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公路桥头跳车预防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公路桥端跳车的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林观权[1](2020)在《浅析桥台跳车的成因与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桥台跳车的危害日益突出。桥台跳车对行车安全、舒适度、结构物的使用年限、车辆的损耗、通行能力均产生严重影响。本文结合漳永高速公路龙岩段A5合同段工程实例,对桥台跳车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关防治措施,最后结合实验数据阐述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为今后处理桥台跳车积累一定经验。

段萌萌[2](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西部地区高速公路多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桥梁群、隧道群、桥隧群等特殊构筑物组合的高桥隧比路段,给驾驶人及车辆营造了特殊的运行环境,易发生由人-车-路-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交通事故。目前,我国针对单体隧道以及隧道群已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保障技术缺乏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不能满足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的要求,有必要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的事故特性及安全保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对山区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基本分布规律、事故构筑物类型分布规律、隧道事故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基于多项Logistic理论,对高桥隧比路段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出对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显着的因素,分别建立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死亡事故、受伤事故影响因素模型。为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线形指标(主要包括平面线形指标、纵断面线形指标、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与事故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半径,直线长度、圆曲线长度、缓和曲线长度、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纵坡坡长、隧道长度、桥梁长度以及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12个指标为自变量,以事故预测单元的事故数为因变量,基于负二项分布理论,建立了不同路段单元条件下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单元事故预测模型。对驾驶员经过典型的高桥隧比路段时的视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线性回归拟合的手段分析瞳孔面积变化趋势,以曲线斜率的大小表征视觉变化幅度。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 H多组秩和检验对普通路基段、隧道入口、隧道内部、隧道出口四种路段瞳孔面积数据进行检验,探索高桥隧比路段不同区域驾驶员瞳孔面积数据差异性。对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及评价方法展开了理论及实车试验研究。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以及视觉震荡持续时间tc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最后,对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进行了研究。针对隧道入口安全保障问题,提出在隧道入口前设置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达到降低车辆进入隧道速度的效果。建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隧道入口设置安全距离模型,求得错觉减速标线应设置于距离隧道入口的安全距离。采用UC-Win-Road仿真实验进行控速效果评价。为了改善车辆驶出视错觉减速标线终点至进入隧道这个过程的速度稳定性,提高行车舒适性,建议在隧道入口前将组合型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防滑路面协同设置。以研究总结的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风险源为基础,针对路与环境对驾驶人及车辆的安全影响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并提出了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本文从人-车-路-环境,综合分析了高桥隧比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特性。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完善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整体安全保障技术,提升高桥隧比路段的安全性具有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为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王世立[3](2020)在《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阻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昂贵的养护和维修费用,随着我国公路等级和里程的增加,桥涵等构造物的数量也在增加,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土工格室具有强大的侧向约束作用,能够直接限制网格内土体的侧向变形,在实际工程中增加土体强度和减小变形方面效果显着,鉴于此,提出用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处治差异沉降。但是,与实践相比,土工格室加筋机理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而且,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效果如何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因此,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工格室加筋土的强度特性、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特性以及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的效果进行研究。从材料属性、环境、设计和施工等方面分析了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成因,对产生差异沉降时的桥头跳车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含水率和加筋层数对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抗压强度特性的影响。通过拉拔试验分析了粗粒土的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对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最后,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了土工格室在实际工程中处治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的效果,并给出了铺设方案。基于以上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桥台和台后道路之间的刚度性差异,台后填土的沉降包括路基的压缩沉降和地基的固结沉降,其中,固结沉降往往占据沉降的主要部分,而且,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较长。(2)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和粗粒土压实度的增加能提升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含水率对加筋粗粒土的抗压强度几乎没有影响,与土工格栅和土工布平面类型的土工合成材料相比,三维土工格室对粗粒土抗压强度的提升效果更好。(3)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和法向压力的增加均能提高土工格室-粗粒土的界面阻力强度,这三种因素对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大小为:法向压力>粗粒土压实度>土工格室埋入长度。(4)有限元建模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改变了桥头道路中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加筋后桥头道路顶面的沉降由桥台端的零逐渐增加到远离桥台端的最大值,避免了桥头道路整体式沉降导致的差异沉降问题。

刘西秦[4](2015)在《浅析高速公路桥台台背质量影响因素及桥头跳车现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结合高速公路施工从高填路基、桥台台背沉降、施工方法、填筑材料和结构原理上对高速公路桥台台背质量影响因素及桥头跳车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减少病害防治措施。

林灿[5](2015)在《动力荷载和桥台后填土共同作用对桥台受力的影响分析》文中认为近年以来,公路交通在运营过程出现大量的桥头跳车现象,这不仅对车辆运行造成很大障碍,而且对桥台的损坏也很严重。目前的桥台大多数为重力式U型桥台,故研究此类型桥台在跳车情况下产生的动力荷载和台后填土压力对桥台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叙述目前U型桥台出现的一些常见病害现象以及U型桥台的结构类型和组成部分。通过概述当前桥台受力分析研究的成果,指出了未考虑桥头跳车所产生的动力荷载对桥台的影响。在深入分析桥头跳车的本质的基础上,从跳车的危害、原因以及防治建议三个方面阐述跳车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台后填料与地基处理、过渡段设置和路桥整体设计三个方面提出跳车的防治建议。然后,讲述台背土压力以及路面动力荷载的计算理论。通过当前多种方法的对比分析可知,土压力计算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比较合适,跳车情况下的车辆动力荷载,运用考虑车轮轨迹模型的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概述了岩土工程特点、有限元原理、MIDAS/GTS的应用、工程概况和参数的选取,尤其对动力荷载的加载方式做了详细的讲解。采用MIDAS/GTS进行U型桥台建模及无路面荷载、无跳车、10mm跳车、20mm跳车、30mm跳车等多种工况下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通过对不同工况的桥台结构的第一主应力和顺桥向、横桥向位移对比分析,得出了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并且将实测位移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比对分析,证实MIDAS/GTS建模及计算的合理。

唐文斐[6](2014)在《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我国大范围修建高等级公路,将公路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越来越多的公路线路不得不通过土质条件不良的地基,而道路与桥涵等构造物连接段的桥头跳车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桥头跳车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道路的正常运营,也对乘客的安全造成威胁。本文结合兰永一级公路软弱路基处治技术研究项目,首先针对软土路基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渗透性差等特点,阐述了软土的固结理论,并对软土的沉降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其次,详细分析了桥头跳车的原因,得出衔接段差异沉降是产生跳车问题的根本因素,并综合研究了不同处治措施处理软基的机理,阐述了各种处治方法的适用条件与处理效果的优劣性。然后,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建立三维实体模型,结合比奥固结理论,选用Mohr-coulomb理想弹塑性模型做固结分析,对CFG桩复合地基处治软土路基的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在不同桩长、不同桩距、不同桩径、不同垫层模量、不同桩身模量等设计参数下对路基与地基表面沉降的影响。最后,对兰永线平交K28+512典型构造物过渡段软弱地基进行方案设计。针对该段的地质特点,选用CFG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通过确定过渡段处理范围,验算CFG桩承载力,分析了路基、地基表面与桩体的沉降随填土加载的变化规律,非加固区软基表面的沉降变化规律,地基土中孔隙水压力在土体固结过程中的消散情况,以及复合地基中水平位移、桩土的竖向应力与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总之,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处理软土路基后,工后沉降明显减小,满足一级公路工后沉降要求,可以有效地解决桥头跳车的问题。

张恒[7](2014)在《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公路建设方面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尤其是“八五”计划之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公路里程增长迅速,相关领域的技术也不断更新。随着经济的稳中有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交通运输行业和交通发展改革迈出新的步伐,但是公路交通运输仍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高速公路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已交付使用的高等级公路来看,桥头跳车现象非常普遍,己成为改善和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拦路虎”,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技术难题。桥头跳车的危害包括减慢行车速度、影响行车安全、影响车辆运营和增加公路养护费用等。它已成为道路的重要安全隐患之一,因此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桥头跳车问题的措施,提高我国高等公路行车中的安全、舒适和快速等方面的性能,以及增加我国高等级道路的使用年限,对今后我国的道路发展和经济发展都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为了解决桥头跳车问题,减少其地基沉降以及引道自身压缩沉降之外,比较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桥头搭板防治跳车现象。当前桥头跳车处治措施主要的缺点:被动处治为主、缺乏精确度、影响车辆通行。由于缺乏足够的精度,使得后期治理措施极为繁琐且严重影响车辆通行。本文介绍的注浆方法为粗调、精调两级抬升控制过程;深层注浆加固,浅层注浆抬升,板层螺杆精度抬升注浆填充的三层注浆方式。各级调节、各层注浆相互配合,最终主动完成精确补偿。浅层注浆和深层注浆在整体设计过程中预埋管件,深厚软基处理中的碎石注浆桩改进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对地基进一步加固的同时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减小沉降。该注浆方法能针对沉降路段不良变形及时有效补偿,把病态消除在萌芽状态,耗时短,操作方便可行,基本是在线抬升,不影响车辆通行。采用ANSYS程序,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首先对深厚软基墩帽式碎石注浆桩注浆加固,然后对板底注浆孔初始抬升,最后对板层螺杆注浆填充已达到精度抬升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桥头搭板、墩式碎石注浆桩等组成的复合路基的桩土沉降特性、注浆量,抬升力,抬升值,注浆临界深度。通过ANSYSY建模研究,发现在软土路基加固前,应力主要是在二灰稳定砂砾基层、砂砾垫层及加固区消散,造成该区域土体固结压缩变形,在经过深层注浆加固后,最大应力主要是二灰稳定砂砾基层消散,待沉降逐渐稳定后,进行浅层加固注浆把沉降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上是粗略调节部分;再通过锚杆精确调节抬升桥头搭板,少量浅层注浆后,恢复沉降变形。因此,把粗调和精调组合使用最终完美的控制了路基的工后沉降,将桥头搭板最终精确完成在线抬升。

李佳[8](2014)在《解决高速公路跳车的理论与施工》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的高速公路也是发展迅速,在高速公路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跳车现象,特别是桥台跳车,可以说是逢桥就会发生,也是比较难以根治问题。本文先对高速公路桥台跳车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进而指出了高速公路桥台跳车的预防措施,希望能为公路设计人员带来一些帮助。

闫彬[9](2013)在《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文中提出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结合了桥梁、道路和隧道三种构造物形式,交通环境复杂,属于交通环境突变段,是交通事故的主要空间分布点。发生在桥隧群路段的道路交通事故多为群死群伤特大事故,致死率高。目前,国内外对高速公路隧道群整体、单个隧道、单个桥梁的安全研究较多,从系统角度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相对较少。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的事故统计数据缺乏,大多数研究都在定性地探讨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等,事故安全机理分析不透彻。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事故的发生是行车过程中复杂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的结果,一般的交通事故致因理论难以解释桥隧群路段行车事故发生机理。因此,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机理、驾驶员行为、车辆安全状态和行车安全控制策略等关键性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交通安全性,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创建安全和谐的道路交通环境意义重大。为深入探讨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机理,文中分析了桥隧群路段的结构型式、环境特征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了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提出利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来研究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安全机理,建立了熵流指标体系和系统安全熵模型,给出了熵流值的计算方法。最后,以“六武高速—安徽段”桥隧群路段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对系统安全熵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维持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的耗散结构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础,采用熵理论和耗散结构能够解释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事故发生机理,当|B|>1+A2时,该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为耗散结构,系统处于安全有序状态,当|B|<1+A2时,该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为非耗散结构,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驾驶员行为研究是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中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心理测试是严把客车驾驶员入门槛的重要手段,视觉、感知和反应是驾驶员在实际驾驶操作过程中三个重要阶段或环节,其中的任何一个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基于此,首先,分析了驾驶员心理行为特性,并应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确定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客车驾驶员心理测试指标,通过对1400名客车驾驶员的测试,运用百分位数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其次,运用病例对照的方法,通过152对安全驾驶员和事故驾驶员的现场测试,验证了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客车驾驶员心理指标正常值及其评判方法是否合适。最后,采用驾驶适性检测仪器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驾驶员生理、心理特性现场测试,通过数据分析,探索驾驶员视觉特性、感知特性和反应特性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的相关性。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的脆性特性,将适应性Agent图论应用于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的研究。首先,文中界定了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的内涵,分析了其影响因素,采用“五行理论”对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车辆安全状态演化过程进行定性描述;其次,剖析了系统脆性与安全熵的关系,分析了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的崩溃过程,建立了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脆性行为的适应性Agent图;最后,依据安徽省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车辆追尾事故统计资料,对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脆性行为进行仿真,揭示车辆安全状态演化趋势,验证适应性Agent图在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方面应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关键顶点的崩溃,短时间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各顶点状态初值决定着整个系统崩溃行为的发生;整个系统的崩溃有一定的延迟性。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运行质量,首先,以桥隧群路段交通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出口交通标志设置有效性和传递信息的条件,建立出口处交通标志有效设置模型;其次,分析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减速振动标线设置存在的问题,以人机工程学和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驾驶员有效利用减速振动标线传递信息的条件,建立减速振动标线与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进出口安全距离的理论模型;再次,分析桥隧群路段限速的影响因素和确定方法,采用TOPSIS计算方法,确定了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限速值。最后,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观性比较强、适用性差、结果精度不高等不足,采用可拓理论,建立基于可拓物元理论的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控制策略综合评估模型,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吕建兵[10](2013)在《基于轻便触探的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公路的通车里程的迅速增长,桥头跳车成为公路中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已备受国内外工程技术人员的关注。在桥、涵台背施工过程中有效控制台背交接处回填砂的施工工艺及回填质量,是减少由于桥头的差异沉降而引起的桥头跳车的较为重要的手段。但目前桥、涵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国内外一直无适宜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因此,如何客观、有效地检测桥、涵台背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一直都是困扰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本文结合广东省交通科技项目(2008-13)”,针对基于轻便触探检测台背填砂密实度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桥、涵台背回填砂的特点,初步拟定适合于桥、涵台背回填砂密实度检测的三种方案:(1)重型动力触探法;(2)轻便触探法;(3)标准贯入法。2.建立桥、涵台背回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选型的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初步拟定的三种方案进行比选,根据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桥、涵台背回填砂检测方法的最优方案。3.对优选的方案进行试验研究,用数理统计方法结合相似模拟试验的关联分析确定现场试验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台背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D与轻便触探锤击数N。的经验关系。4.运用离散元理论,对轻便触探与砂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轻便触探过程中,回填砂粒接触、分离、碰撞与力学损伤等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理论上论证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也用静力触探试验进一步佐证可行性和实用性。5.根据荷载试验结果,对台背回填砂的沉降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出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的质量控制标准。6.根据室内模型试验与现场试验结果的关系,提出轻便触探检测和评定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的方法与标准。

二、公路桥端跳车的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桥端跳车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2)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安全现状
        1.1.2 高桥隧比路段及高桥隧比高速公路定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及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现状
        1.2.2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3 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1.2.4 隧道环境下驾驶员视觉负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1.1 人的因素
        2.1.2 车的因素
        2.1.3 路的因素
        2.1.4 环境因素
    2.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分布规律
        2.2.1 研究路段概况
        2.2.2 数据收集及整理
        2.2.3 事故数基本分布规律
        2.2.4 事故发生点构筑物类型规律
        2.2.5 隧道事故数空间分布规律
    2.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多项Logistic理论
        2.3.2 模型建立
        2.3.3 模型检验
        2.3.4 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研究
    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线形指标关系分析
        3.1.1 事故率指标
        3.1.2 平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1.3 纵断面线形指标与事故率的关系
    3.2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率与构筑物关系分析
        3.2.1 隧道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2.2 桥梁长度与事故率的关系
    3.3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3.1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事故数据特性分析
        3.3.2 负二项分布理论
        3.3.3 事故预测模型变量选取
        3.3.4 高桥隧比高速公路路段单元类型划分
        3.3.5 事故预测模型构建
    3.4 事故预测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人视觉变化规律及视觉负荷评价
    4.1 视觉特性表征指标选取
    4.2 试验及数据采集
    4.3 驾驶员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分析
        4.3.1 视觉特性基本描述
        4.3.2 视觉变化规律及变化趋势
        4.3.3 瞳孔面积K-S正态分布检验
        4.3.4 隧道不同位置瞳孔面积差异性检验
    4.4 高桥隧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
        4.4.1 视觉负荷评价指标
        4.4.2 视觉负荷评价体系
        4.4.3 隧道入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4.4 隧道出口视觉负荷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保障技术
    5.1 隧道入口段安全保障技术
        5.1.1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设置技术
        5.1.2 隧道入口前视错觉减速标线与彩色路面协同设置技术
    5.2 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
        5.2.1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评价体系构建
        5.2.2 群层次分析法求取指标权重
        5.2.3 评价指标分值统计方法
        5.2.4 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度等级评定方法
        5.2.5 实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参与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3)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桥头过渡段差异沉降成因分析
    2.1 差异沉降成因
        2.1.1 路基的压缩沉降
        2.1.2 地基的固结沉降
        2.1.3 环境因素
        2.1.4 设计和施工
    2.2 桥头过渡段路表沉降类型
        2.2.1 路表纵坡变化
        2.2.2 路表局部沉降
    2.3 桥头跳车机理
        2.3.1 设置桥头搭板
        2.3.2 未设置桥头搭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机理
    3.1 土工格室加筋理论
        3.1.1 侧向约束作用
        3.1.2 网兜作用
        3.1.3 柔性筏基作用
    3.2 地基模型理论
        3.2.1 Winkler地基模型
        3.2.2 弹性半空间地基模型
    3.3 土工格室处治差异沉降力学机理
        3.3.1 水平集中力作用下地基附加应力和位移-Mindlin解
        3.3.2 界面阻力作用下地基中的附加应力和位移分布
        3.3.3 土工格室对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用土
        4.1.2 高强土工格室
    4.2 高强土工格室加筋土试验方案
    4.3 试件的制备与试验
    4.4 土工格室加筋粗粒土无侧限抗压强度
        4.4.1 压实度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2 加筋层数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3 含水率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4.4 加筋类别对加筋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土工格室-粗粒土界面阻力特性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仪器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步骤
    5.5 土工格室-土拉拔力产生机理分析
    5.6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5.6.1 填料压实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2 土工格室埋入长度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6.3 法向压力对界面阻力特性的影响
    5.7 不同因素对土工格室-土界面阻力强度的影响程度分析
        5.7.1 正交试验设计
        5.7.2 试验结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强土工格室处治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应用技术
    6.1 依托工程概况
        6.1.1 地层岩性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桥位稳定性
        6.1.4 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案
    6.2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有限元建模
        6.2.1 模型的基本尺寸
        6.2.2 材料本构模型的选取
        6.2.3 分析步
        6.2.4 接触与约束
        6.2.5 荷载与网格划分
    6.3 土工格室加筋桥头路基变形特性有限元计算
        6.3.1 土工格室加筋路基处治差异沉降效果分析
        6.3.2 土工格室铺设间距对沉降的影响
        6.3.3 土工格室铺设层数对沉降的影响
        6.3.4 土工格室铺设长度对沉降的影响
        6.3.5 路基材料性能对沉降的影响
        6.3.6 处治方案对比
    6.4 土工格室铺设方式设计
        6.4.1 铺设间距计算
        6.4.2 铺设间距计算公式中的参数求解
    6.5 依托工程桥头过渡段路基土工格室铺设方案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浅析高速公路桥台台背质量影响因素及桥头跳车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合施工分析桥台台背质量问题致使桥头跳车现象对施工单位有着重要意义
2 桥台台背质量问题分析
    2.1 软土地基沉降
    2.2 施工及工后沉降
    2.3 台背施工过程措施问题
    2.4 桥台与路基衔接结构原因
    2.5 高速公路设计原因
3 台背沉降后桥头跳车现象防治措施
    3.1 制定合理基底处理方案
    3.2 桥台处接缝处理
    3.3 关键是抓住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4 结束语

(5)动力荷载和桥台后填土共同作用对桥台受力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重力式U型桥台结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桥台跳车现象的研究分析
    2.1 跳车的危害
    2.2 跳车的成因分析
        2.2.1 桥台路面的沉降类型
        2.2.2 桥台路面的沉降原因
    2.3 跳车的防治措施
        2.3.1 地基加固
        2.3.2 台背填料的选择及施工
        2.3.3 加强连接段路面处置
        2.3.4 注重完善桥台的排水设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台后土压力及路面动荷载分析
    3.1 台后土压力计算
        3.1.1 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
        3.1.2 George的桥台后土压力简化计算公式
        3.1.3 Dicleli的桥台后土压力简化计算公式
    3.2 路面车辆动荷载分析
        3.2.1 路面车辆动力分析模型
        3.2.2 桥头跳车动力荷载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有限元原理及MIDAS/GTS简介
    4.1 岩土工程特点
    4.2 有限元基本原理
    4.3 MIDAS/GTS介绍及应用
        4.3.1 MIDAS/GTS概述
        4.3.2 MIDAS/GTS建模的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跳车情况下的U型桥台有限元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参数选择及模型建立
        5.2.1 参数选择
        5.2.2 桥台模型建立
    5.3 U型桥台模拟计算结果及实测数据分析
        5.3.1 桥台不同工况下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3.2 模型数据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桥台结构后视图第一主应力云图
附录B 桥台结构前视图第一主应力云图
附录C 桥台前墙顺桥向位移云图
附录D 桥台侧墙横桥向位移云图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6)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软土变形理论的研究现状
        1.3.1 软土地基的基本概念
        1.3.2 软土固结与沉降计算研究
        1.3.2.1 固结理论
        1.3.2.2 沉降计算原理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头跳车现象处理措施研究现状
    2.1 引言
    2.2 对桥头跳车现象的认识
    2.3 桥头跳车处治措施的研究
        2.3.1 强夯法
        2.3.2 排水固结法
        2.3.3 复合地基处理法
        2.3.4 设置桥头搭板
        2.3.5 采用轻质材料填筑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法原理与ADINA软件综述
        3.2.1 有限单元法原理
        3.2.2 ADINA软件简介
    3.3 柔性荷载下CFG桩复合地基模型建立
        3.3.1 有限元模型简介
        3.3.2 有限元模型计算方案
    3.4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的沉降影响分析
        3.4.1 不同桩长对沉降影响分析
        3.4.2 不同桩距对沉降影响分析
        3.4.3 不同桩径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4 不同垫层模量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5 不同桩身模量沉降的影响分析
        3.4.6 边界效应与裙桩效应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4.7 填筑速率对沉降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构造物过渡段路基处理方案设计
    4.1 引言
    4.2 工程概况
    4.3 软土地基桥头跳车的初步研究
        4.3.1 桥头跳车产生机理
        4.3.2 工程对策
    4.4 构造物过渡段路基处理
        4.4.1 处理方案的筛选
        4.4.2 处理方案
        4.4.2.1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要求
        4.4.2.2 CFG桩施工控制要点
        4.4.3 过渡段长度计算
        4.4.4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4.5 过渡段沉降计算
        4.4.5.1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原理
        4.4.5.2 路基沉降分析
        4.4.5.3 地基沉降分析
        4.4.5.4 桩体沉降分析
        4.4.6 过渡段地基土中超静孔隙水压随时间关系
        4.4.7 过渡段地基土体水平位移随时间变化关系
        4.4.8 过渡段复合地基桩体与土体的竖向应力随时间变化关系
        4.4.9 过渡段复合地基加固区桩土应力比随时间变化关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7)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桥头跳车的危害
    1.3 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
    1.4 桥头跳车的预防措施
        1.4.1 强夯法
        1.4.2 高速公路桥台台背液压夯实补强技术
        1.4.3 冲击碾压
        1.4.4 路桥过渡段排水
        1.4.5 桥台背回填材料
        1.4.6 加筋土
        1.4.7 整体式(无缝)桥台
        1.4.8 半柔性路面
    1.5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
        1.5.1 桥头差异沉降研究现状
        1.5.2 桥头跳车处治研究现状
第2章 桥头跳车处治设计方法综述
    2.1 桥头跳车处治方法
        2.1.1 地基处治方法
        2.1.2 路堤处治方法
        2.1.3 路面处治方法
    2.2 桥头搭板设计方法
        2.2.1 搭板的类型及作用
        2.2.2 搭板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2.3 路桥过渡段压密注浆方法
        2.3.1 高压喷射注浆法
        2.3.2 深层搅拌法
        2.3.3 灌浆法
第3章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预测及其控制指标
    3.1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计算方法
    3.2 过渡段路基的工后沉降预测
    3.3 过渡段路基沉降的控制指标
第4章 注浆在线抬升技术在桥头过渡段中的应用
    4.1 设计思路
    4.2 设计步骤
    4.3 注浆抬升有限元模型
        4.3.1 模型单元和材料
        4.3.2 系统中各单元之间的连接
        4.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3.4 荷载施加
    4.4 工程实例
        4.4.1 注浆前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4.4.2 注浆后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沉降计算
        4.4.3 高速公路过渡段软弱地基有限元模型建立
    4.5 结果分析
        4.5.1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沉降云图分析
        4.5.2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主应力云图分析
        4.5.3 高速公路桥头过渡段软弱地基变形的剪应力云图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8)解决高速公路跳车的理论与施工(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速公路桥台跳车分类原因。
二、解决高速公路跳车的施工措施。
三、高速公路跳车处理措施。

(9)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机理研究
        1.2.2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驾驶员行为研究
        1.2.3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研究
        1.2.4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控制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机理研究
    2.1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分析
        2.1.1 桥隧群路段的结构型式
        2.1.2 桥隧群路段行车环境特征
        2.1.3 桥隧群路段系统行车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2.2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安全演化机理研究
        2.2.1 安全熵和安全熵流
        2.2.2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耗散结构特性
        2.2.3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安全演化机理
    2.3 案例分析
        2.3.1 案例简述
        2.3.2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驾驶员行为研究
    3.1 桥隧群路段驾驶员心理行为特性分析
        3.1.1 桥隧群路段驾驶心理行为过程分析
        3.1.2 桥隧群路段驾驶员心理行为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3.1.3 驾驶适应性分析
    3.2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客车驾驶员心理测试标准
        3.2.1 客车驾驶员心理指标的筛选
        3.2.2 客车驾驶员心理指标正常值范围的确定
        3.2.3 客车驾驶员心理测试指标正常值范围的验证
    3.3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驾驶员心理行为实验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驾驶员视觉特征与桥隧群路段交通安全的关系
        3.3.3 驾驶员感知特性与桥隧群路段交通安全的关系
        3.3.4 驾驶员反应特性与桥隧群路段交通安全关系
        3.3.5 驾驶员心理行为特性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3.6 实验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描述及演化
    4.1 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描述
        4.1.1 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
        4.1.2 桥隧群路段车辆安全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4.1.3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车辆安全状态演化过程
    4.2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脆性分析
        4.2.1 复杂系统的脆性特点
        4.2.2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的脆性分析
    4.3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脆性行为的适应性 Agent 图模拟仿真
        4.3.1 桥隧群路段行车系统脆性行为的适应性 Agent 图
        4.3.2 实证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控制策略及评价
    5.1 桥隧群路段隧道出口交通标志设置研究
        5.1.2 桥隧群路段出口交通标志有效设置
        5.1.3 驾驶员有效利用桥隧群路段出口交通标志传递信息的条件分析
    5.2 桥隧群路段隧道入口减速振动标线的设置
        5.2.1 减速振动标线的应用效果研究
        5.2.2 桥隧群路段减速振动标线的有效设置
    5.3 桥隧群路段限速控制
        5.3.1 桥隧群路段限速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限速值的确定方法
        5.3.3 基于 TOPSIS 的桥隧群路段限速值的确定
    5.4 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控制策略评价
        5.4.1 可拓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5.4.2 指标权重及安全等级确定
        5.4.3 可拓综合评价模型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主要创新点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轻便触探的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桥台、涵台跳车的危害及工程背景
        1.1.2 桥台、涵台产生跳车的原因分析
        1.1.3 桥、涵台跳车的防治办法
        1.1.4 问题的提出
    1.2 桥、涵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二章 桥、涵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法选型系统与工程应用
    2.1 模糊数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2.1.1 桥、涵台背回填砂检测选型中的模糊性
        2.1.2 桥、涵台背回填砂检测选型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2.2 最优方案算例分析
        2.2.1 桥、涵台背回填砂检测选型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的步骤
        2.2.2 算例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涵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的试验研究
    3.1 轻便触探与静力触探模型试验
        3.1.1 模型槽的制作
        3.1.2 模型试验相似关系的确定
        3.1.3 模型试验设备
        3.1.4 模型试验方案
        3.1.5 模型试验结果
    3.2 轻便触探与静力触探现场试验
        3.2.1 现场试验简介
        3.2.2 现场试验准备
        3.2.3 现场试验方案
        3.2.4 现场试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便触探与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离散元法的理论背景及基本原理
        4.1.1 理论背景
        4.1.2 基本原理
    4.2 颗粒流理论
        4.2.1 颗粒流理论
        4.2.2 基本假设
        4.2.3 基本方程
        4.2.4 力一位移关系
    4.3 轻便触探过程中探头与砂土相互作用的离散元模拟
    4.4 轻便触探与砂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结果
        4.4.1 砂颗粒尺寸的影响
        4.4.2 关于轻便触探作用范围内砂颗粒孔隙率的分析
        4.4.3 关于轻便触探作用范围内砂粒变形特征的分析
        4.4.4 触探过程中砂粒细观参数变化对砂粒宏观特性影响规律研究
    4.5 轻便触探作用过程中砂粒力学损伤研究
        4.5.1 损伤的定义
        4.5.2 砂粒剪切破坏计算
        4.5.3 剪切损伤本构模型
        4.5.4 模型槽砂粒剪切带形成和发展的数值模拟
    4.6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路桥、涵台背填砂的相对密实度质量标准值的确定
    5.1 公路桥、涵台背的沉降分析
    5.2 荷载板模型试验
        5.2.1 相似关系的确定
        5.2.2 试验设备
        5.2.3 试验方案
        5.2.4 试验结果
    5.3 荷载板现场试验
        5.3.1 试验设备与方法
        5.3.2 试验方案
        5.3.3 试验结果
    5.4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中粗砂的相对密实度标准值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桥、涵台背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质量检测和评定标准研究
    6.1 轻便触探试验异常数据处理
    6.2 轻便触探检测方法
        6.2.1 适用范围
        6.2.2 仪器设备
        6.2.3 试验步骤
        6.2.4 试验数据的整理
    6.3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砂的密实度质量评定标准
        6.3.1 砂的相对密实度D_r的代表值
        6.3.2 公路桥、涵台背回填砂的相对密实度的质量评定的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发展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发展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四、公路桥端跳车的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桥台跳车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 林观权. 四川水泥, 2020(12)
  • [2]山区高速公路高桥隧比路段行车安全机理与保障技术研究[D]. 段萌萌.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桥头过渡段路基差异沉降土工格室加筋处治方法研究[D]. 王世立.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浅析高速公路桥台台背质量影响因素及桥头跳车现象[J]. 刘西秦. 价值工程, 2015(20)
  • [5]动力荷载和桥台后填土共同作用对桥台受力的影响分析[D]. 林灿. 贵州大学, 2015(03)
  • [6]兰永一级公路桥台过渡段软弱路基处理方法研究[D]. 唐文斐. 兰州理工大学, 2014(09)
  • [7]桥头跳车搭板在线抬升研究[D]. 张恒. 武汉理工大学, 2014(04)
  • [8]解决高速公路跳车的理论与施工[J]. 李佳. 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4(01)
  • [9]山区高速公路桥隧群路段行车安全研究[D]. 闫彬. 长安大学, 2013(07)
  • [10]基于轻便触探的台背填砂密实度检测方法与应用研究[D]. 吕建兵. 中南大学, 2013(03)


桥头搭板论文 土工格室论文 地基沉降论文 土工材料论文 交通论文

上一篇:知识经济发展与档案管理现代化
下一篇:尿系列蛋白检测对过敏性紫癜肾小管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