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CCD在WHA-10 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鹏[1](2016)在《大面积X射线探测器封装结构设计分析》文中指出X射线平板探测器封装是X射线间接成像平板探测器的关键部件,是影响平板探测器成像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整个X射线探测器的一个承载基础,X射线探测器的封装设计直接影响其内部部件的工作环境及探测器的成像效果。一个优秀的X射线探测器封装不是将内部结构简单的拼凑起来,而是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良好的机械性能来满足探测器关键部件工作环境的要求。基于X射线平板探测器的无损检测技术无论在医学上还是工业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在世界上所使用的X射线探测器主要来源于几大国外企业:日本Canon、美国Varian、法国Thales及加拿大IDC等公司,大陆企业如万东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康达国际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等均使用的进口设备。实现高分辨率大面积X射线探测器的国产化对我国科学事业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虚拟样机技术设计样机并以批量化生产为目标,设计出一种满足项目要求的2×2CCD阵列的高分辨率大面积平板探测器封装结构。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X射线探测器虚拟样机设计、基于ANSYS的X射线探测器封装密封性能评测、X射线探测器物理样机装配及应用测试。第一部阐述了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况以及2×2CCD阵列的高分辨率大面积X射线探测器虚拟样机的主要部分及设计方案:2×2光锥阵列的无缝拼接、光锥阵列与大面积CsI:Tl闪烁屏及2×2CCD阵列耦合成探头部分的密封结构、低温液冷系统与探头部分连接处的密封结构设计、水冷头的安装压紧设计。创新提出了穿板宝塔头的结构设计方案,相比国内外此类探测器的封装结构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且具有置换性强,结构简洁等优点。第二部分论述了基于ANSYS的X射线探测器虚拟样机的密封性能分析,主要就探头密封部分及冷却系统在X射线探测器前后舱的连接部位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通过比压力云图证明了所设计的封装满足技术要求。第三部分描述了X射线探测器样机应用测试过程,并对其性能参数做了评估,发现研制的X射线探测器达到了国外厂商同类先进产品的性能水平。随后对研制的探测器进行了部分应用,如无损检测和X射线粉末衍射。以实际成像的图片例证了所设计的X射线探测器的封装结构满足项目要求。

李强[2](2013)在《纳米银凝胶防治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文中指出第1章局部使用纳米银凝胶制剂对大鼠脊神经及软组织和重要内脏的毒性研究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手术中,伤口局部使用纳米银凝胶对邻近的脊神经组织、软组织及重要内脏器官有无毒性作用及影响。方法:取健康SD大鼠48只,体重约80-100g,随机平均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及B、C组(实验组),每组16只。三组大鼠均行腰部后正中入路L4-6部位手术,显露并切开L5椎板撕裂相对应的硬脊膜,A组大鼠不放置任何制剂,直接缝合伤口;B、C组大鼠分别放入5mg/kg、1mg/kg体重的纳米银凝胶后缝合伤口。术后72小时和术后1个月每组各处死大鼠8只获取标本,对标本进行组织中银含量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术后72小时,两个试验组(B、C组)的所有组织标本内的银含量均高于空白组(A组)。进行SNK-q检验,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两试验组大鼠所有组织标本银含量均值95%可信区间,得到区间内的最高值为3.86μg/g(2)术后1个月,两个试验组大鼠的各类组织器官内的银含量与空白组的银含量相差细微,做SNK-q检验,证实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3)三组大鼠72小时、1个月时间段所取的脊髓、伤口周围肌肉、肝、肾、心、肺组织学检查均无显着病理性改变。结论:一定剂量范围内的纳米银凝胶局部用于大鼠脊柱后路手术伤口是安全的,包括短期(急性期)、长期(慢性期)都是安全的。第2章局部使用纳米银凝胶对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预防作用观察目的:初步分析纳米银凝胶在预防大鼠的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中的效果方法:健康SD大鼠20只,体重80-100克,随机均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组)。均行后路L4-6手术,伤口内放入Lux操纵子(发光基团)标记的葡萄球菌细菌悬液0.1ml,并在伤口内放入一段金属异物(克氏针);A组伤口直接缝合,B组大鼠伤口内另放入1mg/kg体重剂量的纳米银凝胶后缝合。两组均于术后2周用IVIS100可见光成像系统行活体生物荧光照相并计算感染大鼠的数量,照相后处死动物,取标本做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A组感染率为88.9%,B组感染率为40%,采用卡方检验,证实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伤口周围肌肉组织病理切片检查结果:A组大部分呈明显炎性改变;B组未见异常。结论:局部应用纳米银凝胶预防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是有效可行的。第3章局部使用纳米银凝胶制剂对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作用目的:观察纳米银凝胶局部使用治疗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效果。方法:对30只SD大鼠全部进行腰椎后路手术(具体方法同第二章A组),在手术后1周时行荧光照相,确认感染的再次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仅行清创手术,保留克氏针;B组行清创、保留克氏针并放入1mg/kg纳米银凝胶。术后继续饲养动物至清创术后2周,麻醉动物行活体生物荧光照相确认感染数量,照相之后处死大鼠行病理学检查。结果:30只大鼠经第一次手术,1只麻醉意外死亡,剩下29只,经荧光照相,26只确认感染。最终结果如下:(1)A组:经清创手术后,死亡率:46.1%,感染控制率:38.5%。(2)B组:经清创手术手术后,死亡率:8.3%,感染控制率:83.3%。采用卡方检验,证实A、B组死亡率、感染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伤口肌肉组织病检结果:A组大部分明显炎症、水肿、坏死,B组大部分正常。结论:纳米银凝胶对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作用是有效的。

洪华庆[3](2010)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米粒质量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大米的碎米率、垩白度、黄米率常常是影响大米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反映稻米种植水平,稻米加工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开发的大米质量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检测大米图片、视频中的碎米率、垩白度和黄米率。系统可以作为检测机构检测大米质量的检测仪器,也可以用于大米收购过程中的质量评定,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大米生产企业的实时质量监测。米粒质量的检测是建立在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相关理论基础上的。文中首先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实现结构框图,其次介绍了图像采集系统的说明和实现方法,然后介绍了大米图像预处理中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了讨论,得出最适合本系统的算法,最后具体介绍了检测碎米粒、垩白度和黄米粒的实现算法,并提出了自己新的算法。系统实现的算法主要包括图像预处理算法和图像检测算法。图像的预处理中首先将摄像头采集的RGB真彩色大米图像转换为灰度图像,然后讨论了中值滤波、高斯滤波、均值滤波、图像锐化、形态学操作对图像处理的影响,在分析比较后最终选择采用中值滤波加上拉普拉斯锐化的处理算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在碎米粒检测中介绍了长宽比检测法、面积投影检测法和周长检测法,并提出了一种综合以上几种方法的新方法。同时介绍了在以上算法中用到的图像分割和区域标记的方法。垩白米的检测采用的基于灰度阈值的方法,文章给出了经过反复实验得出的垩白像素阈值。在黄米粒的检测中,我们讨论了各种颜色空间对黄米粒检测的可行性,同时选择了CMY空间和HSI空间进行黄米粒检测,得到了理想的结果。系统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评定大米的质量:大米的碎米率、垩白度和黄米粒率。系统通过实验的方法,不断调整有关算法和参数数据,最终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文中给出了系统检测的效果图。文章最后介绍了基于以上算法开发的软件界面及使用方法,并对米粒质量检测系统做出总结。

范红敏[4](2007)在《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肺结核是尘肺主要的并发症,也是尘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尘肺患者是发生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尘肺结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这些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当地矿区和居民结核的流行情况、尘肺结核的控制措施、尘肺患者的遗传因素、感染的结核杆菌的菌型特征等。本研究应用现况调查研究方法,在国有煤矿中选取6个煤矿的所有存活尘肺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集血液标本、收集结核菌株,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流行的现状和分布特征;采用现况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分析煤工尘肺结核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尘肺结核的控制策略和措施;采用1:1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RFLP)检测TNF-α-238G/A、-308G/A的基因多态性,分析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采用MIRU分型方法分析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型特征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尘肺结核的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6个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为13.63%。不同地区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不同(P<0.0001),安徽C矿尘肺结核的合并率最高,达23.26%;其次是辽宁D矿、北京B矿、山东F矿和河北A矿,其尘肺结核的合并率分别为17.47%、17.02%、10.99%、8.90%;河南E矿的尘肺结核合并率最低为1.41%。影响尘肺合并结核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尘肺发病的病程、结核接触史、工种、尘肺期别、煤矿别、开始接尘年代。2.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知识/意识差;煤工尘肺结核患者以被动发现为主;煤矿企业的职防与结防机构防治尘肺结核的工作有待改善,职防与结防工作人员学历偏低,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3.病例组中,TNF-α-308位点GG、G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3.10%、40.71%和6.19%;对照组中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8.14%、28.32%和3.54%,两组人群基因型频率差异无显着性(x2=5.44,P=0.07)。病例组和对照组携带TNF-α-308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6.55%和17.70%,病例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有显着性(x2=5.14,P=0.02)。病例组中,TNF-α-238位点GG、GA、AA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61%、10.62%和1.77%,对照组中这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2.92%、7.08%和0,两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1.81,P=0.19)。病例组和对照组携带TNF-α-238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7.08%和3.54%,病例组比对照组高,但差异无显着性(x2=2.82,P=0.09)。经年龄、体质指数、卡介苗接种史、结核接触史、开始接尘年龄、接尘工龄等因素调整后,携带TNF-α-238GA/AA型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与携带TNF-α-238GG型者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差异无显着性(OR=4.295,x2=1.27,P=0.2598);TNF-a-308GA/AA发生肺结核的危险性是TNF-a-308GG型的3.959(95%CI:1.297-12.086)倍,呈明显的等位基因效应关系。以TTNF-a-238GG和TNF-a-308GG为参照组,TNF-a-238GG和TNF-a-308GA发生肺结核的风险是参照组的1.98(95%CI:1.06-3.71,P=0.0118)倍;其他组合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分析结果表明以BMI<20和TNF-a-308GG基因型为参照组,BMI≥20和TNF-a-308GA或AA基因型共同存在时,交互作用产生的ORint为26.85,提示此基因变异与BMI之间存在正交互作用(似然比检验,P=0.0024)。TNF-a-238位点和TNF-a-308位点与卡介苗接种史及结核接触史存在负交互作用。4.结核杆菌临床分离株按是否成簇分为两型。成簇菌株可根据聚类分型的结果分为10型。在成簇菌株中,以Ⅲ、Ⅳ、Ⅴ、Ⅶ型所占比例较大。北京B矿收集到的菌株多聚集在Ⅲ型(7/42)、Ⅳ型(6/42)和Ⅶ型(7/42);安徽C矿收集到的菌株多聚集在第V型(9/18)和Ⅳ型(4/18)。尘肺患者结核菌株多聚集在Ⅳ型(7/20);非尘肺患者结核菌株多聚集在Ⅲ型(5/40)、Ⅴ型(9/40)和Ⅶ型(5/40)。北京B矿和安徽C矿的研究菌株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着性;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基因型分布差异亦无显着性。结核分枝杆菌MIRU分型的结果显示菌型成簇与否在尘肺患者、煤矿、文化程度、吸烟、结核接触史、初治/复治情况、耐药与否等因素间分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1.6个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为13.63%。不同地区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不同;影响尘肺合并结核的因素有人均月收入、人均居住面积、尘肺发病的病程、结核接触史、工种、尘肺期别、煤矿别、开始接尘年代。2.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知识/意识差;煤工尘肺结核患者以被动发现为主;煤矿企业的职防与结防机构防治尘肺结核的工作有待改善,职防与结防工作人员学历偏低,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3.TNF-a-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发生有关,携带TNF-a-308GG基因型的不易感染结核,携带TNF-a-308GA或AA基因型者感染结核的危险性增加。本研究未发现TNF-a-23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发生有关。TNF-a-238位点和TNF-a-308位点基因与卡介苗接种史、结核接触史、BMI间存在交互作用;4.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基因型之间未见差异,结核杆菌的基因型未发现不同地区煤矿分布的差异,说明结核菌株可能有相同的来源。

杨学会[5](2003)在《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陈佳璇[6](2003)在《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既是对“字母词”当今这个汉语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的分析,也是对“易读性”这个历来我国新闻语言中被忽略的课题的探讨。 汉语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词语用汉字表达,但近几年来,大众传播中却出现了大量的由字母构成的词语:如GDP、BOT、ABS、DVD、IP、WC…… 对这些字母词一方面我国以往的母语教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很多人对此不知所谓;另一方面,它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字母词也由此而成为当前我国语言生活中一个聚讼甚多的热点问题,当然,同时也就成为我国新闻语言研究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新闻是一种根据受众的需要而及时发布新近发生、发现事件的信息的行为。这就要求它尽可能地接触最大数量的受众,所以,它就必须尽可能地采用人们容易理解的书写形式或表达方式。”新闻受众对新闻语言理解的难易问题就是新闻语言的“易读性”问题。 我国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既面临与西方新闻语言相同的问题,又存在由于汉语的特征所造成的“自己的问题”。字母词可以说就是一个由于汉语固有特征和社会文化发展相冲突而产生的我国新闻语言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当下中国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来说,我们以为,最需解决的首先就是字母词问题。 在对我国新闻语言习用研究范式加以反思和对字母词重新加以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问题。其中包括 ——汉语新闻语言的受众能够理解字母词吗? ——字母词对汉语新闻语言的易读性有何影响? ——汉语新闻语言中什么样的受众能够理解字母词? ——汉语新闻语言的受众比较理解(或不理解)哪一类字母词? ——汉语新闻语言应该接纳字母词吗? ——汉语新闻语言应该如何接纳字母词?使用字母词有没有规律可循? 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首先就必须对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字母词使用现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此,我们对2002年8月全国15种报纸使用的全部字母词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共使用字母词6186词/次,含字母词2266个。这其中,语用频率最高的字母词是WTO、IT、GDP、NBA、ISO、MBA、VCD、TBM、DVD、CEO等。 在对2266各字母词的全部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其中语用频率最高的前50个字母词,设计制成“字母词易读性测量表”,对不同文化程度的100位受试者进行了理解度测量,结果发现受试人群理解正确率能达到50%以上的,仅有十个字母词,占样本的20%;而理解正确率低于10%的字母词有18个,占样本的36%。由此可见,受众对这些字母词的理解率还是偏低的。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语用效能固然不可忽视,但是,其易读性指标却不容乐观。 据此,我们提出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若干语用条件与策略。

程耀瑜[7](2003)在《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及高性能数字成像系统研制》文中指出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是射线无损检测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基础和研制一种高性能的、适用于高低能X射线的、低成本数字实时成像系统,以适用于对大、中型工件的无损检测。 首先介绍了课题的意义、要求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总结了射线种类、性质和产生方法;射线成像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成像工艺的选择方法。分析对比了多科实时成像系统的优缺点,提出了评价实时成像系统的两种方法。 然后针对课题的要求,提出了研制基于高分辨率闪烁晶体转换屏和科学级CCD相机的高性能数字成像系统(内视仪)。确定了转换屏类型,为了节约成本和满足特殊要求,开发研制了CCD(电荷耦合器件)芯片基础上的科学级相机,开发了利用计算机EPP(增强并行接口)远距离流水线图像采集技术,研制了相应的电路。设计了的光学系统以及供电电路等。分析了内视仪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各个因素的特性,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包括CCD暗电流不一致性,CCD光响应不一致性,光学系统渐晕,转换屏对射线响应不一致性。 实验证明,本文开发的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达到了课题的要求,与其它成像系统相比有其独特点。文中也说明了不足之处和需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二、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大面积X射线探测器封装结构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1.2 X射线成像技术的原理
    1.3 X射线探测器发展历史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现代设计方法的探测器封装设计
    2.1 现代设计方法
        2.1.1 现代设计方法的发展
        2.1.2 现代设计方法流派
        2.1.3 现代设计方法主要内容
    2.2 本文研究的探测器原理
    2.3 探测器主要构成元器件选择
        2.3.1 探测器的主要构成部分
        2.3.2 关键部件
    2.4 探测器封装设计方案
        2.4.1 探测器制冷方案选择
        2.4.2 光学纤维光锥 2*2 阵列安装方案
        2.4.3 光锥阵列与CCD阵列耦合
        2.4.4 X射线探测器密封设计
        2.4.5 探测器封装主体结构
        2.4.6 探测器虚拟样机装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探测器密封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3.2 探测器封装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3.2.1 定义参数
        3.2.2 建立几何模型
        3.2.3 划分网格
        3.2.4 FEA力边界条件及位移边界条件
        3.2.5 求解及FEA分析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探测器物理样机组装及测试
    4.1 探测器封装关键制造工艺
    4.2 探测器物理样机组装
    4.3 X射线探测器性能表征
        4.3.1 量子检出效率
        4.3.2 调制传递函数
        4.3.3 噪声功率谱
    4.4 X射线探测器样机应用及测试
        4.4.1 测试平台搭建
        4.4.2 探测器物理样机应用及测试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纳米银凝胶防治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局部使用纳米银凝胶制剂对大鼠脊神经及软组织和重要内脏的毒性研究
    1. 试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2章 纳米银凝胶对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预防作用观察
    1.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3章 纳米银凝胶对大鼠脊柱后路手术术后感染的治疗作用
    1 试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米粒质量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计算机视觉技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方案
    1.5 本人所做的工作
第2章 图像采集硬件与软件系统
    2.1 系统原理与组成
    2.2 系统硬件介绍
        2.2.1 图像采集卡
        2.2.2 系统主板
        2.2.3 系统硬件实物图
    2.3 系统软件介绍
        2.3.1 奥泰图像SDK开发包
        2.3.2 BMP文件结构及其存取
        2.3.3 BMP图像位图数据的访问
        2.3.4 设备无关位图(DIB)
        2.3.5 调色板
        2.3.6 DIB访问函数
    2.4 小结
第3章 图像预处理
    3.1 图像灰度化
        3.1.1 灰度化原理
        3.1.2 处理结果分析
    3.2 图像滤波
        3.2.1 邻域平均法及改进算法
        3.2.2 中值滤波
        3.2.3 高斯滤波
        3.2.4 滤波结果分析
    3.3 图像锐化
        3.3.1 锐化原理
        3.3.2 锐化结果分析
    3.4 数学形态学处理
    3.5 小结
第4章 碎米率检测
    4.1 碎米率的概念
    4.2 图像分割
        4.2.1 最大方差阈值分割
        4.2.2 自定义阈值分割
    4.3 区域标记
        4.3.1 递归标记
        4.3.2 序贯标记
    4.4 边缘检测
        4.4.1 Robert算子
        4.4.2 Sobel算子
    4.5 碎米粒的检测方法
        4.5.1 周长检测法
        4.5.2 长宽比检测法
        4.5.2.1 长宽比法检测原理
        4.5.2.2 检测流程图
        4.5.3 面积投影检测法
        4.5.4 综合检测法
        4.5.5 检测结果
    4.6 小结
第5章 垩白米和黄米粒检测
    5.1 垩白米检测
        5.1.1 垩白米的概念
        5.1.2 垩白米的检测方法
        5.1.3 检测流程图
        5.1.4 检测结果
    5.2 黄米粒的检测
        5.2.1 黄米粒的概念
        5.2.2 颜色空间
        5.2.2.1 RGB空间
        5.2.2.2 CMY色彩空间
        5.2.2.3 HSI色彩空间
        5.2.3 黄米粒的检测
        5.2.3.1 HSI空间检测
        5.2.3.2 CMY空间检测
    5.3 小结
第6章 软件功能与操作
    6.1 图像预处理模块
    6.2 碎米粒检测模块
    6.3 垩白米检测模块
    6.4 黄米粒检测模块
    6.5 视频检测模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思路、研究设计流程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设计的流程
        (三) 技术路线
    三、研究目的
    四、论文基本结构
研究现场的介绍
    一、6个煤矿的一般情况
        (一) 河北A矿的一般情况
        (二) 北京B矿一般情况
        (三) 安徽C矿一般情况
        (四) 辽宁D矿一般情况
        (五) 河南E矿一般情况
        (六) 山东F矿一般情况
    二、各矿粉尘浓度资料
    三、各矿煤工尘肺患者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
        (一) 6个煤矿的尘肺患病率分析
        (二) 各矿2006年9月底煤工尘肺患者的工龄构成
        (三) 各矿2006年9月底断面煤工尘肺患者年龄构成
    四、2006年9月底研究现场所在地区的结核疫情基本情况
    五、小结
第一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分布特征及分布影响因素的现况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统计分析方法
        五、伦理问题
        六、质量控制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分布特征
        三、按工种、接尘工龄等因素调整的煤矿别尘肺结核合并率
        四、影响煤工尘肺合并结核分布的因素分析
    讨论
        一、本次研究的重要性和创新点
        二、本次研究的特点
        三、本次调查研究煤工尘肺结核的合并率与既往研究结果比较
        四、煤工尘肺结核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分析
        五、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六、今后研究的方向
    小结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结核控制的现状及对策的探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伦理问题
        五、资料的分析方法
        六、质量控制
    结果
        一、煤工尘肺患者肺结核知识、信念、行为
        二、煤工尘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与管理现状
        三、职防与结防机构开展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现状
    讨论
        一、煤工尘肺患者的肺结核病认知、态度和行为
        二、尘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与管理现状
        三、职防与结防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现状
        四、改善煤工尘肺患者结核病控制的措施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肿瘤坏死因子-α(TNF)基因多态性与尘肺结核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三、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伦理问题
        五、质量控制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影响尘肺合并肺结核的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
        三、TNF-α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关系
    讨论
        一、本次研究的重要性
        二、候选基因的选择
        三、本次研究特点
        三、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四、组合分析和风险评估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五、遗传、环境因素交互作用与尘肺合并结核的关系
        六、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偏倚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国有煤矿煤工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分型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现场调查
        二、菌株的收集
        三、实验室工作
        四、资料的分析方法
        五、伦理问题
        六、质量控制
    结果
        一、两组菌株来源人群的基本特征
        二、结核分枝杆菌菌型分型的一般情况
        三、结核分枝杆菌菌型(MIRU分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一、尘肺结核菌株与非尘肺结核菌株的基因多态性
        二、研究菌株的分子特征
        三、MIRU分型成簇的影响因素
        四、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一、小结与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今后研究的方向
附录1 调查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聚类分析结果
综述一 尘肺结核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结核病流行趋势与控制
综述三 肿瘤坏死因子-α与尘肺及肺结核的关系研究进展
综述四 结核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6)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英文提要
一 引言
二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易读性问题的提出
    (一) 我国新闻语言研究习用范式的路径及其问题
    (二) “言语行为范式”视野中的新闻语言易读性问题
    (三) 现代汉语字母词已有的认识与问题
三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使用状况的调查
    (一) 调查方案的设计
    (二) 调查分析之一:15种报纸中字母词的总量及其分布
    (三) 调查分析之二:字母词的词形分类及其数量分布
    (四) 调查分析之三:字母词的造词法
    (五) 调查分析之四:字母词的语义内容
    (六) 调查分析之五:语用频率最高和最低的字母词
    (七) 调查分析之六:字母词在句子中的组合方式
    (八) 调查分析之七:字母词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四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易读性的测量
    (一) 测量方案的设计
    (二) 测量分析之一:不同年级学生对字母词易读性的理解度
    (三) 测量分析之二:不同语境对字母词易读性掌握的程度
    (四) 测量分析之三:字母词理解度与语用频率之间的关系
五 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语用策略的分析
    (一) 字母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着难以替代的语用价值
    (二) 字母词对我国新闻语言易读性的消极影响
    (三) 提高字母词易读性的语用策略分析
六 结语
七 附录:2002年8月全国15种报纸全部字母词词频一览表

(7)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及高性能数字成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思路
    1.2 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
第2章 射线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基础
    2.1 用于无损检测的射线种类、性质和产生方法
        2.1.1 X射线和γ射线性质
        2.1.2 X射线的产生及其特点
        2.1.3 工业探伤常用γ射线的产生和特性
        2.1.4 射线无损检测中X射线和γ射线的比较与选择
    2.2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2.1 光电效应
        2.2.2 康普顿效应
        2.2.3 电子对效应
        2.2.4 瑞利散射
        2.2.5 各种相互作用发生的相对几率
    2.3 射线探伤的基本原理
        2.3.1 窄束、单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
        2.3.2 宽束、多色射线的强度衰减规律
        2.3.3 射线探伤的原理
    2.4 射线成像灵敏度影响因素
        2.4.1 射线成像对比度
        2.4.2 射线成像清晰度
        2.4.3 射线成像颗粒度
    2.5 射线工艺条件的选择
        2.5.1 射线源的选择
        2.5.2 X射线能量的选择
        2.5.3 焦距的选择
    2.6 常用辐射物理量及其单位
第3章 射线实时成像技术及评价方法
    3.1 射线胶片检测与实时成像检测概述
    3.2 X射线荧光透视法
    3.3 基于X射线图像增强器的成像系统
        3.3.1 X射线图像增强器
        3.3.2 图像增强器内部部件
        3.3.3 X射线图像增强器的性能参数
    3.4 线阵探测器扫描成像系统(LDA)
        3.4.1 LDA的组成结构
        3.4.2 性能特性
        3.4.3 特点与应用
    3.5 基于光纤耦合CCD的射线成像系统
    3.6 平板式探测器(FPD)成像系统
        3.6.1 结构与工作原理
        3.6.2 特点与应用
    3.7 开放式射线成像系统
    3.8 实时成像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3.8.1 评价方法概述
        3.8.2 透度灵敏度
        3.8.3 空间分辨率
    3.9 成像系统的综合评价-调制传递函数(MTF)
        3.9.1 成像系统调制传递函数(MTF)的概念与测量方法
        3.9.2 细小缺陷的分辨能力研究
        3.9.3 MTF和细小缺陷分辨关系讨论
第4章 基于闪烁体转换屏和科学级相机内视仪的研制
    4.1 内视仪设计思路与总体方案
        4.1.1 适用于高低能射线高质量成像仪的研制思路
        4.1.2 内视仪设计的总体方案
        4.1.3 对内视仪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
    4.2 闪烁体转换屏的确定与制作
        4.2.1 闪烁体的分类
        4.2.2 闪烁体的发光
        4.2.3 闪烁体的主要特性参数
        4.2.4 几种典型的闪烁体
        4.2.5 闪烁体的选择与转换屏的结构
    4.3 CCD的选择原则及ISD017AP型高性能CCD介绍
        4.3.1 ISD017AP型CCD简介
        4.3.2 CCD的结构及管脚介绍
        4.3.3 输出放大器结构与输出方式选择
        4.3.4 从B区的双级输出情况下的对驱动时序要求
        4.3.5 半导体制冷与测温功能
    4.4 CCD的制冷电路设计
    4.5 微机控制的CCD图像的流水线采集方法
        4.5.1 通常的顺序采集方法
        4.5.2 CCD图像数据的计算机采集总体方案
        4.5.3 CCD读出、A/D转换、数据传输的流水线工作方法
        4.5.4 信号预处理及复位噪声的消除方法
        4.5.5 A/D转换电路设计
    4.6 微机EPP方式的远距离控制与图像数据并行传输
        4.6.1 微机EPP工作方式
        4.6.2 EPP方式下远距离并行传输的方法与电路
        4.6.3 数据采集软件
    4.7 CCD图像采集控制电路设计
        4.7.1 控制信号的时序要求
        4.7.2 基于中小规模集成电路的控制电路设计
        4.7.3 基于CPLD的控制电路设计
    4.8 内视仪的光路设计
        4.8.1 转换屏的像和CCD的匹配关系
        4.8.2 镜头参数的计算与选择
        4.8.3 反射镜的设计
    4.9 内视仪制作与实验
        4.9.1 供电电路的设计
        4.9.2 内视仪制作与实验
第5章 内视仪中影响成像质量因素分析与校正
    5.1 概述
    5.2 CCD像元之间暗电荷不一致性分析和校正
        5.2.1 CCD暗电流的性质
        5.2.2 CCD暗电流特性分析
        5.2.3 CCD暗电流校正方法研究
    5.3 像元光响应不一致性及其校正
        5.3.1 CCD像元光响应不一致性的概念
        5.3.2 像元光响应不一致性分析
        5.3.3 CCD像元光子响应不一致性校正
        5.3.4 光响应不一致性校正实例
    5.4 光路系统渐晕的校正技术
        5.4.1 渐晕的原理与现象
        5.4.2 镜头渐晕的校正
    5.5 射线转换屏响应不一致性校正
        5.5.1 射线转换屏响应不一致性的现象
        5.5.2 射线转换屏响应不一致性研究与校正方法
        5.5.3 转换屏响应不一致性校正实例
    5.6 内视仪的校正矩阵获取顺序和校正实例
        5.6.1 校正矩阵获取顺序
        5.6.2 内视仪校正实例
    5.7 系统性能分析和校正总结
第6章 结束语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和所作的创造性工作
    6.3 本文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6.4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与本文有关的论文

四、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面积X射线探测器封装结构设计分析[D]. 蒋鹏.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2]纳米银凝胶防治脊柱后路手术后感染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D]. 李强. 中南大学, 2013(06)
  •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米粒质量检测系统[D]. 洪华庆.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4]国有煤矿煤工尘肺患者中结核的流行病学及控制措施的研究[D]. 范红敏.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7(04)
  • [5]CCD在WHA-10型X光机电视系统中的应用[J]. 杨学会. 医疗卫生装备, 2003(S1)
  • [6]我国新闻语言中字母词的易读性研究[D]. 陈佳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2)
  • [7]工业射线实时成像检测技术研究及高性能数字成像系统研制[D]. 程耀瑜. 南京理工大学, 2003(04)



上一篇:论师范院校音乐教育改革
下一篇:ISO9000和医院后勤保障支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