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业伟,于健[1](2020)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是妊娠期罕见并发症。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妊娠期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和治疗策略。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6例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数据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早期妊娠3例,中期妊娠3例,晚期妊娠10例。结果 16例妊娠期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合并胆道疾病3例,合并高脂血症6例,合并子痫1例,6例没有找到确切病因。2例患者行引产术,5例采用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母婴存活。9例治愈后妊娠至足月阴道分娩,无死亡病例。结论妊娠期急性胰腺炎好发于妊娠中、晚期,胆源性疾病及高脂血症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脂肪酶及淀粉酶的检测十分必要。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应进行降脂治疗,必要时血液净化治疗。若合并胰腺感染坏死时也应及时外科干预。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及早终止妊娠。
景启明[2](2019)在《边缘供体在心脏移植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对于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而言,心脏移植是目前可获得良好中远期疗效的唯一治疗方法。数量庞大的病人与供体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心肌保护、心脏辅助装置等技术的进步,一些具有危险因素的供心也逐渐应用于心脏移植,如供体年龄过大、供受体体重比过低、供受体血型不符、冷缺血时间过长的供心等。此类供体称为边缘供体,临床上对于此类供体的应用尚有争议,因此需要对边缘供体的临床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方法边缘供心是指(1)供受体体重比<0.8;(2)供心年龄>50周岁;(3)冷缺血时间>6 h;(4)用AB0血型不相容;(5)肝炎病毒血清学指标阳性;(6)供心并非完全正常(合并如冠状动脉病变、先心病、瓣膜疾病或左室肥厚)的供体心脏。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将自2014-01至2019-01于本心脏中心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36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按以上的边缘供体纳入标准,分为两组:边缘供体组(10例)、常规供体组(26例)。对术前、术中、随访三个阶段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边缘供体心脏移植的效果。结果(1)通过对术前临床数据的比较,发现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LVEF值及肺血管阻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2)通过对围术期资料的比较,发现两组患者在术中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LVEF、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通过对长期随访数据的比较,发现心力衰竭及术后1年生存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但肾功能不全及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边缘供体组较常规供体组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心肌保护液、手术方式、抗排异药物及重症监护药物技术支持下,边缘供体组与常规供体组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无明显差异,边缘供体不影响移植后受体心功能及早期生存率,不应被视为手术禁忌。在严格的供心评估后,边缘供心可应用于心脏移植。
高强,张庆德,厉胜[3](2017)在《23例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治疗心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观察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3例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均治愈出院。结论:目前胆源性胰腺炎仍为我国急性胰腺炎发病的主要因素,但高血脂性急性胰腺炎病例逐渐增多,其发病快,病情进展严重程度所起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得到重视。为此,及时清除血浆中高浓度的甘油三酯,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将有助于急性胰腺炎的症状缓解,改善预后。
朱玉民[4](2016)在《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对凝血因子和失血量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脑肿瘤手术中,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的应用对颅脑肿瘤患者凝血因子和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全身麻醉下接受脑肿瘤择期手术患者42例,随机分为N和T两组(n=21),每组21例。N组患者只进行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ANIH),T组患者采用ANIH和氨甲环酸联合应用。记录术中失血量、输血量、输液量和尿量,记录术前1天和术后1天监测凝血功能指标以及D-二聚体的变化,记录其分析ANIH前、ANIH后和自体血回输后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T组失血量(438.5±66.8)ml比于N组失血量(524.0±81.5)ml少,自体血回输后,T组血红蛋白为(10.5±0.5)g/L,高于N组血红蛋白(8.4±0.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组和N组尿量和输血量无明显差别。术前和术后1天,凝血因子APTT、PT、TT和FIB无明显改变,但是术后D-二聚体在T组为(0.75±0.37)mg/L,比术前(0.34±0.17)mg/L有一定的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氨甲环酸可以产生协同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不大,可以安全用于脑肿瘤手术。
王之骄[5](2016)在《河北省围术期用血现状及血液保护调查》文中指出目的:对河北省部分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进行调研,以了解目前河北省围术期输血现状,发现围术期输血中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围术期科学合理用血。方法:抽取河北省所辖11个地区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性医院37家,就围术期输血的相关问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37家医院的筛选分别涵盖了每个地区,主要选择年均手术量6000台以上、手术类别较齐全的三级医院,共确定22家。年均手术量4000台以上、手术类别较齐全的二级甲等医院,共确定15家医院。调查对象为麻醉科和相关手术科室医师,其中手术科室主要包括:骨科、妇产科、普外科、胸外科和神经外科。每个科室选取5位工作年限5年以上医生,对其临床工作中实际掌握的输血目的、输血依据、自体输血技术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以现场填写问卷的形式,当场回收问卷。问题全部回答且笔迹清晰可辨者判定为有效问卷,排除存在漏选、多选的问卷。利用Excel对有效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录入和汇总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发放1050份问卷,有效问卷1007份,其中三级医院695份,二级医院312份;麻醉科257份,手术科室750份(其中:骨科197份、妇产科156份、普通外科201份、心胸血管外科101份、神经外科95份)。可实施床旁血红蛋白或红细胞压积快速检测的医院共有31家。2输血目的:以补充血红蛋白,促进血液携氧能力,改善凝血功能为目的的医师共792位(78.6%),其中麻醉医师228位(88.7%),手术医师564位(75.2%)。3输血依据:根据血红蛋白(Hb)、出血量、手术情况、患者生命体征及合并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麻醉医师有182位(70.8%),手术医师有351位(46.8%)。认为术中7g/dl<Hb≤8g/dl时需要输血的麻醉医师有162位(63.1%),手术医师有419位(55.9%),当8g/dl≤Hb≤9g/dl时,选择输血的麻醉医生有21位(8.2%),手术医生有315位(42.0%)。认为出血量为[800,1200)ml时需要输血的麻醉医师有181位(70.4%),手术医师有513位(68.4%)。4血浆输注依据:根据凝血功能输注血浆的麻醉医师有200位(77.8%),手术医师有508位(67.7%);依据白蛋白含量输注血浆的麻醉医师有60位(23.3%),手术医师有298位(39.7%)。5血浆输注目的:以改善凝血功能为目的的麻醉医师有215位(83.7%),手术医师有512位(68.3%);以补充血容量为目的的麻醉医师146位(56.8%),手术医师有493位(65.7%);以提高白蛋白含量为目的的麻醉医师有76位(29.6%),手术医师有265位(35.5%)。6血小板输注依据:根据血小板计数输注血小板的麻醉医师有222位(86.4%),手术医师有644位(85.9%)。7冷沉淀输注依据:根据凝血功能输注冷沉淀的麻醉医师有219位(85.2%),手术医师有566位(75.5%),根据凝血因子检查输注冷沉淀的麻醉医师有171位(66.5%),手术医师有479位(63.9%)。8开展自体输血的医院有9家。认为影响其开展的原因为技术问题的麻醉医师有97位(37.7%),手术医师有373位(49.7%);认为原因是认识问题的麻醉医师有156位(60.7%),手术医师有381位(50.8%);认为原因是费用问题的麻醉医师有177位(68.9%),手术医师有450位(60.0%)。结论:1围术期输血目的不明确、指征把握不严格,仍存在较高比例的经验性输血。2成分输血中,输注的目的及依据不明确,血浆不合理输注比例大。3开展自体输血的医院为数不多。治疗费用、自体输血技术以及临床医师对自体输血的认识是影响此技术在我省开展的主要问题。
蔡少薇[6](2014)在《泵注与静滴奥曲肽治疗77例急性胰腺炎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较泵注与静滴奥曲肽两种给药方法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水平,探讨两种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为临床急性胰腺炎治疗的给药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符合研究标准条件7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和奥曲肽泵注组(39例);入选病例符合诊断标准。病例纳入标准:①患者起病前无明显的诱因(包括创伤,缺血,病毒感染或药物毒性作用等);②同时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包括突发性上腹或左上腹持续性剧痛或刀割样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及发热等;③起病6小时后,经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淀粉酶≥正常值上限3倍,或24h后尿淀粉酶显着升高;④经CT、B超等影像学检查提示,符合急性胰腺炎表现,包括胰腺弥漫性增大,密度水肿型正常或稍低,坏死型不均匀,合并出血则增高。特定情况下(如患者有神志异常)腹痛可能无法评估,或血清淀粉酶可能<正常值上限3倍时,则必须有明确的CT诊断。病例排除标准:①入院时已行包括奥曲肽、生长抑素及垂体后叶素在内血管活性药物治疗;②重度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肝肾综合症及中毒肝性脑病;③心肺功能不全;④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⑤对奥曲肽等治疗用药过敏;⑥无法保证研究期间遵医用药或治疗期间转科治疗者。⑦因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原因,需行ERCP术者。⑧符合重症胰腺炎诊断标准,即在急性胰腺炎诊断及基础上,出现持续性(>48h)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循环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伴或不伴有局部并发症(急性液体积聚、胰腺脓肿、胰腺坏死、假性囊肿);⑨体重<50公斤或>70公斤者。急性胰腺炎内科治疗原则是: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解痉止痛及预防感染。两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治疗,包括:①禁食、持续性胃肠减压,降低患者腹胀感;②补充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改善微循环功能,防止患者出现休克;③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避免经肠内营养加重患者的症状;④一经确诊后给予患者适当的解痉、镇痛治疗,缓解疼痛症状;⑤给予患者适当的抑酸制剂,降低胰酶的分泌;⑥积极治疗并预防各类局部及全身性并发症,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必要时行预防性用药。⑦如确定为胆源性胰腺炎,可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⑧给予中药大承气汤灌肠,帮助缓解肠麻痹。对照组予0.3mg奥曲肽+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进行静脉滴注,静滴速度控制在12小时,2次/天,持续24小时静滴。奥曲肽泵注组采用微量泵给予0.3mg奥曲肽+10%葡萄糖注射液50mL进行给药,给药速度控制在25ug/小时,2次/天,持续24小时泵注。观察指标:①每天复查血淀粉酶,待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后,改无脂全流饮食一天后,第二天再复查血淀粉酶,如血淀粉酶降至正常,并观察患者症状及腹部体征消失,可停用静脉使用奥曲肽;②C反应蛋白检测时间点为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③记录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包括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及呕吐等。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时间(即奥曲肽使用时间)、以患者自觉判定临床症状好转时间(包括腹痛、腹胀、发热、恶心及呕吐等);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同时连续两次复查血淀粉酶检查提示正常,B超或CT检查胰腺弥漫性增大情况好转,密度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同时血淀粉酶检查两次提示基本正常,B超或CT检查胰腺局部增大,密度不均匀;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或加重,经血淀粉酶检查结果尚未恢复正常,B超或CT检查仍可见弥漫性增大,部分出现出血增高影像。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02完成数据的双平行录入,并完成逻辑纠错和查重,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算术均数、标准差;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检验,结果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38例中男性19例,女性19例,年龄22~83岁,平均年龄(48.2±6.3)岁;发病原因:高脂血症7例,胆源性12例,饮食因素14例,饮酒4例,不明原因1例。奥曲肽泵注组39例中男性18例,女性21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6.9±6.0)岁;发病原因:高脂血症5例,胆源性16例,饮食因素12例,饮酒4例,不明原因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16例,有效21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7例,总有效率为97.37%;奥曲肽泵注组经治疗后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1例,临床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8例,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92,P=0.2737)。3、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对照组患者总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14.6±2.3)d,(11.3±3.7)d,(31.2±9.8)h;奥曲肽泵注组患者总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8.7±1.4)d,(6.8±2.3)d,(17.9±7.1)h;奥曲肽泵注组患者总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6367,6.4275,6.8329,P=0.0000,0.0000,0.0000)。4、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3天和第7天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05.6±32.3)mg/L,(81.3±23.7) mg/L,(41.2±14.0) mg/L;奥曲肽泵注组患者治疗第1d,第3天和第7天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104.7±31.4) mg/L,(46.8±12.3) mg/L,(25.9±7.9)mg/L;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治疗第1天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40,P=0.9017)。奥曲肽泵注组患者第3天和第7天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72,5.9256,P=0.0000,0.0000)。结论:1、两种奥曲肽用药方式治疗急性胰腺炎总体疗效相似,均可有效改善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实验室指标恢复;2、泵注给药与采用持续静脉滴注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无较大差异,但是在患者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上,泵注给药效果明显优于持续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泵注匀速输入奥曲肽可稳定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给药剂量准确,参数准确设定后药物输入速度不易受其他因素影响。从药物半衰期来看,持续泵注给药奥曲肽给药血药浓度维持效果优于皮下注射,而持续静脉滴注时需要更多液体进入体内,且输液速度不易控制。
牛萍[7](2010)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对脑出血大鼠灶周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临床应用脑出血方治疗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该方治疗脑出血的基础研究尚处于空白。本实验旨在研究实验性大鼠脑出血(ICH)后脑出血方对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以期为脑出血方应用于临床ICH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1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出血模型组、脑出血方低剂量组、脑出血方中剂量组、脑出血方高剂量组)。采用未抗凝自体血脑内注入法制作大鼠脑出血模型。按组别于第1d、3d、7d处死取材。观察大鼠IC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变化。结果:①脑出血方可提高Bcl-2和降低Bax蛋白的表达,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高剂量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②脑出血方可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方可能通过增加Bcl-2蛋白表达,抑制Bax蛋白表达,对脑出血后神经损伤起保护作用。
吴雪琴,李玉芳[8](2009)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18例诊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病均以恶心、呕吐、上腹痛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血、尿淀粉酶升高;18例中轻型急性胰腺炎12例,重型急性胰腺炎6例;有胆囊炎或胆道结石病史14例,伴高脂血症10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手术治疗8例;终止妊娠者13例,4例继续妊娠,宫内胎儿死亡1例。结论:掌握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与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围生期孕产妇及围生儿病死率。
吕志勇[9](2008)在《两种血液稀释方法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NK细胞、CIK细胞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ANIH)与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NK细胞、CIK细胞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并与异体输血进行比较,旨在进一步探索和明确常用的血液稀释方法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为寻求对细胞免疫影响小适用于肿瘤患者的血液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直肠腺癌(TNMⅡ—Ⅲ期)拟行直肠癌根治性手术(Mile’s)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45岁~65岁,体重50 kg~70 kg,男34例,女26例,术前Hct>33%,术中失血量<1000ml。随机分为3组(n=20):异体输血组(Ⅰ组)为对照组、急性非等容性血液稀释组(Ⅱ组)和急性高容性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组(Ⅲ组)。3组患者麻醉用药、麻醉方法及术后镇痛相同。Ⅰ组术中给予同型异体红细胞(去白细胞)400ml,于手术结束前输入;Ⅱ组麻醉前经挠动脉采自体血,采血量为循环血量的10%,采血期间不进行快速补液,采血后在全麻诱导时以30ml/min的速度同时快速补充2倍于采血量的胶体液(万汶),手术结束前回输所采的自体血;Ⅲ组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30min内快速输入相当于20%自身血容量的胶体液(万汶),同时用硝酸甘油进行控制性降压,目标血压为MAP控制在60~65mmHg,在主要手术步骤结束时停用硝酸甘油。若心率在术中超过原来值的20%,静脉给予艾司洛尔5~10mg控制心率。3组患者术后均行硬膜外镇痛。所有患者分别于麻醉前1小时(T1),术后1小时(T2),术后第一天(T3)和术后第四天(T4)抽取外周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CIK细胞和细胞因子(Th1型细胞因子IFN-γ、TNF-a、IL-2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5、IL-10);同时观察Th1/Th2型细胞因子比值的变化趋势。结果3组患者一般情况和术后镇静、镇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的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T1时3组的细胞因子均明显增高,其中以Th2型细胞因子增高尤为明显(P<0.01),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Th1型细胞因子与T1时比较,T4时Ⅱ组和Ⅲ组均显着增高(P>0.05),尤以IL-2和TNF-α增高明显(P<0.05),而Ⅰ组明显降低(P<0.05),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h2型细胞因子IL-5与T1时比较,T4时Ⅰ组显着降低(P<0.05),与Ⅱ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IL-10与T1时比较,T3时Ⅱ组和Ⅲ组有下降趋势,Ⅰ组明显上升(P<0.05),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4时Ⅰ组仍呈增高趋势(P>0.05),与Ⅲ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比值与T1时比较,T4时Ⅰ组出现降低趋势,Ⅱ组和Ⅲ组明显增高,尤以Ⅲ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Ⅲ组与Ⅰ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NK细胞的变化:与正常人群比较,T1时3组患者均降低(P<0.05),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T1时比较,T2时Ⅲ组明显增高,与Ⅰ组和Ⅱ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T4时Ⅰ组明显降低(P<0.05),而Ⅱ组和Ⅲ组均明显增高(P<0.05),与Ⅰ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IK细胞的变化:与T1时比较,T2时Ⅰ组明显降低(P<0.05),T4时Ⅱ组和Ⅲ组明显增高(P>0.05),Ⅲ组与Ⅰ组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围术期输入去白细胞的异体红细胞后,可使NK细胞、CIK细胞和Th1/Th2型细胞因子比值降低,不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AHH联合CH以及ANIH均能明显改善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可使NK细胞和CIK细胞活性增强,Th1/Th2型细胞因子比值增加,有利于机体抗肿瘤免疫,尤以AHH联合CH为佳。AHH联合CH以及ANIH均可作为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的良好选择。
陈范才[10](2007)在《体外循环下抑肽酶对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和全血凝血酶原时间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在体外循环下抑肽酶对硅藻土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C-ACT),高岭土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K-ACT)及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本文选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07年1月至2月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1人,其中术中应用抑肽酶者12例(实验组),未用抑肽酶者9例(对照组)。抑肽酶以5万KIU/kg一次性加入预充液中。每个病人均于术中肝素化前,肝素化后5分钟及体外循环(CPB)转机30分钟抽血作C-ACT,K-ACT及BPT测定,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别,分析抑肽酶对C-ACT,K-ACT及BPT的影响。结果:1.C-ACT肝素化前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4.5±11.4秒和108.8±11.2秒,p=0.265,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68.4±50.9秒和559.3±70.7秒,p=0.735,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C-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55.7±271.4秒和703.7±179.7秒,p=0.003,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抑肽酶明显延长CPB术中C-ACT值。2.K-ACT肝素化前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5.7±7.0秒和110.7±11.5秒,p=0.233,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82.1±170.6秒和656.6±112.2秒,p=0.702,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K-AC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61.2±270.2秒和920.0±287.4秒,p=0.012,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抑肽酶明显延长CPB术中K-ACT值。3.BPT肝素化前BP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8±1.0秒和14.7±0.9秒,p=0.800,无统计学意义。肝素化后5分钟,抑肽酶加入前,激活的BPT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5±7.3秒和39.3±4.0秒,p=0.662,无统计学意义。CPB30分钟,抑肽酶加入后,实验组和对照组BPT分别为43.2±6.7秒和41.5±4.2秒,p=0.527,无统计学意义。可见抑肽酶对BPT值无明显影响。结论:1.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明显延长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CT)的值,而与使用硅藻土还是高岭土作激活剂无关。2.在体外循环过程中,抑肽酶对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值无影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一、血清学指标 |
| 二、影像学表现 |
|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中文对照及部分缩略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1资料与方法 |
| 2结果 |
| 3探讨 |
| 4小结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试验对象与纳入标准 |
| 1.1.1 试验对象 |
| 1.1.2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麻醉方法 |
| 1.3.1 麻醉诱导 |
| 1.3.2 麻醉维持 |
| 1.3.3 麻醉监测 |
| 1.4 术后监测 |
| 1.5 试验方案 |
| 1.5.1 试验分组 |
| 1.5.2 N组试验方案 |
| 1.5.3 T组试验方案 |
| 1.5.4 术中处理 |
| 1.6 观察指标 |
| 1.6.1 术中一般情况 |
| 1.6.2 术中出血量的计算 |
| 1.6.3 术中一般情况和凝血指标的观测 |
| 1.7 指标测定 |
| 1.8 统计分析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血液稀释前后Hb、Hct、PLT的比较 |
| 2.3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比较 |
| 2.4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 |
| 3 讨论 |
| 3.1 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 |
| 3.1.1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对机体的影响 |
| 3.1.2 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其他麻醉方法在手术中的应用 |
| 3.2 开颅手术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
| 3.3 氨甲环酸在手术中的应用 |
| 3.4 氨甲环酸联合急性非等容量血液稀释联合应用 |
| 4 结论 |
| 4.1 ANIH联合TA降低颅脑手术术中术后出血 |
| 4.2 ANIH联合TA对近期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资料与方法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评价指标 |
| 四、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一、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二、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三、两组患者总治疗时间、症状好转时间和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比较 |
|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
| 讨论 |
| 结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 活血化瘀法治疗脑出血的作用机制 |
| 二 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 实验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2 统计学处理 |
| 3 观察指标 |
| 4 结果 |
| 讨论 |
| 1 立法思想 |
| 2 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 |
| 3 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的理论依据 |
| 4 出血性中风的证治 |
| 5 脑出血方解析 |
| 6 实验结果分析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临床表现 |
| 1.3 实验室检查 |
| 1.4 治疗方法 |
| 2 结 果 |
| 3 讨 论 |
| 3.1 APIP发病情况及对母婴的危害 |
| 3.2 APIP的病因及影响因素 |
| 3.3 APIP的临床诊断要点 |
| 3.4 妊娠合并APIP的治疗 |
| 一、中文摘要 |
| 二、英文摘要 |
| 三、论文正文 |
| 1、前言 |
| 2、资料和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5、结论 |
| 四、论文参考文献 |
| 五、论文综述 |
| 六、综述参考文献 |
| 七、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2 主要试剂 |
| 2.3 实验对象及分组 |
| 2.4 麻醉及手术方法 |
| 2.5 实验方法 |
| 2.6 统计学处理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一般情况 |
| 3.2 各指标的测定结果 |
| 3.2.1 抑肤酶对硅藻土激活的ACT(C-ACT)的影响 |
| 3.2.2 抑肤酶对高岭土激活的ACT(K-ACT)的影响 |
| 3.2.3 抑肽酶对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影响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抑肤酶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及其在体外循环中的应用 |
| 4.2 抑肤酶对硅藻土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C-ACT)的影响 |
| 4.3 抑肚酶对高岭土激活的全凝血时间(K-ACT)的影响 |
| 4.4 抑肤酶对全血凝血酶原时间(BPT)的影响 |
| 4.5 展望与不足 |
| 第五章 结论 |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