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伟[1](2019)在《中华鳖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是我国水产养殖的名贵经济种类。随着养殖区域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发展扩大,导致人工养殖中华鳖疾病的各种病原不断出现,每年都会爆发疾病,引起中华鳖大量的死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体表皮肤感染细菌所致,导致养殖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中华鳖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患有疥疮病的并且症状明显的中华鳖背甲病灶处、肝脏、肠道分离到致病菌,通过分离纯化得到两株优势菌Lb18-01和Lb18-02,采用生理生化方法鉴定两株病原菌的种类,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将两株菌株16SrDNA序列与NCBI的基因库中的细菌16SrDNA比较,利用ClustalX和MEGA软件对两株菌株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与同源性最高的细菌16SrDNA进行同源相似性比对分析,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与传统的生化理化鉴定的结果一致。鉴定Lb18-01为普通变形杆菌、Lb18-02为脑膜脓毒性黄杆菌。人工回归感染中华鳖症状与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患疥疮病的中华鳖病症相一致,其中Lb18-01对健康幼鳖48h、96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是1.0×106CFU/g和8.4×105CFU/g,Lb18-02对健康中华幼鳖48h、96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是8.2×105 CFU/g和6.3×105CFU/g。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两株病原菌均对青霉素、四环素、氨苄西林等20种药物均表现出了耐药性。病鳖和健康中华鳖组织切片比较结果表明:肝、脾、肾、肠等多种内脏器官均发生不同程度病变。病鳖和健康中华鳖血清生化指标比较,结果发现:病鳖血清中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谷草转氨酶、过氧化氢酶、还原性谷胱甘肽均低于健康鳖。血清中葡萄糖、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显着地低于健康鳖。病鳖的尿素氮、谷草酶:谷丙酶比值高于健康鳖值,肌酐的含量显着高于健康鳖。本论文以湖南某地的中华鳖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研究、血液生化指标研究。旨在为中华鳖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生产实践提供资料。
何中央,张海琪,周凡,许晓军[2](2017)在《中华鳖“浙新花鳖”》文中提出一、品种概况1.培育背景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俗称团鱼、甲鱼、王八,在分类上隶属于爬行纲(Reptlia)、龟鳖目(Testudinata)、鳖科(Tironychidae),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高,历来被视为滋补的营养保健品。中华鳖养殖业起自上于世纪90年代,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2014年全国中华鳖养殖产量约34万吨。中华鳖养殖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种的问题最为突出。一直以来中华鳖
裴家田,黄红斌,王立红[3](2016)在《春季投放大规格甲鱼苗续养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商品甲鱼市场的变化,个体在1250g以上的售价是500g左右个体的22.5倍,并且好销。利用甲鱼的习性和生长特点,将那些上市的450550g左右的雄性商品甲鱼挑出留下,再继续一个夏季110多天的养殖,个体都能增重达到1250g以上。在较短时间里,能本利升值当年见效,很受养殖户们的青睐,现发展有稻田虾蟹鱼混养和精养多模式。虽发展较快,但苗种下塘成活率极不稳定,有头两年成后两年亏,更有同来源于一养殖户的
陈高鹏[4](2010)在《人工环境下棘腹蛙生物学特性与生态饲养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棘腹蛙Paa boulengeri是一种肉鲜味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功效和药用价值的大型山区食用蛙,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课题研究从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基于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原理,在传统蛙类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在低海拔地区对棘腹蛙在人工环境下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饲养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棘腹蛙成蛙体长在102.4±12.7mm,体重在177.5±32.4g。棘腹蛙成蛙都在夜间捕食,晚6:00-8:00是其捕食高峰,且一次性饱食,白天不再吃食。雌雄蛙抱对时间可持续数小时甚至1-2d;其产卵活动常在1:00-9:00点进行,且产卵持续时间极长,雌蛙产卵也是时产时停。2、人工环境下棘腹蛙雌蛙每次产卵218±67粒,卵径为3.98±0.12mm;人工环境下,5月中旬到6月底是棘腹蛙产卵的高峰期,产卵量占据了年产卵量的60%以上。在人工饲养管理的条件下,自然繁殖的蛙卵受精率比较高,平均达到90%以上,孵化率都达到了85%以上,孵化时间随着水温的提高逐渐减少,畸形率随着水温的提高而升高。3、棘腹蛙蝌蚪孵出时10.98±1.21mm。人工环境下的棘腹蛙蝌蚪从孵化开始,饲养70-90d后就开始变态,100-120d后变态成小幼蛙。刚变态完成的棘腹蛙幼蛙体长为1.98±0.12cm,体重为1.24±0.10g;在人工高密饲养下,棘腹蛙蝌蚪有同类相残的习性,变态个体系小于野生状态下蝌蚪个体,变态时间也提前。棘腹蛙幼蛙有群居习性,开口取食时间一般在变态完成后的7-10d,晚上7:00-8:00是其取食的高峰期。蝌蚪的变态率达到了88%。植物性饵料比例提高能延缓变态,而提高喂动物性饵料比例能加速变态进程。4、经过对比4种不同的棘腹蛙幼蛙的开口饵料得出,摇蚊幼虫是棘腹蛙幼蛙最佳开口饵料;对不同个体大小的棘腹蛙幼蛙冬眠越冬试验表明,幼蛙个体越小,越冬死亡率越高,越冬后幼蛙体重下降在6%左右。在控温越冬的试验中,棘腹蛙幼蛙体重从8.31±1.02g增长到35.21±3.62g,存活率87%。5、人工环境下棘腹蛙从20-30g的幼蛙长到200g以上的商品蛙需经历18个月的时间,其中的生长规律是一个“慢—快—慢”的过程。在成蛙的饲养过程中,6、7、8月是成蛙死亡的高峰期,死亡个数占了总数的43%,成蛙冬眠期的死亡率为8%。此外,本文还研究探索了一套较完善的池养和棚养相结合的生态饲养技术,并针对当前棘腹蛙养殖的现状结合饲养经验提出了棘腹蛙生态饲养的操作规程,为棘腹蛙养殖在不同地区的推广提供了借鉴。
胡广洲[5](2010)在《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研究》文中认为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暴发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该病是2005年来发生于浙江宁波等地区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病鳖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死亡严重。对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主要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病病原,并对病原进行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主要流行浙江宁波等地区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病鳖主要为体重150-200 g的幼鳖,成、亲鳖也有患病感染。发病季节为6-10月份,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池塘10天内累积死亡率可达90-100%,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无效,给养殖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对病鳖组织涂片,镜检观察未发现寄生虫。病鳖组织通过电镜检测病原,观察可见病鳖心、肝、肠及胃等组织内存在大量90-100 nm的球状病毒颗粒,未发现气单胞菌等的感染,且从病鳖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了大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用病鳖组织匀浆液和组织匀浆滤液对健康鳖进行回归感染,都可引起鳖死亡,死亡的中华鳖解剖观察结果与之前患病中华鳖症状基本一致,其中组织匀浆液攻毒组中华鳖死亡率比组织匀浆滤液组高15%。上述结果表明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加重病情。组织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肝脏、肠、胃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肝脏、肠、胃等组织细胞肿胀充血,排列松散,并可见破坏的血细胞,呈败血症状,胃、心等组织细胞出现空泡化,心脏中血细胞减少,肾小球失血萎缩,还有部分肾小球坏死解体、消失,肾小管破裂,脾髓中部分血细胞破裂。超微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的肝脏组织细胞病变最为严重,在各组织细胞中均观察到了球状病毒颗粒。从各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甚至呈空泡化,溶酶体增多,细胞发生坏死、凋亡。使用SPF鸡胚对败血症病毒进行培养研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鸡胚,36℃培养。收获接种后第2-7天死亡的鸡胚,7天内不死的鸡胚第8天停止培养。对鸡胚的培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极显着(p<0.01),两种方法接种的鸡胚培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鸡胚的卵黄囊膜中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病毒,和病鳖组织中的病毒大小、形态基本相同;将实验组鸡胚制成攻毒液对中华鳖进行回归感染成功,死亡的中华鳖症状与该病例基本相同;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对病毒进行两次传代培养,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均极显着(p<0.01)。上述结果表明鸡胚培养中华鳖球状病毒成功,卵黄囊膜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效果基本相同,病毒能够在鸡胚中传代培养。对病毒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对热(56℃)、酸(pH 3.0)和碱(pH 11.0)表现不稳定;对脂溶剂(氯仿)敏感;紫外线照射30 min可使大部分病毒灭活。对病毒进行了初步纯化,提取病毒DNA,采用6条随机引物,对病毒的核酸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初步研究,除两条引物没有扩增和测序成功外,共测得4条基因序列,Blastn结果表明,4条序列与Gene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或覆盖率不高。4条序列中仅有1条氨基酸序列可以通读,Blastp结果表明该序列和甲基化酶家族基因同源。测序结果结合电镜观察结果,说明所测病毒应该是一种新病毒。从病鳖体内分离到8株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为格氏乳球菌、假单胞菌、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人苍白杆菌、惰性嗜血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格氏乳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格氏乳球菌对青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敏感,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新霉素等3种药物敏感,药敏结果可对该病的治疗起到帮助。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构建了病鳖体表和体内细菌克隆文库。结果表明,中华鳖体表和体内文库克隆子分别归为15和11类OTU,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分别为拟杆菌类群和变形菌类群,并在文库中检测到了几株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
裴家田,张雷,张扬[6](2000)在《越冬甲鱼出棚操作技术》文中认为
裴家田,葛雷,张杨[7](1999)在《越冬甲鱼出棚操作技术》文中提出 每年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越冬期培育的甲鱼出棚季节。出棚后,因寒冷应激反应,各地都发生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程度的死亡,使生产效益下降,给养殖者蒙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越冬出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印保林,文昌元[8](1999)在《甲鱼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文中研究表明 一、腐皮病。甲鱼受损伤后,四肢、颈部、尾部及周边皮肤糜烂、组织变白、发黄、坏死,严重时骨骼外露,爪脱落。 防治:①控制甲鱼饲养密度,及时分养,经常更换池水。②每周用1×10-6~2×10-6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③及时隔离病甲鱼,用2×10-6~3×10-6生石灰或漂白粉反复药浴5~6天,确认痊愈后,放回原池饲养。④用鳖速康20×10-6~40×10-6全池泼洒,每
龙根相[9](1996)在《甲鱼分段快速养殖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 甲鱼分段快速养殖新技术,即在14个月内能将刚孵化的稚甲鱼育成400克左右的商品甲鱼,比常规养殖周期缎短2-3年;甲鱼群体产量每平方米养殖池可达1.5公斤(最多可达2.2公斤),即每亩产商品甲鱼为1吨左右;甲鱼人工养殖全过程的投入产出比为1:2—3。每商产值20万元,纯利至少10万元以上。
曹凯德[10](1996)在《甲鱼越冬期的控温养殖》文中提出参照1995年10月《全国甲鱼越冬期的健康养殖研讨会》的典型材料,介绍了有关甲鱼安全越冬的营养生理、养殖设施、环境与水质条件、饲养管理和健康养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 中华鳖简介 |
| 1.1 中华鳖生物学特性 |
| 1.2 中华鳖的经济价值 |
| 2 中华鳖主要疾病 |
| 2.1 中华鳖细菌性疾病 |
| 2.2 中华鳖真菌性疾病 |
| 2.3 中华鳖病毒性疾病 |
| 2.4 中华鳖其他疾病 |
| 3 中华鳖疾病诊断方法 |
| 3.1 常规诊断方法 |
| 3.2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 3.3 免疫学检测方法 |
| 4 中华鳖疾病防治 |
| 4.1 药物防治 |
| 4.2 生态防治 |
| 4.3 免疫防治 |
| 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
| 第二章 中华鳖疥疮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病鳖主要症状及菌落的形态特征 |
| 2.2 人工感染试验和细菌LD50 的测定 |
| 2.3生化实验 |
| 2.4药敏实验 |
| 2.5分子实验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患疥疮病中华鳖的组织病理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2.1 肝 |
| 2.2 脾 |
| 2.3 肾 |
| 2.4 肠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四章 患疥疮病中华鳖的血液生化指标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2 实验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一、品种概况 |
| 1.培育背景 |
| 2.品种特性 |
| 二、人工繁殖技术 |
| (一) 亲本选择与培育 |
| 1. 亲本来源 |
| 2. 亲本培育 |
| (二) 产卵孵化 |
| 1. 产卵 |
| 2. 孵化 |
| (三) 苗种培育 |
| 1. 池塘条件 |
| 2. 苗种放养 |
| 3. 培育管理 |
| 三、健康养殖技术 |
| (一) 主要养殖方式和配套技术 |
| 1. 池塘仿生态养殖 |
| 2. 温室外塘两段法养殖 |
| (二) 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
| 1. 白点病 |
| 2. 腐皮病 |
| 3. 穿孔病 |
| 4. 肠炎病 |
|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
| 一、苗种来源及特点 |
| 二、温棚的要求及了解 |
| 三、投苗时间水温天气 |
| 四、放塘前后处理 |
| 摘要 |
| ABSTRACT |
| 0 引言 |
| 1 文献综述 |
| 1.1 棘腹蛙的种类及地理分布 |
| 1.2 棘腹蛙的栖息习性 |
| 1.3 棘腹蛙的食性 |
| 1.4 棘腹蛙的经济价值 |
| 1.4.1 棘腹蛙的食用价值 |
| 1.4.2 棘腹蛙的药用价值 |
| 1.4.3 棘腹蛙的生态价值 |
| 1.4.4 棘腹蛙的科普与科研价值 |
| 1.5 国内蛙类人工养殖现状与棘腹蛙的养殖前景 |
| 1.5.1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现状 |
| 1.5.2 虎纹蛙人工养殖现状 |
| 1.5.3 棘胸蛙人工养殖现状 |
| 1.5.4 棘腹蛙人工养殖现状 |
| 1.5.5 棘腹蛙的养殖前景 |
| 2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的生物学特性 |
| 2.1 试验地点与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地点 |
| 2.1.2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备和仪器 |
| 2.3 方法 |
| 2.3.1 棘腹蛙生长各阶段形态特征的观察 |
| 2.3.2 棘腹蛙生活习性的观察 |
| 2.4 数据处理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生长各阶段形态特征 |
| 2.5.2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各生长阶段生活习性的观察 |
| 3 棘腹蛙种蛙培育及产卵孵化技术 |
| 3.1 试验条件 |
| 3.1.1 种蛙池 |
| 3.1.2 孵化池 |
| 3.2 试验的材料与方法 |
| 3.2.1 种蛙的选择与放养密度 |
| 3.2.2 试验的技术路线 |
| 3.2.3 种蛙饵料的选择 |
| 3.2.4 种蛙的产前培育 |
| 3.2.5 产中培育 |
| 3.2.6 蛙卵的人工孵化试验 |
| 3.2.7 产后培育 |
| 3.2.8 种蛙的越冬期管理 |
| 3.2.9 棘腹蛙种蛙病害的防治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饲养、孵化用水的理化分析 |
| 3.3.2 产卵量与产卵时间的相关性 |
| 3.3.3 孵化期和孵化率的关系 |
| 3.4 讨论 |
| 4 棘腹蛙蝌蚪生态饲养技术 |
| 4.1 试验条件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蝌蚪池的构造 |
| 4.2 试验方法 |
| 4.2.1 蝌蚪的放养密度 |
| 4.2.2 蝌蚪的饲料投喂 |
| 4.2.3 日常管理 |
| 4.2.4 蝌蚪变态的控制 |
| 4.2.5 鳅蚁的越冬管理 |
| 4.2.6 天敌,病害防治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棘腹蛙蝌蚪的生长和变态 |
| 4.3.2 饵料与棘腹蛙蝌蚪的变态发育 |
| 4.4 讨论 |
| 5 棘腹蛙幼蛙生态饲养技术 |
| 5.1 试验条件 |
| 5.2 试验方法 |
| 5.2.1 幼蛙及时收集与放养 |
| 5.2.2 饲养管理 |
| 5.2.3 幼蛙最佳开口饵料的选择 |
| 5.2.4 越冬管理 |
| 5.2.5 棘腹蛙幼蛙的控温越冬试验 |
| 5.2.6 疾病防治 |
| 5.2.7 日常巡池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棘腹蛙幼蛙的最佳开口饵料 |
| 5.3.2 不同个体大小棘腹蛙幼蛙的冬眠试验结果分析 |
| 5.3.3 棘腹蛙幼蛙控温越冬试验结果分析 |
| 5.4 讨论 |
| 6 大棚半生态饲养棘腹蛙成蛙技术 |
| 6.1 试验条件 |
| 6.2 试验方法 |
| 6.2.1 成蛙的饵料来源 |
| 6.2.2 科学放养 |
| 6.2.3 饲养管理 |
| 6.2.4 越冬管理 |
| 6.2.5 病害防治 |
| 6.3 结果与分析 |
| 6.3.1 棘腹蛙成蛙的生长变化 |
| 6.3.2 幼蛙到商品蛙饲养结果分析 |
| 6.3.3 棘腹蛙成蛙饲养的死亡统计 |
| 6.4 讨论 |
| 6.4.1 棘腹蛙的适应性 |
| 6.4.2 饲养建议 |
| 7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棘腹蛙饲养图集 |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中华鳖分类地位及养殖概况 |
| 1.2 中华鳖疾病研究进展 |
| 1.2.1 病毒性疾病 |
| 1.2.2 细菌性疾病 |
| 1.2.3 真菌性疾病 |
| 1.2.4 寄生虫疾病 |
| 1.2.5 非生物性疾病 |
| 1.2.6 小结 |
|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 第二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及病原的确定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用鳖 |
|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
| 2.2.2 流行情况 |
| 2.2.3 电镜观察检测病原 |
| 2.2.4 病毒感染试验 |
| 2.2.5 病毒纯化 |
| 2.3 结果 |
| 2.3.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
| 2.3.2 流行情况 |
| 2.3.3 病原电镜观察结果 |
| 2.3.4 病毒感染试验结果 |
| 2.3.5 纯化病毒负染结果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病理研究 |
| 3.1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组织病理研究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方法 |
| 3.1.3 实验结果 |
| 3.1.4 讨论 |
| 3.2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超微病理研究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方法 |
| 3.2.3 实验结果 |
| 3.2.4 讨论 |
| 第四章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研究 |
| 4.1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鸡胚培养研究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方法 |
| 4.1.3 结果 |
| 4.1.4 讨论 |
| 4.2 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方法 |
| 4.2.3 结果 |
| 4.2.4 讨论 |
| 4.3 随机引物扩增病毒核酸、测序的初步研究 |
| 4.3.1 实验材料 |
| 4.3.2 实验方法 |
| 4.3.3 实验结果 |
| 4.3.4 讨论 |
| 第五章 患暴发性败血症中华鳖体内外细菌研究 |
| 5.1 体内细菌的分离培养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方法 |
| 5.1.3 实验结果 |
| 5.1.4 讨论 |
| 5.2 体内外细菌的菌群分析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实验方法 |
| 5.2.3 实验结果 |
| 5.2.4 讨论 |
|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 6.1 主要结论 |
| 6.1.1 流行情况调查 |
| 6.1.2 病原的确定 |
| 6.1.3 致病机理的探讨 |
| 6.1.4 中华鳖球状病毒的研究 |
| 6.1.5 患病中华鳖体内外细菌分析 |
| 6.2 论文创新点 |
| 6.3 研究展望 |
| 6.3.1 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
| 6.3.2 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
| 6.3.3 加强免疫防治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
| 附录图版说明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