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1](2020)在《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Ⅰ期手术治疗与Ⅱ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耳廓的第一、二腮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腮沟封闭不全所致,遗传学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平时无症状,挤压时可有少许粘液或皮脂样物从瘘口流出,继发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患者有明显疼痛感,严重者可形成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脓瘘或瘢痕。对于感染期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治疗方法为完整切除瘘管组织,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有一定影响。本课题拟通过研究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I期手术治疗与II期手术治疗的总治疗时程、拆线天数、切口II期愈合、瘢痕、耳廓畸形及复发率有无明显差异,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方法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行先天性耳前瘘管切除术的43例(43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正处于感染期耳前瘘管为实验组,行I期手术治疗,即对于正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患者行抗炎治疗或切开排脓35天后,予以耳前瘘管切除术。19例经外院或本院门诊行脓肿切开引流,治疗后感染已完全控制为对照组,入院后立即行耳前瘘管切除术。两组患者均采用整块耳前瘘管组织切除为治疗原则进行手术。对两组的总治疗时程、切口II期愈合、瘢痕、耳廓畸形及复发率进行比较,其中治疗总时程是指患者出现患耳局部疼痛红肿经过治疗的时间加上本次术后拆除缝线完全愈合的时间。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术后的切口II期愈合、瘢痕、耳廓畸形及复发率进行卡方检验,结果示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行I期手术治疗和II期手术治疗对术后切口II期愈合、瘢痕、耳廓畸形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I期手术治疗与II期手术治疗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拆线天数进行t检验,结果示实验组的拆线天数较对照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I期手术治疗不影响患者的拆线时间。对总治疗时程进行t检验,结果示实验组的总治疗时程较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行I期手术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总治疗时程。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在感染期行I期手术切除,在不增加患者拆线天数、切口II期愈合、瘢痕、耳廓畸形及复发率的前提下,尽早彻底切除病灶,减少患者反复就诊,从而缩短了患者的总治疗时程、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降低了经济负担。
王荣霞,范君荣,王艳艳,张艳艳,刘剑锋,石艳辉,刘丽辉[2](2018)在《局部穿刺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疗效及美学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局部穿刺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CPFI)的临床疗效及对耳部美观的美学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接诊的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引流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穿刺冲洗并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脓腔痊愈及疼痛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患者随访1年,观察其复发情况、瘢痕长度及患者对耳部美观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脓腔消失、疼痛消失、治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2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年复发率(1.8%)明显低于对照组(1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对耳部美观总满意率(70.9%、87.3%)、瘢痕长度[(1.59±0.12)、(0.48±0.13)c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疗效显着,具有创伤小、疗程短、复发率低的优势,且能减轻患者瘢痕形成,保持患者面部美观,达到比较满意的美学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龙桂萍[3](2017)在《耳前瘘管感染门诊换药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是一种常见的先天耳畸形。为胚胎时期形成的第1/2鳃弓的6个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沟封闭不全所致[1]。CPF主要表现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大部分CPF单侧发病,通常无自觉症状而不需治疗,由于上皮碎片脱落或感染,瘘管会流出分泌物,一旦出现感染,则需手术切除瘘管[1]。
王艳艳,王荣霞[4](2016)在《综合护理对先天性耳前瘘管反复感染患者的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先天性耳前瘘管反复感染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反复感染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痊愈时间、手术接受率、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1)观察组患者痊愈时间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接受手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48/50),显着高于对照组(82.00%,41/50)(P<0.05);(3)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F-36生活量表中PF、BP、GH、SF、RE及MH评分均显着高于护理前(P均<0.05),且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SF-36生活量表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先天性耳前瘘管反复感染患者有理想的护理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荣霞[5](2015)在《超声标记下穿刺甲硝唑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62例》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超声标记下穿刺甲硝唑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抗炎治疗,对照组给予切开引流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标记下穿刺甲硝唑冲洗治疗。结果治疗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08±0.84)分,低于对照组的(2.16±0.94)分(P<0.01);瘢痕长度为(0.51±0.11)cm,优于对照组的(1.12±0.23)cm(P<0.01);创口愈合时间为(5.12±0.23)d,短于对照组的(8.45±0.25)d(P<0.01);复发率为1.61%,优于对照组的11.29%(P<0.05);二次感染率为1.61%,优于对照组的12.90%(P<0.05)。结论超声标记下穿刺甲硝唑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具有创伤小、疗程短且美观的优势,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刘贤松,胡洪平[6](2015)在《瘘管内冲洗和局部湿敷治疗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甲硝唑与庆大霉素混合液(甲庆溶液)行瘘管内冲洗和庆大霉素局部湿敷治疗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CP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感染期CPF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全身抗感染的基础上行脓肿切开引流和局部换药),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庆溶液行瘘管内冲洗和庆大霉素局部湿敷,分析2组治疗方式在感染控制时间、脓腔缩小时间和创面痊愈时间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感染控制时间(2.5±0.6)d、脓腔缩小时间(5.2±0.9)d和创面痊愈时间(6.3±1.5)d均短于对照组的(4.3±0.8)d、(10.5±2.4)d和(12.5±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庆溶液行瘘管内冲洗和庆大霉素局部湿敷治疗感染期CPF,不但能有效控制瘘管和脓腔内炎症及清除瘘管内感染源,而且能加快脓腔缩小的速度,加速炎症的消退,促进切口的愈合及缩短病程,能为其后的瘘管切除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荐和应用。
何志刚,张云高[7](2014)在《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感染的早期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感染后,采取提早手术干预的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5月收治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75例,在切开排脓后57天内行先天性耳前瘘管摘除术。结果:本组患者均获痊愈。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无一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耳郭软骨膜炎等近期并发症。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时不需要等到化脓性伤口完全愈合,早期切除耳前瘘管病灶及脓腔的肉芽组织,有利伤口的愈合。
艾力,林霞,钟小苑[8](2014)在《莫匹罗星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莫匹罗星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切开排脓后的疗效。方法选取11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及对照组56例,治疗组切开排脓后采用2%莫匹罗星软膏纱条脓腔内填塞换药,对照组切开排脓后仅单纯引流,比较两组治愈率及治愈时间。结果两组治愈率相同,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8.47±2.09)d,对照组(16.50±5.58)d,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匹罗星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可显着缩短病程,疗效确切。
梁海洲[9](2012)在《手术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80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先天性耳前瘘管(CPF)为第一鳃沟的遗迹,是一种常见的先天畸形。因瘘管开口小,平时无不适,常不引起患者注意。若发生细菌感染,则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如不尽早彻底治疗,则多导致反复感染,长期反复感染者瘘管附近皮肤可发生溃烂、结疤,创面经久不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FPF 80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杨明,罗欣荣[10](2011)在《先天性耳前瘘管47例治疗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别采用切开引流或抗感染治疗法和耳前瘘管切除法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结果切开引流或抗感染治疗22例,复发3例,复发率14%;瘘管切除术法治疗25例,复发1例,复发率4%。2者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手术切除先天性耳前瘘管既缩短了治疗时间也节省了治疗费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定、瘢痕长度及美观满意率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2组临床指标比较 |
| 2.2 2组并发症比较 |
| 2.3 2组治疗后复发情况比较 |
| 2.4 2组耳部美观效果比较 |
| 2.5 2组患者治疗过程总满意度调查 |
| 3 讨论 |
| 1 换药方法 |
| 1.1 排脓清创 |
| 1.2 脓肿切开冲洗 |
| 1.3 脓肿切开擦洗 |
| 1.4 自瘘管口冲洗 |
| 1.5 穿刺抽脓冲洗 |
| 1.6 放置引流条 |
| 1.7 包扎伤口 |
| 2 药物使用方法 |
| 2.1 抗生素 |
| 2.2局部麻醉药 |
| 2.3 生理盐水 |
| 2.4 生理盐水+双氧水+碘伏 |
| 2.5 莫匹罗星 |
| 2.6 甲硝唑 |
| 2.7 庆大+金霉素眼膏 |
| 2.8 碘酊+庆大霉素 |
| 2.9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 |
| 2.1 0 碘伏加碘仿纱条 |
| 2.1 1 双氧水+银离子敷料 |
| 2.1 2 湿润烧伤膏 |
| 2.1 3 龙血竭粉 |
| 3 物理治疗 |
| 3.1 毫米波照射 |
| 3.2电磁波谱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护理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痊愈时间及接受手术率对比 |
|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
| 2.3 两组护理前后SF-36生活量表评分对比 |
| 3 讨论 |
| 1资料与方法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4 ] |
| 1.4统计学处理 |
| 2结果 |
| 3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评价标准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治愈率及治愈时间比较 |
| 2.2 病原学结果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结果 |
| 2 讨 论 |
| 1临床资料 |
| 1.1一般资料 |
| 1.2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