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FHIT基因在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中的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FHIT基因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孙权辉[1](2020)在《EZH2和FHI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ZH2和FHIT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CB)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2月间我院病理科存档的61例UCB石蜡标本,其中男性47例,女性14例;因输尿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的正常尿路上皮石蜡标本8例作为对照组。按年龄分为年龄<60岁组(n=15)和>60岁组(n=46);根据肿瘤数目分为单发组(n=18)和多发组(n=43);根据病理分级分为低级别组(n=26)和高级别组(n=35);根据TNM分期分为非肌层浸润组(Ta-T1期,n=27)和肌层浸润组(T2-T4期,n=34)。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EZH2和FHIT蛋白在UCB组和正常组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UCB临床病理特征的之间的关系。结果:1.EZH2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核,EZH2蛋白在UCB的不同年龄、性别和肿瘤数目中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UCB组和正常组中阳性表达率各为78.69%和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CB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50%、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CB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各为59.26%和94.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FHIT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FHIT蛋白的表达与不同年龄、性别及不同肿瘤数目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UCB组和正常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各为42.62%和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CB低级别组和高级别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23%和22.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CB非肌层浸润组和肌层浸润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78%和14.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UCB中EZH2蛋白表达强度和FHIT蛋白表达强度呈负相关(r<0,P<0.05)。结论:1.EZH2蛋白高表达与UCB恶性度有关,提示预后差;2.FHIT蛋白的表达缺失与UCB的恶性度有关,提示预后差;3.联合检测EZH2蛋白和FHIT蛋白在UCB中的表达率有可能成为UCB的预后判断和辅助诊断的指标之一。

张慧霞[2](2017)在《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食管癌发生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工具;2)探讨DNMT1高表达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并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为今后深入探讨食管癌发生机制提供稳定的、简单易行的实验操作方法和研究工具;3)探讨叶酸在M N N G致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干预作用和表观遗传学机制以及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为哈族食管癌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TALE技术将构建的p XanthoT M V.b a s i c.p u r o-W V 0 1 3 3、p XanthoTMV.basic.puro-WV0132和p XanthoTMV.basic.puro-WV072质粒转染至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并利用嘌呤霉素对DNMT1高表达细胞进行筛选,通过荧光显微镜、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转染情况和目的基因DNMT1的表达情况;2)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确定MNNG的恶性转化剂量;采用隔代染毒,每次染毒1小时的方法对细胞进行染毒,之后取不同代次细胞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观察不同染毒次数和传代次数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并克隆扩大培养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性转化细胞);裸鼠成瘤实验选用SPF级BALB/c-nu裸鼠24只,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3组,即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和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转化细胞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每组8只,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 L,按0.2m L/只的剂量接种于裸鼠靠近右侧背部皮下,4周后观察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及其转化细胞(哈族食管上皮细胞-zhz)恶变程度,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基因组DNA整体甲基化水平改变;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叶酸代谢相关基因(MTHFR和CBS)、DNA修复基因(MGMT)和肿瘤相关基因(P16、RASSF1A和FHIT)等6个基因甲基化状态、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改变;4)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APC和TC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pXanthoTMV.basic.puro-WV0133和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1.786倍和2.721倍,dnmt1蛋白表达水平是正常细胞组的2.734倍和3.100倍;其中,pxanthotmv.basic.puro-wv0132质粒转染组细胞dnmt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高;2)随着mnng染毒次数和细胞传代次数的增加,细胞形态趋向不规则形,接触抑制逐渐消失,耐受性逐渐增强,生长速度逐渐增加。染毒14次第27代的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在软琼脂上出现细胞集落,中央凸起,由多层细胞组成,而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未出现阳性结果,细胞固缩死亡。接种哈族食管上皮转化细胞-zhz的裸鼠出现肿瘤包块,经组织病理学鉴定为鳞癌;3)在终浓度为1.500×10-5mol/lmnng致癌物的长期暴露之下,(1)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p<0.01)和dnmt1酶活性逐渐降低(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逐渐降低(p<0.01),dnmt1酶活性逐渐升高(p<0.01);在相同条件下,晚期阶段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dna整体甲基化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早=0.696,p=0.494;t中=0.605,p=0.551;t晚=2.746,p=0.012);(2)叶酸浓度的增加对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rassf1a和fhit(除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外)基因甲基化状态有影响,表现为在叶酸高浓度剂量时,mthfr、rassf1a和fhit甲基化出现逆转现象,而对cbs、mgmt和p16基因甲基化状态无影响;(3)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增加(p<0.01);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p<0.01);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mthfr、cbs、mgmt、p16、rassf1a和fhit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整体上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p<0.01);4)随着叶酸浓度的增加,哈族食管上皮细胞和dnmt1高表达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中关键因子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降低,apc基因逐渐增加,呈现出浓度依赖关系;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叶酸浓度组细胞β-catenin和tcf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逐渐增加趋势,apc基因逐渐降低,呈现出时间依赖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哈族食管上皮细胞β-catenin和tc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apc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结论:1)采用tale技术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为今后致癌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2)成功构建了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的恶性转化细胞模型,dnmt1高表达对细胞的恶性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时间缩短;3)与哈族食管上皮细胞相比,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更易受到mnng和低剂量叶酸的损害作用影响,提示高浓度叶酸可降低MNNG对细胞的损伤,可逆转表观遗传学指标的改变,对细胞的不良反应起到一定的拮抗作用;4)充足的叶酸可抑制MNNG对细胞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细胞不良反应的作用。

王致玮[3](201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及其对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来探讨FHIT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在6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及其癌旁相邻的正常组织(NCE)中,应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利用rt-PCR检测FHIT基因mRNA的表达,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检测上述病例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相应FHI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NCE中,无一例出现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但在PTC组织中有38.3%(23/60)出现甲基化,并且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与其病理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NCE和PTC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的表达率分别为100%(60/60)和41.7%(25/60),FHIT蛋白表达与其病理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PTC中FHIT基因表达阳性率为45.0%,明显低于NCE,PTC中FHIT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患者的病理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HIT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状态,很可能是该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之一,并且在PT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袁令芹[4](2011)在《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最佳实用性方案探讨》文中认为目的:从临床实践研究中探索宫颈癌前病变诊断的最佳实用性方案,从分子生物学指标与临床的结合研究中探讨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最佳处理策略。方法:以实例评价醋酸着色肉眼观察法(visual inspection with acetic acid, VIA)、碘染色肉眼观察法(visual inspection with lugol’s iodine, VILI)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实用性价值及意义。应用甲基化特意性PCR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CR)检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免疫组化法(Immunohistochemical, IHC)检测FHIT蛋白、survivin蛋白在CIN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以上生物学指标与CIN病变的关系。结果:2008年初次筛查2006人,阴道镜活检291例,发现CINⅠ者116例;CINⅡ者34例:CINⅢ者12例,其中包括2例宫颈原位癌(cervical carcinoma in situ, CIS);宫颈癌(cervical cancer, CC) IA1期2例。VIA和VILI的敏感性分别为98.78%、100%,特异性分别为90.01%、90.0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6.82%、47.1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88%、100%。2009年初次筛查2003人,阴道镜活检199例,发现CINⅠ者119例;CINⅡ者12例;CINⅢ者13例,其中包括2例CIS。2009年VIA和VILI的敏感性分别为99.31%、100%,特异性分别为94.24%、93.9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7.20%、56.0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9.94%、100%。2008年与2009年的阴道镜活检率分别为83.62%(291/348)和77.43%(199/25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阴道镜活检者中2009年良性病变的构成比较2008年显着降低,CIN病变的构成比显着升高(P<0.005)。2008年初次筛查人员有1502人于2009年进行了复查,初次筛查人员与复查人员CIN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81.76‰(164/2006)、47.27‰(71/1502),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5);对于≥CINⅡ以上的宫颈病变,初次筛查人员与二次复查人员之间的阳性率分别为23.93‰(48/2006)、3.33‰(5/1502),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5)。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随CIN级别的升高而升高,survivin在CINⅠ中的阳性率为74.07%,在CINⅡ和CINⅢ中的阳性率均为100%,但在CINⅢ中的表达强度强于CINⅡ,差异显着(P<0.05)。FHIT蛋白呈现表达下降的概率随CIN级别的升高而增大,FHIT蛋白在CINⅠ、CINⅡ、CINⅢ组织中呈现表达下降的概率分别为29.63%(16/54)、45.45%(10/22)和53.33%(32/60)。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随CIN级别的升高而有升高趋势,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在CINⅠ、CINⅡ、CINⅢ组织中分别为37.04%(20/54)、45.45%(10/22)和48.33%(29/60)。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与特定基因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相关,在CINⅡ/Ⅲ病变中单一基因型HPV感染较多见的有HPV-16、HPV-33、HPV-58, survivin在HPV-16感染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最强,在HPV-58感染组织中的表达强度最弱,在HPV-33感染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居中,差异显着(P<0.01)。Survivin蛋白表达与宫颈细胞的异型性相关,在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HSIL)组强于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组,在LSIL组强于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typical squamous cell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SCUS)组及未见上皮内病变细胞或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 NILM)组(P<0.001)。Survivin在病变消退与病变持续、进展的CINⅠ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38%,95.45%,表达强度分别为(0.59±0.50)分,(1.05±0.38)分,差异显着(P<0.01)。FHIT蛋白表达下降与感染组织中上述HPV基因型及宫颈细胞学形态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FHIT蛋白在病变消退的CINⅠ中表达下降的概率为25%(8/32),在病变持续和进展的CINⅠ中表达下降的概率为36.36%(8/22)。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在单一HPV-33感染的CIN组织中为83.33%(5/6)明显高于单一HPV-16感染的CIN组织,为46.15%(12/26)及单一HPV-58感染的CIN组织50%(3/6)。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与宫颈细胞学形态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在病变消退的CINⅠ为25%(8/32),在病变持续和进展的CINⅠ中为54.55%(1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A、VILI宫颈癌筛查敏感性好,遗漏重要病变的几率小,提高阴道镜医师的诊断水平,会降低由此引起的过度宫颈活检,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最实用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筛查方法。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FHIT蛋白的表达下降率随CIN级别的升高而升高。FHIT基因的甲基化率随CIN级别的升高而有升高趋势。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FHIT蛋白的表达下降以及FHIT基因的甲基化可作为判断CIN病变严重程度的参考。FHIT基因的低甲基化状态、survivin蛋白的阴性表达是对CINⅠ病变的逆转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指标,可为CINⅠ的处理策略提供参考。

刘文斌[5](2010)在《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肿瘤性疾病中均居第一位,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深入研究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尤其是癌前病变的分子机制,对于开展高危人群的筛选和利用有效的分子生物标记进行早期诊断,降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肺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例如:肺鳞癌由支气管粘膜上皮恶变所经历的病变包括:增生→鳞状上皮化生→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既往的研究表明,在肺癌发生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遗传学改变的积累,包括DNA突变、缺失、扩增、重组、染色体畸变等引起的基因表达的改变。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另一重要机制—DNA甲基化,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DNA甲基化是表遗传学修饰的主要形式,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CpG序列的胞嘧啶进行甲基化修饰来调控基因的表达,而DNA序列本身并不改变。已有的研究表明,DNA异常甲基化是人类肿瘤组织中常见的改变之一。一方面,基因组范围内散发的CpG二核苷酸序列普遍发生低甲基化,从而导致染色体的断裂、易位、丢失、以及部分原癌基因的激活;另一方面,抑癌基因的启动子区域CpG岛DNA发生高甲基化,造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失活。目前,已有较多文献报道肺癌肿瘤组织和细胞株中许多肿瘤相关基因启动子区发生了高甲基化,这些基因涉及到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DNA修复、细胞黏附等多条信号通道。可见,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DNA甲基化为主的表遗传学机制与遗传学机制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对肺癌癌前组织中DNA甲基化的研究相对较少,DNA异常甲基化在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也还不清楚。研究表明, 3-甲基胆蒽(3-methylcholanthrene, MCA)和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的发生与人类肺癌的发生经历了相似的形态学过程,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也都有相似的变化,并导致相似的基因表达的改变。上述研究为利用此肺癌模型探讨人类肺癌发生的表遗传学机制提供了依据。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以致癌物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模型为基础,研究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动态改变情况及作用机制,包括全基因组低甲基化动态变化趋势、各种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改变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DNA甲基转移酶的改变情况等,初步揭示DNA甲基化在化学致癌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肺癌癌变的表遗传学机制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1. Wistar大鼠90只,雌雄各半,6周龄,体重200g±20g,随机分为实验组8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每只大鼠左肺下叶一次性灌注0.1ml致癌物碘油混悬液(含10 mg MCA和10μl DEN),对照组每只大鼠灌注0.1ml碘油。于灌注后第15、35、55、65、75天随机抽取各实验组动物16只和对照组动物2只处死。取灌注部位病变组织,一分为二,一份抽提组织RNA和蛋白质,另一半置于4%多聚甲醛固定液中,常规石蜡包埋,制备成4μm和10μm厚的切片。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方法获取正常和处于不同癌变阶段的组织细胞并提取DNA。2.采用抗5-甲基胞嘧啶(5-methycytosine, 5-mC)抗体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从细胞形态学水平获取DNA低甲基化的发生情况;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随机引物PCR(Methylation-sensitive arbitrarily primed PCR, MS-AP-PCR)方法分析了11例癌前病变组织和11例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基因组DNA中异常甲基化的改变情况,观察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的差异;分离差异甲基化片段,克隆并进行测序;利用BLAST软件对序列的同源性进行分析,确定是否为已知基因。3.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和测序的方法检测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p15、p16、p27、p57、RASSF1A、TSLC1、TIMP-3、E-cadherin、N-cadherin、DAPK1、FHIT、SOCS-3高甲基化的发生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检测p16、p27、p57、RASSF1A、TSLC1、TIMP-3、N-cadherin、DAPK1、FHIT、SOCS-3蛋白在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蛋白在正常、癌变和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4.采用免疫组化检测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DNMT)1、3a和3b在大鼠肺鳞癌癌变各阶段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各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之间的关联;原代培养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大鼠肺鳞癌细胞,采用不同浓度(2μM、5μM、10μM)去甲基化试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2′-deoxycytidine, 5-aza-dC)处理,MSP和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分别检测处理前后各基因甲基化和mRNA表达的情况。5.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各基因甲基化发生频率和各蛋白阳性率差异比较以及甲基化和表达的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用于分析组间均数差别,双侧概率检验,检验水平α为0.05及0.01两种。结果:1.灌注后15-75天分批处死大鼠,大体病理观察发现对照组左肺无明显改变,实验组大鼠左肺下叶有直径0.5cm-1cm不等的肿块。HE切片染色,光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无明显的增生性或肿瘤性病变;实验组出现从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到肺鳞癌各阶段病变,包括支气管粘膜上皮过度增生、鳞状上皮细胞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以及广泛浸润癌,且多为一例病变组织中同时存在多个癌变阶段。癌变过程各阶段的计数结果:正常支气管上皮20例(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上皮增生25例、鳞状化生27例、不典型增生37例、原位癌30例、浸润癌25例。2.抗5-mC抗体在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核表达,正常对照组胞核呈棕黄至黄褐色,随着癌变过程的延续,染色程度逐渐变淡,至浸润癌阶段胞核呈浅黄色。癌变各阶段细胞胞核染色基底层较腔细胞层深。支气管粘膜上皮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5-mC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呈总体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比值均有显着差异(P < 0.01);正常与癌变各阶段支气管上皮基底层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比腔细胞层细胞层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 < 0.01)。3.利用MS-AP-PCR方法分析了11例癌前病变组织和11例肿瘤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支气管上皮组织DNA中异常甲基化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多数标本中均能发现异常甲基化片段。在200bp-700bp范围内,我们一共回收了8个扩增片段,其中低甲基化片段7个,高甲基化片段1个。通过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显示,8个DNA片段中有7个与大鼠基因组序列有高度同源(99%-100%的同源性)。这些序列位于大鼠的染色体1、3、9、12、13、20和X上,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生长分化相关。采用MSP和测序的方法对高甲基化片段Hyper-1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发现Hyper-1在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而在肿瘤和癌变组织中均发现甲基化。4. p15和E-cadherin在正常和癌变各阶段均未发生甲基化。其余肿瘤相关基因在癌变过程中甲基化程度逐渐增强,至少一个基因发生甲基化的频率和平均甲基化基因个数不断增加。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组织中甲基化频率分别为:p16:0%、8.00%、22.22%、40.54%、50.00%和56.00%;p27:0%、0%、0%、0%、3.33%和8.00%;p57:0%、0%、11.11%、18.92%、26.67%和36.00%;RASSF1A:0%、0%、3.70%、8.11%、6.67%和16.00%;TSLC1:0%、0%、18.52%、24.32%、40.00%和48.00%;TIMP-3:10.00%、12.00%、18.52%、24.32%、30.00%和60.00%;N-cadherin:0%、0%、7.41%、18.92%、26.67%和36.00%;DAPK1:0%、0%、7.41%、10.81%、26.67%和36.00%;FHIT:0%、0%、3.70%、16.22%、43.33%和48.00%;SOCS-3:0%、0%、7.41%、16.22%、26.67%和48.00%。相反,除N-cadherin表达增强外,其余各肿瘤相关基因蛋白在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组织中表达不断下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p16:90.00%、84.00%、70.37%、59.46%、40.00%和32.00%;p27:95.00%、88.00%、74.07%、67.57%、60.00%和44.00%;p57:95.00%、92.00%、81.48%、75.68%、63.33%和56.00%;RASSF1A:100.00%、92.00%、70.37%、64.86%、53.33%和48.00%;TSLC1:95.00%、88.00%、55.56%、48.65%、43.33%和40.00%;TIMP-3:100.00%、96.00%、77.78%、70.27%、53.33%和24.00%;N-cadherin:0%、0%、14.81%、21.62%、33.33%和44.00%;DAPK1:100.00%、100.00%、88.89%、81.08%、70.00%和56.00%;FHIT:100.00%、96.00%、81.48%、62.16%、43.33%和36.00%;SOCS-3:100.00%、100.00%、88.89%、86.49%、73.33%和56.00%。Western blot结果:未甲基化且免疫组化阳性的标本蛋白表达较强,甲基化且免疫组化阴性的标本蛋白表达较弱或无表达。p16、p57、TSLC1、TIMP-3、DAPK1、FHIT、SOCS-3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5.正常、增生、鳞状化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各阶段DNA甲基转移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DNMT1:0%、16.00%、29.63%、40.54%、46.67%和64.00%; DNMT3a:0%、0%、18.52%、37.84%、40.00%和68.00%;DNMT3b:0%、0%、0%、5.41%、10.00%和12.00%。DNMT1与DNMT3a、DNMT3b表达均呈显着正相关(P < 0.05),DNMT3a与DNMT3b表达无相关(P > 0.05)。DNMT1、DNMT3a、DNMT3b的表达与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分别与DNMT1和DNMT3a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 < 0.01),此外,RASSF1A、TIMP-3、N-cadherin基因甲基化与DNMT3a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 < 0.01)。DNMT1和DNMT3a表达阳性的标本中平均甲基化基因数目是2.43±1.85和2.65±1.82,显着高于表达阴性的标本中平均甲基化基因数目1.35±1.98和1.34±1.95。对p16、p57、TSLC1基因甲基化的大鼠肺鳞癌原代细胞进行去甲基化试剂处理后,其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结论:1.采用支气管灌注MCA和DEN两种致癌物成功建立Wistar大鼠肺鳞癌癌变模型。2.基因组甲基化水平的降低在肺癌癌变早期就已发生,高甲基化和低甲基化共同存在于癌变组织和肿瘤组织中,并且在MCA和DEN诱导的大鼠癌变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筛选出的差异性甲基化片段所在区域可能是化学致癌癌变过程中改变的敏感地区,这些序列可以探索作为接触致癌物质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经鉴定的高甲基化片段,提示其可能来自新基因,并且高甲基化可能与相关基因转录抑制有关。3.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p16、p27、p57、RASSF1A,细胞黏附相关基因TSLC1、TIMP-3、N-cadherin,凋亡相关基因DAPK1、FHIT以及SOCS-3基因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是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和频繁的事件,并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 DNMT1和DNMT3a表达的增加是癌变过程中一个具有特征的早期分子改变,共同调控基因甲基化的发生,参与了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5. DNA甲基化是肿瘤相关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并且CpG岛高甲基化导致的基因沉默是一个可以逆转的过程。综上所述,MCA和DEN诱导的大鼠肺鳞癌模型可以从表遗传学机制来阐明致癌物在诱发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丰富传统的“遗传学致癌理论”。建立的实验体系,为进一步全面评价环境因素与DNA甲基化相互作用参与肺癌癌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也将对传统的基于“突变检测”的致癌物的评价体系起到完善作用。同时,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如何通过表遗传学/遗传学的相互作用介导相关信号通路参与癌变提供资料,也为利用该模型筛选新的脱甲基化制剂用于肺癌治疗以及评价我国环境因素与DNA甲基化相互作用在肺癌发生中的机制提供方法学和实验模型。

罗雪慧[6](2010)在《FHIT和p21基因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和p21基因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外阴尖锐湿疣及正常外阴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外阴鳞癌,39例外阴上皮内瘤变(其中I-II级22例,Ⅲ级17例),51例外阴尖锐湿疣及20例正常外阴组织中的FHIT蛋白和p21蛋白的表达。结果:①FHIT蛋白在正常外阴、VINⅠ-Ⅱ、VINⅢ、外阴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0%(20/20)、63.6%(14/22)、11.8%(2/17)、4.1%(2/49),4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526,P=0.000); VINⅠ-Ⅱ与VINⅢ组,VINⅠ-Ⅱ与外阴癌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5,P=0.001;χ2=30.848,P=0.000);VINⅢ与外阴癌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 P =0.253)。②FHIT蛋白在正常外阴、外阴尖锐湿疣、外阴癌3组间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49,P=0.000);外阴癌与外阴尖锐湿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71,P=0.680)。③FHIT蛋白在正常外阴、VINⅠ-Ⅱ、VINⅢ、VCA 4组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704,P=0.000); VINⅠ-Ⅱ与VINⅢ组,VINⅠ-Ⅱ与VCA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5,P=0.001;χ2 =28.697,P =0.000);VINⅢ与VCA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0.592)。④p21蛋白在正常外阴、外阴尖锐湿疣、外阴癌3组间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88,P=0.000);外阴癌与外阴尖锐湿疣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917)。⑤p21蛋白在正常外阴、VIN、VCA 3组间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67,P=0.000);VIN组与V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60,P=0.000);而VIN组与正常外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69,P=0.793)。⑥FHIT蛋白在高、中、低分化外阴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在高、中、低分化外阴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⑦FHIT蛋白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外阴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21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外阴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01,P=0.970)。⑧FHIT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在外阴癌组织中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①FHIT基因和p21基因异常表达与外阴癌和外阴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关,部分外阴尖锐湿疣有可能是外阴癌的前期病变。FHIT蛋白可能可作为检测外阴癌前病变转归的生物学指标。②FHIT基因的异常是外阴癌变的较早期事件,与外阴癌的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无关。③FHIT基因在外阴癌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与p21基因没有关系。

王永勇[7](2009)在《FHIT、PTEN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和第10染色体丢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ue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PTEN)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FHIT,PTEN间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34例广西壮族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4例肺良性疾病正常肺组织的新鲜手术切除标本。(2)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4例壮族人群肺癌组织和14例肺良性疾病正常肺组织中FHITmRNA、PTEN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NSCLC癌组织中FHIT基因缺失率为67.6%(23/34)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肺组织0(0/14)( P<0.001);FHIT基因缺失与吸烟有关(P<0.05),与年龄、姓别、临床TNM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无关(P>0.05)。(2)NSCLC癌组织中PTEN基因缺失率64.7%(22/34),肺良性疾病正常肺组织缺失7.2%(1/14),两组中PTEN基因缺失率差别显着(P<0.001)。PTEN基因缺失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有关(P<0.001),与性别、年龄、吸烟、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3)FHIT与PTEN联合检测肺癌,灵敏度达82.4% ,阴性预测值达68.4%。肺癌组织中,FHIT与PTEN基因无相关性(P>0.05)。结论: (1)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FHIT基因缺失率较高,说明FHIT缺失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常见事件;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2)吸烟致使FHIT基因缺失率增加,肺癌的发病率增加。(3)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存在较高PTEN基因表达缺失,表明PTEN基因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4)在广西壮族人群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FHIT、PTEN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事件,但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检测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

时淑珍[8](2008)在《FHIT蛋白和mdm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与背景: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一位,重要原因是大多数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大约90%患者死于肿瘤复发及转移。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 ,FHIT)是候选抑癌基因。FHIT蛋白通过诱导细胞调亡、调控细胞周期,参与微管形成等发挥抑癌作用。它的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分化、侵袭性和转移有着重要影响。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为癌基因, mdm2基因扩增或mdm2蛋白过度表达可以负性调节p53,限制其肿瘤抑制功能的发挥,使细胞获得更强的促进细胞转化和恶变的能力。关于FHIT蛋白和mdm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联合检测报道较少,本试验目的是了解FHIT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方法:本研究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FHIT蛋白和mdm2蛋白在5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19例癌旁正常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FHIT蛋白定位于细胞质,mdm2蛋白定位于细胞质或细胞核。2.53例NSCLC组织FHIT蛋白失表达率62.26%,19例癌旁正常肺组织100%表达FHIT蛋白,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有吸烟史的FHIT蛋白失表达率(70.73%)显着高于无吸烟史的(33.33%)(p<0.05)。在鳞癌(81.82%)和有淋巴结转移(74.19%)的FHIT蛋白失表达率要显着高于腺癌(48.39%)和无淋巴结转移(45.45%)的。Ⅲ~Ⅳ期失表达率(81.95%)显着高于Ⅰ~Ⅱ期(50%)(p<0.05)。低分化(80%)、中分化失表达率(69.7%)均显着高于高分化(20%)(p<0.05)。FHIT蛋白失表达率与患者年龄及性别无显着相关性(p>0.05)。3.53例NSCLC组织mdm2蛋白过表达率52.83%,19例癌旁正常肺组织均不表达mdm2蛋白,二者有显着性差异(p<0.05)。mdm2蛋白过表达率在Ⅲ~Ⅳ期(71.43%)和有淋巴结转移(67.74%)的要显着高于Ⅰ~Ⅱ期(40.63%)和无淋巴结转移(31.82%)的。低分化(90%)mdm2蛋白过表达率要显着高于高分化(40%)及中分化(45.45%)( p<0.05)。mdm2蛋白过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及病理类型无显着相关性(p>0.05)。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FHIT蛋白与mdm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1.FHIT蛋白在肺正常组织完全表达,与癌组织有显着性差异,提示FHIT蛋白失表达可能是肺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而且FHIT蛋白失表达情况还可以作为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方法之一。FHIT蛋白失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分化程度及吸烟史有关。2.mdm2蛋白过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与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mdm2蛋白过表达可能在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FHIT蛋白与mdm2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FHIT蛋白失表达和mdm2蛋白过表达可能促进了肿瘤的恶性增殖及转移,联合检测上述两项指标,提示可以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恶性程度、转移潜能以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高颖[9](200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头颈部肿瘤中较高,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癌前病变是目前降低口腔鳞癌病死率的惟一途径。因此,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基因表达变化与组织病理学改变的相关性,探索其分子机制,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口腔癌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提供理论依据。肿瘤的发生发展取决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抑癌基因在控制细胞生长、增殖及分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异常可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候选肿瘤抑制基因,其编码的FHIT蛋白能区域特异性地水解多磷酸二腺苷(APnAn=326)成二磷酸腺苷(ADP)和腺苷酸(AMP),参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调控。本实验分四方面:第一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FHIT蛋白在OSCC及癌前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FHIT蛋白表达降低及缺失在口腔癌变分子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二进一步探讨OSCC中FHIT蛋白表达降低及缺失主要由于分子水平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采用巢式PCR及采用半定量PCR技术检测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在OSCC中FHIT基因的异常主要表现为等位基因的缺失、转录的异常以及FHIT蛋白表达的缺乏。第三研究FHIT基因mRNA表达降低、失活的主要机制:FHIT基因在OSCC组织中发生异常的主要表现为缺失及异常转录产物。采用PCR的方法检测FHIT外显子5、8。通过此次试验检测其异常转录,存在外显子纯和缺失。第四近年发现FHIT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是其表达降低的另一主要原因,位于基因5′端启动子区域的CpG岛发生甲基化是导致转录失活的重要原因。本试验用甲基化特异PCR方法测定48例OSCC及26例正常组织标本中FHIT基因的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

申洪,刘振邦,张鋆歆,彭凌[10](2007)在《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FHIT和p53基因检测》文中指出目的检测和分析FHIT基因杂合性缺失/微卫星不稳定(LOH/MI)和p53突变在肺癌和肺炎性病变(简称肺炎)的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中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采用PCR银染技术结合二核苷酸(CA)n重复序列及PCR-SSCP-DNA测序法分别检测FHITLOH/MI和p53突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HIT和p53表达。结果FHITLOH/MI在肺癌组的鳞状上皮化生病变和轻-中度非典型增生病变分别为53.8%和70%,均明显大于肺炎性病变组的相应增生病变12.5%和18.2%,差异显着(P<0.05)。p53突变率在肺癌组和肺炎组的各级增生病变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FHITLOH/MI在肺癌组支气管上皮各级增生病变明显高于肺炎组,为其作为判断癌前病变的检测指标提供了实验依据。在肺癌前病变中FHIT基因LOH/MI同p53基因突变无关,是发生频率更高、更早的基因事件。

二、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FHIT基因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FHIT基因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EZH2和FHI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UCB标本
    2.2 分组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主要试剂和药品
    2.6 主要仪器和设备
    2.7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2.7.1 采用二步法进行EZH2和FHIT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
        2.7.2 阳性对照
        2.7.3 阴性对照
        2.7.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2.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EZH2和FHIT蛋白在正常组织及UCB中的表达
    3.2 EZH2蛋白表达与UCB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FHIT蛋白表达与UCB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 EZH2与FHIT蛋白在UCB表达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EZH2、FHIT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2)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TALE技术构建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株模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MNNG诱导哈族食管上皮DNMT1高表达细胞恶性转化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的干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环境因素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FHIT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最佳实用性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肉眼醋酸、碘试验筛查宫颈癌前病变的实用性探讨
    1.1 对象和方法
        1.1.1 VIA、VILI的研究对象
        1.1.2 所用仪器、材料及试剂
        1.1.3 VIA、VILI的检查方法及流程
        1.1.4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2008年初次筛查VIA、VILI阳性率及阴道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1.2.2 2009年初次筛查VIA、VILI阳性率及阴道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
        1.2.3 2008年已行初次筛查人员2009年VIA、VILI复查情况
        1.2.4 2008年与2009年VIA、VILI初次筛查及阴道镜检查结果比较
        1.2.5 2008年初次筛查与二次复查人员宫颈病变CIN的阳性率比较
    1.3 讨论
        1.3.1 VIA、VILI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社会价值及意义
        1.3.2 VIA、VILI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优点
        1.3.3 VIA、VILI筛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间题
        1.3.4 VIA、VILI宫颈癌前病变筛查在我国目前的适用性
    1.4 小结
二、FHIT基因启动子5’CpG岛区甲基化状态及FHIT、survivin蛋白表达在CIN中的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设计
        2.1.3 方法
        2.1.3.1 主要试剂
        2.1.3.2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2.1.3.3 DNA抽提
        2.1.3.4 DNA的亚硫酸盐修饰
        2.1.3.5 MS-PCR扩增
        2.1.3.6 3%琼脂糖凝胶的配制及电泳条件
        2.1.4 结果判断标准
        2.1.4.1 Surviv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断标准
        2.1.4.2 FHIT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判断标准
        2.1.4.3 MS-PCR结果判断标准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Survivin蛋白表达与CIN的关系
        2.2.1.1 Survivin蛋白表达与CIN级别的关系
        2.2.1.2 Survivin蛋白表达与CIN Ⅰ病变消退、持续及进展的关系
        2.2.1.3 Survivin蛋白表达与特定基因型HPV感染的关系
        2.2.1.4 Survivin蛋白表达与LCT所见细胞形态学改变的关系
        2.2.2 FHIT蛋白表达与CIN的关系
        2.2.2.1 FHIT蛋白表达与CIN级别的关系
        2.2.2.2 FHIT蛋白表达与CIN Ⅰ病变消退、持续及进展的关系
        2.2.2.3 FHIT蛋白表达与CIN病变组织中感染特定HPV基因型及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关系
        2.2.2.4 Survivin蛋白表达与FHIT蛋白表达的关系
        2.2.3 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CIN的关系
        2.2.3.1 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CIN级别的关系
        2.2.3.2 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CIN Ⅰ病变转归的关系
        2.2.3.3 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CIN病变组织中感染HPV基因型及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的关系
        2.2.3.4 各级别CIN中检测到FHIT基因甲基化与未检测到甲基化组织的FHIT蛋白染色评分的差异
        2.2.3.5 FHI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与FHIT蛋白表达情况的差异
        2.2.3.6 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该蛋白表达在病变逆转、病变持续与进展的CIN Ⅰ组织、CIN Ⅱ/Ⅲ组织中的差异
    2.3 讨论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宫颈癌前病变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 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3-甲基胆蒽和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模型的建立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基因组 DNA 甲基化水平动态改变分析与差异性甲基化片段的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动态改变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动态改变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节 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 甲基转移酶的动态改变以及去甲基化实验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文献综述一 DNA 甲基化分子标志与肺癌早期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DNA 甲基化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FHIT和p21基因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FHIT 和p21 基因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1 主要英文缩写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前言
    5 材料与方法
    6 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9 附图
    10 参考文献
二、FHIT 基因与恶性肿瘤(综述)
    1 正文
    2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7)FHIT、PTEN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英文缩略词
二、正文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材料和方法
    5、结果
    6、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三、综述
    1、正文
    2、参考文献
四、致谢
五、攻读硕士学位期问发表论文

(8)FHIT蛋白和mdm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一) 中文摘要
    (二) 英文摘要
    (三) 前言
    (四) 材料和方法
    (五) 结果
    (六) 讨论
    (七) 结论
    (八) 附图
    (九) 参考文献
二、文献综述
    (一) 综述
    (二) 参考文献
三、致谢

(9)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抑癌基因FHIT
        第一节 抑癌基因FHIT结构与功能
        第一条 FHIT的结构
        第二条 FHIT的功能
        第二节 FHIT基因的失活机制
        第一条 FHIT异常转录
        第二条 FHIT外显子纯和性缺失
        第三条 FHIT基因启动子5′CpG岛甲基化
        第四条 FHIT基因杂合性丢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
        第五条 其他外缘因素
    第二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第一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临床病因
        第二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的分子生物学病因
        第一条 口腔癌的细胞遗传学
        第二条 原癌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第三条 肿瘤抑制基因与口腔鳞状细胞癌
        第三节 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治疗与预防
    第三章 FHIT基因与OSCC
第二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蛋白的检测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半定量RT—PCR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FHIT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抑癌基因FHIT第5和第8外显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纯合性缺失及点突变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章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五章 试验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0)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FHIT和p53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微切割和DNA提取
        1.2.2 PCR 应用Primer
        1.2.3 PCR-SSCP 用于各级增生病变p53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检测。
        1.2.4 免疫组化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肺癌组FHIT基因4个微卫星位点LOH和MI发生率
    2.2 肺癌组和肺炎组FHIT基因的LOH和MI的总发生率
    2.3 FHIT蛋白与FHIT基因稳定性的关系
    2.4 SSC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
    2.5 p53基因突变与蛋白表达
    2.6 FHIT基因LOH/MI与p53基因突变
3 讨论

四、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FHIT基因稳定性及其蛋白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 [1]EZH2和FHIT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 孙权辉. 延边大学, 2020(05)
  • [2]叶酸对MNNG诱导的哈族食管上皮细胞恶变的干预作用及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D]. 张慧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FHI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D]. 王致玮. 郑州大学, 2014(02)
  • [4]宫颈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最佳实用性方案探讨[D]. 袁令芹. 天津医科大学, 2011(12)
  • [5]致癌物诱导大鼠肺鳞癌癌变过程中DNA甲基化动态改变与作用机制的研究[D]. 刘文斌. 第三军医大学, 2010(12)
  • [6]FHIT和p21基因在外阴癌、外阴上皮内瘤变及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罗雪慧.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8)
  • [7]FHIT、PTEN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NSCLC中表达的研究[D]. 王永勇.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FHIT蛋白和mdm2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时淑珍.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2)
  • [9]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的实验研究[D]. 高颖. 吉林大学, 2008(11)
  • [10]支气管上皮增生病变FHIT和p53基因检测[J]. 申洪,刘振邦,张鋆歆,彭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7(03)


甲基化论文 细胞癌变论文 dna提取论文 肺鳞癌论文 肺癌论文

上一篇:“布什主义”与中国
下一篇:苦黄颗粒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