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王学春,罗华友,宋祥,赖鹏,王小松,胡运高[1](2020)在《绵阳市水稻青立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绵阳市水稻青立病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采取调查分析与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不同除草剂处理水稻青立病发病情况,测定发病田块土壤和水稻植株重金属种类及含量,初步明确绵阳市水稻青立病发病原因;分析不同防治手段下水稻青立病发病情况,探索水稻青立病防治措施。【结果】施用除草剂不会引起水稻青立病发生,但过量施用会显着降低稻谷产量。与不发病田块相比,发病田块0~50 cm土层重金属砷含量增加2.3~5.6 mg/kg;与不发病植株相比,发病水稻植株总砷含量增加0.03~0.20 mg/kg;与对照相比,在小麦季随整地施用硫磺并在水稻季随整地施用石灰可降低水稻青立病发病率20.74%;与种植籼稻品种相比,在水稻青立病易发病田块种植粳稻品种可使发病率显着降低。【结论】绵阳市水稻青立病发生原因为土壤重金属砷、镉和铜含量偏高。苄乙、吡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4种除草剂施用不是水稻青立病的发病原因。在麦稻轮作和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小麦季随整地施用硫磺并在水稻季随整地施用石灰对水稻青立病防治效果显着。
孔祥男[2](2020)在《水稻旱直播田杂草化学防除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劳力成本增高,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逐渐显露,选择一种适合我国的水稻种植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水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问题。水稻旱直播是一种采取机械旱种、一次性施肥、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的栽培方法,省却了水稻育秧、插秧操作,可以实现水稻播种、施肥、化学除草和收获全程机械化,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和水资源,是一种水稻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生态环境的栽培方法。然而,旱直播稻田杂草出苗迅速,杂草种类和密度大,防除困难,危害严重,是导致旱直播稻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究不同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及安全性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比较不同除草剂杂草防效及施药后对水稻生长、产量的影响,为旱直播水稻田杂草防除提供高效、安全的除草剂组合和最佳施药方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数据。研究结果如下:(1)除草剂土壤处理杂草防效仲丁灵、二甲戊灵、恶草酮、扑草净、2,4-D丁酸钠盐5种除草剂单剂土壤处理虽能达到一定的除草效果,但施药后28d,杂草防效均低于80%,不能达到理想防治效果,且除草剂单独使用杀草谱较窄。仲丁灵+扑草净、二甲戊灵+扑草净、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间杂草株防效、鲜重防效无明显差异。施药后28d,对杂草防效仍能达95%以上。(2)除草剂不同时期茎叶处理杂草防效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对杂草的综合防效显着高于其它处理,其中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与氯酯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盐分别混用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均高于氰氟草酯与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灭草松分别混用处理。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盐相比对稗草灭草速度下降。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在水稻不同叶龄期施用表明:4叶期茎叶处理的杂草防效优于5叶期的施药效果。(3)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仲丁灵、恶草酮、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单剂土壤处理后均没有表现明显的药害症状,水稻株高、茎基宽度以及叶绿素含量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除草剂混用处理中仲丁灵+恶草酮处理水稻地上部鲜重、干重明显低于其它除草剂混用处理。二甲戊灵+扑草净+2,4-D丁酸钠盐处理水稻根系干重受到明显抑制。仲丁灵+扑草净与二甲戊灵+扑草净处理施药后4周内,水稻生长与人工除草无明显差异。仲丁灵+扑草净和二甲戊灵+扑草净是旱直播水稻安全、防效高的土壤封闭除草剂组合。水稻5叶期茎叶处理,五氟磺草胺+苄嘧·唑草酮、五氟磺草胺+2甲4氯二甲胺盐处理水稻药害明显,显着抑制水稻生长。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杂草防效最好,水稻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根系干重高于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各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趋势均呈先升后降,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37.5 g a.i.·hm-2五氟磺草胺+787.5 g a.i.·hm-22,4-D丁酸钠盐于水稻5叶期混施对水稻安全。水稻4叶期茎叶处理,各处理施药后水稻叶片均出现不同程度黄化现象,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随时间推移药害症状及抑制作用逐渐减小。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株高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明显抑制作用;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处理水稻有效分蘖明显高于其它处理,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性差异;氰氟草酯各混用处理除草效果相对较差,对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产生不同程度抑制作用,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施药后28d地上部及根系干物质积累与人工除草均无显着性差异;各除草剂混用茎叶处理施药4周内水稻叶片POD,SOD活性及MDA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施药后28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在水稻4叶期施用最安全。(4)除草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表明: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五氟磺草胺+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氰氟草酯+氯酯磺草胺+2,4-D丁酸钠处理水稻药害症状明显,水稻分蘖数及干物质积累受到抑制,导致实测产量明显低于其它处理。氰氟草酯+2,4-D丁酸钠、氰氟草酯+灭草松、氰氟草酯+灭草松+2,4-D丁酸钠对禾本科杂草防效低于五氟磺草胺+灭草松、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五氟磺草胺+灭草松+2,4-D丁酸钠处理,造成水稻茎叶及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每穗结实粒数与千粒重略有降低。五氟磺草胺+2,4-D丁酸钠、二氯喹啉草酮+灭草松实测产量最高,明显高于氯酯磺草胺各混用处理。
贾浩然[3](2020)在《嘧草醚对双季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文中认为嘧草醚[2-(4,6-二甲氧基-2-嘧啶氧基)-6-(1-甲氧亚氨基乙基)苯甲酸甲酯]是近年来稻田应用较为广泛的专业除稗剂,本文在嘧草醚对双季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后茬作物的安全性试验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嘧草醚常量和残留分析方法,研究了嘧草醚在水稻及其环境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和环境行为。结果如下:(1)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嘧草醚可湿性粉剂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有优异的防除效果,有效剂量45-120 g·hm-2处理药后45 d对早稻和晚稻田稗草的防效均在90%以上,且对水稻和后茬作物油菜、白菜、紫云英、小麦和土豆生长安全,但对阔叶类和莎草类杂草的防效较差;嘧草醚与苄嘧磺隆和五氟磺草胺混用,对早稻和晚稻田稗草、鸭舌草和异型莎草的防效均达91%以上,且对水稻生长安全;而与扑草净混用对杂草的防效略低,且对水稻会产生药害,严重影响产量。因此,对于以稗草为优势种群的水稻田,可选用嘧草醚45-60 g·hm-2进行防治;对于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发生均严重的水稻田,可选择嘧草醚30-45 g·hm-2与苄嘧磺隆或五氟磺草胺20-30 g·hm-2混用进行治理。(2)利用高效液相联用质谱建立了嘧草醚的常量和残留分析方法。在常量分析中,以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进行分离,V(乙腈):V(0.1%甲酸水溶液)=70:30的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流速0.8 m L·min-1,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扫描,HPLC-MS检测,外标法测定嘧草醚的含量,方法的线性决定系数为0.9999,标准偏差为0.116,变异系数为1.16%,平均回收率为100.44%。在残留分析中,0.01~1 mg·L-1范围内嘧草醚的峰面积与其质量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在乙腈、稻田水、土壤、稻株、糙米和稻壳基质中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9,嘧草醚在稻田水中的检出限(LOD)为0.0015 mg·L-1,定量限(LOQ)为0.005 mg·L-1,在土壤、糙米、稻壳和稻株中的LOD分别为0.003、0.015、0.015和0.003 mg·kg-1,LOQ分别为0.01、0.05、0.05和0.01mg·kg-1。在0.005、0.01和0.1 mg·L-1(或mg·kg-1)添加水平下,嘧草醚在稻田水、土壤和糙米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09%、92%-106%和89%-107%,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0%-5.0%、1.1%-2.9%和3.1%-3.7%;在稻壳和稻株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102%和93%-107%,RSD分别为1.1%-3.8%和3.5%-9.9%。(3)2年4地的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嘧草醚在田水、土壤及稻株中的消解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4地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t0.5)为1.07-3.48 d,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t0.5)为3.14-5.42 d,稻株中的消解半衰期(t0.5)为4.47-8.08 d.通过对消解半衰期与土壤性质和气候条件的线性回归分析可得,嘧草醚在不同基质中的消解速率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平均气温呈显着相关。施用1.5倍或2倍推荐使用剂量的嘧草醚后(90或120 g a.i·hm-2),收获的稻米籽实中检测出嘧草醚的残留量均未超过日本和韩国(中国暂未制定)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05 mg·kg-1)。通过计算得出每人每天从稻米中所摄入的嘧草醚为0.0037 mg,其风险商值(RQ)为0.0028,处于安全水平。(4)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嘧草醚在河北褐土(S1)、黑龙江黑土(S2)、四川紫土(S3)、浙江水稻土(S4)、江西红壤土(S5)、山东棕壤土(S6)、湖北黄壤土(S7)和海南砖红壤(S8)8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特性。批量平衡试验结果表明,S2和S5对嘧草醚的吸附能力最高和最低(分别为97.3%和48.5%),且在25°C下所有土壤样品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均通过Freundlich模型很好地拟合,吸附常数(Kads-f)在0.85(S5)和32.2(S2)之间。S3、S6和S7土壤拟合为L型等温线,而其余土壤则拟合为S型等温线。解吸常数(Kdes-f)在0.51(S5)和5.02(S2)之间。根据滞后系数(H=0.08-1.50),嘧草醚的解吸对S2为正滞后作用,S3、S5和S6为负滞后作用。土壤有机质和黏土含量是影响嘧草醚吸附-解吸的主要因素。吸附的自由能变化小于40 k J·mol-1,表明存在物理吸附。土柱淋溶试验表明,嘧草醚的浸出在S5中很容易,在S3和S6中较为容易,在S4、S7和S8中困难,在S1和S2中非常难。综上所述,嘧草醚在不同的农业土壤中均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和较低的解吸能力,且其吸附过程是可逆的。(5)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法分别研究在好气(未灭菌)、积水厌气和灭菌条件下嘧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嘧草醚分别在5种土壤中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好气(未灭菌)、60%土壤饱和持水量条件下,嘧草醚在黑龙江黑土、浙江水稻土、江西红壤土、山东棕壤土和海南砖红壤中的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8.25d、37.46d、52.10d、47.47d和55.00d,降解速率大小为水稻土>棕壤土>砖红壤>红壤土>黑土。嘧草醚在不同饱和持水量的土壤中降解速率存在一定差异,且降解速率与土壤持水量不呈现线性相关性,在所有试验土壤中,嘧草醚降解速率均为饱和持水量的60%>80%>40%。3种不同处理条件下嘧草醚的降解速率大小为好氧(未灭菌)>积水厌氧>灭菌,且3种条件下土壤类型和降解速率的关系顺序基本一致。通过嘧草醚在5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降解主要受土壤p H、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黏粒含量的影响。
狄英杰[4](2019)在《双稃草生物学特性、防除药剂筛选及对氰氟草酯的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稃草(Diplachne fusca)属于禾本科一年生杂草,近年来在河北、江苏和上海等沿海地区部分田块发生严重。目前,针对双稃草的防除还缺乏更多的研究,生产上反映常用的氰氟草酯对其防效表现较差。为了在双稃草的科学防除和抗性治理方面提供理论参考,保障农业安全生产,本文研究了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以及温度、光照、pH等环境因素对其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并调查了双稃草的结实特性;采用土壤喷雾法和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 19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效和14种除草剂茎叶处理对不同时期双稃草的室内生测防效;通过整株剂量反应试验测定了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水平,及抗氰氟草酯双稃草种群对其它3种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并从分子水平探讨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机制。详细结果如下: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层积10天、旱田层积20天和室温干储60天均能有效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萌发率分别达到80.11%、92.51%和96.24%,低温干燥不利于其休眠的解除;赤霉素浸种和温水浸种都能不同程度地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其中,500 mg/LGA3浸种48h的萌发率为97.74%,55℃水温浸种12h后萌发率达到100%。双稃草种子萌发的最适恒温条件为35℃,最适变温条件为35/20℃(L/D);24h全光照条件最有利于双稃草萌发,萌发率达75.77%,而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仅有10.73%;双稃草能适应pH值4~10范围内的土壤条件,在此范围内的萌发率均为50%以上,但以pH为6~8时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双稃草对水分胁迫敏感,随着水势从0下降至-0.6 MPa,双稃草萌发率从97.78%降至9.77%;对盐胁迫不敏感,浓度为160 mmol/L的NaCl处理中仍有44.79%的种子萌发。表土层的双稃草种子出苗率最高,为72.22%,播种深度达0.3cm及以上时不能出苗;5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双稃草出苗率最高,为64.44%,当土壤含水量降至5%时则不能出苗。成熟期的双稃草平均株高为111.4cm,平均有效分蘖3.2个,平均穗长25.7cm,平均穗粒数826粒,平均千粒重0.3288g,理论结实量为2643粒/株。化学防除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种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效果显着,其中二甲戊灵、仲丁灵、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莎稗磷、乙氧氟草醚和恶嗪草酮在供试剂量下的株防效均可达到100%,双唑草腈供试剂量下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在95%以上和99%以上。在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茎叶处理试验中,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和敌稗4种药剂的防效显着高于其余10种除草剂,其中80 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恶唑酰草胺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均达到100%;70 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氰氟草酯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100%、85.09%和 27.96%,鲜重防效分别为 100%、96.64%和 81.13%;1500 ml/667m2(推荐剂量平均值)的敌稗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100%、59.47%和77.78%,鲜重防效分别为100%、83.01%和94.97%;80ml/667m2(推荐剂量上限)的氯氟吡啶酯对双稃草2叶期、4叶期和6叶期的株防效分别为94.44%、88.21%和66.26%,鲜重防效分别为97.38%、96.94%和90.06%。表明2叶期是防除双稃草的最佳用药期,在此期间施用推荐剂量的恶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氯氟吡啶酯或敌稗均能有效防除双稃草,而对于4~6叶期的双稃草,使用推荐剂量上限的恶唑酰草胺可有效防除。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双稃草XC种群相比,HH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性倍数达8.9倍。ACCase序列比对发现在2096位氨基酸的点突变(GGC至GCC),导致抗性种群发生Gly-2096-Ala突变。同时,具有Gly-2096-Ala突变的抗性双稃草种群(HH)对芳氧苯氧基丙酸酯类除草剂恶唑酰草胺,环己二酮类除草剂烯禾啶和苯基吡唑啉类除草剂唑啉草酯均产生了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3.7、4.8和2.1。
于佳星[5](2017)在《水稻田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对氰氟草酯抗药性及其靶标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是我国水稻田,尤其是直播稻田中仅次于稗草(Echinochloa crusgaali)存在的一种恶性杂草。近年来,随着稻田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和世界环境的变化,千金子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地区扩散,已严重威胁长江中下游水稻田稻谷的产量和质量。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是一种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水稻田防除包括千金子在内的禾本科杂草。但是随着其长期单一的使用,氰氟草酯对千金子的防除效果被发现存在明显的下降,甚至部分地区在推荐剂量下已经无法防除。为了明确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田千金子是否已经对氰氟草酯产生了抗药性及其抗性水平、抗性机理,本文分别从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抗性机理、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及千金子ACCase抗性突变分子检测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安徽等不同地区的37个千金子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37个种群中,3个为敏感种群,31个种群表现为敏感性下降或低抗性,另外3个种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采自江苏淮安的JHHA千金子种群对氰氟草酯最敏感,EDs0值为1.89 g a.i./ha;采自浙江余杭的ZHYH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最低,EDs0值为143.99 g a.i./ha,远高于氰氟草酯的田间推荐剂量90ga.i./ha,相对抗性倍数达76.19;另外采自湖北黄冈HHHM和江苏淮安JHQP的两个种群也对氰氟草酯产生了抗药性,ED50值分别为64.82及55.81 g a.i./ha,相对抗性倍数达34.30和29.53。设计两对特异性引物,对三个抗性种群千金子ACCaseCT区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873 bp和531 bp。并将通过测序所得到的三个抗性种群ZHYH、JHQP、HHHM千金子的基因序列与敏感种群JHHA千金子进行对比,结果发现三个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种群中均存在ACCase氨基酸的突变:ZHYH种群和JHQP种群ACCase的第2027位氨基酸从色氨酸(Trp)突变为半胱氨酸(Cys),它是由密码子TGG到TGC的突变导致的;HHHM种群ACCase的第1999位氨基酸发生了色氨酸到丝氨酸(Ser)和色氨酸到亮氨酸(Leu)两个突变,W1999S是由密码子TGG突变为TCG导致,W1999L是由密码子TGG突变为TTG导致。这是首次在千金子中发现氨基酸的突变,氨基酸突变可能是导致千金子对氰氟草酯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选择抗性水平最高、W2027C突变型的ZHHY种群和敏感种群JHHA千金子进行ACCase活性和基因表达量的研究。ACCase活性的研究表明:随着氰氟草酸浓度的增大,抗性和敏感千金子的ACCase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敏感千金子ACCase活性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抗性种群ZHYH千金子ACCase对氰氟草酸的活性下降,氰氟草酸对抗性千金子ACCase的抑制中浓度(IC50)为16.91±1.49 μM,敏感种群的IC50为3.22±1.66μM,相对抗性倍数为5.25。说明氰氟草酸对抗性和敏感种群ACCase活性的差异可能是W2027C突变型千金子对氰氟草酯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为明确ACCase基因表达量的差异是否为W2027C突变型千金子对氰氟草酯产生抗药性的机理,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 W2027C突变型千金子和敏感型千金子ACCase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药剂处理后,抗性和敏感千金子种群的ACCase基因表达量先缓慢上升,在24h时达到峰值,然后下降,到3d后已基本不再变化,但是敏感和抗性种群之间的ACCase基因表达量没有显着性差异。说明ACCase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并不是W2027C突变型千金子对氰氟草酯抗药性的靶标酶机理之一。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以敏感种群JHHA为对照,W2027C突变型千金子种群ZHYH和1999位突变型种群HHHM为试验对象,测定了不同突变型千金子种群对其它5种作用机理的13种除草剂的敏感性。通过交互抗性的研究发现:W2027C突变型千金子ZHYH种群对APP类除草剂恶唑酰草胺(metamifop)、炔草酯(clodinafop-propargyl)、精恶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精吡氟禾草灵(fluzifop-P-butyl)和DEN类除草剂唑啉草酯(pinoxaden)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23.8、9.0、47.6、11.8、13.9和11.3,但是并未对CHD类除草剂烯禾啶(sethoxydim)和烯草酮(clethodim)产生抗性,相对抗性倍数均为1.3。另一个包含W1999S和W1999L两个突变的千金子种群HHHM对与氰氟草酯相同作用机理的精恶唑禾草灵产生了交互抗性,相对抗性倍数达9.4。同时也对其余APP类除草剂恶唑酰草胺、炔草酯、精喹禾灵、精吡氟禾草灵和DEN类的唑啉草酯表现出敏感性下降,相对抗性倍数分别是3.6、3.5、2.2、3.9和2.6。但是,HHHM种群对CHD类除草剂烯禾啶和烯草酮并没有产生抗性,相对抗性倍数为1.1和1.3。通过多抗性的研究发现,W2027C突变型千金子种群ZHYH和1999位突变型种群HHHM对乙酰乳酸合酶(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嘧啶肟草醚(pyribenzoxim)、双草醚(bispyribac-sodium),原卟啉原氧化酶(PPO)抑制剂类除草剂乙氧氟草酸(oxyfluorfen)和光合系统Ⅱ(PS Ⅱ)抑制剂类除草剂异丙隆(isoproturon)均依旧敏感,并未产生抗性。但是对激素类除草剂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显示了轻微抗性,相对抗性倍数达2.1和2.5。最后,以W2027C突变型千金子种群ZHYH为材料,设计引入拥有两个错配碱基可扩增265 bp片段的引物及其相应的限制性内切酶HhaI建立了衍生酶切扩增多态性(dCAPS,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的分子检测方法。同时,为证明该dCAPS分子检测方法准确可信,通过对使用该方法检测的植株进行测序,发现所得结果与测序结果相一致。并使用该种检测方法对W2027C突变型千金子种群ZHYH中随机挑选的100株植株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其中52株为杂合突变型(RS),48株为纯合敏感性(SS),但是没有发现纯合突变型(RR)。本论文明确了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水平。首次在分子水平上明确了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靶标酶抗性机理,发现了抗氰氟草酯千金子ACCase存在W2027C、W1999S和W1999L三种突变。明确了不同突变型千金子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同时针对抗性突变W2027C建立千金子dCAPS抗性突变分子检测方法。
汪晓源,陈杰来[6](2016)在《水稻除草剂中毒症状及防治对策》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水稻秧田除草剂、移栽田除草剂、直播田除草剂和灭生性除草剂中毒的典型症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望为水稻生产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李德兴,刘陆生,谢蓉[7](2013)在《正确使用除草剂 有效防除稻田稗草》文中认为二氯喹啉酸是防除稻田稗草的特效选择性除草剂,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近年来,使用二氯喹啉酸防除稻田杂草的农户越来越多。但是,由于有的农民朋友对二氯喹啉酸在水稻除草技术上的认识不够全面,因而,在水稻生产使用中发生了较重的药害。水稻前期使用发生药害的,若采取措施及时有效,对水
郑伟[8](2012)在《两种除草剂在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中的吸附解析行为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除草剂的长期、大量的使用,在土壤中不间断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安同时对后茬作物的危害逐渐加重,而土壤对除草剂的吸附是除草剂在土壤中的积累的一重大因素。本论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在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中的吸附解析情况,并对此类土壤中的吸附机理加以分析。这些研究为今后全面准确地评价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在烟稻轮作区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湖南9个烟稻轮作区的土壤进行吸附解析实验,找出湖南省烟稻轮作区的土壤影响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吸附解析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如下。1、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的最佳水土比为5:1,吸附平衡时间为24h。单、双溶质吸附时,吸附量随着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低浓度的苄嘧磺隆与土壤有较强的亲和力,吸附量大,随浓度的增加,与土壤的亲和力逐渐减弱,吸附量的增加相应减少。单、双溶质吸附有一定区别,两种除草剂在双溶质吸附时的平衡浓度均大于单溶质吸附时的平衡浓度,而双溶质吸附中的吸附量小于单溶质吸附中的吸附量。2、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相关参数可以看出,R2>0.96,表明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在这类土壤中的吸附适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拟合,1/n<1,属于L型吸附。Kads在1-4之间,Kads值越大,表明这两种除草剂在该土壤中的吸附越强,移动性越弱,这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数据表明这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稳定性一般,在一定条件下易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3、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在9种土壤中的解析,随溶液中除草剂的平衡浓度降低,土壤中除草剂的吸附量随之降低。在同一土壤中,随初始浓度增加,Kdes-f增大,l/ndes减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如土样E、D、F,其Kdes-f较大,而l/ndes相对较小,解析系数明显高于其它供试土样。从滞后系数来看,两种除草剂均存在滞后作用。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单、双溶质的解析在各个土壤中的解析有一定的差异。4、pH值对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在选择的4个土壤中的吸附有较大影响。在相同浓度、pH值和供试土壤中,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吸附量低于苄嘧磺隆。在相同浓度、pH值和供试土壤中,与苄嘧磺隆相比,二氯喹啉酸在各个供试土壤中的吸附量差异不大;同一pH和土壤中,随着二氯喹啉酸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随之增大;在相同浓度和供试土壤中,随pH值增大,二氯喹啉酸的吸附量随之减少。pH、土壤相同,随着苄嘧磺隆初始浓度的增加,吸附量随之增大,且增幅明显;相同浓度和土壤,不同pH下,苄嘧磺隆的吸附量有较大差异,随pH的升高,吸附量降低。pH=4时,四种土壤中,不同浓度下相应吸附量值最大,吸附效果好。5、从红外图谱可以看出几种粘土矿物对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两种除草剂的吸附机理,两种除草剂中的官能团如羟基、羧基、喹啉等与几种粘土矿物结合,几乎都可以产生氢键或电极-耦合氢键等。两种除草剂混剂对有机质的改变要比单一除草剂的影响大。
林秋仙[9](2012)在《烟草除草剂药害和硼害诊断与除草剂残留检测》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开始研究烟田除草剂的残留对烟草的危害,以及硼肥用量对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如下:1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对烟株生长的影响土壤中草甘膦异丙胺盐有效成分浓度高于5.47×10-4mg·kg-1,烟株可出现明显的药害症状;高于1.64×10-3mg·kg-1,烟株药害症状不可恢复。施用1.64×10-3mg·kg-1的药剂严重影响烟株的产量和质量。该药剂不影响烟草种子的发芽,却影响发芽势和出苗率。施用高于1.2×10-4mg·kg-1的苄乙可湿性粉剂,烟株可出现明显的药害,且严重影响烟株的产量和质量;一定温度下,药害指数呈上升的趋势,降水量不会导致烟株明显的药害;施用高于5.0×10-5mg·kg-1时,药剂对烟草种子发芽势和出苗率有着显着的影响。苄二氯可湿性粉剂浓度高于1.2×10-4mg·kg-1,烟株会出现明显的药害,严重影响烟株的后期生长。在21.6~28.8℃范围内,温度与烟株的药害程度表现一定的正相关,降水量与烟株的药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浓度的药剂对烟草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明显的影响,发芽率达99%以上,出苗率则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2两种除草剂在土壤和烟叶中的残留20%苄乙可湿性粉剂在土壤和烟叶中的残留:施药后,间隔15d,在500X和1000X浓度下,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09mg·kg-1和0.004mg·kg-1,乙草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27mg·kg-1和0.15mg·kg-1;间隔30d后,土壤中均未检出苄嘧磺隆和乙草胺;间隔15d,在500X和1000X浓度下,在烟叶中未检出苄嘧磺隆残留,乙草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1430mg·kg-1和0.0821mg·kg-1;间隔30d后,烟叶中均未检出苄嘧磺隆和乙草胺。30%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土壤和烟叶中的残留:施药后,间隔15d,在500X和1000X浓度下,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934mg·kg-1和0.0445mg·kg-1,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分别为1.3667mg·kg-1和0.8146mg·kg-1;间隔30d后,土壤中未检出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残留量分别为0.5564mg·kg-1和0.2235mg·kg-1;间隔15d,在500X和1000X浓度下,苄嘧磺隆在烟叶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165mg·kg-1和0.00943mg·kg-1,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分别为0.5836mg·kg-1和0.3485mg·kg-1;间隔30d后,烟叶中未检出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残留量分别为0.1814mg·kg-1和0.1023mg·kg-1。3硼肥对烟株生长的影响运用水培法和叶片表面喷雾法来研究不同浓度的硼对烟株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水溶液中硼含量高达200mg·L-1时对烟株有明显的毒害症状,烟叶表现出焦黄、枯萎等症状;水溶液缺硼时,烟株在35d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缺硼症状,但外观质量比对照稍差;喷施含量高于0.5mg·L-1的硼时,烟叶毒害严重,严重抑制烟叶的扩展,肥害率和肥害指数分别为50%~100%和30~70,但不影响烟株萌发新叶;硼浓度在0.05~0.10mg·L-1时对烟株生长没有显着的影响。
廖冬如,王修慧,黄向阳,金爱华,张尚华[10](2012)在《鄱阳湖区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控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鄱阳湖区水稻田间杂草群落演替情况及原因,通过阐述鄱阳湖区近年来机械插秧二季晚稻田间杂草易发原因与发生特点,针对性提出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综合防控技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除草剂施用与水稻青立病发病试验 |
| 1.2.2 重金属与水稻青立病发病试验 |
| 1.2.3 水稻青立病防治试验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施用稻田常用除草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 2.2 重金属对水稻青立病发病的影响 |
| 2.3 石灰、硫磺、颖壳灵施用对水稻青立病的影响 |
| 2.4 不同类型品种水稻对水稻青立病的响应 |
| 3 讨论 |
| 3.1 水稻青立病发病原因 |
| 3.2 防治水稻青立病的方法与措施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水稻旱直播研究进展 |
| 1.1.1 我国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
| 1.1.2 国外水稻旱直播发展概况 |
| 1.2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及防治方法 |
| 1.2.1 旱直播水稻田杂草发生特性 |
| 1.2.2 旱稻田杂草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 |
| 1.2.3 旱稻田杂草防除方法 |
| 1.3 水稻旱直播田化学除草面临问题 |
| 1.4 本试验除草剂基本概述 |
| 1.4.1 旱直播稻田封闭除草剂品种 |
| 1.4.2 旱直播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品种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2 材料及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水稻品种 |
| 2.1.2 供试除草剂 |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试验设计 |
| 2.2.2 杂草防效和水稻生长指标测定 |
| 2.2.3 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水稻旱直播土壤封闭化学除草及安全性 |
| 3.1.1 旱直播水稻田除草剂土壤封闭杂草防效 |
| 3.1.2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旱直播水稻安全性 |
| 3.2 水稻旱直播茎叶处理除草剂筛选 |
| 3.2.1 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杂草防效 |
| 3.2.2 旱直播水稻5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水稻安全性 |
| 3.3 旱直播水稻4叶期除草剂茎叶处理效果及安全性 |
| 3.3.1 杂草防效 |
| 3.3.2 对水稻安全性 |
| 3.4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旱直播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水稻旱直播田各除草剂杂草防效 |
| 4.2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的安全性 |
| 4.3 除草剂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稻田杂草药剂防治概况 |
| 1.1.1 稻田主要杂草的发生与危害 |
| 1.1.2 稻田主要杂草的田间防治 |
| 1.1.3 稻田化学除草剂的发展 |
| 1.2 嘧草醚的研究进展 |
| 1.2.1 嘧草醚理化性质及作用特点 |
| 1.2.2 嘧草醚研究现状 |
| 1.3 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 1.3.1 样品前处理 |
| 1.3.1.1 样品制备 |
| 1.3.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
| 1.4 农药消解动态的研究进展 |
| 1.4.1 农药消解动态概述 |
| 1.4.2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消解动态研究 |
| 1.5 农药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
| 1.5.1 农药环境行为概述 |
| 1.5.2 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环境行为研究 |
| 1.6 本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目的意义 |
| 1.6.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1.6.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嘧草醚对双季稻田杂草的防效及后茬作物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 2.2.1 嘧草醚对移栽田杂草的防除试验 |
| 2.2.2 施药方法及试验调查 |
| 2.2.3 嘧草醚对后茬作物安全性试验 |
| 2.3 数据分析 |
| 2.4 结果 |
| 2.4.1 对稻田杂草的防效 |
| 2.4.2 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
| 2.4.3 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嘧草醚常量及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仪器与试剂 |
| 3.1.2 仪器操作条件 |
| 3.1.3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
| 3.2 检测方法 |
| 3.2.1 常量分析 |
| 3.2.1.1 试样溶液的配制 |
| 3.2.1.2 样品测定 |
| 3.2.1.3 数据计算 |
| 3.2.2 残留分析 |
| 3.2.2.1 样品制备 |
| 3.2.2.2 样品提取 |
| 3.2.2.3 样品净化 |
| 3.3 结果 |
| 3.3.1 常量分析 |
| 3.3.1.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 3.3.1.2 质谱条件的确定 |
| 3.3.1.3 方法线性相关性与检出限测定 |
| 3.3.1.4 方法的精密度 |
| 3.3.1.5 方法的准确度 |
| 3.3.2 残留分析 |
| 3.3.2.1 Qu ECh ERS前处理优化 |
| 3.3.2.2 方法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及定量限 |
| 3.3.2.3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
| 3.3.2.4 实际样品的测定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嘧草醚在水稻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风险评估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仪器与试剂 |
| 4.1.2 试验设计 |
| 4.1.2.1 消解动态试验 |
| 4.1.2.2 最终残留试验 |
| 4.1.2.3 空白对照试验 |
| 4.1.3 膳食风险评估方法 |
| 4.2 结果 |
| 4.2.1 嘧草醚在田水、土壤及稻株中的初始残留量 |
| 4.2.2 嘧草醚在田水及土壤环境中的消解动态 |
| 4.2.3 嘧草醚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 |
| 4.2.4 稻米的药剂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
| 4.3 讨论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嘧草醚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研究 |
| 5.1 嘧草醚在8种农业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迁移行为研究 |
| 5.1.1 材料与方法 |
| 5.1.1.1 仪器与试剂 |
| 5.1.1.2 供试土壤 |
| 5.1.1.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 5.1.2 吸附-解吸试验 |
| 5.1.2.1 吸附动力学试验 |
| 5.1.2.2 吸附等温试验 |
| 5.1.2.3 解吸动力学试验 |
| 5.1.2.4 等温解吸试验 |
| 5.1.3 土柱淋溶试验 |
| 5.1.4 数据模型及数据处理 |
| 5.1.4.1 等温吸附-解吸模型 |
| 5.1.4.2 吸附自由能和偏摩尔自由能模型 |
| 5.1.4.3 嘧草醚在土壤中的移动性 |
| 5.1.5 结果 |
| 5.1.5.1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 |
| 5.1.5.2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淋溶 |
| 5.1.6 讨论 |
| 5.1.6.1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特性 |
| 5.1.6.2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自由能和偏摩尔自由能 |
| 5.1.6.3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迁移性 |
| 5.2 嘧草醚在农业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研究 |
| 5.2.1 材料与方法 |
| 5.2.1.1 仪器与试剂 |
| 5.2.1.2 供试土壤 |
| 5.2.1.3 土壤预培养 |
| 5.2.1.4 供试物水溶液配制 |
| 5.2.1.5 好氧和灭菌条件下土壤培养 |
| 5.2.1.6 积水厌气条件下土壤培养 |
| 5.2.1.7 土壤含水量对嘧草醚降解的影响 |
| 5.2.1.8 培养土取样 |
| 5.2.1.9 降解半衰期计算方法及分级标准 |
| 5.2.2 结果 |
| 5.2.2.1 嘧草醚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
| 5.2.3 讨论 |
| 5.2.3.1 不同含水率对嘧草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 5.2.2.3 不同处理条件对嘧草醚在土壤中降解的影响 |
| 5.2.4 小结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稻田杂草抗药性研究现状 |
| 1.1 稻田杂草抗药性发生情况 |
| 1.2 稻田杂草抗性机理 |
| 2 双稃草研究进展 |
| 2.1 双稃草的形态特征 |
| 2.2 双稃草的发生、危害及应用 |
| 2.3 双稃草的防除 |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4 论文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双稃草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3 试验方法 |
| 1.3.1 双稃草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 1.3.2 双稃草种子萌发特性 |
| 1.3.3 影响双稃草种子出苗的因素 |
| 1.3.4 双稃草结实特性研究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双稃草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 2.2 双稃草种子萌发特性 |
| 2.3 影响双稃草种子出苗的因素 |
| 2.4 双稃草结实特性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三章 双稃草化学防除药剂筛选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3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试验 |
| 1.4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试验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除草剂土壤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
| 2.2 除草剂茎叶处理对双稃草的防除效果 |
| 2.2.1 双稃草2叶期茎叶处理的防除效果 |
| 2.2.2 双稃草4叶期茎叶处理的防除效果 |
| 2.2.3 双稃草6叶期茎叶处理的防除效果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四章 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植物 |
| 1.2 供试药剂 |
| 1.3 试验仪器 |
| 1.4 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水平测定 |
| 1.5 双稃草抗性和敏感种群ACCase基因差异分析 |
| 1.6 双稃草对其它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 |
| 1.7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双稃草对氰氟草酯的抗性水平测定 |
| 2.2 双稃草抗性和敏感种群ACCase基因差异分析 |
| 2.3 双稃草对其它ACCase抑制剂类除草剂的交互抗性 |
| 3 讨论与结论 |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 1 全文结论 |
| 2 主要创新点 |
| 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水稻田杂草发生现状 |
| 1 我国水稻田生产概况 |
| 2 水稻田杂草发生情况及化学防除现状 |
| 2.1 水稻田杂草发生情况 |
| 2.2 水稻田杂草化学防除现状 |
| 3 水稻田杂草抗性研究现状 |
| 第二节 千金子研究现状 |
| 1 千金子分布和危害 |
| 2 水稻田千金子的防除现状 |
| 3 千金子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
| 第三节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的抗药性研究现状 |
| 1 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结构与功能 |
| 2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 |
| 3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药性概况 |
| 4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的抗药性机理 |
| 5 乙酰辅酶A羧化酶抗性突变的分子检测方法 |
| 第四节 问题与展望 |
| 第二章 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敏感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1.1 供试种子 |
| 1.1.2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三章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抗性机理研究 |
| 第一节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ACCase基因序列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杂草 |
| 1.2 试验试剂 |
| 1.3 试验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试验材料的培养 |
| 1.4.2 植物总DNA的提取 |
| 1.4.3 PCR反应 |
| 1.4.4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二节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ACCase活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药剂 |
| 1.3 实验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植株培养 |
| 1.4.2 溶液配制 |
| 1.4.3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的提取 |
| 1.4.4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活性测定 |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三节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ACCase基因表达量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杂草 |
| 1.2 试验试剂 |
| 1.3 试验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植株培养 |
| 1.4.2 植物总RNA的提取 |
| 1.4.3 mRNA反转录成cDNA |
| 1.4.4 荧光定量PCR反应 |
| 1.4.5 扩增效率和ACCase的基因表达量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PCR产物容积曲线和扩增效率分析 |
| 2.2 千金子ACCase基因表达量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四章 抗性千金子对稻田其它除草剂的敏感性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供试材料 |
| 1.1.1 供试种子 |
| 1.1.2 供试药剂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种群的交互抗性研究 |
| 1.2.2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种群的多抗性研究 |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种群的交互抗性 |
| 2.2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种群的多抗性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五章 千金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抗性突变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
| 第一节 dCAPS分子检测方法的建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杂草 |
| 1.2 试验试剂 |
| 1.3 试验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植株总DNA的提取 |
| 1.4.2 引物及内切酶设计 |
| 1.4.3 PCR反应 |
| 1.4.4 酶切反应 |
| 1.4.5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第二节 dCAPS方法对抗性种群突变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杂草 |
| 1.2 试验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1.4 试验方法 |
| 1.4.1 植株培养 |
| 1.4.2 dCAPS检测 |
| 2 结果与分析 |
| 3 讨论与结论 |
| 全文讨论 |
| 1 千金子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 |
| 2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靶标酶抗性机理 |
| 3 抗氰氟草酯千金子的交互抗性和多抗性 |
| 4 千金子乙酰辅酶A羧化酶抗性突变分子检测 |
| 全文结论 |
|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 1 水稻除草剂中毒症状 |
| 1.1 秧田除草剂中毒症状 |
| 1.2 移栽田除草剂中毒症状 |
| 1.3 直播水稻田除草剂中毒 |
| 1.4 灭生性除草剂中毒 |
| 2 防治对策 |
| 2.1 秧田除草剂中毒防治对策 |
| 2.2 移栽除草剂防治对策 |
| 2.3 直播水稻田除草剂中毒防治对策 |
| 2.4 灭生性除草剂中毒防治对策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及内容 |
| 1.2 我国除草剂的现状及展望 |
| 1.3 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的介绍 |
| 1.4 烟稻轮作区土壤中的除草剂残留对烟草影响 |
| 1.5 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吸附解析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仪器和设备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提取分析检测条件 |
| 2.2.2 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在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中的吸附解析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标准曲线的测定 |
| 3.2 二氯喹啉酸、苄嘧磺隆在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试验结果 |
| 3.3 水土比选择试验结果 |
| 3.4 吸附解析动力学试验结果 |
| 3.5 等温吸附解析试验结果 |
| 3.5.1 吸附等温线分析 |
| 3.5.2 吸附等温式分析 |
| 3.5.3 等温解析特性分析 |
| 3.6 pH对吸附的影响试验结果 |
| 3.7 红外光谱检测结果 |
| 4 结论与讨论 |
| 5 论文创新与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 烟草发展状况及贸易壁垒 |
| 2 农药及除草剂概况 |
| 3 除草剂的理化性质及作用机理 |
| 4 除草剂的残留行为及烟草残留现状 |
| 5 除草剂在国内外的残留分析研究情况 |
| 6 烟草上硼的研究概况 |
| 7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 第二章 烟草上除草剂的药害诊断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除草剂在烟草上的药害症状及描述 |
| 2.2 不同浓度的除草剂在烟草上的药害程度表现 |
| 2.3 温度和降水量对除草剂药害的影响 |
| 2.4 不同浓度处理的除草剂对烟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 2.5 不同浓度的除草剂对烟草种子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三章 除草剂在土壤和烟草中的残留检测 |
| 第一节 20%苄乙可湿性粉剂在土壤和烟草中的残留检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 2.2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 2.3 回收试验 |
| 2.4 苄乙可湿性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
| 2.5 苄乙可湿性粉剂在烟叶中的残留 |
| 3 讨论 |
| 第二节 30%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土壤和烟草中的残留检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仪器与材料 |
| 1.2 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 2.2 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 2.3 回收试验 |
| 2.4 30%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 |
| 2.5 30%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烟叶中的残留 |
| 3 讨论 |
| 第四章 烟草硼害诊断及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烟草硼毒害的症状 |
| 2.2 烟草缺硼的症状 |
| 2.3 溶液中不同浓度的硼对烟草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 2.4 喷硼期间烟草肥害程度调查及施不同浓度的硼对烟草有效叶片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1 总结 |
| 1.1 三种药剂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
| 1.2 苄乙复配剂在土壤和烟叶中的残留 |
| 1.3 苄二氯复配剂在土壤和烟叶中的残留 |
| 1.4 硼肥对烟草生长的影响 |
|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稻田杂草群落演替 |
| 1.1 目前稻田主要杂草种群 |
| 1.2 稻田杂草群落的演替 |
| 1.2.1 杂草群落演替情况 |
| 1.2.2 杂草群落演替主要原因 |
| 2 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发生特点 |
| 2.1 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易发原因 |
| 2.2 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发生特点 |
| 3 机插二季晚稻田间杂草综合防控技术 |
| 3.1 秧田防控 |
| 3.2 耕前除草 |
| 3.3 旋耕压草 |
| 3.4 插后防除 |
| 3.4.1 插后封闭控草 |
| 3.4.2 插后芽期除草 |
| 3.4.3 苗后除草 |
| 3.4.4 补救措施 |
| 3.5 配套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