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先进[1](2021)在《西藏阿索地区晚白垩世红层时代及其构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形成早期历史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相关研究表明,晚白垩世拉萨板块内就已经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缩短、地壳增厚和区域隆升,但是其相关作用发生时间、作用区域和构造机制等问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了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上的阿索地区为研究区域,对区内的晚白垩世地层马莫勒组和山嘎勒处竟柱山组的形成时代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此外还对中仓地区的竟柱山组地层进行了碎屑锆石测年,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对比,讨论拉萨板块晚白垩世构造演化。阿索地区山嘎勒处的竟柱山组地层具有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在该地层下部发现了海生生物水螅和固着蛤的化石,说明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对竟柱山组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了89±5Ma的最小年龄,在地层南部的闪长岩岩脉侵入体中测得锆石U-Pb年龄为88Ma,综合限定该地层的沉积时代在90 Ma前后。马莫勒组为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在地层底部获得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10±3Ma,地层北部的闪长玢岩侵入体的年龄为92±3Ma,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和前人发表的数据,综合限定其沉积时代在99~92Ma。中仓地区竟柱山组样品中获得的碎屑锆石最小年龄为113±4Ma。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竟柱山组物源具有汇聚环境下的岛弧特征,而马莫勒组显示出相对复杂的物源区构造环境,二者的碎屑锆石年龄组成都具有明显的羌塘地区的物源特征。结合区域晚白垩世地层的时代、物源特征、区域构造和热年代学研究,笔者认为竟柱山组和马莫勒组是拉萨-羌南碰撞造山作用在地表的沉积响应,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在拉萨-羌南碰撞过程中的活动导致了阿索地区的隆升。
胡懿灵[2](2020)在《藏北赞宗错地区地质特征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造山过程指示意义》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赞宗错地区,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和南羌塘地体南缘。研究区内的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对理解特提斯域以及青藏高原的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前人在该区域的研究主要从某沉积体系或者岩浆事件单向出发,该区域也较缺乏系统的构造解析工作。因此,本文选择赞宗错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沉积-岩浆-构造的综合分析,以三位一体的方式探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在白垩纪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沉积记录、岩浆响应和构造变形,以及它们之间的发展与联系。本文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运用沉积相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构造解析理论,将沉积-岩浆-构造紧密结合,以夹层火山岩将沉积-岩浆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物质基础和构造变形结合的分析体系为纲要将沉积-岩浆的物质存在和构造运动的物质改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沉积相分析、夹层火山岩测年对陆相红层重新厘定,新识别出研究区内的白垩系竟柱山组磨拉石建造,将拉萨-羌塘碰撞事件的最晚时代约束在早白垩世晚期约115 Ma;通过对早白垩世夹层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分析,推断其是加厚下地壳条件下,拆沉作用发生的结果,代表了白垩纪时期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岩浆响应,表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造山事件对于高原早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详细调查和年代学、地球化学分析,识别出一套晚白垩世约72 Ma的木地姜雅双峰式火山岩组合,是拉萨-羌塘地体碰撞造山过程的尾声,标志着此时已经进入造山后伸展演化阶段;通过详细的构造解析,建立了不同构造层次变形特征以及地质体的构造样式,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通过沉积-岩浆-构造耦合分析,从物质基础和构造重构两方面,首次提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造山作用具有增生-碰撞二阶段复合造山模式。
闫浩瑜[3](2020)在《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和欧亚大陆自新生代以来的持续挤压碰撞导致了世界上最年轻和最壮观的青藏高原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且这个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领域研究最热的问题之一。拉萨地体位于欧亚大陆的最南端,是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距离最近的构造单元,也是受陆-陆碰撞影响最大的地体。在拉萨地体中,尤其是南拉萨分布的晚白垩世-中新世的冈底斯花岗岩基和古新世-始新世的林子宗火山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因为这些岩浆岩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前-中-后的复杂过程,所以它们是揭示新特提斯大洋板片俯冲消减、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以及高原隆升机制等过程的关键。然而,迄今为止对于南拉萨出露的晚白垩世-中新世的冈底斯花岗质岩石和古新世-始新世的林子宗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较多的争议,阻碍了我们对新特提斯大洋板片俯冲消减过程,以及随后持续的陆-陆挤压碰撞过程形成的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及岩浆过程的理解。本文结合野外地质和室内整理的资料,选择出露在南拉萨碰撞前的南木林晚白垩世闪长岩、碰撞后的日喀则中新世埃达克质岩墙和碰撞过程中的林周盆地古新世典中组火山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主-微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Sr-Nd-Mo),并结合已发表的数据,揭示了这些碰撞前-中-后形成的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动力学过程,且取得了如下进展:(1)碰撞前的南木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94.3~92.3 Ma,这些年龄结果与前人在该地区报道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锆石U-Pb年龄是一致的。南木林晚白垩世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是正常的弧岩浆岩,具有几乎一致的Sr-Nd同位素组成,区域上部分同期的埃达克质岩石也具有相对一致的Sr-Nd-Hf同位素组成。本文通过元素和同位素分析认为这些(辉长岩-闪长岩和埃达克质岩石)同期但不同类型的岩浆岩是来自混杂岩在弧下地幔楔区的不同深度下熔融形成,而非来自交代地幔楔熔融形成。混杂岩(包含大洋玄武岩、大洋沉积物以及地幔楔橄榄岩组分)首先在俯冲隧道即俯冲板片和地幔楔接触界面进行均匀的物理混合,然后部分以底辟的形式上升到浅的地幔楔区经熔融形成不具有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南木林晚白垩世辉长岩-闪长岩,部分被运输到较深的俯冲隧道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石。晚白垩世这些不同类型弧岩浆岩的形成是由于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向南回撤导致,在大洋板片回撤的过程中上涌的热的软流圈地幔以及热的角流为混杂岩提供热源促使其熔融。(2)碰撞后的日喀则岩墙形成时代为中新世,其锆石U-Pb年龄为14.8~10.3 Ma,具有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并显示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为增厚且年轻的拉萨镁铁质下地壳熔融的产物。根据Na2O、K2O含量以及Na2O/K2O比值,这些岩墙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富钾的岩墙和富钠的岩墙。两类岩墙Na2O、K2O含量的不同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说明其形成的过程中有古老的印度大陆地壳的物质不同程度参与。此外,富钠的岩墙显示高的MgO、Cr、Ni和Na2O含量,指示软流圈地幔物质在其形成过程中也参与它们的形成。综合文献资料和本文研究,指示了壳-幔物质不同程度的参与导致区域上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后碰撞岩浆岩受南北向的断裂控制以及地球物理等证据,本文认为南拉萨亚地体出露的晚渐新世-中新世岩浆岩的形成是由印度大陆板片撕裂所造成的(3)碰撞过程中的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系列中典中组火山岩形成时代为62.1~60.9 Ma,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目前对于林子宗火山岩典中组安山岩存在不同的岩石成因认识,以Mo et al.(2007,2008)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典中组火山岩来源于新特提斯洋壳及其上覆的远洋沉积物在角闪岩相的熔融形成。但是我们的元素和同位素(Sr-Nd-Mo)的证据却指示该套火山岩很可能来自于混杂岩的底辟熔融。混杂岩在俯冲隧道即俯冲板片和地幔楔界面混合均匀,然后以底辟的形式上升到较浅的地幔楔区,在热的软流圈地幔和地幔楔角流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典中组安山岩,该动力学过程受控于新特提斯大洋板片在古新世期间向南的回转或回撤。(4)这三期岩浆岩形成的深部动力学过程是不同的,记录了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造山的复杂过程,在这些岩浆岩形成的过程中不同的物质以及不同的岩浆过程参与它们的形成。
叶春林[4](2020)在《西藏荣玛乡南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特征及时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是南羌塘最重要的构造组成样式之一,几乎贯穿整个盆地。作为挤压变形的直接产物,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样式及其活动时限对青藏高原新生代地壳缩短及隆升过程研究有着重要的指示意义。论文对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SQTT)上下盘开展了详细的构造变形解析,发现在逆冲推覆构造带的西段,上盘的色哇组及莎巧木组逆冲推覆至牛堡组之上,逆冲断层呈叠瓦状或双冲构造排列。而在其东段主要表现为三叠系日干配错组呈“飞来峰”上覆于侏罗系之上。推覆体自北向南至少推覆了近10 km。野外在推覆体上下盘共识别出了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D1)主要见于色哇组及莎巧木组内,表现为紧闭的同斜-平卧褶皱,发育透入性轴面劈理S1,高角度倾向N、NE、NW,其形成与班怒洋的俯冲及闭合有关。第二期(D2)表现为南北挤压应力下形成的轴面呈东西走向的直立褶皱,并伴随产出透入性劈理S2。该期变形在莎巧木组中表现为大尺度的褶皱变形,很可能与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第三期(D3)表现为逆冲推覆构造直接相关的褶皱变形与断裂作用,并发育S3劈理。这期断层多切穿早期的S1、S2劈理,使得断层下盘牛堡组发育一期幅度超过2公里的宽缓褶皱,应与印度-欧亚大陆的持续挤压有关。论文首次利用断层泥粒度分级定年法对南羌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SQTT)活动的时限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断裂活动主时限介于30.88 Ma-30.12Ma之间,证实了南羌塘渐新世的强烈逆冲推覆作用。此外,在研究区东部的断裂带内还获得了36.5 Ma的断层泥年龄。还对逆冲推覆构造下盘的最年轻地层牛堡组红层进行了碎屑锆石U-Pb测年研究,具南北双向物源。获得的最年轻锆石年龄为48.6Ma,为逆冲推覆构造的活动时间提供了下限约束。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测年结果给出了南羌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SQTT)的直接活动年龄,对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研究表明,南羌塘历经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指示其隆升从中生代就已经开始。新生代以来,印—亚持续挤压,在南羌塘形成了一系列的逆冲推覆构造,为南羌塘新生代以来的隆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琦[5](2020)在《西藏班戈白垩系余穷组有孔虫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文中提出研究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块南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北麓,地处班公措—怒江缝合带,是研究特提斯构造演化、青藏高原早期形成的关键地区。研究层段余穷组,地层发育较全、露头连续、岩性组合具有代表性、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现象丰富。所选剖面PM035,位于查的嘎拉南东方向300m处山沟内,该组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细碎屑岩,产有孔虫类、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钙藻等化石,厚度约973.2m。下与康曲组整合接触,上未见顶,为班—怒洋闭合前的最高海相层位。余穷组含有孔虫极为丰富,经研究鉴定共计11属22种,包括底栖大有孔虫Orbitolina,Palorbitolinides,Eorbitolina,Columnorbitolina,Mesorbitolina 5属,底栖小有孔虫Endothyra,Textulariina,Nezzazata 3属,浮游类有孔虫Herdbergella,Blefuscuiana,Favusella 3属,并将底栖大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通过国内外对比,根据有孔虫地层分布特征和演化关系,将余穷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晚期的阿普特期(Aptian)—晚白垩世早期的赛诺曼期(Cenomanian)。余穷组岩性以生物碎屑灰岩、泥晶生屑灰岩、含生屑泥晶灰岩、介壳灰岩、白云质灰岩、砂质泥岩为主,并呈现为多个韵律性旋回。根据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石薄片鉴定,结合含化石组合特点,在余穷组划分出9种沉积微相类型,并进一步划归5种沉积相: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台地边缘礁相及台地边缘前斜坡相。根据剖面相序结构,余穷组碳酸盐岩沉积过程总体上构成3次大型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整体上来看,余穷组地层虽为班-怒洋闭合前最高海相层位。但根据余穷组出露部分岩石组合特征和生物群组合特征所反映的沉积相,余穷组沉积时期水体发生再次加深,其海平面上升。将剖面沉积相和所产化石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有孔虫化石类型及其分异度和丰富度在不同沉积相各不相同,即:开阔台地内有孔虫分异度与丰富度都较高,局限台地内可见小型底栖有孔虫,台地边缘浅滩由于水动能的加强有孔虫分异度减小,台地边缘生物礁可见造礁生物化石珊瑚、藻类,台地边缘前坡见浮游有孔虫。
全卓[6](2020)在《西藏双湖多玛地区中-下侏罗统色哇组时代厘定及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班怒洋盆地的演化以及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结构与属性是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热点与关键问题。论文依托1:5万I45E022023切改布错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研究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喀喇昆仑-南羌塘-左贡陆块的交接部位,是班怒洋盆地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色哇组是班怒洋不断演化过程中盆地进入消减阶段的产物,其时代及沉积相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讨班怒洋的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实测剖面及野外采集到的菊石化石为基础,通过沉积相分析、菊石化石鉴定等方法厘定西藏双湖多玛地区色哇组的时代。取得了以下成果与认识:岩石地层方面,据实测剖面的岩性过度关系,发现了色哇组与上覆莎巧木组的整合接触关系,证实了研究区内色哇组与上覆莎巧木组呈整合接触。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方面,在研究区色哇组碎屑岩中采集到共6属7种菊石化石。经室内鉴定,将菊石化石根据层位分为两组,分别为:第一组Ptychophylloceras cf.tatricum时代为中侏罗世早巴柔期,Dorsetensia haydeni arkell,Dorsetensia cf.regrediens(Huag),Witchellia tibetica Arkell三种菊石时代皆是中侏罗世中巴柔期,可与欧洲的中巴柔阶Sowerbyi带相对比。第二组:Neuqueniceras cf.yokoyamai Kobayashi and Fukada是中侏罗统巴通阶上部Retrocostatun带的分子,Homoeoplanulites cf.acuticosat(Roemer)是西欧晚巴通期Discus带的重要代表,Oxycerites cf.subcotarius Oppel是西特提斯地区早卡洛夫期Koenigi菊石带的分子。据菊石化石指示的时代特征,综合考虑前人研究后得出色哇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托阿尔期至中侏罗世晚期卡洛夫期。剖面沉积相方面,根据两条实测剖面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及化石特点,将研究区色哇组划为海底扇沉积相。并在此基础之上,划分出中扇、外扇两个沉积亚相,以及水下分支水道、天然堤-溢岸、朵体、刻切水道四个沉积微相。共识别出了两个沉积旋回并共同组成了海进-海退-海进的沉积序列。从整体上看向上粒度变粗,砂泥比上升,水深虽韵律性变化但整体呈海退趋势。
林妙琴[7](2020)在《中国北方和西藏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提出中国发育有广泛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包括以北方为主的陆相和以西藏地区为代表的海相-海陆交互相。然而,这一时段地层的划分对比存在诸多争议,有关中国东部当时的区域古地理格局亦有各种不同看法。古植被是研究揭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良好手段,目前关于中国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植被的研究还不够具体和深入。冀北-辽西地区和西藏中东部地区(拉萨地块)是我国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代表性发育地区,为本论文通过孢粉化石研究、探讨以上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冀北-辽西地区和西藏中东部地区(拉萨地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7个剖面的168块孢粉样品,其中71块含化石。共鉴定、统计14211粒标本,它们分属97属144种及若干未定种。根据组合中主要成分的丰度变化、关键分子的首现和末现等特征,在上述研究剖面共建立了 8个孢粉组合并分析讨论了它们的时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地层序列。其中冀北-辽西地区包括4个孢粉组合:金岭寺-羊山盆地和建昌盆地Berriasian-Valanginian 中期Bisaccates-Fixisporites-Ephedripites(S.)组合(崔杖子、南石门剖面,土城子组),滦平盆地Valanginian 中期Classopollis-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一段)、Valanginian中-晚期Bisaccates组合(榆树下、下营剖面,大北沟组二段至大店子组一段下部)和 Hauterivian 早期Aequitriradites-Hekousporites组合(下营剖面,大店子组一段上部)。拉萨地块由老到新依次产出晚侏罗世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邱桑剖面,多底沟组)、Berriasian 期-Hauterivian期Classopollis-Cooksonites 组合(邱桑剖面,林布宗组)和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 组合(瓦达剖面,多尼组)、Hauterivian 晚期-Barremian早期Dicheiropolto-peak组合(拉龙剖面,多尼组)。本研究通过对金岭寺-羊山盆地、滦平盆地和建昌盆地土城子组孢粉组合的对比分析发现土城子组从一段中上部开始Classopollis逐渐减少,伴随着两气囊花粉的繁盛,至土城子组三段两气囊花粉代替Classopollis成为主要成分。同时,在土城子组一段中上部发现了早白垩世特征分子Fixispori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表明中国东部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可能位于其中。建昌盆地南石门剖面土城子组三段的Bisaccates-Fixisporites-Ephedripites(S.)组合与滦平盆地榆树下剖面大北沟组的Bisaccates组合相似,二者产出层位相当。此外,本文首次报道了大店子组以蕨类植物占绝对优势的孢粉组合,目前该类型的组合未见于义县组下部。通过对中国东部早白垩世Berriasian-Hauterivian期的孢粉组合对比,揭示了中国东部南、北方孢粉植物区系之间不存在过渡带。结合该时期孢粉组合不呈现东西差异的特征,表明当时孢粉植物群交流广泛。因此,没有确凿的古植被证据支持早白垩世时期存在“中国东部高原”。对拉萨地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组合与其相邻羌塘地块同时段的孢粉组合对比发现,二者同属于一个孢粉植物群,表明了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晚侏罗世之前已经拼合在一起。同时,我们发现掌鳞杉科植物从大陆边缘的拉萨地块至内陆的羌塘地块和塔里木盆地均增加,表明降水量向内陆有所减少。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表明,冀北-辽西地区早白垩世Berriasian-Valanginian期的古植被类型主要是喜温凉、中生的松柏类针叶植物,整体反映了半湿润-半干旱的温凉型气候。但是,Valanginian中-晚期Bisaccates组合发育时期相较于Berriasian-Valanginian 中期 Bisaccates-Fixisporites-Ephedripites(S.)组合发育时期植被类群更加单调,分异度明显降低,气候存在阶段性变干、变热。Hauterivian早期Aequitriradites-Hekousporites组合发育时期喜暖湿的蕨类和苔藓类植物显着增加且成为优势类群,指示这一时期温度升高、湿度增加,反映了半湿润的温暖-炎热型气候,其间伴有温度和湿度的小幅起伏。拉萨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Barremian早期,植被经历了从以喜暖湿的蕨类植物为主转变为以喜干旱、炎热的掌鳞杉科针叶类植物为主的变化,气候总体上从半湿润的温暖-炎热型转变为干旱-半干旱的温暖-炎热型。
徐博[8](2020)在《藏北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文中提出侏罗纪是地质历史中非常重要的时期,然而,受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我国许多地区缺少海相侏罗系地层。作为全球特提斯海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西藏北部羌塘地区则发育有较完整的侏罗纪海相地层沉积,为在该地区开展侏罗系地层的研究提供典型剖面,也是藏北侏罗系建组剖面所在地。其中布曲组以发育大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特征,古生物化石极为丰富,包含着古地形、沉积水体环境及海平面变化等多方面古环境信息,是开展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的最理想地层。本文对羌塘盆地的区域位置、大地构造、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整理,在此基础上,根据野外调查和前人资料,本文采用野外勘探、剖面实测、沉积相分析、室内薄片鉴定多方法结合,对研究区布曲组古生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和岩相古地理特征展开了系统研究。初步得到以下成果:(1)研究区布曲组的岩石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碎屑岩、石膏三种,其中石灰岩是最为常见的岩类,也是论文的重点研究对象。碎屑岩和石膏集中发育于达卓玛剖面;(2)布曲组石灰岩的基质类型以泥晶为主,颗粒含量丰富、类型多样,以生物碎屑为主,还有相当数量的球粒、鲕粒、砂屑及核形石等,其中生物碎屑包含有双壳类、腕足类、棘皮类、介形虫类、有孔虫类、苔藓虫类、腹足类、海绵以及钙藻类等,每一层的生物碎屑含量及组合均存在差异,此外还可见少量陆源碎屑及自生矿物,如海绿石、黄铁矿等;(3)根据石灰岩的基质类型、颗粒类型及含量(尤其以生屑类型为主),将研究区布曲组的石灰岩划分出17种岩石微相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为MF-1泥晶灰岩微相、MF-3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微相;较为常见的主要为MF-2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4含双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6含双壳类-苔藓虫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7含棘皮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10含腕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MF-12含双壳类-腹足类生物碎屑质泥晶灰岩微相;相对含量较低的微相类型有MF-9砂屑泥晶灰岩微相、MF-15亮晶鲕粒灰岩微相、MF-16泥晶球粒灰岩微相和MF-17含生屑核形石灰岩微相;(4)通过对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布曲组形成于碳酸盐岩缓坡型沉积环境,根据其水深差异可细分为内缓坡、中缓坡、外缓坡3种亚相及潮坪、泻湖、浅滩等5种沉积微相类型,并建立了藏北安多地区布曲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5)依据各类微相类型中各类生物碎屑组成特点及垂向各类生屑的分布规律,分析了雁石坪和达卓玛两地布曲组沉积期沉积水体的垂向演化特征,认为雁石坪剖面布曲组的发育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三个浅水期夹两个深水期,即发育的第一、三、五阶段主要为内缓坡、中缓坡环境,且其中第一、五阶段的水体环境为温暖的咸化浅水环境,而第三阶段为淡化浅水环境,第二、四阶段为中缓坡、外缓坡环境;达卓玛剖面布曲组的发育内缓坡、中缓坡环境,总体上沉积环境较稳定,就沉积水体性质而言,可将其分为早期咸化浅水、中期淡化浅水、末期半咸化浅水三个阶段;(6)综合分析羌塘盆地布曲组沉积模式及白云岩的空间展布特征,我们认为发育Ⅰ型白云岩的浅滩多为点滩,空间分布不连续,油气勘探难度较大;发育Ⅱ型白云岩的内缓坡潮坪泻湖相多呈连续条带状分布,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达卓玛—那底岗日一带可作为羌塘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李高杰[9](2020)在《西藏安多地区上侏罗统碳同位素波动与古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碳循环是影响地球上所有表层储库的最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系统之一,具有复杂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互作用,调节和推动气候短周期和长周期的变化。侏罗纪特别是中、晚侏罗世是全球古板块重组的时期,也是中生代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的重要时期。而稳定同位素记录,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和古气候的显着变化提供了证据。论文以西藏羌塘盆地安多地区114道班剖面上侏罗统安多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沉积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研究剖面的成岩蚀变信息、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古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重建了东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的古海洋和古气候背景,分别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通过对西藏安多114道班上侏罗统安多组系统采集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同步分析,建立了西藏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碳同位素曲线。通过与全球同时代地层碳同位素对比,西藏特提斯与全球碳同位素曲线具有同步变化的特点。同时,全球碳同位素曲线对比也显示,不同地域表现差异的长周期碳同位素趋势,这种差异与古大西洋盆地的打开造成的古有机碳埋藏通量的改变和进而造成的古海水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2)根据海水溶解二氧化碳[CO2(aq)]浓度与海洋浮游植物δ13CP和水溶二氧化碳δ13CCO2(aq)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关系,定量计算了西藏特提斯地区晚侏罗世大气CO2含量,结果可与前人利用植物叶片气孔法和古土壤碳酸盐结核碳同位素法相对比。这为古代大气p CO2含量的定量重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对洋-气系统中含碳离子的碳同位素计算,显示晚侏罗世大气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δ13CCO2(g)介于-9.4~-4.3‰之间,平均-7.3‰;由全岩Ce异常指示的古海平面整体呈下降的趋势,这与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拉萨地体和羌塘地体的碰撞以及班公湖-怒江洋的关闭相联系。(4)海水δ13CDIC的变化主要受温度分馏效应和生物分馏效应的共同影响。基于对温度分馏函数的拟合,以及引入的生物摄取DICP值与海水残留DICS值之间的同位素质量守恒方程,定量化证实了生物分馏效应是控制安多114道班剖面碳同位素偏移的主要因素。当生物摄取DICP值与海水DICS比值约为0.19时,就能造成海水碳同位素偏移5.2‰左右。(5)碳同位素和有机碳埋藏与古气候之间具有显着的可识别的沉积响应关系。温暖气候阶段,伴随水文循环的增加和大陆风化速率的加强,陆源营养盐向海洋输送力增强和生物生产力、有机碳埋藏率提高,海水无机碳同位素表现高δ13C值;寒冷气候阶段,陆源营养盐和有机碳埋藏的降低,海水无机碳同位素表现低δ13C值。碳同位素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这种耦合关系,符合基于海洋有机碳埋藏推断的古气候变化的解释。
徐波[10](2020)在《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卡贡地区地处澜沧江北段,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扬子陆块)的结合部。澜沧江构造带作为青藏高原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板块研究的一条重要分界线,是研究东特提斯演化的理想地段之一。由于藏东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研究程度较浅,影响了人们对澜沧江构造带北延问题及其形成和演化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北澜沧江构造带卡贡地区出露的中-基性岩浆岩进行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论文对卡贡地区中性侵入岩(莫日村中粒闪长岩和金多村石英闪长岩)和卡贡岩组混杂岩中的晶屑凝灰岩研究发现,晶屑凝灰岩Si O2含量为31.61%~49.37%,Ca O含量变化很大,为1.09%~21.3%;Na2O含量为0.70%~3.66%,K2O含量为0.29%~3.38%,全碱含量(Na2O+K2O)为3.56%~6.04%;岩石具钙碱性-拉斑玄武岩特征。闪长岩Si O2含量为57.48%~60.83%,较高的Al2O3、Na2O、Ca O含量,K2O含量较低。全碱含量(Na2O+K2O)为6.36%~7.89%,显示出高碱的特征,K2O/Na2O值为0.27~0.50,A/CNK值介于0.77~1.01。闪长岩里特曼指数(σ)介于2.09~3.43之间,为钙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闪长岩。晶屑凝灰岩与闪长岩在稀土元素分布图中都具有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而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晶屑凝灰岩相对亏损Rb、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富集Th、U等高场强元素。闪长岩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Hf、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莫日村中粒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55.2±1.8Ma,时代为晚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晶屑凝灰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海山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晶屑凝灰岩与大理岩组合具洋岛海山组合特征,因此晶屑凝灰岩形成于大洋环境。卡贡地区两类闪长岩具有壳幔混合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的环境。综合资料认为卡贡岩组的晶屑凝灰岩指示了北澜沧江洋的存在;而闪长岩指示了北澜沧江洋在二叠纪末闭合到三叠纪碰撞俯冲-造山的过程,这为澜沧江构造带的北延问题及其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资料。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 1.2 研究现状 |
| 1.3 存在问题 |
| 1.3.1 拉萨板块洋-陆转换的确切时间? |
| 1.3.2 中、北拉萨板块晚白垩世构造演化的争论 |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 1.6 测试方法 |
| 第2章 地质背景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 2.1.1 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带 |
| 2.1.2 拉萨板块 |
| 2.1.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 2.1.4 羌南-保山板块 |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 2.2.1 地层 |
| 2.2.2 岩浆岩 |
| 2.2.3 构造 |
| 第3章 山嘎勒晚白垩世竟柱山组 |
| 3.1 野外特征 |
| 3.2 镜下特征 |
| 3.3 沉积环境 |
| 3.4 古生物化石 |
| 3.5 碎屑锆石测年 |
| 3.6 小结 |
| 第4章 阿索晚白垩世马莫勒组 |
| 4.1 野外特征 |
| 4.2 镜下特征 |
| 4.3 沉积环境 |
| 4.4 地层时代 |
| 4.4.1 侵入岩测年 |
| 4.4.2 碎屑锆石U-Pb年测年 |
| 4.5 小结 |
| 第5章 物源讨论和对比 |
| 5.1 碎屑锆石对比和物源区讨论 |
| 5.1.1 中、北拉萨板块碎屑锆石年龄特征 |
| 5.1.2 锆石微量元素 |
| 5.1.3 锆石密度累计曲线 |
| 5.2 山嘎勒竟柱山组 |
| 5.3 中仓乡竟柱山组 |
| 5.4 阿索马莫勒组 |
| 5.5 小结 |
| 第6章 讨论 |
| 6.1 古地理意义 |
| 6.2 中、北拉萨板块白垩世构造演化 |
| 第7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 1.3.1 班怒带的演化过程 |
| 1.3.2 班怒带碰撞造山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 1.5 研究成果与论文创新点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 2.1.1 南羌塘地体 |
| 2.1.2 班怒带 |
| 2.1.3 拉萨地体 |
| 2.2 赞宗错地区地质背景 |
| 2.2.1 地层 |
| 2.2.2 岩浆岩 |
| 2.2.3 变质岩 |
| 2.2.4 构造 |
| 3 碰撞造山的沉积记录 |
| 3.1 竟柱山组磨拉石野外地质特征 |
| 3.2 竟柱山组磨拉石沉积相分析 |
| 3.3 竟柱山组磨拉石的时代及物源 |
| 3.3.1 竟柱山组的时代 |
| 3.3.2 竟柱山组的物源 |
| 3.4 小结 |
| 4 碰撞造山的岩浆响应 |
| 4.1 野外观察和样品采集 |
| 4.1.1 早白垩世阿萨尔庞火山岩 |
| 4.1.2 早白垩世阿隆郝布姜火山岩 |
| 4.1.3 晚白垩世木地姜雅火山岩 |
| 4.2 测试分析方法 |
| 4.2.1 LA-ICPMS锆石U-Pb |
| 4.2.2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 4.2.3 Sr-Nd-Pb同位素分析 |
| 4.2.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 4.3 测试结果 |
| 4.3.1 早白垩世阿萨尔庞火山岩 |
| 4.3.2 早白垩世阿隆郝布姜火山岩 |
| 4.3.3 晚白垩世木地姜雅双峰火山岩 |
| 4.4 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 |
| 4.4.1 阿萨尔庞-阿隆郝布姜早白垩世火山岩 |
| 4.4.2 木地姜雅晚白垩世双峰火山岩 |
| 4.5 小结 |
| 5 研究区构造解析 |
| 5.1 构造层划分 |
| 5.2 构造样式组合 |
| 5.2.1 J_(1-2)构造层构造样式 |
| 5.2.2 J_3-K_1构造层构造样式 |
| 5.2.3 K_1-K_2构造层构造样式 |
| 5.2.4 E_(1-2)构造层构造样式 |
| 5.2.5 E_3-N构造层构造样式 |
| 5.3 构造层次与构造期次 |
| 5.3.1 构造层次 |
| 5.3.2 构造期次 |
| 5.4 小结 |
| 6 讨论 |
| 6.1 碰撞造山的时限 |
| 6.1.1 碰撞造山的时限 |
| 6.1.2 造山期结束的时限 |
| 6.2 拉萨-羌塘碰撞与高原早期隆升 |
| 6.3 沉积-岩浆-构造综合造山过程 |
| 6.4 增生-碰撞二阶段复合造山模式 |
| 6.4.1 造山带内的物质基础 |
| 6.4.2 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 |
| 7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 锆石U-Pb测年数据表 |
| 附录2 全岩地球化学主量测试数据表 |
| 附录3 全岩地球化学微量元素测试数据表 |
| 附录4 全岩地球化学稀土元素测试数据表 |
| 附录5 全岩Sr-Nd-Pb同位素测试数据表 |
| 附录6 锆石Hf同位素测试数据表 |
| 附录7 主要软件使用声明 |
| 附录8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历史和现状 |
| 1.2.1. 冈底斯岩基 |
| 1.2.2. 林子宗火山岩 |
| 1.3. 科学问题 |
| 1.3.1.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前晚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成因问题 |
| 1.3.2.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后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侵入体岩石成因问题 |
| 1.3.3. 南拉萨亚地体碰撞过程中古新世林子宗火山岩岩石成因问题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 第二章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 2.1.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测试方法 |
| 2.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测试方法 |
| 2.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
| 2.4. 全岩Mo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
| 第三章 地质背景 |
| 3.1. 区域构造格架 |
| 3.2. 青藏高原南拉萨亚地体 |
| 第四章 碰撞前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不同类型弧岩浆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
| 4.1. 地质背景 |
| 4.1.1. 火山-沉积地层 |
| 4.1.2. 侵入岩 |
| 4.1.3. 构造单元 |
| 4.2. 南木林县闪长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 4.2.1. 岩相学 |
| 4.2.2. 锆石U-Pb年代学 |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4.3. 岩石成因 |
| 4.3.1. 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 |
| 4.3.2. 俯冲的大洋沉积物在弧岩浆岩中的印记 |
| 4.3.3. 混杂岩熔融形成碰撞前南木林晚白垩世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闪长岩 |
| 4.4. 混杂岩在不同深度下熔融产生不同的弧岩浆岩 |
| 4.5. 深部动力学过程 |
| 第五章 碰撞后日喀则中新世埃达克质岩墙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
| 5.1. 地质背景 |
| 5.1.1. 火山-沉积地层 |
| 5.1.2. 蛇绿岩单元 |
| 5.1.3. 构造单元 |
| 5.1.4. 侵入岩 |
| 5.2. 日喀则岩墙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 5.2.1. 岩相学 |
| 5.2.2. 锆石U-Pb年代学 |
|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5.3. 岩石成因 |
| 5.3.1. 富钾的岩墙 |
| 5.3.2. 富钠的岩墙 |
| 5.4. 壳-幔物质不同程度参与晚渐新世-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形成 |
| 5.5. 深部动力学过程 |
| 第六章 碰撞过程中林周盆地古新世典中组安山岩成因机制及深部动力学过程 |
| 6.1. 地质背景 |
| 6.1.1. 火山-沉积地层 |
| 6.1.2. 侵入岩 |
| 6.1.3. 构造单元 |
| 6.2. 林周盆地安山岩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 6.2.1. 岩相学 |
| 6.2.2. 锆石U-Pb年代学 |
| 6.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 6.3. 岩石成因 |
| 6.3.1. 蚀变、分离结晶以及地壳混染的影响 |
| 6.3.2. 判别俯冲的大洋沉积物加入 |
| 6.3.3. 典中组安山岩的岩石成因 |
| 6.3.4. 变化的Mo同位素指示了典中组安山岩是由混杂岩熔融形成 |
| 6.4. 深部动力学过程 |
| 第七章 南拉萨亚地体晚白垩世-中新世岩浆演化的深部动力学过程 |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 8.1. 主要结论 |
| 8.2. 下一步工作计划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 1.2.1 研究现状 |
| 1.2.2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思路和方案 |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 1.3.2 研究方案 |
| 1.4 完成工作量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 2.2 区域地层 |
| 1.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_3r) |
| 2.下-中侏罗统色哇组(J_(1-2)s) |
| 3.中侏罗统莎巧木组(J_2sq) |
| 4.古近系牛堡组(E_(1-2)nb) |
| 5.新近系康托组(Nk) |
| 2.3 岩浆岩 |
| 2.3.1 喷出岩 |
| 2.3.2 侵入岩 |
| 2.4 构造 |
| 2.4.1 褶皱构造 |
| 2.4.2 断裂构造 |
| 3 南羌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 |
| 3.1 逆冲推覆构造西段 |
| 3.1.1 主要逆冲断层 |
| 3.1.2 运动方向及推覆距离 |
| 3.1.3 色哇组构造—岩性剖面及变形特征 |
| 3.1.4 莎巧木组构造—岩性剖面及变形特征 |
| 3.1.5 牛堡组变形特征 |
| 3.2 逆冲推覆构造东段 |
| 3.2.1 假电飞来峰 |
| 3.2.2 多戈颠日飞来峰 |
| 3.2.3 淌日飞来峰 |
| 3.2.4 查布架日飞来峰 |
| 3.2.5 嘎姆日飞来峰 |
| 3.2.6 小结 |
| 3.2.7 莎巧木组变形特征 |
| 4 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年代学研究 |
| 4.1 下盘红层碎屑锆石定年 |
| 4.1.1 采样位置 |
| 4.1.2 锆石挑选与测试 |
| 4.1.3 锆石测年结果 |
| 4.2 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年代学研究 |
| 4.2.1 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测年原理 |
| 4.2.2 断层泥自生伊利石分离提纯 |
| 4.2.3 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伊利石含量 |
| 4.2.4 样品采集 |
| 4.2.5 断层泥XRD衍射实验结果及伊利石含量 |
| 4.2.6 断层泥K-Ar测年结果 |
| 5 讨论 |
| 5.1 南羌塘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 |
| 5.1.1 红层时代 |
| 5.1.2 断层泥自生伊利石K-Ar年龄 |
| 5.2 南羌塘地层构造变形过程及意义 |
| 5.3 对于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的启示 |
| 6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论文选题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项目依托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研究区白垩系研究现状 |
| 1.2.2 研究区有孔虫研究现状 |
| 1.2.3 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 完成工作量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 2.3 区域岩石地层 |
| 第3章 岩石地层 |
| 3.1 实测剖面 |
| 3.2 沉积环境分析 |
| 第4章 有孔虫生物地层 |
| 4.1 大型底栖有孔虫鉴定与组合带划分 |
| 4.1.1 大型底栖有孔虫圆笠虫的系统描述 |
| 4.1.2 大型底栖有孔虫组合划分 |
| 4.2 小型底栖有孔虫浮游有孔虫 |
| 4.3 浮游有孔虫 |
| 第5章 余穷组沉积环境讨论 |
| 5.1 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 |
| 5.2 沉积微相的划分 |
| 5.3 剖面沉积相及相序结构 |
| 5.4 化石分布与沉积相关系 |
| 第6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言 |
| 1.1 研究区简介 |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技术路线 |
| 1.5 完成工作量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 2.3 构造 |
| 3 岩石地层 |
| 3.1 剖面描述 |
| 3.1.1 PM01 剖面色哇组(J1-2s) |
| 3.1.2 PM02 剖面色哇组(J1-2s) |
| 3.2 接触关系 |
| 3.3 讨论 |
| 4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 |
| 4.2 菊石化石的时代意义 |
| 4.2.1 属级分类单元的时代意义 |
| 4.2.2 色哇组剖面下部菊石化石的时代意义 |
| 4.2.3 色哇组剖面上部菊石化石的时代意义 |
| 4.2.4 讨论 |
| 5 地层对比 |
| 5.1 岩石地层区域对比与差异 |
| 5.1.1 厚度 |
| 5.1.2 岩性 |
| 5.1.3 沉积相 |
| 5.2 生物地层区域对比与差异 |
| 6 沉积相分析 |
| 6.1 岩石类型 |
| 6.2 沉积构造 |
| 6.2.1 层理构造 |
| 6.2.2 底模构造 |
| 6.2.3 沉积构造意义 |
| 6.3 剖面沉积相划分 |
| 6.4 海底扇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
| 6.4.1 中扇亚相 |
| 6.4.2 外扇亚相 |
| 6.5 沉积旋回及相模式 |
| 6.5.1 沉积旋回 |
| 6.5.2 相模式 |
| 7 化石描述 |
| 8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晚中生代研究区地层相关问题 |
| 1.1.2 晚中生代中国古地理格局 |
| 1.2 研究区孢粉学现状和选题意义 |
| 第2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材料 |
| 2.1.1 金岭寺-羊山盆地 |
| 2.1.2 建昌盆地 |
| 2.1.3 滦平盆地 |
| 2.1.4 西藏拉萨地块 |
| 2.2 研究方法 |
| 第3章 孢粉组合序列及特征 |
| 3.1 辽西土城子组孢粉组合 |
| 3.2 冀北大北沟组、大店子组孢粉组合 |
| 3.2.1 Classopollis-Densoisporites- 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 |
| 3.2.2 Bisaccates组合 |
| 3.2.3 Aequitriradites-Hekousporites组合 |
| 3.3 拉萨地块孢粉组合 |
| 3.3.1 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 |
| 3.3.2 Classopollis-Cooksonites组合 |
| 3.3.3 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组合 |
| 3.3.4 Dicheiropollis-peak组合 |
| 第4章 孢粉组合时代 |
| 4.1 冀北、辽西孢粉组合时代 |
| 4.1.1 Bisaccates-Fixisporites-Ephedripites (S.)组合 |
| 4.1.2 Classopollis-Densoisporites-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和Bisaccates组合 |
| 4.1.3 Aequitriradites-Hekousporites组合 |
| 4.2 拉萨地块孢粉组合时代 |
| 4.2.1 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 |
| 4.2.2 Classopollis-Cooksonites组合 |
| 4.2.3 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组合和Dicheiropollis-peak组合 |
| 第5章 研究区孢粉组合对比讨论 |
| 5.1 土城子组时代 |
| 5.2 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时代 |
| 5.3 土城子组与大北沟组的横向对比 |
| 5.4 拉萨和羌塘地块孢粉组合对比 |
| 第6章 早白垩世中国东部孢粉植物群 |
| 6.1 中国早白垩世孢粉植物分区 |
| 6.2 中国东部孢粉植物群东西分异 |
| 6.2.1 Disacc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孢粉植物群东西差异 |
| 6.2.2 Classopollis-Ephedripites(S.)孢粉植物群东西差异 |
| 第7章 古植被和古气候 |
| 7.1 冀北-辽西地区Berriasian-Valanginian期 |
| 7.1.1 辽西Berriasian-Valanginian中期 |
| 7.1.2 冀北Valanginian中期-Hauterivian早期 |
| 7.2 拉萨地块晚侏罗世-Barremian早期 |
| 第8章 系统描述 |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结论 |
| 9.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表1 崔杖子剖面、南石门剖面孢粉化石百分含量 |
| 附表2 榆树下剖面孢粉化石百分含量 |
| 附表3 下营剖面孢粉化石百分含量 |
| 附表4 西藏拉萨地块研究剖面孢粉化石百分含量 |
| 附表5 中国东部早白垩世Berriasian-Hauterivian期孢粉植物群信息表 |
| 附表6 化石孢粉-母体植物亲缘关系 |
| 附表7 化石孢粉-古气候关系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 Plates and plate captions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 1.1.1 论文选题来源 |
|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
| 1.2.2 研究区布曲组沉积微相研究现状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 1.4 论文实际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研究区位置 |
| 2.2 区域构造 |
| 2.3 区域地层 |
| 2.3.1 雀莫错组(J_2q) |
| 2.3.2 布曲组(J_2b) |
| 2.3.3 夏里组(J_2x) |
| 第3章 实测剖面及岩石特征 |
| 3.1 剖面列述 |
| 3.1.1 雁石坪剖面 |
| 3.1.2 达卓玛剖面 |
| 3.2 岩石特征 |
| 3.2.1 碳酸盐岩 |
| 3.2.2 碎屑岩 |
| 3.2.3 石膏 |
| 3.3 地层时代 |
| 第4章 碳酸盐岩微相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
| 4.1 沉积相标志 |
| 4.1.1 岩石颜色 |
| 4.1.2 沉积构造 |
| 4.1.3 生物化石 |
| 4.2 颗粒类型 |
| 4.2.1 生屑 |
| 4.2.2 球粒 |
| 4.2.3 鲕粒 |
| 4.2.4 砂屑 |
| 4.2.5 核形石 |
| 4.3 岩石微相类型 |
| 4.4 微相组合 |
| 4.4.1 微相组合类型A |
| 4.4.2 微相组合类型B |
| 4.4.3 微相组合类型C |
| 4.4.4 微相组合类型D |
| 4.4.5 微相组合类型E |
| 4.4.6 微相组合类型F |
| 4.5 沉积环境分析与微相类型分布 |
| 4.5.1 内缓坡亚相 |
| 4.5.3 中缓坡亚相 |
| 4.5.4 外缓坡亚相 |
| 第5章 剖面沉积相演化 |
| 5.1 雁石坪剖面(YBP) |
| 5.2 达卓玛剖面(DBP) |
| 5.3 布曲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学术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来源 |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1 侏罗纪全球古地理变化 |
| 1.2.2 侏罗纪全球古海水温度变化 |
| 1.2.3 侏罗纪全球古海平面变化 |
| 1.2.4 侏罗纪全球古海水δ~(13)C_(DIC)值分布 |
| 1.3 碳同位素地层分布及控制因素 |
| 1.3.1 碳同位素地层分布 |
| 1.3.2 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完成工作量 |
|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 2.1 古地理位置 |
| 2.2 区域构造及沉积环境 |
| 2.3 侏罗纪地层特征 |
| 2.3.1 曲色组 |
| 2.3.2 色哇组 |
| 2.3.3 莎巧木组 |
| 2.3.4 布曲组 |
| 2.3.5 夏里组 |
| 2.3.6 索瓦组/安多组 |
| 2.3.7 雪山组/扎窝茸组 |
| 第3章 安多组地层特征及时代 |
| 3.1 剖面列述 |
| 3.2 地层时代 |
| 第4章 安多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
| 4.1 岩石学特征 |
| 4.2 沉积环境分析 |
| 第5章 样品成岩蚀变信息及有效性分析 |
|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 5.1.1 样品采集 |
| 5.1.2 分析与测试方法 |
| 5.2 显微构造特征 |
| 5.2.1 阴极发光特征 |
| 5.2.2 扫描电镜特征 |
| 5.3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 5.3.1 有机质含量 |
| 5.3.2 有机质类型 |
| 5.3.3 有机质成熟度 |
| 5.4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 5.5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 5.6 碳氧同位素有效性分析 |
| 第6章 安多组碳同位素曲线及全球对比 |
| 6.1 碳同位素变化曲线 |
| 6.1.1 无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 |
| 6.1.2 有机碳同位素变化曲线 |
| 6.1.3 碳同位素差值(Δ~(13)C)变化曲线 |
| 6.2 碳同位素变化曲线全球对比 |
| 6.2.1 无机碳同位素曲线对比 |
| 6.2.2 有机碳同位素曲线对比 |
| 第7章 晚侏罗世古海洋环境重建 |
| 7.1 古大气pCO_2 |
| 7.1.1 CO_2分压和含量定义 |
| 7.1.2 定性法 |
| 7.1.3 定量法 |
| 7.2 古海水温度 |
| 7.3 古大气pCO_2/古海水温度重建检验 |
| 7.4 古海平面变化 |
| 7.5 古海水δ~(13)C值 |
| 7.6 古有机碳埋藏 |
| 第8章 晚侏罗世全球碳循环驱动机制及古海洋演化 |
| 8.1 晚侏罗世碳同位素变化的主控因素 |
| 8.2 晚侏罗世古海水演化与碳同位素波动的成因关联 |
| 第9章 晚侏罗世全球古气候变化及碳循环响应 |
| 9.1 晚侏罗世全球古气候变化 |
| 9.2 古气候与碳循环之间的可能响应关系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 1.2.1 藏东基础地调及取得的成果 |
| 1.2.2 藏东专项科学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
| 1.3 北澜沧江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
| 1.3.1 北澜沧江构造带的研究现状 |
| 1.3.2 北澜沧江岩浆岩研究现状 |
| 1.3.3 卡贡岩组的研究现状 |
| 1.4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 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
| 2.2 区域构造 |
| 2.2.1 大地构造位置 |
| 2.2.2 断裂 |
| 2.3 区域地层 |
| 2.3.1 元古代 |
| 2.3.2 古生代 |
| 2.3.3 中生代 |
| 2.3.4 新生代 |
| 2.4 区域岩浆岩 |
| 2.4.1 侵入岩 |
| 2.4.2 火山岩 |
| 2.5 区域变质岩 |
| 第3章 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岩石特征 |
| 3.1 野外特征及样品 |
| 3.1.1 侵入岩野外特征及样品 |
| 3.1.2 火山碎屑岩野外特征及样品 |
| 3.2 岩相学特征 |
| 3.2.1 侵入岩 |
| 3.2.2 火山碎屑岩 |
| 第4章 卡贡地区中-基性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 4.1 主量元素特征 |
| 4.1.1 侵入岩主量元素特征 |
| 4.1.2 火山碎屑岩主量元素特征 |
| 4.2 微量元素特征 |
| 4.2.1 侵入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 4.2.2 火山碎屑岩稀土、微量元素特征 |
| 4.3 锆石U-Pb定年 |
| 4.3.1 分析方法 |
| 4.3.2 锆石U-Pb年龄 |
| 第5章 讨论 |
| 5.1 岩石成因 |
| 5.2 形成时限 |
| 5.2.1 闪长岩形成时限 |
| 5.2.2 火山碎屑岩形成时限 |
| 5.3 构造环境 |
| 5.4 卡贡地区两类岩石的联系 |
| 5.5 地质意义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 附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