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1](2021)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STSE教育内容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环境(Environment)首字母的缩写,近年来已成为国际课程研究的新趋势。为了跟进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减少社会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在不断更新,高中生物学教材也呈现出了“一纲多版”的现象。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参照《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要求,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涉及的STSE教育主题、内容呈现方式和专栏等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标准》(2017年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实施上都体现出了STSE教育理念。生物学新、旧教材在STSE教育上的共同点在于教育主题多元化、教育呈现方式多样化、教育专栏内容丰富化。其特色在于将生物科学史有机融入教材、重视学生职业教育、关注生物科学前沿进展和学科交叉、体现生物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开设具体的STSE教育专栏和特色栏。但新教材在STSE教育主题和教育专栏的数量上高于旧教材,且新教材更新并补充了中国在世界生物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新、旧生物学教材在STSE教育上仍存在有不足之处:旧教材“科学前沿”栏目陈旧,科学图示模糊;新教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偏少;缺乏安全教育和性教育、STSE教育专栏数量不足等。针对以上的不足之处对教材改革提出了参考性建议:优化STSE教育内容呈现方式、加强中学生职业教育、突出STSE教育主题、促进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增补STSE教育专栏、系统编排生物科学史教育、加大课后习题的渗透力度。
林舒琪[2](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梁洁玲[3](2020)在《论证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颁布,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际教育当中,论证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实践,涉及科学现象解释的构建和验证,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成为近十年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参与以论证为特色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行动和说话,不仅让学生达成更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提高论证技能,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目前,论证式教学在高中概念教学的应用较少,且多为一节课的设计。本文尝试在了解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状况和学生论证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将论证式教学应用于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进行系统性研究,并验证其可行性。本研究在综述关于概念教学和将论证式教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10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6名教师进行访谈了解高中生物教师对论证式教学的认知和应用情况,通过对4所中学374名高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社会性科学议题上的论证能力现状。在论证式教学的原则和思路的指导下,选用“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由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其他植物激素”4个概念,设计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案例,并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实施论证式教学和传统教学;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探讨学生的论证能力、学习兴趣、学业成绩的变化,并对论证式教学进行评价。取得的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中有七成教师听说过论证式教学模式,但未深入了解;学生的5项论证子能力均低于1分,总论证能力平均分为2.29分。这显示,论证式教学并被广泛熟知与应用,绝大部分学生的论证能力处在较低水平,论证式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学生的论证能力培养需进一步落实。2、通过梳理出3个具体的论证式教学内容分类:基于学科知识发展、情境两难和结构不良的知识。选用4个概念进行了论证式教学设计,并与传统教学案例进行了比较。3、从论证能力前后测结果中发现,实验班5项论证子能力和总论证能力显示为极显着差异(P<0.01)。后测中,实验班的提出论点和提出前提的能力显示为显着性差异,总论证能力显示为极显着差异(P=0.002<0.01)。结果表明,论证式教学可以显着促进学生论证能力的发展;4、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存在显着性差异,整体来看,后测P=0.004<0.01。可得结论:论证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增强学习动机。5、分析学生学习成绩的前后测差异,前测与后测均无显着性差异,但结合平均值来看,实验班成绩比对照班高2.17分。可见,论证式教学在短时间内对学业成绩没有显着影响,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祝勇[4](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提出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陈启文[5](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提出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戴圣杰[6](2015)在《麻核桃低座果率及脱落酸影响番茄座果的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果是人们饮食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果的需求也逐渐增大,并且人们不断的追求高质量、高营养的水果。因此,果实种植的产量及质量显得非常重要。而果树的雌雄花器官的发育以及授粉受精直接制约着果实的产量及质量,如麻核桃。由于其果壳质地坚硬、纹理美观,观赏价值极高而深受消费者青睐。但是,麻核桃普遍座果率低,限制了它的产业化发展。为了寻找麻核桃低座果率的原因,本文利用显微观察方法以两个麻核桃品种(‘M1’和‘M59’)及其对照核桃品种(‘辽宁1号’和‘绿波’)、一个核桃楸品种(‘楸子1-17’)为主要材料对其雄花及雌花发育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作为对照的核桃及核桃楸,雄花内花粉粒的大小在所选的5个发育期的第1个时期已达到其固有的体积,而形状逐渐由不规则发育为规则的近球形,花粉细胞外观饱满充实。然而,与对照相比,两个麻核桃品种的花粉粒发育异常,成熟期的花粉粒形状不规则,有一定的空瘪比率。在雌花方面,与发育正常的对照雌花相比,两种麻核桃品种的胚囊在座果前出现异常,胚囊萎缩最终趋于消失。上述结果说明,麻核桃花粉及胚囊的发育异常可能是其低座果率的主要原因。此外,人们对于番茄的座果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植物激素脱落酸对番茄座果的影响尚未提出成熟的且系统的观点。本文以嘉宝番茄为试验材料,利用RNAi干涉技术抑制番茄植株内编码ABA合成关键酶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的基因SlNCED1,以探究植物激素脱落酸在番茄雌雄花器官发育及座果中的作用。结果如下:我们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在番茄的花器官中检测了 2个编码ABA合成关键酶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的基因(SlNCEDl和SlNCED2)和3个编码降解代谢重要酶8’-羟化酶的基因(SlCYP707A1,SlCYP707A2和SlCYP707A3)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在番茄花药发育与成熟过程中,SlNCEDl和SlCYP707A1的绝对表达量最高。且SlNCED1和SlCYP707A1的表达随着花药的发育过程逐渐升高,说明花药发育和成熟中ABA相关代谢非常活跃,其可能影响着番茄花药的发育和成熟。为了进一步检测ABA是否在番茄花药发育中的作用,我们利用E8启动子驱动的SlNCED1-RNAi载体对番茄植株的内源ABA的合成进行了抑制,利用农杆菌侵染叶盘法转化番茄,在得到的4个独立的转基因株系中进行了生理生化和分子相关的检测。结果显示,转基因番茄的花中内源ABA的含量被下调30-50%。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番茄的花芽变长,萼片、花瓣明显变大,花柱变得短粗。更为明显的是,花药发育畸形、萎缩,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囊,子房出现畸形。通过显微切片观察分析显示,在花器官的发育过程当中转基因番茄的雄花在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四分体、小孢子阶段未表现出显着差异;但是在小孢子向花粉粒转变期间,转基因花内绝大部分小孢子未能转变为正常的花粉粒,大多数变为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致、畸形的花粉粒;随着发育的进行更多的小孢子发育成了异常的花粉粒,到成熟阶段,花粉囊中正常的花粉粒百分比仅约10%左右。我们通过对转基因和对照组雄花中花粉发育必需基因的表达分析显示,转基因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在转录水平上相比对照组下调。在雌蕊中,SlNCED1和SlCYP707A1的绝对表达量高。我们发现,因着SlNCED1的抑制,使得番茄的座果率大大降低(低于10%)。并且转基因番茄的果实没有种子,为单性结实;且花期延长,子房在盛花之前提前膨大。并且因着SINCED1的抑制而引起的番茄花器官中内源ABA含量的降低使得转基因番茄的子房很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从而产生畸形的子房,而导致裂果等。我们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对SlNCED1的表达进行时空定位,我们发现在花芽分化阶段SlNCED1主要集中在新生组织中表达如,花瓣原基、雄蕊原基、雌蕊原基。而在花芽的生长阶段,SlNCED1主要在子房的胚珠和柱头、花药及萼片中表达。说明,在花器官的形成以及发育过程中皆需要激素ABA的参与。综上所述,ABA可能在番茄雌雄性花器官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且在番茄的座果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麻核桃雌雄性生殖器官的研究,探究了麻核桃低座果率的原因,为解决麻核桃低座果率、低产量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且率先开展了脱落酸对雌雄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影响,并且在分子层面进行了阐述。所得的结论填补了长期以来脱落酸在植物生殖器官发育中作用机制的空白,为深入了解脱落酸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分子基础,并且更加丰富了脱落酸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方格子[7](2015)在《一百年的暗与光——中国麻风病降伏记录》文中指出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你知道麻风病吗?当我决定接手麻风村题材的写作时,遭遇到的困难和挣扎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前对于该病有限的了解,只是觉得它是一种传染病,恐怖,又有些遥远。似乎和人类文明史相等同,古老而神秘。"你知道麻风病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随机采访过近百人,回答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麻风病会传染,很恐怖。
孙金荣[8](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候凡[9](2011)在《奇树的嫁接》文中研究说明1667年出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报第二卷里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在佛罗棱萨,有一种橘树,它的果实既象橘子,又象柠檬。这是世界上结双生果实的"奇树"。这种"奇树"已经不奇了,现在世界上到处有嫁接的果树。中国最早创造了植物嫁接技术,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
戴雄武[10](1991)在《21世纪农业开发的新领域》文中认为 对农业的开发,应该是多目标、多层次的向全方位进军,根据当前出现的苗头和发展动向,21世纪的农业可能会出现如下几种新特色: 1.超级型 实践证明,夺取农业高产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群体多,二是个体大。培育一些身材槐梧个体粗壮的巨型动、植物品种,可以在相同的生长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产量。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STS与 STSE教育综述 |
| 1.1 STS综述 |
| 1.2 STSE教育 |
| 1.3 STSE教育的研究现状 |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
| 2.1 课程标准 |
| 2.2 教材 |
| 第三章 比较研究现状 |
| 3.1 生物学《标准》的比较研究 |
| 3.2 生物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 4.1 研究对象 |
| 4.2 研究内容 |
| 4.3 研究方法 |
| 4.4 研究目的 |
| 4.5 研究思路 |
| 4.6 研究的理论基础 |
| 第五章 《标准》中的STSE解读 |
| 5.1 彰显于课程的基本理念 |
| 5.2 反映于课程目标 |
| 5.3 体现在教学与评价建议 |
| 第六章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中STSE教育主题的比较 |
| 6.1 生物与科技发展 |
| 6.2 生物与生态环境 |
| 6.3 生物与社会生活 |
| 6.4 生物与医学健康 |
| 6.5 STSE教育主题统计分析 |
| 第七章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中STSE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比较 |
| 7.1 目录呈现 |
| 7.2 引入方式呈现 |
| 7.3 辅栏呈现 |
| 7.4 其他相关栏目 |
| 7.5 科学图示呈现 |
| 7.6 教材习题呈现 |
| 第八章 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中STSE教育专栏的比较 |
| 8.1 “科学·技术·社会”栏目 |
| 8.2 “科学家的故事”栏目 |
| 8.3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栏目 |
| 8.4 其他相关栏目 |
| 8.5 数据分析 |
| 第九章 具体章节分析——以“基因的本质”为例 |
| 9.1 学习目标 |
| 9.2 章节引入 |
| 9.3 正文内容 |
| 9.4 科学图示 |
| 9.5 课后习题 |
| 第十章 新、旧教材STSE教育内容的特色与不足 |
| 10.1 新、旧教材STSE教育的共性与差异 |
| 10.2 STSE教育的特色 |
| 10.3 STSE教育的不足 |
|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
|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
|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
|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
|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3.1 研究范围 |
| 1.3.2 研究内容 |
| 1.3.3 研究方法 |
| 1.3.4 技术路线 |
|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
| 2.1 相关研究史料 |
| 2.1.1 文档资料 |
| 2.1.2 图档资料 |
| 2.2 文档资料考据 |
| 2.2.1 内工则例考据 |
| 2.2.2 御制诗文考据 |
| 2.3 图档资料考据 |
|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
|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
|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
| 2.4 图文考据小结 |
|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
| 3.1 全园普查 |
| 3.2 九州详查 |
|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
|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
|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
|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
|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
|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
|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
|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
|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
| 5 结论与建议 |
|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
|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
|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
|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
| 5.4.1 遗址保护层面 |
| 5.4.2 遗址安全层面 |
| 5.4.3 植物景观层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
|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
|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
|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
|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
|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
|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
|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
|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科学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
| 1.1.2 促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
| 1.1.3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
| 1.2 相关概念 |
| 1.2.1 论证 |
| 1.2.2 论证模式 |
| 1.2.3 论证式教学 |
| 1.2.4 论证能力 |
| 1.2.5 生物学概念 |
| 1.3 国内外论证式教学研究概况 |
| 1.3.1 国外论证式教学研究概况 |
| 1.3.2 国内有关论证式教学的研究 |
| 1.4 理论基础 |
| 1.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 1.4.2 概念转变理论 |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意义 |
| 1.6 研究内容 |
| 1.7 研究方法 |
| 1.7.1 文献研究法 |
| 1.7.2 调查研究法 |
| 1.7.3 实验研究法 |
| 1.7.4 统计分析法 |
| 1.8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与学生论证能力现状 |
| 2.1 调查对象 |
| 2.2 调查方法 |
| 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
| 2.4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结果 |
| 2.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2.4.2 论证式教学应用现状调查 |
| 2.4.3 高中生物教师论证式教学应用情况教师访谈 |
| 2.5 学生论证能力现状调查结果 |
| 2.5.1 高二学生论证能力整体水平 |
| 2.5.2 高二学生各项论证子能力的情况分析 |
| 2.6 讨论 |
| 2.6.1 高中生物论证式教学现状讨论 |
| 2.6.2 学生论证能力现状讨论 |
| 第三章 论证式教学的内容筛选与设计 |
| 3.1 论证式教学的内容筛选 |
| 3.1.1 基于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容 |
| 3.1.2 情景两难的内容 |
| 3.1.3 结构不良的内容 |
| 3.2 论证教学的教学流程 |
| 3.3 教学案例展示 |
| 3.4 讨论 |
| 第四章 论证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
| 4.1 实验目的和对象 |
| 4.1.1 实验目的 |
| 4.1.2 实验对象 |
| 4.1.3 实验的变量 |
| 4.2 实验研究工具 |
| 4.3 实验研究过程 |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4.1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论证能力的影响 |
| 4.4.2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
| 4.4.3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生物学学习成绩的影响 |
| 4.5 讨论 |
| 4.5.1 论证式教学与学生论证能力培养 |
| 4.5.2 论证式教学与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 |
| 4.5.3 论证式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 |
| 4.5.4 在高中生物概念中应用论证式教学的可行性 |
| 4.5.5 论证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论证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 附录三 高中生论证能力调查问卷 |
| 附录四 论证能力评分示例 |
| 附录五 教学案例 |
| 附录六 生物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
| 附录七 学习成绩前测试卷 |
| 附录八 学习成绩后测试卷 |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第一章王者之城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二章天地之心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三章午门以深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四章太和千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第五章文华风流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六章内阁长夜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第七章乾清疑云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第八章后宫芳华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第九章一座书城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第十章天府永藏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种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发育 |
| 1.1.1 种子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 |
| 1.1.2 种子植物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 |
| 1.2 雄性花器官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 1.3 植物激素在花器官发育中的作用 |
| 1.3.1 脱落酸与花芽分化的关系 |
| 1.3.2 脱落酸与花器官的发育 |
| 1.3.3 乙烯与花器官发育的关系 |
| 1.4 植物激素与座果 |
| 1.4.1 植物激素与座果研究进展 |
| 1.4.2 番茄座果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 1.5 高等植物脱落酸生物合成分解代谢及其信号转导 |
| 1.5.1 高等植物脱落酸的生物合成 |
| 1.5.2 高等植物脱落酸的分解代谢 |
| 1.5.3 高等植物脱落酸的信号转导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麻核桃低座果率的细胞学初探 |
| 2.1 引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2.1 植物材料 |
| 2.2.2 材料处理及方法 |
| 2.2.2.1 取样时间 |
| 2.2.2.2 样品处理 |
| 2.2.2.3 药品配制 |
| 2.2.2.4 试验步骤 |
| 2.2.2.5 显微观察及照相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核桃属雄花的发育 |
| 2.3.1.1 核桃种雄花的发育 |
| 2.3.1.2 核桃楸种雄花的发育 |
| 2.3.1.3 麻核桃种雄花的发育 |
| 2.3.2 核桃属雌花的发育 |
| 2.3.2.1 核桃种雌花的发育 |
| 2.3.2.2 核桃楸种雌花的发育 |
| 2.3.2.3 麻核桃种雌花的发育 |
| 2.4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SlNCED1-RNAi对番茄座果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和方法 |
| 3.2.1 植物材料 |
| 3.2.2 转基因材料 |
| 3.2.3 植物材料的固定及显微切片的制作 |
| 3.2.4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PCR |
| 3.2.5 Real-time PCR分析 |
| 3.2.6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分析 |
| 3.2.7 脱落酸含量的测定 |
| 3.2.8 乙烯释放量测定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转基因SlNCED1-RNAi番茄生殖器官器官的异常表型 |
| 3.3.2 转基因SlNCED1-RNAi番茄雄性花器官的显微学观察 |
| 3.3.3 番茄花器官发育期间整体花芽中ABA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 3.3.4 WT番茄雌、雄性花器官中ABA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 |
| 3.3.5 WT番茄与SlNCED1-RNAi-12株系之间雌、雄性花器官中ABA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分析对比 |
| 3.3.6 ABA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SlNCED1/2在花器官发育期间的原位杂交分析 |
| 3.3.7 番茄花粉发育必需基因在SlNCED1-RNAi转基因番茄花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 3.3.8 ABA合成代谢关键酶基因SlNCED1/2在番茄花芽分化及花器官组织形成中的原位杂交分析 |
| 3.3.9 乙烯代谢及信号相关基因在番茄花器官发育期间转录水平上的检测 |
| 3.3.10 转基因SlNCED1-RNAi-12番茄雌性花器官的异常表型 |
| 3.3.11 座果期间ABA代谢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分析 |
| 3.3.12 座果期WT番茄幼果的SlNCED1和SlNCED2的原位杂交表达分析 |
| 3.3.13 转基因SlNCED1-RNAi番茄异常的花梗 |
| 3.4 讨论 |
| 3.4.1 ABA影响番茄花器官特别是花药/花粉的发育 |
| 3.4.2 ABA对番茄座果的影响 |
| 第四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第一章关于一种疾病的传说 |
| 你知道麻风病吗? |
| 与一种可耻的疾病狭路相逢 |
| 不能与人分享的秘密 |
| 麻风侵袭下的女子 |
| 1 |
| 2 |
| 3 |
| 4 |
| 第二章偏见之殇 |
| 祈祷与礼佛能消除罪孽吗? |
| 隔离或是逃离 |
| 被轻视的生命 |
| 回不去的故乡 |
| 第三章没有国界,只有慈悲 |
| 天堂里的梅医生 |
| 我来自遥远的国度 |
| 我只是一个医生 |
| 在此安睡 |
| 第四章道不尽百年沧桑事 |
| 草棚岁月 |
| 我曾经有过的三十八年 |
| 不要温顺地走进良夜 |
| 永不言悔? |
| 提灯女神的微笑 |
| 第五章麻风村的故事 |
| 孩子,愿你的世界充满温情和爱 |
| 爱是你我 |
| 苦与难 |
| 在残废和残疾之间 |
| 我想表达感恩 |
| 他们,手执不灭的信念担当 |
| 第六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
| 再也没有传染 |
| 从青衿,到白首 |
|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 六、主要观点 |
| 七、创新之处 |
|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
|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
|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
|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
|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
|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
|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
|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
|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
|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
|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
| 结论 |
|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
|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
|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
|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
|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
|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
|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
|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
|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
|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
|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
| 十一、《风土记》 |
| 十二、《字林》 |
| 十三、《永嘉记》 |
| 十四、《广州记》 |
| 十五、《郭子》 |
| 十六、《淮南万毕术》 |
| 十七、《家政法》 |
| 十八、《声类》 |
| 十九、《食经》 |
| 二十、《三仓》 |
| 二十一、《范子计然》 |
| 二十二、《邺中记》 |
|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
| 二十四、《广志》 |
|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
|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
|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
|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
|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
| 三十、《养鱼经》 |
|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
| 三十二、《交州记》 |
| 三十三、《东方朔传》 |
| 三十四、《吴录》 |
|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
| 三十六、《荆州记》 |
| 三十七、《湘州记》 |
| 三十八、《诗义疏》 |
| 三十九、《林邑国记》 |
| 四十、《南越志》 |
|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
| 四十二、《吴记》 |
| 四十三、《游名山志》 |
| 四十四、《晋起居注》 |
| 四十五、《仓颉解诂》 |
|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
| 四十七、《皇览》 |
| 四十八、《齐地记》 |
| 四十九、《西河旧事》 |
|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
| 五十一、《南方记》 |
| 五十二、《吴氏本草》 |
| 五十三、《异物志》 |
|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
|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
|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
|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
|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
|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
|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
|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
| 一、“有”、“无”之辨 |
|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
| 三、银、钱、根之辨 |
| 四、“妨”字衍缺之辨 |
|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
|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
|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
|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
|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
|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
|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
|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
|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
|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
|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
|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
|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
|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
|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
| 二、时间价值差异 |
|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
|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
|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
| 小结 |
|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
|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
|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
|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
|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
|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
|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
|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
|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
|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
|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
|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
|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
|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
|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
|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
| 结语 |
|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
|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
|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
|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
|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
|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
|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
| 致谢 |
| 主要参考文献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