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波[1](2021)在《毛泽东着作早期翻译考察(1927—1949)》文中认为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毛泽东着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翻译、出版和传播,可以说是国内外被翻译最多的中文政治文本。着作不仅叙述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因其巨大影响力和特色语言风格,奠定了当代中国政治话语乃至书面语言的基本面貌。毛泽东着作外译是毛泽东政治话语体系及新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国际化传播的开端。本研究旨在考察毛泽东着作1927至1949年在国内外的翻译情况,并对其翻译特征进行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新时期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进行了思考。
刘卓[2](2021)在《重新思考“深入群众”——以柳青《种谷记》的创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谷记》的创作得益于柳青"米脂三年"的下乡经验。这既指小说内容取自柳青曾参与组织的边区生产中的变工合作运动,也指下乡三年与群众关系的密切,使柳青得以把握变工合作运动对于村庄关系、生活形态和人物心理的细微变化。这给柳青提供了与从方言、传统故事结构来书写社会变革中农民之"新"的不同的形式,而对此形式的理解则需回到延安文艺的"深入群众"的脉络。
胡松涛[3](2021)在《词语——胸罗文章兵百万》文中指出语言的秘密是最核心的秘密。历史上重大的社会变更往往和语言有关。西方的文艺复兴是思想文艺的一次换血,更是一场语言革命。中国的五四运动,开启白话文对文言文的革命。中共创建之后,使用的词汇大多来自俄国和共产国际,基本上没有自己原创性的词汇,照本宣科,形成"党八股"。这使得中共初期的语言未熟先烂。毛泽东作为中共最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立言者,他改造世界、改造思想、改造作风,从改造语言、改造词语做起。他具有强烈的语言意识。
朱继东[4](2021)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三大问题——重读毛泽东同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毛泽东同志最看重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开篇之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毛泽东思想最初表现的代表性着作之一,也是一篇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无论对党的建设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且对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道路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文中首先指出了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分清敌友,警醒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清醒认识、认真解决好的首要问题。然后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科学分析,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党的事业、中国革命事业发展中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并通过持续努力一步步解决好农民问题。
梁向阳[5](2021)在《毛泽东《讲话》与柳青的创作转向》文中研究指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引下,柳青在延安时期不仅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对文学功能、文学价值和创作方法的认识也发生了多方面的转向。长篇小说《种谷记》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受《讲话》影响的集中体现。《讲话》促使了柳青创作的改变和新的创作理念的形成,即内容上注重对"革命动力""革命发生"的掘进和艺术呈现;立场上坚持党员立场又保有文化人的"岗位"意识;方法上强调"深入生活",从描摹现实生活转向追求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种谷记》是柳青代表作《创业史》的前期探索,它影响、规范甚至成就了柳青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创作。以《种谷记》为中心,梳理柳青在《讲话》前后的创作转变,既有利于推进柳青研究,也为厘清"延安文艺"与"人民文艺"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意义。
俞樟华,俞扬,陈含英[6](2021)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传播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概括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三个主要渠道;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翻译是重要的传播手段;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研究者的不同群体起着不同作用;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充满曲折和斗争的过程;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渐进的历程;六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成果;七是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具有不同特点;八是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对传播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何宛昱[7](2021)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毛泽东《农村调查》研究》文中提出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人最为重要的工作方法之一。从1941年至1982年,毛泽东《农村调查》先后出版多个版本,其出版及传播过程与抗战局势变化密切相关。《农村调查》既是毛泽东对于如何认识中国农村问题的方法总结,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科学地认识现实问题的方法论指导性着作,该着作的传播和经典化过程对于中国共产党以调查研究作为基本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毛泽东《农村调查》一书多个版本,为认识该着作的出版和传播过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是历史地认识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群众路线内涵的重要文本。
宋洪远,雷刘功,李永生,魏登峰,徐刚,杨勇,姜玉桂,蒙燕,王翔,李春艳,杨宗辉,丁钇清,赵围瀚[8](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政史记》文中研究表明岁月如歌。1921-2021年,定是中国最为激荡的那一首。百年农政,以其非凡的意义,融入其中,成为无比昂扬的节奏。时光如犁。中国共产党,定是那犁手,再坚硬的土地,也誓要把希冀,融入心里,耕耘出惊天伟绩。历史不曾停留,也不会远去。一个旁白,总会不时响起,"不要忘记"。一百年前,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沉睡,五千年文明在沉沦。良田万顷,却产不足以果腹;疆域万里,却屋不足以安居;劳民数亿,却学不足以识丁。
唐正芒,张春丽[9](2021)在《1920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中认为建党之初的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进程中,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革命道路、军队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就、积累了初步经验。这十来年的理论成就和实践经验,从一些大的方面为后来指导中国革命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总结和分析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揭示其重要的奠基意义和学术价值,当能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董小影[10](2021)在《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研究》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引言 |
| 2. 毛泽东着作在国内外的早期翻译 |
| 2.1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的国际翻译 |
| 2.2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为争取更多外援的毛泽东着作翻译 |
| 2.3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国(境)内外的毛泽东着作翻译 |
| 3. 毛泽东着早期翻译的特点 |
| 4. 结语 |
| 一 |
| 二 |
| 三 |
| 新的词语,新的意识形态 |
| 毛泽东创造了一些词语 |
| 毛泽东颠覆了一些词语 |
| 毛泽东救活了一些词语 |
| 毛泽东挪动了一些词语 |
| 毛泽东喜欢创造格言式的句子 |
| 一、分清敌友问题是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
| 二、要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科学分析 |
| 三、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
| 一、从“观察者”到“思索者”:追问“革命”的“发生学” |
| 二、“党员”与“作家”:交互熔铸的党员立场与“岗位”意识 |
| 三、从“做客”到“深入生活”:创作方法论的再认识 |
|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三个主要渠道 |
| 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翻译是重要的传播手段 |
| 三、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研究者的不同群体起着不同作用 |
|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充满曲折和斗争的过程 |
|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渐进的历程 |
| 六、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大成果 |
| 七、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和研究具有不同特点 |
| 八、报纸杂志和出版机构对传播、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贡献 |
| 一《农村调查》的写作背景及思想成就 |
| 二《农村调查》出版高潮的时代背景及党内影响 |
| 三从《农村调查》出版看党的宣传出版发行事业的发展 |
| 四结语 |
| ★辉煌成就 |
| ★农政初创 |
| ★艰辛探索 |
| ★基本成型 |
| ★全面深化 |
| ★宝贵经验 |
| 一、峥嵘岁月: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历程 |
| (一) 接续而来的百年记忆 |
|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非凡开篇 |
| (三) 值得研究和纪念的十年 |
| 二、框架雏型: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成就 |
| (一)统一战线:“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 |
| (二)武装斗争:“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
| (三)革命道路:“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 |
| (四)党的建设:“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
| (五)军队建设:“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
| 三、规律认知: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
| (一)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 |
| (二)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 |
|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命题 |
| 四、结 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