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迪[1](2011)在《视频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乒乓球正手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要,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在走入大学校园,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乒乓球教学由于种种弊端,正在退出历史舞台,视频教学法,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播教学内容,同时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来,有效的提高了体育课教学效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以吉林农业大学200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同学们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经过十四周的教学实践,对所有同学进行考核,结果实验班的达标成绩和技评成绩都好于对照班,根据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乒乓球正手技术教学中,视频教学法对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2.从实验结果看,采用视频教学的班级,在技评成绩上,效果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3.视频教学在动作示范、知识输出量和课堂气氛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张世忠,徐涛[2](2010)在《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与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生物力学角度对乒乓球飞行的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做出理论及实验方面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科学训练与科学研究。
肖丹丹[3](2006)在《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及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实验》文中认为乒乓球项目是我国的优势运动,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乒乓球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是该项目的核心技术,乒乓球步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前途。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及步法移动进行生物力学研究,对于保持我国乒乓球运动的长盛不衰,发展我国的奥运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QUALISYS三维运动学测试系统和两台KISTLER测力台系统,对10名乒乓球运动员的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每种技术又分中等力量和最大力量两种用力方式;研制开发了一套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并运用该系统对1名1级乒乓球运动员比赛中的步法特征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球拍触球瞬间并非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时刻,大部分出现在挥拍最大速度之后。(2)在击球的引拍和挥拍击球阶段,上肢各关节的动作不像其他生物力学研究所说的是鞭打动作形式,上肢各关节最大速度出现的顺序没有定式,动作与动作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较大。(3)乒乓球运动员完成正手快攻和弧圈球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拉弧圈球时左右、上下方向上的地面支撑反作用力的最大值大于正手快攻。提示我们在完成弧圈球技术时,要加大左右和上下方向上的蹬地力。(4)最大力量和中等力量两种用力方式完成正手快攻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重打时垂直、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大于大于轻打。提示我们当要大力正手快攻时,要加大向下、向后的蹬地力。(5)最大力量和中等力量两种用力方式完成正手弧圈球技术的力学指标差异在于,重拉时三个方向上的最大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均大于大于轻打。提示我们当要大力正手拉弧圈球时,要特别注重加大蹬地力。(6)本论文所研发的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可以用作对乒乓球比赛中步法的测试。可以获得整场比赛步法移动的运动学参数:步法移动的时间(左、右足腾空、支撑时间、次数;双足的腾空、支撑时间等)、步法移动的空间(步法移动的范围、步幅)及步法移动的速度、步频等指标。对深入探索乒乓球步法技术规律有重要意义。
周西元,严波涛,董树英[4](1985)在《弦开关频率计对乒乓球触球时间的测定(摘要)》文中研究说明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77页)研究人类社会,离不开时间;研究宇宙天体,离不开时间;研究人体运动,时间与其它不同的物理量如长度、质量等相结合,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目录 |
| 1 前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视频教学的概述 |
| 1.3.2 视频教学手段的技术开发现状 |
| 1.3.3 视频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上应用现状 |
| 1.3.4 基础理论的论证方面 |
| 1.3.5 视频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 1.3.6 关于体育技术课教学中 CAI 课件的研制与应用的研究 |
| 1.3.7 视频教学法在乒乓球教学上应用现状 |
| 1.4 乒乓球技术特点的研究 |
| 1.4.1 关于力量的研究 |
| 1.4.2 关于速度的研究 |
| 1.4.3 关于弧线的研究 |
| 1.4.4 关于旋转的研究 |
| 1.4.5 关于落点的研究 |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资料法 |
| 2.2.2 实验法 |
| 2.3 专家访谈法 |
| 2.4 数理统计法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3.1 考核成绩分布 |
| 3.1.1 总成绩分布 |
| 3.1.2 正手发下旋球成绩分布 |
| 3.1.3 正手发侧旋球成绩分布 |
| 3.1.4 正手攻球成绩分布 |
| 3.1.5 正手弧旋球成绩分布 |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 3.2.1 各班达标成绩分析 |
| 3.2.2 各班技评成绩分析 |
| 3.3 成绩差异因素分析 |
| 3.3.1 视频教学的优势 |
| 3.3.2 视频教学在乒乓球教学中的优势 |
| 4 结论与建议 |
| 4.1 结论 |
| 4.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研究 |
| 1.1 对速度的认识 |
| 1.2 对旋转的认识 |
| 1.3 对弧线的认识 |
| 1.4 对力量的认识 |
| 1.5 对落点的认识 |
| 2 乒乓球飞行的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
| 2.1 速度和旋转 |
| 2.2 力量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对碰撞过程的研究 |
| 1.1 理论方面的研究 |
| 1.2 实验研究 |
| 1.3 小结 |
| 2 乒乓球飞行的生物力学研究 |
| 2.1 理论研究 |
| 2.1.1 对速度的认识 |
| 2.1.2 对旋转的认识 |
| 2.1.3 对弧线的认识 |
| 2.1.4 对力量的认识 |
| 2.1.5 对落点的认识 |
| 2.2 实验研究 |
| 2.2.1 速度和旋转 |
| 2.2.2 力量 |
| 2.3 小结 |
| 3 乒乓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 3.1 乒乓球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 3.1.1 理论分析 |
| 3.1.2 实验研究 |
| 3.2 乒乓球步法移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
| 3.2.1 理论研究 |
| 3.2.2 实验研究 |
| 3.3 小结 |
| 4 乒乓球生物力学研究现状总结 |
| 5 乒乓球生物力学领域研究的展望 |
| 5.1 乒乓球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及仪器的展望 |
| 5.1.1 乒乓球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展望 |
| 5.1.2 乒乓球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方法的展望 |
| 5.2 研究领域的展望 |
| 5.3 小结 |
| 6 总结 |
| 第一部分 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
| 1 研究方法 |
| 1.1 测试对象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方法 |
| 1.3.1 运动学测试 |
| 1.3.2 动力学测试 |
| 1.4 实验过程 |
| 1.4.1 实验仪器调试 |
| 1.4.2 贴标志点 |
| 1.4.3 动作技术测试 |
| 1.5 数据处理 |
| 1.5.1 运动学参量的计算与处理 |
| 1.5.2 动力学参量的计算与处理 |
| 1.5.3 动作阶段的选取 |
| 1.5.4 统计方法 |
| 2 对乒乓球正手快攻、弧圈球技术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1 动作阶段划分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
| 2.1.1 动作阶段划分 |
| 2.1.2 研究范围的确定 |
| 2.2 球拍和上肢的运动 |
| 2.2.1 球拍的运动 |
| 2.2.2 上肢的运动 |
| 2.2.3 上肢各关节的速度变化 |
| 2.3 躯干和下肢的运动 |
| 2.3.1 躯干的运动 |
| 2.3.2 下肢的运动 |
| 2.4 击球技术动作的力学特征 |
| 2.4.1 垂直方向的支撑反作用力 |
| 2.4.2 水平方向的支撑反作用力 |
| 2.4.3 前后方向上的支撑反作用力 |
| 2.4.4 力学特征小结 |
| 第二部分 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的研制 |
| 1 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组成 |
| 2 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硬件原理 |
| 3 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软件原理 |
| 3.1 软件构成 |
| 3.2 软件算法中时间偏差的说明 |
| 4 乒乓球步法垫测试系统技术参数 |
| 5 对步法垫测试精度的检验 |
| 第三部分 对步法垫测试系统的验证及测试结果分析 |
| 1 研究方法 |
| 1.1 测试对象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方法 |
| 1.4 实验过程 |
|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
| 2 乒乓球步法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 2.1 对比赛的描述 |
| 2.2 比赛中运动员步法的时相特征 |
| 2.2.1 一分球中步法的时相特征 |
| 2.2.2 一局中步法的时相特征 |
| 2.2.3 一场比赛步法的时相特征 |
| 2.2.4 小结 |
| 2.3 比赛中步法的空间特征 |
| 2.3.1 步法移动的区域特征 |
| 2.3.2 步法的移动距离 |
| 2.3.3 步法的步幅 |
| 2.3.4 小结 |
| 2.4 比赛中步法的时空特征 |
| 2.4.1 移动频率 |
| 2.4.2 移动速度 |
| 2.4.3 小结 |
| 2.5 乒乓球步法运动学特征总结 |
| 3 对乒乓球步法研究的讨论 |
| 3.1 对乒乓球步法特征的讨论 |
| 3.2 对乒乓球步法训练和体能训练的启示 |
| 3.3 步法特征的后继研究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