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曦,刘跃,尤宇[1](2021)在《专利视角下我国医药中间体应用技术发展态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协助企业了解医药中间体行业相关的技术点和发展趋势,为医药中间体应用技术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和技术支持。方法:将医药中间体涉及的核心技术列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四级,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SIPO)及合享(INCOPAT)、智慧芽(PatSnap)专利数据库中2020年2月2日之前公开/公告的医药中间体专利数据。运用专利分析方法分析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趋势以及专利申请人,同时对医药中间体二、三级技术进行详细分析。最后运用SPSS 24.0软件对我国医药中间体专利的申请数量进行曲线拟合预测分析。结果:共检索出相关专利12 103条;二级技术分类下,抗生素类药物中间体专利有331条,解热镇痛药物中间体专利有474条,心血管药物中间体专利有1 227条,抗癌用医药中间体专利有1 550条。全球与我国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数量均逐年递增,中国大陆的专利申请数量是最多的,其中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专利申请数量排名前3位;排在前10位的专利申请人中有8家为我国国内企业或高校,他们也在我国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人构成中排名前2位。医药中间体二级技术中,心血管药物中间体专利申请数量占比最大(占32%),其次是抗癌用医药中间体技术(占30%);三级技术中,医药中间体在产品(占35%)、方法(占35%)和用途(占28%)上均有专利申请。我国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数量的曲线拟合显示,当前申请趋势与三次曲线模型拟合程度最高,并预测我国2020、2021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分别为688、781件。结论:医药中间体技术在我国发展迅速,高校与企业都具备相当的研发实力;企业除了在技术创新上有所发展外,还可以考虑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以及企业间的专利交叉许可,助力我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更好发展。
刘琼[2](2021)在《典型市政污水处理厂有机污染物筛查及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政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常被检出,但目前未纳入常规监测方案,这些物质来源广泛复杂,如个人护理品、塑化剂、医药中间体、药物、抗氧化剂和农药等,其迁移转化和生态毒理效应尚未得到充分了解,进入环境后,尤其毒性有机物已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的威胁。为尽早遏制水污染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的威胁,针对性加强毒性污染物控制和生态风险管理,急需构建有机污染物筛查和毒性研究体系。本研究结合典型市政污水厂处理工艺,通过常规指标、光谱特征和毒性分析,评估了污水和提取有机污染物急性毒性的去除,并建立水质指标与急性毒性相关关系;采用浓缩富集、气相色谱-质谱,筛查了污水中微有机污染物,综合评分筛选出市政污水特征有机污染物;对筛选出的特征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基于发光细菌的毒性研究评价。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各处理阶段水质表征及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污水生物毒性经过处理工艺后,得到了有效降低。常规指标与光谱指标中UV254、腐殖程度指数与污水中提取有机污染物的平均发光抑制率及相应氯化汞当量浓度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生物源指数、荧光指数与污水中提取有机污染物的平均发光抑制率及相应氯化汞当量浓度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关系。(2)气相色谱质谱筛查结果表明:通过对各处理阶段污水样品有机组分富集和GC-MS分析建立的筛查体系,确定了64种有机污染物初选名单,分析了进水不同类别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初选名单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优先排序,最终筛选出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硬酯酸甲酯等6种有机物作为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特征有机污染物。(3)特征有毒有机污染物混合毒性研究表明:通过发光细菌法测试出六种特征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大小排序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硬脂酸甲酯>抗氧化剂2246>2,4,6三叔丁基苯酚。等毒性配比条件下对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硬脂酸甲酯和2,4,6三叔丁基苯酚3种特征污染物进行联合毒性评价,联合作用表现为部分相加或拮抗作用。综上表明,简单易得的常规和光谱指标综合应用在快捷方便来预测急性毒性具有很大潜力;筛出的特征有机污染物为市政污水厂源头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单种低浓度的特征有机污染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较高,在水生生物中具有高的生物积累潜力,对水生态安全具有一定风险。
何建[3](2021)在《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见光催化以实现传统热反应难以完成的转化赢得了化学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有机化学领域选择性活化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可见光驱动下通过能量转移途径敏化底物可实现一系列独特的反应,并以其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而备受关注。虽然光敏剂担当能量转移活化底物的核心角色,但是针对光敏剂的设计并未受到理所当然的重视。在课题组秉持开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光化学转化的理念下,我们通过设计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配体,对光敏剂的性能进行优化,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长激发态寿命、高激发态能量、强吸光和高稳定性的过渡金属铱配合物。此外,为了评估该系列铱配合物的效率,我们将其应用在可见光催化反应中,高效实现了一系列通过常用光敏剂难以实现的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控制实验、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对相应的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配体设计对提升光敏剂性能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概述近年来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反应机制与主要类型。特别地,对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环加成的应用和课题设计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2.相比于传统有机分子光敏剂,过渡金属铱、钌等配合物具有更强的吸光性和更高的稳定性,并且通过修饰其配体可以相应调节氧化还原电势和三线态能量。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铱配合物,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其中部分铱配合物相比于公认的能量转移光敏剂具有更长寿命和更高能量的价电子转移激发态。3.为了测试铱配合物的催化效率,我们选择具有高三线态能量且常用光敏剂难以有效敏化的杂环烯烃马来酰亚胺作为能量受体,含有不饱和C=S的硫羰化合物作为偶联底物,首次实现了可见光下通过敏化烯烃和硫羰化合物的[2+2]环加成(thia-Paternò–Büchi)反应,并利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测试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量子产率对照实验表明,设计的铱配合物比已知优秀的能量转移光敏剂更加高效。4.为了进一步考察铱配合物对光催化环加成反应的普适性,我们使用同样的光催化体系,引入含不饱和C=N的亚胺参与反应,首次完成可见光下亚胺参与的分子间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醛和胺原位生成亚胺,实现了多组分一锅法的氮杂环化反应,最后通过控制实验和光谱学分析进行了机理验证。5.使用设计的铱配合物作为光敏剂活化马来酰亚胺,进而与不饱和烯/炔烃化合物[2+2]环加成制备了3-氮杂双环[3.2.0]戊烷化合物。与已报道相关光敏剂比较,我们设计的铱配合物催化性能更加优异,具备低负载、高效率、高产率、底物适用范围广以及官能团容忍性良好等特点。6.本章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能量转移光敏剂的设计和可见光能量转移反应的未来。
刘涵[4](2021)在《ω-转氨酶的基因挖掘及半理性改造制备手性杂环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胺作为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农业和化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几乎一半的活性药物成分都至少含有一个手性胺单元,使手性胺成为制药工业中十分有价值的结构砌块。其中,杂环胺类化合物如光学纯的3-氨基哌啶和3-氨基吡咯,具有强大的生物活性,可用于抗细菌、抗病毒、抗肿瘤和抗结核等多种药物的合成。胺的工业化生产主要依赖于烯酰胺的金属催化氢化,但此方法成本昂贵,生产过程危险,污染严重,且生成的胺大多为非手性的。生物酶法合成手性胺以其经济、环保、反应条件温和、制备效率高等逐渐得到关注,其中,利用ω-转氨酶催化相应的前体酮不对称合成手性胺,以其优异的立体选择性成为手性胺工业化生产最具潜力的替代手段之一。本课题以手性杂环胺的高效制备为目的,通过基因挖掘技术开发新型的ω-转氨酶,并通过半理性设计对目标ω-转氨酶进行基于活性的分子改造,为实现手性杂环胺的酶法产业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ω-转氨酶的挖掘与筛选。本课题从Paenarthrobacter aurescens TC1、Alcaligenes faecalis ATCC8750及Aeropyrum pernix K1等9个菌株中共挖掘得到40个ω-转氨酶基因,并成功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DE 3)中实现了异源表达。与实验室现有ω-转氨酶酶库合并后,构成了一个含有300个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ω-转氨酶酶库。以含氮杂环酮N-Boc-3-哌啶酮和N-Boc-3-吡咯烷酮为底物进行筛选,最终得到ω-转氨酶Cc-TA,在以异丙胺为氨基供体时,对10 mM N-Boc-3-哌啶酮和N-Boc-3-吡咯烷酮的转化率达到100%。该转氨酶虽然能够催化浓度高达1 M的N-Boc-3-哌啶酮和N-Boc-3-吡咯烷酮,但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催化剂,且反应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其工业化应用潜力,需要进一步提高Cc-TA的催化活力,以实现催化工艺的经济性。(2)基于半理性设计提高酶的催化活性。以N-Boc-3-哌啶酮为底物,通过序列比对和分子对接,综合考虑底物的疏水特性,选取突变热点Q25和R424,以营造疏水性空腔和底物通道。首先对Q25进行饱和突变,筛选得到第一轮的最佳突变体Q25F,对于N-Boc-3-哌啶酮的比活力是野生型的8.85倍。在第一轮突变的基础上,进行组合突变,将极性带电荷的R424突变为其他疏水性的氨基酸残基,最终得到了一个双点突变体Cc-TA-Q25F/R424L,对N-Boc-3-哌啶酮的比活力较野生型提高了 15.82倍,kcat/Km值较野生型提高了 35.27倍。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Q25F和R424L位点影响酶催化活力的机制进行分析,从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等方面解释了突变体催化活力提高的原因。(3)转氨酶合成手性杂环胺的工艺建立与优化。在保持催化底物浓度1 M时,探究了不同干菌体投量下对50 mL规模制备(S)-(+)-1-Boc-3-氨基哌啶和(S)-(-)-1-Boc-3-氨基吡咯烷的影响。对于底物N-Boc-3-哌啶酮,干菌体投量为30 g/L时,双点突变体Cc-TA-Q25F/R424L反应6h达到反应平衡,转化率达到了 96%(ee>99.9%);而野生型反应30h才达到反应平衡,转化率为93%;双点突变体Cc-TA-Q25F/R424L在干菌体投量为15 g/L时,反应12h达到反应平衡,转化率达到了 93%,反应时间较野生型在干菌体投量为30 g/L时缩短了18h。对于底物N-Boc-3-吡咯烷酮,在不同干菌体投量下,双点突变体Cc-TA-Q25F/R424L(ee>99.7%)和野生型均在24 h达到反应平衡,突变体转化率略有提高。本课题成功实现了利用ω-转氨酶酶法高效制备高浓度手性杂环胺的目标,为其工业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吴琦[5](2021)在《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溴-5-氟三氟甲苯属于卤代烃类化合物,是农药和液晶材料的中间体,更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如比卡鲁胺、双环型多巴胺D3受体拮抗剂和LSZ102等药物合成的中间体。2-溴-5-氟三氟甲苯属于6.1类毒性物质,眼部接触、皮肤接触以及口鼻吸入,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眼刺激、皮肤刺激以及呼吸道刺激,造成皮肤过敏和中枢神经系统衰弱,严重者会死亡。随着2-溴-5-氟三氟甲苯作为医药中间体在药物合成中的用途不断扩大,其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大。然而,在药物生产的过程中,残留的2-溴-5-氟三氟甲苯可能会成为杂质存在于药物中,对药物的安全性以及药效产生影响。因此,对于2-溴-5-氟三氟甲苯这种生产量较大的中间体要求进行化学品毒理学评价,以掌握与其毒性相关的安全性数据,而毒代动力学试验是毒理学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毒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一、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基本特性研究建立并验证了在大鼠血浆中测定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的GC-MS分析方法。血浆样品经甲苯溶液提取后高速离心,取上层清液进行分析。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范围在0.2~50μg/m L的标曲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提取回收率稳定在85.9%~92.9%之间。各项方法学验证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大鼠分别单次灌胃染毒200 mg/kg、500 mg/kg和1000 mg/kg及单次静脉注射染毒20 mg/kg的2-溴-5-氟三氟甲苯,将给药前和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品进行GC-MS分析测定。通过DAS 3.3.1药代动力学软件,采用统计距法拟合后获得主要毒代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大鼠分别单次经口灌胃染毒2-溴-5-氟三氟甲苯后,三个剂量组的Tmax分别为0.43±0.30 h、4.40±0.89 h和7.33±2.31 h,表明Tmax随2-溴-5-氟三氟甲苯剂量的增大而显着延长;三个剂量组的t1/2分别为4.17±2.22 h、5.21±2.50 h和8.21±3.65 h,表明t1/2同样随2-溴-5-氟三氟甲苯剂量的增大而延长;三个剂量的AUC(0-t)分别为63.8±9.92μg/m L·h、164±59.8μg/m L·h和334±18.0μg/m L·h,表明AUC(0-t)与2-溴-5-氟三氟甲苯剂量呈正相关;三个剂量组的Cmax分别为16.0±3.78μg/m L、17.0±8.83μg/m L和25.7±6.87 h,表明Cmax在200~500 mg/kg之间增幅较小,500~1000 mg/kg之间变化较为明显,且与2-溴-5-氟三氟甲苯剂量呈正相关性;三个剂量组的2-溴-5-氟三氟甲苯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91.8%、94.4%和96.1%。结果表明,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吸收良好,在1000 mg/kg剂量内未出现吸收饱和现象。二、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建立并验证了大鼠组织中测定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的GC-MS分析方法。应用建立的方法研究大鼠经口灌胃染毒给药1000 mg/kg后,2-溴-5-氟三氟甲苯在血液以及9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组织样品经匀浆后用甲苯溶液提取,经高速离心分取上层有机相进行分析。各组织中的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范围在0.2~50μg/m 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提取回收率稳定在93.3%~97.5%之间。各项方法学验证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大鼠经口灌胃染毒1000 mg/kg 2-溴-5-氟三氟甲苯后,结果表明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组织中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脂肪和皮肤,其次是在肾脏、肠、肝脏和甲状腺,而在脾脏、心脏和睾丸中仅有少量分布。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时间点里,各组织中2-溴-5-氟三氟甲苯的含量均高于血液中的含量。心脏、肠和皮肤中的2-溴-5-氟三氟甲苯含量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其他组织与血液中的含量趋势一致,随时间的延长含量逐渐降低。三、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建立并验证了大鼠尿液、粪便和胆汁中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的GC-MS测定方法,且应用该方法研究了按1000 mg/kg灌胃给予大鼠2-溴-5-氟三氟甲苯后三种排泄物的排泄率。三种排泄物中的2-溴-5-氟三氟甲苯浓度范围在0.2~50μg/m L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r=0.999),提取回收率均稳定且大于89.0%。各项方法学验证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的要求。大鼠经口染毒1000 mg/kg 2-溴-5-氟三氟甲苯后,2-溴-5-氟三氟甲苯在144 h内2-溴-5-氟三氟甲苯的尿液累积排泄率为0.0390%±0.0050%;144 h内2-溴-5-氟三氟甲苯的粪便累积排泄率为44.3%±32.3%;24 h内的胆汁累积排泄率为0.0443%±0.0134%。结果表明,2-溴-5-氟三氟甲苯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仅有少量通过尿液和胆汁排泄。
张洋洋[6](2020)在《俄矿次烟煤中有机质的组成分析及催化加氢转化》文中指出新疆地区煤炭资源储备丰富。了解新疆煤中有机质大分子组成结构特征和定向转化机理对于实现新疆煤的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是实现煤的高附加值利用的核心问题。本文以新疆俄矿次烟煤(ESBC)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直接表征手段对ESBC进行分析,了解ESBC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结构。以煤相关模型化合物(CRMCs)为探针分子,考察Ni2P和Ni Co P对其催化加氢转化(CHC)的性能以及CHC过程中活性氢的形成和转移机理。然后,对ESBC进行CHC反应,通过分析所得可溶物的组成信息反演煤中有机质大分子骨架的结构特征和转化机理,为新疆煤的高效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支持。运用扫描电镜(SEM)、固体13C核磁共振、X射线光电子能谱(XRPES)、热失重分析(TG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居里点热解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CPP-GC/MS)等分析手段对ESBC中有机质进行表征。ESBC中碳骨架主要以脂肪碳和芳碳的类型存在,分别占44.5%和52.2%。芳碳结构主要是不含取代基的和侧链含有含氧基团及烷基取代基的芳香核,且芳香核结构中平均芳环数量为2个,每个芳香环上有3–4个链长为C1–2的亚甲基结构。ESBC表面氧元素主要以-OH结构形式存在,少量的氮元素和硫元素分别以吡咯氮和硫酸盐的形式存在。ESBC总的失重率为35%,并在400–500 oC之间发生以Calk-C、Calk-H、Calk-O和Car-N等共价键的断裂为主的强烈断键行为。用CPP-GC/MS在三个不同热解温度下检测到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直链-1-烯烃、其他烯烃、芳烃、铟烷类、茚类、酚类、呋喃类和其他含氧化合物10个挥发性组分,其中直链烷烃、直链-1-烯烃、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为丰富。碳数分布在C9–C28的直链烷烃和直链-1-烯烃均成对出现。以烷基苯酚为主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煤中芳基醚类化合物中C–O桥键的断裂。采用次磷酸盐热解法制备了6种非负载型和负载型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并对其活性进行筛选,最终选择活性最好的Ni2P和Ni Co P两种催化剂并用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PES、H2程序升温还原和TGA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单一纯相金属磷化物Ni2P和Ni Co P催化剂的颗粒均为粒径在30-70 nm之间的纳米级球形颗粒。两种催化剂在350 oC以下的H2气氛不具备还原性,且在N2气氛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通过对苯基苄基醚(BOB)和二苄醚(OBMDB)两个典型的CRMCs催化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产物分布规律的分析,发现Ni2P催化剂对于BOB和OBMDB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且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和反应时间越长越有利于产物的芳环加氢和脱羟基反应。Ni Co P催化剂在较低的温度下能够快速有效的催化裂解BOB和OBMDB中的C–O桥键,且产物选择性高,不发生芳环加氢反应。根据金属磷化物的类贵金属性质和催化产物分布情况,推测Ni2P和Ni Co P可以活化H2生成H·,由H·进攻与氧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继而引发后续的自由基反应生成催化反应产物。以Ni2P和Ni Co P为催化剂分别对ESBC进行CHC实验,并用非催化转化(NCHC)实验作为对比。通过GC/MS和四级杆轨道肼高分辨质谱仪(QEOBMS)分析上述实验所得可溶组分(SPs)。两种催化剂的CHC反应所得SPs的收率均远大于NCHC所得SPs的收率,说明两种催化剂对ESBC均具有良好的CHC效果。Ni2P催化剂CHC反应所得SP2中芳烃、氢化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产率均高于的NCHC反应所得SP1中芳烃、氢化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产率,说明Ni2P可有效促进ESBC中C–O桥键的断裂和实现产物芳环的部分加氢。SP1和SP2中芳香族化合物主要以烃类(HC)、NxOy和O1–O3类化合物为主,其氮原子主要以吡啶类、氨基和酰胺的形式存在,氧原子以羟基、醚键、羰基、羧基和呋喃环的形式存在。Ni Co P催化剂CHC反应所得SP4中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产率均高于的NCHC反应所得SP3中芳烃和酚类化合物的产率。SP3和SP4中芳香族化合物主要以HC、N2Oy和O1类化合物为主。QEOTMS分析结果说明两种催化剂CHC ESBC均可获得分子量较大、含杂原子数量较多和缩合程度较高的芳香族化合物,且两种催化剂都具有一定的加氢脱除杂原子的性能。该论文有75幅图、44个表和223篇参考文献。
谢君健[7](2020)在《由生物质衍生物合成高密度燃料的环增长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密度碳氢燃料可以显着提高导弹、火箭等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航速、载荷和航程。随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迫在眉睫,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制备高能量密度碳氢燃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密度碳氢燃料的分子构效关系,充分利用C-C偶联中环增长策略和加氢脱氧反应制备了三种生物质基新型高密度螺环燃料,一种高张力四元环燃料以及一种甲基十氢萘型燃料。研究了环状酮(环戊酮和环己酮)经还原偶联、pinacol重排和Wolff-Kishner-Huang还原三步反应制备新型螺环燃料。探讨了催化剂量和溶剂种类对环状酮还原偶联反应的影响,以及强弱碱对羰基还原反应的影响。与环状酮直接C-C偶联合成的双环烷烃燃料相比,螺环烷烃因紧凑的分子结构具有更高的密度、更低的冰点和更高的体积热值。研究了 HZSM-5分子筛催化木质纤维素衍生的环戊酮、甲醛和石油基衍生环戊二烯Mannich-Diels-Alder一锅反应得到燃料母体,用于制备高密度螺环燃料。借助不同酸催化剂、不同硅铝比HZSM-5分子筛、孔道结构以及酸性和酸量等对Mannich-Diels-Alder反应的影响,讨论了催化剂与反应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分子筛催化剂中L/B酸的比例以及非均相催化传质限制共同决定反应产物分布;Z-130催化剂表现出最优的反应活性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制备的螺环燃料密度为0.952 g/cm3,体积热值为40.18 MJ/L,均优于经典的JP-10燃料(0.936 g/cm3和39.41 MJ/L)。研究了异佛尔酮和β-蒎烯的光引发环加成反应得到燃料母体,随后加氢脱氧制备螺环类高密度生物燃料。通过研究波长、三重态淬灭、磷光淬灭、Stern-Volmer淬灭动力学、DFT理论计算及光化学活化能等详细的阐述了异佛尔酮和β-蒎烯三重态敏化环加成的反应机理;同时,探讨了反应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光强对敏化环加成反应的影响。制备的螺环燃料密度为0.911 g/cm3,冰点为-51℃,兼具高密度和低冰点的优异性能,明显优于相似结构燃料和相同原料合成的燃料。研究了生物质衍生的烯酮类与烯烃类经自敏化[2+2]环加成反应得到燃料母体,用于制备高张力四元环燃料。通过对波长、溶剂、光强、温度等反应条件探讨,结合三重态淬灭,DFT理论计算及光化学活化能等研究,对异佛尔酮自聚环加成和异佛尔酮/环己烯共聚环加成进行了全面地对比和讨论。研究表明,异佛尔酮在反应中起敏化剂和反应物的双重作用,且共聚环加成比自聚环加成具有更低的活化能,更高的转化率和更高的量子效率;同时,研究了自敏化[2+2]环加成工艺的底物普适性以及最终高张力四元环燃料的性能。研究了生物质衍生的呋喃类和异佛尔酮经TiO2强化光敏化阳离子自由基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燃料母体,用于制备甲基十氢萘型高密度生物航煤。借助循环伏安测试、稳态荧光光谱、瞬态荧光寿命、能带计算与匹配、自由基淬灭与捕获、EPR检测Ti3+信号等一系列测试提出了异佛尔酮和2-甲基呋喃的光敏化阳离子自由基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异佛尔酮在反应中起敏化剂和反应物双重作用;激发态异佛尔酮能够将电子传递到TiO2的导带,形成阳离子自由基进而引发反应进行;TiO2能够促进异佛尔酮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强化反应速率。同时,研究了该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的底物普适性以及最终甲基十氢萘型燃料的性能。
全先凤[8](2020)在《乙烯基取代杂环化合物的选择性合成》文中提出乙烯基取代的含氮杂环应用广泛,是药物的常见组成部分。乙烯取代的扭曲型酰胺属于氮杂桥环化合物,因其酰胺键位于桥头处,双环结构使原本在同一平面上的酰胺键发生翻转扭曲,具有了一定的扭曲角度,这样独特的结构使得扭曲型酰胺有着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乙烯取代的恶唑啉是杂环化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对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农药和医药合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采用烯丙基叠氮重排反应和分子内Schmidt反应来选择性地合成乙烯基取代的扭曲型酰胺和乙烯基取代的恶唑啉环化合物,并通过探究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期望利用乙烯基的存在来发现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新应用。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乙烯基取代扭曲型酰胺的制备。通过烯丙基叠氮重排-分子内Schmidt反应来合成乙烯基取代的扭曲型酰胺,并通过改变反应底物和取代基,制得了具有不同扭曲角度的两种乙烯基取代的扭曲型酰胺。最终得到了 2个烯烃类化合物(45-53%,81-95%),2个叠氮类混合物(47-65%,63-73%),3个扭曲型酰胺(10-20%)和1个正常酰胺(10-20%),从物理性质方面与胺、酮等进行对比说明。2、对乙烯基取代的扭曲型酰胺的化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在了解扭曲型酰胺的物理性质之下,对其进行了化学性质的初步探索。研究对象是乙烯基取代的扭曲角度为36.6度的扭曲型酰胺,主要研究方向是C4=C5、C2=O、C2(O)-N等键的断裂或重排以及氮原子的反应。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扭曲型酰胺的硅氢加成反应、硼烷还原反应、NaBH4还原反应以及成酯反应等,涉及到的反应还有重排反应、盐类亲核取代反应等。3、羟基烯丙基叠氮混合物与羰基化合物反应的初步探究。我们开发了合成带有羟基的烯丙基叠氮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在探究羟基烯丙基叠氮化合物与醛的反应中,我们获得了 3个具有乙烯基取代的恶唑啉化合物。在探究羟基烯丙基叠氮化合物与酮的反应中,得到了四氟硼酸盐类的亚胺醚杂环及其开环产物。总共得到3个含有羟基的烯丙基叠氮类混合物,3个取代的恶唑啉环化合物。
陈登峰[9](2020)在《茴香醛及其衍生物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反应研究》文中指出螺异恶唑啉是一类包含异恶唑啉骨架的螺环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如抗菌、抗肿瘤、降血糖、降低细菌的耐药性等,在医药和材料科学领域应用广泛。而且,螺异恶唑啉还是一类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在海绵动物及文冠果的花朵和果壳中都发现了此类化合物。然而从植物中提取天然产物效率较低,并且已报道的螺异恶唑啉的合成方法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因此,通过简单原料高效合成螺异恶唑啉,以及相关天然产物的新型反应方法亟待开发。茴香醛既是来源广泛的植物提取物,也是廉价易得的化工原材料。其结构中同时含有醛基和甲氧基,能够转化为二氢查尔酮及肟类化合物,并用于螺异恶唑啉的合成。本文主要阐述了以茴香醛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反应研究,可分为如下5个部分:(1)从茴香醛及其衍生物出发,制备了一系列用于螺异恶唑啉合成的原料,包括含萘环二氢查尔酮和含苯环肟类化合物。其中含萘环二氢查尔酮由茴香醛及其衍生物与酮类化合物经羟醛缩合和双键还原反应制备;含苯环肟类化合物由源自茴香醛及其衍生物的含苯环二氢查尔酮经肟化反应进行合成。(2)研究了含硫二氢查尔酮的新型合成方法,拓展了螺异恶唑啉原料的丰富性。此方法产率最高可达93%,不仅简单高效,无需过渡金属催化、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而且解决了传统方法步骤长、产率低,含硫二氢查尔酮合成困难的问题。此外,还通过研究锍盐中间体验证了反应机理。(3)研究了以含萘环二氢查尔酮为原料,合成螺异恶唑啉的新方法。此方法在1.2当量的亚硝酸钠和3.6当量的盐酸作用下,以空气作为氧化剂,实现了羰基邻位肟化/催化去芳构化串联反应,得到一系列螺异恶唑啉类化合物,产率最高可达99%。3种含药物或天然分子骨架的底物能够在标准反应条件下顺利反应,产率为98%~99%。此外,还通过分离酮肟中间体和自由基束缚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相较于传统的氧化去芳构化法合成螺异恶唑啉,这一新型反应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以空气作为氧化剂,更加绿色经济。2)亚硝酸钠既作为肟化试剂也作为催化剂前体,除去肟化反应所需1当量,0.2当量的亚硝酸钠即可高效催化肟类化合物的去芳构化,并在空气与酸的作用下进行循环。3)无需金属催化,无需进行繁琐的底物合成,更适合于复杂分子的合成;4)一锅法实现肟化/催化去芳构化串联反应,无需中间分离纯化,操作简单,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产率高。(4)研究了以含苯环肟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螺异恶唑啉的新方法。此反应以亚硝酸钠和TEMPO作为催化剂,0.1 MPa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在1当量的盐酸的作用下,实现了苯环的催化去芳构化,从而合成了一系列螺异恶唑啉产物,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包括酪氨酸、姜酮、香樟素、龙血素A等多种天然产物的衍生物,都可以通过此方法转化为螺异恶唑啉类化合物,产率高达91%。天然产物(+)-epi-calafianin的重要中间体也可以在此条件下顺利合成。此外,还通过控制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一新型反应方法具有如下优点:1)以0.1 MPa的氧气作为氧化剂,无需金属催化,更加绿色经济。催化量的亚硝酸钠和TEMPO即可实现含苯环酮肟化合物的高效去芳构化,并在盐酸和氧气的作用下进行循环。2)首次实现了非酚肟底物通过氧化去芳构化合成螺异恶唑啉,包括烷醚肟、酚肟、硫酚肟、烷硫醚肟类底物都能顺利反应,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普适性。(5)初步研究了水相螺异恶唑啉合成的新方法。首先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并且以水相叔醇氧化作为模型反应,通过与商品化表面活性剂进行对比,测试了这些新型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催化性能。还利用动态光衍射和低温冷冻电镜对其胶束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验证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催化可行性之后,将其用于水相螺异恶唑啉的合成,并成功实现了水相中肟类化合物到螺异恶唑啉的转化。
张迪[10](2020)在《焦油洗油的精细分离及组分催化加氢》文中提出目前,为了有效提取洗油(WO)中的的有机化工原料,主要途径是通过不断切取窄馏分,再进行进一步的提纯与精制,以获得产品,这种方法的工艺相对复杂且耗资颇大。本文以武汉钢铁公司的洗油为原料,来探索相关不同的分离方法。本研究使用柱层析的方法对洗油进行初步分离,并采用二级柱层析(SCC)的方法对其进一步分离;使用制备的高效羰基镍催化剂(Ni/Z5A),对洗油和柱层析分离的洗脱液加氢处理,得到洗油加氢产物(Q-WO)和洗脱液加氢产物(AQ-WO),探索其最佳分离条件,并用柱层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首先,利用中压制备色谱对洗油进行一级柱层析(PCC)分离,所用填料为40μm的硅胶,展开剂为石油醚(6090 oC),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分析,发现某些洗脱液中的部分物质富集效果较好,但远达不到工业要求,还需进一步分离提纯。其次,对一级柱层析后富集效果较好的A1,A2两组洗脱液进行二级柱层析实验,分离出了相对含量较高的几个洗脱液,其中萘(100%),工业甲基萘(98.149%);二氢苊(99.323%),二苯并呋喃(98.997%),4-甲基-二苯并呋喃(91.673%),分离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标准,也说明了利用柱层析的方法对洗油进行分离,以提取高附加值化学品的方法是可行的。最后,使用制备的Ni/Z5A催化剂催化得到的洗油和柱层析分离的洗脱液加氢得到加氢产物进行分离,探索了最佳的分离条件,主要包括紫外检测波长,展开剂及其比例等,利用探索的最佳分离条件对加氢产物进行柱层析分离,分离出了相对含量较高的几个洗脱液,其中十氢萘(100%),联环己烷(82.638%),十二氢苊(84.323%),十二氢芴(94.326%),2-环己基并环己醇(81.832%),十四氢菲(92.858%),分离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标准。该方法为洗油的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该论文有图36幅,表36个,参考文献85篇。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检索结果 |
| 2 医药中间体相关专利分析 |
| 2.1 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
| 2.1.1 全球专利申请趋势 |
| 2.1.2 我国专利申请趋势 |
| 2.2 医药中间体专利区域分布分析 |
| 2.2.1 全球专利区域分布 |
| 2.2.2 我国专利区域分布 |
| 2.3 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人分析 |
| 2.3.1 全球专利申请人 |
| 2.3.2 我国专利申请人构成 |
| 2.3.3 我国专利申请人专利申请趋势 |
| 2.4 医药中间体技术分布分析 |
| 2.4.1 二级技术分布 |
| 2.4.2 三级技术分布 |
| 3 我国医药中间体专利申请数量趋势拟合 |
| 4 建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我国市政污水处理厂研究现状 |
| 1.3 有机污染物筛查方法研究进展 |
| 1.3.1 综合参数法 |
| 1.3.2 目标和非目标可疑分析 |
| 1.3.3 毒性鉴别评价和效应导向分析 |
| 1.4 污水生物毒性测试研究概述 |
| 1.4.1 体内测试 |
| 1.4.2 体外测试 |
| 1.5 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研究进展 |
| 1.5.1 联合毒性法评价 |
| 1.5.2 混合毒性预测模型 |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污水处理沿程水质表征及毒性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2.2 采样点分布和样品采集 |
| 2.2.3 常规指标和光谱测定方法 |
| 2.2.4 有机污染物的提取与筛查 |
| 2.2.5 水体生物毒性的测试方法 |
| 2.2.6 数据处理及统计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常规指标分析 |
| 2.3.2 紫外光谱分析 |
| 2.3.3 荧光光谱分析 |
| 2.3.4 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建立 |
| 2.3.5 各处理单元对青海弧菌毒性分析评价 |
| 2.3.6 各处理单元对青海弧菌毒性去除分析 |
| 2.3.7 青海弧菌毒性和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A污水厂有机污染物筛查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剂与仪器 |
| 3.2.2 待测样品制备 |
| 3.2.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性分析方法 |
| 3.2.4 综合评分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GC-MS筛查结果分析 |
| 3.3.2 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分析 |
| 3.3.3 综合评分法筛选结果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特征有机污染物毒性研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试剂与仪器 |
| 4.2.2 急性毒性测定方法 |
| 4.2.3 混合毒性样品溶液配制 |
| 4.2.4 联合毒性作用类型判定及模型预测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单一毒性分析 |
| 4.3.2 多元混合毒性分析 |
| 4.3.3 基于两个模型联合毒性预测 |
| 4.3.4 混合毒性机制假设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机制 |
| 1.3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类型 |
| 1.4 可见光催化的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 |
| 1.5 课题思路及目标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质表征 |
| 2.1 背景简介和研究思路 |
| 2.2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
| 2.2.1 光催化剂金属中心的筛选 |
| 2.2.2 光催化剂的配体设计 |
| 2.3 光催化剂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探究 |
| 2.4 本章小结 |
| 2.5 实验部分 |
| 2.5.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2.5.2 合成光催化剂的实验步骤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可见光催化thia-Paternò–Büchi反应构筑硫杂环丁烷 |
| 3.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2.1 反应条件优化 |
| 3.2.2 底物适应性考察 |
| 3.2.3 克级规模反应 |
| 3.2.4 反应机理探究 |
| 3.2.5 量子产率测试 |
| 3.3 本章小结 |
| 3.4 实验部分 |
| 3.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3.4.2 实验操作步骤 |
| 3.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可见光驱动氮杂环化反应构筑吡咯并[3,4-c]喹啉 |
| 4.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2.1 反应条件优化 |
| 4.2.2 底物范围探究 |
| 4.2.3 克级规模反应 |
| 4.2.4 合成应用考察 |
| 4.2.5 反应机理探究 |
| 4.3 本章小结 |
| 4.4 实验部分 |
| 4.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4.4.2 实验操作步骤 |
| 4.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可见光催化下马来酰亚胺与不饱和烯/炔烃的环加成反应 |
| 5.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
|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5.2.1 反应条件优化 |
| 5.2.2 底物范围考察 |
| 5.2.3 反应机理探究 |
| 5.3 本章小结 |
| 5.4 实验部分 |
| 5.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
| 5.4.2 实验操作步骤 |
| 5.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工作总结 |
| 6.2 研究展望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手性药物与手性胺 |
| 1.1.1 手性药物 |
| 1.1.2 手性胺与杂环胺类化合物 |
| 1.2 转氨酶的研究进展 |
| 1.2.1 转氨酶的分类 |
| 1.2.2 转氨酶的结构及催化机制 |
| 1.2.3 ω-转氨酶在手性胺合成中的应用 |
| 1.2.4 ω-转氨酶工业应用中的限制及解决办法 |
| 1.3 ω-转氨酶的蛋白质工程 |
| 1.3.1 定向进化 |
| 1.3.2 理性设计 |
| 1.4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ω-转氨酶的挖掘与筛选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2.1 菌种与质粒 |
| 2.2.2 实验材料 |
| 2.2.3 工具酶与试剂盒 |
| 2.2.4 实验主要仪器 |
| 2.2.5 培养基及所需溶液的配制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ω-转氨酶的基因挖掘与基因扩增 |
| 2.3.2 ω-转氨酶的异源表达 |
| 2.3.3 ω-转氨酶的筛选 |
| 2.3.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 2.4 结果与讨论 |
| 2.4.1 ω-转氨酶的基因挖掘与菌株的构建 |
| 2.4.2 目标蛋白的表达 |
| 2.4.3 酶的筛选结果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基于半理性设计提高转氨酶Cc-TA的催化活性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2.1 菌种与质粒 |
| 3.2.2 工具酶 |
| 3.2.3 实验材料及所需溶液配制 |
| 3.2.4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Cc-TA序列比对与突变位点选择 |
| 3.3.2 突变体文库的构建 |
| 3.3.3 突变体的筛选 |
| 3.3.4 突变体酶学参数的测定 |
| 3.3.5 突变体底物特异性研究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突变位点的选择 |
| 3.4.2 突变体的筛选 |
| 3.4.3 野生型Cc-TA及其突变的纯化 |
| 3.4.4 酶学参数的测定 |
| 3.4.5 突变体底物特异性研究 |
| 3.4.6 Cc-TA酶活力影响机制的探索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转氨酶酶法不对称合成(S)-杂环胺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突变体Cc-TA-Q25F/R424L的诱导表达 |
| 4.3.2 突变体Cc-TA-Q25F/R424L干菌体的制备 |
| 4.3.3 突变体Cc-TA-Q25F/R424L的活性检测 |
| 4.3.4 (S)-N-Boc-3-氨基哌啶与(S)-N-Boc-3-氨基吡咯烷的不对称合成 |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4.1 突变体Cc-TA-Q25F/R424L的活性检测 |
| 4.4.2 不同干菌体投量对反应的影响 |
| 4.4.3 产物对映体过量值的检测 |
| 4.5 本章小结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全文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2-溴-5-氟三氟甲苯的理化性质 |
| 1.1.2 2-溴-5-氟三氟甲苯的合成与需求 |
| 1.1.2.1 合成 |
| 1.1.2.2 需求 |
| 1.1.3 2-溴-5-氟三氟甲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 毒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 第二章 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基本特性研究 |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 |
| 2.2 受试物制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 |
| 2.2.1 配制方法 |
| 2.2.2 保存条件 |
| 2.3 实验动物和分组 |
| 2.3.1 动物信息 |
| 2.3.2 分组方案 |
| 2.4 大鼠的染毒方案 |
| 2.5 大鼠血浆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2.5.1 采集方法 |
| 2.5.2 分离和储存 |
| 2.6 大鼠血浆中2-溴-5-氟三氟甲苯分析方法的建立 |
| 2.6.1 溶液配制 |
| 2.6.1.1 2-溴-5-氟三氟甲苯储备液及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
| 2.6.1.2 内标溶液的配制 |
| 2.6.2 大鼠血浆样品的处理方法 |
| 2.6.3 GC-MS分析条件 |
| 2.6.3.1 色谱条件 |
| 2.6.3.2 质谱条件 |
| 2.7 大鼠血浆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 |
| 2.7.1 选择性 |
| 2.7.2 标准曲线及定量下限 |
| 2.7.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 2.7.4 提取回收率 |
| 2.7.5 基质效应 |
| 2.7.6 稳定性 |
| 2.7.6.1 血浆样品室温稳定性 |
| 2.7.6.2 血浆样品冻存稳定性 |
| 2.7.6.3 处理后的血浆样品室温放置稳定性 |
| 2.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8.1 血浆样本随行标准曲线 |
| 2.8.2 血浆样本随行质量控制 |
| 2.8.3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 2.8.4 主要毒代动力学参数 |
| 2.8.5 绝对生物利用度 |
| 2.9 小结 |
| 第三章 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3.1.1 材料 |
| 3.1.2 仪器 |
| 3.2 受试物制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 |
| 3.2.1 配制方法 |
| 3.2.2 保存条件 |
| 3.3 试验验动物和分组 |
| 3.3.1 动物信息 |
| 3.3.2 分组方案 |
| 3.4 大鼠的染毒方案 |
| 3.5 大鼠组织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3.5.1 采集方法 |
| 3.5.2 分离和储存 |
| 3.6 大鼠组织中2-溴-5-氟三氟甲苯分析方法的建立 |
| 3.6.1 溶液配制 |
| 3.6.2 样品的处理方法 |
| 3.6.2.1 血浆 |
| 3.6.2.2 组织匀浆液 |
| 3.6.3 GC-MS分析条件 |
| 3.7 大鼠组织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 |
| 3.7.1 选择性 |
| 3.7.2 标准曲线及定量下限 |
| 3.7.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 3.7.4 提取回收率 |
| 3.7.5 基质效应 |
| 3.7.6 稳定性 |
| 3.7.6.1 组织样品室温稳定性 |
| 3.7.6.2 组织样品冻存稳定性 |
| 3.7.6.3 组织样品冻融稳定性 |
| 3.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8.1 组织样本随行标准曲线 |
| 3.8.2 组织样本随行质量控制 |
| 3.8.3 组织分布试验结果 |
| 3.9 小结 |
| 第四章 2-溴-5-氟三氟甲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 |
|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 4.1.1 材料 |
| 4.1.2 仪器 |
| 4.2 受试物制剂的配制方法和保存条件 |
| 4.2.1 配制方法 |
| 4.2.2 保存条件 |
| 4.3 试验验动物和分组 |
| 4.3.1 动物信息 |
| 4.3.2 分组方案 |
| 4.4 大鼠的染毒方案 |
| 4.5 大鼠排泄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 4.5.1 采集方法 |
| 4.5.2 储存 |
| 4.6 大鼠排泄物中2-溴-5-氟三氟甲苯分析方法的建立 |
| 4.6.1 溶液配制 |
| 4.6.2 样品的处理方法 |
| 4.6.2.1 尿液 |
| 4.6.2.2 粪便 |
| 4.6.2.3 胆汁 |
| 4.6.3 GC-MS分析条件 |
| 4.7 大鼠排泄样品分析方法学验证 |
| 4.7.1 选择性 |
| 4.7.2 标准曲线及定量下限 |
| 4.7.3 准确度和精密度 |
| 4.7.4 提取回收率 |
| 4.7.5 基质效应 |
| 4.7.6 稳定性 |
| 4.7.6.1 排泄样品室温稳定性 |
| 4.7.6.2 排泄样品冻存稳定性 |
| 4.7.6.3 排泄样品冻融稳定性 |
| 4.8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8.1 排泄样本随行标准曲线 |
| 4.8.2 排泄样本随行质量控制 |
| 4.8.3 排泄试验结果 |
| 4.9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煤结构的研究进展 |
| 1.4 煤直接液化的研究进展 |
| 1.5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 2 实验部分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2 煤样的预处理 |
|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 2.4 样品的分析与表征 |
| 3 ESBC中有机质组成结构分析 |
| 3.1 SEM表征 |
| 3.2 固体~(13)C NMR表征 |
| 3.3 XRPES表征 |
| 3.4 TGA表征 |
| 3.5 FTIRS表征 |
| 3.6 CPP–GC/MS分析 |
| 3.7 本章小结 |
| 4 催化剂的表征 |
| 4.1 催化剂的活性检测 |
| 4.2 Ni_2P催化剂的表征 |
| 4.3 Ni Co P催化剂的表征 |
| 4.4 本章小结 |
| 5 催化剂的评价 |
| 5.1 Ni_2P的评价 |
| 5.2 NiC oP的评价 |
| 5.3 本章小结 |
| 6 ESBC的催化加氢转化 |
| 6.1 产物收率 |
| 6.2 SP_1和SP_2的组成结构特征 |
| 6.3 SP_3和SP_4的组成结构特征 |
| 6.4 ESBC的 CHC机理 |
| 6.5 本章小结 |
| 7 结论与创新点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 1.1 高密度燃料综述 |
| 1.2 石油基高密度碳氢燃料的合成与性能 |
| 1.2.1 多环高密度燃料 |
| 1.2.2 金刚烷类燃料 |
| 1.2.3 高张力笼状烷烃燃料 |
| 1.3 生物质基高密度碳氢燃料的合成与性能 |
| 1.3.1 生物质基链烷烃燃料 |
| 1.3.2 生物质基带支链的单环燃料 |
| 1.3.3 木质纤维素类多环燃料 |
| 1.3.4 萜烯类多环燃料 |
| 1.4 本论文中合成高密度碳氢燃料涉及的C-C偶联反应 |
| 1.4.1 羰基还原偶联反应 |
| 1.4.2 Diels-Alder反应 |
| 1.4.3 [2+2]环加成反应 |
| 1.5 本文研究思路 |
| 第2章 环酮偶联重排制备螺环结构高密度燃料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 2.2.2 实验方法和产物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环酮还原偶联制备频哪醇 |
| 2.3.2 频哪醇重排制备螺酮 |
| 2.3.3 Wolff-Kishner-Huang还原螺酮制备相应螺环烷烃 |
| 2.4 燃料性能评价 |
| 2.5 小结 |
| 第3章 分子筛催化Mannich-Diels-Alder 一锅反应制备螺环结构燃料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 3.2.2 一锅两步Mannich-Diels-Alder反应 |
| 3.2.3 加氢脱氧反应 |
| 3.2.4 催化剂表征 |
| 3.2.5 燃料性能测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HZSM-5分子筛催化一锅法Mannich-Diels-Alder反应 |
| 3.3.2 Mannich-Diels-Alder反应条件探索 |
| 3.4 燃料性能评价 |
| 3.5 小结 |
| 第4章 生物质烯烃光引发[2+2]环加成制备螺环结构燃料 |
| 4.1 前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 4.2.2 螺环烷烃的合成 |
| 4.2.3 DFT理论计算 |
| 4.2.4 燃料性能测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光引发环加成反应 |
| 4.3.2 环加成反应条件探索 |
| 4.4 燃料性能评价 |
| 4.5 小结 |
| 第5章 生物质烯酮自敏化[2+2]环加成构造高张力四元环燃料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 5.2.2 自敏化[2+2]环加成反应 |
| 5.2.3 燃料性能测试 |
| 5.2.4 DFT计算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自敏化[2+2]环加成反应路径探索 |
| 5.3.2 自敏化环加成反应条件探索 |
| 5.3.3 自敏化环加成反应的光化学动力学 |
| 5.3.4 生物质衍生的各类烯酮和烯烃的自敏化[2+2]环加成反应 |
| 5.4 燃料性能评价 |
| 5.5 结论 |
| 第6章 TiO2强化生物质呋喃类光敏化[4+2]环加成制备高密度燃料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 6.2.2 催化剂的制备 |
| 6.2.3 催化剂的表征 |
| 6.2.4 DA反应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光催化DA反应 |
| 6.3.2 光催化DA反应机理研究 |
| 6.4 燃料性能评价 |
| 6.5 小结 |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7.1 主要结论 |
| 7.2 本工作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含氮杂环简介 |
| 1.2 乙烯基取代的杂环 |
| 1.2.1 乙烯基取代杂环的简介 |
| 1.2.2 乙烯基取代的杂环药物 |
| 1.3 乙烯基取代的恶唑啉 |
| 1.3.1 乙烯基取代的恶唑啉的合成 |
| 1.3.2 乙烯基取代的恶唑啉的应用 |
| 1.4 乙烯基取代的内酰胺 |
| 1.4.1 乙烯基取代的内酰胺的合成 |
| 1.4.2 乙烯基取代内酰胺的应用 |
| 1.5 乙烯基取代的氮杂桥环 |
| 1.6 扭曲型酰胺 |
| 1.6.1 扭曲型酰胺的介绍 |
| 1.6.2 扭曲型酰胺的性质研究 |
| 1.7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扭曲型酰胺的制备 |
| 2.1 合成方法的背景介绍 |
| 2.1.1 烯丙基叠氮重排反应 |
| 2.1.2 分子内施密特反应 |
| 2.1.3 烯丙基叠氮重排-分子内施密特反应 |
| 2.2 扭曲型酰胺2-9的合成 |
| 2.2.1 2-(4-甲氧基苯)-4-叔丁基环己酮的合成 |
| 2.2.2 (2S~*,4R~*)-2-烯丙基-4-叔丁基-2-(4-甲氧基苯)环己酮的合成 |
| 2.2.3 (2S~*,4R~*)- (E)-2-(4-叠氮基-2-烯)-4-叔丁基-2-(4-甲氧基苯)环己酮的合成 |
| 2.2.4 扭曲型酰胺2-9的合成 |
| 2.3 扭曲型酰胺2-14的合成 |
| 2.3.1 2-烯丙基-2-苯基环己酮的合成 |
| 2.3.2 2-(4-叠氮基-2-烯)-2-苯基环己酮的合成 |
| 2.3.3 扭曲型酰胺2-14的合成 |
| 2.4 反应机理探索 |
| 2.5 物理性质对比 |
| 2.6 实验部分 |
| 2.6.1 试剂与仪器 |
| 2.6.2 实验操作 |
| 2.6.3 产品数据 |
| 2.7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扭曲型酰胺化学性质的探讨 |
| 3.1 实验结果讨论 |
| 3.1.1 C_4=C_5键的反应研究 |
| 3.1.2 C_2=O键的反应研究 |
| 3.1.3 C_2(O)-N键的反应研究 |
| 3.1.4 氮原子上的反应研究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试剂与仪器 |
| 3.2.2 实验步骤 |
| 3.2.3 产品数据 |
| 3.3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 |
| 4.1 羟基叠氮混合物与醛酮的反应 |
| 4.2 含羟基的烯丙基叠氮混合物的合成 |
| 4.2.1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4-1的合成 |
| 4.2.2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4-2的合成 |
| 4.2.3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4-3的合成 |
| 4.3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与醛类化合物的反应 |
| 4.3.1 路易斯酸催化剂的筛选 |
| 4.3.2 芳香醛类化合物的筛选 |
| 4.3.3 脂肪醛类化合物的筛选 |
| 4.4 烯丙基叠氮混合物与酮类化合物的反应 |
| 4.5 实验部分 |
| 4.5.1 试剂与仪器 |
| 4.5.2 实验步骤 |
| 4.5.3 产品数据 |
| 4.6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茴香醛简介 |
| 1.2 螺异恶唑啉简介 |
| 1.3 螺异恶唑啉的合成方法 |
| 1.3.1 分子内反应 |
| 1.3.2 分子间反应 |
| 1.4 研究意义和实验路线 |
| 1.5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基于茴香醛及其衍生物的螺异恶唑啉原料的合成 |
| 2.1 引言 |
| 2.2 以茴香醛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二氢查尔酮 |
| 2.2.1 实验部分 |
| 2.2.2 结果与讨论 |
| 2.3 以茴香醛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含苯环肟类化合物 |
| 2.3.1 实验部分 |
| 2.3.2 结果与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2.5 代表性化合物表征数据 |
| 第三章 合成含硫二氢查尔酮的新型反应方法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方案设计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制备含硫二氢查尔酮 |
| 3.3.2 表雄酮的衍生化 |
| 3.3.3 二氢查尔酮的后续衍生化 |
| 3.3.4 中间体捕捉实验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各反应试剂的影响 |
| 3.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3.4.3 合成应用研究 |
| 3.4.4 反应机理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3.6 代表性化合物表征数据 |
| 第四章 含萘环二氢查尔酮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反应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方案设计 |
| 4.3 实验部分 |
| 4.3.1 以二氢查尔酮为原料制备螺异恶唑啉 |
| 4.3.2 螺异恶唑啉的开环衍生化 |
| 4.3.3 螺异恶唑啉的碘代衍生化 |
| 4.4 结果与讨论 |
| 4.4.1 各反应试剂对产率的影响 |
| 4.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4.4.3 合成应用研究 |
| 4.4.4 机理研究 |
| 4.5 本章小结 |
| 4.6 代表性化合物表征数据 |
| 第五章 含苯环肟类化合物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反应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方案设计 |
| 5.3 实验部分 |
| 5.3.1 以肟为原料合成螺异恶唑啉 |
| 5.3.2 螺异恶唑啉的一锅法合成 |
| 5.4 结果与讨论 |
| 5.4.1 各反应试剂对产率的影响 |
| 5.4.2 底物适用性研究 |
| 5.4.3 合成应用研究 |
| 5.4.4 反应机理研究 |
| 5.5 本章小结 |
| 5.6 代表性化合物表征数据 |
| 第六章 水相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初步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方案设计 |
| 6.3 实验部分 |
| 6.3.1 松香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 6.3.2 叔醇的制备 |
| 6.3.3 水相中叔醇的氧化 |
| 6.3.4 DAPGS-750-M水相体系中螺异恶唑啉的合成 |
| 6.4 结果与讨论 |
| 6.4.1 各反应试剂对水相叔醇氧化的影响 |
| 6.4.2 水相叔醇氧化底物拓展 |
| 6.4.3 DAPGS-750-M的表征 |
| 6.4.4 叔醇氧化机理研究 |
| 6.4.5 放大实验 |
| 6.4.6 循环实验和E因子计算 |
| 6.4.7 水相合成螺异恶唑啉的初步研究 |
| 6.5 本章小结 |
| 6.6 代表性化合物表征数据 |
| 结论 |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实验试剂、仪器和测试方法 |
| 附录二 :中文名称及缩写一览表 |
| 附录三 :代表性化合物谱图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 1.2 洗油分离研究现状 |
| 1.3 洗油加氢研究现状 |
| 1.4 洗油主要分离方法 |
| 1.5 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 2 实验部分 |
| 2.1 原料的预处理 |
| 2.2 试剂与仪器 |
| 2.3 实验步骤 |
| 2.4 洗油的GC/MS分析 |
| 3 洗油的一级柱层析分离 |
| 3.1 A1洗脱液的GC/MC分析 |
| 3.2 A2洗脱液的GC/MC分析 |
| 3.3 A3洗脱液的GC/MC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4 洗油的二级柱层析分离 |
| 4.1 A1洗脱液的二级分离 |
| 4.2 A2洗脱液的二级分离 |
| 4.3 本章小结 |
| 5 洗油及一级柱层析洗脱液加氢 |
| 5.1 催化剂的表征 |
| 5.2 加氢产物GC/MS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6 洗油及一级洗脱液加氢产物的柱层析分离 |
| 6.1 待分离物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 6.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 6.3 样品分离 |
| 6.4 本章小结 |
| 7 结论和相关创新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历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