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竹,崔瑾[1](2021)在《隔药饼灸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总结国内近20年隔药饼灸临床研究文献,探索隔药饼灸的临床应用。方法:在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库中以"隔药饼灸""药饼灸"和"中药饼灸"为主题词检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临床疗效评价文献,统计分析隔药饼灸治疗疾病、选用穴位和部位等。结果:最终纳入临床文献共124篇,涉及病证56种。其中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文献较多,其余依次为骨骼肌肉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涉及病证中,溃疡性结肠炎构成比最高,其次为膝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消化不良等;在各个疾病类型中,腧穴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是足三里、关元、神阙、肾俞、气海等;隔药饼灸涉及部位频率较高的依次是腹部、下肢、背部、腰部、骶部等。结论:隔药饼灸可用于治疗多种病证,同时绿色、安全、便捷,宜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李莉[2](2021)在《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对IVF-ET HT甲减患者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对IVF-ET HT甲减患者妊娠结局协同疗效并探索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行IVF-ET HT患者采用随机数生成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Gn RH-a/r-FSH/HMG/HCG超促排卵长方案+优甲乐药物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以内关、公孙为主穴,根据女性月经期、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选取相应的针灸处方和甲状腺围刺。针灸治疗均在移植前进行(含移植当日),移植后不再针灸。隔日1次,每周3次,每次留针30min,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妊娠结局(生化妊娠、临床妊娠、活产),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甲状腺激素(TSH、FT3、FT4、TPO-Ab、Tg-Ab)及性激素(LH、FSH、E2、PRL、PROG)水平。结果:(1)基线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T=0.842,P=0.403)、不孕年限(Z=-1.146,P=0.252)、中医症候积分(T=0.325,P=0.746)、性激素LH(T=-0.112,P=0.911)、FSH(T=0.468,P=0.642)、E2(T=0.616,P=0.54)、PRL(T=-0.401,P=0.69)、PROG(T=-0.107,P=0.915)、甲状腺激素TSH(T=-0.642,P=0.523)、FT3(T=1.455,P=0.151)、FT4(T=0.018,P=0.986)、TPO-Ab(T=-0.060,P=0.952)、Tg-Ab(T=0.098,P=0.922)、优甲乐用量(Z=-1.126,P=0.250),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资料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2)妊娠结局比较:分期针灸组及对照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77.1%及45.7%,两者相比(X2=7.295,P=0.007(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分期针灸组及对照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为65.7%及37.1%,两者相比(X2=5.719,P=0.017(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分期针灸组及对照组活产率为62.8%及34.3%,两者相比(X2=5.719,P=0.017(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分期针灸组治疗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0、24、11、0人,对照组治疗后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0、1、29、5人,经卡方检验,X2=34.260,P=0.000(P<0.001),表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期针灸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Z=-5.177,P=0.0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Z=-5.179,P=0.000(P<0.05));治疗后,分期针灸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Z=-7.202,P=0.000(P<0.05)),均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优甲乐用量比较:分期针灸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Z=-5.138,P=0.0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Z=-1.807,P=0.071(P>0.05));治疗后,分期针灸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Z=-6.255,P=0.000(P<0.05))。(6)甲状腺激素TSH、FT3、FT4、TPO-Ab、TG-Ab比较:分期针灸组治疗前后TSH、FT3、FT4、TPO-Ab、TG-Ab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SH、FT3、FT4、TPO-Ab、TG-Ab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治疗后,分期针灸组和对照组组间FT4的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的(P>0.05),TSH、FT3、TPO-Ab、TG-Ab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7)血清性激素LH、FSH、E2、PRL、P比较:分期针灸组治疗前后LH、FSH、E2、PRL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LH、FSH、E2组内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PRL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分期针灸组和对照组LH及FSH组间比较不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E2、PRL、P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1)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行IVF-ET HT甲减患者的妊娠结局,对行IVF-ET HT甲减患者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能明显改善IVF-ET HT甲减患者中医症候,提升FT3,减少优甲乐用量。(3)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对行IVF-ET HT甲减患者E2、PRL、P具有良性调整作用。(4)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改善行IVF-ET HT甲减患者的妊娠结局可能与同时调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性腺)轴相关。
程璟[3](2021)在《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患者情绪状况及归芪逍遥合剂干预的疗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调查及客观指标,研究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患者的负性情绪状况;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归芪逍遥合剂对桥本甲状腺炎甲减伴有负性情绪患者的TSH、FT3、FT4、TGAb、TPOAb指标以及SAS、SDS积分的影响,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1.对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省中医院干部内分泌门诊就诊的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患者188例进行情绪调查,并分析甲状腺功能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相关性;2.在调查对象中根据随机数字表原则选取60例桥本甲状腺炎甲减伴有负性情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L-T4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归芪逍遥合剂,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观察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抑郁自评表(SDS)和焦虑自评表(SAS)积分,中医症候积分,甲状腺相关激素TSH、FT4、FT3、TGAb、TPOAb的变化,同时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运用归芪逍遥合剂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1.调查的188例患者中,73%有负性情绪,27%患者正常,其中焦虑的患者有138人,抑郁的患者有124人,两者都有的患者101人,无负性情绪的50人。2.甲状腺功能与焦虑、抑郁负性情绪的相关性:TSH与SAS、SDS积分呈正相关(P<0.05);FT4与SAS、SDS积分呈负相关(P<0.05);FT3与SAS、SDS积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3.甲状腺自身抗体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TPOAb、TGAb与SAS、SDS积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4.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治疗后,两组TSH均下降、FT4均上升(P<0.01);治疗组TSH、FT4水平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FT3无明显差异,组间、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FT3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5.对甲状腺TGAb、TPOAb水平的影响:治疗后两组TGAb、TPOAb水平均降低(P<0.01或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TGAb、TPOAb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6.SAS、SDS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AS、SDS积分均降低(P<0.01);治疗组SAS、SDS积分水平下降更明显(P<0.01)。7.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均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1)。8.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更显着。9.安全性:两组安全指标治疗前后未出现异常,都在安全范围内,未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桥本甲减患者与焦虑、抑郁状态存在相关性;归芪逍遥合剂能降低SAS、SDS积分,改善肝郁脾虚型桥本甲减患者的负性情绪等临床症状;能明显改善桥本甲减患者甲状腺功能和降低TGAb、TPOAb水平,是治疗桥本甲减伴负性情绪患者安全有效的方法。
刘晓炜[4](2021)在《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配伍规律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配伍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潜在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为黄芪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中的配伍规律研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自建库起-2020年10月期间公开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献。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建立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处方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5.0及SPSS Modeler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第二部分为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应用中医药系统药理学平台筛选黄芪活性成分及相关靶点,获取Gene Cards、OMIM数据库中桥本甲状腺炎相关靶点,运用Cyto Scape3.7.2构建“黄芪-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 11.0数据库构建黄芪-桥本甲状腺炎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利用DAVID 6.8数据库对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潜在靶点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1)本研究共纳入124首方剂,除黄芪外得到药物172味。(2)配伍药物频数统计:与黄芪合用的高频配伍药物(频次≥20)有22味,前十味依次为夏枯草、茯苓、浙贝母、白术、党参、甘草、当归、淫羊藿、柴胡、白芍;药物类别以补虚药中的补气药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药性以温、寒、平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居多;归经以归肝、脾、肺经居多。(3)关联规则分析:共产生42条规则,最常见的组合是黄芪+茯苓+陈皮、黄芪+夏枯草+玄参、黄芪+浙贝母+玄参、黄芪+浙贝母+牡蛎。(4)聚类分析:归纳出4个与黄芪配伍常用的药物组合,类1:茯苓、白术、党参、甘草、香附、陈皮、川芎、半夏、郁金;类2: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牡蛎、生地黄;类3:当归、柴胡、白芍、莪术;类4:淫羊藿、熟地黄、山茱萸、山药。2.网络药理学分析:黄芪的有效成分17种、作用于215个靶点,桥本甲状腺炎的相关靶点1453个。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可能为槲皮素、山柰酚等6个;核心靶点可能为TP53、JUN、AKT1、MAPK1、TNF、IL-6等10个。富集分析显示黄芪通过癌症的途径、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中发挥作用。结论:1.黄芪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时主要以配伍补虚药为主,尤以补气药居多,在此基础上配伍清热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和理气药标本兼治。2.黄芪的多种成分通过多个靶点、多条通路的方式起到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作用,为进一步解释其临床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王静[5](2021)在《芪桂开郁方治疗阳虚痰瘀型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芪桂开郁方治疗证属阳虚痰瘀型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及对炎症指标白介素-1β(IL-1β)及白介素-6(IL-6)的影响,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临床依据,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与本研究纳排标准相符的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抑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在给予健康宣教等基础治疗上规范使用西药左甲状腺素钠片(雷替斯)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额外加用中药汤剂自拟方-芪桂开郁方(200ml,一日一剂)口服,两组均连续观察12周(共3个疗程,以4周为一个疗程)。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情况(FT4、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含量及炎症因子IL-1β和IL-6的变化、中医证候疗效和积分改善程度、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下降幅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于各疗程末L-T4使用剂量的差异,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关于临床疗效,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示其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的总有效率,二者总有效率的比较具有较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和积分比较方面:经治疗后,观察组显示其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显示为66.67%,经统计学比较P<0.05;其中,在中医证候积分上,经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和治疗前的积分比较均呈降低趋势,P<0.01,然而,数据显示,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的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1),以上数据的比较均提示由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差异有可比性。(3)关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方面: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1),而观察组下降水平更明显,显示P<0.01。(4)就甲状腺功能比较而言,两组患者的FT4含量经治疗后均得到较为显着升高,基本达到正常水平(P<0.01),两组患者TSH也同样得到显着改善,同治疗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1);其中,根据两组患者在各疗程末的甲状腺功能比较显示,各疗程末观察组FT4水平升高幅度及TSH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控制情况更佳(P<0.01)。(5)就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比较而言,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TPOAb和Tg Ab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统计学比较P<0.01;观察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6)IL-1β、IL-6水平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1β、IL-6水平与治疗前统计学比较显示P<0.01,具有显着差异性,而观察组治疗后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7)L-T4使用剂量方面:观察组在各疗程末L-T4的剂量使用均低于同疗程期内的对照组使用剂量(P<0.05)。(8)安全性分析:在为其12周(3个疗程)的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用药期间观察组和治疗组患者均未有不良反应、过敏等药物副作用的主诉。结论:芪桂开郁方联合左甲状腺素(雷替斯)治疗阳虚痰瘀型的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抑郁状态的临床观察显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显着,在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改善甲状腺功能、降低甲状腺抗体水平上优势明显。推测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IL-1β、IL-6的水平,改善了患者机体炎症反应。此方案安全、疗效显着,无不良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杨子,李盼盼,赵华[6](2021)在《艾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以代谢率减低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为主,如畏寒、乏力、抑郁等。此病目前西医治疗以终身激素替代治疗为主,治疗过程漫长且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副作用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近年研究资料显示,中医艾灸疗法对该疾病的治疗有独特疗效。本文概述了当前艾灸治疗该病的多种方法并加以分析,旨在为艾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白尹豪[7](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黄盛[8](2020)在《基于NIM网络探索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桥本氏病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肝郁脾虚型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为目标人群,以清肝健脾理气方为治疗方案,以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相关抗体滴度、中医证候量表、甲状腺体积、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为观察指标,系统评估该疗法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通过检测ACTH评价清肝健脾理气法对HPA轴和自身炎症免疫调节平衡的影响,初步阐明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肝郁脾虚型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桥本氏甲状腺炎受试者共84例,脱落2例。全部受试者予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腺相关抗体滴度、中医证候量表、甲状腺体积、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ACTH滴度。3研究结果3.1治疗前后TPOAb、TGAb滴度水平分析82例受试者治疗后TPOAb、TGAb滴度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1)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受试者的TPOAb滴度水平治疗后较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受试者TPOAb滴度水平治疗后较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受试者TGAb滴度水平治疗后较前下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2治疗前后ACTH滴度水平分析82例受试者治疗后ACTH滴度水平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1)甲状腺功能亢进组治疗后ACTH滴度水平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2)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受试者治疗前后ACTH滴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3 ACTH滴度水平与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82例受试者经相关性分析显示:ACTH滴度水平与TPOAb呈正相关,与TGAb无明显相关性。3.4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分析(1)甲状腺功能减退组受试者经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后,TT3、TT4、FT3、FT4均较前升高,TSH下降(p<0.05);(2)甲状腺功能亢进组受试者经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后,TT3、TT4、FT3、FT4均较前下降,TSH升高(p<0.05)。3.5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分析(1)全部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前下降,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2)全部受试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总有效率为94%。3.6治疗前后甲状腺体积分析受试者经清肝健脾理气方治疗后,甲状腺右叶体积、左叶体积呈减小趋势,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1)。峡部无明显改变。3.7安全指标分析依据安全性评价标准,1级共80例,3级共2例,安全性为97.56%,无明显不良事件的发生。4研究结论4.1临床研究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可降低甲状腺抗体水平、改善甲状腺功能、减低甲状腺肿大、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应用安全有效。4.2机制研究NIM网络(如ACTH)可能是清肝健脾理气方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潜在多靶点之一。
胡睿[9](2020)在《张兰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用药特色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地分析张兰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处方,籍此凝练出张兰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特色及学术思想。资料与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经张兰教授诊治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病案,共147例,345张处方,对患者就诊的处方进行整理归纳,运用WPS OFFICE 2019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Statistics 22.0与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345张处方中总用药频数6068次,使用中药168味,其中除平均频数以下的中药,共44味,为张兰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的高频中药,统计频次为5084次,累计频率达83.78%。频数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中药所属类别部分,大类别多属补虚药、理气药、收涩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子类别多属补气药、理气药、补血药、固精缩尿止带药、补阴药、利水消肿药、养心安神药、清热凉血药;中药药性以平性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温、微寒性药物;中药药味以甘味药物使用最多,苦、辛味药物次之;中药归经使用频率较高的依次为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及心经。2.聚类分析结果: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常用药对6对、常用三味药药组4组、常用多味药药组4组。3.因子分析结果:对高频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得到10个公因子,可以从不同角度、多层次体现张兰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遣方用药学术思想。4.关联分析结果:对高频中药进行二阶段关联分析得出的结果按照支持度加置信度进行排列,所得的结果为所挖掘的药对与张兰教授的用药特色相符合。结论:1.张兰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用药的类别以补虚药为主,药性以平、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2.张兰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多运用补气健脾、疏肝理气、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清肝泻火、养阴生津、养血安神、软坚散结、滋补肝肾的药对及药组。3.张兰教授将桥本甲状腺炎分三阶段论治:桥本甲状腺炎亚临床期归于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健脾;桥本甲状腺炎甲亢期归于肝火亢盛型或心肝阴虚型,治宜清肝泻火或滋阴清热;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归于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4.数据挖掘的结果与张兰教授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的理论及临床经验相符合。
陈扬,苏同生[10](2020)在《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文章较少,故查阅文章年限较长,现通过搜索近年来包括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总结出针刺、灸法、温针灸、火针、针药并用、电针等不同方法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阐述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疗效明确、治疗方法多样化。但仍需探索能达到临床最佳疗效的针灸方法,明确针灸治疗甲状腺功能的相关作用机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疗思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文献检索概况 |
| 1.1 检索方式 |
| 1.2 文献筛选标准 |
| 1.3 检索结果 |
| 2 隔药饼灸的应用研究分析 |
| 2.1 隔药饼灸治疗疾病分析 |
| 2.2 隔药饼灸治疗适应证的经脉腧穴分布 |
| 2.3 隔药饼灸治疗适应证的腧穴分布部位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英文全称中文全称 |
| 前言 |
| 1 患者一般情况 |
| 1.1 病例来源 |
| 1.2 基线分析 |
| 1.2.1 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
| 1.2.2 患者不孕时间比较 |
| 1.2.3 患者治疗前血清甲状腺激素比较 |
| 1.2.4 患者治疗前血清性激素比较 |
| 1.2.5 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1.2.6 患者口服优甲乐用量比较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2.1 不孕的中医诊断标准 |
|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4.1 IVF-ET的禁忌症 |
| 4.2 其他排除标准 |
| 5 剔除标准 |
| 6 中止试验标准 |
| 7 剔除与脱落病例处理办法 |
| 8 治疗前常规检查 |
| 9 分组与盲法 |
| 9.1 随机分组方法 |
| 9.2 对照的操作方法 |
| 9.3 盲法 |
| 10 治疗方案 |
| 10.1 基本治疗 |
| 10.2 执行标准 |
| 10.3 对照组治疗 |
| 10.4 治疗组治疗 |
| 10.4.1 治疗原则 |
| 10.4.2 针刺处方 |
| 10.4.3 穴位定位及操作手法 |
| 10.4.4 针具选择 |
| 10.4.5 疗程 |
| 10.5 随访时间 |
| 10.6 不良反应及处理 |
| 11 观察指标 |
| 11.1 安全性指标 |
| 11.2 观察方法及指标 |
| 11.2.1 主要观察指标 |
| 11.2.2 次要观察指标 |
| 12 疗效评定标准 |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 14 研究结果 |
| 14.1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 |
| 14.2 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
| 14.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14.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
| 14.3 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比较 |
| 14.3.1 TSH比较 |
| 14.3.2 FT3比较 |
| 14.3.3 FT4比较 |
| 14.3.4 TPO-Ab比较 |
| 14.3.5 TG-Ab比较 |
| 14.4 治疗前后性激素比较 |
| 14.4.1 LH比较 |
| 14.4.2 FSH比较 |
| 14.4.3 E2比较 |
| 14.4.4 PRL比较 |
| 14.4.5 PROG比较 |
| 14.5 治疗前后口服优甲乐用量比较 |
| 14.6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 西医对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认识 |
| 2 中医对不孕症及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 桥本氏甲状腺炎和不孕的联系 |
| 4 目前对HT甲减妊娠患者的治疗现状 |
| 5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的作用 |
| 6 基于冲为血海的分期针灸疗法和穴位选取依据 |
| 7 结果分析与讨论 |
| 7.1 妊娠结局 |
| 7.2 甲状腺激素 |
| 7.3 性激素 |
| 7.4 优甲乐用量 |
| 7.5 中医症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 7.6 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结语 |
| 1 不足之处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不孕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知情同意书 |
| 附表2:主要观测项目记录表 |
| 附录3: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 附表4:中医治疗观察表 |
| 附表5:生殖中心工作人员行为准则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收集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病例调查及分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3 观察指标 |
| 3 疗效判定标准 |
| 3.1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 3.2 临床疗效标准 |
| 4 安全性评估标准 |
| 5 统计学处理 |
| 6 研究结果 |
| 6.1 焦虑、抑郁状况调查统计分析 |
| 6.2 中医药干预研究 |
| 6.3 安全性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 1.1 流行病学 |
| 1.2 病因机制 |
| 1.3 西医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减与抑郁、焦虑状态的相关性认识 |
| 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 3.1 病因病机 |
| 3.2 中医治疗 |
| 4 中医学对情志致病与瘿病的相关性认识 |
| 5 归芪逍遥合剂 |
| 5.1 立方依据 |
| 5.2 归芪逍遥合剂的组方方解 |
| 6 疗效评价 |
| 6.1 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 6.2 对甲状腺抗体的影响 |
| 6.3 对SAS、SDS积分的影响 |
| 6.4 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 6.5 疗效比较及安全性 |
| 结论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医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 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配伍规律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 黄芪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1.1 HT诊断标准 |
| 2.1.2 桥本甲状腺炎致甲减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 2.3 抑郁状态的纳入标准 |
| 3 纳入病例标准 |
| 4 排除病例标准 |
| 5 脱落与剔除病例标准 |
| 6 脱落与剔除病例的处理办法 |
| 7 研究方法 |
| 7.1 试验设计及对照 |
| 7.2 治疗方案 |
| 7.2.1 对照组 |
| 7.2.2 治疗组 |
| 7.2.3 疗程 |
| 8.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8.1 一般项目 |
| 8.2 安全性指标 |
| 8.3 疗效性指标 |
| 8.3.1 实验室指标 |
| 8.3.2 机制指标 |
| 8.3.3 临床观察指标 |
| 8.4 疗效评定标准 |
| 9 仪器设备及试剂盒 |
| 10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疗效指标比较 |
| 3 临床疗效比较 |
| 4 中医证候疗效及积分比较 |
| 5 HAMD评分比较 |
| 6 FT4 和TSH的比较 |
| 7 甲状腺自身抗体比较 |
| 8 IL-6、IL-1β的比较 |
| 9 治疗前后L-T4 使用量的比较 |
| 10 安全性观察 |
| 讨论 |
| 1 桥本甲状腺炎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合并抑郁状态发病机制 |
| 1.1 HT致甲减发病机制 |
| 1.2 HT致甲减合并抑郁状态的机制 |
| 1.3 IL-6、IL-1β与桥本甲减合并抑郁状态的机制 |
| 2 现代医学对桥本甲减伴抑郁的治疗 |
| 2.1 控制甲减 |
| 2.2 抗抑郁治疗 |
| 3 阳虚痰瘀与桥本甲状腺炎致甲减合并抑郁状态 |
| 3.1 中医对桥本甲减病名的认识 |
| 3.2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致甲减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中医对桥本甲减合并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认识 |
| 3.3.1 “阳虚致郁”是重要病机 |
| 3.3.2 温阳开郁是重要治法 |
| 4 芪桂开郁方的组方原则及配伍 |
| 5 方药现代药理研究 |
| 6 芪桂开郁方治疗桥本甲减伴抑郁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分析 |
| 6.1 安全性评价 |
| 6.2 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疗效及积分和HAMD评分的分析 |
| 6.3 对FT4 与TSH的影响 |
| 6.4 对甲状腺抗体(TPOAb、Tg Ab)的影响 |
| 6.5 对IL-1β、IL-6 的影响 |
| 6.6 对L-T4 使用剂量的影响 |
| 6.7 芪桂开郁方干预 HT 甲减合并抑郁状态的可能作用机制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中医症候积分 |
| 附表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1 中医病名 |
| 2 诊断标准 |
| 3 病因病机 |
| 3.1 中医 |
| 3.2 西医 |
| 4 艾灸治疗甲减的机制 |
| 5 艾灸治疗甲减 |
| 5.1 隔药饼灸 |
| 5.2 温和灸 |
| 5.3 灸药联合 |
| 6 小结与展望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1.5 偏倚风险评估 |
|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
| 2.4 Meta分析结果 |
| 2.5 安全性分析 |
| 3 小结 |
| 4 讨论 |
|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
| 4.2 研究的局限性 |
| 4.3 对临床的启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1.1 受试者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标准 |
| 1.6 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
| 2.2 盲法实施 |
| 2.3 治疗方法 |
| 2.4 试验过程 |
| 2.5 观察指标 |
| 2.6 统计方法 |
| 2.7 评价标准 |
| 3 结果 |
|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
|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
| 3.3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 1.1 病因病机 |
| 1.2 证型分析 |
|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
| 1.5 小结 |
|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
|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
|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
|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
| 2.4 小结 |
| 3 结果分析 |
| 3.1 试验结果分析 |
|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
| 4 疗效机理分析 |
|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
| 4.2 灸法作用 |
| 4.3 药物作用 |
| 4.4 穴位作用 |
| 4.5 综合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查新报告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第一节 中西医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研究概况 |
| 1 中医研究进展 |
| 2 西医研究进展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节 NIM网络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相关性研究 |
| 1 HPA轴与桥本氏甲状腺炎关系 |
| 2 情志致病与NIM网络系统调节 |
| 3 NIM网络调控与中医肝脾功能密切相关 |
| 4 NIM网络的中医药研究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清肝健脾理气法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设计 |
| 3 受试人群 |
| 4 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 |
| 6 疗效评价标准 |
| 7 不良反应观察 |
| 8 质量控制 |
| 9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 10 研究结果 |
| 11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桥本甲状腺炎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作用机理 |
| 2 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不同针灸疗法 |
| 2.1 针刺疗法 |
| 2.1.1 单纯针刺治疗 |
| 2.1.2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 |
| 2.1.3 针刺结合推拿手法治疗 |
| 2.2 温针灸疗法 |
| 2.3 灸法 |
| 2.4 火针疗法 |
| 2.5 针药并用疗法 |
| 2.6 其他疗法 |
| 3 讨论 |
| 4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