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劭芬[1](2021)在《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治疗消渴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血清CX3CL1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选取肝肾阴虚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观察、比较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术相较于单纯激光对于DR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治疗机理与CX3CL1水平的相关性,为中医药在DR治疗的可行性方面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住院部的肝肾阴虚型DR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激光治疗,每7天1次,共4次,观察组在激光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杞菊地黄汤,疗程为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眼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第28天)BCVA、眼底照相、FFA、CMT、血清CX3CL1的水平及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的变化,并应用SPSS25.0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的年龄、性别分布、DR病变分期、BCVA、CMT、CX3CL1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后,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BCVA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新生血管数量、无灌注区面积、微血管瘤数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MT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CX3CL1水平比较:两组血清CX3CL1水平经治疗均得到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对比:经治疗,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疗效分别为90.5%、72.7%,观察组总体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对于DR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相比,观察组效果更佳,可以帮助患者保留最佳视力,在改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减少微血管瘤、新生血管生成数量,缩小无灌注区面积,减轻黄斑水肿等方面均发挥了显着效果。2.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均可以降低血清CX3CL1水平,推测观察组疗效更佳的原因可能与血清CX3CL1水平的降低有关。3.单纯激光治疗与杞菊地黄汤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更为显着。
张晔[2](2021)在《血浆miR-2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证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微小核糖核酸-21(Micro RN A-21,miR-21)、糖基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GHb)和血肌酐(Serum cre atinine,Scr)水平,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临床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并进一步研究血浆miR-21、GHb及Scr与DR不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为临床寻找增殖型DR潜在的生物诊断标志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2月-2021年0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中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根据患者消渴内障病中医证型分为气阴两虚证组、脾肾两虚证组、阴虚夹瘀证组及痰瘀阻滞证组,每组分别为20例。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将80例患者按照DR临床分期分为单纯型组及增殖型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miR-21、Scr、GHb等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与相关性分析。结果:(1)DR不同证型间的GH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48,P<0.001)。其中痰瘀阻滞证组、阴虚夹瘀证组的GHb高于气阴两虚证组;痰瘀阻滞证组的GHb高于脾肾两虚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DR不同证型间的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R不同证型间的miR-21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血浆miR-21表达量最高的为痰瘀阻滞证组,其次为气阴夹瘀证组、脾肾两虚证组、气阴两虚证组。(4)血浆miR-21、GHb、DR证型之间呈正相关。经偏相关分析,在考虑证型因素的影响后,血浆miR-21与GHb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r=0.423,P<0.001);在考虑血浆miR-21因素的影响后,GHb与DR证型的正相关关系不再存在;在考虑GHb因素的影响后,血浆miR-21与证型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r=0.788,P<0.001)。(5)DR增殖型的GHb高于单纯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DR单纯型与增殖型的S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R增殖型的血浆miR-21表达高于单纯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血浆miR-21、GHb、DR临床分期间呈正相关。经偏相关分析,在考虑证型因素的影响后,血浆miR-21与GHb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6,P<0.001);在考虑血浆miR-21因素的影响后,GHb与DR证型的正相关关系不再存在;在考虑GHb因素的影响后,血浆miR-21与证型之间仍存在正相关关系(r=0.505,P<0.001)。结论:(1)血浆miR-21与DR中医证型之间有相关性。不同DR中医证型的血浆miR-21表达情况为痰瘀阻滞证>阴虚夹瘀证>脾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提示血浆miR-21可能可以为DR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指标。(2)血浆miR-21与DR临床分期之间有相关性。不同DR临床分期的血浆miR-21表达情况为增殖型>单纯型。提示miR-21可能可作为增殖型DR的早期生物标志物。(3)Scr与DR证型及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性;GHb与DR证型及临床分期之间有相关性,但在考虑血浆miR-21因素影响后,GHb与DR证型及临床分期的关系不再存在,提示GHb不能作为DR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考虑证型及临床分期因素的影响后,血浆miR-21与GHb之间仍存在相关性,提示血浆miR-21与GHb有相关性。
邵婷[3](2021)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在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以及SOD活性值在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依照排除标准以及纳入标准选择2019年10月—2020年6月期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或眼科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所有患者行眼部散瞳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依照2002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新的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4组(注: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诊断以分级最高眼为准),分组如下:对照组1组:糖尿病无明显视网膜病变组(NDR组)42例。观察组3组:轻度及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轻中度NPDR组)21例;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重度NPDR组)22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25例。至少禁饮水及饮食8小时后肘静脉采血送生化实验室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值。记录整理数据,并应用SPSS25.0软件检验并分析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值及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同时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值在T2DM患者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结果:1.NDR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值平均(163.19±20.08)mmol/L,轻中度NPDR组SOD活性值平均(151.67±16.20)mmol/L,重度NPDR组SOD活性值平均(135.14±22.93)mmol/L,PDR组SOD活性值平均(120.88±13.29)mmol/L。各分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SOD活性值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SOD活性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分级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r=-0.671 P<0.05)。3.SOD活性值对DR的诊断潜力:(1)SOD从T2DM中鉴别DR的AUC(曲线下面积)为0.845(95%CI:0.762-0.969,P<0.05),诊断临界值为142.5mmol/l,敏感度为70.6%,特异性为90.5%。(2)SOD从DR中鉴别PDR的AUC为0.827(95%CI:0.730-0.925,P<0.05),诊断临界值为128.5mmol/l,敏感度为76%,特异性为79.1%。结论:1、SOD活性值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即严重程度)相关,且活性值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而降低。2、SOD活性值可能有望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监测及评估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标志。
王运泽[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用药规律》文中提出目 的:检索收集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文献,对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统计出临床实际用药过程中的高频药物的用药频率、药类、药味、药性、归经、聚类等,为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提供中药数据支撑。资料与方法:1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检索从1994年5月至2020年9月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文献。2将纳入的文献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出相应中药建立数据库。3运用Exce12010、R4.0.3软件统计数据库中各药物的用药频数和频率,分析高频用药的性味、归经、用药类别、聚类、用药关联性等内容。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5篇中,总结得出中药149味,总频次1126次,平均频次7.52次,前40味药物的使用频次均大于7.52。黄芪在在所有高频用药中共统计出62次,占总中药复方的56.36%,其出现频数为最高,在总频次中占5.51%,频数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是生地、丹参、当归、葛根、三七、山药、茯苓等药。将涉及的149味中药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药性方面所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寒性,按顺序依次是寒、温、微寒、平、微温、凉。在归经方面,统计得到频率最高的是肝经,按顺序分别是肝、肾、心、肺、脾、胃经,这些归经药物各自出现的频次均高于200次。药类的统计结果显示,频率最高的是补气药,之后分别是活血化瘀药、清热凉血药、补阴药。在药味上,统计结果显示频率最高的药味是甘味药,依照由高到低次序分别是甘、苦、辛、咸、酸、涩、淡、微苦。总结得出聚类方4组,中药药对32组,分析用药组合,得出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结论: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临床应用上常用药分别是黄芪、生地、丹参、当归、葛根、三七、山药、茯苓、枸杞子、赤芍。2药性方面寒性最多,药味方面主要为甘、苦、辛,药类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清热凉血药为主,在归经方面,肝、肾、心经为主要药物归经。3在临床上,以补气养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治法。
赵宁[5](2021)在《基于COX2/PGE2信号通路探讨红景天苷对DR的保护作用》文中认为目的:红景天苷(SAL)是从药用植物红景天中分离得到的主要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症、降血糖等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在体实验,观察红景天苷(Salidroside,Sal)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保护作用及对COX2/PGE2通路的抑制作用。通过离体实验,分析Sal对高糖损伤的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etinal Müller cell line,rMC-1)COX2/PGE2信号通路的作用,探究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红景天苷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及治疗方面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选取健康8周SPF级别的SD大鼠共计75只,体重(230±20g),雄性。将其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组,Sal低、中、高剂量用量分别为50mg/kg、100mg/kg、200mg/kg,每日一次,每组共计15只大鼠。糖尿病组大鼠造模采用剂量65mg/kg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在第3天和第5天两次检测空腹血糖均大于16.7mmol/L的大鼠方可进行实验。糖尿病+Sal低剂量(50mg/kg)组,糖尿病+Sal中剂量(100mg/kg)组,糖尿病+Sal高剂量(200mg/kg)组中的大鼠每天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红景天苷。等量的生理盐水给予对照组和糖尿病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重。HE染色,检测Sal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Western blot检测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情况。第二部分:取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提取各组大鼠视网膜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核转录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相对表达量。采应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第三部分: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retinal Müller cell line,rMC-1)在含10%FBS、1%双抗DMEM培养基中培养,置于37℃、体积含量为50 m L/L CO2培养箱中。细胞生长状态良好,生长密度为70%左右时,用胰酶消化后按照1×104/孔的细胞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在正常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完全贴壁,镜下观察生长状态良好。随即细胞分组:对照组(NC组),高糖组(HG组),高糖+0.125m M Sal组,高糖+0.25m M Sal组,高糖+0.5m M Sal组,高糖+1m M Sal组,即分别在正常培养基及高糖培养基中加入0、0.125、0.25、0.5、1mmol/L红景天苷培养24,48,72h后,进行CCK8检测计算细胞活力,筛选红景天苷最佳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用于后续细胞实验。细胞造模分为4组:对照组(NC组),正常培养基1%血清含5.5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组),在正常培养基中加入30mmol/L葡萄糖,使培养基葡萄糖终浓度为35.5mmol/L;Sal干预组(HG+SAL组),在高糖组的条件下加入0.5mmol/L红景天苷;COX2抑制剂组(HG+NS398组),在红景天苷组基础上加入10μmol/L NS398。ELISA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培养基上清液中PGE2含量变化,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GS、BDNF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OX2、NF-κB、TNF-α、IL-6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1、Caspase-3、Bcl-2、Bax的影响。荧光探针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的影响。用酶标仪检测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中SOD、CAT活力。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血糖和体重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血糖显着升高(P<0.01),体重显着减轻(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中剂量组与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P<0.01)血糖均有所降低,体重均有所增加。2.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RGC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显着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RGC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RGC细胞密度有所升高(P<0.05)。但与糖尿病+Sal中剂量组比较,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大鼠RGC密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红景天苷对GFAP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检测,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GFAP表达含量明显升高,荧光强度显着增强,甚至在视网膜全层几乎都有表达(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组(P<0.01)大鼠GFAP表达程度均有所降低,而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减弱最明显。4.红景天苷对GS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检测,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GS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GS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Sal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GS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COX2、PGE2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荧光强度显着增强(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Sal低剂量组、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组(P<0.01)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OX2荧光强度均有所减弱,而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减弱最明显与糖尿病组相比。ELISA法检测PGE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PGE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P<0.05)、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PGE2表达量均显着下降,且以糖尿病+Sal高剂量组降低最明显(P<0.01)。2.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BDNF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Western blot检测BDN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BDNF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BDNF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BDNF表达量均显着升高(P<0.05)。3.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炎症介质NF-κB、TNF-α、IL-6表达的影响经灌胃给药12W后Western blot检测NF-κB、TNF-α、IL-6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NF-κB、TNF-α、IL-6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NF-κB、TNF-α、IL-6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Sal使用剂量的加大,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NF-κB、TNF-α、IL-6表达量均显着下降(P<0.05)。4.红景天苷对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SOD、CAT活力经灌胃给药12W后酶标仪检测SOD、CAT活力,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SOD、CAT活力显着降低(P<0.01)。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Sal低剂量组大鼠SOD、CAT活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糖尿病+Sal中剂量组、糖尿病+Sal高剂量大鼠SOD、CAT活力量均显着升高(P<0.05)。第三部分实验结果1.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活力的影响在正常培养基和高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红景天苷分别孵育24,48,72h。在培养24h后检测rMC-1细胞活力,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在培养rMC-1细胞48h和72h后检测细胞活力,高糖组与对照组比较,rMC-1细胞活力明显减弱(P<0.05);与高糖组比较,高糖+0.125m M Sal组,高糖+0.25m M Sal组细胞活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红景天苷使用剂量的增加,高糖+0.5m M Sal组,高糖+1m M Sal组与高糖组比较细胞活力显着增强(P<0.05)。因此本实验筛选红景天苷最佳使用浓度为0.5m M,最佳培养时间为48h,用于后续实验。2.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形态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细胞生长速度减慢,足突回缩,胞体变小。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细胞形态改善,胞体变大,突起增多,恢复梭形、扇形细胞形状。3.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COX2、PGE2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COX2、PGE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COX2、PGE2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BDNF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BDNF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BDNF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5.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炎症介质NF-κB、TNF-α、IL-6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NF-κB、TNF-α、IL-6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NF-κB(P<0.05)、TNF-α(P<0.01)、IL-6(P<0.05)表达量显着降低。6.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ROS、SOD、CAT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ROS水平升高,SOD、CAT活力显着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ROS水平显着降低,SOD、CAT活力显着升高(P<0.05)。7.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rMC-1细胞中凋亡蛋白的含量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中Caspase-1、Caspase-3、Bax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Bcl-2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Caspase-1、Caspase-3、Bax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cl-2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此外,流式细胞术观察红景天苷对rMC-1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rMC-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与高糖组比较,Sal干预组、COX2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显着降低(P<0.05)。结论:1.红景天苷能逆转糖尿病模型中大鼠的体重及血糖改变,使大鼠体重升高血糖减低,同时RGC细胞发挥保护作用。2.红景天苷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NF-κB、TNF-α、IL-6的含量,升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的含量,同时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的活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PGE2信号通路相关。3.红景天苷能够减少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NF-κB、TNF-α、IL-6的表达,提高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GS的表达,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的活力,下调降低活性氧ROS水平,降低Caspase-1、Caspase-3的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下调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凋亡率,其机制与COX2/PGE2信号通路参与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rMC-1细胞的保护作用相关。
丁博宇[6](2021)在《抗VEGF药物在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手术前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之前进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治疗对其手术难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08月至2020年05月于安徽省立医院眼科就诊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并拟予以23G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3人50例患眼。将50例患眼分为打药组与对照组,其中打药组17人20例患眼,对照组26人30例患眼。打药组于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前3-7天向玻璃体腔内注入抗VEGF药物治疗,对照组收住入院后不进行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直接进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对照观察并统计分析两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ecurrent vitreous hemorrhage,RVH)、术后高眼压等并发症以及术后随访半年的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打药组术中出血及电凝使用的患眼明显少于对照组,打药组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VH)的患眼也明显少于对照组,打药组术后高眼压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以上各个指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955,(49)<0.05;?2=5.426,(49)<0.05;?2=4.084,(49)<0.05)。但打药组与对照组之间手术时间长度比较是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t=0.248,(49)>0.05)。而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使用打药组眼数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亦没有统计学意义(?2=0.013,(49)>0.05)。随访半年50例患眼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所好转且差异有意义(?2=26.582,(49)<0.05),而打药组术后半年内随访的视力好转率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同样没有统计学意义((49)>0.05)。结论:PDR患者进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之前向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减少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时出血的发生,降低玻切手术中电凝的使用率,并且可以减少玻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包括术后玻璃体再出血(RVH)、术后视网膜脱离,术后高眼压等,继而减少术后再次手术的几率。但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使用、手术时长及术后视力好转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是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李潇[7](2021)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不同分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黄斑形态及微循环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特征目的对比分析合并和不合并黄斑区SRD(serous retinal detachment,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DME(dibetic macular edema,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形态结构和微循环的差异,探究合并SRD的DME患者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特征,以寻找SRD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本研究收集2020年03月至2020年11月于我院眼科确诊为DME,且CST(central subfield thickness,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300μm的患眼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黄斑区SRD,分为合并SRD组和不合并SRD组。共81例100只眼,其中合并SRD组47例60只眼,不合并SRD组34例40只眼。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Hb A1c(hemoglobin A1c,糖化血红蛋白A1c)、肌酐值、DR(diabetic retinopathy,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BCVA(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最佳矫正视力)、CST、CRT(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黄斑中心凹神经视网膜厚度)、SFCT(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HF(hyperreflective foci,高反射点)、EZ(ellipsoid zone,椭圆体带)和ELM(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外界膜)完整性、DRIL(disorganization of the inner retinal layers,视网膜内层紊乱)、SCP(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浅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deep capillary plexus,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FAZ(foveal avascular zone,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对比分析合并SRD组与不合并SRD组黄斑区形态学及微循环的差异。结果1.两组基线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 A1c、肌酐值、DR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合并SRD组与不合并SRD组BCVA无统计学差异(P>0.05),合并SRD组的CST 487.00(392.00,595.00)μm高于不合并SRD组403.00(356.00,463.50)μm,不合并SRD组CRT 403.00(356.00,463.50)μm大于合并SRD组294.500(228.25,402.5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65.500、532.000,P=0.002、P<0.001;3.合并SRD组EZ缺失的患眼比例(96.7%)明显高于不合并SRD组(82.5%),ELM缺失比例(81.7%)亦明显高于不合并SRD组(30.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9、26.930,P=0.039、P<0.001);4.合并SRD组总HF、外层视网膜HF、视网膜下腔HF数量均较不合并SRD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8.000、238.500、486.000,P<0.001);5.合并SRD组SFCT高于不合并SR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1,P=0.028);中心凹下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53.63%±6.87%)高于不合并SRD组(50.81%±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37);6.两组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SRD的存在与ELM的完整性、总HF、外层视网膜HF、视网膜下腔HF数量有相关性(χ2=26.930、OR=0.707、0.263、0.995,P<0.001);SRD的存在与SFCT有相关性(OR=0.992,P=0.031)。结论1.合并SRD的DME患者的EZ、ELM缺失比例明显高于不合并SRD者;视网膜的总HF、外层视网膜HF、视网膜下腔HF数量亦多于不合并SRD者;2.合并SRD的DME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增厚,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增高;3.ELM的完整性、SFCT、总HF、外层视网膜HF、视网膜下腔HF数量均与SRD的存在有相关性。第二部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微循环的影响目的对比分析合并SRD和不合并SRD的DME患者IVC(intravitreal conbercept,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的变化,以探究两组间黄斑区形态学及微循环差异对抗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短期治疗效果的影响,为DME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第一部分诊断为DME且接受IVC治疗的患眼纳入第二部分的研究,共54例66只眼,分为合并SRD组和不合并SRD组,其中合并SRD组30例38只眼,不合并SRD组24例28只眼,收集治疗前后BCVA、CST、SFCT、HF数量、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面积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对比分析合并SRD组与不合并SRD组治疗前后黄斑区形态和微循环指标的变化以及两组间的差异,评估两组对IVC治疗的反应。结果1.IVC一个月后,两组的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3.925、-2.346,P<0.001、P=0.019),但两组间视力的提高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CST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37、-3.508,P<0.001),合并SRD组CST下降幅度较不合并SRD组明显(U=370.000,P=0.036),但两组间CRT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合并SRD组SRD高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Z=-4.960,P<0.001);3.两组总HF数量、内层视网膜HF数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合并SRD组外层视网膜HF数量也较治疗前明显减少(Z=-3.203,P=0.001);且合并SRD组外层视网膜HF数量较不合并SRD组下降明显(U=373.500,P=0.034);不合并SRD组内层视网膜HF数量比合并SRD组下降明显(U=275.000,P=0.001);4.治疗前后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面积未见明显变化(P>0.05);5.合并SRD组SFCT、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7、2.068,P<0.001、P=0.046)。结论1.合并SRD的DME患者IVC后短期内视力明显改善,CST明显下降,且合并SRD组以SRD高度下降为主;2.合并SRD的DME患者IVC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降低;3.合并SRD的DME患者IVC后外层视网膜HF数量明显下降;4.IVC治疗短期内对DME患者黄斑区SCP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FAZ面积无明显影响。
许采莲[8](2020)在《苏州市两地区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近来年,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的患病率逐年递增。2019年,我国DM患者已达到1.16亿,成为全世界DM第一大国,预计未来10-15年,我国DM仍呈快速增长态势,其并发症也将随之快速增长,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DM眼部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致成人双眼盲的首要眼病,已经成为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DR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但是DR可以早期预防,其关键在于早期筛查。早期筛查和治疗可以使98%的DM患者避免DR导致的视力损伤。如何“因地制宜”地有效开展DR筛查成为了DR防治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而DR流行病学特点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可能不同。从宏观的角度,及时了解不同地域人群中DR的流行病学特征,确定其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可以为DR大规模筛查以及防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苏州随着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城镇化建设等,DR的患病流行现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和代表性。苏州作为经济发达的人口大都市,目前尚缺乏能够反映本地区DR患病的有效数据,急需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因此需要在苏州市开展DR筛查,分析其患病率、相关影响因素,以及DR患者病情知晓情况,可以为未来开展可持续的大规模DR筛查奠定基础,以及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防盲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苏州市渭塘镇老年自然人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研究目的:调查苏州市渭塘镇老年居民的DM患病现状,以及DR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自然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全部60岁及以上的苏州市渭塘镇户籍常住居民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1)人口学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2)问卷调查(社会经济学基本信息如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方式、人均月收入等,生活方式如饮茶、吸烟、饮酒情况,既往疾病史如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等);(3)化验检查(血常规、空腹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4)眼科检查(裸眼视力、日常生活视力、电脑验光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前节、直接眼底镜检查、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5)其他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DM定义为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或者空腹血糖≥7.0 mmol/L。DR依据眼底照片诊断。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DR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5613名居民符合纳入标准,5281人参与了本调查,应答率为94.09%。苏州市渭塘镇老年居民DM的患病率为11.63%,新近诊断的DM占28.18%,DM病情知晓率为71.82%。总体DM患者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为67.36%、50.98%。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为10.38%,普通人群中DR患病率为1.04%。多因素分析发现,长期饮茶(大于等于20年)的DM居民发生DR的风险是不喝茶者的0.29倍(95%CI=0.09-0.97,p=0.044)。长期饮茶是DR的独立保护因素。而饮茶频率、饮茶种类,以及其他变量如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等与DR之间无显着相关性。结论:苏州市渭塘镇老年居民DM治疗率、控制达标率高于我国大部分其他地区,血糖控制情况相对较好,但是仍有接近30%的患者DM既往未确诊。DR的患病率低于我国绝大部分其他地区。与不饮茶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长期饮茶超过20年者发生DR的风险降低了70%以上。本研究首次从流行病学调查的角度提示了长期饮茶可能是DR的独立保护因素,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队列研究证实。第二部分苏州市姑苏区老年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研究目的:对苏州市姑苏区糖尿病居民进行DR筛查,确定该地区DR患病率和病情知晓情况,以及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社区糖尿病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对苏州市姑苏区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已经确诊的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患者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调查项目包括:(1)人口学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等);(2)问卷调查(社会经济学基本信息如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方式等,生活方式如饮茶、吸烟、饮酒情况,眼科检查诊疗史,既往疾病史如是否患高血压、糖尿病等);(3)化验检查(Hb A1c);(4)眼科检查(裸眼视力、日常生活视力、电脑验光检查、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小孔视力、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检查眼前节、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科B超检查、OCT检查、IOL-Master检查);(5)其他体格(身高、体重、血压)。DM定义为既往诊断为糖尿病或者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6.5 mmol/L。DR依据眼底照片诊断。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DR患病以及病情知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参与调查的老年糖尿病居民744人,因屈光间质混浊眼底照片无法分期等原因结果:参与调查的老年糖尿病居民744人,因屈光间质混浊眼底照片无法分期等原因排除66人(8.87%),而最后纳入研究的678人,占91.13%。苏州市姑苏区老年糖尿病人群中DR、有临床意义地黄斑水肿(clinically significant macular edema,CSME)、威胁视力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vision-threatening diabetic retinopathy,VTDR)的患病率分别为17.55%、3.98%、4.72%。DR的患病率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而增高。Hb A1c每增加1%,DR的发生风险增加35%[比值比(odds ratio,OR)=1.35,p<0.001],VTDR的发生风险增加32%(OR=1.32,p=0.021)。119例DR患者中只有9人曾经诊断为DR,DR患者病情知晓率为7.56%。相对于未接受正式教育的人群,接受正式教育的人群知晓DR病情的几率提高至24.5倍(OR=24.5,p<0.001);和较差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5的人群相比,较差眼的BCVA<0.5的人群知晓DR病情的几率提高至25.22倍(OR=25.22,p=0.001)。接受了正式教育或较差眼的BCVA<0.5的人群更容易关注自己的DR病情。结论:苏州市姑苏区老年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为17.55%,低于大部分我国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等。Hb A1c是DR以及VTDR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控制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减少DR发生、延缓进展为VTDR。DR的病情知晓率极低,超过90%的糖尿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患有DR,因此该地区迫切需要开展DR筛查,找出DR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管理。
车彪[9](2020)在《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文中指出施今墨学派是燕京医学的重要一支,融师承家传、学院学术、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等特点为一体,在北京地区有着非常突出的中医学术特色。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几位医家学术相承,不断发展,具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和传承轨迹明确的人才链。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的经验,通过对施今墨学派5位医家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对比各自特色,凝练共性规律,对探索施今墨学派治疗糖尿病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5位医家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医案资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5位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经验。2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病例(包括疾病诊断、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医案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四诊信息、功效分类、及活血化瘀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活血化瘀药的剂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5位医家活血化瘀药物配伍进行分析,并对症状与药物之间、药物功效之间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单味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不同分期、不同并发症的应用进行差异性分析。3 结果西医疾病诊断:出现频次前10位的西医诊断依次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四诊信息统计:医案中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乏力、失眠、口渴、水肿、视物模糊、腰酸、大便干结、夜尿多、泡沫尿、麻木。医案中舌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舌红、舌暗、舌淡、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边有齿痕、舌胖大、舌尖红,兼夹舌象前6位为:舌暗红、舌淡红、舌淡暗、苔薄白、苔黄腻、苔白腻。医案中脉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数,兼夹脉象前6位为:脉沉细、脉细弦、脉弦细、脉弦滑、脉细滑、脉沉弦。功效分类:处方中频次排名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施今墨先生处方中补虚药、清热药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活血化瘀药,而其余四位教授处方中此3类药物频率差异性较小。活血化瘀功效关联规则:按支持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与补气药的关联强度均位居前列。除此之外,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还与清热凉血药关联性较强,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与补血药关联性较强。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温性最为多见,而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3位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寒性最为多见。5位医家处方中活血化瘀药“五味”统计以辛味最为多见,“归经”统计以肝经最为多见。处方药味数:吕仁和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小,仅为11味,处方大小集中在5至20味;赵进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多,为19.4味,处方大小从8味到33味不等;剩余三位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差异不大,施今墨先生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9味,祝谌予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6味,王世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6.9味。活血化瘀药物剂量: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6.9g±9.3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42.48%±14.46%)最大。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3.2g±9.8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7.26%±4.95%)最小。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大,剂量范围相对较宽,其平均剂量为15.8g±11.0g。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小,其平均剂量为15.6g±7.6g。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为15.5g±8.0g。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共性药物组合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狗脊、续断,黄芪、当归,柴胡、赤芍,丹参、葛根,鬼箭羽、夏枯草。祝谌予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五灵脂、香附,桑寄生、鸡血藤,赤芍、地龙。吕仁和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丹参、牡丹皮、赤芍,鹿角、龟甲,香附、乌药,红景天、灵芝。赵进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大黄、蝉蜕、姜黄、僵蚕,白芍、赤芍,土茯苓、石韦、萆薢、穿山龙,鬼箭羽、牛蒡子。王世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石菖蒲,牡丹皮、泽泻、山茱萸,大黄、厚朴、枳实。活血化瘀药物分期应用分析:共得出13味活血化瘀药、7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消渴期、消瘅期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渴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4味、5味、6味。消瘅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5味、7味、4味。活血化瘀药物并发症应用分析:共得出11味活血化瘀药、2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脏病病例中,分别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9味。4 结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物应用频率较低。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分期应用来看,丹参、赤芍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消渴期、消瘅期处方中的共有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4位教授在糖尿病消渴期、消瘅期均重视活血化瘀兼能清热的药物。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应用来看,丹参、赤芍、当归、川芎为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共有的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2位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均重视凉血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药物的运用。从处方药味数及活血化瘀药剂量分析来看,祝谌予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剂量调整最为灵活;吕仁和教授组方精简,善于用“药”,且活血化瘀药剂量偏大;而赵进喜教授组方丰富,善于用“方”,活血化瘀药剂量规律性更强。从活血化瘀药的药物配伍来看,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常与补气药配伍。祝谌予、吕仁和教授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还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赵进喜教授则常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上配伍补血药。5位医家在活血化瘀药物组合上,既有共性药物组合,也有个性药物组合。
梁嘉慧[10](2020)在《加减五苓散干预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加减五苓散对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Phacoemulsification,PHACO)后黄斑水肿的防治作用。方法:应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临床观察研究。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96例(99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8例(50眼),研究组患者48例(49眼)。所有病例均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典必殊)、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乐必妥)、0.1%玻璃酸钠滴眼液(海露)持续点眼1周,1-2滴/次,4次/日。研究组在相同治疗基础上予口服加减五苓散煎剂。观察并收集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测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黄斑水肿发病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BCVA、眼压、CMT变化情况及黄斑水肿发病率。结果:1.在术后1周,两组BCVA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BCVA在术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月,对照组BCVA改善与术后1周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CVA改善对比术后1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视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CMT整体趋势均增高。对照组CMT在术后1周显着高于术前(P<0.05),术后1月显着高于术前、术后1周(P<0.05)。研究组CMT在术后1周、1月较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研究组CMT在术前、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对照组CMT显着高于研究组(P<0.05)。3.对照组、研究组眼压在术后整体趋势均下降(P<0.05)。对照组、研究组眼压在术后1周、术后1月均显着低于术前(P<0.05)。对照组及研究组眼压在手术后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黄斑水肿发病率为12.0%,研究组黄斑水肿发病率为4.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月黄斑水肿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减五苓散可有效促进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月视功能恢复。2.加减五苓散可有效减少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月CMT增加。3.加减五苓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1周、1月眼压。4.本研究基于糖尿病并白内障患者体质分布及黄斑水肿中医发病特点,认为加减五苓散可能对糖尿病患者PHACO术后黄斑水肿有一定防治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脱落标准及处理 |
| 1.6 剔除标准 |
| 1.7 主要药物和仪器 |
| 2 研究方法 |
| 2.1 样本量估算 |
| 2.2 分组方法 |
| 2.3 治疗方法 |
| 2.4 疗效观察指标 |
| 2.5 血清CX3CL1 检测 |
| 2.6 中医临床症候积分 |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 2.8 统计方法 |
| 2.9 随访 |
| 2.10 安全性观测(详见附录J) |
| 结果 |
| 1 两组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
| 1.1 病例收集 |
| 1.2 观察组、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 |
| 2 治疗前两组观察指标、血清CX3CL1 水平及症候积分比较 |
| 2.1 两组治疗前BCVA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前CMT数值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比较 |
| 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3.1 两组BCVA比较 |
| 3.2 两组眼底出血、渗出面积疗效比较 |
| 3.3 两组微血管瘤、新生血管及无灌注区疗效比较 |
| 3.4 两组CMT数值比较 |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 4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及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4.1 两组血清CX3CL1 水平比较 |
| 4.2 两组中医临床症候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
| 5 随访 |
| 讨论 |
| 1 中医对消渴内障的认识 |
| 1.1 溯源 |
| 1.2 消渴内障病因病机 |
| 2 选方依据 |
| 2.1 杞菊地黄汤方解 |
| 2.2 杞菊地黄汤及主要药物药理研究 |
| 3 现代医学对DR的认识 |
| 3.1 炎症在DR发病机制中的角色 |
| 3.2 CX3CL1在DR进展中的作用 |
| 3.3 DR的西医治疗关键——抗炎 |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 4.1 临床疗效指标分析 |
| 4.2 CX3CL1 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效果分析 |
| 4.3 中医症候积分效果分析 |
| 4.4 总疗效结果分析 |
| 5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CX3CL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方法与资料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消渴内障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5.1 实验仪器、耗材及药品 |
| 5.2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法 |
| 5.3 GHb检测方法 |
| 5.4 Scr检测方法 |
| 5.5 miR-21实验步骤 |
| 6 实验数据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1.1 DR证型的一般资料 |
| 1.2 DR临床分期的一般资料 |
| 2 GHb、Scr及miR-21在DR各证型中的表达情况 |
| 2.1 GHb组间比较 |
| 2.2 Scr组间比较 |
| 2.3 miR-21组间比较 |
| 2.4 GHb与DR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2.5 血浆miR-21与DR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2.6 血浆miR-21与GHb的相关性分析 |
| 2.7 偏相关分析 |
| 3 GHb、Scr及miR-21在DR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情况 |
| 3.1 GHb组间比较 |
| 3.2 Scr组间比较 |
| 3.3 miR-21组间比较 |
| 3.4 GHb与DR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 3.5 血浆miR-21与DR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
| 3.6 血浆miR-21与DR临床分期的偏相关分析 |
| 讨论 |
| 1 中医对消渴内障的认识 |
| 2 西医对DR的认识 |
| 2.1 DR的发病机制 |
| 2.2 DR的西医治疗 |
| 3 GHb、Scr与消渴内障证型的关系 |
| 4 GHb、Scr与DR临床分期的关系 |
| 5 血浆miR-21与消渴内障证型的相关性 |
| 6 血浆miR-21在DR中的作用 |
| 7 不足与展望 |
| 7.1 本研究的不足 |
| 7.2 本研究的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A |
| 附录B |
| 附录C |
| 附录D |
| 文献综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英文缩略词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选择 |
| 1.2 分组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纳入标准 |
| 1.5 排除标准 |
| 1.6 资料收集 |
| 1.7 主要仪器和药物 |
| 1.8 研究方法 |
| 1.9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年龄资料比较 |
| 2.2 D M病程资料比较 |
| 2.3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
| 2.4 空腹血糖水平比较 |
| 2.5 超氧化物歧化酶(S O D) 活性值水平比较 |
| 2.6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DR的诊断潜力 |
| 2.7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对PDR的诊断潜力 |
| 3 讨论 |
| 3.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危害 |
|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
| 3.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 |
| 3.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现状 |
| 3.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式 |
| 3.6 现有筛查方式的局限性 |
| 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超氧化物歧化酶 |
| 3.8 总结 |
| 4 结论 |
| 5 局限性与改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2019年ADA糖尿病医学诊断标准 |
| 综述 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现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检索方法 |
| 2 文献筛选 |
| 3 数据处理 |
| 4 统计分析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附录 文献来源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红景天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红景天苷通过COX2/PGE_2信号通路保护DR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 红景天苷对高糖诱导的Müller细胞凋亡抑制作用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与绪论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 2.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 2.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 2.4 相关眼科仪器及相关药品 |
| 2.5 研究方法 |
| 2.6 观察指标 |
| 2.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术前一般情况观察结果 |
| 3.2 注药术后术眼观察情况结果 |
| 3.3 观察指标结果 |
| 4.讨论 |
| 4.1 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与玻璃体手术治疗方法 |
| 4.2 关于DR、VEGF与抗VEGF治疗 |
| 4.3 关于DR患者的抗VEGF药物治疗与玻璃体切割手术 |
| 4.4 本研究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
| 4.5 关于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临床治疗进展研究 |
| 综述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第一部分 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形态及微循环特征 |
| (一)前言 |
| (二)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
| 3.研究方法 |
| 4.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合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黄斑区形态结构及微循环的影响 |
| (一)前言 |
| (二)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主要仪器设备及药物 |
| 3.研究方法 |
| 4.统计学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五)结论 |
| (六)参考文献 |
| 综述 影响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治疗疗效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概况 |
| 1.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
| 1.2.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 |
| 1.2.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
| 1.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 |
| 1.3.1 筛查方法 |
| 1.3.2 筛查模式 |
| 1.4 茶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 |
| 1.4.1 茶和糖尿病 |
| 1.4.2 茶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
| 1.4.3 茶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2章 苏州市渭塘镇老年自然人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研究 |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2.1.1 研究对象 |
| 2.1.2 研究方法 |
| 2.2 结果 |
| 2.2.1 一般情况 |
| 2.2.2 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控制情况 |
| 2.2.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 |
| 2.2.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苏州市渭塘镇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知晓、治疗和控制情况 |
| 2.3.2 苏州市渭塘镇老年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现状 |
| 2.3.3 DR与饮茶的相关性 |
| 2.3.4 DR与其他相关因素 |
| 2.3.5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 第3章 苏州市姑苏区老年糖尿病人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研究 |
| 3.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3.1.1 研究对象 |
| 3.1.2 研究方法 |
| 3.2 结果 |
| 3.2.1 一般情况及DR、VTDR的患病率 |
| 3.2.2 DR及 VTDR相关因素分析 |
| 3.2.3 DR病情知晓率及相关因素 |
| 3.3 讨论 |
| 3.3.1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
| 3.3.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病情知晓情况 |
| 3.3.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 第4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糖尿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 1 糖尿病中医病名研究 |
| 2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
| 3 糖尿病的病机 |
| 4 辨证方法研究 |
|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 6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
| 1 数据挖掘过程 |
| 2 数据挖掘工具 |
| 3 数据挖掘方法 |
| 4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资料 |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数据处理 |
| 3.2 数据挖掘方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基本信息统计 |
| 4.2 诊断信息统计 |
| 4.3 四诊信息统计 |
| 4.4 药物频数统计 |
| 4.5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统计 |
| 4.6 中药处方药味数统计 |
| 4.7 活血化瘀药剂量统计 |
| 4.8 中药功效分析 |
| 4.9 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分析 |
| 4.10 症状与活血化瘀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 4.11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 4.12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 5 讨论 |
| 5.1 疾病诊断分析 |
| 5.2 四诊信息分析 |
| 5.3 用药经验分析 |
| 5.3.1 活血化瘀药功效分析 |
| 5.3.2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分析 |
| 5.3.3 处方药味数及剂量分析 |
| 5.3.4 共性药物组合分析 |
| 5.3.5 个性药物组合分析 |
| 5.3.6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 5.3.7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学对黄斑水肿的认识 |
| 一、黄斑水肿的中医病名 |
| 二、病因病机 |
| 三、中医药对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治疗 |
| 第二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性白内障的认识 |
| 一、糖尿病性白内障概述 |
| 二、发病机制 |
| 三、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治疗 |
| 第三节 西医学对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认识 |
| 一、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概述 |
| 二、危险因素 |
|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
| 四、预防与治疗 |
| 第四节 加减五苓散防治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理论依据 |
| 一、运用加减五苓散防治糖尿病并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必要性 |
| 二、原方解析 |
| 三、临床应用 |
| 四、加减五苓散的药理研究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诊断标准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 一、病例收集及分组 |
| 二、资料登记 |
| 三、观察指标 |
| 四、治疗方案 |
| 五、资料整理 |
| 六、统计学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 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比较 |
| 三、眼压变化情况比较 |
| 四、视力变化情况比较 |
| 五、两组患者黄斑水肿发病率比较 |
| 六、两组安全性比较 |
| 第三章 讨论 |
| 第一节 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分析 |
| 第二节 术后视力变化情况分析 |
| 第三节 术后眼压变化情况分析 |
| 第四节 术后黄斑水肿发病率情况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