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诚,杨基和,刘英杰[1](2015)在《催化裂解法对油浆抽余油及其掺炼油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催化裂化油浆经胺类溶剂萃取分离后,对所得的抽余油及其掺炼油进行催化裂解,分别考察了反应温度、剂油比、空速对产品分布、目标产物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操作条件。结果表明,抽余油具有良好的DCC性能,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剂油比9.3,反应温度570℃,空速14.5 h-1,在此条件下的产品分布为,重柴油7.69%,轻柴油8.24%,汽油24.43%,液化气34.12%,干气15.17%,焦炭10.35%。抽余油掺炼重油的比例应小于20%。
胡志诚,杨基和,刘英杰,严帆[2](2015)在《油浆抽余油催化裂解反应规律及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催化裂化油浆经溶剂抽提处理后,得到以饱和烃为主的抽余油,是理想的催化裂解原料。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上评价裂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剂油比9.3、反应温度570℃,在此条件下产品分布为液化气34.07%,干气15.24%,汽油24.58%,轻柴油8.11%,重柴油7.48%,焦炭10.52%。根据抽余油催化裂解实验结果,建立七集总反应网络,求出反应的数学模型参数,得到预测值和实验值相对误差5%以内,具有可靠性。
杨文军[3](2014)在《催化裂化油浆分离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原油的重质化和劣质化,以及飞速发展的石油化学工业对原料的品种和品质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对催化裂化油浆进行综合利用成为急需解决的课题。实现油浆深加工利用的前提性工作是油浆的分离。实验对所用油浆进行了灰分和四组分含量的测定,考查了几种常用萃取剂对实验用油浆的抽提效果,综合考虑后选择糠醛作为本次研究的萃取剂,利用响应面分析法,采用了3因素3水平共计17组的实验设计方案,模拟优化糠醛的最佳萃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剂油比为3.5:1、萃取温度为58.2℃和萃取时间为25min时达到糠醛的最佳萃取条件。由于糠醛在低温时的溶解度不足以将实验用油浆中的芳香分全部溶解,从而影响了抽出油的收率和对油浆中芳烃的回收,最后采用复合溶剂代替糠醛,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实验条件进行模拟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复合溶剂的溶解度大于糠醛,可以实现抽出油收率为51.3%的预期目标。综合考虑溶剂的溶解性和选择性,复合溶剂萃取油浆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质量剂油比:3.3:1、萃取温度:53.5℃、萃取时间:29min12s和溶剂配比:2.76:1。油浆和抽余油较抽出油的可裂解组分较多。在抽出油收率相当的条件下,复合溶剂较糠醛所需萃取温度较低、溶剂用量较少,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由于复合溶剂的溶解性好,可以提高抽出油的收率,从而可以回收更多的芳烃。
杨基和,傅亮[4](2013)在《不同工艺下油浆富饱和烃FCC反应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油浆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得到3种油品。利用FBB装置,对这3种油品采用两种加工路线。结果表明,在各自目标产物收率最大的情况下,抽余油1反应条件最苛刻,其次轻油浆,最后为抽余油2,目标产物收率分别为69.35%、73.85%和79.76%;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抽余油2裂化产品分布最好,其次是轻油浆,抽余油1最差;重油掺炼抽余油2可以较好地改善产品分布,提高目标产物收率2.47%,降低干气和焦炭收率分别为0.25%和1.61%;掺炼轻油浆对FCC产品分布影响不大;掺炼抽余油1使得产品分布变差。
傅亮,杨基和,刘英杰,杜明育[5](2013)在《溶剂抽提对油浆FCC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采用新型复合溶剂对油浆抽提,对所得富饱和烃的抽余油及其掺炼油进行FCC反应,考察了产品分布、目标产物产率随工艺条件的变化规律,以及最佳反应条件下裂化产品的主要性质。结果表明,抽余油具有良好的FCC性能,其最佳反应条件为,剂油比6.0、反应温度520℃、重时空速12.0 h-1;抽余油掺炼重油的比例应小于30%,掺炼油目标产物产率以及汽油和柴油性质与重油FCC反应的结果相当。
傅亮,杨基和,杜明育[6](2013)在《油浆抽余油FCC反应》文中指出油浆经萃取分离得到以饱和烃为主的理想组分——抽余油。利用该油作为原料进行FCC反应,并与石蜡基重油从原料性质、反应工艺条件、产品分布及性质、再生剂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抽余油具有良好的FCC性能,其合适的反应条件为剂油比6.0、反应温度520℃、重时空速12.0 h 1;在各自最优工艺条件下,抽余油比重油液体收率增加1.69%,生焦率上升0.02%;在相同工艺条件即剂油比5.0、反应温度500℃、空速14.4 h 1,抽余油比重油液体收率增加0.19%,生焦率上升2.55%;与重油相比,抽余油FCC汽油辛烷值相当,FCC柴油十六烷值降低3.7,其再生剂失活程度较小。因此,抽余油完全可以替代重油作为FCC的原料,具有很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傅亮,杨基和,朱兴松[7](2012)在《油浆利用加工工艺的对比》文中指出催化裂化油浆含有重芳烃和饱和烃,以及少量胶质沥青质,可以通过溶剂抽提和馏分切割分离后分别加以利用。提出了油浆减压切割-溶剂抽提(方案1)和溶剂抽提-减压切割(方案2)两种加工工艺方案,对比考察了工艺条件以及产品性质。在5.586kPa真空度下,减压切割胶质、沥青质重馏分的温度均为355℃。方案1抽提条件:剂油比1.8,抽提搅拌时间20min,抽提温度70℃;其抽余油、芳烃馏分、重馏分收率分别为26.94%、42.86%、30.20%;抽余油中饱和烃含量82.50%,芳烃馏分中芳烃含量86.62%。方案2抽提条件:剂油比2.5,抽提时间30min,抽提温度80℃,其抽余油、芳烃馏分、重馏分收率分别为39.10%、32.17%、28.73%;抽余油中饱和烃含量61.14%,芳烃馏分中芳烃含量85.11%。经比较,方案1优于方案2。
游调义,徐斌[8](2012)在《交联催化油浆/减压渣油改质制道路沥青》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交联催化油浆和减压渣油为原料,将交联催化油浆减压蒸馏后得到的蒸馏残油与减压渣油进行调合,加入少量增延剂和PI改进剂制备70B道路沥青,为催化油浆综合利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曹丽,吴世逵[9](2011)在《催化裂化油浆分离技术评述》文中认为综合利用催化裂化油浆必须突破两个关键技术,即高效分离掉催化裂化油浆中的催化剂粉末和根据要开发的产品分别脱除相关的胶质、沥青质、烯烃和稠环芳烃。文章介绍了催化裂化油浆澄清技术和脱剂油浆组分分离的常用方法和技术进展,并对这些分离技术的优缺点做了评述。
黄孝近[10](2009)在《催化裂化油浆吸附处理再生蜡油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催化裂化油浆含有大量的稠环芳香烃,直接回炼会对装置造成严重的结焦和结垢现象。本文提出了一种吸附法处理催化裂化油浆的新方法。利用褐煤对催化裂化油浆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进行吸附脱除后,获得的蜡油产品可以进一步作为优质的催化裂化原料。吸附处理后的油浆和吸附物质混合物为粘稠体系,需要进行恒温过滤分离。为此,独立设计和制造了一套满足本实验要求的FCC油浆吸附处理体系的恒温- N2压力过滤分离装置,获得了良好分离应用的效果。通过对褐煤进行粉体脱除和磺化改质处理,其吸附性能大幅提高,实验确定磺化褐煤为200目。磺化褐煤作为吸附剂处理FCC甩出油浆的实验条件为:吸附处理温度为260℃、处理时间为3 h。分离条件为:分离温度170℃、压力为0.15 MPa。吸附处理后的油浆四组分分析结果表明,胶质、沥青质含量明显降低,饱和烃含量大幅提高。由于吸附处理后的褐煤吸附了胶质、沥青质,其发热量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33%,其发热值达到优质煤的水平。研究了甲醇稀释-磺化褐煤吸附处理的方法。稀释剂甲醇既可以降低FCC油浆的粘度,使吸附剂颗粒更好地分散于油浆体系中,也可以改变油浆胶体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提高磺化褐煤对FCC甩出油浆中的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的吸附率。实验研究表明,甲醇作为稀释剂,其用量和FCC甩出油浆用量的体积比为25%时,磺化褐煤对油浆中胶质、沥青质等重质组分的吸附率可达63.2%。本文成果为FCC油浆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应用技术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实验 |
| 1. 1 实验装置 |
| 1. 2 原料 |
| 1. 3 实验条件 |
| 1. 4 实验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 1 抽余油 DCC 反应条件考察 |
| 2. 1. 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2. 2. 2 剂油比的影响 |
| 2. 2. 3 重时空速的影响 |
| 2. 3 重油掺炼抽余油裂解性能考察 |
| 2. 4 产品性质 |
| 3 结论 |
| 1 实 验 |
| 1.1 实验装置 |
| 1.2 实验条件 |
| 1.3 实验内容 |
| 1.3.1 原料性质测试 |
| 1.3.2 抽余油 DCC产品馏分划分及测定方法 |
| 2 抽余油 DCC反应七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及数学表达 |
| 3 结果与讨论 |
| 3.1 抽余油 DCC反应条件考察 |
| 3.1.1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3.1.2 剂油比的影响 |
| 3.2 抽余油 DCC反应七集总动力学模型 |
| 3.2.1模型求解 |
| 3.2.2 结果验证 |
| 3.2.3 模型应用 |
| 4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催化裂化油浆的分离方法 |
| 1.2.1 催化裂化油浆中固体颗粒的分离 |
| 1.2.2 澄清油的分离 |
| 1.3 催化裂化油浆的综合利用 |
| 1.3.1 沥青改性剂 |
| 1.3.2 生产针状焦 |
| 1.3.3 渣油强化蒸馏活化剂 |
| 1.3.4 生产碳素纤维材料 |
| 1.3.5 生产炭黑 |
| 1.3.6 生产高温热传导液 |
| 1.3.7 丙烷脱沥青的强化剂 |
| 1.3.8 延迟焦化装置的原料 |
| 1.3.9 作为橡胶软化剂和填充油 |
| 1.3.10 生产增塑剂 |
| 1.3.11 FCC 回炼的原料 |
| 1.3.12 生产调配乳化炸药专用复合蜡 |
| 1.3.13 合成树脂 |
| 1.3.14 其他用途 |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 2.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
|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 2.1.2 实验仪器 |
| 2.2 实验内容 |
| 2.2.1 油浆中灰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2.2 油浆中四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
| 2.3 响应面分析法 |
| 2.3.1 响应面分析法简介 |
| 2.3.2 响应面分析法的步骤 |
| 2.4 实验操作方法 |
| 2.4.1 剂油比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 |
| 2.4.2 萃取温度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 |
| 2.4.3 萃取时间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 |
| 第三章 FCC 油浆萃取剂的筛选 |
| 3.1 萃取剂的种类 |
| 3.2 油浆四组分含量的测定结果 |
| 3.3 剂油比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结果 |
| 3.4 萃取温度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结果 |
| 3.5 萃取时间对抽出油收率的影响结果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糠醛对催化裂化油浆的抽提 |
| 4.1 糠醛萃取 FCC 油浆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
| 4.2 糠醛萃取实验的 RSM 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 |
| 4.3 抽出油的四组分分析 |
| 4.4 油浆及抽出油灰分含量的测定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复合溶剂对催化裂化油浆的抽提 |
| 5.1 溶剂配比的确定 |
| 5.2 复合溶剂萃取 FCC 油浆实验的因素与水平 |
| 5.3 复合溶剂萃取实验的 RSM 实验设计方案及结果 |
| 5.4 抽出油的四组分分析 |
| 5.5 抽出油中灰分含量的测定 |
| 5.6 热重分析 |
| 5.7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详细摘要 |
| 1 实验部分 |
| 1.1 实验装置 |
| 1.2 实验原料及催化剂 |
| 1.3 实验条件 |
| 1.4 实验步骤 |
| 1.5 实验原料预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油品性质分析 |
| 2.2 油品最佳反应条件及其FCC产品分布 |
| 2.3 相同条件下各油品FCC产品分布 |
| 2.4 重油及其掺炼各油品FCC产品分布 |
| 3 结论 |
| 1 实验 |
| 1.1 实验装置 |
| 1.2 原料 |
| 1.3 实验条件 |
| 1.4 实验处理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原料性质分析 |
| 2.2 抽余油FCC反应条件考察 |
| 2.2.1 剂油比 |
| 2.2.2 反应温度 |
| 2.2.3 重时空速 |
| 2.3 重油掺炼抽余油反应性能考察 |
| 2.4 产品性质 |
| 3 结论 |
| 1 实验 |
| 1.1 实验装置 |
| 1.2 实验条件 |
| 1.2.1 原料性质测试 |
| 1.2.2 考察抽余油FCC操作条件及产品分布 |
| 1.2.3 产品主要性能的测试 |
| 1.2.4 裂化催化剂性能的测试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原料的性质对比 |
| 2.2 抽余油FCC反应条件考察 |
| 2.2.1 剂油比的影响 |
| 2.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 2.2.3 空速的影响 |
| 2.3 石蜡基重油和抽余油反应条件及产品分布对比 |
| 2.4 重油和抽余油产品主要性质对比 |
| 2.5 重油和抽余油催化剂性能对比 |
| 3 结论 |
| 1 实 验 |
| 1.1 原料与试剂性质 |
| 1.2 实验仪器 |
| 1.3 实验内容 |
| 1.4 产品收率计算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切割温度的选择 |
| 2.2 溶剂抽提条件的对比 |
| 2.2.1 剂油比的影响 |
| 2.2.2 抽提搅拌时间的影响 |
| 2.2.3 抽提温度的影响 |
| 2.3 两种方案抽提条件及产品分析 |
| 3 结 论 |
| 1 实验部分 |
| 1.1 原料 |
| 1.2 实验设备 |
| 1.3 分析设备 |
| 1.4 实验内容 |
| 2 结果与讨论 |
| 2.1 交联催化油浆减压蒸馏蒸馏残油与减压渣油调合道路沥青 |
| 2.2 增延剂对交联催化油浆减压蒸馏蒸馏残油与减压渣油调合道路沥青的影响 |
| 2.3 PI改进剂对交联催化油浆减压蒸馏蒸馏残油与减压渣油调合道路沥青的影响 |
| 3 结论 |
| 1 固体催化剂粉末的脱除 |
| 1.1 静电分离法 |
| 1.2 机械分离法 |
| 1.3 沉降剂助沉淀法 |
| 2 脱剂油浆的组分分离 |
| 2.1 减压蒸馏分离 |
| 2.2 溶剂萃取分离 |
| 3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 1.2.1 FCC 油浆的利用研究概况 |
| 1.2.2 FCC 油浆的加工处理技术 |
| 1.2.3 褐煤应用研究概况 |
| 1.3 吸附处理方法概述 |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和内容 |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 第二章 实验原理 |
| 2.1 FCC 油浆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 2.2 胶质、沥青质的特性 |
| 2.3 吸附处理原理 |
| 2.4 过滤分离原理 |
| 2.5 实验评价指标 |
| 2.5.1 吸附率 |
| 2.5.2 四组分分析 |
| 2.5.3 物料衡算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 3.1 主要试剂 |
| 3.2 实验仪器 |
| 3.2.1 玻璃仪器 |
| 3.2.2 试验仪器 |
| 3.3 实验装置 |
| 3.3.1 吸附处理装置 |
| 3.3.2 分离装置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FCC 油浆吸附处理试验方法 |
| 3.4.2 吸附处理后的FCC 油浆-吸附剂混合体系分离方法 |
| 3.4.3 实验方法评价 |
| 第四章 气压式恒温粘稠液-固分离装置的设计、制造与应用 |
| 4.1 装置的设计依据及选材 |
| 4.1.1 装置设计的依据 |
| 4.1.2 装置的材质选择 |
| 4.1.3 装置筒体设计 |
| 4.1.4 装置过滤网设计 |
| 4.1.5 装置温度控制的设计 |
| 4.2 分离装置设计 |
| 4.3 分离装置的制造及应用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FCC油浆吸附处理实验研究 |
| 5.1 FCC 油浆的组成和性质 |
| 5.2 吸附材料的确定 |
| 5.2.1 吸附材料的选择 |
| 5.2.2 褐煤的吸附特性 |
| 5.3 吸附剂粒度的影响 |
| 5.4 吸附处理温度的影响 |
| 5.5 吸附处理时间的影响 |
| 5.6 吸附剂用量的影响 |
| 5.7 吸附处理的分离操作条件 |
| 5.7.1 分离操作的温度 |
| 5.7.2 分离操作的压力 |
| 5.8 FCC 油浆吸附处理的平行试验 |
| 5.9 褐煤的发热值 |
| 5.10 FCC 油浆吸附处理的物料衡算 |
| 5.11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溶剂稀释-吸附法处理FCC油浆 |
| 6.1 稀释剂的选择 |
| 6.2 稀释剂用量的选择 |
| 6.3 稀释-吸附处理温度的选择 |
| 6.4 稀释-吸附处理时间的选择 |
| 6.5 稀释-吸附处理后的产品分离 |
| 6.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