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椒,贾世国,张鸽,沙丹青,张建芳,刘丽华,伍家琪,邹晓雪,刘泽权,樊晶光[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十分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工作,把维护和保障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与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使命紧密相连。本文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为认识我国的职业卫生事业历史,守正创新、开创未来提供参考。
王海椒,贾世国,张鸽,沙丹青,张建芳,刘丽华,伍家琪,邹晓雪,刘泽权,樊晶光[2](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十分重视劳动者的职业卫生工作,把维护和保障劳动者职业安全健康与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使命紧密相连。本文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的职业卫生工作成就,为认识我国的职业卫生事业历史,守正创新、开创未来提供参考。
周昊[3](2021)在《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建立及生物效应因子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苯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和生产原料,已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职业性苯暴露的危害主要是长时间低剂量暴露引发的慢性中毒和短时间高剂量暴露引发的急性中毒。常通过呼吸道吸入及接触皮肤吸收进入生物体内引起损害。多年来,我国一直以监测空气中苯浓度作为评价苯暴露量。苯职业暴露矩阵可对缺乏职业监测数据的苯暴露水平进行评估,可分析不同职业及工种间的苯暴露水平的差异,也可分析苯暴露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于生物个体的苯职业暴露史,利用苯职业暴露矩阵可对生物个体的瞬时暴露水平及累积暴露量进行估值,进而评估个体暴露量。本研究旨在构建我国不同行业的苯职业暴露矩阵并开发相应的计算机查验系统。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暴露风险水平的评估及职业危害的监控等提供数据支撑。职业性苯暴露可引起造血系统为主的多种疾病,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利用公开数据库中不同职业性苯暴露水平的工人的外周血中的lnc RNAs和m RNAs表达谱进行鉴定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筛选可能在苯暴露致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基因,认识苯及苯的代谢物引起的表观遗传学变化,以期寻找职业性苯暴露的早期监测和预警的潜在靶点。肿瘤细胞通过抑制细胞分泌增殖因子使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失调。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类型的差别和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互作的不同使微环境中癌症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这种变化对肿瘤患者预后影响较大。本研究应用RNA-seq数据集的遗传和临床特征,利用ESTIMATE和CIBERSORT描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相作用,评估免疫细胞群与预后结果之间的关系,建立最佳的DLBCL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测预后模型,为阐明职业性苯暴露致白血病的发病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苯职业暴露矩阵,筛选可能在苯暴露致病过程中关键基因,建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后预测模型三个阶段研究,阐述职业性苯暴露风险、致病机制和个性化预后预测。第一部分研究通过收集1949年至2018年间涵盖66个职业和91个工种的共计5807条苯职业暴露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五折交叉验证方法分别对不同类型数据(短时间暴露浓度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进行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工作,其中暴露的时间趋势为固定效应变量,而暴露的工种和厂区则作为随机效应变量。通过不断优化模型参数,确定最优模型结构,并利用相关系数和Bland-Altman图对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最后,利用全部数据集拟合最终模型并构建特定时间-职业和工种的苯职业暴露矩阵。第二部分研究收集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的苯职业暴露数据集(GSE5073718),该数据集包括4例慢性苯中毒患者、3名苯作业工人(苯暴露组)和3名未接触苯的健康对照者。获取数据集中lnc RNA和m RNA表达谱,采用R软件limma软件包筛选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基因集富集(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识别出显着富集在生物过程(process progression,BP)和KEGG通路的基因集,利用Oncomine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通过检索相互作用基因的搜索工具STRING 10.5在线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第三部分研究收集TCGA网站中229名DLBCL患者全转录组测序的数据。使用ESTIMATE和CIBERSORT算法估计22种浸润免疫细胞的数量。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惩罚性回归分析和列线图模型来构建和评估预后免疫评分PIS模型,以进行整体生存预测。通过GSEA生成了免疫基因预后评分IGPS,并在独立的GSE10846数据集中应用Cox回归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通过不断优化模型结构,本研究确定出两种模型的最优参数,并基于全部数据集进行最终参数的输出,在苯的短时间暴露浓度模型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模型中,工种和厂区变量的方差之和分别占总方差的94.76%和67.92%。苯的短时间暴露水平在1982年之前呈线性下降趋势,之后又出现缓慢的上升趋势,且多数职业和工种的苯暴露浓度均超过了国家所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10 mg/m3)。对于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而言,其总体变化趋势为2007年之前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后各年间浓度水平趋于平稳,直到2016年各职业的暴露水平又再次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对暴露行业整体而言,大部分职业和工种的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值仍处于国家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以下(6 mg/m3)。2.苯中毒组有222个基因上调,苯暴露组有21个基因上调。苯中毒组和苯暴露组中以下基因表现出同向变化趋势:KCNJ15、CXCR1、PI3、LINC02597、CYP4F3、ALPL、KRT237。在苯暴露组表达上调的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也表现出上调趋势,其中KCNJ15、CXCR1、CYP4F3、KRT23最为明显。差异表达基因显着富集于免疫反应、防御反应、和炎症应答生物学过程。蛋白互作的关键蛋白对比分析发现,CXCR1、CCR2、STAT3和PIK3CD为苯暴露致病风险的关键基因。3.Kaplan–Meier曲线分析和对数秩检验发现DLBCL中TME中活化自然杀伤(nature killer,NK)细胞比例较高的病例表现出明显较短的总存活率(P<0.001),而静息NK细胞更能代表患者的TME理想结果(P=0.001)。活化的和静止的NK细胞是DLBC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后HR为1.72(95%CI[1.20-2.48];P=0.001)和0.53(95%CI[0.37-0.76];P=0.005)。预后不良与DLBCL样本中活化的NK细胞的TME浸润增加和静息NK细胞的TME数目减少有关。应用LASSO法对五种免疫细胞建立了DLBCL患者的个性化风险预后预测模型。五种类型的免疫细胞(活化和静止的NK细胞、Tregs、以及M0和M2巨噬细胞)来建立微环境免疫评分PIS模型,将DLBCL患者分为两个风险组,高PIS组的患者预后明显较差,HR=2.16(95%CI,[1.33-3.50];P=0.002)。并应用8个基因的HR进行加权建立了以IGPS为独立影响因素(HR:2.14,95%CI[1.40-3.28])的预后模型,该模型在验证数据集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免疫评分及其相关结果的差异归因于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和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的八个特定免疫基因。结论:本研究构建出的职业暴露矩阵可作为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苯暴露评价的暴露浓度数据库,用于职业性苯暴露的风险评估和卫生监管。不同苯暴露水平下基因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KCNJ15、CXCR1、PI3、LINC02597、CYP4F3、ALPL、KRT237在苯暴露组和苯中毒组均显着上调。而KCNJ15、CXCR1CYP4F3、KRT237基因上调与白血病的发病风险相关。职业性苯中毒致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改变机体免疫反应和炎症应答有关。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互作影响DLBCL患者的临床结局和分子特征,与基于NK细胞、Tregs和巨噬细胞的PIS模型相比,基于免疫相关基因特征的预后模型预测效果最佳。
周燕华[4](2020)在《低苯暴露对工人造血与遗传损伤作用及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严重的危害人体的健康,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1982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苯确定为人类致癌物,我国则在1987年把苯致白血病确定为职业性肿瘤。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就提出要对重点职业病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我国在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健康危害方面的研究多停留在苯危害的调查、诊断和治疗方面,而从风险角度进行定量评价的研究不多,不利于职业性苯接触所致危害的有效控制和预防。鉴于苯的造血和遗传毒性,很多国家也都开始降低苯的职业接触限值。美国的职业接触限值由1946年的325mg/m3,下降到现在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3.25mg/m3;德国工作场所苯的暴露限值也从16mg/m3降低为3.25mg/m3;我国也是从1956年制定的最高容许浓度(MAC)50mg/m3,降到目前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10 mg/m3,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6mg/m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劳动者保护意识增强,职业人群接触苯的浓度也日益降低,工作场所中苯的浓度大都低于检测限值,高浓度急性苯中毒和症状明显的慢性中毒已较少见,而低浓度苯暴露对健康产生的影响研究较少,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1世纪初,《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就发现当苯作业工人接触苯浓度低于3.25mg/m3时,会造成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表明该职业接触限值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很有必要探讨在该职业接触限值下,苯暴露是否会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本课题首先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2018年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的浓度情况、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及职业史和暴露史等,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运用美国EPA风险评估模型对其进行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并以3.25mg/m3为界限分析低浓度苯作业工人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苯作业人员健康体检情况及工作场所苯浓度情况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通过检测低苯作业人员血浆8-羟基脱氧鸟苷(8-OHd G)含量,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TL),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苯作业工人的遗传损伤的作用,最后通过Meta分析对已经发表的数据累积进行分析,分析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之间的关系,并以3.25mg/m3为界值,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指标的影响,为评价低浓度苯暴露对人体的健康危害提供进一步依据,从而为职业卫生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1.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本研究以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企业中涉苯企业和苯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收集企业规模、行业及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及苯作业工人的健康体检数据等资料,了解江苏省接苯工人总体的暴露水平及健康状况,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苯暴露水平工人进行分组计算苯作业工人个人的致癌风险Risk值和非致癌风险HQ值,预测职业危害的远期效应,从而减少职业性苯中毒的发生,保护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本次研究共收集涉苯企业48家,在这些企业中,小型企业占62.50%,私营企业占60%,主要涉及机械加工和化工等行业,苯作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苯浓度监测作业点共102个,最低浓度为0.045mg/m3,最高浓度为32.3mg/m3,平均浓度为1.79±3.86mg/m3,合格率为92.16%。中型和大型企业浓度监测合格率分别为80.65%和84.62%,小型企业均合格,化工行业的合格率为73.30%,其他均为合格。苯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显示血常规总异常率为9.26%,其中以白细胞异常为主,白细胞异常检出率为7.10%,总血常规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46~60岁年龄组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最高,为11.28%。对1749名苯作业工人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99.43%的接苯工人有白细胞降低的风险,6.80%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共有1680名工人苯暴露水平低于3.25mg/m3,但仍有99.40%工人存在白细胞降低风险,有4%的接苯工人有较高的苯致白血病风险。以上结果提示,江苏省重点职业病监测的涉苯企业以小型私营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工作场所的苯浓度大部分都达标,超标企业以大中型私营企业为主,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管理,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存在着健康危害,苯作业工人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的异常率较高,且女性和年长者可能更加敏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女性和年长者的劳动卫生保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风险评估表明即使工作场所浓度低于3.25mg/m3,这些工人也存在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应关注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的健康效应。2.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本研究运用职业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扬州市苯作业工人为暴露组,非苯接触人员为对照组,收集工作场所苯检测浓度,对其进行健康体检和问卷调查,了解低浓度苯暴露对造血的影响,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浆8-OHd G含量,用RT-PCR法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DNA端粒长度,探讨低浓度苯暴露对遗传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苯浓度均低于仪器检测限(<0.3mg/m3和0.6mg/m3),暴露组和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影响工人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暴露组血浆8-OHd G含量高于对照组,端粒长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重线性回归法调整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结果显示苯暴露和血浆8-OHd G含量呈正相关(P<0.05),和端粒长度呈负相关(P<0.05),提示低浓度苯暴露会对工人血浆8-OHd G和端粒长度产生影响。3.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本研究首先运用苯、遗传损伤等关键词搜索了五个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 Fang Data)库和维普(VIP)数据库,Endnote X7进行文献管理,Excel 2013进行数据的提取和整理。采用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所有文献进行Meta分析,以标准化均数差(SMD)作为计算合并效应指标,首先进行异质性检验,通过Q检验和I2检验评价各效应值之间的异质性,按照异质性检验结果采取不同的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存在异质性则使用Meta回归方法探索异质性的来源。分别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以观察研究结果的稳定性。运用Egger线性回归法和Begg秩相关法进行发表偏倚检验,若有发表偏倚则用剪补法进行校正。用累积Meta分析观察所合并的SMD值随着时间和样本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趋势。根据文献的检索策略,共检索到3714篇文章,按照文章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有68篇文献共7项遗传损伤指标被纳入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职业性苯暴露工人的微核率(MN),姊妹染色体交换(SCE)频率,染色体畸变(CA)率,Olive尾距(OTM),尾距(TM),尾长(TL),尾部DNA含量(T DNA%)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符合浓度小于3.25mg/m3的文献进行亚组分析,只有MN、CA、和TM指标符合纳入标准,对其进行合并分析发现MN指标合并SMD=0.46,95%CI(0.09,0.82),P<0.05,CA指标的合并SMD=0.26,95%CI(-0.16,0.68),P>0.05,TM指标的合并SMD=0.59,95%CI(-0.08,1.27),P>0.05,结果显示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可使微核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另外两个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职业苯暴露与工人多个遗传损伤指标有关,即使在低于3.25mg/m3的暴露浓度下,苯暴露也具有遗传毒性。
王媛媛[5](2020)在《职业中毒事故行为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病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每年职业中毒事故仍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因此,职业中毒的预防对职业病防治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研究。目前,对于预防职业中毒事故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和定期检测空气中毒物浓度等外部措施,缺少对于职业中毒行为方面的研究。因此,笔者将行为安全引入职业中毒事故预防中,起到有效预防职业中毒事故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安全水平。本文首先对121起职业中毒事故进行统计研究,分别从总体特征、事故等级、地域、时间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得到职业中毒事故的宏观规律:我国重大职业中毒事故起数和死伤人数占比最高,所占百分比均在60%以上,属于重点预防对象;在我国25个省中,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五省职业中毒事故起数,死伤人数,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伤人数的52.89%和48.80%,约占总数一半;春节前后及8、9月发生事故较多,占事故总数的42.15%;6月份发生事故最少。其次,以事故致因“2-4”模型为理论依据对5起典型职业中毒事故从4个层面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根源原因)对4类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现场指挥人员、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事故致因“2-4”模型在预防职业中毒事故中具有有效性。第三、应用事故致因“2-4”模型对121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不安全动作进行研究,分析得到职业中毒事故中778次不安全动作,将778次不安全动作分为8大类和48子类。通过对8类动作深入研究,分别得到每类动作中需要重点预防的不安全动作类别以及需要重点注意的人员类别。研究表明:发生频次大于50次共6类不安全动作,其中安全作业类最多有254次,占不安全动作总数32.65%;48子类中不安全动作发生频次在20次以上的类别有14类,占总数的67.72%。子类中发生频数大于20次的不安全动作与大类中发生频数大于50次的不安全动作一致,因此,这14个子类是预防职业中毒事故的关键动作类别。第四、通过上述动作分类研究后进一步对不安全动作进行整体研究,共得出133个不安全动作,排在首位的不安全动作是“盲目施救”。再从不同人员类别角度分析得:现场作业人员发出最多的是“盲目施救”,现场指挥人员发出最多的是“违规指挥”,中层管理人员发出最多的是“未制定应急救援制度”,高层管理人员发出最多的是“安全培训不到位”。第五、运用事故致因“2-4”模型对三起典型慢性职业中毒事故进行分析,导致三起典型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均为“未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作业前均未进行岗前知识培训”、“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通过将其行为规律与急性职业中毒行为规律对比,发现两者中毒所需时间不同但过程极相似,因此预防急性职业中毒对策同样可以预防慢性职业中毒。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安全动作对慢性中毒的危害性,进行了动物实验,以说明慢性中毒也需要得到高度重视。最后,为了预防的有效性和实用性,笔者根据以上行为规律从应急救援、安全培训、防护用具以及劳动者自身四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详细列出不安全动作对应的安全流程及详细内容供企业参考,其中劳动者自身的预防对策是对从业人员的营养预防建议,以新思维新角度更加全面的预防职业中毒事故。
李亚男[6](2020)在《基于集对分析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我国卫健委报告显示,全国职业病病例累计报告人数已接近百万。长期以来,我国职业病发病人数、发病率均位列全球第一,重大职业危害事件频繁发生,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劳动者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则是设备和技术等方面不够先进,还存在设备短缺,一系列程序如预防、检测和治疗等技术不够完善的情况。职业危害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绊脚石。本文选取典型的焊接车间为研究对象,调查、识别其主要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高温、噪声、粉尘、甲醛和总有机碳),并根据我国的职业卫生检测标准实行现场检测、分析。首先对比我国职业危害因素接触限制,判定各检测点的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超标,随后运用目前通用的职业危害评价法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的风险吸入模型对两个典型焊接车间进行了初步的职业健康风险分析,接着引入改进的集对分析理论构建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危害因素接触限值,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粉尘、甲醛的现场检测数据均未超标,但高温、噪声和总有机碳(TVOC)的超标率分别为100%、83.3%和6.67%。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的高温、甲醛、粉尘均未超过我国的职业危害接触限值,但噪声超标率达到29.41%、TVOC的超标率为70.59%。(2)经典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对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根据我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接触粉尘、甲醛的危害等级为0级相对无害作业;各采样点存在不同程度的接触噪声的危害;TVOC评估结果显示采样点S5属于III级重度危害作业,其他各点为相对无害作业;接触高温的风险等级为重度危害作业。根据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该焊接车间不存在明显的粉尘接触的职业健康风险,但接触甲醛的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对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高温、粉尘、甲醛属于相对无害作业;对噪声而言,部分采样点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对于TVOC而言,大多数采样点为I级轻度危害;根据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该企业受检测岗位工作人员不存在明显的粉尘接触的职业健康风险,但接触甲醛的健康风险水平较高。因此,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得到两个典型焊接车间接触粉尘、甲醛均属相对无害作业,而高温、噪声、TVOC存在一定程度的危害。尽管粉尘、甲醛均属相对无害作业,然而吸入风险评估模型核算表明接触粉尘存在较小风险,而接触甲醛存在较大风险。(3)基于集对分析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显示,本研究调研的两个典型焊接车间的职业健康综合风险水平均为III级,中度风险,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的综合风险水平略优于该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的焊接车间。检测指标温度、噪声、粉尘、甲醛、TVOC对应的权重分别是0.0032,0.0033,0.3213,0.2544,0.4177。其中,ω5值最大,结合各危害因子的健康风险核算结果,判定TVOC是最关键的职业危害因子,其次是噪声、甲醛。(4)通过对两个典型焊接车间健康风险水平分析,本研究就焊接车间的职业卫生与防护提出了具有一定针对性、实用性的对策建议,包括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从本质上控制职业危害现状;利用经济手段多方面提升职业健康管理水平等。
樊晶光,王海椒,张建芳,刘泽权[7](2019)在《我国职业卫生工作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经过7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据此,归纳梳理了我国在职业卫生法规建设、标准建设、理论建设、机构建设、监督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职业健康促进及职业病报告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对今后的职业卫生工作作出展望。
王如刚,张非若,林英,李涛[8](2019)在《我国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研究工作70年进展与成就》文中研究指明妇女劳动卫生是研究劳动条件或职业因素对妇女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劳动保护对策的一门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妇女劳动卫生在历届政府领导和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国家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获得了重要成果,取得了重大成就。本文系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研究的工作沿革与专业发展成果,并探讨未来发展之路。
李智民[9](2019)在《我国尘肺病防治发展历程与展望》文中提出对我国尘肺病防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回顾了我国建立的尘肺病防治法规体系、尘肺病以预防为主的策略和措施,以及开展的尘肺病治疗科技攻关实践,对我国在尘肺病防治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进行了展示。同时通过对客观数据的分析,反映我国目前尘肺病防治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任重而道远。结合国家发布的《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展望我国尘肺病防治今后的工作和前景,认为通过全国统一行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会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新发尘肺病病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聂武,孙新[10](2019)在《中国职业病防治70年回顾与展望》文中提出职业病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健康中国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也走过了7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职业性苯暴露矩阵及查验系统的构建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 2.2 职业监测数据收集 |
| 2.3 苯职业暴露矩阵构建 |
| 2.4 职业暴露矩阵验证 |
| 2.5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数据描述 |
| 3.2 职业暴露矩阵 |
| 3.2.1 苯短时间暴露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 3.2.2 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职业暴露矩阵 |
| 3.3 职业暴露矩阵评价 |
| 3.4 职业暴露矩阵查验系统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基于数据库的职业性苯中毒致白血病分子机制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数据来源 |
| 2.2 数据基本特征 |
|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2.4 差异表达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
| 2.5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 2.6 基因集富集分析 |
| 2.7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
| 3 结果 |
| 3.1 不同苯暴露水平组的差异表达基因 |
| 3.2 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类型白血病中的表达分析 |
| 3.3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 |
| 3.4 基因集富集分析 |
| 3.5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评分模型的构建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基因表达数据收集 |
| 2.1.1 数据收集 |
| 2.1.2 RNA-seq来源的表达数据的预处理 |
| 2.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模型构建 |
| 2.2.1 ESTIMATE计算肿瘤纯度 |
| 2.2.2 CIBERSORT计算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的概况 |
| 2.2.3 LASSO回归模型套索模型免疫分数的建立 |
| 2.3 DLBCL免疫细胞浸润列线图模型构建及验证 |
| 2.3.1 DLBCL免疫分数的nomogram建立 |
| 2.3.2 DLBCL免疫分数的nomogram验证 |
| 2.4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
| 2.5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 2.6 预后分析 |
| 2.7 GEO独立数据集验证 |
| 3 结果 |
| 3.1 TCGADLBCL患者的基本信息 |
| 3.2 DLBCL中浸润肿瘤的免疫细胞的概况和预后 |
| 3.3 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在DLBCL的预后价值 |
| 3.4 建立DLBCL的预后免疫评分模型 |
| 3.5 DLBCL免疫评分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
| 3.6 识别PIS相关的生物学影响 |
| 3.7 PIS的生物学功能和关键基因 |
| 3.8 GSE10846 数据集中的验证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职业性苯暴露的风险评价方法及危害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章 江苏省涉苯企业苯暴露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估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二章 低浓度苯暴露对工人造血及遗传损伤作用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三章 职业性苯暴露与遗传损伤关系的meta分析 |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低浓度苯暴露对职业人群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我国职业病形势严峻 |
| 1.1.2 职业中毒事故预防研究的重要性 |
| 1.1.3 理论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职业中毒事故预防研究现状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 国内外行为安全方法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4.3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1 研究目的 |
| 1.5.2 研究意义 |
| 1.6 本章小结 |
| 第2章 职业中毒事故特征及宏观规律 |
| 2.1 职业中毒事故总体特征 |
| 2.2 事故地域性分析 |
| 2.3 事故时间规律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事故样本来源和典型事故原因分析 |
| 3.1 事故致因“2-4”模型 |
| 3.2 职业中毒事故样本来源 |
| 3.3 研究范围和分析原则 |
| 3.3.1 研究范围 |
| 3.3.2 分析原则 |
| 3.4 典型职业中毒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
| 3.4.1 东莞市中堂镇2.15中毒事故 |
| 3.4.2 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1.26”中毒和窒息死亡事故 |
| 3.4.3 绍兴上虞舜欣劳务有限公司“9.20”中毒和窒息事故 |
| 3.4.4 上海继保劳务建筑有限公司“9.10”中毒和窒息事故 |
| 3.4.5 麻涌镇“9.27”一般中毒事故 |
| 3.5 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结果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
| 4.1 不安全动作原因总体研究 |
| 4.1.1 职业中毒事故不安全动作分类 |
| 4.1.2 不安全动作按类别统计分析 |
| 4.1.3 不安全动作按子类统计分析 |
| 4.1.4 结果讨论 |
| 4.2 不安全动作原因分类研究 |
| 4.2.1 个人防护类 |
| 4.2.2 安全教育类 |
| 4.2.3 制度制定类 |
| 4.2.4 劳工组织类 |
| 4.2.5 安全作业类 |
| 4.2.6 隐患处理类 |
| 4.2.7 安全监管类 |
| 4.2.8 应急救援类 |
| 4.2.9 不安全动作次数统计 |
| 4.3 不同类别人员动作原因分析 |
| 4.3.1 现场作业人员动作原因分析 |
| 4.3.2 现场指挥人员动作原因分析 |
| 4.3.3 中层管理人员动作原因分析 |
| 4.3.4 高层管理人员动作原因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慢性职业中毒事故不安全动作原因分析 |
| 5.1 典型职业中毒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
| 5.1.1 某金属加工厂疑似职业性铅中毒案例 |
| 5.1.2 一起慢性铅中毒案例 |
| 5.1.3 某塑胶厂慢性铅中毒案例 |
| 5.1.4 结果讨论 |
| 5.2 慢性职业中毒行为原因与急性职业中毒行为原因对比 |
| 5.3 铅中毒动物实验 |
| 5.3.1 材料与方法 |
| 5.3.2 结果 |
| 5.3.3 讨论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预防对策 |
| 6.1 应急救援 |
| 6.1.1 应急救援的规范流程 |
| 6.1.2 应急救援基本任务与处置原则 |
| 6.2 安全培训 |
| 6.2.1 安全培训流程 |
| 6.2.2 安全培训内容 |
| 6.3 职业中毒个体防护用品 |
| 6.3.1 基本的个体防护用品 |
| 6.3.2 个体防护用品选用 |
| 6.4 劳动者自身 |
| 6.5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结论 |
|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焊接车间职业危害与防治现状 |
| 二、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三、职业健康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 一、研究目的 |
| 二、研究内容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二章 焊接车间的职业危害检测与分析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典型焊接车间 |
| 二、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典型焊接车间 |
|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处理 |
| 一、现场调查 |
| 二、现场采样 |
| 三、数据分析 |
| 第三章 基于经典模型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第一节 评价方法与步骤 |
|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
| 二、美国环境保护署风险评估模型 |
| 第二节 某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一、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 |
| 二、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 |
| 第三节 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一、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作业分级法评估结果 |
| 二、USEPA吸入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 |
| 第四节 焊接车间经典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对比 |
| 一、两种经典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对比 |
| 二、两种经典评估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 第四章 基于改进模型的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第一节 基于改进模型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理论与模型 |
| 一、集对分析理论 |
| 二、熵权理论 |
| 三、职业健康综合风险评价模型 |
| 第二节 改进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 |
| 一、基于集对分析的职业健康风险评价 |
| 二、焊接车间职业健康综合风险水平 |
| 三、焊接车间职业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 |
| 第三节 焊接车间作业人员职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 一、两个典型焊接车间的职业健康风险水平对比 |
| 二、职业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比较 |
| 第五章 焊接车间职业健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
|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管理体系 |
| 第二节 使用先进的设备、技术,从本质上改善职业危害现状 |
| 第三节 优先识别和控制焊接车间关键职业危害因素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 第二节 创新点 |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职业卫生工作取得的成绩 |
| 1.1 职业卫生法规建设 |
| 1.2 职业卫生标准建设 |
| 1.3 职业卫生理论体系建设 |
| 1.4 职业卫生机构建设 |
| 1.5 职业卫生监管体系建设 |
| 1.6 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 |
| 1.7 职业健康促进工作 |
| 1.8 职业病报告网络建设 |
| 2 展望 |
| 1 我国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研究工作发展的3个阶段 |
| 1.1 第一阶段——初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
| 1.2 第二阶段——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
| 1.3 第三阶段——法制建设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 |
| 2 妇女劳动卫生和生殖健康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和进展 |
| 2.1 妇女劳动保护法规体系建设 |
| 2.2 科研成果和专业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
| 2.2.1 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研究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 |
| 2.2.2 关于重体力劳动的研究 |
| 2.2.3 关于女性生殖功能危害的研究 |
| 2.2.4 关于胎婴儿健康危害的研究 |
| 2.2.5 关于妇科疾病的研究 |
| 2.2.6 关于女职工劳动保护研究与政策研究 |
| 2.2.7 关于学科建设与研究成果获奖 |
| 3 我国女职工劳动保护实践经验 |
| 4 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研究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 4.1 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的服务对象将明显扩大,工作服务范畴将扩展延伸 |
| 4.2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研究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的生物学效应 |
| 4.3运用并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开展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应用研究 |
| 1 我国尘肺病防治发展历程 |
| 1.1 尘肺病防治法规体系日臻完善 |
| 1.2 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 |
| 1.3 开展尘肺病治疗攻坚 |
| 1.4 尘肺病防治任重道远 |
| 2 尘肺病防治工作展望 |
| 2.1 贯彻落实《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 |
| 2.2 巩固尘肺病预防成果 |
| 2.3 加强尘肺病人管理,规范治疗康复方法 |
| 2.4 加强尘肺病病人保障 |
| 1 职业病防治工作发展历程回顾 |
| 1.1 职业病防治法制化建设日趋完善 |
| 1.1.1 改革开放前 |
| 1.1.2 改革开放后 |
| 1.2 建立健全全国职业病防治体系 |
| 1.3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
| 1.4 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和报告体系 |
| 1.5 持续开展职业病危害专项调查(普查) |
| 1.6 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稳步推进 |
| 2 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
| 3 职业健康迎接未来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