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高渗盐在抗震中的应用经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高渗盐抗休克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林颖[1](2021)在《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创伤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多发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伤情是展开进一步紧急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创伤评分是对不同伤情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区分伤情轻重,并展开分级救治。如今已建立多种创伤评分方法,每种评分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不同创伤评分的系统比较。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及死亡风险评估能力,以筛选最佳的创伤评分方法,并探讨了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主要内容:(1)患者选择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203例多发伤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伤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年龄>90岁或<18岁;(2)既往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3)数据不完整或存在明显错误的病历资料;(4)孕妇。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生命体征,入院后首次获得的临床检验指标、影像学结果等。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利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分别进行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及AIS-ISS评分。(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比较五种创伤评分对伤情轻重的判断;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五种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比较五种创伤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3)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筛选的指标预测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研究结果和结论:(1)患者基本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5例多发伤患者,生存组164例,死亡组21例;车祸伤和坠落伤是常见的致伤机制,头颈部是常见的致伤部位。(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CRAMS评分、PHI评分及ISS评分能将大部分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所占比例分别为86%、82%、95%,MEWS评分与RTS评分对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7%、0%;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系数|r|最大为0.220,即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性较强。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IS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能力比较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96、0.693、0.692、0.651。即CRAM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效能较高(p<0.05)。因此,可以优先采用CRAMS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2)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GCS评分、ISS评分、RTS评分、MEWS评分、PHI评分、CRAMS评分、SI、p H值、Lac、PCT、PT、APTT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c(OR=1.636,95%CI:1.041-2.571,p=0.033)和PCT(OR=1.042,95%CI:1.009-1.076,p=0.012)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Lac和PCT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AUC值分别为0.755(95%CI:0.638-0.872)和0.684(95%CI:0.527-0.841),最佳界限值分别为2.05mmol/L、3.32ng/L。故Lac和PCT是影响多发伤患者存活的风险因素,且Lac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高于PCT。第二部分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我国海域辽阔,海上冲突愈演愈烈,海上作战可能成为未来我军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上作战时,伤员极有可能合并海水浸泡,低温、高渗、富含特殊致病菌的海水会导致伤情更加复杂。目前国内外较少开展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伤情评估研究,普通类型创伤评分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海战伤情评估,急需建立海战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因此,本部分研究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同时建立针对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旨在为研究海战伤伤情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置原则提供参考。主要实验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包括失血休克和复合伤两种创伤):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4 h的记为死亡,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抽血测血气(Glu、p H值、Lac、PO2、PCO2、HCO3-、Na+、Cl-、Ca2+、K+)、器官功能(肝、肾、心)、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指标变化。探讨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并通过散点图的方式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主要内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生理指标。2.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血气情况。3.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检测创伤后大鼠器官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血液指标。(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为了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根据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通过第一部分获得的生理指标、血气指标等,分析并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根据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走向趋势,对各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即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结果和结论:(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伤后4-7 h为死亡高峰;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早期死亡率显着增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损伤更加严重;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58.8±2.9)次/min],血压[(80.0±25.1)mm Hg],肛温[22.4(20.1,25.0)℃],pH值(7.1±0.1)较单纯创伤组[(100.4±7.2)次/min,(89.8±18.1)mm Hg,31.7(30.5,33.2)℃,(7.3±0.1)]抑制或下降;PO2[(196.3±34.1)mm Hg],PCO2[45.5(35.1,51.1)mm Hg,Na+[145.0(142.0,148.0)mmol/L],Cl-[120.0(115.0,124.5)mmol/L],Ca2+[(1.3±0.1)mmol/L],K+[(3.6±0.8)mmol/L]较单纯创伤组[(149.4±22.6)mm Hg,29.7(25.6,34.5)mm Hg,142.0(139.0,144.0)mmol/L],118.0(114.0,121.0)mmol/L,(1.2±0.1)mmol/L,(3.3±0.6)mmol/L]上升(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显着、低体温,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呈现明显的酸中毒,血钠、血氯、血钙、血钾升高;3.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肝脏损伤指标较单纯创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脏损伤指标肌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尿素氮[8.0(7.2,8.8)umol/L]反而较单纯创伤组[10.6(7.2,12.3)umol/L]降低(p<0.05);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1.24(0.25,2.89)ug/L]较单纯创伤组[0.12(0.06,0.21)ug/L]显着升高(p<0.05)。凝血功能方面,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均较单纯创伤组延长(p均<0.05),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变化不明显(p>0.05);血常规方面,白细胞[(3.8±3.2)×10^9/L]较单纯创伤组[(8.1±3.5)×10^9/L]明显减少(p<0.05),血小板及红细胞变化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会加重,尤其是心脏,但肝脏、肾脏损伤变化不是很明显;凝血功能呈现延长趋势;白细胞显着抑制。(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分析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死亡组呼吸[36.0(30.0,36.0)次/min]、血压[(43.1±21.8)mm Hg]、肛温[(20.0±1.9)℃]、pH值(7.1±0.1)、HCO3-[(12.3±2.2)mmol/L]较生存组[60.0(48.0,78.0)次/min、(86.6±19.3)mm 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显着抑制或下降(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筛选出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HCO3-,分别计算这5个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并绘制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可见各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均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根据不同区间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将每一指标不同区间均赋以相应的评分值,从而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

赵磊,刘卓,李卫[2](2021)在《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和研究组(43例)。对照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血量补充治疗,研究组给予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平均输液量、输注红细胞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复苏30、60 min后,两组的乳酸水平、碱缺失程度均高于入院时,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苏1 h后,两组的PT、APTT较入院时延长,但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复苏起始时间、复苏治愈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组织器官灌注、减轻代谢性酸中毒程度、维持机体凝血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结局。

刘峰[3](2020)在《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本研究旨在通过文献检索、临床观察及头脑风暴,整合、归纳现有的严重腹部创伤护理实践的最佳证据,经2轮德尔菲函询后,制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2.通过该方案的制定,为护理实践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有利于强化护理人员实施损伤控制复苏的观念意识,促进对创伤新理念新技术的规范落实,从而提升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救护质量。方法:1.文献回顾研究者按照制定的检索策略,全面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INAHL、Cochr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网等数据库,查阅严重腹部创伤救护相关文献,整合归纳有关证据条目。2.临床观察以南京某三甲医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连续追踪其在急救、ICU复苏不同阶段的DCR救护措施,采用现场笔记及日记的方式,记录护理人员对该类患者的护理行为,并进行相应的整理与分析,以获取临床中严重腹部创伤DCR的护理措施,补充已有文献证据条目。3.头脑风暴针对前期构建的咨询条目征求专家意见,对其结构框架和内容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下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并对条目内容、语义措辞及文化适用背景结合临床实际提出必要的增删和修改意见及原因,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修改咨询条目形成最终专家函询问卷。4.专家完善由4位具备高级职称的临床专家现场评阅,评议损伤控制复苏中不同阶段护理措施及活动条目的匹配性,根据我国国情及临床实际,调整条目内容、语义表达及文化适用等,拟订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初稿。5.德尔菲函询通过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问卷,每位专家根据Likert 5级评分法对指标重要性及可操作性等进行评分,并提出意见或建议。6.统计分析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和协调系数等指标对问卷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及评价。结果:1.在文献研究、头脑风暴、临床观察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完善,初步构建了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基本框架及内容,包含“创伤急诊抢救护理”、“创伤监护复苏护理”2项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2.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经统计,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83。两轮函询后,条目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0.050.20,协调系数分别为0.293、0.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以损伤控制复苏为理论指导,聚焦不同阶段核心护理问题,初步构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最终形成的方案共包含2项一级条目,15项二级条目,49项三级条目,专家意见集中,权威系数较高,结果科学可靠,具有一定实用性。

刘辉[4](2020)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2013年7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2例肝细粒棘球蚴感染的患儿(3-14岁)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将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48例患儿为腹腔镜组,传统开放手术54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基线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患儿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住院时间、残腔感染率、胆漏发生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残腔积液率、残腔感染率、术后高钠血症发生率、胆漏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8小时VAS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相应的手术指征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与开腹手术治疗效果相似,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术中视野清楚、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切口美观等优势。是安全、可行的,患儿家属更容易接受。

何静维娜[5](2019)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对犬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Hydroxyethyl starch 130/0.4 and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HES)对犬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治疗犬失血性休克提供试验参考。方法:选择贵阳地区的本地狗12只,体重6.10±1.14 kg,将其随机分2组,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治疗组(HES组)、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0.9%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SC组),每组6只。犬眠宝(0.15 ml/kg)全身麻醉,手术前用彩色B超确定颈动脉位置,手术分离出颈动脉,用消毒好的Y型留置针做血管插管,缝合线固定留置针于颈动脉上,肝素钠抗凝,缝合肌肉和皮肤,最后用弹力绷带将留置针固定在颈部,供放血用。术后24h,在非麻醉状态下,30 min内从颈动脉快速放血,使失血量达犬全身血量的40%-50%,MAP维持在45±5mm Hg 1 h,制成失血性休克模型。HES组先静脉滴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20 mL/kg),再按40 mL/kg静注生理盐水;SC组按60mL/kg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检测两种治疗方法用药前后血常规指标特别是红细胞相关参数、生化指标、电解质变化,连续检测用药中及用药后1 h血压的变化,结合临床症状及病犬的康复情况,判断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结果如下:1.颈动脉插管:术后24小时,颈动脉插管成功率为75%,可用于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制作。2.成功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MAP维持在45±5 mm Hg时,犬可视黏膜苍白,皮肤湿冷,脉搏频弱,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神情淡漠,大便失禁。3.用药时血压变化:静脉滴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15分钟时MAP开始显着上升,输液结束时MAP上升至61.33±6.71 mm Hg;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时,MAP升高不显着,只有DP在输液结束时显着升高;与SC组比较,HES组MAP升高较快,差异显着或极显着。4.用药后血压的变化:高分子替血白蛋白用药后60 min,MAP、SP、DP分别为75.17±3.60mm Hg、100.33±2.31mm Hg和67.00±3.61mm Hg,而生理盐水组MAP、SP、DP则分别为58.67±0.58 mm Hg、78.50±0.71mm Hg、52.00±0.00 mm Hg,两者相比,差异极显着。5.各时段血常规变化:HCT在休克时为,静脉滴注高分子替血白蛋白后1 h后为上升到34.00±3.25%,接近正常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极显着;同时,RBC也显着上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显着。PLT在用药1 h后有所上升,显着上升;WBC极显着上升。6.用药后临床表现:高分子替血白蛋白用药后1 h,可视黏膜粉红,治疗后第2 d精神状态较好,未继续治疗而康复。生理盐水组用药后可视黏膜仍苍白,四肢冰凉,呼吸急促,呕吐,嗜睡,治疗后第2 d精神状态较差,不吃,仍需要继续治疗。7.生化及电解质变化:生化及电解质无异常。结论: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能持续上升休克犬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快速恢复休克犬的红细胞压积,改善缺血状态,扩容效果稳定,对犬失血性休克有很好的疗效。

祁永章,李毅,沈丛墨,梁琰[6](2019)在《西宁地区高渗盐抗休克补液在肺心病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比分析高渗盐与等渗盐抗休克补液对大面积烧伤合并肺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46例肺心病烧伤(烧伤面积30%以上)患者。全部采用传统公式补液,其中A组20例等渗补液,水分摄入量3 000mL,B组26例高渗补液,水分摄入量2000mL。观察血压、尿量和心率的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收缩压在4h、12h、24h明显高于A组(P<0.05),每小时尿量均在4h、24h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发生6例肺水肿,发生率30%;B组发生1例肺水肿,发生率3%。结论:高原缺氧易引起组织水肿,高渗盐控制了液体输入量,改善微循环,心肺负荷明显减轻,重要器官功能的快速恢复,有利于患者休克期的平稳度过,减少心肺衰竭,提高治愈率。

杨勇[7](2019)在《高渗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高渗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6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住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研究组患者急救时选高渗盐溶液,对照组选平衡盐溶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研究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9%(3/38),与对照组的2.6%(1/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压、心率、pH值恢复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渗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优于平衡盐溶液。

王如意[8](2019)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不同液体(乳酸钠林格氏液、醋酸钠林格氏液)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对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应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氏液(acetated Ringer’s solution,AR),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min及复苏1 h后抽取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IL-4、IL-6、TNF-α、γ-IFN的水平及血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复苏30min及1h后,两组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min至复苏后1h之间IL-4和γ-IFN的升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LR相比,AR复苏失血性休克病人能减少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IL-4和γ-IFN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观察组复苏1小时后血乳酸下降,而对照组血乳酸轻度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均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结论:1.在炎症反应方面,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和乳酸钠林格液均可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而且均能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但是醋酸钠林格液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TNF-α及IL-6的表达,进而减轻细胞及组织的损伤。2.在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两种液体均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以及静脉氧分压。但是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复苏患者后动脉血乳酸值下降,可以更好的纠正患者体内的酸中毒现象。

江丹丹,陈红宇[9](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虽然对其治疗方法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存在争议。目前其治疗主要以液体复苏、改善微循环为主,改善血管低反应性、抗细胞因子治疗、输血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也在临床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液体复苏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帮助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陈红,张重阳,徐俊祥[10](2017)在《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创伤性休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诊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疗程均为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脑功能、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CD18、肌钙蛋白I(cTnI)变化。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00%、77.5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AP、GCS评分明显升高,HR、PT、APTT、IL-6、TNF-α、CRP、NO、ET、CD18、cTnI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创伤性休克疗效显着,能够显着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心、脑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高渗盐抗休克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渗盐抗休克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部分 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及死亡风险因素筛选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二部分 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评分方法探索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启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Meta分析 比较CRAMS评分与PHI评分系统预测创伤患者死亡风险的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海战伤合并海水浸泡致伤特点及优先处置原则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2)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苏起始时间、平均输液量、输注红细胞量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乳酸、碱缺失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T、APTT比较
    2.4 两组患者复苏治愈率比较
3 讨论

(3)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成立课题组
    2.2 初拟函询问卷
    2.3 .德尔菲专家函询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初步拟定严重腹部创伤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3.2 确定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
第四章 讨论
    4.1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4.2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可靠性分析
    4.3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适用性分析
    4.4 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条目分析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八章 附录
    附录 A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B 德尔菲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 D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高分子替血白蛋白对犬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1.1.2 试验材料
        1.1.3 试验药品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前准备
        1.2.2 颈动脉血管插管
        1.2.3 失血性休克的制作、用药及血压监测
        1.2.4 相关血液指标检测
    1.3 拔出血管插管
    1.4 统计学处理
2 试验结果
    2.1 Y型留置针颈动脉插管
    2.2 用药时血压的变化
    2.3 用药后血压的变化
    2.4 各时段血常规检测
    2.5 用药前后电解质及生化变化
    2.6 用药前后临床表现
3 讨论
    3.1 血容量减少对犬机体的影响
    3.2 Y型留置针插管颈动脉,放血形成失血性模型
    3.3 犬失血量休克病例制作
    3.4 犬失血性休克时血容量扩充药的选择
    3.5 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对犬失血性休克血压的影响
    3.6 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对犬失血性休克血常规的影响
    3.7 高分子替血白蛋白溶液对电解质和生化的影响
    3.8 试验过程中对犬保温的重要性
    3.9 手术体会
4 结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宁地区高渗盐抗休克补液在肺心病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 两组患者休克期抗休克补液的实际输入液体量比较
    2 两组患者休克期不同时间段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情况的比较
    3 两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比较
讨 论

(7)高渗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及心率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血压、心率、pH值恢复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比较
3 讨论

(8)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9)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概述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2.1 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指标
    2.2 液体复苏的方式
    2.3 复苏液体的种类
    2.4 液体复苏的通道建立
    2.5 液体复苏与其他复苏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3 结语

(10)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创伤性休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2.2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疗效判定标准[5]
    1.6检测方法
    1.7 脑功能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3 2组凝血功能比较
    2.4 2组脑功能比较
    2.5 2组炎性因子比较
    2.6 2组NO、ET比较
    2.7 2组CD18、c Tn I比较
    2.8 2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四、高渗盐抗休克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与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D]. 林颖.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高渗盐水输注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血量补充在重症胸部创伤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 赵磊,刘卓,李卫.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04)
  • [3]严重腹部创伤患者损伤控制复苏护理方案的构建[D]. 刘峰.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4]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小儿肝囊型包虫病的临床比较[D]. 刘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高分子替血白蛋白对犬失血性休克的疗效观察[D]. 何静维娜. 贵州大学, 2019(09)
  • [6]西宁地区高渗盐抗休克补液在肺心病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祁永章,李毅,沈丛墨,梁琰. 高原医学杂志, 2019(02)
  • [7]高渗盐溶液和平衡盐溶液在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杨勇. 中国民康医学, 2019(10)
  • [8]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D]. 王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 江丹丹,陈红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0)
  • [10]奥拉西坦联合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治疗创伤性休克疗效观察[J]. 陈红,张重阳,徐俊祥. 河北医药, 2017(11)


失血性休克论文 多发伤论文

上一篇:2001 年 9 月 25 日芬兰毛皮拍卖会报告
下一篇:优化南京创业环境,增强南京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