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应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2002400)课题组[1](2021)在《高龄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1概述我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减退,器官功能的退化,老年人会出现更多需要治疗的疾病,多病共存现象显着增加。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美国大约2/3的高龄老年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1]。多病患者需要服用更多种类的药物,存在多重用药问题。我国部分省份横断面调查显示:北京市80岁以上老人人均服药数量为7.5种,多重用药比例达64.8%[2];安徽省80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口服药种类> 5种的比例为82.4%[3]。欧洲51%的高龄患者用药超过6种[4];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2](2021)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表明

吴晓玲,周敏华[3](2021)在《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老年慢病处方存在的潜在不适当用药问题,提出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方法通过汇总、删重和整合国内外发布的有关老年潜在不适当用药判断标准和目录,结合我国老年人用药特点,归纳老年慢病药物处方重点审核品种、问题以及处方审核要点。结果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主要包括药物选择适宜性、联合用药适宜性、用药剂量适宜性等3大类内容。结论老年人生理情况特殊,老年慢病患者一般多病共存,用药繁杂。掌握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结合老年人生理状态及伴随疾病审核处方用药适宜性,有利于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朱嘉静[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因药物使用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重视,药物不良反应作为药物安全性研究的重要问题,其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癌症、感染性疾病后的第四大死亡因素。全球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的伤残或死亡患者达770000例,不仅对患者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对医疗卫生系统造成巨大资源消耗。中药配伍禁忌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是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论文通过设计机器学习模型,构建中药配伍禁忌关系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系,实现中药配伍禁忌和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论文研究工作如下:(1)复杂网络反社区检测能够发现节点间消极关系,中药配伍禁忌可视为中药间的消极关系,鲜见于相同方剂。通过方剂中中药高频共现关系构建中药药对网络,在药对网络中检测中药反社区,实现中药配伍禁忌预测。论文提出两种基于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算法,通过分析度数和自环因素对随机块模型影响,设计度数随机块模型DBM(Degree stochastic Block Model)和无自环随机块模型NESOM(No s Elf-edge Stochastic bl Ock Model),提出反社区结构评价函数L(C)和Q(C)、反社区结构人工网络DBM-Net(DBM-Network)和NESOM-Net(NESOM-Network)以及反社区检测算法LEOA(Local Expansion Optimization anti-community Algorithm)和NESOM-AC(No s Elf-edge Stochastic bl Ock Model Anti-Community algorithm)。通过引入平衡因子和平衡策略,NESOM-AC算法能检测更平衡的反社区结构,发现反社区中更多消极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人工网络和真实网络中均具有较好性能。(2)针对中药配伍禁忌预测问题,提出基于节点非邻居扩张反社区检测和基于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算法:REON(Random non-n Eighboring n Ode expansio N)和ANDERATION(ANti-community dete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the DEgree and the RATio between the Inner degree and the Outer degree of a Node)。REON算法计算节点间最短距离,设计节点非邻居扩张策略,选择反模块度最大的节点集合实现反社区检测。通过分析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对反社区检测的影响,发现度数大和内外度比例小的节点在反社区中的位置相对固定,故ANDERATION算法优先考虑度数大且内外度比例小的节点实现启发式反社区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中药药对网络中能检测中药反社区结构,通过中医专家筛选并验证,所检测反社区内能发现已知配伍禁忌和预测潜在配伍禁忌。(3)为更加准确地实现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提出基于三元非负矩阵分解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IHPreten(Incompatible Herb combinations Prediction with herb attributes and their correlation),基于中药功效和性味属性并结合属性间关联关系,通过假设检验验证中药间功效不相似性和性味不相似性与配伍禁忌间的关系,设计属性不相似性正则项和属性监督正则项,构建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寒、凉、平、温、热五个配伍禁忌数据集均有较好预测性能,能实现潜在配伍禁忌的预测。(4)针对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提出基于多任务多属性学习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MTMA(Multi-Task Multi-Attribute)和基于依赖性和判别性特征选择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DGDFS(Dependence Guided Discriminative Feature Selection)。所提模型采用化学药物分子结构和副作用构建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系,引入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实现分子结构和副作用矩阵的线性重构。为挖掘引起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关键因素,MTMA模型引入l2,1范数,约束化学药物属性预测矩阵;DGDFS模型基于判别性特征选择策略,对化学药物分子结构和副作用矩阵引入l2,0等式约束,探索引起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判别性分子子结构和副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针对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数据能取得较好预测性能,能挖掘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的关键分子子结构和副作用。

莫鹏[5](2020)在《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文中提出阿司匹林是一种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药物,它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过去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后来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还能阻止血小板凝集,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对血栓及脑卒中、心肌梗死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可以说,阿司匹林是全世界防治心血管患者群的"大众情人"。合理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有很多人因没有掌握正确的服用方法,而导致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服用阿司匹林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6](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7](2020)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文中研究说明

车蕊[8](2020)在《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补肾助孕方联合阿司匹林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月经情况、中医证候、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评价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程度,探讨其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予补肾助孕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予单药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月经情况积分、中医证候疗效以及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子宫动脉血流RI和PI等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的变化,同时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安全性检查。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BMI、教育背景、减肥史、自然流产次数、活产史、宫腔操作史均无显着差异(P>0.05)。2.月经情况积分:两组方案均可降低月经情况积分(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两组方案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改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厚度:两组方案均可增加子宫内膜厚度(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子宫内膜形态: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形态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A型、B型内膜比例高于对照组,C型内膜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形态均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Ⅲ型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Ⅰ型、Ⅱ型血流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内及内膜下血流情况均较前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动脉血流参数:两组方案均可降低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方案均可降低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P<0.05),且试验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补肾助孕方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肾虚型复发性流产较单用阿司匹林组能更好的改善其月经情况、肾虚型临床证候以及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指标,考虑其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机理可能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调整宫腔微环境,利于胚胎着床及发育相关。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9](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孙洁[10](2019)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认知研究》文中指出从隐喻的角度来研究中医的语言,属于隐喻认知的范围。本文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为研究对象,运用隐喻认知的理论对相关的隐喻表达进行归纳和分析、探讨隐喻建立的途径、对隐喻构建的特色进行总结和分析。将张锡纯的隐喻分为始源域和目标域,始源域内部分为自然、物品处所、人类社会、动作、特征和事件等五类,其中自然域比例最大,占整个始源域的45%,其次是人类社会域和物品处所域。前三类隐喻表达相加,共210条,占整个始源域的82%,可见在张锡纯的隐喻构建中,以自然、物品处所和人类社会为来源的隐喻较多,占主要地位,这三类可以概括为人类身体之外的外在世界。这与中医“天人相应”的认知思维有关,是人们既有经验里熟悉的范畴。目标域内部分为人体、药物方剂和疾病共三类,分别占目标域总数的47%、15%和38%,由此可知,中医探究的对象主要是人体和疾病,通过对人体脏腑、器官和经脉穴位等的探讨来认识人体,通过对病象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探讨来认识疾病。探究张着隐喻建立的基础,归纳出张锡纯隐喻表达的规律,并以此印证中医构建隐喻的传统特点。其中战争隐喻、容器隐喻和管道隐喻使用比较多,隐喻的内涵较为丰富,这与中医隐喻构建的固定模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张锡纯做了较多中西药的对比和配伍。其中对西药药性的描述共有45例,从中药性、味的角度来说明药性的只有5例,占西药药性总数的11%。他虽然主张衷中参西,但在对于西药的药性描述上,用纯粹的中医药性理论来解释的比例并不高,说明他衷中参西的程度还是比较低,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中西药的配伍,共有13例,占中西药对比的62%,这体现了他在中西医汇通方面所做的努力。他在用中医来解释西医时,结合了中医药性的传统理论,运用了五行的生克关系、同气相求的方式、以及家族相似性原理等,带有明显的隐喻认知思维特点。

二、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高龄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高龄老年人生理功能的变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 高龄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的风险
4 高龄老年共病患者不恰当多重用药处方的表现形式
5 高龄老年共病患者不恰当多重用药处方管理
6 高龄老年共病患者用药处方原则
7 临床常见各系统疾病多重用药及药物交互作用的潜在不适当处方及管理
    7.1 心血管系统
        7.1.1 洋地黄类及其他正性肌力药物
        7.1.2钙离子拮抗剂(CCB)
        7.1.3 α-受体阻滞剂
        7.1.4 β-受体阻滞剂
        7.1.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7.1.6 抗心律失常药
        7.1.7 利尿剂
        7.1.8 硝酸酯类
        7.1.9 伊伐布雷定
    7.2 抗血栓药物
        7.2.1 抗血小板药物
        7.2.2 抗凝血药物
    7.3 调节血脂药
        7.3.1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7.3.2 贝特类
        7.3.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7.4 精神、神经系统
        7.4.1 帕金森病用药
        7.4.2 镇静安眠药
        7.4.3 抗精神病药
        7.4.4 抗癫痫药
        7.4.5 抗抑郁药物
        7.4.6 痴呆用药
        7.4.7 阿片类止痛药
    7.5 消化系统
        7.5.1 质子泵抑制剂(PPI)
        7.5.2 胃肠动力药
    7.6 呼吸系统
        7.6.1 茶碱类
        7.6.2 镇咳祛痰药
        7.6.3 平喘药
    7.7 内分泌系统
        7.7.1 磺脲类降糖药
        7.7.2 ɑ-糖苷酶抑制剂
        7.7.3 格列奈类
        7.7.4 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
        7.7.5 噻唑烷二酮类
        7.7.6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7.8 肌肉骨骼系统
        7.8.1 非甾体抗炎药
        7.8.2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XOI)
        7.8.3 双膦酸盐
    7.9 泌尿生殖系统
        7.9.1 抗毒蕈碱药物
        7.9.2 α-受体阻滞剂
    7.1 0 抗感染药
        7.1 0. 1 β-内酰胺类
        7.1 0. 2 喹诺酮类
        7.1 0. 3 大环内酯类
        7.1 0. 4 氨基糖苷类
        7.1 0. 5 糖肽类
        7.1 0. 6 恶唑烷酮类
        7.1 0. 7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
    7.11抗肿瘤药
        7.11.1抗肿瘤药与心血管病用药
        7.11.2抗肿瘤药与抗凝药
        7.11.3抗肿瘤药与抗精神病药
        7.11.4抗肿瘤药与镇痛药
        7.11.5抗肿瘤药与抗生素
        7.11.6抗肿瘤药与制酸剂
        7.11.7抗肿瘤药物间相互作用
8 结语

(3)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依据
    1.1 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Beers标准[4]
    1.2 老年人不适当处方筛查工具[5](screening tool of older persons’
    1.3 中国老年人潜在不适当用药目录
2 老年慢病常用药物处方审核重点品种
    2.1 心血管系统用药
    2.2 神经系统和精神药物
    2.3 消化系统用药
    2.4 泌尿系统用药
    2.5 呼吸系统用药
    2.6 抗组胺及胆碱能药物
    2.7 血液系统用药
    2.8 镇痛药物
    2.9 内分泌系统用药
3 审核要点
    3.1 药物选择的适宜性
        3.1.1 审核是否按循证临床指征用药
        3.1.2 审核患者所处特殊生理状态,或伴有的特殊疾病,是否适宜选用该药品
        3.1.3 审核是否存在药品使用禁忌证
        3.1.4 审核选用药品的剂型是否适宜
    3.2 审核联合用药的适宜性
        3.2.1 联合用药致不良反应叠加
        3.2.2 联合用药致药动学变化,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
        3.2.3 联合用药因肝药酶代谢影响致血药浓度变化
        3.2.4 联合用药获益不明显或药效下降
        3.2.5 其他不适宜联合用药
    3.3 审核使用的疗程是否适宜
    3.4 审核用药是否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4)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药不良反应
        1.2.2 化学药物不良反应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
    2.1 药物不良反应
        2.1.1 中药配伍禁忌
        2.1.2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
    2.2 机器学习
        2.2.1 非负矩阵分解
        2.2.2 多任务学习
        2.2.3 特征选择
    2.3 社区检测
        2.3.1 模块度
        2.3.2 随机块模型
        2.3.3 人工网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
    3.1 基于度数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检测算法
        3.1.1 度数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定义
        3.1.2 度数随机块模型
        3.1.3 基于度数随机块模型的人工网络
        3.1.4 LEOA算法设计
        3.1.5 实验与结果分析
    3.2 基于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平衡反社区检测算法
        3.2.1 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反社区定义
        3.2.2 无自环随机块模型
        3.2.3 平衡因子
        3.2.4 基于无自环随机块模型的平衡人工网络
        3.2.5 NESOM-AC算法设计
        3.2.6 实验与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配伍禁忌预测
    4.1 基于节点非邻居扩张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1.1 节点非邻居扩张
        4.1.2 最短距离计算
        4.1.3 反模块度
        4.1.4 REON算法设计
        4.1.5 实验与结果分析
    4.2 基于节点度数和内外度比例反社区检测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2.1 节点度数对反社区检测影响分析
        4.2.2 节点内外度比例对反社区检测影响分析
        4.2.3 ANDERATION算法设计
        4.2.4 实验与结果分析
    4.3 基于三元非负矩阵分解的中药配伍禁忌预测模型
        4.3.1 中药配伍禁忌问题建模
        4.3.2 属性不相似性与中药配伍禁忌关系分析
        4.3.3 属性监督正则项
        4.3.4 IHPreten模型设计
        4.3.5 IHPreten模型优化
        4.3.6 实验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
    5.1 基于多任务多属性学习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5.1.1 MTMA基础模型
        5.1.2 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
        5.1.3 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关键因素挖掘
        5.1.4 MTMA模型优化
        5.1.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依赖性和判别性特征选择的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预测模型
        5.2.1 DGDFS基础模型
        5.2.2 属性与化学药物间不良反应依赖性
        5.2.3 分子结构和副作用间依赖性
        5.2.4 化学药物属性自表示
        5.2.5 DGDFS模型优化
        5.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8)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疾病定义及流行病学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
        3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学概念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病因病机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1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定义
        2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价方法
        3 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西医治疗
        4 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肾虚证的关系
        5 小结
        6 参考文献
前言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1 分组方式
    2 治疗方法
    3 观察项目
    4 数据处理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基本资料
    2 月经情况积分
    3 中医证候积分
    4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价
    5 实验室安全性检查
四、讨论
    1 中医药是治疗滑胎的有效方式
    2 补肾助孕方治疗滑胎的依据
    3 药物分析
    4 疗效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
        (一)隐喻学研究现状
        (二)中医药学的隐喻研究现状
        (三)有关张锡纯中医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对象
        (一)张锡纯简介
        (二)《医学衷中参西录》简介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的始源域
    第一节 自然域、物品处所域和人类社会域
        一、自然域
        二、物品处所域
        三、人类社会域
    第二节 动作域、特征域和事件域分析
        一、动作域
        二、特征域
        三、事件域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的目标域
    第一节 人体域分类
        一、脏腑类
        二、人体其他部位类
        三、体液类
        四、气血类
        五、穴位类
    第二节 药物方剂域
        一、方剂类
        二、药物类
    第三节 疾病域分类
        一、病象类
        二、治疗类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医学衷中参西录》隐喻特点研究
    第一节 隐喻相似性的探讨
        一、颜色的相似性
        二、形状的相似
        三、功能的相似性
        四、状态的相似
        五、关系的相似性
        六、感觉的相似性
    第二节 张着隐喻的特点
        一、张锡纯始源域隐喻构建的特点
        二、张锡纯目标域隐喻构建的特点
        三、张锡纯隐喻构建的具体途径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
    第一节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方式
        一、用中医的话语方式来解释西医
        二、用西医知识来解释中医
    第二节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的隐喻认知特点
        一、五行的“生-克”模式
        二、同气相求的推理方式
        三、家族相似性原理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不宜与阿司匹林合用的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龄老年共病患者多重用药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J].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C2002400)课题组.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1(05)
  • [2]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04)
  • [3]老年慢病药物处方审核要点[J]. 吴晓玲,周敏华. 医药导报, 2021(03)
  • [4]基于机器学习的药物不良反应关键问题研究[D]. 朱嘉静.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如何正确服用阿司匹林?[J]. 莫鹏. 健康生活, 2020(09)
  • [6]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7]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08)
  • [8]补肾助孕方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车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隐喻认知研究[D]. 孙洁.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 糖尿病和高血压论文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高血压诊断标准论文

上一篇:从国际周转向国际博览会
下一篇:Needham Schroeder 协议的安全漏洞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