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丹[1](2021)在《雷帕霉素通过lncRNA-LOC102553434介导细胞焦亡途径调控肢体缺血再灌注肺损伤的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缺血再灌注损伤(IR)是指缺血状态的组织重新恢复血流引起的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性改变,能够影响局部缺血组织的功能、诱发炎症反应和损伤远隔器官。肺是IR过程中最脆弱的远隔器官之一。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LIR)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是21世纪临床医生面临的常见问题。ALI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类危重症,是由严重创伤、休克、酸中毒或严重感染等多种肺内外因素引起的,病死率高达4031%,以炎症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发展至严重阶段被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和肺结构发育不成熟增加了肺对IR损伤的敏感性,而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助于LIR诱导的ALI的病理过程。尽管ALI已被广泛探索几十年,但相关研究没有取得较大进展,ALI患者仍然需要面临长期的身体损伤。随着对ALI的认识在不断深入,大部分学者认为炎症风暴是ALI发生的关键因素。雷帕霉素(RAPA)是属于大环内酯类化合物的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白细胞介素(IL)-2的表达从而阻碍T细胞及B细胞激活实现免疫抑制,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移植抗排异治疗和淋巴管肌瘤。大量研究证明RAPA不仅能抑制癌症进展,且在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血液类疾病中疗效显着。总之,RAPA能缓解炎症,具有ALI治疗潜力。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RNA转录本,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研究发现,lncRNA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控焦亡相关蛋白进而调控各种疾病发生发展。LncRNA在LIR诱导的组织损伤中的研究已有报道,然而,lncRNA在LIR肺损伤中的调控机制还尚未清楚。第一部分RAPA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LIR诱导的ALI研究目的:探究RAPA对LIR诱导的ALI动物模型的疗效和机制。研究方法:本实验以假手术组(sham组)为对照,构建LIR诱导的ALI大鼠模型(IR组),实验组使用RAPA进行预处理(IR+RAPA组)。使用HE染色确定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大鼠的SOD活性和MDA含量以评估抗氧化能力;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焦亡标志因子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炎症因子大鼠血清中IL-1β、IL-18的水平变化。研究结果:1.与IR组相比,IR+RAPA组肺水肿、充血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具有异型性的肺组织明显保留。2.与IR组相比,IR+RAPA组显着逆转了由于IR处理导致的大鼠SOD活性、MDA水平、NLRP3和caspase-1蛋白水平以及1L-1β和1L-18含量的改变。第二部分大鼠LIR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筛选通过焦亡或损伤相关通路参与RAPA改善ALI进程的差异表达lncRNA和mRNA。研究方法:本实验模型组采用LIR诱导大鼠的ALI(IR组),实验组使用RAPA对LIR大鼠预处理(IR+RAPA组),最后通过高通量测序表征两组大鼠的肺组织表达谱,以获得IR组和IR+RAPA组肺组织中mRNA和lncRNA的差异表达特征。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了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的富集情况;Miranda和RNAhybird软件对差异表达的mRNA和lncRNA与miRNA的关系进行预测,构建ce RNA调控关系。研究结果:1.IR组和IR+RAPA组间总计鉴定到220个差异表达mRNA,与IR组相比,IR+RAPA组有149个下调表达的mRNA和71个上调表达的mRNA。此外,鉴定到63个差异表达的lncRNA,与IR组相比,IR+RAPA组有27个下调表达的lncRNA和36个上调表达的lncRNA。2.IR组和IR+RAPA组间的差异表达mRNA及lncRNA主要参与IL-1的细胞反应、IL-6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以及细胞粘附分子等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3.IR组和IR+RAPA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共得到1945条lncRNA-miRNAmRNA调控网络,表明存在差异表达lncRNA通过海绵吸附miRNA影响mRNA的表达对ALI的发生和治疗产生影响。4.lncRNA LOC102553434和MMP9在IR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Sham组和IR+RAPA组,且MMP9是LOC102553434/rno-miR-674-5p/MMP9轴的下游靶基因,因此,RAPA处理降低LOC102553434在ALI肺组织中的表达进而可能通过靶向rno-miR-674-5p/MMP9轴改善肺损伤。第三部分LOC102553434在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功能研究研究目的:探究RAPA通过LOC102553434介导的ce RNA机制抑制细胞焦亡改善肺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大鼠肺泡上皮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通过q RT-PCR检测Blank组、LPS组和LPS+RAPA组中炎症因子(1L-1β、1L-18)以及LOC102553434、rno-miR-674-5p和MMP9的表达变化;利用si RNA干扰LOC102553434的表达,随后使用CCK-8鉴定细胞增殖能力;WB检测Blank组、LPS组、LPS+RAPA+si-NC组和LPS+RAPA+si RNA组中NRPL3、caspase-1以及MMP9的表达。研究结果:1.与LPS组相比,Blank和LPS+RAPA组肺泡上皮细胞的1L-1β、1L-18、LOC102553434和MMP9表达显着下降,而rno-miR-674-5p的表达显着升高。2.干扰LOC102553434后,LPS+si RNA组的肺泡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较LPS组和LPS+si RNA-NC组增强。3.与LPS组或LPS+RAPA+si-NC组相比,LPS+RAPA+si RNA组的肺泡上皮细胞中NRPL3、caspase-1以及MMP9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结论:1.RAPA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LIR诱导的ALI。2.差异表达lncRNA通过海绵吸附miRNA调节mRNA的表达,参与LIR导致的大鼠ALI的病理过程,而RAPA通过调控lncRNA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ALI的目的。3.LOC102553434可能通过作用于rno-miR-674-5p/MMP9轴参与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发生,有望成为ALI潜在的预防和治疗靶点。4.RAPA通过下调LOC102553434的表达进而下调MMP9的表达以及抑制焦亡相关分子的表达的双重抑制作用来减轻ALI,可能是ALI治疗的有效候选药物。
蔡雨春[2](2021)在《淫羊藿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症疾病。近年来,研究者对ALI病理生理学的探索逐渐深入,但仍未发现有效的治疗药物。炎症反应在ALI的发生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炎是治疗的关键。大量研究已经证明淫羊藿素(Icaritin,ICT)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那么ICT能否通过抗炎治疗ALI呢?本研究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鼠ALI,利用ICT干预,探讨ICT对ALI的保护作用,为ALI/ARDS的治疗提供新的线索。方法:本研究将6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CT低剂量(4mg/kg)组、ICT高剂量组(8mg/kg)和地塞米松(5mg/kg)组,每组12只。本研究釆用气管内滴注LPS(5mg/kg)的方法建立ALI小鼠模型。实验首先将已用DMSO配置好的ICT原液用生理盐水再稀释,对小鼠按上述剂量进行腹腔注射,对照组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小鼠注射等量地塞米松。腹腔注射给药1小时后,用7%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小鼠,对照组气管内滴注50μl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小鼠均气管内滴注LPS(5mg/kg)。LPS处理12小时后,眼球采血,随后使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处死后进行取材,收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计数法比较各组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总数。4%多聚甲醛甲醛固定左肺组织后使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评估小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右肺组织用于测定肺组织湿/干重(Wet weight/dry weight,W/D)比值(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每组剩余小鼠右肺上叶用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右肺中叶用TBA法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本研究发现ICT显着减轻LPS诱导的肺损伤,肺损伤通过肺组织病理学、组织学评分、W/D体重比、肺组织MPO活性、肺组织MDA含量评估。(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ALF白细胞总数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ICT组BALF细胞白总数降低(P<0.05),并且ICT(8mg/kg)组低于ICT(4mg/kg)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肺组织出现明显肺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肺泡壁增厚等特征。ICT能缓解肺水肿,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并可抑制肺泡壁增厚。同时,ICT治疗显着降低了ALI小鼠肺损伤评分,并且ICT(8mg/kg)组低于ICT(4mg/kg)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肺组织湿/干重的比例升高(P<0.05);与LPS模型组相比,ICT组肺组织湿/干重的比例降低(P<0.05),并且ICT(8mg/kg)组低于ICT(4mg/kg)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MPO活性升高(P<0.05);与LPS模型组相比,ICT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PO活性降低(P<0.05),并且ICT(8mg/kg)组低于ICT(4mg/kg)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MDA含量增加(P<0.05);与LPS模型组相比,ICT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MDA含量降低(P<0.05),并且ICT(8mg/kg)组低于ICT(4mg/kg)组(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ICT可以减少白细胞总数,减轻肺组织的病理损伤,降低肺湿/干重比,并显着抑制MPO活性,降低MDA含量。这些发现表明ICT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对LPS诱导的ALI有保护作用,并且ICT对LPS诱导的ALI治疗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黄丽华[3](2021)在《PAR在脓毒症并发ARDS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与白蛋白(ALB)比值(PAR)对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并探讨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脓毒症并发ARDS提出新思路。【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本研究选择2013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血培养检出病原菌的461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SOFA评分≥2分,分成脓毒症组(281名)与非脓毒症组(180名),探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及培养出病原菌的类型)及相关实验室指标(TBIL、ALT、AST、ALB、Urea、Crea、UA、WBC、CRP、PCT、CRP/ALB比值和PAR)的差异。按照氧合指数≤300mm Hg将脓毒症组患者分成脓毒症并发ARDS组(131名)与脓毒症无并发ARDS组(150名)。根据脓毒症组患者是否并发ARD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ALB、CRP、WBC、CRP/ALB比值及PAR对脓毒症并发ARD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1.脓毒症组患者在性别(男性)、年龄、TBIL、ALT、AST、ALB、Urea、Crea、UA、PCT、CRP、WBC、CRP/ALB比值、PAR显着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脓毒症并发ARDS组患者在性别(男性)、吸烟、饮酒、糖尿病、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PCT、ALB、Pa O2、Pa CO2、HCO3-、Lac、FPG、CRP/ALB比值及PAR均显着高于脓毒症无并发ARD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发现:PAR、SOFA评分、APACHEⅡ评分是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低CRP水平则为脓毒症并发ARDS的保护性因素;4.PAR是诊断脓毒症并发ARDS的重要预测指标,在早期能把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与脓毒症无并发ARDS患者初步区分开,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3,95%CI:0.71-0.82,灵敏度:71%,特异度:73%,约登指数:0.43。【结论】1.PAR是脓毒症并发ARDS的独立危险因素。2.PAR较PCT、ALB、CRP及CRP/ALB比值对脓毒症并发ARDS的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更高.3.PAR可作为脓毒症患者并发ARDS早期诊断的标志
杨禄坤[4](2021)在《黄芩苷镁盐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选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观察黄芩苷镁盐(Baicalin magnesium salt,BA-Mg)是否对ALI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对比BA-Mg、黄芩苷(Baicalin,BA)和MgSO4三者对ALI的药效差异,并初步探讨BA-Mg发挥治疗的作用机制,为研发治疗ALI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BA-Mg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35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各5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BA-Mg 低剂量组(100 mg/kg)、BA-Mg 高剂量组(200 mg/kg)、BA 组(195.2 mg/kg)、MgSO4组(5.2 mg/kg)、地塞米松组(5 mg/kg)。BA和MgSO4给药剂量分别按照BA-Mg高剂量组中BA和Mg2+等摩尔剂量换算。模型组和各给药组鼻腔滴入LPS(16mg/mL)建立ALI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BA-Mg不同剂量组、BA组和MgSO4组在实验开始前3d,每天腹腔注射给药1次,第4d以鼻腔滴入LPS(16 mg/mL)建立ALI模型,造模后1h再次给药1次,之后连续给药2d,共给药6次;地塞米松组前3d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4 d造模1h后给药1次,之后连续给药2d,共给药3次;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各组小鼠给药体积为0.1 mL/10 g。各组小鼠给药结束后进行麻醉,处死后取各组小鼠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计算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计算BALF总细胞数和炎性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ad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BALF 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1β和 IL-6 的含量;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肺组织行病理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观察病变并进行病理打分;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primary response 88,MyD88)、核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 NF-κB p65 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倦怠,毛发耸立且黯淡,活动量减少,取材后检测肺组织W/D 比值明显增高,肺部炎性细胞增多,炎性因子大量释放,肺组织病理切片可见明显中性粒细胞浸润,肺泡壁增厚,肺泡结构破坏等;肺组织MDA含量显着增加,MPO活性上升,SOD活性明显降低;TLR4、MyD88、p-p65/p65蛋白表达增加。各给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LPS诱导小鼠状态,并且BA-Mg高剂量组相较于BA和MgSO4能够更有效降低肺湿/干重比值,减少炎性细胞激活与大量聚集,减少炎性细胞释放大量炎性因子,降低肺组织MDA含量,抑制MPO活性,升高SOD活力,显着下调TLR4、MyD88、p-p65/p65 蛋白水平。结论:1.选用鼻腔滴入LPS诱导小鼠ALI模型,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与ALI特征一致,成功复制小鼠ALI模型。2.腹腔注射给予小鼠BA-Mg,BA和MgSO4,发现BA-Mg抗炎抗氧化能力优于等摩尔剂量的BA和MgSO4。3.BA-Mg发挥治疗ALI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信号通路TLR4/MyD88/NF-κB蛋白激活有关。
丁振兴[5](2021)在《褪黑素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改善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死率高,部分存活患者即使渡过了早期急性炎症风暴,出院后或炎症反应早期即发生的肺纤维化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和远期生存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ARDS早期病变,ALI/ARDS后肺纤维化发生的具体机制不清,但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提示有非炎症机制参与其中。目前认为氧化应激反应是器官纤维化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生理条件下,氧化水平与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保持平衡状态。应激状态下,核因子红细胞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信号通路被激活,与核内抗氧化还原元件(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ARE)结合,促使下游多种抗氧化基因的转录,维系机体氧化还原状态平衡。但如果机体在短时间遭受强烈刺激或者长期慢性刺激,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力,抗氧化反应能力不足,组织细胞就会遭受氧化应激损害。而肺组织由于特殊的先天结构,更容易遭受各种氧化应激的侵害。外源性氧化剂、污染物、炎性刺激物均可促进氧自由基的产生,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肺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反复损伤、修复失败,最终导致肺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寻找可以上调Nrf2药物、改善氧化应激反应的抗氧化剂是临床治疗肺纤维化可能的靶点。褪黑素是机体内天然抗氧化剂,有多种生物学功能,调控机体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尽管有报道褪黑素对肺纤维化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但具体分子机制不详。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动物实验研究都是以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模型来探讨ALI后纤维化发生机制和可能的干预靶点,而实际临床场景中ALI/ARDS病因大多为肺部或者全身感染所诱发的脓毒症,而褪黑素对脓毒症导致的肺损伤后纤维化目前未见相关临床和基础研究报道。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分析ARD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相关指标、构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ALI后肺纤维化动物模型并结合体外机制研究,探讨了褪黑素改善ALI后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临床上寻求ALI/ARDS后肺纤维化治疗新的靶点和研究肺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临床观察研究:收集29例入院诊断为ARDS患者和24例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临床资料,检测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指标和纤维增生标志物在各组间的水平;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与氧化应激反应、纤维增生标志物等的相关性,初步阐明氧化应激反应参与ALI后肺组织纤维增生反应。(2)动物实验研究:应用LPS三次打击构建ALI后肺纤维化小鼠(C57B6/L,6-8周)模型,观察模型动物肺组织病理、氧化应激指标(MDA、SOD)、Nrf2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纤维化相关指标(Hydroxyproline、E-cadherin、α-SMA)水平,及褪黑素干预后的变化,初步证实褪黑素通过激活Nrf2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改善ALI后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3)体外机制研究:体外培养II型肺泡上皮细胞系A549细胞,观察LPS刺激下细胞形态的变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指标变化,以及Nrf2-ARE信号通路在这过程中的作用和褪黑素对其的调控。利用Sh RNA慢病毒沉默Nrf2基因,进一步探讨褪黑素对LPS处理后的肺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及EMT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ARDS患者肺部存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早期肺部即出现纤维增生反应,入院第1天、第7天BALF中NT-PCP-III水平均显着升高,且非存活组中水平高于存活组;各时间点BALF中NT-PCP-III水平与氧化应激指标MDA、SOD均有相关性,氧化应激参与了ARDS早期肺纤维增生反应。(2)成功构建LPS致ALI后肺纤维化小鼠动物模型。LPS处理1周后小鼠肺组织胶原沉积逐渐增加、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水平升高;Masson染色显示4周后肺纤维化最明显;小鼠肺纤维化过程伴随肺组织氧化应激损伤和EMT的发生;而褪黑素处理组Nrf2信号通路被激活,Nrf2、HO-1蛋白表达上调,小鼠肺内氧化应激水平下降,EMT被抑制,最终减轻LPS所致的ALI后肺纤维化。(3)褪黑素显着抑制LPS刺激后A549细胞活性氧的产生,抑制了细胞EMT形态学的转变和Snail的表达,逆转了E-cadherin和α-SMA的表达;沉默Nrf2基因,褪黑素的保护作用几乎消失;进一步机制研究中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抑制剂LY294002预先处理A549细胞,结果提示褪黑素通过调控PI3K/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β(GSK-3β)/Nrf2轴发挥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了肺泡上皮细胞EMT的发生。研究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参与了ARDS后肺纤维增生反应的发生,影响患者预后。褪黑素通过激活Nrf2-ARE信号通路抑制了氧化应激反应和肺组织细胞EMT的发生,改善了炎症后的肺纤维化。抗氧化剂褪黑素可能是ARDS后肺纤维化的临床干预措施之一。
吴俊东[6](2021)在《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SD老年大鼠盲肠结扎与穿孔术建立脓毒症模型,测定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脏病理学损伤、肺组织湿干重比、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水平以及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损伤的治疗潜力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SD雄性老年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F组)、脓毒症模型组(CLP组)、低剂量海藻硒多糖组(L-Sec组)、中剂量海藻硒多糖组(M-Sec组)、高剂量海藻硒多糖组(H-SEc)、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MCC950组)。经海藻硒多糖处理组在建造CLP模型前三天同一时间段分别给予低剂量(50mg/Kg)中剂量(100mg/Kg)、高剂量(150mg/Kg)的海藻硒多糖灌胃处理,每天一次,并于CLP模型制备完成后0.5h经腹腔注射海藻硒多糖,剂量同各自灌胃剂量。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干预药物为MCC950,其余同海藻硒多糖组。F组与CLP组于对应时间点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每组6只大鼠用来观察死亡率,另外6只在实验结束后留取组织标本。ELISA检测大鼠血清及BALF中TNF-α、IL-6、IL-1β、IL-18含量;测定肺湿干比率(W/D),做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情况并评分;测定肺组织MDA、GSH-PX、SOD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测定肺组织NLRP3炎症小体通路NLRP3、caspase–1以及IL-1β蛋白表达。结果:1.与CLP组相比,海藻硒多糖干预组老年大鼠72小时生存率改善不太明显,仅H-SEc组72小时生存率为16.3%,MCC950组72小时生存率为33.3%。但L-SEc组、M-SEc组和H-SEc组老年大鼠平均生存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2.与CLP组相比,L-SEc组、M-SEc组和H-SEc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肺湿干比率明显降低、血清及与BALF中TNF-α、IL-6、IL-1β、IL-18水平明显下降(P<0.05)。3.与F组相比,其余各组肺组织中MDA水平增高,而GSH-PX及SOD活性水平下降,CLP组趋势尤为明显(P<0.05);而与CLP组相比,海藻硒多糖干预组肺组织MDA水平呈不同程度的降低,GSH-PX、SOD活性水平也呈不同程度恢复(P<0.05)。4.与F组相比,CLP组老年大鼠肺组织中NLRP3、caspase-1以及IL-1β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CLP组相比,海藻硒多糖干预组和MCC950组老年大鼠肺组织中NLRP3通路检测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海藻硒多糖能够减轻CLP诱导的老年大鼠肺损伤的程度,降低脓毒症老年大鼠的死亡率,尤其是能够有效提高中位存活时间。并且随着海藻硒多糖剂量增加,保护效果越明显。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减轻大鼠体内氧化应激水平,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通路相关蛋白NLRP3、caspase–1以及IL-1β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丁章楠[7](2021)在《罗格列酮对细菌脂多糖所致小鼠肺部炎症和氧化应激的保护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在临床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患者病情稳重,常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但目前仍缺少可供选择的内科治疗药物。细菌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菌产生致病性的关键物质,也是实际生活中引起ALI/ARDS发生的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因素之一。罗格列酮(RSG)在临床活动中使用广泛,具有安全、廉价、方便、易得的优点,至今除了被发现能够有效降低血糖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具有抑制炎症的作用,因此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依然缺少对其在ALI/ARDS进程中产生保护效应的机制,以及在分子水平的调控的相关研究。目的本实验欲探讨RSG预处理减轻LPS所致小鼠ALI进程中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罗格列酮预处理(RSG)组、单纯LPS暴露(LPS 6h)组和罗格列酮预处理后接受LPS暴露(RSG+LPS 6h)组。LPS采用腹腔感染的方式,以2 mg/kg的剂量给予单次暴露;LPS急性暴露前连续4天,经口以10 mg/kg的剂量,每天1次,给予小鼠RSG灌胃。小鼠在腹腔LPS急性暴露后6 h,予以异氟烷麻醉,使用颈椎脱臼法进行处死,收集肺组织。用HE染色及病理积分对肺组织发生的病理学变化进行半定量的评价;用ELISA方法检测肺组织中炎症趋化因子(KC)及促炎因子(TNF-α)表达水平,定量分析肺组织内的炎症水平;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肺组织NOX-2、NOX-4蛋白表达水平以及NF-κB通路中IκBα、p-IκBα、p-p65蛋白的表达水平,定性分析RSG在NF-κB通路以及氧化应激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结果与LPS 6h组相比,RSG预处理后可以抑制LPS暴露后肺质量的升高,减轻了LPS致损后小鼠肺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但对肺系数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与LPS 6h组对比,RSG预处理组中LPS所致肺组织中KC、TNF-α的升高得到了抑制,RSG预处理减轻LPS致损后小鼠肺组织炎症水平;RSG预处理相较于无预处理组,RSG可以下调IκBα及NF-κB p65亚基的磷酸化水平,阻断了LPS致损后肺部NF-κB通路的激活;RSG预处理阻碍了LPS损害导致的肺部NOX-4表达上调,减少了氧化应激产生的损伤,虽然RSG的预处理对NOX-2的表达的影响经检验缺乏统计学意义,但仍有明显的抑制趋势。结论本研究讨论了RSG对LPS致损诱导的ALI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使用RSG预处理可以减轻LPS所致小鼠ALI,补充的RSG能是通过抑制肺组织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发挥对LPS所致小鼠ALI的保护效应。
詹倩[8](2021)在《Lyn激酶对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Lyn激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10只Lyn高表达的转基因C57BL/6J小鼠分为2组:LPS组(LPS+Lyn-TG组)和PBS组(PBS+Lyn-TG组),10只野生型C57BL/6J小鼠按同样方法分为LPS组(LPS+WT组)和PBS组(PBS+WT组),每组各5只。各组小鼠气管内注射前均以戊巴比妥钠腹腔内注射麻醉。LPS+WT组和LPS+Lyn-TG组分别气管内注射5μg/g浓度的LPS(LPS溶于50μL PBS中),其余两组给予等体积的PBS(磷酸缓冲盐溶液)。在给予LPS/PBS 4h后将所有小鼠处死,收集肺组织和血标本。取部分右肺组织,称重计算其湿/干比(W/D),收集中叶组织冻存以后期做成组织匀浆,右肺下叶组织取出后,用甲醛固定保存,用于行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左肺组织行肺泡灌洗并收集灌洗液(BALF),测定其细胞总数,并用HE染色法染色计数中性粒细胞;测定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的蛋白质浓度以计算肺通透指数(LPI);针对各实验组血清,采用ELISA法,对其内IL-6、IL-8、TNF-α进行检测;免疫荧光法观察ZO-1、闭合蛋白(Occlud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Westen blot法测定CHOP、BIP、Caspase-3和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经PBS处理的PBS+WT组小鼠和PBS+Lyn组小鼠显示出完整的肺组织结构,肺泡壁基本未见破坏,间隔无增宽,无炎性细胞浸润。LPS+WT组与PBS+WT组比较,肺组织出现明显病理损伤,肺泡壁结构不连续,可见明显破坏,并出现间质水肿、肺泡内出血及间隔增厚,而LPS+Lyn-TG组小鼠上述改变明显减轻。与PBS+WT组比较,LPS+WT组和LPS+Lyn-TG组BALF中炎症细胞数明显增多(P<0.001),且LPS+WT组较LPS+Lyn-TG组变化更明显(P<0.001),而LPS+WT组与PBS+WT组数量接近(P>0.05)。经LPS处理后,LPS+WT小鼠的W/D和LPI均高于LPS+Lyn-TG小鼠(P<0.001)。比较ELISA结果可见,PBS+WT组与PBS+Lyn-TG组IL-6、IL-8和TNF-α的含量较接近(P>0.05),而与PBS+WT组比较,LPS+WT组和LPS+Lyn-TG组三者的含量出现了明显升高(P<0.05),且LPS+Lyn-TG组升高无LPS+WT组明显(P<0.05)。与PBS+WT组比较,LPS+WT组和LPS+Lyn-TG组中ZO-1、Occludin、β-catenin的荧光强度均减弱,且LPS+WT组较LPS+Lyn-TG组减弱更明显,而PBS+Lyn-TG组与PBS+WT组荧光强度无明显差别。与PBS+WT组及PBS+Lyn-TG组比较,LPS+WT组和LPS+Lyn-TG组的CHOP、BIP和Caspase-3表达水平均升高,反之Bcl-2表达水平降低,且LPS+WT组较LPS+Lyn-TG组变化更显着,内质网应激水平及相关凋亡更明显(P<0.05)。结论:1、Lyn激酶可减轻LPS诱导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炎性渗出及紧密连接蛋白降解,对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效应。2、LPS诱导的小鼠ALI/ARDS中内质网应激水平明显升高。3、Lyn激酶可降低LPS诱导的小鼠ALI/ARDS中内质网应激水平。4、Lyn激酶可通过其介导的抗炎作用对LPS诱导的ALI/ARDS产生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新机制来调节的。
郭婷婷[9](2020)在《香兰素对LPS诱导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破坏肺泡毛细血管膜细胞,并导致严重的急性呼吸衰竭,具有极高的死亡率。最新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属于一种病毒感染诱发的急性肺损伤。目前在临床上还未存在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这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难度。治疗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的方法,但只是支持性的治疗,且容易引起如气压伤、循环紊乱等医源性的并发症,治疗的重点还是要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还未有效果显着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对于急性肺损伤的药物研究也成为热点,但诸如糖皮质激素、沙丁胺醇等药物的应用并不能得到临床实验的支持,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有效的、经济的且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急性ALI/ARDS的药物迫在眉睫。当ARDS发生时,肺部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炎症反应,并伴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IL-6等促炎因子的释放。脂多糖(LPS)是已知的诱发各种器官,如肠、神经和乳腺等产生炎症反应的刺激物。目前,通过LPS刺激产生气道炎症来建立ALI动物模型的技术已被研究者普遍接受。以前的研究表明脂多糖刺激肺组织后促进大量炎症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释放相关促炎介质,影响多种炎症通路。氧化还原体内平衡是由氧化剂和自由基平衡来维持的,特别是活性氧(ROS)和内源性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然而,接触有害刺激后,过多活性氧的产生可能会削弱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包括DNA、脂质和蛋白质在内的细胞成分产生毒性,加剧了氧化负担进而导致氧化应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癌变,气道紊乱。潜在的抗氧化途径可以被内源性或外源性化合物调节,可能成为解决ALI的治疗目标。香兰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在香英兰豆、香茅,丁香花蕾、甜菜根、苏合香脂等一些天然物质中存在,常用于香料、化妆品或食物的香精中。人类用香英兰豆来获取天然香兰素的历史接近500年。我们惊喜地发现相关研究表明香兰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诱变及抗肿瘤的药理作用,这为我们研制ALI/ARDS的临床药物提供了突破口。因此我们选用香兰素为研究对象,从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对急性肺损伤发挥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将从体内及体外实验探究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香兰素对ERK、p38、AKT及NF-κB的调节方式极其与炎性因子的关系。以支气管上皮细胞为对象模拟急性肺损伤时对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验证香兰对氧化因子及ROS调节的具体分子机制,为香兰素应用于ALI/ARDS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与内容:1.香兰素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抗炎作用的研究(1)构建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使用HE染色评估小鼠肺组织的损伤程度;MPO检测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使用ELISA方法评估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的表达。(2)体外实验验证香兰素发挥预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CCK8实验选取合适的细胞给药浓度,ELISA方法评估炎性因子IL-6,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的表达。2.香兰素在急性肺损伤中发挥抗氧化作用的研究(1)在体外实验中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ROS,SOD,GSH,CAT和MDA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N-Nrf2,p AMPK,H3K9/14,HO-1蛋白水平的表达。(2)体内实验:CCK8实验方法选择香兰素预保护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最适浓度;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分析香兰素对Nrf2入核情况及核内H3K9/14乙酰化水平的影响;之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香兰素对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NRF2与ARE启动子的结合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使用AMPK通路阻滞剂CC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的表达;使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AA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模拟急性肺损伤的环境,使用CCK8的实验方法测量细胞活性选取最合适的刺激物配比;使用Nrf2抑制剂后使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ROS,SOD,GSH,CAT和MDA的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p-AMPK,H3K9/14蛋白水平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氧化酶HO-1,GCLM,GCLC和NQO1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1.成功构建小鼠ALI模型,香兰素可以抑制LPS诱导产生的急性肺损伤的肺组织损伤程度;相比于LPS组,香兰素+LPS组的MPO水平明显降低,IL-6,IL-1β,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着降低;香兰素能够上调小鼠肺组织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水平。2.香兰素能够使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IL-6,TNF-α表达下调,促进巨噬细胞内ERK、p38、AKT及NF-κB的蛋白表达。3.相比于LPS组,香兰素+LPS组小鼠肺组织内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SOD,GSH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ROS及MDA的表达水平降低,相关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增高,Nrf2,N-Nrf2,p-AMPK,H3K9/14,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4.香兰素能够增加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的核积累及H3K9/14的乙酰化水平,且随时间的延长增多;香兰素能够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内Nrf2,N-Nrf2,p-AMPK蛋白水平表达,并促进Nrf2与ARE启动子的结合,进而提高下游细胞保护基因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使用AMPK抑制剂后,香兰素对p-AMPK及Nrf2、N-Nrf2的上调受到抑制;使用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AA后,香兰素对HO-1,GCLM,GCLC和NQO1转录水平的上调受到抑制;相比于氧化损伤组细胞,加入香兰素再刺激细胞损伤后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FRAP,SOD,GSH和CAT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ROS及MDA的表达水平降低,Nrf2抑制剂组则削弱了香兰素对FRAP,SOD,GSH,CAT,ROS及MDA的影响;对比与氧化损伤的细胞,加入香兰素后支气管上皮细胞内HO-1,GCLM,GCLC和NQO1的转录水平增高,Nrf2,N-Nrf2,p-AMPK,乙酰化H3K9/14,HO-1的蛋白表达水平增高。结论:1.香兰素能够对急性肺损伤发挥预保护作用,且通过对ERK、p38、AKT及NF-κB的调节来降低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炎症。2.香兰素能够增强肺组织及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增强相关抗氧化酶的表达,上调相关细胞保护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3.香兰素是通过AMPK通路来激活Nrf2的,同时促进Nrf2核积累以及核内H3K9/14乙酰化,增加Nrf2与其下游ARE启动子的结合从而增高相关细胞保护基因的转录水平,并最终增强相关抗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减少ROS的分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香兰素对急性肺损伤的预保护作用,其发挥作用的途径是抗炎和抗氧化两个方面,炎症反应与氧化应激的相互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作为急性肺损伤的两个重要机制,可能成为治疗ALI/ARDS药物研究的新方向,同时我们为香兰素作为ALI临床治疗的候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莫敏[10](2020)在《用于治疗急性肺损伤的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初步药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由肺炎、败血症、创伤等非心源性刺激引起的肺部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40%,以弥漫性肺泡损伤、难治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氧化应激和炎症是该病的重要致病机制。尽管在ALI治疗中使用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法,如吸入一氧化氮和糖皮质激素,但这些治疗方法都没有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或改善存活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研发用于治疗ALI的补充和替代药物是十分迫切的。大蒜(Allium sativum),球根状的多年生植物,已被证明拥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这主要归因于其中的有机硫化合物成分。SAMC是大蒜中的水溶性含硫化合物之一,具有抗癌、抗炎、抗氧化、抗癌、保肝、预防COPD等多种药理活性。虽然SAMC的药理作用研究在不断发展,但是其溶解性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将SAMC制成新剂型以改善其理化性质的报道;此外,对SAMC的药理活性的研究多集中在抗癌活性的评价,鲜有将SAMC应用于治疗ALI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制备纳米混悬剂来改善SAMC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并且对SAMC应用于治疗ALI的药效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SAMC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表征;(2)SAMC纳米混悬剂冻干制剂的制备;(3)SAMC体外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4)SAMC纳米混悬剂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1.SAMC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表征:该部分研究内容包括建立SAMC的含量测定方法学、SAMC纳米混悬剂的处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和理化性质表征。首先,采用高压微射流均质法制备SAMC纳米混悬剂,并且以粒径、粒径分布和短期物理稳定性为指标进行处方筛选和工艺优化,考察稳定剂的种类、药物与稳定剂的比例、均质压力和均质循环次数对SAMC-NS的粒径和PDI的影响。然后,对最优处方进行理化性质的评价,包括粒径、PDI、Zeta电位值、外观和透射电镜形态。结果表明,SAMC纳米混悬剂呈现澄清透明溶液状,透射电镜图显示粒子形态呈现类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75.93±4.66 nm,PDI为0.124±0.025,Zeta 电位值为-18.97±1.05 mV。2.SAMC纳米混悬剂冻干制剂的制备: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考察SAMC纳米混悬剂的冻干工艺、SAMC-NS冻干品的质量评价、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的测定。为进一步提高SAMC纳米混悬剂的稳定性,我们采用冷冻干燥法将SAMC-NS制成冻干制剂。以冻干品的外观、色泽和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对常用的冻干保护剂以及加入量进行了筛选,最终选择5%(w/v)的甘露醇作为SAMC纳米混悬剂的冻干保护剂。对冻干品进行质量评价,包括冻干品外观、再分散性、复溶后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值。质量评价结果显示SAMC-NS冻干制剂呈现疏松细腻的白色多孔粉末、再分散性良好、复溶后粒径为394.60±9.51 nm,PDI为 0.450±0.090,Zeta 电位为-18.43±5.61 mV。对 SAMC-NS 冻干粉、SAMC 原料药以及SAMC与辅料混合物的饱和溶解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将SAMC制成纳米混悬剂后,其溶解度为1.87±0.05 mg/ml,比起SAMC的原料药,溶解度有显着的提高。用浆法考察SAMC-NS冻干制剂的体外溶出行为,结果表明,SAMC-NS冻干粉末大大提高了 SAMC的溶出速率。在2 min时,SAMC-NS冻干粉的累积溶出度高达93.9%,而原料药仅为21.0%,原料药与辅料的物理混合物仅为17.9%,SAMC-NS的累积溶出度提升了近5倍。3.SAMC体外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测定、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测定以及SAMC抗炎和抗氧化相关信号通路的探究。采用LPS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细胞建立体外模型,然后加入不同浓度的SAMC处理细胞。24 h后,测定炎症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水平变化,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SAMC可以通过减少NO的分泌量、降低TNF-α、IL-6和IL-1β的mRNA的表达水平来减弱炎症反应。同时,SAMC可以减少MDA的含量,增加SOD和GSH的水平来逆转氧化应激。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AMC发挥体外抗炎和抗氧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抑制NF-κB信号通路和激活Nrf2信号通路。4.SAMC纳米混悬剂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SAMC-NS对ALI小鼠肺水肿程度的影响、肺组织病理评价、SAMC-NS抗炎和抗氧化作用评价以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探索。采用气管滴注的方式建立体内ALI小鼠模型,30 min后,分别灌胃给药SAMC-NS(10、30、60 mg/kg)或阳性对照药N-乙酰半胱氨酸(NAC,500 mg/kg)。24 h后处死小鼠,收集小鼠的肺灌洗液及肺组织进行SAMC-NS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给予ALI小鼠SAMC-NS治疗后显着改善了 ALI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减弱了肺水肿程度。肺灌洗液中的炎性细胞计数和ELISA实验结果证明,SAMC-NS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的渗入和浸润以及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来调节炎症。另外,对肺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测定结果指出,SAMC-NS通过降低MDA的水平以及减少抗氧化物SOD和GSH的消耗来减轻LPS引起的氧化应激。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手段探究SAMC-NS治疗ALI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SAMC-NS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炎症介质iNOS和COX2的蛋白表达来调节炎症。同时,SAMC-NS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来上调抗氧化/解毒蛋白的表达来逆转氧化应激,包括HO-1和NQO1蛋白。综上,SAMC-NS对ALI的治疗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NF-κB 和 Keap1/Nrf2 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课题首先针对SAMC的溶解性不佳问题,采用高压微射流均质法制备了 SAMC纳米混悬剂,并考察了其理化性质。另外,为进一步提高SAMC-NS的稳定性,本课题通过冷冻干燥技术将SAMC纳米混悬剂制成冻干粉剂并且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将SAMC制成纳米混悬剂后显着提高了其溶解度和体外溶出度。然后,本课题在细胞和动物两个水平评价了 SAMC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显示,SAMC对急性肺损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是SAMC可以通过调控NF-κB和Nrf2信号通路来有效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肢体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概述 |
| 2、炎症小体的作用机制 |
| 3、细胞焦亡参与ALI发病过程 |
| 4、LncRNA对细胞焦亡和ALI的影响 |
| 5、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对疾病的影响 |
| 6、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
| 第一部分 RAPA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LIR诱导的ALI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步骤 |
| 3 结果 |
| 3.1 RAPA缓解LIR诱导的ALI |
| 3.2 RAPA在 ALI大鼠中发挥抗氧化作用 |
| 3.3 RAPA通过抑制细胞焦亡保护LIR诱导的ALI |
| 3.4 RAPA减轻LIR诱导的炎症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大鼠LIR肺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步骤 |
| 3 结果 |
| 3.1 数据质量评估与比对 |
| 3.2 Clean reads的基因结构分析和染色体位置分布 |
| 3.3 差异表达的lncRNA和 mRNA |
| 3.4 差异表达mRNA和 lncRNA功能富集分析 |
| 3.5 lncRNA-miRNA-mRNA的 ceRNA分析结果 |
| 3.6 候选lnRNA的 qRT-PCR验证 |
| 3.7 lncRNA-miRNA-mRNA共表达网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三部分 LOC102553434 在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功能研究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3 结果 |
| 3.1 RAPA保护肺泡上皮细胞免受LPS损伤 |
| 3.2 RAPA调控LOC102553434、rno-miR-674-5p和 MMP9 的表达 |
| 3.3 干扰LOC102553434 恢复LPS损伤的肺泡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 |
| 3.4 LOC102553434 干扰抑制LPS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焦亡和MMP9 的表达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全文总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综述 肢体缺血再灌注急性肺损伤概述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方法 |
| 2 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ICT 可降低 LPS 诱导的小鼠 ALI BALF 中白细胞总数 |
| 3.2 ICT 可减轻 LPS 诱导的小鼠 ALI 肺组织病理学改变 |
| 3.3 ICT 可降低 LPS 诱导的小鼠 ALI 肺组织 W/D |
| 3.4 ICT 可抑制 LPS 诱导的小鼠 ALI 肺组织的 MPO 活性 |
| 3.5 ICT 可抑制 LPS 诱导的小鼠 ALI 肺组织的 MDA 含量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综述)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缩略词表 |
| 第1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1.1 纳入标准 |
| 1.1.2 排除标准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诊断标准 |
| 1.2.2 各项指标的检测及仪器设备 |
| 1.3 研究设计 |
| 1.4 统计方法 |
| 第2章 结果 |
| 2.1 脓毒症 |
| 2.1.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
| 2.1.2 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情况 |
| 2.1.3 脓毒症与肝脏酶学 |
| 2.1.4 脓毒症与肾功能 |
| 2.1.5 脓毒症与炎症、营养指标 |
| 2.2 脓毒症并发ARDS |
| 2.2.1 脓毒症并发ARDS患者一般资料 |
| 2.2.2 研究对象慢性基础疾病的情况 |
| 2.2.3 脓毒症并发ARDS与评分系统 |
| 2.2.4 脓毒症并发ARDS的相关指标 |
| 2.2.5 脓毒症并发ARDS危险因素的分析 |
| 2.2.6 .相关指标对脓毒症并发ARD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 |
| 第3章 讨论 |
| 3.1 脓毒症相关概述 |
| 3.2 炎症指标与脓毒症 |
| 3.2.1 WBC与脓毒症 |
| 3.2.2 CRP与脓毒症 |
| 3.2.3 PCT与脓毒症 |
| 3.3 脓毒症与器官功能障碍 |
| 3.3.1 肝脏功能与脓毒症 |
| 3.3.2 肾脏功能与脓毒症 |
| 3.3.3 肺脏与脓毒症 |
| 3.4 贫血与脓毒症并发ARDS |
| 3.5 脓毒症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6 潜在标志物对脓毒症并发ARDS早期诊断的预测价值分析 |
| 3.7 总结与展望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脓毒症肺损伤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急性肺损伤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对照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部分 氧化应激参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早期肺组织纤维增生反应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临床治疗方案 |
| 2.3 BALF采集及指标测定 |
| 2.4 统计学分析 |
| 3.结果 |
| 3.1 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 3.2 ARDS患者BALF中 NT-PCP-III、TGF-β1 水平升高 |
| 3.3 ARDS患者肺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升高 |
| 3.4 ARDS患者肺部早期纤维增生反应影响预后 |
| 4.讨论 |
| 5.结论 |
| 第二部分 褪黑素调控Nrf2-ARE信号通路改善脂多糖致小鼠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
| 1.引言 |
| 2.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主要试剂 |
| 2.3 主要器材 |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 2.5 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3.1 褪黑素改善LPS诱导的小鼠炎症后肺纤维化 |
| 3.2 褪黑素通过Nrf2-ARE途径降低LPS诱发的氧化应激反应 |
| 3.3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EMT,改善肺纤维化 |
| 4.讨论 |
| 5.结论 |
| 第三部分 褪黑素调控GSK-3β/Nrf2 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人肺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
| 1.引言 |
| 2.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2 实验方法 |
| 3.结果 |
| 3.1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的人肺泡上皮细胞EMT的发生 |
| 3.2 褪黑素抑制LPS诱导EMT过程中的ROS产生 |
| 3.3 褪黑素改善LPS诱导的人肺泡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
| 3.4 褪黑素通过 Nrf2 途径抑制 LPS 诱导的 EMT |
| 3.5 Nrf2 沉默消除了褪黑素对LPS诱导EMT的保护作用 |
| 3.6 褪黑素通过PI3K/GSK-3β轴调控Nrf2 信号通路拮抗LPS诱导的EMT |
| 4.讨论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Nrf2 在急性肺损伤后肺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脓毒症研究现状 |
| 1.2 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
| 1.2.1 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 |
| 1.2.2 急性肺损伤治疗现状 |
| 1.3 NLRP3 炎症小体概述 |
| 1.4 NLRP3 炎症小体与急性肺损伤 |
| 1.5 海藻硒多糖概述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动物 |
| 2.2 主要仪器 |
| 2.3 主要试剂 |
| 2.4 主要试剂配制 |
| 2.5 实验方法 |
| 2.5.1 实验动物分组 |
| 2.5.2 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
| 2.5.3 大鼠生存时间及状态观察 |
| 2.5.4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制备 |
| 2.5.5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
| 2.5.6 肺组织W/D值测定 |
| 2.5.7 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炎症因子ELISA测定 |
| 2.5.8 肺组织氧化指标MDA、GSH-PX和 SOD测定 |
| 2.5.9 蛋白印迹分析(Western Bolt) |
| 2.6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 3.1 脓毒症老年大鼠生存情况 |
| 3.2 肺脏组织病理改变及W/D值 |
| 3.3 血清及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含量 |
| 3.4 肺组织氧化指标MDA、GSH-PX和 SOD测定 |
| 3.5 肺脏组织NLRP3 炎症小体通路蛋白含量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脓毒症模型的选择 |
| 4.2 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存活时间的影响 |
| 4.3 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组织的影响 |
| 4.4 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血清和BALF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
| 4.5 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
| 4.6 海藻硒多糖对脓毒症老年大鼠肺组织中NLRP3 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
| 第五章 结论 |
| 5.1 主要结论 |
| 5.2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NLRP3炎症小体激活机制及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2 方法 |
| 2.2.1 动物模型制备 |
| 2.2.2 实验试剂制备 |
| 2.2.3 肺组织光镜下的病理观察 |
| 2.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 2.2.5 肺组织蛋白提取与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 2.3 统计学处理 |
| 3 结果 |
| 3.1 RSG预处理减轻LPS诱发小鼠ALI |
| 3.2 RSG预处理减轻LPS致损后小鼠肺组织炎症 |
| 3.3 RSG预处理阻断LPS致损后肺部NF-κB通路的激活 |
| 3.4 RSG预处理减轻LPS致损后肺部NOX-4表达上调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6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综述 PPARγ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Lyn激酶在调节肺部炎症固有免疫细胞功能中的作用(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急性肺损伤概述 |
| 1.1.1 ARDS的定义 |
| 1.1.2 流行病学,发病率和死亡率 |
| 1.1.3 环境和遗传影响 |
| 1.1.4 ALI/ARDS的病理生理 |
| 1.1.5 ARDS的放射学 |
| 1.1.6 ARDS病理生理的分子机制研究 |
| 1.1.7 ARDS有效的治疗方法 |
| 1.1.8 ALI/ARDS的实验方法 |
| 1.2 香兰素的药理学研究 |
| 1.2.1 香兰素的合成 |
| 1.2.2 香兰素的药理作用 |
| 1.3 炎症反应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
| 1.3.1 促和抗炎细胞因子涉及ARDS |
| 1.3.2 导致急性肺损伤的炎症途径 |
| 1.3.3 针对炎症途径的天然产物 |
| 1.4 氧化应激与ALI/ARDS |
| 1.5 Nrf2:一种抗炎抗氧化转录因子 |
| 1.6 结语 |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设备 |
| 2.1.2 实验耗材 |
| 2.1.3 主要试剂 |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 2.1.5 实验细胞及培养 |
| 2.1.6 动物来源及饲养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ALI模型的构建 |
| 2.2.2 肺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测 |
| 2.2.3 MPO活性的测定 |
| 2.2.4 炎性细胞因子蛋白水平的测定 |
| 2.2.5 细胞及小鼠组织RNA的提取 |
| 2.2.6 实时PCR荧光定量 |
| 2.2.7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杂交 |
| 2.2.8 细胞生存能力分析 |
| 2.2.9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
| 2.2.10 FRAP,CAT,SOD,GSH,ROS,MDA的蛋白质水平的测定 |
| 2.2.11 细胞及动物组织核蛋白提取 |
| 2.2.12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
| 2.2.13 统计分析 |
| 第3章 实验结果 |
| 3.1 香兰素可以抑制ALI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反应 |
| 3.2 香兰素可以抑制ALI发生过程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
| 第4章 讨论 |
| 4.1 香兰素在ALI/ARDS中的抗炎作用 |
| 4.2 香兰素在ALI/ARDS中的抗氧化应激作用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前言 |
| 一、ALI研究概况 |
| 1 ALI的定义及历史背景 |
| 2 ALI的发病机制 |
| 3 ALI的治疗现状 |
| 二、SAMC研究现状 |
| 1 SAMC概述 |
| 2 SAMC的药理作用 |
| 3 SAMC用于治疗ALI的理论基础 |
| 4 SAMC理化性质 |
| 三、纳米混悬剂给药系统 |
| 1 纳米混悬剂概述 |
| 2 纳米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
| 3 纳米混悬剂的应用 |
| 四、本课题设计思路及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S-烯丙基巯基半胱氨酸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表征 |
| 一、引言 |
| 二、实验仪器与试药 |
| 1 实验仪器 |
| 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 三、实验方法 |
| 1 SAM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 2 SAMC-NS的基本处方和制备工艺 |
| 3 SAMC-NS的粒径、PDI和Zeta电位的测定 |
| 4 SAMC-NS制备工艺的考察 |
| 5 SAMC-NS的处方筛选 |
| 6 最优处方三批重现性考察 |
| 7 SAMC-NS的理化性质考察 |
| 四、实验结果 |
| 1 SAMC含量测定方法考察结果 |
| 2 SAMC-NS工艺考察结果 |
| 3 SAMC-NS制剂处方筛选结果 |
| 4 最佳处方与工艺 |
| 5 三批样品重现性结果 |
| 6 SAMC-NS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 |
| 五、讨论 |
| 六、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SAMC纳米混悬剂冻干制剂的制备 |
| 一、引言 |
| 二、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 1 实验仪器 |
| 2 实验试剂 |
| 三、实验方法 |
| 1 冻干工艺的确定 |
| 2 SAMC-NS冻干制剂的质量评价 |
| 3 SAMC-NS冻干制剂的饱和溶解度测定 |
| 4 SAMC-NS冻干制剂的体外溶出度研究 |
| 四、实验结果 |
| 1 冻干处方筛选结果 |
| 2 SAMC-NS冻干制剂的质量评价 |
| 3 SAMC-NS冻干制剂的饱和溶解度测定结果 |
| 4 SAMC-NS冻干制剂的体外溶出结果 |
| 五、讨论 |
| 六、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SAMC体外抗炎抗氧化作用及机制研究 |
| 一、引言 |
|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 |
| 1 实验仪器 |
| 2 药物与试剂 |
| 3 实验细胞 |
| 4 实验试剂配制 |
| 三、实验方法 |
| 1 NR8383细胞培养 |
| 2 细胞活力测定(CCK-8法) |
| 3 体外模型的建立 |
| 4 SAMC对LPS诱导的NR8383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 5 SAMC对LPS诱导的NR8383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mRNA的影响 |
| 6 SAMC对LPS诱导的NR8383细胞中MDA、SOD、GSH的影响 |
| 7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 |
| 四、实验结果 |
| 1 SAMC对NR838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 2 SAMC减少LPS诱导的NR8383细胞中NO的生成 |
| 3 SAMC抑制LPS诱导的NR8383细胞中炎症因子的释放 |
| 4 SAMC对NR8383细胞中MDA、SOD、GSH的影响 |
| 5 SAMC抑制LPS激活的NF-κB炎性信号通路 |
| 6 SAMC激活抗氧化信号通路Nrf2 |
| 五、讨论 |
| 六、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SAMC纳米混悬剂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 |
| 一、引言 |
|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 |
| 1 实验仪器 |
| 2 试剂与药物 |
| 3 实验动物 |
| 三、实验方法 |
| 1 Balb/c小鼠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的建立 |
| 2 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
| 3 BALF中各类炎症细胞计数 |
| 4 BALF中的蛋白浓度测定 |
| 5 肺组织湿重/干重比(W/D)的测定 |
| 6 肺组织病理评估 |
| 7 肺组织匀浆的制备 |
| 8 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测定 |
| 9 BALF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测定 |
| 10 肺组织匀浆中氧化应激指标MDA、GSH和SOD含量的测定 |
| 11 Western blot法检测炎性信号通路NF-κB和抗氧化信号通路Nrf2相关蛋白的表达 |
| 12 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的相关蛋白 |
| 四、实验结果 |
| 1 SAMC纳米混悬剂减弱LPS诱导的ALI小鼠的肺水肿程度 |
| 2 SAMC纳米混悬剂改善ALI小鼠的肺组织病理损伤 |
| 3 SAMC纳米混悬剂减少ALI小鼠BALF中总细胞和炎性细胞的数量 |
| 4 SAMC纳米混悬剂降低ALI小鼠肺组织中MPO活力 |
| 5 SAMC纳米混悬剂抑制ALI小鼠BALF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的产生 |
| 6 SAMC纳米混悬剂减轻ALI小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 |
| 7 SAMC纳米混悬剂抑制LPS诱导的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炎性介质的表达 |
| 8 SAMC纳米混悬剂激活Nrf2信号通路并且诱导相关抗氧化基因的表达 |
| 9 SAMC纳米混悬剂减轻体内LPS诱导的ALI通过NF-κB和Nrf2信号通路 |
| 五、讨论 |
| 六、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