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1](2021)在《聚乳酸功能复合膜的设计、开发与在生鲜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包装可以有效保护生鲜食品免受多种环境因素(氧气、水分、光线等)的影响,显着延长货架期,对生鲜食品的运输、贮藏和销售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包装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石油基塑料的广泛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传统生鲜食品包装功能单一,无法满足目前消费者对生鲜食品的新鲜和安全需求。现有研究表明生物塑料和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不仅可自然降解,还可结合活性成分设计制造出功能复合膜。因此,本文以聚乳酸(PLA)为基础,通过纳米强化制备得到基础膜,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原位复合上活性层以制备三种功能复合膜(pH智能指示复合膜,抑菌功能可再生复合膜和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同时还将深度学习模型应用到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设计;并最终将功能复合膜用于生鲜农产品(鱼肉、黄瓜)的保鲜和贮藏,达到延长保质期、智能指示新鲜度的目的。本文主要包含六部分的研究内容:1、纳米粒子强化PLA膜的效果研究。本文以四种纳米材料配方分别对PLA膜进行强化,包括纳米氧化锌(Zn O)、纳米氧化镁(Mg O)、纳米纤维素(NCC)、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镁混合物(Mg O/Zn O),强化得到的PLA膜使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表征,发现纳米材料在PLA膜内分布均匀、且与聚合物之间无新的化学键形成。四种纳米材料对PLA膜的机械性能都具备改善作用,其中添加2%纳米Mg O的效果最为显着,使PLA/Mg O膜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了54%,48%和13%;都可降低氧气透过率,增加水蒸气的透过率,其中添加1%纳米Zn O的PLA/Zn O膜氧气透过率降低最多,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21%;在2%添加水平都可以显着降低PLA膜表面的亲水性(P<0.05)。另外,PLA/Zn O膜具有良好的紫外线吸收能力,且添加量为2%时效果最佳,最多能吸收超过90%的紫外线。综上所述,纳米材料能有效改善PLA膜的性能,根据不同要求,可选择对应的纳米材料制备强化PLA膜,为后续双层功能复合膜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基础膜。2、pH智能指示复合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将花青素混合到玉米蛋白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LA/Zn O基础膜上原位复合,制备得到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膜表面的形态结构不会随花青素的添加而改变。复合膜在氨气模拟条件下,20min内有明显的颜色响应,可从膜本身酸性条件下的紫红色转变为氨气碱性条件下的褐色,其中40%花青素添加量复合膜总色差(△E)变化率最大,表明其颜色变化最容易被观察到;20%花青素复合膜的相对颜色变化(S)速率最大,表明其颜色变化最为灵敏;30 d的贮藏稳定性测试中,20%花青素的△E值最低,表明20%花青素复合膜的稳定性最好。将其应用于常温储存的生鲜鱼肉新鲜度监测,发现复合膜的变色时间都在第2 d,此时鱼肉中TVB-N含量及菌落总数已经接近或超过国家标准限值,且还是添加20%花青素的复合膜变色最为灵敏也最稳定。说明以花青素作为pH指示剂制成的复合膜可智能指示生鲜鱼肉的腐败进程。3、抑菌功能可再生的复合膜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在PLA/Mg O基础膜上原位复合一层聚乙烯醇(PVA)膜,再基于分子枝接原理,在光引发剂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D)分子存在下,将绿原酸(CA)分子固定于聚乙烯醇膜层表面,制备得到分子接枝复合膜。核磁共振波谱发现BD、CA以及BDCA都与PVA以化学键结合,而不是物理吸附。接枝处理能提高膜表面疏水性,PVA-BDCA复合膜接触角的提高率最大,达到44%;不管在光照还是黑暗条件下,该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具有抑菌效果,且光照条件下的抑菌速率是黑暗条件下的2倍左右,菌落总数的对数值可下降3左右;而且自由基的生成量也最大,是两倍以上;使用后经紫外光照射,PVA-BDCA复合膜膜抑菌性能和自由基均能反复产生,直至循环5次后复合膜破裂。这也表明该复合膜抑菌功能的再生是借助紫外光循环产生自由基而实现的。4、深度学习在迁移型抑菌复合膜设计中的应用探索。本文搜集了99组迁移型活性膜的迁移相关数据,通过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迁移影响因素和初始添加量的关系,进而预测出抑菌活性成分最低浓度是0.1245%,模型的R2为0.7097。根据预测结果选择丁香酚作为抑菌物质,初始添加浓度选择0.2%、0.3%和0.4%,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含有丁香酚的明胶溶液原位复合在PLA/Zn O基础膜表面,制备出迁移型抑菌复合膜。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复合膜的明胶纳米纤维层形貌均匀、光滑,平均直径为157~293 nm。丁香酚的加入提高了明胶纳米纤维层的表面疏水性,其接触角增大了62%,但是对其热稳定性、阻隔性和机械性能没有影响。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其抗氧化能力和自由基清除率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0和0.9975。复合膜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效果,且抑制能力与丁香酚添加量具有正相关的剂量依赖性,其中添加0.4%丁香酚的复合膜抑菌效果最好,菌落总数分别降低了3个(大肠杆菌)和2.5个对数值(金黄色葡萄球菌)。这表明依据模型预测制备的迁移型复合膜具有显着的抑菌和抗氧化能力。5、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在黄瓜保鲜中的应用研究。将上述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用于黄瓜在4°C贮藏条件下的保鲜。结果表明,与未包装的黄瓜(CK)相比,用未添加丁香酚复合膜包装黄瓜(P0)、含有0.2%、0.3%和0.4%丁香酚抑菌复合膜包装黄瓜(分别用P1,P2和P3表示)的总量损失和其变化率均显着降低(P<0.05),总量损失在第15 d降低了33%左右。与CK和P0的相比,P1、P2和P3的总色差变化和其变化率均显着降低(P<0.05),在第15 d降低了20%左右。此外,P1、P2和P3的POD、SOD、CAT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CK和P0,且其各自的变化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而总糖含量、MDA含量及其变化率则显着低于CK和P0,表明丁香酚可以刺激黄瓜自身氧化酶和脯氨酸的产生,延缓黄瓜的采后衰老。P1、P2和P3的菌落总数显着低于CK和P0,且其各自的变化率也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该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进一步分析的表明,P2的效果比P1和P3更好,将黄瓜的保存期限从15 d延长到了21 d。因此,添加0.3%丁香酚的抑菌复合膜可用于延长生鲜黄瓜的保存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庞传远[2](2019)在《材料智能型包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不断进步,新技术与新材料不断涌现,传统包装行业的发展逐渐转向智能化与减量化,智能包装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在我国的包装工业“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智能包装将成为未来包装行业下一个五年的重点发展方向。材料智能型包装作为智能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材料智能型包装是以功能材料和智能材料为主导的一类智能包装,通过新材料的应用,可以切实的解决食品、药品等领域出现的安全问题。尽管在此之前有许多研究对这类包装进行了报道,但往往是建立在当时特定的材料技术发展背景基础之上,并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难以很好地诠释当今出现的新的材料智能型包装形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材料智能型包装的概念,并探索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分类体系、设计实现和应用领域,具体研究成果如下:本课题对材料智能型包装在不同时期的概念和功能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厘清材料智能型包装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形式与历史发展脉络。另外,结合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更加完善的材料智能型包装概念:材料智能型包装是指通过应用一种或多种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新型智能包装材料,改善和增加包装的功能,以达到和完成某种特定目的的一类新型智能包装。具有感应性、识别性和可变性的特点。根据材料本身及其应用在材料智能型包装上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初步提出了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分类体系,主要包括变色材料包装、发光材料包装、水溶材料包装和活性包装四类。此外,文中还对每种材料智能型包装类型的概念、原理、分类及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对大量的与材料智能型包装有关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归纳与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材料智能型包装设计理论,从色变、光变、形变、意变四个层面总结了材料智能型包装的设计方法,提出了视觉符号的动态设计、包装本体安全设计和包装本体适度设计三个设计原则,并归纳了材料智能型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与措施,以更好地指导新材料在智能包装领域的设计应用。
刘熙东,罗焘,吴振先[3](2017)在《基于专利分析的果蔬保鲜技术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果蔬保鲜专利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作者采用专利分析法对近40年国内外果蔬保鲜专利技术信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果蔬保鲜技术的发展正迎来第三次高潮;日本、美国和中国是主要的专利技术申请来源国,但美国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低温、气调、杀菌仍然是目前果蔬保鲜技术研究的热点,但成膜物质和乙烯抑制剂化合物的制造、剂型、制剂的研发代表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李书佳[4](2017)在《食品解冻杀菌保鲜装置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食品解冻在现代人们饮食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冷冻技术不仅对食品品质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解冻技术也与食品品质的优劣息息相关。一般食品加工企业和酒店等餐饮行业会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对冷冻食品进行预解冻和快速解冻;由于对解冻时间和食品种类不可预知,给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行业的生产消费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研究表明,以往的各种解冻方式存在相关缺陷和不足。例如,在电解冻过程中,冷冻食品的表面首先开始解冻,形成的薄水层使热量难以散发,就会在食品的表面积累较多的热量,而出现过热现象,并且阻碍了电磁波辐射穿透食品内部。因此,设计一种多功能的食品解冻杀菌装置非常有必要,对当代食品解冻设备研制和推广具有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分析研究了冷冻食品的各种解冻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总结微波解冻技术的性状特点,并对远红外解冻技术也做了深入了解;针对在解冻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设计了一款具有多功能的食品解冻杀菌保鲜装置,并制作了实验样机,该样机具有预解冻、快速解冻、微波炉、焙烤和杀菌保鲜五大功能。本文提出了样机的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结构设计方案、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等。控制系统以STM32F103VET6单片机为核心,通过采集食品的温度、湿度、重量等相关信息,在分析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各类冷冻食品解冻、食品加热、食品焙烤规律,并计算出控制算法。设计的食品解冻杀菌保鲜装置具有结构可靠、功能强大、性能稳定等优点,能够实现对食品的预解冻、快速解冻、加热、焙烤和杀菌保鲜等功能,可以满足酒店等餐饮行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
焦学然[5](2016)在《高氟铀矿浸铀菌群选育及浸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铀是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我国约有60%铀矿资源赋存于含氟较高的花岗岩与火山岩型铀矿石中,研发高氟铀矿高效提取技术对于解决我国铀矿资源短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铀矿生物浸出技术因经济、资源利用率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一直备受关注。但高氟铀矿浸出液中高浓度氟会强烈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浸出效果,严重制约了生物浸出技术在高氟铀矿中的推广与应用。本研究针对745矿高氟铀矿开展了耐高氟浸铀菌群选育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高氟铀矿生物柱浸最优工艺参数批实验研究和浸出微观机理研究,并在745矿成功开展了万吨级高氟铀矿生物堆浸的工业应用,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通过对745矿铀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铀赋存状态与铀矿物嵌布特征等矿石性质的研究,为高氟铀矿生物浸出技术研发提供了地质地球化学依据。745矿矿石中铀含量约为0.20%,氟含量约为2.15%,硫含量约为0.24%。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和铀石,其次为钛铀矿和铀钍石。铀矿物主要呈微脉状、团块状、胶状产出于矿石微裂隙、脉石矿物晶体间隙中,粒径多小于0.1 mm。因矿石氟含量高、黄铁矿含量低,选育耐高氟浸铀菌群十分重要,培养菌液需要加入硫酸亚铁为铀矿生物浸出提供氧化剂。开展了适应高氟铀矿石和尾液的浸铀菌群的选育工作,获得了适宜高氟铀矿石生物浸出的菌种。从745矿固体渣样中富集的浸铀菌群B3mYP1Q-C主要由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和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microbium ferrooxidans)组成,经多级多代含氟尾液的逐级驯化后可适应氟浓度3.5 g/L 745矿尾液,经过33代转接后氧化4.75 g/L Fe2+需要21 h。该菌群最佳超声波诱变条件为超声波诱变60 min在300 mg/L NaF改良9K培养基中经3代培养Fe2+平均氧化率为2.20 g/L·d。B3mYP1Q-C-UW60-300菌最适生长温度、初始pH和转速分别为30℃、2.00和160 rpm。通过柱浸批实验系统研究了745矿高氟铀矿生物浸出技术,获得了高氟铀矿生物堆浸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首先采用初始酸度40 g/L的清水介质按照10%喷淋强度进行递减梯度酸化至浸出液pH≤2.00;然后按照5%喷淋强度采用B3mYP1Q-C菌液/尾液交替喷淋至Fe出3+≥Fe进3+;再按照5%喷淋强度采用串柱液喷淋至浸出液铀浓度小于50 mg/L;最后按照5%喷淋强度采用尾液喷淋至浸出液铀浓度小于20 mg/L。四柱串联生物浸出实验各柱浸出周期为135 d,平均耗酸率为3.85%,平均铀渣计浸出率为89.79%。应用电子探针、SEM、XRD和RFLP等研究了745矿高氟铀矿生物浸出前后的矿物组成、矿石表面形态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和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是745矿高氟铀矿石浸出体系的优势菌群,其演替变化与取样深度、浸出阶段、喷淋状况等因素有关。附在矿石表面微生物多样性比游离于溶液中微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矿石中裂隙铀和沥青铀矿容易生物浸出,石英包裹铀、钛铀矿难以生物浸出。生物浸出使矿石中Al2O3、FeO、Fe2O3、CaCO3、CaMg(CO3)2和CaF2溶解,生物浸出矿渣表面较粗糙,出现了新的物相—石膏晶体。结合745矿高氟铀矿石的主要组分提出了其生物浸出而形成石膏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通过万吨级高氟铀矿多堆串联生物浸出工业化试验,建立了生物堆浸工程示范点。研究表明,B3mYP1Q-C菌经过3级现场扩大培养能在当地环境条件下生产合格菌液。两个生物浸堆的实际浸周期分别为129 d和122 d,耗酸率分别为4.97%和4.77%,铀渣计浸出率分别为90.5%和90.4%。比原矿品位相似的两个常规酸法生产堆的实际浸出周期分别缩短了18%和28%,耗酸率分别降低了10%和13%,铀渣计浸出率分别增加了0.7%和0.4%。
励建荣,朱丹实[6](2012)在《果蔬保鲜新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的果蔬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果蔬保鲜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对果蔬保鲜产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天然、安全、营养,因而果蔬保鲜新技术研究很受关注。作者分析了国内外果蔬保鲜技术的综合情况和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果蔬保鲜新技术的研究方向,旨在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李学鹏,励建荣,段青源[7](2005)在《贝类净化与保藏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本文对贝类的净化与保藏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贝类净化与保藏的研究现状及技术研究进展,并讨论了贝类净化与保藏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丘山[8](2000)在《法国推广强紫外线保鲜新技术》文中认为
庆法[9](2000)在《法推广强紫外线保鲜新技术》文中提出
庆法[10](1999)在《法推广强紫外线保鲜新技术》文中研究指明 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能够破坏人体内脱氧核糖核酸结构,导致人体罹患皮肤癌。法国卡莱纳公司和美国马克斯韦尔公司的科学家正是由此得到启发,决定联合生产强紫外线发生器,利用紫外线能够改变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特性,对农产品进行强紫外线照射,通过破坏残留的细菌、病毒、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脱氧核糖核酸而达到杀灭的目的,使农产品得以长时间储存、保鲜。 强紫外线发生器的关键技术是它使用氙灯发射出紫外线占20%的强光,强度比自然光高出2万多倍。与普通的热处理和电离处理方法不同,紫外线光照处理不会使农产品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引言 |
| 1.2 食品包装功能复合膜 |
| 1.2.1 食品活性包装的概念 |
| 1.2.2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种类 |
| 1.2.3 活性成分的种类 |
| 1.2.4 食品包装膜的制备方法 |
| 1.2.5 食品活性包装膜的分类 |
| 1.3 迁移型活性包装膜中活性成分的迁移规律 |
| 1.4 静电纺丝技术在食品功能复合膜制备中的应用 |
| 1.4.1 静电纺丝原理 |
| 1.4.2 静电纺丝在抗氧化与抑菌功能复合膜中的应用 |
| 1.4.3 静电纺丝技术在智能指示复合膜中的应用 |
| 1.5 深度学习概述 |
| 1.5.1 神经网络介绍 |
| 1.5.2 神经网络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7 研究内容与思路 |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 1.7.2 研究思路 |
| 第二章 纳米粒子强化PLA膜的效果研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2.2.2 试验设备 |
| 2.3 试验方法 |
| 2.3.1 PLA膜的制备 |
| 2.3.2 PLA膜厚度的测试 |
| 2.3.3 PLA膜透光率的测试 |
| 2.3.4 PLA膜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
| 2.3.5 PLA膜机械性能测试 |
| 2.3.6 PLA膜的热特性测试 |
| 2.3.7 PLA膜红外光谱测试 |
| 2.3.8 PLA膜表面接触角测试 |
| 2.3.9 PLA膜表面扫描电镜测定 |
| 2.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纳米粒子对PLA膜表面形态的影响 |
| 2.4.2 纳米粒子对PLA膜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 2.4.3 纳米粒子与PLA形成的化学键分析 |
| 2.4.4 纳米粒子对PLA膜透光性的影响 |
| 2.4.5 纳米粒子对PLA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
| 2.4.6 纳米粒子对PLA膜阻隔特性的影响 |
| 2.4.7 纳米粒子对PLA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PH智能指示复合膜的开发及应用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设备 |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3.2.2 试验设备 |
| 3.3 试验方法 |
| 3.3.1 智能膜的制备 |
| 3.3.2 花青素对pH变化响应测试 |
| 3.3.3 智能膜表面扫描电镜测试 |
| 3.3.4 智能膜对挥发性胺响应的测试 |
| 3.3.5 智能膜颜色稳定性测试 |
| 3.3.6 智能膜在鱼肉上的应用效果测试 |
| 3.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花青素溶液随pH的颜色 |
| 3.4.2 pH智能指示膜表面形态 |
| 3.4.3 pH智能指示膜对氨的颜色响应 |
| 3.4.4 pH智能指示膜颜色的稳定性 |
| 3.4.5 智能膜对鱼肉新鲜度监测的效果分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抑菌功能可再生的复合膜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4.2.2 试验设备 |
| 4.3 试验方法 |
| 4.3.1 复合膜的制备 |
| 4.3.2 抑菌功能可再生复合膜的制备 |
| 4.3.3 ~1H NMR图谱测定 |
| 4.3.4 膜ROS生成量测定 |
| 4.3.5 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
| 4.3.6 机械性能测试 |
| 4.3.7 表面接触角和表面结构的测定 |
| 4.3.8 抑菌效果测试 |
| 4.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表面形态的影响 |
| 4.4.2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表面接触角的影响 |
| 4.4.3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化学键的影响 |
| 4.4.4 复合膜处理方式对阻隔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 4.4.5 复合处理方式对抑菌效果的影响 |
| 4.4.6 复合处理方式对膜循环使用次数的影响 |
| 4.4.7 抑菌性能再生机理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深度学习在迁移型抑菌复合膜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5.2.2 试验设备 |
| 5.3 试验方法 |
| 5.3.1 复合膜的制备 |
| 5.3.2 迁移测试 |
| 5.3.3 深度学习数据库的建立 |
| 5.3.4 深度学习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 5.3.5 热稳定性测定和机械性能测试 |
| 5.3.6 水蒸气和氧气透过性测试 |
| 5.3.7 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和扫描电镜测定 |
| 5.3.8 抗氧化性能测定 |
| 5.3.9 抑菌性能测定 |
| 5.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建模分析 |
| 5.4.2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中活性成分最低添加量的预测 |
| 5.4.3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中迁移物及初始浓度的选择 |
| 5.4.4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基础性能表征 |
| 5.4.5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抗氧化与自由基清除能力 |
| 5.4.6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抑菌能力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在黄瓜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 6.1 引言 |
| 6.2 材料与设备 |
| 6.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 6.2.2 试验设备 |
| 6.3 试验方法 |
| 6.3.1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的制备 |
| 6.3.2 黄瓜的处理方法 |
| 6.3.3 黄瓜的总量损失测试 |
| 6.3.4 黄瓜的色泽变化测试 |
| 6.3.5 黄瓜的硬度和粘性测试 |
| 6.3.6 黄瓜的氧化酶活活性测试 |
| 6.3.7 黄瓜的蛋白,总糖和脯氨酸含量测试 |
| 6.3.8 黄瓜表面微生物测试 |
| 6.3.9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表观损失的影响 |
| 6.4.2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脆性的影响 |
| 6.4.3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6.4.4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理化指标的影响 |
| 6.4.5 迁移型抑菌复合膜对黄瓜表面微生物的影响 |
| 6.4.6 个体效应和交互效应分析 |
| 6.5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1.1 智能包装的兴起 |
| 1.1.2 新型材料智能型包装不断涌现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智能包装材料技术在包装上的设计应用现状 |
| 1.3.2 常见的智能包装材料技术 |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 1.4.2 论文的若干创新之处 |
| 第二章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概念解析 |
| 2.1 包装(传统包装)的概念 |
| 2.2 智能包装的概念 |
| 2.3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概念 |
| 2.4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功能特性 |
| 第三章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分类体系 |
| 3.1 变色材料包装 |
| 3.1.1 变色材料包装的概念及原理 |
| 3.1.2 变色材料包装的分类及应用分析 |
| 3.2 发光材料包装 |
| 3.2.1 发光材料包装的概念及原理 |
| 3.2.2 发光材料包装的应用分析 |
| 3.3 水溶材料包装 |
| 3.3.1 水溶材料包装的概念及原理 |
| 3.3.2 水溶材料包装的应用分析 |
| 3.4 活性包装 |
| 3.4.1 活性包装的概念 |
| 3.4.2 活性包装的类型及原理 |
| 3.4.3 活性包装的应用分析 |
| 第四章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设计方法与原则 |
| 4.1 材料智能型包装与传统包装设计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
| 4.1.1 由单向设计转变为双向设计 |
| 4.1.2 由简单功能设计转变为复合功能设计 |
| 4.2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设计方法 |
| 4.2.1 色变 |
| 4.2.2 光变 |
| 4.2.3 形变 |
| 4.2.4 意变 |
| 4.3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设计原则 |
| 4.3.1 视觉符号的动态设计原则 |
| 4.3.2 包装本体的安全设计原则 |
| 4.3.3 包装本体的适度设计原则 |
| 第五章 材料智能型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
| 5.1 材料智能型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 |
| 5.1.1 成本问题 |
| 5.1.2 受众接受力问题 |
| 5.2 材料智能型包装的发展趋势 |
| 5.2.1 多元化 |
| 5.2.2 艺术化 |
| 5.2.3 效益化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研究方法 |
| 2基于专利分析的果蔬保鲜技术发展分析 |
| 2.1果蔬保鲜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分析 |
| 2.2果蔬保鲜专利技术来源国的分析 |
| 2.3果蔬保鲜技术专利申请人分析 |
| 2.4不同时期关注的果蔬保鲜技术特点的分析 |
| 2.5果蔬保鲜专利技术最近2年的热点分析 |
| 2.6乙烯抑制剂专利的分析 |
| 3结论 |
| 3.1目前国内外果蔬保鲜专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3.2促进我国果蔬保鲜专利技术产业发展的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食品解冻技术概述 |
| 1.2 食品解冻技术发展历程和趋势 |
| 1.2.1 食品解冻技术发展历程 |
| 1.2.2 食品解冻技术发展趋势 |
| 1.3 食品解冻技术国内外现状简介 |
| 1.3.1 国外比较先进的解冻方法 |
| 1.3.2 国内常用的解冻方法 |
| 1.4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1.5 本章小结 |
| 2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系统设计方案 |
| 2.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 2.2 控制系统的环境影响参数 |
| 2.2.1 温度控制策略 |
| 2.2.2 湿度控制策略 |
| 2.2.3 温度、湿度联合控制策略 |
| 2.2.4 照明控制策略 |
| 2.2.5 杀菌保鲜控制策略 |
| 2.2.6 解冻和冷却的矛盾统一 |
| 2.3 控制系统的实现功能 |
| 2.4 本章小结 |
| 3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结构设计方案 |
| 3.1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整体结构设计 |
| 3.1.1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设计背景 |
| 3.1.2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技术路线 |
| 3.1.3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机械结构设计 |
| 3.1.4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
| 3.2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的工作过程 |
| 3.3 本章小结 |
| 4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系统的硬件设计 |
| 4.1 硬件电路设计软件 |
| 4.2 电气控制原理 |
| 4.3 功能单元模块及电路结构 |
| 4.3.1 功能单元模块划分 |
| 4.3.2 电路结构 |
| 4.4 模块单元电路设计 |
| 4.4.1 检测模块电路设计 |
| 4.4.2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 4.4.3 驱动模块电路设计 |
| 4.4.4 辅助模块电路设计 |
| 4.5 PCB电路板设计 |
| 4.5.1 原理图母图设计 |
| 4.5.2 PCB电路板制作 |
| 4.6 本章小结 |
| 5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系统的软件设计 |
| 5.1 编程软件 |
| 5.2 程序编写 |
| 5.2.1 主函数 |
| 5.2.2 子程序编写 |
| 5.2.3 AM2302湿度传感器驱动程序 |
| 5.2.4 DS1302实时时钟驱动程序 |
| 5.3 控制算法设计 |
| 5.3.1 滤波算法分析 |
| 5.3.2 解冻控制程序 |
| 5.4 本章小结 |
| 6 食品解冻保鲜装置的实验研究 |
| 6.1 控制器操作简介 |
| 6.2 样机调试 |
| 6.3 实验过程分析 |
| 6.3.1 优化结构解冻情况分析 |
| 6.3.2 食品解冻效果情况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1 |
| 附录 2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铀矿生物浸出技术研究历史与现状 |
| 1.2.1 铀矿生物浸出机理 |
| 1.2.2 浸铀微生物 |
| 1.2.3 铀矿生物浸出技术研究概况 |
| 1.2.4 铀矿生物浸出技术影响因素 |
| 1.3 高氟铀矿石生物浸出技术存在问题 |
| 1.3.1 氟对微生物的毒性和危害 |
| 1.3.2 高氟铀矿石生物浸出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技术路线 |
| 1.5.3 创新点 |
| 1.6 本论文课题来源 |
| 第2章 高氟铀矿矿石性质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2.1 样品采集 |
| 2.2.2 样品处理 |
| 2.2.3 仪器及分析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矿物组成 |
| 2.3.2 矿石化学成分 |
| 2.3.3 围岩蚀变 |
| 2.3.4 铀存在形式和赋存特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高氟铀矿浸铀菌群的选育及其生理特性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3.2.1 培养基、菌群和仪器 |
| 3.2.2 分析测定方法 |
| 3.2.3 样品采集和富集 |
| 3.2.4 菌群分离和纯化 |
| 3.2.5 菌群分子群落结构分析 |
| 3.2.6 菌群高氟尾液驯化 |
| 3.2.7 诱变育种实验 |
| 3.2.8 诱变浸铀菌群生理生化特性 |
| 3.2.9 诱变前后浸铀菌群对高氟尾液适应性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菌群的分离、纯化 |
| 3.3.2 菌群群落结构分析 |
| 3.3.3 高氟尾液驯化试验 |
| 3.3.4 诱变育种试验 |
| 3.3.5 诱变后浸铀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 |
| 3.3.6 诱变前后浸铀微生物对高氟尾液适应性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高氟铀矿石生物浸出技术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4.2.1 矿石样品、细菌和培养液 |
| 4.2.2 柱浸装置、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 |
| 4.2.3 酸化条件优化实验 |
| 4.2.4 浸矿菌活性匹配实验 |
| 4.2.5 菌液喷淋制度优化实验 |
| 4.2.6 四柱串联生物浸出实验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酸化条件优化实验 |
| 4.3.2 浸矿菌活性匹配实验 |
| 4.3.3 菌液喷淋制度优化实验 |
| 4.3.4 四柱串联生物浸出实验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高氟铀矿石生物浸出微观机理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5.2.1 原矿样、渣样和溶液 |
| 5.2.2 仪器和分析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矿石表面和溶液中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
| 5.3.2 原矿样和生物浸出固体渣样的电子探针分析 |
| 5.3.3 原矿样和生物浸出固体渣样的形貌变化及能谱分析 |
| 5.3.4 原矿样和生物浸出固体渣样的X-衍射分析 |
| 5.3.5 原矿样和生物浸出固体渣样化学成分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高氟铀矿生物高效堆浸技术的工程示范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 6.2.1 矿石样品、细菌和培养基 |
| 6.2.2 堆浸菌液的扩大培养 |
| 6.2.3 高氟铀矿生物堆浸试验 |
| 6.2.4 分析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堆浸菌液的扩大培养 |
| 6.3.2 生物浸出试验结果与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1果蔬保鲜技术概况 |
| 2果蔬保鲜中新技术的发展方向 |
| 2.1临界低温高湿保鲜技术 |
| 2.2结构化水保鲜技术 |
| 2.3气调及气调包装保鲜技术 |
| 2.4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 |
| 2.5真空预冷及减压保鲜技术 |
| 2.6臭氧保鲜技术 |
| 2.7超声波处理保鲜技术 |
| 2.8辐照保鲜 |
| 2.9拮抗菌保鲜技术 |
| 2.10纳米保鲜技术 |
| 2.11基因工程保鲜技术 |
| 3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