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远[1](2021)在《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指出色彩是油画创作中的特定媒介,能够比较直观地表现油画作品的精神性,并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客观色彩的转化和升华。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有不少艺术创作流派已经开始应用色彩进行油画创作,并在此过程中,利用色彩表达和传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在应用各种类型的色彩表达和传达自身思想感情的过程中,油画的创作者需要合理应用主观性,即用色彩、表现性色彩以及象征性色彩进行油画创作,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油画作品具有比较大的艺术价值。而油画作品创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不同色彩的特点和应用价值进行研究,而且需要详细研究自己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并在这一基础上,开展作品创作。本文针对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表达进行全面研究,从而分析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陈海瑞,杨晶[2](2021)在《蒙古族盛装题材油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现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色彩是油画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语言,也是抒发画家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色彩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是寄托画家精神的载体,传达情感的媒介。蒙古族盛装服饰在具备一般服饰的特点外,盛装服饰形态更加庄重、色彩更加丰富,更能代表蒙古族最根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识。文章将蒙古族盛装题材油画作品作为研究蒙古族艺术形式的一个角度,分析其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性色彩语言,将色彩作为传递艺术家审美诉求的枢纽,进而分析艺术家的情感体现,以此探究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郝志华[3](2021)在《谈民间美术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功能》文中指出油画是一种艺术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美术学习者致力于油画事业的发展。相比国外,中国油画艺术的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滞后,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当代中国油画创作完全可以借鉴民间美术色彩的元素,充分彰显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美、情感美和心灵美。因此,本文首先介绍民间美术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功能,然后分析民间美术色彩与油画创作融合的共性,进而研究民间美术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策略。
刘坦然[4](2021)在《徐渭与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往今来,在各类美术史论文章中,就比较中西方绘画的文章和观点而言,总有剖析其微的真知灼见,往往能引人入胜,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材质和表现方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旨在分别选取中国写意花鸟画和西方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位代表,尝试用东西方的绘画品评原则,来解释两者在绘画语言的表现性有何异同之处。“写意”是品评中国绘画精神的最高境界,它是中国绘画一段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表现”是西方绘画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它是另一种“写意”的不同表达方式,用“写意”的绘画方式去“表现”人生态度,并获得人生感悟。本文希望在对中西方绘画的理论研究中,一方面能够为中国写意画综合艺术时代的来临所带来的问题给予多维度的思考,另一方面希望探索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同时,本文主要立足于研究中国写意花鸟画开山鼻祖徐渭和西方抽象派绘画大师康定斯基,围绕着他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下,去探索他们是怎样在艺术上“表现”,以及两者在表现性绘画语言上的特点。本篇论文分为四大版块。第一版块是绪论,主要分为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和研究现状三方面;其次,研究分析徐渭和康定斯基在各自绘画表现上的演变历程及形成背景,为对比分析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作铺垫;第二版块,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放在徐渭和康定斯基的对比上,从二人在绘画语言上的表现性不同去分析,对比二人绘画点线面的表现性、绘画图式的表现性、色彩的表现性、情感的表现性、抽象元素的表现性和多元化元素的表现性等几方面的内容;第三版块是对全文研究成果的一个总结,从研究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对比中发现,两人在差异中又存在内在的共性,二人在绘画美学上所展示出的艺术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对二人绘画语言表现性的比较研究,给予了笔者新的美学视角和中西方艺术交融的美学思考。最后一版块的内容是结论,即笔者在深入研究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后,根据研究所总结出的观点和看法。康定斯基追寻色彩,主观臆造,走上了纯抽象的道路,最终与客观现实相背离。徐渭仍遵循本真,借物拟人,借景抒情,凝练成物我一体,甚至忘我的非理性情感状态,但他也只是对情的主观强调,并没有完全摆脱形的束缚。尽管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社会人文背景,但艺术家们在追寻艺术的道路上,却有着相似的感受力,同样要去感受人、感受自然万物。就徐渭和康定斯基而言,两者在绘画表现上,都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以抒发内心精神为第一准则,借物达意,用内在的核心精神去装裱外在的面貌,但究其实质却是相同的。
王晓倩[5](2021)在《彭宥纶创意短片新媒体传播中的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色彩作为创意短片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一个强有力的表现手段,具有吸引受众眼球的作用。彭宥纶导演对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独到的理解,使创意短片呈现出不一样的古典色彩风格。这一古典色彩美学思想贯穿了整个传播过程,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心理特征,使受众对创意短片中的古典色彩产生了认同与热爱,进而助力创意短片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彭宥纶创意短片自2013年进入大众视野后,凭借着独特的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吸引了大量粉丝。古典色彩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魅力的古典色彩体系,彭宥纶导演从中汲取灵感,丰富了自己的色彩美学思想。另外,在古典色彩中融入了她的现代色彩审美理念,使古典色彩体系能够有力的表达出新时代的特色,也使现代创意短片呈现出浓厚的古典色彩意味。本文以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具体以儒家的“尊礼施色”、道家的“以色证道”,以及佛家的“繁彩彰施”为三大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为导向,以彭宥纶创意短片顺应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为切入点,考察彭宥纶创意短片的画面表现、新媒体传播平台的色彩特征、受众的色彩审美心理以及由此引起的传播效果。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借助了传播学的逻辑,研究过程是针对古典色彩在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进行的。通过这篇论文,展现彭宥纶创意短片古典色彩艺术传播的魅力,同时,也启发创作者可以从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中汲取色彩灵感,更加有效的利用古典色彩助力创意短片传播效果的达成。
孙浩[6](2020)在《论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以苏丁、迪克斯、培根绘画作品为例》文中认为人们生活上物质水平、精神内涵都在不断提升,对艺术作品的质量追求也在不断上升,对传统审美已经疲劳,需要新鲜事物的冲击。怪诞艺术的出现,给人们视觉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撼,让人们对审美范畴有了新的认知,也让人们对现实社会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文章从艺术创作中运用怪诞艺术形象的三位着名艺术家苏丁、迪克斯、培根的创作风格及绘画形态来研究绘画中怪诞艺术形象运用产生的原因,同时研究怪诞现象在怪诞美学中的审美特征。他们三位艺术家运用怪诞的艺术风格使画面体现的效果更为丰富,更加充分的表现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在以绘画为艺术主流的时代,苏丁、迪克斯、培根他们的绘画形象的演变在艺术史中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他们也是西方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以由浅入深的方法逐步研究:第一部分节详细的叙述了怪诞美学的兴起发展和怪诞的内涵,以及怪诞艺术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的研究,具体分析怪诞艺术的反常化、意象化、丑恶化、陌生化、多元化。第二部分通过选取苏丁、迪克斯、培根三位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论述三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中承载的精神性力量和创作中怪诞风格带给人们的精神意蕴。第三部分分析苏丁、迪克斯、培根三位画家的具体艺术作品中的构图、色彩、笔触、意境以及创作源泉等对三位艺术家艺术作品中怪诞艺术形象中的绘画形式语言进行研究。对怪诞中表达语言的形成以及精神因素进行重点研究,让人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及艺术作品。其中绘画形式语言包括苏丁、迪克斯、培根三位艺术家的色彩、构图、笔触等来转换成为视觉语言,从而表现深层次的精神情感内涵。第四部分研究苏丁、斯克斯、培根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怪诞形象在艺术史上的价值和意义,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对待社会、人和自然关系,他们运用自己独特的怪诞艺术风格的艺术语言来展现出现实生活对人们残害的真实反应,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映射了对理想社会的诉求,赋予了作品精神意蕴。第五部分通过苏丁、迪克斯、培根三位艺术家创作中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得出研究结论的同时又研究了其对当代绘画产生的影响,由此对怪诞美学进一步提出了问题预想。鉴于此,文章试图从苏丁、迪克斯、培根三位画家绘画表现中的艺术语言入手,结合三位画家的具体作品具体分析绘画中怪诞的艺术形象产生的原因和意蕴,以此来论述苏丁、迪克斯、培根绘画中怪诞艺术形象中的美学特征。
王赟荻[7](2020)在《表现性色彩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 ——结合剧情短片《假证明》》文中研究指明色彩作为重要的影像造型语言之一,在电影创作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及深层次的表现意义与价值。首先是基本的再现作用,景物色彩经由镜头呈现于画面,使得客观世界的色彩得到真实的还原。其次,色彩的色相、明度等属性给人直观的视觉感受,这种直觉感受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心理,形成思维性的视觉判断。同时,不同民族及地域文化的差异,也使色彩蕴藏了巨大的文化烙印,这些烙印是来自生产经验、地域特征、文化差异、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内涵。因此,电影中的色彩,在不同剧情背景下,在表现场景、人物的特征上,不仅具有再现的表征作用,其产生的视觉心理结合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更具有表现性的艺术价值。电影中的“表现性色彩”是一种情感性表达,能跨越光与色的物理属性,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传递心灵的呼应。“表现性色彩”也是一种象征性表达,创作者对色彩的主观应用带给观众深层次的解读空间。电影中的表现性色彩应用方式多样,可从色彩基调、色彩配置、对比关系,视觉心理与象征意义等方面入手。当然,其背后的深层表意作用绝不能够抛下影片内容孤立而谈。明度、纯度一致的色彩,应用在不同影视作品中,即使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因影片剧情、主题差异,导演创作风格的偏好,该色所传递的深层表意也是千差万别的。本文聚焦在“表现性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方式及意义上,围绕色彩基调、色彩构成、色彩的象征性与深层含义、结合个人创作四个方面展开,前三个章节采用例证结合的研究方式,分别结合大量影片及影片中的具体片段予以分析。最后结合个人创作的剧情短片,通过实践印证上述研究。个人创作剧情短片《假证明》将表现性色彩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短片讲述了女主人公沈桃芝在大学期间,因为一张“抑郁症”假证明而遭受的不幸经历。通过强化色彩基调、色彩构成等技巧,使本片的表现性色彩有效地渲染了剧情。色调随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而变化,是其心境的外化表现。人物服色、环境色间的色彩构成方式及重点色块,是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重要手段。影片中的色彩在形成一定视觉张力的同时,凸显表现性色彩在叙事、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方面所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马婧[8](2020)在《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满族文化即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不管是在宗教信仰、人文风俗、活动方式、审美偏好等各个方面均有显着的差异,这些差异作用到建筑式样与风格上使清代建筑装饰风格产生明确的变化形成清代建筑风格与式样上相对明代而言具有显着变革。本文以清代建筑装饰风格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装饰风格演变。通过横纵比较对满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了明清装饰风格的各种差异,如明代建筑风格是明朝汉族人所建,体现的是汉族文化特征,造型优美、装饰简练;那时的清朝是全盛时代,其建筑的装饰风格尊贵、奢华,及其注重细节装饰,与明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清朝时,满族的身份与地位改变了很大,为确保其位置,满族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间接影响到了建筑形式。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沈阳故宫,得出满族文化在等级制度上、传统的民俗和民族色彩上都直接影响了清代建筑的整体变革、细部装饰风格、建筑色彩的运用及外部形态的演变。
张巍[9](2020)在《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的情感语言》文中研究表明色彩语言是油画创作中重要的语言因素,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表现力。基于此,文章从色彩概述切入,分析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的含义与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从表现性情感、装饰性情感、主观性情感及象征性情感这几方面出发,研究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的情感语言。
李卓谦[10](2020)在《插画设计的色彩情感表达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插画中运用色彩进行情感表达的方法论研究,补充了插画设计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插画是一种当代流行的艺术形式,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色彩作为插画设计中极具视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语言,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代插画色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通过颜色的选择及运用,对画家的内在情感进行重点的表达。传统的绘画之所以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是因为这些作品揭示的是画家最真实的情感和精神。而插画艺术兼顾了绘画的特点,所以情感的表达亦是其艺术创作的内核之所在。以色彩的角度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分析插画创作中是如何建设情感世界的。结合插画的演变历程和时代特点,分析色彩情感的表现性、象征性、装饰性和共通性特征。结合设计学、美学、心理学等,从维度、观念、感知、互动多角度解读插画中色彩情感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不同风格插画案例的分析,揭示色彩语言在不同形式下表达情感的重要作用。以色彩情感表达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分析论述为基点,归纳其在信息传达、画面节奏、主题设计三个方面的表达原则,总结色彩在插画创作中重构、流变、主观、多元的应用方法,体现出色彩情感表达在插画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插画是艺术家与观众交流内心情感的窗口,通过画面直接的与观众进行灵魂的沟通、情感的碰撞是插画创作不变的追求。色彩氛围的营造在画家的情感表达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作品的美学价值影响巨大。插画师通过对色彩的变化、组合运用可以传达给观众更多的精神内涵,为文化传播、社会教育、商业发展等提供更有效的途径。图27幅;表0个;参50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油画创作中色彩的应用意义 |
| (一)油画特征的直观性 |
| (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 二、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语言表达方法 |
| (一)主观性色彩的语言表达 |
| 1.创作中的主观性色彩 |
| 2.主观色彩情感表达的具体方式 |
| (二)表现性色彩的语言表达 |
| (三)象征性色彩的语言表达 |
| 三、结语 |
| 一、色彩语言的表现性 |
| 二、蒙古族盛装题材油画 |
| 三、蒙古族盛装题材油画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表现性 |
| 1. 色彩的装饰性 |
| 2. 色彩的象征性 |
| 三、蒙古族盛装题材油画色彩语言的审美启示 |
| 四、结语 |
| 一、民间美术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功能 |
| (一)丰富油画创作的文化内涵 |
| (二)增强油画创作的民族魅力 |
| (三)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 |
| 二、民间美术色彩与油画创作融合的共性 |
| (一)装饰性 |
| (二)主观表现性 |
| (三)象征寓意性 |
| 三、民间美术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策略 |
| (一)色彩表现性的运用 |
| (二)色彩装饰性的运用 |
| (三)色彩象征性的运用 |
| (四)色彩主观性的运用 |
| 四、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2.1 研究内容 |
| 1.2.2 研究方法 |
| 1.3 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2 徐渭和康定斯基的艺术风格成因 |
| 2.1 人生经历中的艺术启迪 |
| 2.1.1 徐渭:文人画风的转折者 |
| 2.1.2 康定斯基:抽象几何画风的开创者 |
| 2.2 继承传统上的艺术创新 |
| 2.2.1 徐渭开创大写意画风 |
| 2.2.2 康定斯基开创抽象几何画风 |
| 2.3 时代语境中的情感表达 |
| 2.3.1 徐渭的狂者精神 |
| 2.3.2 康定斯基的骑士精神 |
| 3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对比 |
| 3.1 点、线、面的表现性对比 |
| 3.1.1 徐渭点、线、面的表现性 |
| 3.1.2 康定斯基点、线、面的表现性 |
| 3.2 绘画图式的表现性对比 |
| 3.2.1 徐渭的墨葡萄在不同作品中的的内涵 |
| 3.2.2 康定斯基几何图形在不同作品中的内涵 |
| 3.3 色彩的表现性对比 |
| 3.3.1 徐渭对纯墨的应用 |
| 3.3.2 康定斯基对黄红蓝的应用 |
| 3.4 情感的表现性对比 |
| 3.4.1 徐渭“以画明志” |
| 3.4.2 康定斯基“以画抒情” |
| 3.5 抽象元素的表现性对比 |
| 3.5.1 徐渭写意抽象性的表现 |
| 3.5.2 康定斯基纯抽象性的表现 |
| 3.6 多元化元素的表现性对比 |
| 3.6.1 徐渭的“画中有戏” |
| 3.6.2 康定斯基的“戏中有画” |
| 4.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共性和差异性 |
| 4.1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共性 |
| 4.1.1 绘画语言的主体性 |
| 4.1.2 绘画语言的表现性 |
| 4.2 徐渭和康定斯基表现性绘画语言的差异性 |
| 4.2.1 绘画语言的抽象性 |
| 4.2.2 绘画语言的形式观 |
| 5 徐渭与康定斯基对后世的影响 |
| 5.1 徐渭对后世的影响 |
| 5.2 康定斯基对后世的影响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与本质特征 |
| (一)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文中色彩美学思想皆指古典色彩美学思想) |
| (二)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本质特征 |
| 二、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与研究对象 |
| (一)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理论框架 |
| (二)中国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
| 三、 研究对像样本选择 |
| (一)彭宥纶创作发展阶段 |
| (二)彭宥纶执导的创意短片(2013-2019) |
| (三)创意短片选择的典型性 |
| 四、选题的研究意义 |
| 第一章 色彩美学思想及画面表现的融会贯通 |
| 第一节 色彩美学思想 |
| 一、“尊礼施色” |
| 二、“以色证道” |
| 三、“繁彩彰施” |
| 第二节 色彩美学思想与画面表现的和谐一致 |
| 一、“礼”——体现画面和谐 |
| 二、“虚实”——营造画面意境 |
| 三、“繁”——丰富画面视觉效果 |
| 第二章 新媒体传播的色彩美学特征与古典色彩美学思想传播的有效达成 |
| 第一节 新媒体传播“和、意、情”的色彩美学特征与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关系 |
| 第二节 以“和”的色彩美学特征确定新媒体传播基调 |
| 一、主调色彩定位主题 |
| 二、色彩调和提升配色效果 |
| 第三节 以“意”的色彩美学特征突出视觉效果 |
| 一、对比色调突出个性表达 |
| 二、古典色彩强化受众感官效果 |
| 第四节 以“情”的色彩美学特征反应真实体验 |
| 一、色彩表现性反应新媒体特征 |
| 二、色彩情感性反应用户使用特征 |
| 第三章 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满足受众审美心理特征,助力传播效果达成 |
| 第一节 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满足受众审美心理特征 |
| 一、“社会之色”寻求认同 |
| 二、“自然之色”探寻内在价值 |
| 三、“心灵之色”引起内心共鸣 |
| 第二节 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助力传播效果的达成 |
| 一、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能引起受众的愉悦 |
| 二、传播效果的反馈 |
| 三、古典色彩美学思想的表达与现代色彩审美理念相结合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怪诞的美学内涵 |
| 第一节 怪诞的概述 |
| 第二节 怪诞艺术的审美特征 |
| 一、怪诞艺术的反常化 |
| 二、怪诞艺术的意象化 |
| 三、怪诞艺术的丑恶化 |
| 四、怪诞艺术的陌生化 |
| 五、怪诞艺术的多元化 |
| 第二章 绘画创作中怪诞艺术形象的精神内涵 |
| 第一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直指人心——以苏丁作品为例 |
| 第二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丑陋与反讽——以迪克斯作品为例 |
| 第三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现实揭示——以培根作品为例 |
| 第三章 怪诞艺术形象的来源及表现形式 |
| 第一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来源——以苏丁、迪克斯、培根作品为例 |
| 一、创作题材的表现性 |
| 二、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
| (一)战争的梦魇 |
| (二)荒诞幽默的女性形象 |
| 三、怪诞艺术形象中图像的应用 |
| 第二节 浓郁强烈的色彩——以苏丁、迪克斯、培根作品为例 |
| 一、色彩的表现性 |
| 二、色调的统一 |
| 三、色彩的独特性 |
| 第三节 怪诞艺术形象中绘画语言形式的表现性——以苏丁、迪克斯、培根作品为例 |
| 一、造型与空间的表现性 |
| 二、不同媒介、材料的运用 |
| 三、偶然性和连续性 |
| 第四章 三位画家作品中怪诞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审美价值 |
| 第一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反常化 |
| 第二节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讽 |
| 第三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象征性与隐喻性 |
| 第四节 怪诞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s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 第三节 表现性色彩的界定 |
| 第二章 影片色调与影片主题 |
| 第一节 色彩基调的分类方式 |
| 第二节 色调与影片叙事的作用——以王家卫作品的色调风格为例 |
| 第三节 基调与主题表达——以《狼狈》中的红色基调为例:欲望支配的悲剧性命运 |
| 第三章 影片色彩构成的视觉张力 |
| 第一节 对比构成 |
| 一、色相对比 |
| 二、明度对比 |
| 三、纯度对比 |
| 第二节 和谐构成 |
| 第三节 色彩构成的深层表意——以《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为例 |
| 第四章 影片色彩的象征表达与深层含义 |
| 第一节 重点色与贯穿色:色彩的统一与变化 |
| 第二节 色的象征作用——以库布里克影片中的封闭色块为例 |
| 第三节 色彩的多义性表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一色多义 |
| 第五章 个人创作剧情短片《假证明》中的色彩表现 |
| 第一节 故事概况及灵感来源 |
| 第二节 影片色调及场景的视觉表象 |
| 第三节 色彩构成与人物形象塑造 |
| 第六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 (一)梳理满族文化与清代建筑的发展脉络 |
| (二)全面呈现满族文化影响清代建筑的成果 |
| (三)揭示满族地域性特征的形成 |
|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 |
| (一)满族文化的相关史料与研究 |
| (二)满族民族特色的清代宫殿 |
| (三)陈设与建筑细部研究 |
| (四)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
|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
| (二)研究的内容框架 |
| 四、研究背景 |
| (一)满族文化 |
| (二)满族传统建筑特点 |
| (三)清代建筑的主要成果 |
| 注释 |
| 第二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风格的整体变革方式 |
| 一、满族文化习俗对清代建筑总体布局形成拓展的影响 |
| (一)满族文化对清代建筑构造的强化 |
| (二)等级观念影响下清代建筑空间布局的延伸与拓展 |
| 二、满族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制的限定 |
| (一)满族民居对满族传统建筑材料的青睐 |
| (二)新建筑材料的使用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三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细部装饰风格的演变 |
| 一、细部造型选择的变革 |
| (一)几何装饰造型的形态延伸 |
| (二)植物装饰造型的形态演变 |
| (三)动物装饰造型的形态表现 |
| 二、“图腾崇拜”建筑装饰题材中的“图腾崇拜”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四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色彩运用的变革 |
| 一、清代建筑色彩等级与象征性的运用和延伸 |
| 二、清代建筑中的色调运用 |
| (一)白色在建筑基石与雕塑中的的运用 |
| (二)青、绿色在屋顶上的广泛运用 |
| (三)黑色的塑形与塑新之用 |
| (四)红色在清代建筑构件上的色彩运用方式 |
| 三、满族色彩与清代建筑细部装饰的色彩搭配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第五章 满族文化影响下的清代建筑特征 |
| 一、满族文化对建筑构造与式样的影响 |
| (一)社会等级观作用下屋顶构造的创新 |
| (二)丰富的檐下装饰 |
| (三)满族传统门窗在清代建筑上的延伸与发展 |
| (四)柱式装饰的演变 |
| 二、满族民俗对清代建筑风格影响 |
| (一)满族民俗影响下的窗户演变 |
| (二)多功能的苞米楼 |
| (三)满族宗教信仰对清代建筑功能的影响 |
| 三、繁化审美对清代建筑风格的影响 |
| 本章小结 |
| 注释: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一、色彩概述 |
| (一)含义 |
| (二)作用 |
| 二、油画风景写生中色彩的情感语言 |
| (一)表现性情感 |
| (二)装饰性情感 |
| (三)主观性情感 |
| (四)象征性情感 |
| 三、结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课题创新点 |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第2章 插画及色彩情感概述 |
| 2.1 插画概述 |
| 2.1.1 插画的概念 |
| 2.1.2 插画的历史及发展 |
| 2.2 色彩情感概述 |
| 2.2.1 色彩情感的概念 |
| 2.2.2 色彩情感的形成原因 |
| 2.3 插画设计中影响色彩情感表达的因素 |
| 2.4 插画设计中色彩情感表达特征 |
| 2.4.1 表现性 |
| 2.4.2 象征性 |
| 2.4.3 装饰性 |
| 2.4.4 共通性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插画设计中色彩情感表现形式 |
| 3.1 多维表现丰富视觉 |
| 3.1.1 二维扁平化表现 |
| 3.1.2 三维空间感表现 |
| 3.2 观念表现传递文化 |
| 3.2.1 民族观念表现 |
| 3.2.2 时尚观念表现 |
| 3.3 感知表现深化主题 |
| 3.3.1 视觉感知表现 |
| 3.3.2 心理感知表现 |
| 3.4 互动表现增强体验 |
| 3.4.1 趣味性互动 |
| 3.4.2 治疗性互动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插画设计中色彩情感表达原则及方法 |
| 4.1 色彩情感表达原则 |
| 4.1.1 信息表达完整连贯 |
| 4.1.2 画面节奏协调有序 |
| 4.1.3 主题设计轻松明快 |
| 4.2 色彩情感表达方法 |
| 4.2.1 重构再生 |
| 4.2.2 快速流变 |
| 4.2.3 主观自我 |
| 4.2.4 多元化色彩 |
| 4.3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