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雨琦[1](2021)在《大徐本《说文解字》省声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用“某省声”注解小篆的原因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问题。当下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都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出发,用溯源的方法找省声字的古文字字形,以能否找到声符不省的原形为判定许慎注“省声”合理与否的标准。此方法不合许慎意图,且缺乏足够的实例证明。许慎是将对字形的分析说解作为《说文》的基本落点,其解说思路与汉字构形理论中的构件功能分析的方法相吻合。因此本文用构件功能分析法对许慎用“省声”解释小篆的真实意图进行探索。文章共分四部分,第一章对当前研究进行综述。第一节为当前学术界对省声的两种看法;第二节为当前学界关于省声合理性的讨论;第三节是当前省声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第二章论述省声字的特点及探索省声的方法,分为两节,第一节提出省声的释字体例受到《说文》系统性的制约,大部分的省声字都无声符不省的原形,大多数参照字和字头的读音相近。第二节对探索的方法——构件功能分析法进行解释并论证该方法应用于省声研究的可行性。第三章基于以上思路和方法对317个省声字按照省声构件的特点分为两类,并对每一类省声字进行分析,发现无论是否有声符不省的原形,无论省声构件是否成字,绝大部分省声构件与省声字读音都不谐,而参照字在读音上与字头相合。因此本文认为,从解释字理的角度看,许慎为了使每一个字的字形结构都能得到解释,在构件参构功能不明的情况下以读音为线索,从《说文》中找一个既含有该构件,同时与字头读音相近的字注为“省声”,给原本参构功能不明的构件有一个解释,完善整字的构意,让识字或查字者易于理解,达到训诂的目的。
王慧芳[2](2021)在《《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俗字与《敦煌俗字典》俗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谢能宗[3](2020)在《先秦时期“鄙”字指代的空间范围及其对商周国家结构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国野制"是《周礼》所记的诸种制度之一。不过,学界一般认爲,《周礼》实际上是一部构拟的着作,其所记载的体系完备的这一整套制度,并未在先秦时代的某一时期真正施行过;但是另一方面,《周礼》的作者在构拟该书时所采用的材料,却又并非全是向壁虚造,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现实依据。"国野制"亦是如此。然而,所谓"相当程度"的现实依据,究竟是何种程度,却是需要我们详加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拟从"鄙"这一在"国野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空间概念入手,[1]通过对甲骨卜辞、两周金文与传世文献材料的研究,来试着对"国野制"的"相当程度"究竟是何种程度这一问题,给出一个管中窥豹式的回答,并由此对商周国家结构提出一个新思考。
郭帅[4](2020)在《《説文》部首系联原则平议》文中指出本文梳理了有关《説文》部首系联原则的重要观点,对以形爲主説、纲层次以数系联説、据音系联説等观点进行了讨论,认爲《説文》部首主要据形义结合系联,以据形系联爲表层形式,据义系联爲内在主导。
吴林俊,赵宁宁,徐彩凤[5](2020)在《理性精神的觉醒与理想人格的追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专题学习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是先秦诸子散文专题,对应"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单元专题学习设计了三个课段,分别为探究儒家道德理想、探究道墨处世之道和创造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策划校园文化论坛),以完成"探究诸子的道德理想和处世之道"这一核心学习内容。
孟维晋[6](2020)在《“非X不可”的构式研究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第一章详细阐述了选题缘由,并对构式语法理论与“后方法”教学理论进行了综述。并对本文所用语料来源、出现的符号进行了简单说明。本文第二章主要从结构分析、格式演变、构式视角等方面对“非X不可”进行了本体研究的综述。在结构分析的研究综述中,笔者着重对变项“X”与“不可”隐现规律进行了阐述。本文第三章、第四章主要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对外汉语教材、学生习得构式“非X不可”时产生的偏误等方面考察了构式“非X不可”的研究现状。通过检索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笔者共得到偏误语料78例。这78例偏误用例归的偏误原因可归为三类:遗漏偏误、误用偏误、错序偏误。随后,笔者基于偏误分析理论,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学生在习得、使用“非X不可”产生偏误的原因可归为三类:语际迁移、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教材与参考书的影响。本文前四章的写作主要为第五章“非X不可”的构式研究、第六章基于“后方法”教学理论的“非X不可”教学设计做铺垫。本文第五章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库研究法等方法,查阅、引用大量的相关文献及真实语料,基于构式语法理论对“非X不可”进行了构式研究,得出了构式“非X不可”的构式义,分别是:“非X不可”表主观认识[-推断性][+必欲]构式、“非X不可”表客观情态[+推断性][+必须]构式、“非X不可”表事理发展[+推断性][+必然]构式。随后,对构式“非X不可”三个构式义所适用的语用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其中着重分析了构式“非X不可”三个构式义的预设条件。经分析研究得出,当构式“非X不可”表达强烈的主观愿望时,其预设是客观环境不适宜,或有人不同意这一行为或看法。当构式“非X不可”表达客观情态时,其预设是动作施事者主观上不情愿做出但又必须要做出的行为。当构式“非X不可”表达事理发展时,其预设是如果不做某些行为,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本文第六章在构式“非X不可”的构式研究及构式义语用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非X不可”的三个构式义进行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验。教学实验与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第三章、第四章研究的内容。笔者选择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中文系三年级学生(摩洛哥大学为三年制)作为教学实验的对象,一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班,一组为对照班,每组二十位学生。教学实验后,笔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考察教学实验的效果并科学系统地分析对比实验的结果,证明了在构式语法理论、“后方法”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相较其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李晓莉[7](2020)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理论上,“通”用来注释通假字,“同”用来注释异体字。实践中,注“通”的字,不仅包括通假字,还有大量的古今字,异体字等,注“同”者亦然,给教学和阅读带来了较大困惑,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立足于字际关系从字的音、形特征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或立足于训诂学从字用关系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学界常有的两种思维方式,但最终都难免出现理论上清楚,实践中含混,训诂学角度合理,文字学角度矛盾。把握通假字古今字的本质特征,建立统一区分标准,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于汉字的记词职能,以及记词的常规职能是否有先后的转移作为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分标准,抓住通假字的本字始终是常规用字,没有发生职能的转移;古今字的古字是前一时代的常规用字,今字是后一时代的常规用字,古字与今字之间发生了记词职能上的交接转移。将区分标准统一到同一个平面上,有助于真正地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对现有学术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研究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索通假字古今字各自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建立统一的区分标准,并从字用属性、字用职能、字用时间、结合字义关系层面探索区分方法。第二部进行分字例分析。基于第一部分理论基础,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注释的199组注“通”注“同”字进行穷尽式分析,确定其用字属。第三部分提出注“通”注“同”字的规范化处理意见,以期能为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部分作注及修订提供参考,为学术界关于通假字古今字的争论提供思考。
曹雨杨[8](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及释文校注》文中研究表明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据碳14年代测定为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为楚系。经整理,2010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内容包含《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武王之志(金縢)》《皇门》《祭公之顾命(祭公)》《楚居》等九篇;2011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内容包含《系年》一篇;2012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内容包含《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鹄之集汤之屋》等八篇;2013年12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内容包含《筮法》《别卦》《算表》等三篇;2015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内容包含《厚父》《封许之命》《命训》《汤处於汤丘》《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等六篇;2016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陆)》,内容包含《郑武夫人规孺子》《管仲》《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子产》等五篇;2017年4月出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内容包含《子犯子余》《晋文公入于晋》《赵简子》《越公其事》等四篇。本文主要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柒)》的三十六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简文中一些未能解决、讨论较多的疑难字词进行串联集释,收集各家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同时对诸家观点尽量客观分析并补充自己的意见,下编在归纳总结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对简文进行重新校注,力求反应当下学界的研究成果。限於篇幅,本论文仅选择《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部分。
王情凡[9](2020)在《HSK汉字词汇表中的“土部”汉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与中国的交流逐渐加深,这同时也引起了全球学习汉语的“热潮”。但在汉语学习中,汉字的识记始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汉字分类的角度分析HSK词汇表中的“土部汉字”,并帮助汉语学习者加深对汉字的识记。首先本文是寻找这些汉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将这些释义全部都罗列出来,并对其进行探究。同时,因为其中大多数汉字都属于形声字,所以笔者进一步对这些汉字形旁与字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找出形声字形旁的一些规律。接着,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汉字。因为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也是通过语言得到保存和传播,这也能够我们分析汉字的重要视角。最后,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并根据本校留学生的学习情况,本人设计了一套土部汉字教学方案。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和具体数据,来探讨汉字分类是否有利于学习者学习汉字并提出相关建议。
郭法宏[10](2020)在《甲骨文指事字研究》文中提出“六书”一名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是古代贵族子弟学习的技艺之一,后经班固、郑众、许慎等人的解释和阐发,逐步建立起“六书”这一汉字构形的理论学说,成为研究汉字字形特点和构造方法的重要理据。“指事”作为“六书”中的一类,许慎虽有过界定和解说,但描述过于简略,例证又少,致使后世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不仅影响指事字的判定,还影响其他结构类型的研究。若考察和分析古文字字形特点,结合指事理论的梳理和总结,将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指事这一造字法。由于运用的指事观不同,甲骨文指事字的判定与收录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因指事字所占比重小,相对于其他造字类型,较少地受到关注,研究上并不充分。本文选取甲骨文指事字作为研究论题,首先针对指事字的界定和判断,梳理历来指事字的研究成果,整理和分析前人对这一造字法认识上的共性与差异;其次,参考重要的甲骨文着录材料,结合指事的理论研究,穷尽性考察甲骨文指事字,并深入地分析其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全文共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指事字研究述论,以时间为经,以研究角度为纬,把古代涉及指事字的研究成果有机联系起来,以展现指事字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建立我们的指事观;第三部分为甲骨文指事字研究,针对重要的甲骨文着录材料,对指事字做穷尽性考察,运用判定的依据辨识出指事字;第四部分为甲骨文指事符号研究,主要针对独体指事字与加体指事字中所包含的不成字构件,分析符号的形状、数量、组合方式、功能等方面的特征,深入分析符号的最小组成部件;第五部分为甲骨文成字构件研究,主要针对加体指事字的成字构件,以及象形式指事字和变体指事字。成字构件主要是象形字,我们侧重研究成字构件的形义关系;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 |
| 二、现有研究结论 |
| 三、研究意义和目的 |
| 第一章 《说文》省声字研究综述 |
| 第一节 关于省声字的两种看法 |
| 一、字形演变简化说 |
| 二、注音说 |
| 第二节 关于省声合理性的讨论 |
| 一、合理的省声字 |
| 二、不合理的省声字 |
| 第三节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 一、忽略了《说文》的系统性和阶段性 |
| 二、“省”并非源流关系 |
| 三、许慎并非要为每个字注音 |
| 四、省声字并非形声字,参照字并非声符原形 |
| 五、省声体例的随意性 |
| 第二章 省声字的特点及探索方法 |
| 第一节 省声字的特点 |
| 一、遵循《说文》系统性 |
| 二、大部分省声字无原形 |
| 三、绝大部分省声字和参照字的读音合 |
| 第二节 探究省声字的方法—构件功能分析法 |
| 一、构件功能分析法 |
| 二、将构件功能分析法应用于省声字研究的可行性 |
| 第三章 《说文》省声字分析 |
| 第一节 省声构件非《说文》字头 |
| 一、省声构件非字 |
| 二、构件非《说文》字头 |
| 第二节 省声构件是《说文》字头 |
| 一、省声构件与省声字古音不合 |
| 二、省声构件多音 |
| 三、省声构件与省声字今音不合 |
| 四、省声构件与省声字古今音合 |
| 五、省声构件、参照字与省声字音异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一引言 |
| 二以形爲主説 |
| 三纲层次以数系联説 |
| 四据音系联説 |
| 五结语 |
| 徵引书目 |
| 【设计背景】 |
| 【学习目标】 |
| 一、语言目标 |
| 二、思维目标 |
| 三、价值目标 |
| 【专题实施】 |
| 第一课段:探究儒家道德理想 |
| 一、学习任务 |
| 二、课时安排 |
| 三、学习资源 |
| 四、学生活动 |
| 五、学习评价 |
| 第二课段:探究道墨处世之道 |
| 一、学习任务 |
| 二、课时安排 |
| 三、学习资源 |
| 四、学生活动 |
| 五、学习评价 |
| 第三课段:创造性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
| 一、学习任务 |
| 二、课时安排 |
| 三、学习资源 |
| 四、学生活动 |
| 五、学习评价 |
| 【专题评价】 |
| 一、单元核心问题理解 |
| 二、测试反馈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一、绪论 |
| 1.选题缘由 |
| 2.理论依据 |
| 2.1 构式语法理论 |
| 2.2 后方法教学理论 |
| 3.研究方法 |
| 4.语料来源 |
| 5.符号说明 |
| 二、“非X不可”的研究综述 |
| 2.1 “非X不可”的结构分析 |
| 2.1.1 “非”字的研究综述 |
| 2.1.2 变项“X”的研究综述 |
| 2.1.3 “不可”隐现规律的研究综述 |
| 2.2 “非X不可”的格式演变 |
| 2.3 “非X不可”的分类研究 |
| 2.4 “非X不可”构式视角的研究 |
| 三、“非X不可”面向第二语言的教学考察 |
| 3.1 基于工具书、教学大纲、教学语法类书籍对构式“非X不可”的考察 |
| 3.2 基于教材的“非X不可”的考察 |
| 四、留学生使用“非X不可”的偏误考察 |
| 4.1 偏误分析理论概说 |
| 4.2 留学生使用“非X不可”的偏误类型 |
| 4.2.1 遗漏偏误 |
| 4.2.2 误用偏误 |
| 4.2.2.1 “必不可少”误用为“非少不可” |
| 4.2.2.2 “非常”误用为“非” |
| 4.2.2.3 “非”与“不”的误用 |
| 4.2.2.4 “非X不可”误用作补语 |
| 4.2.3 错序偏误 |
| 4.3 留学生使用“非X不可”的偏误分析 |
| 4.3.1 语际迁移 |
| 4.3.2 目的语规则泛化 |
| 4.3.3 教材、参考书的影响 |
| 五、“非X不可”的构式研究 |
| 5.1 有关“构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 5.1.1 构式本体理论研究 |
| 5.1.2 构式语法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 5.2 “非X不可”的构式义研究 |
| 5.2.1 “非X不可”表“主观意愿[-推断性],[+必欲]”的构式研究 |
| 5.2.2 “非X不可”表“客观情态[+推断性],[+必须]”的构式研究 |
| 5.2.3 “非X不可”表“事理发展[+推断性],[+必然]”的构式研究 |
| 5.3 基于语用理论对“非X不可”构式义的再分类考察 |
| 5.3.1 构式“非X不可”的焦点分析 |
| 5.3.2 构式“非X不可”的预设分析 |
| 5.3.3 构式“非X不可”的主观性分析 |
| 六、基于后方法教学理论的“非X不可”教学设计 |
| 6.1 “非X不可”表“主观意愿[-推断性],[+必欲]”构式义的教学设计 |
| 6.2 “非X不可”表“客观情态[+推断性],[+必须]”构式义的教学设计 |
| 6.3 “非X不可”表“事理发展[+推断性],[+必然]”构式义的教学设计 |
| 6.4 教学实施 |
| 6.4.1 教学实施过程 |
| 6.4.2 调查问卷分析 |
| 6.4.3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及分析 |
| 七、结论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 附录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理论分析 |
| 第一节 通假字古今字的研究综述 |
| 一、关于通假字的研究 |
| 二、关于古今字的研究 |
| 三、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研究 |
| 第二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混注的原因探析 |
| 一、基本概念不统一 |
| 二、通假字古今字的区分标准不严密 |
| 三、通假字古今字的区分角度有重合 |
| 第三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界定 |
| 一、通假字的界定 |
| 二、古今字的界定 |
| 第四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分 |
| 一、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属性上的区别 |
|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职能上的区别 |
| 三、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时间上的区别 |
|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义关系上的区别 |
| 第二章 对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的分析 |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通”“同”字分布情况 |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通”字分析 |
| 一、注“通”者为通假字 |
| 二、注“通”者为古今字 |
| 三、注“通”者为异体字 |
| 四、注“通”者为同源通用字 |
| 五、注“通”者仅为借音标字 |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同”字分析 |
| 一、注“同”者为通假字 |
| 二、注“同”者为古今字 |
| 三、注“同”者为异体字 |
| 四、注“同”者同源通用字 |
| 第三章 关于注“通”“同”字的规范化处理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凡例 |
| 前言 |
| 上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疑难字词集释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 之集汤之屋》 |
| 下编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释文校注 |
| 第一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尹至》 |
| 第二节 《尹诰》 |
| 第三节 《程寤》 |
| 第四节 《保训》 |
| 第五节 《耆夜》 |
| 第六节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 |
| 第七节 《皇门》 |
| 第八节 《祭公之顾命(祭公)》 |
| 第九节 《楚居》 |
| 第二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系年》 |
| 第三章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释文校注 |
| 第一节 《说命上》 |
| 第二节 《说命中》 |
| 第三节 《说命下》 |
| 第四节 《周公之琴舞》 |
| 第五节 《芮良夫毖》 |
| 第六节 《良臣》 |
| 第七节 《祝辞》 |
| 第八节 《赤(?)之集汤之屋》 |
| 附录一:全文全称简称对照表 |
| 附录二:引用文献及简称 |
| 附录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叁)》论着知见录 |
| 凡例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
| 《尹至》篇知见录 |
| 《尹诰》篇知见录 |
| 《程寤》篇知见录 |
| 《保训》篇知见录 |
| 《耆夜》篇知见录 |
| 《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縢)》篇知见录 |
| 《皇门》篇知见录 |
| 《祭公之顾命(祭公)》篇知见录 |
| 《楚居》篇知见录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存目) |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存目) |
| 综论知见录(存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选题由来和意义价值 |
| 1.1.1 选题由来 |
| 1.1.2 意义价值 |
| 1.2 研究综述 |
| 1.2.1 “土部”字研究综述 |
| 1.2.2 汉字教学的研究综述 |
| 第2章 HSK汉字表土部汉字释义 |
| 2.1 《说文解字》中的释义 |
| 2.2 土部字中的象形与会意 |
| 2.3 土部字形旁与意义的关系 |
| 2.3.1 形旁的位置 |
| 2.3.2 形旁的表义作用 |
| 第3章 土部汉字的文化阐释 |
| 3.1 农耕文化 |
| 3.2 建筑与住宅文化 |
| 3.3 丧葬文化 |
| 3.4 安土重迁的文化 |
| 第4章 土部汉字的教学策略 |
| 4.1 土部汉字的教学设计 |
| 4.2 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
| 4.3 测试汉字的教学实践 |
| 4.4 评价测试的结果 |
| 第5章 汉字教学过程中的反思与建议 |
| 5.1 目前汉字教学的现状 |
| 5.1.1 汉字的教学即是难点也是重点 |
| 5.2 汉字分类教学的优势 |
| 5.3 与文化教学结合的优点 |
| 5.4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 第6章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指事字研究述论 |
| 第一节 历代指事字的研究视角 |
| 第二节 指事观的确立 |
| 第二章 甲骨文指事字定量分析 |
| 第一节 定量分析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
| 第二节 甲骨文指事字分类 |
| 第三节 甲骨文指事字形体分类表 |
| 第三章 甲骨文指事符号研究 |
| 第一节 独体指事符号 |
| 第二节 加体指事符号 |
| 第三节 独体指事符号与加体指事符号的比较 |
| 第四节 指事符号的特征 |
| 第四章 甲骨文指事字成字构件研究 |
| 第一节 加体指事字中的成字构件 |
| 第二节 象形式指事字 |
| 第三节 变体指事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