本位的国际社会,国际制度不仅是各国发展和维护海外利益的有效工具,还是各国(尤其是大国)竞相追求的重要海外利益本身。第二,中国海外利益发展具有明显的历史性、变动性。具体而言,中国海外利益的范畴、主体、领域等方面,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来三大历史阶段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整体上实现了从偏重国内利益到兼重国内利益与海外利益的转变,从偏重整体性海外利益到兼重整体性海外利益与个体性海外利益的转变,从偏重高级政治领域的海外利益到兼重高级政治领域的海外利益与低级政治领域的海外利益的转变。第三,中国海外利益维护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具体而言,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基本理念、主导战略、具体手段等方面,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新世纪以来等三大历史阶段内,相对应地遵循了从权力主导到规范嵌入再到认同建构的基本演变逻辑。建国以来,中国在海外利益维护的实践进程中既积累了合理确立战略目标、适时调整重点任务、灵活变换具体手段等历史经验,又存在着理念落后、路径狭窄、战略缺失等现实问题。第四,中国海外利益维护身陷多重现实困境,同时面临着体系性威胁因素、区域性威胁因素、领域性威胁因素所带来的现实威胁和潜在风险。作为快速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中国不可将海外利益维护的战略重心和长远目标,止于中微观层面上如何保障海外公民和法人的具体物质利益,而应置于宏观层面上如何消减在国际体系层面所面临的权力掣肘、制度约束、文化差异。第五,中国应该借鉴传统大国海外利益维护的历史经验和实践模式,更应该探索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符合自身国情国力的海外利益维护路径,即应该秉持“提升自己、塑造世界”的战略思维,遵循国家融入国际制度体系的一般逻辑,在国际制度的参与、改革、创建等环节更加奋发有为,不断拓展海外利益维护的国际制度路径。
李湖章[6](2014)在《九洲XWJ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上世纪冷战的结束,世界各军事大国都力争将本国在世界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通过军贸来传递。一方面,军贸项目大多是军品出口国在军品进口国军事、政治、外交方面影响力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实施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外交手段和能力的延伸和补充。但是,在世界多极化的今天,军贸项目也面临更多的不可控因素,更多的风险。另一方面,军贸项目投资大,时间久,从项目最初的考察、谈判到合同的签订,从项目的实施到验收,甚至于到后续的收款以及售后支持,其中涉及到大量各种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也涉及到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活动的协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也受到大量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如果不对这些不可控因素和风险加以防范,可能会严重影响整个军贸项目的进展,进而会影响到该项目的收款以及后续合同的签订,给公司的财务、声誉和市场开拓带来很多严重的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在进行军贸项目风险管理时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如何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控制风险和监督风险才能更好的管理风险、驾驭风险,对于军贸出口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军贸出口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也导致对于军贸出口项目的风险分析与管理还很不完善,这也说明军贸出口项目风险管理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围绕如何做好九洲XWJ项目的风险管理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在第一章对研究背景做了阐述,对国内外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及目的,探讨了研究思路及方法;紧接着本文第二章对项目和项目管理、风险和风险管理等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回顾,为本文的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理论的支撑;然后在本文的第三章中对九洲公司和XWJ项目的背景以及项目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并阐述了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运用头脑风暴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九洲XWJ项目的风险进行了识别;紧接着在第五章中,运用德尔菲法系统全面的对九洲XWJ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在第六章中对经过识别和评估的XWJ项目风险给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最后在第七章中得出了本项目论文的结论,虽然每个军贸项目面临的风险因项目不同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所采用的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也不尽相同,但从九洲XWJ项目的经验可以得出,面对军贸项目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对项目开展有效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并给出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才能有效的降低军贸项目过程中的风险可能性或将风险给军贸项目的影响最小化,进而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是九洲公司XWJ系统合作生产项目中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军贸出口项目风险管理,进而推动我国军贸出口事业的更快发展提供借鉴。
邦邦[7](2008)在《热血豪情 追风英雄前传》文中研究说明制空权,是现代作战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任何一方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夺取制空权。要是没有制空权的获取,现代作战的结果常常是可悲的。组建于1947年的巴基斯坦空军(PAF),其前身是英属印度皇家空军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仍为英联邦成员国,1972年退出,1989年重新加入)。就在独立后的第二天,巴基斯坦空军(PAF)正式宣告成立。根据当时的分治协议,巴基斯坦分得原英属印度皇家空军装备及兵员的一部分。其中仅有两个战斗机中队,35架二战时期英国生产的"飓风"式战斗机和部分用于运输保障用途的飞机。合格的飞行员不足10名。然而以此为起点,巴基斯坦空军作为一支新生的和备受国家重视的国防力量,在此后一段不长的时间即得以迅速成长壮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发展和血与火的洗礼,如今,巴空军已经成长为一支拥有330架精锐的作战飞机和45000名训练有素的空、地勤人员的小而精悍的空中力量。
林奇[8](2003)在《巴基斯坦的强-5之家——白沙瓦空军基地》文中研究指明 “白沙瓦”这个名字是蒙古大汗阿克巴起的,意思是“边境地带”。它位于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的喜马拉雅山脚下,考虑到其重要的战略位置,英国皇家空军选择它作为空军基地,在1921年到1947年之间,英国皇家空军在这里部署了布里斯托尔F2B、哈佛式和喷火式三种
段骁贵,涂又红[9](1994)在《陆孝彭与“强-5”——兼记我国第一架超音速飞机诞生》文中研究指明1984年10月1日。 首都北京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令人神往的天安门广场更是花团锦簇,万众欢腾。 举世瞩目的国庆35周年阅兵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军委主席邓小平站在敞篷轿车上依次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官兵组成的一个又一个方队。这时,一个整齐的“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的依据及意义 |
| 一、研究的依据 |
| (一)理论依据 |
| (二)现实依据 |
| 二、本研究的意义 |
| (一)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 (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 第二节 核心概念及研究成果综述 |
| 一、核心概念 |
| (一)欧亚大陆内部 |
| (二)地缘政治 |
| (三)地缘战略 |
| 二、研究综述 |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 一、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
| 二、本研究应用的方法 |
| 注释 |
|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黑海地缘政治的论述 |
| 第一节 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
| 一、沙皇俄国的南下地缘战略 |
| 二、黑海的地缘战略意义 |
| 第二节 英国和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
| 一、土耳其的地缘政治意义 |
| 二、英国-俄国在黑海的地缘战略博弈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高加索—里海—赫拉特地缘政治的分析 |
| 第一节 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
| 一、高加索—里海的地缘政治意义 |
| 二、赫拉特的地缘政治意义 |
| 第二节 英、俄在高加索—里海—赫拉特的地缘战略博弈 |
| 一、俄国在高加索、里海西海岸和赫拉特的地缘战略扩张 |
| 二、英国对俄国的地缘战略反制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中亚地缘政治的分析 |
| 第一节 中亚的地缘政治意义 |
| 第二节 英俄在中亚的地缘战略博弈 |
| 一、俄国对中亚的归并 |
| 二、英国的反制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主要内涵 |
| 一、民族、宗教、文化:对西方地缘政治扩张借口的分析: |
| 二、勾结、斗争、妥协: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 |
| 三、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妥协的筹码:弱小国家的利益 |
| 四、资本主义国家地缘战略博弈的热点:地缘战略要地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五章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 |
| 第一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意义 |
| 第二节 世界主要权力中心的地缘战略 |
| 一、美国/欧盟:挤压俄罗斯 |
| 二、俄罗斯:致力一体化 |
| 三、中国:一带一路 |
| 四、印度:北南货运走廊战略 |
| 第三节 当代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博弈 |
| 一、当代世界主要权力中心在欧亚大陆内部的竞合关系 |
| (一)美/欧盟-俄罗斯:对抗 |
| (二)美-中:压制与崛起 |
| (三)美-印:握手 |
| (四)俄-中-印:合作中的平衡 |
| 二、对抗与动荡: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现状与前景 |
| (一)独联体国家入盟入约无望 |
| (二)土、伊向俄战略靠近 |
| (三)经济上向中印靠近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六章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
| 第一节 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窠臼 |
| 一、西方传统地缘政治学: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 |
| 二、对抗、控制和战争: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下的国际关系 |
| 三、掠夺、零和博弈:西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的本质 |
| 第二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地缘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 |
| 一、共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西方地缘政治思想的超越 |
| 二、“一带一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论 |
|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
|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
|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
|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
|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
|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
|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
|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
|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
|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
|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
| 2.1 传播主体分析 |
|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
|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
|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
|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
|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
|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
| 2.3 微观控制分析 |
| 2.3.1 表达控制分析 |
| 2.3.2 屏蔽控制分析 |
| 2.4 宏观控制分析 |
|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
|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
|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
|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
|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
|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
|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
|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
|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
|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
|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
|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
|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
|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
|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
|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
|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
|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
|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
| 4.1.1 外媒渠道分析 |
|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
|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
|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
|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
|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
|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
|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
|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
|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
|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
|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
|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
|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
|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
|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
|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
|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
|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
|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
|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
|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
|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
|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
|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
|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
| 5.6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导论 |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 一、问题的提出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与创新之处 |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 三、研究评述与创新之处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 一、研究思路 |
| 二、结构安排 |
| 第一章 海外利益与国际制度:基本理论与理论框架 |
| 第一节 海外利益论析 |
| 一、国家利益概念论析 |
| 二、海外利益概念界定 |
| 第二节 国际制度论析 |
| 一、国际制度概念论析 |
| 二、国际制度相关概念辨析 |
| 三、国际制度功能分析 |
| 第三节 权力、规范、认同:变量设置与研究假设 |
| 一、海外利益与国际制度的逻辑关系 |
| 二、国际制度影响海外利益的路径与维度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的演进历程 |
| 第一节 中国海外利益的基本生成机制 |
| 一、内生变量:中国海外利益生成的决定性因素 |
| 二、外生变量:中国海外利益生成的影响性因素 |
| 第二节 中国海外利益的基本发展状况 |
| 一、艰难萌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海外利益发展 |
| 二、缓慢起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海外利益发展 |
| 三、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外利益发展 |
|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 |
| 一、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的历史逻辑 |
| 二、中国海外利益发展的未来趋势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权力维度 |
| 第一节 理论分析:现实主义对国际制度功能的论析 |
| 一、国际制度是提升国家权力的有效工具 |
| 二、国际制度是获取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 |
| 第二节 经验考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
| 一、在政治领域积极拓展外交空间 |
| 二、在文化领域应对意识形态挑战 |
| 三、在安全领域坚决进行军事反击 |
| 第三节 案例研究:联合国框架内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
| 一、中国与联合国的双向互动关系 |
| 二、联合国框架内的大国权力博弈 |
| 三、联合国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规范维度 |
| 第一节 理论分析:自由主义对国际制度功能的论析 |
| 一、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进行制度选择 |
| 二、国际制度为国家利益提供实现路径 |
| 第二节 经验考察: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
| 一、在经济领域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
| 二、在政治领域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
| 三、在文化领域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
| 四、在安全领域坚决应对安全威胁 |
|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上海合作组织内的中亚反恐合作 |
| 一、中亚恐怖主义对中国海外利益的危害 |
| 二、规范维度下中国参与的中亚反恐合作 |
| 三、中亚反恐合作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认同维度 |
| 第一节 理论分析:建构主义对国际制度功能的论析 |
| 一、国际制度影响国家的外在行为 |
| 二、国际制度建构国家的内在认同 |
| 第二节 经验考察: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
| 一、运用外交手段维护海外利益 |
| 二、通过机制建设维护海外利益 |
| 三、运用军事力量维护海外利益 |
| 四、借助国际制度维护海外利益 |
| 第三节 案例研究:亚投行框架内的中国海外利益维护 |
| 一、亚投行的创建背景与发展状况 |
| 二、亚投行框架内的国际认同建构 |
| 三、亚投行对中国海外利益的维护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综合评析 |
| 第一节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历史经验 |
| 一、合理确立海外利益维护的战略目标 |
| 二、适时调整海外利益维护的重点任务 |
| 三、灵活变换海外利益维护的具体手段 |
| 第二节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现实问题 |
| 一、海外利益维护理念落后 |
| 二、海外利益维护路径狭窄 |
| 三、海外利益维护战略缺失 |
| 第三节 中国海外利益维护面临的现实困境 |
| 一、权力掣肘: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权力困境 |
| 二、制度约束: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制度困境 |
| 三、文化差异:中国海外利益维护的文化困境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
| 二、本文的政策启示 |
| 三、有待研究的问题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 |
| 2.1 项目和项目管理 |
| 2.1.1 项目的概念和内涵 |
|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
| 2.2 风险和风险管理 |
| 2.2.1 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
| 2.2.2 风险管理 |
| 2.2.3 风险管理过程 |
| 第三章 九洲XWJ项目的基本情况 |
| 3.1 九洲公司简介 |
| 3.2 项目背景 |
| 3.3 项目简介 |
| 3.4 项目的管理组织机构 |
| 3.5 XWJ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九洲XWJ项目的风险识别 |
| 4.1 XWJ项目风险识别的依据 |
| 4.2 XWJ项目风险识别的方法 |
| 4.3 XWJ项目特征分析 |
| 4.4 XWJ项目风险识别步骤 |
| 4.5 风险识别结果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九洲XWJ项目的风险评价 |
| 5.1 风险评价的内涵 |
| 5.2 基于德尔菲法的九洲XWJ项目风险评价 |
| 5.3 九洲XWJ项目风险评价的结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九洲XWJ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
| 6.1 政治风险应对策略 |
| 6.2 经济风险应对策略 |
| 6.3 跨文化风险应对策略 |
| 6.4 合作风险应对策略 |
| 6.5 技术风险应对策略 |
| 6.6 企业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
| 6.7 采购风险应对策略 |
| 6.8 质量风险应对策略 |
| 6.9 人力资源风险应对策略 |
| 6.10恐怖袭击和绑架风险应对策略 |
| 6.11用户更改试飞大纲风险应对策略 |
| 6.12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