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陈廷卓与师友的关系及词学立场的转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孙依农[1](2020)在《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变化研究》文中指出陈廷焯是晚清词坛中承前启后的词学大家,随着他由浙入常的治学经历,其词学思想也呈现出前后两种不同风貌。陈廷焯前期师法浙派,形成了以“雅正”为核心的词学观,后期则在师友影响下投身常派,重构了属于自己的词论体系——“沉郁说”。首先,在尊体观方面,前期陈氏从词的合乐特征出发,形成了词“肇于赓歌,成于乐府”的源流认识,但在诗词关系上仍将词推到了“补诗之阙”的旁属地位;后期陈廷焯则将词体视为“风骚之流派”,表现出由审美形式向精神内质转化的倾向,同时也将词体地位推到了“诗词一理”的高度。其次,在论词宗旨方面,陈氏前期以“雅正”论词,强调词应措语婉雅、怨而不怒、丽而有则,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于“沉郁”风格的偏好;后期他则将“雅正”旁置,开始以“沉郁”论词,实现了由风格论向创作论的转化,缔造了体大思精的“沉郁说”。最后,在批评思想方面,陈氏前期对于俗文学往往抱以包容态度,秉持“尚文”的文质观念,后期则一改前态,呈现出“崇雅抑俗”“质重于文”的论词倾向。最后一章则集中探讨了引发陈氏词学思想变化的种种原因。浙、常两派的理论分歧是造成陈氏词学思想前后差异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引发这场变化的实质因素。一方面,伴随着词学认识的成熟与精进,陈廷焯的尊体观得以强化,从而不再满足于词的旁属地位,开始拉近诗词距离,倡导“诗词一理”。另一方面,不断恶化的时局打破了陈氏原有的“心理社会稳态”,为了重构个人心理社会的平衡,陈氏原本保守的思想意识开始自觉与外界建立联系,从而缔造了带有经世色彩的“沉郁”理论。同时,在科考失利、亲友离世的人生打击中,陈廷焯也重新建立了“立言不朽”的治词观,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其“以诗论词”的理论倾向。

刘学洋[2](2018)在《徐珂词学研究》文中指出徐珂作为晚清民初重要的词人、词学家,是词学大家谭献的衣钵弟子,还曾向江顺诒、况周颐等词学家请益词学,在词学理论的阐发和词学文献的整理上有较高的成就,在清代词学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围绕徐珂的词学着作展开研究,并结合晚清民初的词学思潮,揭示徐珂的词学贡献和词学史地位。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对现有徐珂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探讨进一步展开研究的可行性与意义。第一章,生平与词学活动。对徐珂的家世生平和词学活动做出简要介绍,着力梳理其词学师承问题,为后文研讨其词学思想奠定基础。第二章,《清代词学概论》研究。重点探讨徐珂总结清代词学的特点,通过辨析相关问题,揭示其词学思想。并结合学术史发展,揭示该书在词学发展史上的意义与价值。第三章,《词讲义》与《词曲概论讲义》研究。针对这两部词学着作展开,首先辨析二书之关系,进而分别对各书的特点及其价值展开分析讨论。第四章,其他词学文献述论。主要针对徐珂词学论着之外的词学文献展开论述,包括编选的三部词选、校点《乐府补题》以及零散的论词文字辑录三方面内容。结语。该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全面审视徐珂的词学思想,结合当时的时代潮流揭示徐珂在词学史上的地位,并对其词学贡献做出总结性的评价。

王亚伟[3](2017)在《常州词派研究百年》文中研究说明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丰富,创作成就突出,在晚清词坛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关它的研究经历了三大阶段:一、1821至1900年,晚清传统学术背景下的常派批评;二、1900至1949年,现代词学发生期的常派批评和研究;三、1949年迄今,现代词学发展期的常派研究。1949年以来,大陆的常派研究一度沉寂,1978年后逐渐走向繁荣,成果丰硕。梳理相关论着,讨论其中的成就和不足,对未来的常派研究是有益的。

张海涛[4](2017)在《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文中认为在陈廷焯词学思想前后转变过程中,庄棫、王耕心、李慎传等师友交游是十分重要的动因。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普遍强调庄棫的作用,而低估王、李的影响。事实上,王耕心与李慎传促成并见证了陈廷焯词学思想的转向,他们有关性情和比兴的论述成为陈氏后期提出"沉郁说"重要的理论源泉。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陈廷焯词学转向的外因,并加深对"沉郁说"的理解。

吴小祥[5](2017)在《徐珂词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徐珂为清末民初词人,师承谭献,在诸多方面皆有建树。前人对其研究多集中于《清稗类钞》史料考据方面,其词学成就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考论徐珂生平及交游情况,通过探索徐河与谭献、朱祖谋、况周颐、夏敬观等人交游活动,深入考察徐珂词学交游互动情况,勾勒出徐珂参与南社、舂音词社生涯概貌,分析其生涯际遇与雅社活动对其词学思想的影响。考证《历代词选集评》《清词选集评》及《历代闺秀词选集评》版本流传,认为徐珂词选扩大了常州词派选词范围,提高了“词史”境界。考证《清代词学概论》《近词丛话》版本流传情况,认为徐珂词学思想秉承师说,又杂取诸家之言,在继承常州词派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考证徐河词集版本流传情况,着重分析徐珂词内容与艺术特色,认为徐珂长于寄托,具有明确的“词史”观念,兼取诸家之长,以温婉柔厚、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立于词林。总之,徐珂对词、词学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常州词派理论,同时其诸多词学论点颇有见地,对近代词学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孙启洲[6](2016)在《唐圭璋的词论研究》文中提出唐圭璋是20世纪最重要的词学家之一,在词学文献学、词论和词的创作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唐圭璋词学理论的系统性建构,主要包括其词体观,创作论,词史和词学史研究,批评与鉴赏四个部分。首章中,主要是对其词体观的具体研究。涉及唐氏对于词乐、词律、词韵、词调等的论述,对词“上不类诗,下不似曲”的词体审美特质进行的相关讨论。其次,唐氏的创作论研究是其词学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专论词的创作方法的有《论词之作法》,《略论词的起结》,《略论词的上下片作法》等着述文章,结合其作词的具体实践《梦桐词》和其词作鉴赏读本《唐宋词简释》的相关内容,阐述其词的创作理念。第三,对于唐氏词史和词学史研究的论述,包括其对词的起源问题的认识,其对在词史的空间书写和时间书写的启示意义。他编纂的《宋词纪事》和笺注的《词苑丛谈》都对与词史的梳理和撰写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有,唐圭璋在《历代词学研究述略》中对于传统词学是作了大致的梳理,在多篇着述中唐氏还对晚清民国的词学谱系和词学家进行研究和评论。最后,论及唐圭璋对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对唐氏发表的数十篇词人专论文章的分析,包括词人的比较研究,词人评传,从中可以窥见他对词人批评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文本的鉴赏则集中于对《唐宋词简释》的研究和解读,从这本鉴赏读本中不仅可以考察唐圭璋的词选观,也可以探究其对于具体词作鉴赏的分析方法、体例和总的鉴赏原则。

夏晨[7](2014)在《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的词体文学批评错综复杂、种类繁多,有论诗词、论文词、论书词、论画词、论曲词、论词词等。“论词词”,简言之,即为以词作的形式来论说词人、词作、词事的文学批评之体。本文从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类型、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特征以及中国传统论词词形成的动因这四方面着手,旨在对中国传统论词词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论词词形成于宋元时期,在清代达到了顶峰,延展到民国仍余音缭绕。在类型上有“无题”之论与“有题”之论,零散之论与集中之论。论词词在审美特性上主要表现为“组合性”、“顿悟性”、“审美张力性”与“模糊性”。论词词这一独特批评体式,亦是特定历史时期,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之,论词词作为我国传统词学领域的一种独特批评体式,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传统文论的民族特征。

桂珊[8](2013)在《晚清同光词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梳理同光时期的词人词集、词派词社、词选词话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这一时段的社会历史和文学思潮,描绘出同光词坛的词学创作生态,探讨这一时段理论与创作的流变。第一章考察同光词坛的风貌和格局。确立将同治、光绪二朝作为一个时段进行整体考察的依据,梳理同光时期的词派与词社、词选与词话,展示这一时段词学兴盛的具体表现。第二章考察常州词学的完善与新变。完善方面,以庄械、谭献、陈廷焯为代表;新变方面,以临桂词派为对象。第三章考察浙西词学的延绵与兼容。吴中声律词派,以潘氏词人群和杜文澜为代表。其他词人,以何兆瀛和张鸣珂为代表。第四章考察岭南词学的崛起与勃发。以陈澧为风雅之归的代表,以叶衍兰为词人之词的代表,以文廷式为变革之声的代表。第五章考察闽中词学的兴起与推广。以谢章铤为核心的聚红榭词人群是主要对象。第六章考察湖湘词学的群起与显扬。前期以湖湘六词家为代表,后期以湘社词人群为代表。第七章考察相对独立于流派或群体之外的词人,以李佳继昌和闺秀词人为对象。

林枫竹[9](2013)在《陈廷焯《云韶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廷焯以《白雨斋词话》而蜚声近代词坛,对他的研究也一直都是学界的一个热点。学界普遍认为,陈廷焯的词学思想可以分为鲜明的两部分,前期以《云韶集》为代表,大体属于浙西词派的范畴,后期以《词则》和《白雨斋词话》为代表,大致服膺常州词派。研究虽多,但或忽视其早期思想,或割裂其前后思想的整体性,忽视其演变过程。总体来看,对陈氏早期词学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对其词论思想缺乏一种统一圆融的观照。本文力图弥补这些不足,从文本出发,着重考察《云韶集》及陈廷焯早期的词学思想,及其对《白雨斋词话》形成的贡献,以对陈氏整个理论体系的建构加以梳理。笔者认为,陈氏前期的词学思想,虽然大体属于浙派范畴,但并不为之所囿,而且他并非完全没有接触过常派的学说,这些较早的接触也为他后期词学思想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也就是说,从外部看,可以把他词学思想的前后期归结为浙、常二派,但从词论家本身来看,也可以看作是正常的认识深化和理论发展的过程。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着重介绍陈廷焯的基本信息以及《云韶集》的研究现状等;第一章谈《云韶集》的概况,包括《云韶集》的成书及传播情况、编纂原则、以及对词学起源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试图给出陈廷焯接触常派词论的具体时间;第二章从微观入手,对“雅”和“沉郁”这两个相对重要的词学问题进行梳理,以探讨陈廷焯词论思想的演变过程;第三章从宏观出发,谈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的变化之处,并以王沂孙和周济两人为切入点,通过比较重要的两个时代——宋代和清代,看浙、常二派对他的具体影响;最后,在余论中探讨《云韶集》之所以以浙派为旨归的必然性。陈廷焯不仅是一个词学理论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词人,虽然在名家辈出的清代词坛上不能算大家,但仍能从词作中感受他的词论思想,因此,附录一篇研究陈廷焯的词作《白雨斋词存》,并整理《云韶集》与《词则》所收词人词作数目表,以便从选词数量上更清晰地看出陈廷焯前后期的词学思想之演变。

王晓洁[10](2011)在《近世欧阳修词研究史论》文中研究说明欧阳修是宋代着名词人,其词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评价欧词,但所评角度比较单一。目前,学术界尚未对历代评欧词的情况作系统研究。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近世词评与词选的综合考察,探讨近世词学家对欧词的批评情况。从考察内容来看,评价欧词的文字不少,或褒或贬。在传统词学家中,周济、刘熙载、冯煦、王国维的评语从不同角度阐释欧词特点、欧词地位,所持之论甚为精辟,如周济称欧词“当行”,刘熙载、冯煦看到欧词之“深”,王国维则结合中西理论的精华,高度评价欧词之雅与欧词之挚语。现代词学家论词较通达,多以一种宽容的姿态来审视欧词,胡适、胡云翼从白话文学的角度赞赏欧词,极具时代特色。另外,各词学家多编有词选,他们对欧词的选录情况可以与他们的欧词评价相辅相成,当然,无论是词评还是词选,都要综合考虑影响其评价和选录的主客观因素。综观近世各家之论,批评角度渐趋多元,理论剖析渐趋深刻,通过梳理,可以让人们对欧词原貌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对欧词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陈廷焯生平及其词学转变
    1.1 自幼学诗,宅心纯正
    1.2 少年学词,服膺浙派
    1.3 师友交往,由浙入常
第二章 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探究
    2.1 浙派视野下看陈廷焯前期词学思想
        2.1.1 《云韶集》与《词坛丛话》
        2.1.2 前期词学思想与浙派之离合关系
    2.2 常派视野下看陈廷焯后期词学思想
        2.2.1 《词则》与《白雨斋词话》
        2.2.2 后期词学思想与常派之离合关系
第三章 陈廷焯尊体意识的前后差异
    3.1 源流认识:从“肇于赓歌”到“风骚之流派”
    3.2 地位认知:从“补诗之阙”到“诗词一理”
第四章 陈廷焯论词宗旨的前后变化
    4.1 雅正的旁置:从论词宗旨到词体规范
        4.1.1 作为论词宗旨的“雅正”
        4.1.2 成为词体规范的“雅正”
    4.2 沉郁的雅化:从风格论到创作论
        4.2.1 “沉郁”风格论
        4.2.2 “沉郁”创作论
第五章 陈廷焯批评观念的前后变化
    5.1 雅俗观的变化
    5.2 文质观的变化
第六章 陈廷焯词学思想变化原因探赜
    6.1 浙、常两派的影响与局限
    6.2 词学认识的成熟与精进
    6.3 心理稳态的失衡与重建
        6.3.1 治词心态的转变
        6.3.2 经世思想的产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徐珂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价值
    二、研究综述
第一章 生平与词学活动
    第一节 生平与家世
    第二节 词学师承
        一、业师谭献
        二、宗山、俞廷瑛等启蒙师
        三、亦师亦友况周颐
第二章 《清代词学概论》研究
    第一节 勾勒清词史
    第二节 评议清词派
        一、浙西词派
        二、常州词派
    第三节 整理清词文献
        一、词选
        二、词评
        二、词谱与词韵
        三、词话
    小结
第三章 《词曲概论讲义》与《词讲义》研究
    第一节 二书之关系
    第二节 《词曲概论讲义》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内容概要
        三、《词曲概论讲义》的意义
    第三节 《词讲义》研究
        一、基本情况
        二、特点与价值
第四章 其他词学文献述论
    第一节 词选集评
        一、编选的宗旨与体例
        二、编选意义
    第二节 校点《乐府补题》
    第三节 《近词丛话》系列
第五章 词学思想及其贡献
    第一节 徐珂的词学思想
    第二节 徐珂的词学贡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常州词派研究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晚清传统学术背景下的常派批评
二、现代词学发生期的常派批评和研究
三、现代词学发展期的常派研究
    (一) 1949-1978年:阶级分析理论影响下的常派研究
    (二) 1978-2000年:西方文学理论影响下的常派研究
    (三) 2000年至今:多元化跨学科视野下的常派研究

(4)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李二人与陈廷焯的交往
二、王耕心“性情说”对陈廷焯词学思想的影响
三、李慎传“比兴观”对陈廷焯词学思想的影响
结语

(5)徐珂词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徐珂生平及交游考论
    第一节 徐珂生平考论
    第二节 徐珂交游考论
第二章 徐珂词选研究
    第一节 徐珂词选综论
    第二节 徐珂词选评点内容及特色
    第三节 徐珂词选价值
第三章 徐珂词论研究
    第一节 徐珂词学论着考述
    第二节 徐珂词学批评
    第三节 徐珂词论价值
第四章 徐珂词研究
    第一节 徐珂词作考述
    第二节 徐珂词内容与特色
    第三节 徐珂词价值定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徐珂年谱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唐圭璋的词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词体观
    2.1 词体的形式特征
    2.2 词体的美感特质
3 创作论
    3.1 作词要则:读词、作词、改词
    3.2 词的结构之法:字法、句法、章法
    3.3 反思词的创作:从传统之词到新体乐歌
4 词史与词学史研究
    4.1 词史研究: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结合
    4.2 词学史研究:点—线—面的结合
5 批评与鉴赏
    5.1 词人批评:对象与方法
    5.2 词的鉴赏:立足文本 剖情析采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上)
    第一节 宋元时期:论词词初露锋芒
    第二节 明代:论词词暗香涌动
        (一) 明代词之评论功能
        (二) 论词词的例说与分析
第二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中)
    第一节 清前期:论词词小有所成
        (一) 论词词在数量上远超前代
        (二) 论词词在质量上高于前人
    第二节 清中、晚期:论词词全面发展
        (一) 清中期:论词词正名并开始走向兴盛
        (二) 清晚期:论词词多维开展与不断深化
第三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发展脉络(下)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论词词的承继与革新
        (一) 承继晚清词学传统
        (二) 顺势革新词学论调
    第二节 民国后期:论词词的借鉴与创造
        (一) 纵横古今,融贯中西
        (二) 通中求变,引领来者
第四章 中国传统论词词的类型分析
    第一节 “无题”之论与“有题”之论
        (一) 无题之论
        (二) 有题之论
    第二节 零散之论与集中之论
第五章 论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体的特征
    第一节 组合性
    第二节 顿悟性
    第三节 审美张力性
    第四节 模糊性
第六章 论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之体形成动因
    第一节 外部动因
        (一) 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浸染
        (二) 历史兴衰、社会变迁
        (三) 传统批评文体发展使然
    第二节 内部动因
        (一) 词论家自我慰藉与排遣的方式
        (二) 文学交往活动的需要
        (三) 词论家自身努力的结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晚清同光词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同光词坛的研究现状和空间
    二、同光词坛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一章 同光词坛的风貌与格局
    第一节 同光时期的词人与词作
    第二节 同光时期的词派与词社
        一、以常州词派为首的五大派群
        二、以江浙和京津为主的七个区域
    第三节 同光时期的词选与词话
        一、同光时期的词选
        二、词话成熟与词学高峰
第二章 常州词学的完善与新变
    第一节 庄械:求南宋得失离合之故
        一、谭献、陈廷焯的引路人
        二、创作与理论的互证
        三、常派完善之路的先驱
    第二节 谭献:折衷柔厚以观世变
        一、广泛的词学交游
        二、折衷柔厚:观世胸襟,别有怀抱
    第三节 陈廷焯:由浙转常的深刻反思
        一、从对陈允平与庄械的偏爱看陈廷焯的审美趣味
        二、周济“浑厚”、谭献“柔厚”与陈廷焯“忠厚”之比较
    第四节 临桂词派:常派的清末新变
        一、晚清四大家的词学倾向
        二、“重、拙、大”说的提出与修正
第三章 浙西词学的延绵与兼容
    第一节 潘氏家族的贡献
        一、潘氏家族与常派的关系及其词学观念的博采通融
        二、词学创作异彩纷呈
    第二节 杜文澜:兼收并蓄,言外多感
    第三节 何兆瀛:感伤颇重,咏物空灵
    第四节 张鸣珂:浙派末期自我修正的范本
第四章 岭南词学的崛起与勃发
    第一节 陈澧:浙派风雅,学人之词
        一、陈澧的词学思想
        二、“风雅”出于学浙
    第二节 叶衍兰:形式学浙,根本趋常
    第三节 文廷式:追步苏辛,不尚苟同
第五章 闽中词学的兴起与推广
    第一节 谢章铤:拈大题目,出大意义
        一、《酒边词》前后期的词风转变
        二、词量说、词史说与稼轩风
    第二节 其他词人的创作
第六章 湖湘词学的群起与显扬
    第一节 湖湘六词家
    第二节 湘社词人群
第七章 风云变幻中的其他词人
    第一节 八旗词人李佳继昌
        一、创作:不尚兴寄,清新自然
        二、理论:清真婉曲,谐雅有意趣
    第二节 闺秀词的繁荣与贡献
结语
附录: 同光词人词集
参考文献
后记

(9)陈廷焯《云韶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云韶集》概述
    第一节、《云韶集》概况
    第二节、选词原则与范围
    第三节、论词之起源
        1、前人之论
        2、陈廷焯之词论变化
第二章 、论陈廷焯前后期词论的继承
    第一节、论“雅”
        1、雅与正
        2、浙派“醇雅”与常派“骚雅”
        3、陈廷焯论“雅”
    第二节、说“沉郁”
        1、“沉郁”说的诗学传统
        2、“沉郁”内涵的演变
        3、“沉郁”词风的养成
第三章 、论陈廷焯前后期词论的显着改变
    第一节、从肯定到质疑
    第二节、论宋代词——以王沂孙为例
    第三节、论清代词——兼论周济对陈廷焯的影响
余论——《云韶集》服膺浙派之必然
附录一、论《白雨斋词存》
附录二、《云韶集》与《词则》入选词人表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世欧阳修词研究史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常州词派欧词研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张惠言、周济、宋翔凤论欧词
    第三节 陈廷焯、冯煦论欧词
第二章 晚清其他词学家欧词研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郭麐、丁绍仪论欧词
    第三节 刘熙载、谢章铤论欧词
    第四节 王国维论欧词
第三章 民国时期欧词研究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胡适论欧词
    第三节 胡云翼论欧词
    第四节 其他词学家论欧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陈廷焯的师友交往与词学立场的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陈廷焯前后期词学思想变化研究[D]. 孙依农. 河北大学, 2020(08)
  • [2]徐珂词学研究[D]. 刘学洋. 南开大学, 2018(01)
  • [3]常州词派研究百年[J]. 王亚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6)
  • [4]王耕心、李慎传对陈廷焯词学思想影响之重估[J]. 张海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7(07)
  • [5]徐珂词学研究[D]. 吴小祥.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6]唐圭璋的词论研究[D]. 孙启洲.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3)
  • [7]中国传统论词词研究[D]. 夏晨. 南昌大学, 2014(02)
  • [8]晚清同光词坛研究[D]. 桂珊.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1)
  • [9]陈廷焯《云韶集》研究[D]. 林枫竹. 南京大学, 2013(12)
  • [10]近世欧阳修词研究史论[D]. 王晓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陈廷焯论文 白雨斋词话论文 徐珂论文 唐圭璋论文

上一篇:对美国文化认同的诠释在心中
下一篇:浅谈非权力影响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