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川康素与灵芝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喘康速和普米克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丁梦恬[1](2020)在《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进行麻龙定喘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其应用于儿童哮喘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纳入标准的哮喘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和西药基础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每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哮喘控制问卷ACQ6得分,最后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总有效率93.3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中医证候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均可显着降低患儿中医证候总积分(P均<0.01),且以治疗组下降情况更为明显(P<0.01)。(3)各中医主症积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气喘、胸闷、咳嗽、哮鸣音等中医主症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均<0.01),相比之下治疗组改善情况更佳(P均<0.05)。(4)各中医次症积分:经治疗两组各中医次症积分均明显降低(P均<0.01),治疗组对面红、咽红、鼻塞、流涕、咳痰、小便、大便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而对唇干、口渴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5)ACQ6得分:两组ACQ6得分在治疗后均有显着下降(P均<0.0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哮喘控制率分别为93.33%、73.33%,治疗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症状及体征并提高哮喘控制率,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好。

李长安[2](2017)在《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调肝理肺法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哮喘是典型的心身疾病,心理应激在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既往研究显示,情志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失衡,HPA轴是其主要调节途径之一。心理应激条件下,哮喘气道炎症明显增强,对激素反应性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功能下调,激素敏感性下降有关。本研究模拟临床情志致病特点,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通过相关指标检测,揭示心理应激哮喘大鼠HPA轴功能变化情况及其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并通过哮喘宁颗粒对心理应激哮喘大鼠进行干预,观察模型大鼠宏观表征、行为学以及血清、灌洗液、肺组织相关指标变化,探索调肝理肺法对心理应激哮喘大鼠HPA轴及气道炎症的调控作用,阐明调肝理肺法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环节。研究方法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激组、哮喘组、应激哮喘组、西药组和中药组。并模拟临床情志致病特点,采用卵蛋白混合致敏联合束缚制动的方法,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从宏观表征、行为学、肺通气功能等客观指标进行模型评价;并通过检测血清、灌洗液内CRH、ACTH、CORT水平,肺组织GR表达及气道炎症因子含量,深入研究模型大鼠HPA轴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气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并用哮喘宁颗粒对心理应激哮喘大鼠进行干预,与其余各组相比较,观察血清及BALF、肺组织中相关指标浓度、阳性细胞表达及蛋白表达的变化情况,研究调肝理肺法对心理应激哮喘大鼠HPA轴功能及免疫炎症失衡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1)采用OVA混合致敏联合束缚制动成功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结果显示应激哮喘组大鼠表现为兴趣减退、毛发晦暗无光泽、便溏、饮食量减少、体重增加缓慢;激发过程中有抓咬口鼻、体腹部皮肤,呛咳、喷嚏及喉中哮鸣音等表现。与正常组相比较,应激哮喘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下降(P<0.05,P<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挣扎次数下降(P<0.01);悬吊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增加(P<0.01);肺通气功能 PEF、FEF25-75%、FEV0.3/FVC 下降(P<0.05,P<0.01,P<0.01),气道阻力Ri、Re明显升高(P<0.05,P<0.01);静脉血嗜酸粒细胞升高(P<0.01);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与应激组或哮喘组相比,应激性哮喘组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指标均明显恶化。2)与正常组比较,应激哮喘组大鼠血清、BALF内CRH、ACTH、CORT及IgE、IL-4、IL-17含量明显增高(P<0.01),IFN-γ含量明显下降(P<0.01)。肺组织中GR阳性表达及含量明显下降(P<0.01);而IL-4、IL-17阳性细胞表达及含量增高明显(P<0.01);IFN-γ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低(P<0.01),而肺组织IFN-γ含量轻度减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应激组或哮喘组相比,应激性哮喘组的HPA轴及气道炎症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加重。相关性研究显示,CORT与IL-4、IL-17、IgE呈正相关,与IFN-y呈负相关;而肺组织中GR水平与之相反,即与IFN-y含量呈正相关,而与IL-4、IL-17等呈负相关。而CORT含量与心理应激哮喘大鼠行为学指标相关性研究发现,CORT含量与糖水消耗量、糖水比例等呈负相关,而肺组织GR含量与糖水消耗量、糖水比例、翻动次数及水平垂直运动呈正相关;但与静止时间呈负相关,相关性较弱。3)哮喘宁颗粒治疗后,中药组大鼠前期活动减少,反应迟缓,毛发晦暗,后期情绪改善,较为活跃,饮食量增加,对周围事物兴趣增高;激发过程中呼吸频率增快,腹肌收缩加深、加快,时有搔抓头面、体腹部毛发。与模型组相比较,中药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明显增加(P<0.01);蔗糖水偏好程度、悬吊实验挣扎次数明显增高(P<0.01,P<0.01);悬吊实验不动时间明显降低(P<0.01);肺通气功能中药组大鼠PEF、FEF25-75%、FEV0.3/FVC轻度增高;而Ri、Re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意义(P<0.01);静脉血嗜酸粒细胞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中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中药组大鼠血清、BALF内CRH、ACTH、CORT含量较应激哮喘组明显下降(P<0.01),而肺组织GR阳性表达明显增高(P<0.01),其含量轻度升高,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清、BALF及支气管肺组织IL-4、IL-17含量及阳性细胞表达明显下降(P<0.01);肺组织IFN-γ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含量略有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CORT含量与IFN-γ呈负相关,而与IgE、IL-4、IL-17等炎症指标呈正相关;而肺组织GR含量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而与IL-4、IL-17等炎症指标呈负相关。而CORT含量与大鼠行为学相关性研究发现,CORT含量与糖水消耗量、糖水比例、翻动次数及垂直运动次数呈负相关;而与静止时间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较弱,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采用OVA混合致敏联合束缚制动成功建立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符合支气管哮喘肝失疏泄、肝肺失和证候学特征。2)心理应激通过诱导哮喘HPA轴功能失调,GR表达下调,降低CORT抗炎作用;诱导Th2、Th17免疫偏移,抑制Th1炎症反应,引起Th1/Th2免疫失衡、气道免疫炎症增强,从而促进哮喘发生、发展。3)调肝理肺法可显着改善哮喘心理应激哮喘大鼠焦虑、抑郁程度;同时降低心理应激哮喘大鼠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HPA轴相关指标,增加肺组织GR表达,调节Th细胞平衡,降低气道炎症;提示调肝理肺法可能通过调控HPA轴功能,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从而实现对心理应激哮喘的治疗作用。

孙艳彪[3](2016)在《张纾难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经验小结》文中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气道的炎性细胞和结构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目前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有免疫-炎症反应、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机制等,其与基因遗传、过敏体质、外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哮喘的治疗,虽然西医有很多临床控制哮喘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对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患者的依从性差,哮喘容易反复发作,难以长期控制;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多;尤其是对儿童患者,脏腑功能发育未全,对药物的吸收及解毒功能低,长期使用对其身心、身体健康、发育都会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哮喘属于中医“哮病”、“喘证”等范畴。我国中医对于哮喘的治疗可谓源远流长。中医本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强调从内部因素预防哮喘的发生,通过辨证施治,改变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从而预防及治疗支气管哮喘,副作用较少,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哮喘的治疗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因此,运用中医药治疗哮喘.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随着目前哮喘发病率的升高,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治疗哮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第一部分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经验、临床疗效观察和实验研究四个方面。中医病名包含哮喘病名的由来,以及历代医家对于哮喘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的描述和治疗方法;临床经验包含了近年来各位名医家治疗哮喘有效的临床实际经验和对于哮喘独特的认识;临床疗效观察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观察中医药方剂对哮喘的影响以及中西医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实验研究包含了以动物模型实验研究单药或方剂对哮喘动物机体的改变。第二部分是总结张纾难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经验,主要在病因病机、治疗用药、中医调理、典型病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结合临床实际,张教授认为哮喘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以肾虚为本,风、痰为标,三者之间互为因果。治疗方面,在哮喘发作期时,张教授常以祛风化痰为主兼以温阳补肾为治疗大法;在哮喘缓解期时,张教授常以温阳补肾为主兼祛风化痰为治法。张教授的用药特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质与所处环境的变化随临床症状相加减。中医调理包含了患者生活起居、饮食、情志三个方面;张教授十分重视中医的调理,认为中医调理对于治疗哮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调理不仅可以改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以增强患者面对哮喘的信心。典型病例为张教授以祛风化痰补肾治法在临床实际中的具体体现。

曾颖雯[4](2016)在《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支气管哮喘,又称气喘,是一种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组分介导的气道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西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方法很多且见效快、效果佳,如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基因治疗等,但部分治疗价值不菲。而中医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下论治,具有价格低廉、绿色安全、简便易行的优势,特别是针灸治疗。目前,我国有关于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日益增多,那么如何客观分析和评价该类文献,客观评定针灸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疗效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采用循证医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了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研究进展和文献计量情况,以供其他学者借鉴和参考。本研究拟通过运用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对针刺或灸法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析,从而得出针刺与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为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提供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从而更好得为临床服务。方法:依据统一的检索策略,检索针刺或灸法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到1799条文献记录,其中CNKI487篇、CBM674篇、WF638篇。我们纳入所有以中文发表,且以针刺或灸法为主要干预措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全文后,最终纳入55篇以针刺或灸法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其中23篇关于灸法,32篇关于针刺。所有文献发表的时间范围为1994年-2016年1月20日。用预先设定的数据提取表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推荐的Risk of Bias工具评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即:①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方法是否正确;②是否进行分配隐藏,方法是否正确;③是否采用盲法,对哪些人实施了盲法;④有无失访或退出;⑤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结局;⑥其他偏倚。由2名研究人员各自独立进行数据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然后进行交叉核对,若遇到意见不统一时,可通过两者讨论或咨询另一位研究人员解决。统计学方法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比值比(Odd Ratio, OR)为疗效分析统计量,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 MD),若测量单位不同时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各效应量均以95%CI表示。各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x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时,分析异质性来源。如果研究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只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结果:55篇已纳入的文献中,共使用腧穴频次为358次,涉及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等10条正经,督脉、任脉等2条奇经八脉,58个经穴和1个经外奇穴。根据由高到低的顺序,统计出最常使用的经络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等。最高频次使用的腧穴分别为:肺俞、大椎、定喘、膻中、脾俞、肾俞、风门、足三里、列缺等。以针刺为主的研究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率和改善肺功能PEF、肺功能FEV1、肺功能FEV1%、肺功能FVC、肺功能FEV1/FVC、症状体征积分等方面,干预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灸法为主的研究其临床疗效较不稳定,且多以单一研究为主。在不良反应方面,针刺、灸法和常规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次数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针刺或灸法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原始研究整体实验设计质量较差,存在一定偏倚风险。结论:该系统评价着眼于以针刺或灸法为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显示,针刺或灸法在治疗支气管哮喘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合并分析结果中,热敏灸的疗效优于常规灸法(MD 0.64,[0.02,1.25]),针刺优于常规治疗(RR 1.09,[1.01,1.17]),子午流注针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RR 1.24,[1.06,1.46]),但还需要结合证据质量进行合理解读。此外,目前研究在治疗的安全性方面关注较少,所以未来研究还需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最后,现阶段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较差,无法为该结果提供高可信度,未来研究除了需要进一步提升临床试验的质量,还需要提升试验结果的报告质量,才能更好的判断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董念文[5](2013)在《耳穴压丸法在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上提高临床疗效的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观测在提高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上,耳穴压丸法配合基础疗法较单纯基础疗法显着。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基础治疗,基础治疗:平时使用枢维新一片(0.2g),早晚各服用1次,必要时允许病人使用β2受体激动剂(万托林或普米克令舒);治疗组采用耳穴压丸法配合基础治疗;耳穴选取:对屏尖、肾上腺、气管、肺、皮质下、交感进行压丸法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4周,7天为一疗程,疗程间不休息,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和体征、肺功能指标,并用哮喘控制问卷与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表对上述两种治法的相关临床疗效予以评价。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4%,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在临床疗效的改善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中医症候上,治疗后,治疗组喘息、咳嗽明显轻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其余症状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缓解哮喘患者喘息和咳嗽症状上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的数值上较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提示均有显着差异(P<0.05);而两组组间在治疗后的比较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肺功能的改善上两组无显着差异;4.在控制问卷与生命量表评分比较上,两组组内在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在哮喘的控制与提高哮喘患者生命质量上优于对照组。结论:1.耳穴压丸法配合基础疗法在治疗轻中度哮喘时可以较好的改善、缓解轻中度哮喘患者的症状与体征,临床疗效较显着;2.在肺功能的改善上,治疗组在单纯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可提高临床疗效;3.耳穴压丸法配合基础疗法在控制哮喘发作、改善哮喘患者的生存质量上疗效较满意。

Marmori F.[6](2012)在《针刺调神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支气管哮喘是内科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属肺系疑难病症。支气管哮喘也是一种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慢性疾病。目前,在针灸临床,哮喘发作期多采用单纯针灸疗法,并取得一定疗效,但重症仍依靠西医常规治疗。哮喘缓解期多选用灸法、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等,对减缓哮喘发作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对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面,作用机制复杂,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目前尚无根治哮喘的方法,控制哮喘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是主要目标任务。本课题也是基于此目的,拟观察针刺调神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作用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目的:通过针灸治疗,初步观察针刺调神治疗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本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方法:分组:将试验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取穴加调神腧穴)和对照组(常规取穴)每组各30例。选穴:主穴:对照组:肺俞、定喘、膻中、列缺、尺泽、合谷。治疗组:在对照组取穴的基础上,加百会、印堂、内关、太冲。配穴:脾虚证加脾俞;肾虚证加肾俞;鼻塞流鼻涕加迎香;咳嗽痰多加丰隆;喘甚加天突。针刺操作:两组患者治疗均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患者先行仰卧位,针刺胸前部腧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0秒,留针15分钟。留针过程中,行针1次,每次提插捻转约10秒钟,以促使再次得气或使针感得到加强。然后行腑卧位,针刺背部脊柱两侧腧穴,其它操作同上观察指标:1.情绪状态指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两项评价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情绪状态。2.生命质量测评:采用支气管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AQLQ)评价哮喘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变化;3.哮喘症状评价:采用哮喘日记表,评价夜间症状和白天症状的状况。4.哮喘相关量表:用哮喘控制测试(sthma control test, ACT)观察哮喘控制情况。5.肺功能检测: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1)和FEV1/FVC (forced vital capacity,用力肺活量)观察哮喘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情绪状态(SAS、SDS)积分比较:(1)两组全部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SAS、SDS积分比较:经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SAS和SDS分值均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仅SDS分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SAS分值和SDS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SAS分值和SDS分值下降幅度较对照组为显着。结果表明,治疗组患者的焦虑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穴方均可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但治疗组在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有焦虑抑郁状态(SAS积分>45或SDS积分>50)的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SAS和SDS积分比较: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SAS分值和SDS分值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SAS分值无明显变化(P>0.05),SDS分值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间SAS分值、SDS分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下降显着。结果提示,治疗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明显减轻,对照组焦虑程度无明显改变,两种穴方均可使患者抑郁症状改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SAS分值和SDS分值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改善焦虑抑郁程度较对照组明显。2.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积分比较:(1)两组全部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AQLQ积分比较:经3个疗程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在改善AQLQ总分、活动受限(A分)、症状影响(B分)、情感功能(C分)及环境刺激(D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积分明显上升。对照组总分和A分、B分、C分组积分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A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整体状况都有改善,治疗组在改善活动受限方面优于对照组。(2)两组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AQLQ积分变化比较:经3个疗程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QLQ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说明两组焦虑抑郁状态患者治疗后生命质量整体状况都有改善。进一步评价AQLQ各个能区,结果提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A分、B分、C分、D分积分均明显上升(P<0.05),表明有精神障碍状态患者治疗后的活动受限、症状影响、情感功能和环境刺激方面都有改善;对照组的A分、B分、D分积分均上升(P<0.05),C分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有精神状态患者治疗后除情感功能无明显改善外其余均有提高。治疗后两组差值比较AQLQ总分、A分、B分、C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D分积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活动受限、症状影响、情感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白天和夜间症状日记)积分比较:(1)两组全部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日记症状积分比较: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治疗前后白天和夜间症状积分变化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白天和夜间症状积分都明显下降(均P<0.05),两组间白天和夜间症状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穴方都能明显改善和哮喘有关的白天和夜间症状。(2)两组有焦虑抑郁状态的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日记症状积分比较: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白天和夜间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白天和夜间症状积分均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哮喘控制测评:采用ACT哮喘控制测量表测评,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全部患者,治疗前后ACT积分均明显的升高(P<0.05)。表明两组穴位都有控制哮喘症状的疗效;对两组患者中有精神障碍状态者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在改善ACT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肺功能变化比较:(1)两组全部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FEV1%、FEV1/FVC%及治疗前后组内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说明,两组穴方均能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2)两组有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比较:针刺治疗3个疗程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两组间FEV1%、FEV1/FVC%及治疗前后组内差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两组哮喘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肺通气功能均明显改善,但两组之间肺通气功能的改善无明显差异。结论:1.针刺调神能够改善有焦虑抑郁状态哮喘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照组穴方仅能改善有抑郁状态患者的抑郁症状。提示有焦虑抑郁状态哮喘患者加用调神穴位进行治疗,能够明显减少焦虑和抑郁的症状,获到最佳的疗效。2.针灸调神治疗能够改善有精神障碍状态的哮喘患者活动受限,症状影响,情感功能,环境刺激状况,提高哮喘患者整体生命质量;在改善活动受限、症状影响、情感功能方面较常规针刺治疗有一定的优势。3.针刺调神能够减轻有精神障碍状态哮喘患者的白天症状和夜间症状,针刺调神较常规针刺治疗在减轻有精神障碍状态哮喘患者的白天症状和夜间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优势。4.针灸调神和常规治疗均能改善哮喘患者和有精神障碍状态哮喘控制的疗效,但在有精神障碍状态患者当中治疗组穴方的哮喘控制优于对照组。哮喘患者哮喘控制情况均得到改善,并且与肺功能检测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5.针灸调神和常规针刺治疗均能改善哮喘患者和有精神障碍状态的哮喘患者的肺通气功能,减少气道阻力。两种穴方在改善肺通气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

杨吉[7](2011)在《通腑活血法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通腑活血方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通过中药通腑活血方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旨在短期内观察两者协同用药的疗效。方法1.本组纳入支气管哮喘患者60例。实验组:中药通腑活血方水煎服,每天一剂,上、下午各一次(200m1)温服,连续服用3个月。舒利迭1吸BID连续用药3个月。对照组:舒利迭1吸BID连续用药3个月。2.观察两个组用药前后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哮喘控制状况,包括评估统计患者症状、体征,复查血清免疫球蛋白、肺功能、PEF等。结果临床研究表明实验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证候疗效总有效率86.67%,两组间证候疗效比较、ACT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情况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功能改善情况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活血方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它在临床症状缓解优于舒利迭单独疗法。

王维亮[8](2010)在《明清时期支气管哮喘方药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虽然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虽然国际GIAN方案的贯彻以来,哮喘的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及成绩,但是如何预防哮喘的发生,如何减少哮喘的复发,重度哮喘的治疗以及激素依赖型哮喘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关于哮喘防治的难点;中医学关于哮喘病的认识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哮喘症状的描述,历代医家对哮喘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诸方面都有丰富的记载,许多理论和方药迄今为止仍在临床广泛应用。至目前为止,也有不少学者致力于哮喘文献的整理工作,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但是目前尚没有从方药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研究内容分析方法及统计学知识对哮喘病方药证治规律的研究,哮喘古代文献浩瀚如海,个人认为应以分期分阶段研究较为妥当,鉴于明清时期离今较近,文献收集、整理等各方面均容易操作,因此本课题先对明清时期关于哮喘病的方药规律研究,期望能初步探明明清时期中医治疗哮喘的方药证治规律,对指导现代中医临床、优化筛选新药等诸方面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有关支气管哮喘治疗方药的分析研究,了解明清时期哮喘辨证论治规律,期望对今后的临床研究工作提供文献学基础,以体现文献研究指导和服务于临床之目的。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数据库,以哮病、哮证、哮喘、哮、喘证、喘病、喘嗽、喘为检索词,检索明清时期医学着作,对检索所得哮喘治疗处方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及聚类分析总结,得出该时期哮喘辨证论治规律。结果通过检索,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84个处方,分析得出明清时期治疗哮喘的药物以止咳化痰平喘药、补虚药、解表药、理气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七类药物为主,是构成明清时期治疗哮喘方剂的主要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主要作用;所有药物中以温热药物和平性药物为主,温热药物频数约为寒凉药物频数的两倍;补虚药物以补气药物为主,占67.66%;补虚药物归经以肺脾二经为主,占76.27%。结论通过方药研究,推论明清时期对哮喘的认识如下,哮喘病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痰饮内伏,气机阻滞,外邪诱发;脏腑虚弱以肺脾气虚为主,痰饮内伏以寒痰冷饮为主,外邪以寒邪为多。治疗上以标本兼治为则,治法以止咳平喘、理气化痰、扶正解表散邪为主,佐以清热、渗湿、敛肺平喘为辅;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对哮喘病的认识限制,活血药物的使用较少,表明明清医家在从血瘀辨证论治哮喘方面存在局限性。

胡小平,吴晓昇[9](2009)在《孟鲁司特在阿司匹林哮喘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治疗阿司匹林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观察58例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用药前、后哮喘自觉症状、肺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治疗第2、4周的平均PEF值与治疗前均有显着性改变(P<0.05),治疗2、4周后,全天未使用喘康速气雾剂天数增加。发生药物不良反应3例,发生率为5.1%。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均较轻,不影响研究用药的天数。结论孟鲁司特能改善阿司匹林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减轻哮喘症状,预防发作,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张焱[10](2009)在《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研究脾虚哮喘及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及受体表达水平的改变,探讨脾虚哮喘及哮喘动物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状态;通过对脾虚哮喘及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及受体表达水平改变的比较研究,探讨脾虚对哮喘的影响,为“脾虚为哮喘之关键病机”的论点提供新的依据,以进一步验证和深化哮喘的中医病机理论;通过研究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及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及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培土生金法治疗哮喘的作用机制;通过对脾虚哮喘及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及受体表达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探讨培土生金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和肺脾二脏的密切关系。材料与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复合利用中医脾虚动物模型和西医哮喘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建立大鼠脾虚哮喘病证结合的模型。脾虚动物造模采用饮食不节加疲劳过度的方法。造模结束后,比较两模型组动物造模前后体重、肛温变化情况,以脾虚模型评估标准评估两模型组动物症状。以动物定量指标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症状符合脾虚模型评估标准来判定脾虚动物模型建立成功。哮喘动物造模采用以卵蛋白为致敏原,氢氧化铝、百日咳灭活杆菌为免疫佐剂,腹腔注射致敏后以卵蛋白液雾化吸入激发建立动物哮喘模型。以大鼠出现呼吸加深加快,点头运动明显,腹肌强烈收缩,偶可闻及痰鸣音等类似人类哮喘的症状为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采用培土生金中药进行干预,共12天。干预结束后,采用血液白细胞及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方法测定大鼠末梢血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及BALF中自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分析肺及回肠组织中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半定量分析肺组织中SP及其NK1受体mRNA的表达;并应用光镜对肺、回肠组织形态学进行观测。结果:1.同对照(C)组比较,疾病加证候(A)组和疾病(B)组大鼠均表现为血中及BALF中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着升高(P<0.01);疾病加证候(A)组和疾病(B)组大鼠均表现为血中及BALF中IL-4的浓度显着升高(P<0.01),IFN-γ的浓度显着降低(P<0.01),IFN-γ/IL-4比值显着降低(P<0.01);疾病加证候(A)组和疾病(B)组大鼠均表现为肺组织中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疾病加证候(A)组和疾病(B)组大鼠均表现为肺、回肠组织中SP含量显着增加(P<0.01),VIP含量显着减少(P<0.01)。2.与疾病(B)组比较,疾病加证候(A)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BALF中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IL-4浓度、BALF中IL-4浓度、肺组织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肺组织及回肠组织SP含量均显着高于疾病(B)组(P<0.05);BALF中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肺组织及回肠组织VIP含量均显着低于疾病(B)组(P<0.01或P<0.05)。3.与相应的疾病组比较,两中药(A1,B1)组血中及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1或P<0.05)。其中,疾病加证候中药(A1)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已无显着差异(P>0.05);疾病加证候中药(A1)组血中及BALF中白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1),疾病中药(B1)组BALF中白细胞计数显着降低(P<0.01)。与相应的疾病组比较,两中药组(A1,B1)血中及BALF中IL-4的浓度显着降低(P<0.01),IFN-γ的浓度显着升高(P<0.01或P<0.05),IFN-γ/IL-4比值显着升高(P<0.01或P<0.05)。其中,疾病加证候中药(A1)组血中IFN-γ浓度、BALF中IL-4的浓度及BALF中IFN-γ/IL-4比值与对照(C)组比较,已无显着差异(P>0.05)。与相应的疾病组比较,两中药(A1,B1)组肺、回肠组织中SP含量显着减少(P<0.01),VIP含量显着增加(P<0.01),其中,疾病加证候中药(A1)组肺及回肠组织SP含量、疾病中药(B1)组回肠组织SP含量与对照(C)组比较,已无显着差异(P>0.05)。与相应的疾病组比较,两中药(A1,B1)组肺组织中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显着减少(P<0.01或P<0.05)。其中,疾病加证候中药(A1)组肺组织SPmRNA表达水平、疾病中药(B1)组肺组织NK1受体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C)组比较,已无显着差异(P>0.05)。4.各组大鼠血中IFN-γ/IL-4比值与肺组织S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98,P<0.01);各组大鼠血中IFN-γ/IL-4比值与肺组织VI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741,P<0.01)。各组大鼠血中IFN-γ/IL-4比值与回肠组织S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27,P<0.01);各组大鼠血中IFN-γ/IL-4比值与回肠组织VI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766,P<0.01)。各组大鼠BALF中IFN-γ/IL-4比值与肺组织S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88,P<0.01);各组大鼠BALF中IFN-γ/IL-4比值与肺组织VI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324,P<0.01)。各组大鼠BALF中IFN-γ/IL-4比值与回肠组织S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15,P<0.01);各组大鼠BALF中IFN-γ/IL-4比值与回肠组织VIP含量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679,P<0.01)。各组大鼠肺组织中SP与VIP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78,P<0.01);各组大鼠回肠组织中SP与VIP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r=-0.620,P<0.01)。各组大鼠肺组织与回肠组织中SP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602,P<0.01);各组大鼠肺组织与回肠组织中VIP含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r=0.608,P<0.01)。5.病理结果显示:疾病(B)组与疾病加证候(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炎性病变,两中药(A1,B1)组的支气管及肺组织的炎性病变均有所减轻;疾病(B)组与疾病加证候(A)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肠组织炎性病变,两中药(A1,B1)组的回肠组织炎性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以疾病加证候治疗(A1)组的减轻程度明显。结论:1.哮喘及脾虚哮喘大鼠均存在着明显的气道局部或/和全身炎症性改变;哮喘及脾虚哮喘大鼠均存在着全身及气道局部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失衡;哮喘及脾虚哮喘大鼠均存在着肺、回肠组织内神经肽VIP、SP表达水平失衡;哮喘及脾虚哮喘大鼠均存在着肺组织内神经肽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水平失衡。2.脾虚可以加重哮喘机体气道内炎性细胞聚集及外周血炎性细胞聚集,加重哮喘机体肺、回肠组织炎性病变,从而加重哮喘机体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脾虚可以加重哮喘机体血清及BALF中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失衡,加重哮喘机体肺、回肠组织内神经肽VIP、SP表达水平失衡,加重肺组织内神经肽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水平失衡,从而加重哮喘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成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内在原因之一。3.培土生金中药可以减轻模型大鼠气道局部及全身的炎性细胞浸润,下调血中及BALF中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培土生金中药可以调整全身及气道局部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失衡状态,上调血清及BALF中IFN-γ浓度,下调IL-4浓度,上调IFN-γ/IL-4比值;培土生金中药可以减轻肺、回肠组织内神经肽VIP、SP及NK1受体表达水平的失衡状态,下调肺组织中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水平,下调肺、回肠组织中SP含量表达水平,上调肺、回肠组织中VIP含量表达水平;培土生金中药能够减轻模型大鼠的大、小气道及肺、回肠组织的炎性病变。4.肺、回肠组织神经肽VIP、SP表达异常及肺组织SP及其NK1受体mRNA表达的异常均与哮喘慢性气道炎症的形成与持续存在明显相关性,与气道局部及全身的炎症状态呈明显相关性,与气道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4表达失衡状态亦呈明显相关性。这进一步证实了神经肽VIP、SP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介导哮喘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失衡。肺组织与回肠组织的神经肽VIP、SP的表达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从神经肽VIP、SP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的角度进一步证实了肺脾二脏的密切关系。

二、喘康速和普米克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喘康速和普米克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1.1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2 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因素
        1.3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4 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2. 小儿哮喘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2.1 小儿哮喘之病因病机
        2.2 小儿哮喘之治疗
    3. 结语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纳入标准
        2.3 病例排除标准
        2.4 脱落、剔除、终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研究设计
        3.3 观察指标
        3.4 观察记录方法
        3.5 疗效评定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治疗前资料比较
        4.3 临床观察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处方分析
        1.1 处方来源
        1.2 方义分析
        1.3 现代药理研究
    2. 研究结果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调肝理肺法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情志与哮喘的关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心理应激与哮喘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实验一 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心理应激通过HPA轴对哮喘大鼠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调肝理肺法对心理应激哮喘大鼠调节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3)张纾难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经验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况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临床经验
        3.1 风邪方面
        3.2 痰饮方面
        3.3 本虚标实
        3.4 其他方面
    4. 临床疗效观察
        4.1 中药复方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
    5. 中医药特色的针灸贴穴疗法
    6. 中医药的雾化治疗方法
    7. 相关实验研究
        7.1 单药研究
        7.2 复方实验研究
    8. 小结
前言
1. 哮喘病因病机
    1.1 风邪
    1.2 痰饮之邪
    1.3 肾虚
2. 哮喘治疗
    2.1 祛风之法
    2.2 化痰之法
    2.3 补肾之法
3. 中医调理
    3.1 环境与生活起居调理
    3.2 饮食调理
    3.3 中医情志调理
4. 典型病案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概述
        1.2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分型
        1.4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2 代医学文献研究
        2.1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概述
        2.2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分期
        2.4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
        2.5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第二部分 针刺和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1 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2 量评价和数据综合
        2.1 质量评价
        2.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3.2 经络腧穴使用情况
        3.3 偏倚风险评价
        3.4 灸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3.5 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耳穴压丸法在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上提高临床疗效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
    1.7 随访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
    2.5 试验流程图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
    3.2 治疗方案
        3.2.1 基础治疗
        3.2.2 治疗组
        3.2.3 对照组
        3.2.4 疗程
    3.3 注意事项
4. 观察指标与时间
    4.1 观察指标
        4.1.1 安全性观察
        4.1.2 疗效性指标观察
    4.2 观察指标时间
5. 疗效评价
    5.1 疗效评价时间
    5.2 疗效评价方法
        5.2.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5.2.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5.2.3 哮喘控制问卷
        5.2.4 成人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
        5.2.5 安全性评价标准
        5.2.6 依从性评价标准
6. 统计学处理
    6.1 统计分析计划书与统计软件
    6.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6.3 统计分析方法
    6.4 质量控制
        6.4.1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系统
        6.4.2 研究质量控制要求
    6.5 受试者权益保护
    6.6 受试者依从性保证
7. 研究结果
    7.1 病例入组与临床设计完成情况
    7.2 基线分析
        7.2.1 两组间性别比较
        7.2.2 两组间年龄比较
        7.2.3 两组间病程比较
    7.3 结果
        7.3.1 两组间中医单项症状与体征疗效比较
        7.3.2 两组间与两组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7.3.3 两组间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7.3.4 两组间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7.3.5 两组间与两组内哮喘控制问卷分值比较
        7.3.6 两组间与两组内哮喘生存质量评分表分值比较
    7.4 随访综合疗效的比较
    7.5 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7.6 依从性与分组情况
讨论
    1. 中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2. 西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3. 耳穴疗法的理论基础
        3.1 耳与经络的关系
        3.2 耳与脏腑的关系
        3.3 耳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3.4 耳与全息生物学的关系
        3.5 耳穴治疗哮喘的机理认识
        3.6 耳穴治疗哮喘临床研究现状
    4. 关于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讨论
    5.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1 结果分析
        5.2 疗效机理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针刺调神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哮喘病因病机的研究
        2 中医对哮喘病的治疗
        3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研究
        4 针灸治疗情绪障碍的研究灸可以治疗神志疾病就可
        5 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伴发情绪因素的探讨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1 支气管哮喘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 支气管哮喘伴发情绪因素研究概况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估算样本量
        4.2 随机单盲法
        4.3 患者入选和访视
        4.4 治疗方法
        4.5 观察项目
        4.6 安全性检测
        4.7 患者知情同意
        4.8 不良事件的报告
        4.9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筛选期基线比较
        5.3 疗效评价
        5.4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评价
    6 讨论
        6.1 针刺治疗伴发情绪障碍哮喘的重要性
        6.2 治疗哮喘伴发情绪因素选穴分析
        6.3 临床疗效实质探讨
        6.4 本课题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致谢
个人简历

(7)通腑活血法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 病名探讨
        2 病因病机认识
        3 治疗
        4 实验研究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 支气管哮喘的概念、诊断
        2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3 支气管哮喘的致病机制
        4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方法
        2.3 疗效评价
        2.4 不良反应评价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3.2 中医症状疗效评价
        3.3 ACT评分改善情况
        3.4 肺功能改善情况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痰瘀阻肺是主要机理
        4.2 通腑活血是主要治法
        4.3 通腑活血方疗效分析
        4.4 通腑活血方的组方配伍特点
        4.5 通腑活血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4.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一:症状体征量化表
致谢

(8)明清时期支气管哮喘方药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支气管哮喘古今研究概况
    一、哮喘病古代研究概况
        (一) 历史沿革
        (二) 病因病机
        (三) 治疗原则
    二、哮喘病的中医现代研究
        (一) 中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分型
        (三) 病因病机
        (四) 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明清时期哮喘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一、课题设计及方法学
        (一) 课题目的、方法学及统计学依据
        (二) 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 数据库的规范及建立
    二、统计分析结果
        (一) 频数分析
        (二) 聚类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一、明清时期对哮喘病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治疗原则
        (三) 高频药物的分析
    二、明清两代哮喘治疗药物的异同
    三、在活血化瘀方面认识的局限
    四、临床展望
        (一) 哮喘的中医药预防与减少复发
        (二) 哮喘病的中医药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孟鲁司特在阿司匹林哮喘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
    2.2 两组治疗前后全天未用喘康速天数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平均PEF值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FEV1 (%) 的变化比较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正文
    实验一 脾虚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二 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 灌洗液中IL-4、IFN-γ浓度及IFN-γ/IL-4比值的影响
    实验三 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 肺及回肠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实验四 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 肺、回肠组织中神经肤水平的影响
    实验五 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 肺组织中SP及其KN1受体m砂认表达的影响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喘康速和普米克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龙定喘汤联合雾化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痰热阻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丁梦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心理应激哮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调肝理肺法作用机制研究[D]. 李长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3]张纾难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经验小结[D]. 孙艳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4]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曾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5]耳穴压丸法在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上提高临床疗效的评价[D]. 董念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6]针刺调神对慢性持续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D]. Marmori F..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8)
  • [7]通腑活血法联合舒利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 杨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4)
  • [8]明清时期支气管哮喘方药证治规律研究[D]. 王维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9]孟鲁司特在阿司匹林哮喘治疗中的应用[J]. 胡小平,吴晓昇. 江西医药, 2009(12)
  • [10]培土生金中药对脾虚哮喘大鼠肺、回肠组织神经肽水平的影响[D]. 张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支气管哮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哮喘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浅谈英汉语言文化与翻译的差异
下一篇:连锁经营,麦当劳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