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勇[1](2020)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35例临床分析实践思考》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70例盖氏骨折患者纳入课题研究,根据患者的就诊时间,将其平均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石膏外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比较其消肿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6%,组间对比具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消肿时间为(6.71±1.45)d,愈合时间为(31.78±6.4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29±2.67)d和(40.18±8.68)d,组间对比具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效果确切,不仅能缩短消肿时间,还能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李西岭,刘新卫[2](2017)在《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克雷氏骨折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整复保守治疗,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观察组采用小夹板固定。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掌倾角、尺倾角水平,以及愈合时间、外固定期间疼痛与不适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均关节锻炼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外固定故障、皮肤损伤)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掌倾角、尺倾角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后掌倾角、尺倾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固定期间疼痛与不适的VAS、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日均关节锻炼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雷氏骨折手法整复后小夹板固定效果更好。
周肃陵,安建原,廖辉,王春玲[3](2014)在《盖氏骨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盖氏骨折,又称Galeazzi骨折,是桡骨干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是一种既有骨折又有脱位的复合损伤,是一种极不稳定的骨折。本文就近几年中西医治疗盖氏骨折的现状作以简要的概述。1中医治疗盖氏骨折盖氏骨折中医传统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有其独特优势。其治疗原则是骨折要力求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尤其对骨折断端的成角和旋转移位必须纠正,以防前臂旋转功能的丧失。郑晓蓉[1]利用翻扣摇摆手法治疗青少年特殊型盖氏骨折,术后
李松安[4](2014)在《闭式穿针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盖氏骨折47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盖氏骨折为桡骨中下1/3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为前臂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1],临床治疗方法有多种。现应用闭式穿针联合小夹板固定治疗盖氏骨折取得显着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0月-2013年5月我院治疗的盖氏骨折患者47例,年龄1268(46.74±6.92)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骨折,其中左侧18例,右侧29例。骨折原因:摔伤所
李同林,赵丹,马勇[5](2013)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小夹板固定是从肢体的生理功能出发,通过布带对夹板的约束力、纸垫防止或矫正骨折端成角畸形和侧方移位的效应力以及肢体肌肉收缩活动时所产生的内在动力,达到固定骨折、恢复肢体内部动力平衡的目的[1]。小夹板固定前的手法复位不强求解剖复位,对骨折断端的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小夹板固定后,肌肉间的收缩力使骨折端之间处于嵌插状态,加上肌肉对骨骼的包绕也使得骨折端处在横向的压力中,从而实现骨
郭香,李大为,王明丽[6](2010)在《桡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内固定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9例,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均于术后10周内达到骨性愈合。优22例,良4例,可3例,劣0。结论使用本法治疗盖氏骨折,中西医结合,既有西医手术解剖复位,又有小夹板外固定的轻便,符合骨折固定动静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值得推荐给各位同道,共同应用,但护理困难,应加强护理。
李大为,张骏,禚丛峰[7](2009)在《桡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内固定及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小夹板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9例,同期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石膏外固定方法治疗盖氏骨折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均于术后10周内达到骨性愈合。优22例,良4例,可3例,劣0。结论:使用本法治疗盖氏骨折,中西医结合,既有西医手术解剖复位,又有小夹板外固定的轻便,符合骨折固定动静结合的原则,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值得推荐给各位同道,共同应用。
李伟阳,杨连忠,袁晓波,李铁良[8](2000)在《新鲜盖氏骨折脱位48例》文中认为
贾浙西[9](200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盖氏骨折18例》文中提出
潘志雄,朱俊德,李青,张良荣,张新基,赖绍斌[10](1998)在《手法加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盖氏骨折43例报告》文中提出自1984~1997年12月,笔者采用手法整复加闭合穿针内固定合小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不稳定型盖氏骨折20例,随访时间6个月~1年,收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最大46岁,最小22岁。受伤至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消肿及愈合时间 |
| 3 讨 论 |
| 1 资料及方法 |
| 1.1 资料 |
| 1.1.1 一般资料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2 方法 |
| 1.2.1 治疗方法 |
| 1.2.2 观察指标 |
| 1.3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倾角水平比较 |
| 2.2 两组患者康复与训练开展情况比较 |
|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中医治疗盖氏骨折 |
| 2 西医治疗盖氏骨折 |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盖氏骨折 |
| 4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4 评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小夹板外固定在治疗上肢骨折中的应用 |
| 1.1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
| 1.2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盖氏骨折 |
| 1.3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
| 2 小夹板固定的局限性 |
| 3 小夹板的改良与发展 |
| 1 临床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2.1 手术方法 |
| 2.2 小夹板外固定 |
| 2.3 复位原则 |
| 2.4 并发症的预防 |
| 2.5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
| 3 治疗结果 |
| 4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2 治疗方法 |
| 3 结果 |
| 3.1 优: |
| 3.2 治疗效果 |
| 4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