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论文文献综述)

成成,张彤宇,成大荣,曹思宇,陶建平,邢华[1](2021)在《江苏地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分析》文中指出为揭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概况,于2018年4—6月选择江苏地区肉羊养殖场30个,采集3~5月龄肉羊肛拭子样品892份。所有样品接种至梭菌增菌液,于厌氧条件下增菌培养后,以PCR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并对部分检测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结果表明:175份(19.62%)肛拭子样品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提示临床健康肉羊的消化道可携带产气荚膜梭菌。数据分析表明,3、4、5月龄羊差异不显着,免疫羊与未免疫羊差异不显着。通过对分离的68株产气荚膜梭菌进行α、β、ε和ι毒素基因检测,确定了其中43株(63.24%)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25株(36.76%)为D型产气荚膜梭菌,提示A、D型是江苏地区肉羊感染的主要产气荚膜梭菌类型。

许文萍[2](2021)在《鸡养殖、屠宰环节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及亲缘关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可产生孢子的厌氧菌,可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例如人的食物中毒和家禽的坏死性肠炎(NE)。中国是养禽大国也是禽产品消费大国,研究鸡养殖、屠宰阶段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和亲缘关系,不仅可以为鸡养殖场有效防控NE提供参考,而且对减少鸡产品生产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也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调查了不同规模和地区(广东、平阴和泰安)的4个鸡养殖场以及潍坊地区某养殖屠宰一体化公司的鸡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毒素基因分布和耐药情况。此外还收集了泰安地区患有腹泻和食物中毒病人的粪便样品,评估了家禽来源菌株与引起人食物中毒和细菌性腹泻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共采集了1445份样品,对其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利用PCR方法检测了分离株中cpa、cpb、cpb2、etx、iota、cpe、net B和tpe L共8种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耐药性,并根据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和宿主来源选择代表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检测代表性分离株的基因型及亲缘关系。结果显示,1445份样品中有35.99%的样品被检测到产气荚膜梭菌,其中养殖阶段的阳性率为27.48%(285/1037),屠宰阶段的阳性率为54.50%(206/378),食物中毒和细菌性腹泻病人粪便样品的阳性率为96.67%(29/30)。5个养殖场中产气荚膜梭菌的阳性率是不同的,其中阳性率最高的为3号养殖场(平阴地区),其阳性率为62.90%,阳性率最低的为5号养殖场(广东地区)(6.00%)。各屠宰环节样品的污染情况也有所不同,其中掏膛环节的鸡胴体样品阳性率最高(90.00%),是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点;预冷环节后鸡胴体阳性率降到了39.73%,说明该环节可以有效减少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传播。本研究共分离到758株产气荚膜梭菌,其中97.23%的菌株为A型,2.51%的菌株为F型,其余的为G型。毒素基因检测结果显示37.59%的菌株携带cpb2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养殖阶段61.63%的分离株至少对五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屠宰阶段68.66%的分离株至少对五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MLST结果显示,养殖场阶段分离的69株菌株(鸡源菌株和环境来源菌株)被分为61个序列型(STs),ST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0.9979。37.84%的分离株被分为7个克隆复合群(CCs),其中最流行的是CC3,是5号养殖场的流行亚型,占5号养殖场菌株的63.64%。虽然产气荚膜梭菌MLST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同一养殖场的分离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近;部分泄殖腔分离株和饲料分离株分布在同一ST或CC中,这说明饲料与鸡源产气荚膜梭菌的亲缘关系密切。潍坊地区养殖屠宰链中分离的91株产气荚膜梭菌被分成74个STs,40.66%的菌株被分为7个CCs,部分养殖阶段的分离株和屠宰阶段分离株分布在同一ST或CC中,表明屠宰阶段污染的产气荚膜梭菌与养殖阶段携带的产气荚膜梭菌关系密切,屠宰场的部分环境来源菌株与鸡胴体或鸡产品来源菌株属于同一STs或CC,说明屠宰场环境和鸡产品可能存在交叉污染。泰安地区的人源菌株与禽源菌株的MLST结果显示:部分人源菌株与禽源菌株有属于同一ST或CC的情况,这表明部分禽源菌株与人源菌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提示禽源菌株存在通过食物链传播给人类的风险。综上所述,产气荚膜梭菌在养殖环节和屠宰环节中普遍存在,且具有广泛的耐药性,最流行的毒素型为A型,虽然MLST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同一养殖场的分离株相对亲缘关系较近;掏膛环节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率最高,是风险的关键控制点。部分屠宰场的环境和鸡产品的分离株、养殖阶段和屠宰阶段的分离菌株存在同一ST和CC。表明屠宰环境、养殖环节与鸡产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有密切的关系,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食品公共卫生风险。

马迎晖[3](2021)在《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引起人兽共患病的重要病原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引起人气性坏疽和人食物中毒、动物肠毒血症及坏死性肠炎,对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困扰。本研究采集2个养殖场养殖环节及挤奶环节和1个屠宰场屠宰及分割环节的样品,通过分离鉴定产气荚膜梭菌,确定其血清型,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300株菌进行分析,揭示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养殖、挤奶及屠宰过程中的分布、污染关键控制点及传播规律。获得以下结果:1.养殖场采样313份,阳性率为27.91%,养殖环节分离率为27.91%(36/129),挤奶环节分离率为40.76%(75/184),分离到252株A型菌,85.32%携带aty.cpb2毒素基因。屠宰场采样102份,阳性率为35.29%,屠宰环节分离率为38.33%,分割环节分离率为30.95%,包括38株A型菌和37株D型菌,其中86.67%携带aty.cpb2,37.33%携带cpe。所有菌株均不携带cons.cpb2。陕西省牛养殖场流行菌株为A型菌,屠宰场流行菌株为A型和D型菌。2.对牛养殖场和屠宰场共300株菌进行PFGE聚类分析,所有菌株相似度在46.4%~100%之间。根据相似度≥90%将300株菌划分为154个基因型,分离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同一养殖场、屠宰场或场间牛只携带的部分菌具有相同PFGE型,陕西养殖场和屠宰场中流行的产气荚膜梭菌有7个优势PFGE基因型。相似度为100%的亚型有37个,其中有30个亚型菌株间血清型毒素型相同,说明PFGE型相同时菌株间血清型和毒素型大概率(81.1%)相同。3.养殖环节粪便是工具和饲料污染的主要原因;挤奶环节体表携带的菌及人员操作不卫生是奶样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来源为体表,通过空气、器具、人员进行传播;屠宰加工环节剥皮和分割刀具是牛肉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主要原因,牛肉的污染来自养殖环节的粪便并通过屠宰加工的进程进行传播。产气荚膜梭菌突破了养殖场和屠宰场的细菌防控屏障污染牛奶和牛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威胁。综上所述,本研究明确了陕西部分地区养殖场及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和优势血清型,并应用PFGE技术探明陕西部分地区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优势PFGE基因型及其污染控制关键点,为有效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和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李一鸣[4](2021)在《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污染牛奶的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能引起动物的多种疾病和造成家畜的大量死亡,而且也直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国内外关于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因素分析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首先建立产气荚膜梭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然后对奶牛养殖和挤奶各环节样品进行快速检测分型,明确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各环节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状况并了解其传播规律;同时,对各环节样品进行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菌量的检测,并构建该菌在牛奶中的生长预测模型,利用@Risk和Excel软件,确定关键风险因素控制点。获得以下结果:1.建立的产气荚膜梭菌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cpa-PMD18-T、cpb-p GEM-T、etx-p GEM-T和ia-p GEM-T质粒拷贝数检测限均可达1×102拷贝/μL,菌液和DNA的检测限分别为102 CFU/m L和100 fg/μL,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2.应用建立的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从陕西省的2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奶牛养殖和挤奶环节的样品244份进行快速检测,同时进行分离纯化,共分离鉴定91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二者的结果相符,表明A型菌为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的流行血清型。3.构建产气荚膜梭菌在牛奶中的Logistic生长预测模型,并对奶牛养殖和挤奶各环节样品的污染量进行检测,利用@Risk和Excel软件,确立初始奶带菌量和工人手及粪便为生鲜奶的关键风险因素控制点,空气、乳头和挤奶杯的污染也不可忽视。综上所述,本研究弄清楚了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状况,确定了初始奶带菌量、工人手及粪便为生鲜牛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关键风险因素控制点,可为奶牛养殖企业有效防控牛奶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王柏森,谷长勤,佟建南[5](2020)在《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引起畜禽坏死性肠炎和人的气性坏疽等病,致病力强,传播速度快,严重危害动物及人类健康。为针对性治疗和有效预防,需要快速准确地对此菌鉴定和分型。目前,实际工作中使用的主要检测方法分为微生物学方法、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本文对多种检测方法进行介绍,并对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潘奕帆,刘变芳[6](2020)在《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和带菌量测定》文中认为调查陕西关中地区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及其优势血清型和携带的毒素基因。通过对3个奶牛场采集的86份牛奶样品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应用多重PCR鉴定分离菌株的血清型,进行cpb2、cpe毒素基因检测,并对场3的乳样按照GB 4789.13-2012规定的方法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带菌量的测定。结果显示,个体乳样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率为11.3%(7/62),且全部为A型菌,57.1%(4/7)的分离菌株携带atyp.cpb2基因,但所有分离菌株均未检测到cons.cpb2和cpe基因。而混合乳样(24份)中未分离出目的菌。场3的28份乳样中3份产气荚膜梭菌阳性乳的带菌量为1 CFU/mL~15.3 CFU/mL。初步了解了陕西关中地区生鲜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污染情况、血清型及其携带的毒素基因,为关中地区牛奶中该菌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该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修丽[7](2020)在《山东省部分地区鸭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分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微生物,不仅可以导致家禽的坏死性肠炎(NE),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能够引起人食物中毒等消化道疾病,给人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产气荚膜梭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了抗生素的临床治疗效果。家禽是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宿主,其屠宰加工过程中往往会被产气荚膜梭菌污染。虽然各国对不同宿主及食品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状况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关于家禽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报道还相对匮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肉鸭生产国,山东是养鸭大省,因此对山东地区鸭养殖及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血清型分布、耐药性以及遗传演化规律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填补鸭源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情况研究的空缺,为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评估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从潍坊地区某养殖屠宰一体化公司的肉鸭养殖屠宰链以及泰安、聊城、潍坊地区四个鸭场的鸭养殖阶段采集样品共计939份,经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后,用PCR扩增鉴定产气荚膜梭菌8种毒素基因,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对12种(10类)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并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方法确定部分分离株的基因型、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来源的产气荚膜梭菌的遗传相关性。本研究939份样品中有498份(53.04%)被检测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其中养殖场样品阳性率为50.16%,屠宰场样品阳性率为58.86%。各养殖场鸭泄殖腔阳性率有所差异,其中无抗养殖场(聊城肉鸭场Farm 2)阳性率最高(72.5%),与其他养殖场相比差异显着(P<0.05),此外鸭养殖早期阶段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相对较低(22.00%)。各屠宰环节样品的污染情况有所不同,其中脱毛环节样品阳性率最高(85%),是屠宰过程中胴体污染的风险点,消毒预冷后样品污染率(28.33%)显着低于其他环节(P<0.05),是切断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传播的关键。PCR扩增结果显示,859株分离株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34.69%的分离株携带cpb2基因,0.93%的分离株携带cpe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8.79%的分离株存在多重耐药现象,43.27%的分离株对至少5类常用抗生素耐药;各养殖场分离株耐药情况有所差异,其中无抗养殖(聊城Farm 2)及发酵床养殖(潍坊Farm 4-2)的鸭群分离株多重耐药率分别为64.58%、67.44%,比传统养殖模式下的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低。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表明,117个有代表性的分离株共分为74个序列类型(ST),其中以ST3最为常见(17.09%),是聊城种鸭场(Farm 3)和潍坊养殖场(Farm4)及屠宰场的流行型。85株养殖场分离株中,有30.59%被分为5个克隆复合物(CC),其中以CC1最为普遍,为聊城肉鸭场(Farm 2)的流行亚型,占养殖场检测菌株的15.29%。虽然所有分离株均为A型,但各地区养殖场及屠宰场分离株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聊城、泰安和潍坊养殖场分离株的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941、0.9198和0.9627,屠宰场分离株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为0.9023。部分泄殖腔分离株和养殖场环境分离菌分布在相同的ST或CC中,表明环境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是鸭泄殖腔分离株的可能来源;相同基因型的分离株存在于养殖屠宰链的各个环节,表明鸭源产气荚膜梭菌存在从养殖场传播至屠宰场并沿着屠宰加工链自上游环节传播到下游环节污染产品的可能;部分鸭胴体及产品分离株和屠宰场环境分离株属于同一ST型或CC,表明屠宰场环境与胴体间可能存在交叉污染;部分人源和鸭源菌株被发现亲缘关系较近,提示产气荚膜梭菌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

于旭磊[8](2020)在《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遗传背景分析》文中指出产气荚膜梭菌是畜禽和人类肠道的常在菌,其大量繁殖时产生多种致病毒素可以导致畜禽的感染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目前,通常采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方法预防畜禽的产气荚膜梭菌病,但这种方式无疑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形成以及肠道菌群紊乱,因此亟待寻找一种有效可靠的抗生素替代品。噬菌体能特异性感染和裂解产气荚膜梭菌而又不影响目标细菌之外的微生物,使天然微生物群落不受干扰,可以作为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的抗生素替代品,但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菌,存在噬菌体分离相对困难、噬菌谱窄、抗性发展快和溶原化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根据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特点,从环境中针对性地筛选特异性噬菌体,并对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中原噬菌体进行分析,为研发防控产气荚膜梭菌的噬菌体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本研究以山东省兽医抗药性监测网(Varms)为依托,通过细菌分离培养、α毒素基因的检测和质谱分析等多种鉴定方法,从临床分离不同动物源的产气荚膜梭菌流行菌株,采用(α、β、ε、ι)毒素基因PCR鉴定毒素基因型,掌握目前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特点。利用PHASTER网站注释细菌基因组原噬菌体序列和噬菌体特征,通过在线网站VFDB和CARD排查完整原噬菌体区域中可能存在的毒力基因和抗药性基因。将完整原噬菌体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所有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进行同源性比对。基于流行菌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对原噬菌体进行分析,并以分离的流行菌株为宿主菌,采用共培养的方法从粪便、污水与河流等环境样品中分离鉴定其特异性噬菌体。通过裂解谱试验筛选2株具有高裂解能力的噬菌体,利用双层琼脂平板法测定生物学特性,并对噬菌体功能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诠释噬菌体遗传背景。结果自山东、广西、河北三个省份的不同动物源的脏器、粪便等样品,分离鉴定产气荚膜梭菌76株:家禽源63株(分离率17.3%)、羊源3株(分离率50%)、水产动物源10株(分离率38.5%)。主要以C型56.5%(43/76)为主,其次是A型43.4%(33/76);仅从鸡的A型菌株检测到NetB毒素基因阳性;1株水产动物源分离株携带cpe毒素基因;所有分离株未检测到β2毒素基因。在产气荚膜梭菌基因组中发现整合有原噬菌体的区域和许多与噬菌体相关的编码基因,其中完整原噬菌体区域未检测到抗生素抗性基因和毒素基因。以分离株为宿主菌,通过共培养法从养殖场污水、粪便、屠宰场污水与河流中分离纯化到10株高效价的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其中噬菌体CPYS4和CPYF3、CPJF7、CPH14、CPYS8呈现典型裂解性噬菌斑,其中CPYS48和CPYF1、CPRJF10、CPRYF11、CPYF4的噬菌斑周围具有晕圈的共同特性。通过裂解谱试验初步筛选2株具有高裂解率并能交叉裂解A、C型菌株的噬菌体CPYS4、CPYS48,2株噬菌体最适温度均为37℃左右,最适pH偏碱性;CPYS4裂解期较长,最佳感染复数为0.1,CPYS48最佳感染复数为1。CPYS4和CPYS48线性双链DNA基因组大小差异较大,噬菌体CPYS4基因组大约17491bp,平均G+C的含量约为28.23%,包含23个ORF,属于有尾病毒目,短尾病毒科。噬菌体CPYS48基因组大约51953bp,平均G+C的含量约为34.13%,包含78个ORF,属于有尾病毒目,肌尾病毒科。2株噬菌体的全基因组中均未发现编码毒素的基因、抗生素的抗药基因与溶原性相关的编码基因。通过系统发育关系和全基因组同源性分析,CPYS48是一株新发现的噬菌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产气荚膜梭菌以C型为主,其次为A型。仅从鸡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检测到NetB毒素基因,阳性率22%。针对分离菌株,本研究筛选了2株高裂解性、适应性好、相对安全的噬菌体,其中CPYS48是一株新发现的噬菌体,同时从产气荚膜梭菌的基因组中发现了可以诱导的原噬菌体,为噬菌体精准防控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和噬菌体改造提供了依据和新思路。

韩迪[9](2020)在《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肉鸡坏死性肠炎(Necrotic enteritis,NE)是家禽养殖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肠毒型疾病,亚临床型NE造成的慢性肠道黏膜损伤会引起鸡群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日增重降低和饲料转化效率下降等生产性能损失的问题,严重时还会造成肉鸡成群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50%。随着2020年7月1日的到来,我国畜牧业将逐步进入无抗养殖时代,但家禽坏死性肠炎发病率的上升再次成为畜牧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本试验通过构建肉鸡坏死性肠炎模型,探究在饲料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β-1,3-葡聚糖作为一种新的抗生素替代物来防治家禽坏死性肠炎和在肉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共包括三个部分:试验一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一研究了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672只公母各半的爱拔益加(AA)健康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7个处理:1)对照组:基础饲粮+不攻毒,2)攻毒组:基础饲粮+攻毒,3)CP125组:125 mg/kgβ-1,3-葡聚糖+攻毒,4)CP250组:250 mg/kgβ-1,3-葡聚糖+攻毒,5)CP375组:375 mg/kgβ-1,3-葡聚糖+攻毒,6)CP500组:500 mg/kgβ-1,3-葡聚糖+攻毒,7)CP750组:750 mg/kgβ-1,3-葡聚糖+攻毒。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试验期42天。攻毒方法为:14~20日龄,每天对攻毒鸡群灌服1 m L浓度为1×108 CFU/m L的产气荚膜梭菌菌液,对照组鸡群灌服1 m L经过同样培养处理但不含产气荚膜梭菌的培养液(试验二和试验三中攻毒方法相同)。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前期(1~21日龄),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21日龄体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对料肉比有显着影响的趋势(P=0.062),且当β-1,3-葡聚糖添加剂量在250~500 mg/kg时,效果相对较好,当剂量大于500 mg/kg时,料肉比可能会增大。在试验后期(22~42日龄),攻毒处理显着降低了肉鸡的42日龄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效率(P<0.05);β-1,3-葡聚糖则能显着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和42日龄肉鸡体重(P<0.05)。2)攻毒处理使21日龄肝脏指数显着增大(P<0.05),而β-1,3-葡聚糖能够改善肝脏指数。3)产气荚膜梭菌攻毒显着上调了十二指肠和空肠肠道病理评分(P<0.05)。4)产气荚膜梭菌攻毒显着降低了21日龄十二指肠的VH/CD(P<0.05),当β-1,3-葡聚糖添加剂量在250~750 mg/kg时,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说明这个剂量区间β-1,3-葡聚糖效果较好;42日龄攻毒组的回肠隐窝深度显着大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综上,产气荚膜梭菌攻毒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饲粮中添加250~500 mg/kgβ-1,3-葡聚糖可以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试验二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在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250 mg/kg)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84只公母各半的爱拔益加(AA)健康1日龄雏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1)对照组:基础饲粮+不攻毒,2)攻毒组:基础饲粮+攻毒,3)葡聚糖组:250 mg/kgβ-1,3-葡聚糖+不攻毒,4)葡聚糖+攻毒组:250 mg/kgβ-1,3-葡聚糖+攻毒。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鸡,试验期42天。利用q PCR的方法检测肉鸡小肠黏膜中营养物质转运载体(Pep T1、SGLT1、L-FABP)、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以及黏蛋白(MUC2)等基因m RNA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主效应分析显示,β-1,3-葡聚糖显着上调了21日龄回肠MUC2、42日龄十二指肠Pep T1和Occludin、空肠SGLT1和Claudin-1等m RNA的表达量(P<0.05);显着下调了21日龄十二指肠SGLT1和Occludin、空肠Occludin、回肠L-FABP和Occludin、42日龄回肠MUC2等m RNA的表达量(P<0.05)。产气荚膜梭菌攻毒显着提高了21日龄十二指肠MUC2的表达量(P<0.05);显着降低了21日龄空肠SGLT1、Occludin和Claudin-1、21日龄回肠Claudin-1和Occludin、42日龄空肠L-FABP等m RNA的表达量(P<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两个处理因素对21日龄肉鸡小肠三个肠段MUC2和回肠Pep T1、42日龄空肠L-FABP等m RNA的表达量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上,产气荚膜梭菌攻毒会影响肉鸡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并破坏小肠肠黏膜屏障功能。而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攻毒造成的肠黏膜损伤,维持肠道健康。试验三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本试验分别于21和42日龄采集肉鸡盲肠内容物样品,针对16S r DNA V3~V4可变区进行16S高通量测序,检测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探究β-1,3-葡聚糖和产气荚膜梭菌攻毒处理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1)产气荚膜梭菌攻毒可以提高21日龄盲肠菌群的Chao1指数和ACE指数。2)攻毒处理会破坏菌群结构稳定性,而β-1,3-葡聚糖能够发挥较好的菌群调控作用,使攻毒造成的菌群紊乱结构与250 mg/kg葡聚糖处理组和对照组更加相似。3)21日龄时,各处理组共有的优势菌门有Firmicutes(厚壁菌门)、Tenericutes(柔膜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等;优势菌属有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Unclassified_Ruminococcaceae(瘤胃球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Clostridiales(梭菌目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未分类属)、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Ruminococcus]、Ruminococcus(瘤胃球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Dorea、Bacteroides(拟杆菌属)。42日龄时,各处理组共有的优势菌门有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Cyanobacteria(蓝藻菌门)和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等;优势菌属有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Unclassified_Clostridiales(梭菌目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Ruminococcaceae(瘤胃球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Rikenellaceae(理研菌科未分类属)、Unclassified_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未分类属)、Oscillospira(颤螺旋菌属)、Alistipes(另枝菌属)、[Ruminococcus]、Bacteroides(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副拟杆菌属)。4)在门水平上,主效应分析显示,攻毒处理显着提高了42日龄Firmicutes(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主效应分析显示,攻毒处理显着提高了21日龄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的相对丰度(P<0.05),显着降低了21日龄Unclassified_Ruminococcaceae和42日龄Oscillospira和Alistipes的相对丰度(P=0.001);交互作用分析显示,两个处理因素对21日龄Faecalibacterium、Unclassified_Ruminococcaceae、Oscillospira、Blautia的相对丰度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产气荚膜梭菌攻毒改变了肉鸡盲肠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和稳态,β-1,3-葡聚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恢复这种改变,从而维持微生态平衡,进而改善肠道健康。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可以改善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的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并可以调控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稳态。

张彤宇[10](2019)在《华东部分地区羊源、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毒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气荚膜梭菌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在兽医临床已严重影响到畜禽的健康养殖。但国内有关该菌在肉羊与水禽的流行病学和毒力特性方面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制约了其临床防控。本研究采集了华东部分地区肉羊、水禽的样品,在对产气荚膜梭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鉴定了临床分离菌株的毒素基因型和药物敏感性。最后,运用实验小鼠对不同来源、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进行测定,为该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依据。1.华东部分地区肉羊源、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本实验对取自苏北地区的肉羊样品和华东部分地区的水禽样品进行快速增菌后,粗提DNA,以PCR法检测动物感染产气荚膜梭菌情况。结果显示,在肉羊临床934份粪样和20份组织样中,175份(18.74%)粪样和4份(20%)组织样检测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其中,健康粪样的阳性检出率为19.51%,发病粪样的阳性检出率为2.38%,检测出阳性组织样均为病死样;在水禽临床462份粪样和87份组织样中,202份(43.72%)粪样和3份(3.45%)组织样检测出产气荚膜梭菌阳性。其中,健康粪样的阳性检出率为45.79%,发病粪样的阳性检出率为4.35%;检测出阳性组织样均为健康组织。结果表明,肉羊样品中粪样和组织样产气荚膜梭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水禽样品中粪样的检出率明显大于组织样,肉羊和水禽健康粪样中的检出率显着大于发病粪样,提示临床健康肉羊和水禽广泛携带该菌,且肉羊和水禽的死亡不一定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苏北肉羊源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最高的地区为扬州,达到21.45%;华东部分地区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率最高的省份为江苏省,达到68.75%,江苏省各地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2.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毒素型分析将上文检测为阳性的菌液进行产气荚膜梭菌分离,单菌落进行PCR验证、革兰染色镜检、亚甲基蓝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牛乳发酵试验。实验共分离获得77株菌,均鉴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利用已发表引物,PCR检测本实验分离株所包含的毒素种类、确定各株的毒素型。结果显示,在68株肉羊源产气荚膜梭菌中,63.24%(43/68)的毒素基因型为A型(携带α毒素),36.76%(25/68)为D型(携带α、ε毒素);9株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均为A型(9/9)。未发现B(携带α、β、ε毒素)、C(携带α、β毒素)、E(携带α、ι毒素)型。说明该地区肉羊大多携带A型菌,少部分携带D型菌;水禽只携带A型菌。3.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分析选取肉羊源菌45株、水禽源菌5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对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种类的选择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12种抗生素,以抑菌圈大小判断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对林可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菌株比例较高,耐药率分别为34%(17/50)和32%(16/50);大多数菌株都双重耐药,其中对两种及其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比率达56%(28/50),只有少数为单一或三重耐药。南通、宿迁和徐州地区羊源菌株对庆大霉素和林可霉素、连云港地区羊源菌株对强力霉素的耐药比例较高,耐药率均大于50%;徐州地区水禽源菌株对四环素、九江地区水禽源菌株对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南昌地区水禽源菌株对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上饶地区水禽源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比例较高,耐药率均为100%。A型菌株较D型对四环素、恩诺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稍高,其余均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养殖场存在着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导致菌株出现多重耐药风险。4.不同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比较与小鼠感染试验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在对试验菌进行平板菌落计数后,分别腹腔注射梭菌増菌培养基(第1组)、肉羊A型产气荚膜梭菌BC51株(第2组)、肉羊D型产气荚膜梭菌HC40株(第3组)和水禽A型产气荚膜梭菌IY1-2株(第4组)。以Reed-Muench法计算细菌的LD50。结果显示,第2组细菌浓度的LD50为5.6× 107 57CFU/mL,第3组为5.7× 105 5CFU/mL,第4组为3×106375CFU/mL。可见,肉羊源D型HC40株的毒力最强,水禽源A型IY1-2株次之,肉羊源A型BC51株毒力最弱。同种动物源、不同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不同,相同毒素型、不同动物源的毒力不同的现象,可能与D型菌携带的α和ε毒素的协同作用、菌株在不同种动物肠道中定植的时间以及不同动物源相同毒素型菌株所携带的其他毒力因子的不同有关。本实验结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向。小鼠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后,发病迅速,腹部膨大、肠道臌气明显;皮肤呈青铜色、甚至黑色;解剖后可闻到有硫化氢的气味;肝脏、胃部、小肠等组织器官中发现有出血、充血、坏死、破溃等病变。提示该菌在动物体内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随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导致多器官损伤。本实验所得出的数据为下一步建立稳定的小鼠产气荚膜梭菌感染模型提供了参考,而感染模型的建立也可为各个学科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深入研究提供合适的动物模型。全文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健康肉羊和水禽广泛携带产气荚膜梭菌,且以A型为主,而养殖场仍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本研究结果为该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依据,也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地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PCR检测产气荚膜梭菌的特异性
    2.2 临床样品的PCR快速检测与分析
    2.3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培养
    2.4 分离菌株的类型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鸡养殖、屠宰环节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及亲缘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产气荚膜梭菌概况
        1.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特性
        1.1.2 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及其毒素分型
        1.1.3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性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现状
        1.2.1 产气荚膜梭菌在家禽养殖阶段的的流行情况
        1.2.2 产气荚膜梭菌在屠宰环节的流行情况
        1.2.3 产气荚膜梭菌在禽产品中的流行情况
    1.3 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性及其危害
    1.4 MLST在产气荚膜梭菌分型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和配制方法
        2.1.4 药敏片
    2.2 方法
        2.2.1 样品的采集
        2.2.2 样品处理和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2.3 菌株的保存
        2.2.4 DNA的提取
        2.2.5 毒素分型和毒素基因检测
        2.2.6 药敏试验
        2.2.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2.2.8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结果
        3.1.1 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形态
        3.1.2 产气荚膜梭菌的镜检结果
        3.1.3 PCR检测结果
    3.2 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
        3.2.1 产气荚膜梭菌在养殖场阶段的流行情况
        3.2.2 产气荚膜梭菌在屠宰阶段的流行情况
    3.3 毒素分型和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
        3.3.1 分离菌株的毒素分型结果
        3.3.2 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
    3.4 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情况
        3.4.1 养殖场来源菌株的药敏实验结果
        3.4.2 屠宰链来源菌株的药敏实验结果
        3.4.3 人源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
    3.5 MLST分型结果
        3.5.1 管家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5.2 等位基因分析
        3.5.3 养殖场环节的菌株MLST分型结果
        3.5.4 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MLST分型结果
        3.5.5 人源菌株与家禽来源菌株的MLST分析
    3.6 系统发育分析
        3.6.1 养殖场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3.6.2 鸡养殖至屠宰链中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3.6.3 禽源菌株与人源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4 讨论
    4.1 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
        4.1.1 鸡养殖阶段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分析
        4.1.2 鸡屠宰阶段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分析
    4.2 分离菌株的毒素基因分析
    4.3 分离菌株的耐药性分析
    4.4 分离菌株的MLST分析
        4.4.1 养殖场分离株的MLST分析
        4.4.2 养殖屠宰链分离株的MLST分析
    4.5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
    4.6 人源菌株与家禽来源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及检测研究进展
        1.1 产气荚膜梭菌概述
        1.2 产气荚膜梭菌在养殖业中的流行情况
        1.3 肉的产气荚膜梭菌污染及防控措施
        1.4 细菌分子生物学分型技术
        1.5 PFGE产气荚膜梭菌分型及溯源的应用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菌株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处理与增菌培养
        2.2.3 细菌纯化及鉴定
        2.2.4 细菌血清型鉴定
        2.2.5 毒素基因检测
        2.3 结果
        2.3.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3.2 纯化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
        2.3.3 毒素基因检测结果
        2.3.4 养殖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2.3.5 挤奶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2.3.6 屠宰环节样品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情况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PFGE分析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菌株
        3.2 方法
        3.2.1 细菌培养
        3.2.2 制备小胶块
        3.2.3 细胞裂解
        3.2.4 清洗胶块
        3.2.5 酶切
        3.2.6 脉冲场凝胶电泳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牛养殖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3.3.2 牛挤奶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3.3.3 牛屠宰过程中分离菌株的PFGE分析结果
        3.3.4 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中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PFGE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污染牛奶的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奶牛场产气荚膜梭菌污染检测及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与危害
        1.3 产气荚膜梭菌的检测方法
        1.3.1 Taq 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
        1.3.2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4 动物性食品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评估
        1.4.1 产气荚膜梭菌的风险评估
        1.4.2 风险评估在牛奶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2.3 敏感性检测
        2.2.4 样品检测
        2.2.5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纯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3.2 敏感性检测
        2.3.3 样品检测及细菌分离纯化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的风险因素分析
        3.1 材料
        3.1.1 菌株与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检测
        3.2.3 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建立
        3.2.4 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牛奶的风险因素分析
        3.2.5 敏感性分析
        3.3 结果
        3.3.1 产气荚膜梭菌污染量检测结果
        3.3.2 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预测模型的建立
        3.3.3 产气荚膜梭菌污染牛奶的风险因素分析
        3.3.4 敏感性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2 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分型及致病性
3 产气荚膜梭菌诊断检测方法
    3.1 微生物学方法
    3.2 免疫学方法
    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3.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3.3.2 多重PCR
        3.3.3 16SrRNA PCR
        3.3.4 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3.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
        3.3.6 聚合酶重组酶扩增(RPA)
        3.3.7 基因芯片
4 总结

(6)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和带菌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1.4 引物
    1.2 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细菌的分离鉴定
        1.2.3 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及cpb2和cpe的检测
        1.2.4 乳样中产气荚膜梭菌带菌量的测定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疑似样品的单项PCR检测
    2.2 分离菌株的血清型鉴定及cpb2和cpe基因检测
    2.3 带菌量测定
3 讨论

(7)山东省部分地区鸭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产气荚膜梭菌简介
    1.2 产气荚膜梭菌的血清分型
    1.3 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基因
    1.4 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
        1.4.1 产气荚膜梭菌在家禽养殖场中的流行情况
        1.4.2 产气荚膜梭菌在禽产品中的流行情况
    1.5 禽源产气荚膜梭菌耐药研究现状
    1.6 多位点序列分型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
        2.1.2 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2.1.5 抗生素
        2.1.6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样品处理
        2.2.2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与鉴定
        2.2.3 菌种保存及DNA提取
        2.2.4 血清型鉴定
        2.2.5 毒力基因检测
        2.2.6 药敏试验
        2.2.7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2.2.7.1 管家基因引物合成
        2.2.7.2 管家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
        2.2.7.3 MLST分型及系统发育分析
        2.2.8 统计分析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
3 结果
    3.1 产气荚膜梭菌的鉴定结果
        3.1.1 菌落形态
        3.1.2 镜检结果
        3.1.3 产气荚膜梭菌PCR鉴定结果
    3.2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结果
        3.2.1 鸭养殖场中产气荚膜梭菌的阳性率
        3.2.2 肉鸭屠宰环节中产气荚膜梭菌的阳性率
    3.3 血清型分型结果
    3.4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4.1 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基因PCR扩增结果
        3.4.2 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基因流行情况
    3.5 产气荚膜梭菌药敏试验结果
        3.5.1 产气荚膜梭菌耐药率统计
        3.5.1.1 养殖场分离株的耐药率
        3.5.1.2 屠宰场分离株的耐药率
        3.5.2 产气荚膜梭菌多重耐药情况
    3.6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3.6.1 管家基因PCR扩增结果
        3.6.2 MLST序列型(ST)
        3.6.3 MLST最小生成树
        3.6.3.1 鸭养殖场分离株的最小生成树
        3.6.3.2 从养殖到屠宰生产链中分离株的最小生成树
    3.7 产气荚膜梭菌的系统进化结果
        3.7.1 鸭养殖场分离株的系统发育树
        3.7.2 从养殖到屠宰生产链中分离株的系统发育树
4 讨论
    4.1 产气荚膜梭菌流行情况分析
        4.1.1 养殖场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分析
        4.1.2 屠宰场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情况分析
    4.2 产气荚膜梭菌毒力基因分析
    4.3 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情况分析
    4.4 产气荚膜梭菌MLST分型
        4.4.1 养殖场中产气荚膜梭菌的MLST分析
        4.4.2 肉鸭从养殖到屠宰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MLST分析
    4.5 产气荚膜梭菌系统发育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遗传背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研究现状
        1.1.1 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特性
        1.1.2 临床常见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感染
        1.1.3 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药性
        1.1.4 产气荚膜梭菌的防控现状
    1.2 噬菌体与噬菌体治疗
        1.2.1 噬菌体概述
        1.2.2 噬菌体作用机制
        1.2.3 噬菌体治疗
        1.2.3.1 高精度噬菌体疗法
        1.2.3.2 噬菌体鸡尾酒疗法
        1.2.3.3 噬菌体与抗生素联合治疗
        1.2.3.4 原噬菌体的开发
    1.3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验材料
        2.1.3 主要试验试剂与配制方法
        2.1.4 引物合成
        2.1.5 主要仪器
        2.1.6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和网站
    2.2 方法
        2.2.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
        2.2.1.1 产气荚膜梭菌的样品采集和培养方法
        2.2.1.2 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生化鉴定
        2.2.1.3 分离株的PCR鉴定
        2.2.1.4 质谱分析
        2.2.1.5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菌株的保存
        2.2.2 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基因型鉴定
        2.2.2.1 β 、ε 、ι毒素基因的PCR检测
        2.2.2.2 β2、NetB、cpe毒素基因的PCR检测
        2.2.3 原噬菌体预测
        2.2.4 噬菌体的分离
        2.2.4.1 样品处理
        2.2.4.2 产气荚膜梭菌的复苏
        2.2.4.3 共培养法分离噬菌体
        2.2.4.4 噬菌体纯化
        2.2.4.5 噬菌体的扩增
        2.2.4.6 噬菌体的冻存
        2.2.5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基本生物学特性分析
        2.5.5.1 效价测定
        2.5.5.2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的裂解谱测定
        2.5.5.3 产气荚膜梭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2.5.5.4 产气荚膜梭噬菌体最适生长温度测定
        2.5.5.5 产气荚膜梭噬菌体pH值稳定性测定
        2.5.5.6 产气荚膜梭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测定
        2.2.6 噬菌体全基因组分析
        2.2.6.1 噬菌体的浓缩提取和纯化
        2.2.6.2 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
        2.2.6.3 基因组的ORF预测及功能注释
        2.2.6.4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和基因组同源性分析
        2.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与遗传生化分析
        3.1.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
        3.1.2 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学鉴定
        3.1.3 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生化鉴定
        3.1.4 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的PCR鉴定结果
        3.1.5 疑似产气荚膜梭菌的质谱鉴定结果
        3.1.6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型鉴定
        3.1.7 cpe毒素检测
        3.1.8 β2 毒素检测
        3.1.9 NetB毒素检测
        3.1.10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情况和毒素类型分布
        3.1.11 原噬菌体分析
    3.2 噬菌体的生物学和基因组分析
        3.2.1 噬菌体分离结果
        3.2.2 噬菌体效价
        3.2.3 噬菌体裂解谱
        3.2.4 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
        3.2.5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的pH稳定性
        3.2.6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的最适生长温度
        3.2.7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3.3 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分析
        3.3.1 基因组组装结果
        3.3.2 噬菌体基因组ORF分析及功能注释结果
        3.3.3 噬菌体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3.4 噬菌体基因组同源性分析
4 讨论
    4.1 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布
    4.2 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型分布情况
    4.3 原噬菌体分析
    4.4 噬菌体的分离方法
    4.5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
    4.6 噬菌体基因组学分析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β-葡聚糖和坏死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β-葡聚糖的研究概况
        1.1.1 β-葡聚糖的来源
        1.1.2 β-葡聚糖的结构
        1.1.3 β-葡聚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2 β-葡聚糖的生物学功能
        1.2.1 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
        1.2.2 β-葡聚糖对畜禽肠道健康的影响
        1.2.3 β-葡聚糖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1.3 肉鸡坏死性肠炎研究进展
        1.3.1 球虫感染
        1.3.2 营养因素
        1.3.3 应激
        1.4 产气荚膜梭菌研究进展
        1.5 研究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日粮
        2.1.3 饲养管理
        2.1.4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2.1.5 构建肉鸡坏死性肠炎模型
        2.1.6 试验方法
        2.1.7 数据处理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生长性能
        2.2.2 器官相对指数
        2.2.3 肠道病理损伤评分
        2.2.4 肠道组织形态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肠道健康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日粮
        3.1.3 饲养管理
        3.1.4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3.1.5 试验仪器与试验试剂
        3.1.6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7 检测指标及方法
        3.1.8 数据处理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营养物质转运载体
        3.2.2 小肠物理屏障
        3.2.3 化学屏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盲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日粮
        4.1.3 饲养管理
        4.1.4 试验动物与试验设计
        4.1.5 试验仪器与试验试剂
        4.1.6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1.7 盲肠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 DNA测序
        4.1.8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
        4.2.2 菌群α多样性
        4.2.3 菌群PCA主成分分析
        4.2.4 分类学组成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华东部分地区羊源、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毒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产气荚膜梭菌的简介
    2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蛋白研究进展
    3 产气荚膜梭菌的耐药现状
    4 产气荚膜梭菌发病模型研究进展及意义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华东部分地区肉羊源、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动物源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毒素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不同毒素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力比较与小鼠感染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污水中产气荚膜梭菌(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地区临床健康肉羊的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分析[J]. 成成,张彤宇,成大荣,曹思宇,陶建平,邢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04)
  • [2]鸡养殖、屠宰环节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及亲缘关系分析[D]. 许文萍.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陕西部分牛养殖场和屠宰场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PFGE分析[D]. 马迎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奶牛养殖和挤奶过程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污染牛奶的风险因素分析[D]. 李一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产气荚膜梭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王柏森,谷长勤,佟建南. 当代畜牧, 2020(10)
  • [6]牛奶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和带菌量测定[J]. 潘奕帆,刘变芳. 动物医学进展, 2020(07)
  • [7]山东省部分地区鸭养殖屠宰链中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基因分型[D]. 修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产气荚膜梭菌流行特点及其噬菌体遗传背景分析[D]. 于旭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9]饲粮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感染产气荚膜梭菌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D]. 韩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10]华东部分地区羊源、水禽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毒力特性研究[D]. 张彤宇. 扬州大学, 2019


产气荚膜梭菌论文 噬菌体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畜牧业论文 葡聚糖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加快推进国有农林牧渔业改革
下一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cDNA芯片的制备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