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一类超重积分的计算格式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关于一类超重积分的计算格式(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1](2021)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文中认为近十几年来,全球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并呈现快速蔓延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变,超重/肥胖人口占比不断增加,并且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现阶段超重/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国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医学营养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础,

李燕斌[2](2021)在《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流体流动与传质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旋转填充床通过转子及其内部填料的高速旋转,提高床层内部的液体分散程度和表面更新速率,从而强化传质和混合过程。旋转填充床在废水废气处理、纳米颗粒制备、精馏等过程已获得广泛的应用。此类过程中的工作流体往往是水或水溶液,其粘度较低,处于1至100 m Pa·s的范围。然而,化工过程中亦存在许多中高粘度过程,如重油加氢、生物催化、聚合物脱挥和离子液体脱碳等。这些过程中工作流体的粘度高达水的数千甚至数十万倍。为拓展旋转填充床在中高粘度过程的应用,需重点解决中高粘度流体的初始分布问题,并明确其在旋转填充床内流体流动行为和传质规律。本研究创制了一种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采用圆盘布液取代传统的喷嘴布液,并围绕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的流体流动行为和传质性能展开研究。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揭示分布盘表面和填料内不同粘度流体的流动特性。基于流动研究建立了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传质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发展了分布盘表面液膜流动的三维VOF模拟方法,明确了分布盘表面的典型波型,包括液膜铺展方向的光滑液膜、同心环波纹和螺旋状波纹,以及液膜振动方向的正弦状波纹和脉冲状波纹。发现液膜内部流体层间的相对运动现象,进而揭示不同波型的形成机制。量化了分布盘表面波纹振幅和液膜厚度,并建立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液膜平均厚度关联式。分布盘的过程强化作用体现于:表面波纹可强化液膜内扰动,且液膜厚度减小可缩短扩散距离。2.构建了基于真实填料结构的几何模型,发展填料内持液量的三维Eulerian模拟方法,并采用重量测量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随粘度增大,填料内液体的聚集状态由离散型转变为连续型,液体流线由反向卷曲的弧线型转变为径向发散的直线型。填料持液量和润湿效率与粘度和液量正相关,与转速负相关。填料最大持液量和最大润湿效率分别为0.250和0.416。通过无量纲分析建立了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持液量和润湿效率关联式。基于平推流假设,分析填料内的液体平均停留时间,结果表明低粘度液体的停留时间小于0.5 s,中粘度液体的停留时间介于0.5到5 s之间,高粘度液体的停留时间大于5 s。3.采用高速摄像技术观测和分析填料内液体流动形态和微元特征。发现填料内液体流动呈现液滴流、短线流、连续线流和液膜流四种典型流型,并确立了不同流型转变标准,随着OhP数和ReP·We Pn的增大,填料内液体流型从液滴流向液膜流转变。根据填料内液体的质量守恒,建立了微元特征参数的半经验模型。通过模型和实验对比,明确了填料内液膜等效铺展半径和液膜平均厚度,以及液线数量和液线平均直径。基于无量纲分析,建立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液膜平均厚度和液线平均直径关联式。4.基于流体流动的研究结果,结合经典传质理论,建立了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液相体积传质系数模型,并采用粘性流体脱挥实验验证传质模型。分析填料内不同流型液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量化填料内气液比表面积。采用双膜理论描述分布盘区,表面更新理论描述填料区,建立了适用于中高粘度体系的液相体积传质系数关联式。对于N<800 r/min的有效操作条件,丙酮脱除率的模型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的误差整体处于±20%之内,表明本研究所建传质模型可为旋转填充床在中高粘度体系的应用提供指导。

徐才宝[3](2021)在《基于GST-TT变换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文中研究说明

李凌香[4](2021)在《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从“疾病-症状群表型网络-中药靶标网络-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角度,利用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探索症状群分类方法、有效核心方发现方法和失眠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等研究,以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的科学内涵,为中医药领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研究方法(1)失眠临床实际诊疗数据中有效病例数据判断方法:应用已有的结构化失眠临床诊疗数据,采用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与质量控制方法,对多个医师队列的失眠患者人群特点进行分析与疗效评价,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消除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合并疗法等混杂因素得到了均衡的有效病例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挖掘方法:采用文本挖掘方法对失眠有效病例的刻下症和辨证论治清单进行处理,提取高质量规范化症状谱,再将高频症状导入孔明灯软件进行隐结构分析,探究失眠症状群分类及辨识规则。采用Gephi软件对处方进行社区划分,然后用复杂网络分析软件Liquorice中的层次核心结构网络提取算法挖掘有效核心方药;采用比值比和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判断有效核心方药与症状群的对应情况。(3)失眠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参照UMLS进行相关术语规范,然后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失眠疾病基因、症状基因、中药-化合物-靶标,再导入STRING平台中构建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对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拓扑结构分析,并在DAVID平台对网络模块中的Hub节点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确定其主要的功能特征。并对数据挖掘结果进行初步验证,验证方法有:①症状群-基因、有效核心方药-靶标与失眠西药靶标取交集;②有效核心方药-靶标映射失眠西药作用通路;③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与有效核心方药-靶标网络,二者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3种方式对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进行初步验证。(4)失眠症状群差异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分析具有失眠典型症状群的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差异性表达情况;采用cluster Profiler对差异基因进行KEGG和GO功能富集分析,探索失眠症不同症状群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是否一致,并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的方式进行双重验证。研究结果(1)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分析各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基线特征(性别、失眠症状特点、伴随焦虑与抑郁情况等),结果9个队列共有994例患者,2697诊次数据。失眠患者均呈现出性别的差异,为女性多于男性,多见于脑力劳动群体,文化程度以中、高级居多,多数人居住情况为同住。失眠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问题,日间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按照治疗前后PSQI与SE的改善情况制定疗效评价标准,结果显示医师Ⅰ队列的有效率最高为91.9%,其次是医师H为63.5%、医师F为62.4%和医师D为62.1%,共有500例有效病例与471例无效病例,经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得到了相匹配的340个疗效有效和340个疗效无效的样本亚群。(2)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通过对失眠有效病例的症状群分类和相应有效核心处方的挖掘分析,得到失眠常见的5个症状群及其相应的核心方药:①症状群Ⅰ(反映心脾两虚病机):眩晕、纳少、嗳气、心悸、神疲乏力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芪、当归、白芍、百合、酸枣仁等。②症状群Ⅱ(反映肝郁化火病机):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头重、头痛、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香附、栀子、郁金、黄芩、珍珠母等。③症状群Ⅲ(反映心肾不交病机):眩晕、腰膝酸软、口干、耳鸣等,相应核心方药为百合、知母、首乌藤、酸枣仁等。④症状群Ⅳ(反映血瘀病机):头晕、舌瘀点瘀斑、心悸、不思饮食、噩梦等,相应核心方药为柴胡、生地、当归、赤芍、牛膝等。⑤症状群V(反映痰热病机):口苦、眩晕、胸闷、痰多、舌红、小便黄等,相应核心方药为黄连、青礞石、法半夏、竹茹、枳实等。(3)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通过整合生物医学数据库,构建了含有320个基因的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分子网络模块,相应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60个化合物和932个靶标;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Ⅰ(心脾两虚)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3个、共同通路为95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9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GABA能突触,苯丙氨酸代谢通路,酪氨酸代谢通路。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分子网络模块包含基因430个,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化合物-靶标网络,包含化合物124个,靶标1221个;初步验证结果表明:症状群Ⅱ(肝郁化火)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相同靶标为32个、共同通路10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与失眠西药,共同靶标有16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主要作用于5-羟色胺能突触,亚油酸代谢,色氨酸代谢通路。(4)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共纳入健康对照者22例,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患者21例,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患者11例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分析获得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独有的差异基因为67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水和电解质的跨膜转运、骨骼肌的发育及氨基酸代谢过程等,KEGG通路主要涉及昼夜节律夹带,脂肪与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血小板活化及唾液与胰岛素的分泌调节等。症状群Ⅱ(肝郁化火)独有的差异基因为149个,其GO terms主要涉及细胞分化、性别分化与NOS活性调节等,KEGG主要涉及钙信号通路、昼夜节律、5-羟色胺能突触等通路。(5)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7个。症状群Ⅰ(心脾两虚)-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芪、当归、酸枣仁、白芍等11味中药,包含的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Ⅳ)、阿魏酸(ferulicacid)、枣苷 A(Jujuboside A)、芍药苷(paeoniflorin)等 17 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Ⅰ(心脾两虚)的9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Ⅰ(心脾两虚)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72条。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集与数据挖掘基因集取交集,共有基因为8个。症状群Ⅱ(肝郁化火)-有效核心方药中的黄芩、栀子、酸枣仁、珍珠母、香附等13味中药,包含的黄芩苷(Baicalein)、栀子甙(geniposide)、枣苷A(JujubosideA)、香附酮(Cyperolone)等43种化合物,映射了症状群Ⅱ(肝郁化火)28个差异基因。症状群Ⅱ(肝郁化火)差异基因与数据挖掘基因的Hub节点富集的KEGG通路取交集,共同通路为54条。研究结论本研究突破了传统的证候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思路,借鉴《伤寒论》“方证相应”思想,引入国际通用的症状群概念,采用相对固定和高度概括的症状群,将证候进一步客观化;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式,构建了探索症状群与相应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方法,为开展阐释病-证-治-效(方证相应)科学内涵的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1)基于失眠真实世界临床诊疗数据,严格按照疾病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筛选出有效病例数据,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消除混杂因素,可为分析挖掘医师有效核心处方和症状群的特点提供方法学。(2)症状群分类是实现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隐结构分析法可较好地实现失眠症状群的分类,为症状群的客观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相对成熟的模型和算法。(3)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建立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研究方法,突破了目前中医症状群与基因缺少对应关系的瓶颈,结合临床转录组测序分析相互佐证的方法,证实了失眠症状群与相应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相互关联的研究路径基本可行。(4)本研究初步发现失眠不同的症状群,具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相关分子网络的改变与脏腑的生理病理功能有关,一定程度上能够阐释中医病机的科学内涵;表明以相对固定的症状群及其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结合“病机”指导辨证论治的探索,是“病-证-治-效”相互关联研究思路的进一步深化。

赵守英[5](2021)在《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旨在寻找一种针对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昌乐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的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非急性期)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安慰剂(淀粉片);西医组患者给予苯溴马隆(benzbromarone)、别嘌醇(allopurinol)治疗;中医组患者给予通痹胶囊治疗;中西医组患者联合苯溴马隆、别嘌醇及通痹胶囊治疗。1个疗程为4周,四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患者的肘部静脉血5ml,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uric acid,UA)、肌酐(creatinine,Cr)、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采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采用全自动红细胞沉降率检测仪检测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夹心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 VCAM-1)水平;应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IL-8、TNF-α和s VCAM-1m RNA表达水平。对比4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肤色、关节皮温、关节功能、受累关节、乏力、头痛、食欲)评分及上述检测指标的差异情况,分析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血尿酸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同时对比各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肤色、关节皮温、关节功能、受累关节、头痛、乏力、食欲评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且相对于中医组和西医组而言,中西医组的这些指标降低的更明显,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血尿酸、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相对于中医组和西医组而言,中西医组的这些指标降低的更显着(P<0.01)。(3)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水平:治疗后:中医组、西医组、中西医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s VCAM-1水平及其m RNA表达量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且相对于中医组和西医组而言,中西医组的这些指标降低的更显着(P<0.01)。(4)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IL-6、IL-8、TNF-α、s VCAM-1与血UA之间均有相关性(P<0.01),并且均呈现正相关趋势。(5)肝肾功能及不良反应:治疗后:对照组、中医组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西医组、中西医组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尤其是西医组升高较明显(P<0.05)。结论:(1)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通痹胶囊治疗或西药治疗。(2)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可降低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s VCAM-1水平及其基因表达量,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3)单纯通痹胶囊治疗或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对患者肝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陈琴[6](2021)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RP)是肛肠科的少见良性病,古代中医称“脱肛”。中医固脱疗法是其重要的治疗方式,具有疗效好、操作简单、痛苦小等优势。消痔灵是固脱剂的代表药物。本课题组长期采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消痔灵注射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并成为治疗的难点。针对复发这一难题,本课题组曾探索性将双层四步注射(简称“双层四步”)改进为直肠周围间隙八步注射(简称“单层八步”),经过前期病例系列的观察,发现消痔灵单层八步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复发。因未与双层四步注射进行对比研究,其结果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同时,单靠改进注射方式以减少复发,并不足以解决问题。根据我们的经验,影响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因素较多,但还没有一个量化工具对复发进行准确预测。因此,后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找出影响复发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对复发概率进行量化评估,以便对高复发人群提前进行重点干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注射方式作为影响复发的可能因素之一,还需进行深入探讨,即比较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的近远期疗效,进一步分析不同注射方式对治愈率、复发等方面的影响程度,以提供循证医学证据。相对于临床研究,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落后,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阐明。作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整合药理学从分子、细胞、组织等多个层面上,解析了中药复方的分子生物网络和药理效应。将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阐释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中,以探索其作用的关键靶点和效应途径。研究目的1.探讨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建立临床预测模型,客观评估其复发概率,重点加强对高复发人群的及时干预,提供个体化诊治方案以减少复发。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作为复发影响因素之一的不同注射方式(单层八步与双层四步)的近期疗效和远期复发率,并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的混杂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3.采用整合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潜在作用机制,为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注射方式10个潜在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采用IBM 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整个队列150例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对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的特征进行一般描述。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整个队列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分析。采用两种方法筛选影响因素,分别为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法,以及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确定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其中分类变量采用R3.6.3软件包survminer,绘制两组生存曲线(Kaplan-Meier法),判断曲线有无交叉,生存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survival软件包。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比较,以P<0.05认为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对于连续变量,利用Schoenfeld残差法判断有无线性相关。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筛选出的复发影响因素,分别建立预测模型,其预测复发的能力差异经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价比较,选择预测能力较好的模型,进一步采用R3.6.3软件的foreign包、survival包、rms包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预测模型,模型的校准度采用校准曲线检验。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以2009.1.1-2019.12.31期间行消痔灵注射的直肠脱垂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根据诊断、纳排标准,最终入选150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病程、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是否合并小肠脱垂、术前症状总积分,消痔灵的浓度比例(1:1、2:1)及用量,并计算原液总量。记录术后并发症(尿潴留、便秘、腹泻)和不良事件(小腹坠痛、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及坏死、前列腺炎)情况。收集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随访数据。将队列分为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两组。两组间混杂因素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加以平衡,卡钳值设为0.2,PSM分析通过IBM SPSS 24.0统计软件的PSM扩展程序实现。最终按1:1匹配后的病例进行比较。近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术后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次要观察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处理及转归。远期疗效指标中,主要比较两组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次要观察复发后脱垂长度、伴随症状及治疗情况。数据分析采用IBM SPSS 26.0软件,均为双侧假设检验,其中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认为统计学上有差异。计量资料分正态分布和非正态分布两种情况:前者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后者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Wilcoxon秩和检验被用于组间比较。频数/百分率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构成比,其比较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采用GraphPad Prism 8.0绘制PSM前后脱垂长度的小提琴图。利用R3.6.3软件的survminer包绘制两组的生存曲线,survival包对生存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水平。检验效能利用PASS 15.0.1软件计算。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基于TCMIP V2.0(整合药理学平台)以预测消痔灵和直肠脱垂的靶标,然后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GO基因功能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建立“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1.1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随访过程中,累计死亡4例,累计失访35例(第二次和第三次随访后的失访累计例数)。复发79例(52.7%),未复发71例(47.3%)。150例患者的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6.5-73.5))。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3%、87.3%、80.3%、68.2%、55.1%、38.9%、22.1%。1.2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入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7岁(28.75-68.25岁)。包括81例男性,69例女性,男女比例1.17:1。体质指数为23.66±3.54。10年以下的病程占57.3%,10-50年病程占40%,50年以上病程占2.7%。脱垂长度在6 cm以下者占62.7%。圆柱形脱垂形状最多见,占64.7%。以Ⅱ型Ⅰ度、Ⅱ型Ⅱ度脱垂占比更高(70%)。约一半的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肛门括约肌无收缩力的患者占16%。伴随小肠脱垂的患者比例稍高,占52%。消痔灵原液低剂量与中高剂量所占比例各约一半。行单层八步注射84例,双层四步注射66例。1.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与未复发组相比,复发组患者中老年居多,合并小肠脱垂者占多数,采用双层四步注射占比更大,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大多数患者病程在10年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组性别、体质指数、脱垂长度、脱垂形状、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及女性患者分娩与未分娩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筛选危险因素并建立复发预测模型1.4.1 Cox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在单因素分析中,把影响因素(P≤0.1)纳入Cox多因素中,以输入法的方式分析,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P=0.000<0.01),肛门括约肌无力(X2,P=0.032<0.05),小肠脱垂(X3,P=0.018<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4,P=0.016<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1.344*X1+0.730*X2+0.610*X3-0.592*X4)。1.4.2 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结局变量为注射后是否复发,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经筛选并符合Cox比例风险假定检验,最终如下:分型分度之Ⅱ型Ⅱ度(X],β=0.763,P=0.069>0.05)、分型分度之Ⅱ型Ⅲ度(X1,β=1.278,P=0.001<0.01),肛门括约肌功能减弱(X2,β=0.558,P=0.054>0.05),肛门括约肌无力(X2,β=0.703,P=0.037<0.05),小肠脱垂(X3,P=0.010<0.05),脱垂长度(X4,P=0.158>0.05),年龄(X5,P=0.027<0.05),注射方式(单层八步,X6,P=0.009<0.05)。建立的预测模型为:h(t,X)=h0(t)exp(0.763/1.278*X1+0.558/0.703*X2+0.648*X3+0.058*X4+0.012*X5-0.675*X6)1.5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根据Time-dependent ROC曲线下面积AUC(t)显示,与Cox单、多因素筛选法(4个危险因素)相比,随机生存森林筛选法(6个危险因素)建立的Cox预测模型,在术后每个随访节点的AUC值均高于前者,其均值也大于前者(0.803 versus 0.773)。1.6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可视化呈现由随机生存森林方法筛选的危险因素所建立的预测模型。1.7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由校准曲线可知,列线图预测模型在注射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的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2.1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情况PSM前,两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形状、小肠脱垂及术前症状总积分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但两组脱垂长度差异则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脱垂长度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需采取PSM法平衡两组间的这一差异。2.2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情况PSM后,单层八步组中有35例未能匹配,双层四步组中有17例未能匹配,均被排除,最终两组均纳入49例,组间达到平衡并具有可比性。2.3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近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术后,两组间第1、3、7、15天的症状总积分比较中,在术后第1天,其差异并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术后第3、7、15天,单层八步组症状总积分均低于双层四步组,脱垂症状改善更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等级均为轻度。单层八步组共发生3例(6.1%),其中1例尿潴留,1例便秘。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2.2%),其中2例尿潴留,3例便秘,1例腹泻。两组间的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总发生率具有差异(P<0.05)。单层八步组共发生14例(28.6%),包括小腹坠痛8例,肛门坠胀3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1例,血压、心率下降1例,无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和前列腺炎发生。双层四步组共发生6例(16.3%),包括小腹坠痛1例,肛门坠胀1例,发热1例,肛门出血2例,直肠粘膜溃疡1例,无前列腺炎及血压、心率下降发生。其中,单层八步组发生小腹坠痛明显多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肛门坠胀,发热,肛门出血,直肠粘膜溃疡、坏死,前列腺炎,血压、心率下降的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出现不明原因血压、心率下降1例,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正常,未遗留后遗症。双层四步组出现1例便血后,肠壁柱状坏死形成窦道,经保守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4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远期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总复发率为51.0%(25/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60月(95%CI(45.2-74.8))。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9%、91.8%、87.6%、73.4%、58.2%、31.0%。双层四步组的总复发率为65.3%(32/49)。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为24月(95%CI(11.4-36.6))。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8%、79.6%、66.7%、49.4%、38.4%、25.8%。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P=0.152)。单层八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高于双层四步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60月VS 24月)。单层八步组复发25例,其中13例男性、12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5岁,60岁以上者10例,病程10年以上者13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双层四步组复发32例,其中16例男性、16例女性,最大年龄为89岁,最小17岁,60岁以上者有13例,病程10年以上者有18例,合并小肠脱垂者16例。两组复发患者脱垂长度的比较,单层八步组短于双层四步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生的肛门坠胀、肛门失禁和便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层八步组有13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8例再次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经肛直肠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1例行肛门环缩术联合外括约肌折叠术。双层四步组有11例复发后继续来本院治疗,其中1例再次行双层四步注射,4例行单层八步注射,1例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1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开腹),2例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1例行单层八步注射联合自动痔疮套扎术。1例第二次行单层八步注射后再次复发,第三次予行直肠脱垂悬吊术(腹腔镜)。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TCMIP V2.0,设置药物相似性阈值≥0.6,去除重复靶标后,共获得消痔灵有效成分鞣酸的304个药物靶标,直肠脱垂靶标55个,构建核心靶标网络,筛选出6个药物作用的关键靶标(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所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细胞周期阻滞、转录正调控DNA模板、蛋白质磷酸化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获得的信号通路有6条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别为 RIP-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 via ZBP1、TRAF6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TAK1 activates NF-κB by phosphorylation and activation of IKKs complex、NF-κB is activated and signals survival、Activation of NF-kappaB in B cells、FCERI mediated NF-κB activation。研究结论1.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筛选出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临床预测模型。以是否复发作为结局变量,并考虑未复发时间与复发结局的关系,采用两种方法:Cox单因素、多因素法和随机生存森林法,筛选复发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由后者所建立的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复发的预测性能更好。进一步构建了注射术后3月、6月、1年、2年、3年、5年、10年复发概率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年龄、分型分度、肛门括约肌功能、脱垂长度、小肠脱垂得分越高,则术后复发的概率越大。采用单层八步注射的复发概率低于双层四步注射。利用校准曲线验证后,显示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复发概率与实际复发概率基本一致。今后需不断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影响因素(如影像学、组学等)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的预测模型,并利用外部队列数据验证,以便实际运用于临床,提高医师临床决策能力。2.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单层八步组的近期治愈率高于双层四步组,术后第3、7、15天症状总积分低于后者,脱垂症状改善更好。两组的近期总有效率相当,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远期疗效中,两组总复发率无差异,单层八步组比双层四步组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更高,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更长,复发患者的脱垂长度更短。可推荐将单层八步注射作为注射疗法的首选术式。3.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通过整合药理学研究,获得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关键作用靶点有NFKB2、IKBKB、CHUK、NFKB1、NFKBIA、AKT1,参与的信号通路中,与6条NF-κB信号通路相关,推测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是消痔灵注射产生作用的重要环节。这为今后体内外实验验证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少英[7](2021)在《复合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工艺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BM(Tunnel Boring Machine)刀圈作为盾构机的“尖刀利器”,广泛应用于铁路、管线和国防等硬岩隧道工程。在隧道施工过程中,TBM刀圈的消耗费用占施工总成本的10%~20%。目前,国产TBM刀圈在质量和价格方面不具备竞争优势,这使得国外TBM刀圈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并且国外刀圈生产工艺严格保密。国产TBM刀圈的传统生产工艺为:冶炼-铸锭-锻造-轧环-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成品,该工艺生产流程长、材料利用率低。因此,在保证TBM刀圈耐磨性的前提下,开发一种低成本TBM刀圈生产工艺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利用超重力技术将钢液直接浇铸成刀圈,以缩短TBM刀圈的生产流程、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隧道工程的施工成本。基于此,形成了有衬电渣低氧冶炼-复合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刀圈的生产工艺。利用离子-分子共存理论和渣-钢界面反应实验研究了有衬电渣超低氧冶炼渣系成分;在超重力场下进行了近终形电渣浇铸刀圈的实验,研究了超重力场转速参数对刀圈凝固组织、氧化物夹杂及液析碳化物的影响机理;结合磨粒磨损以及冲击磨损试验,确定了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的最佳工艺参数。钢中超低氧含量是决定刀圈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了有衬电渣冶炼渣系成分及冶炼过程中渣中FeO含量对刀圈钢中氧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炉渣碱度(%CaO/%SiO2)和FeO含量是影响刀圈钢中超低氧含量达标的重要因素,渣中其它组元成分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不大。增大炉渣碱度有利于降低钢中氧含量,但是当碱度大于2.0时,其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不大。在不同碱度条件下,分析了 FeO含量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碱度一定时,钢中氧含量随FeO含量的降低而降低;但当碱度和FeO含量同时变化时,钢中氧含量受碱度和FeO含量共同影响。设计了转速为500 r·min-1的恒定超重力场、500 r·min-1+600 r·min-1+750 r·min-1 的三个转速复合超重力场和 500 r·min-1+600 r.min-1+750 r.min-1+850 r.min-1+950 r·min-1的五个转速复合超重力场,研究了不同超重力场下电渣浇铸TBM刀圈凝固组织的细化机理,探明了超重力场转速对二次枝晶间距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重力场转速的增加有助于减小二次枝晶间距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与恒定转速的超重力场电渣浇铸刀圈相比,转速逐级增加的复合超重力场电渣浇铸刀圈的凝固组织较为细小,其中,五个转速的复合超重力场对凝固组织的细化效果最好,其二次枝晶间距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可减小30%~40%。研究了超重力场电渣浇铸刀圈中氧化物夹杂和液析碳化物的分布规律,分析了超重力场旋转速度对刀圈中氧化物夹杂和液析碳化物尺寸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刀圈中氧化物夹杂的去除受超重力作用下氧化物夹杂在钢液中运动状态的影响。在本文研究的转速范围内,500 r·min-1+600 r·min-1+750 r·min-1的三个转速的复合超重力场中氧化物夹杂的去除效果最好。根据实验统计结果分析可知,超重力场中旋转速度的提高有利于减小液析碳化物的粒径。基于液析碳化物的生成热力学模型和长大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提高超重力场的旋转速度有利于减小枝晶间元素的偏析比,增大液析碳化物的生成固相率,减小液析碳化物的生长粒径。结合磨粒磨损和冲击磨损试验,确定了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的最佳转速参数。结果显示,三个转速的复合超重力场浇铸刀圈的耐磨性能最佳,在此工艺参数下所生产的刀圈已应用于广西南宁、浙江杭州、新疆等地下建设工程,其耐磨性优于传统工艺生产的刀圈。工程应用效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三个转速复合超重力场电渣浇铸TBM刀圈工艺具有可行性,且该研究成果已成功通过中国金属学会项目科技成果评价。

王永红[8](2021)在《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需要获得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才能取得“教”和“学”的最佳效果。老师需要通过课堂互动、作业、测试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在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方法、作业布置上作出调整,而学生也需要从老师给予的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进。本文以有效教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以及信息反馈理论为基础,结合前人理论研究,应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研究方法,就高一物理教学中师生之间信息反馈的时效性进行研究。重点选取了课后作业批改环节,对学生的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练习册的批阅方式、发放时间间隔做了调查,发现存在作业设计不合理、形式单一、批改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如果课后作业能及时反馈,是否有可能改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率,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衡量及时反馈策略有效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高一物理学业成绩,二是学生对待高中物理的情感态度。本次研究选取了西安市某省中学的两个一类班、两个二类班进行实验,将两个一类班和两个二类班学生的中考物理成绩作为前测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对物理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符合实验要求。实验期间进行了变量控制,让作业发放的时效性成为唯一变量,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将月考和期中考试的物理成绩作为后测数据来进行实验分析。将所得数据用SPSS Statistic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二类班实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而一类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异。结合本次实验结果,本文提出了适应高一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策略,包括课前摸底、课堂互动、课后作业批改方面的反馈策略。及时反馈策略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高一新生适应阶段的物理学习成绩,也充实了及时反馈策略在物理学科的有效性研究。

王磊[9](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刘俊亮[10](2021)在《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指碰撞时两核足够接近以至于炮弹离子和靶原子的K或L壳层轨道相互贯穿的一类碰撞。此时,碰撞前后体系总动能的变化(即Q值)和反冲离子获得的动能都比较大(甚至高达ke V量级),是一种“剧烈”的深度非弹性碰撞过程。然而,当前的相关实验研究仍限于传统的散射离子、反冲离子能谱及角分布测量,或二者的符合测量,难以高效的获得更精细的物理信息。本工作针对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过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FRIMS)技术。为了将能量为ke V量级的快反冲离子从巨量的远距离碰撞事件中挑选出来,FRIMS采用了电场方向与入射束流有一定夹角的电场布局。我们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模拟工作分析了由反冲离子的飞行时间和落点位置测量误差引起的重建误差,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几何结构和布局。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第一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研制期间主要工作包括谱仪电场的仿真优化、Φ36定时探测器的研制、基于交叉像素块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和基于双层条形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工作。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对谱仪的入射束流准直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对实验终端进行了升级改造。之后进行了两次测试实验,实验中观测到了快反冲离子,但是由于存在大量的背景噪声,导致散射离子和反冲离子的随机符合率明显高于真实计数。我们重新优化了谱仪的结构以提高谱仪内部的真空度,进而降低本底噪声。同时为了减小符合测量的开窗时间,重新研制了一套基于金属条形阳极的Φ106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目前,改进的装置正在测试中,将于近期开展新一轮的测试实验。本工作还开展了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的初步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正则分布的产生氢原子中电子初态的新方法;并以此计算了质子与氢原子碰撞过程的电离截面和电子俘获截面,得到的结果与其它计算方法以及实验结果都符合的较好,下一步将扩展到多电子的原子。此外,为了得到更接近量子力学结果的电子初态分布,我们采纳J.P.Dahl等人的方法分别利用Wigner相空间分布和Husimi相空间分布抽样得到了基态氢原子中束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分布,并研究了两个分布的含时演化情况。

二、关于一类超重积分的计算格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一类超重积分的计算格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的流行与危害
2 医学减重干预方法
    2.1 限能量膳食
    2.2 高蛋白膳食
    2.3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2.4间歇性能量限制
    2.5 低血糖指数饮食
    2.6 多种饮食模式
        2.6.1 终止高血压饮食
        2.6.2 地中海饮食
    2.7 代餐食品减重
    2.8 生物节律与减重
    2.9 微量营养素
    2.1 0 肠道微生态
    2.11医学营养减重与教育营养教育
    2.12医学营养减重与行为辅导
    2.13医学营养减重与药物治疗
    2.14减重与代谢手术相关的营养问题
    2.15医学减重后的体重维持
    2.16精准营养与医学减重
    2.17运动与医学营养减重
    2.18心理治疗与医学营养减重
    2.19医学营养减重与保健成分
        2.19.1鱼油
        2.19.2 MCT
        2.19.3左旋肉碱
        2.19.4 RS
    2.20医学营养减重与饮料
        2.20.1咖啡与医学营养减重
        2.20.2甜味剂与医学营养减重
3 特殊人群部分
    3.1 重度肥胖者的医学营养减重
    3.2 围孕期管理与医学营养减重
    3.3 儿童和青少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4 老年肥胖者与医学营养减重
    3.5 PCOS与医学营养减重
    3.6 糖尿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7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医学营养减重
    3.8 痛风与医学营养减重

(2)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流体流动与传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化工高粘体系装备概述
        1.2.1 固定床反应器
        1.2.2 板式塔
        1.2.3 搅拌釜反应器
        1.2.4 旋转泡沫搅拌器
        1.2.5 旋转圆盘反应器
    1.3 旋转填充床概述
        1.3.1 旋转填充床基本结构与原理
        1.3.2 旋转填充床在中高粘度领域的应用
    1.4 旋转填充床内流体流动研究进展
        1.4.1 流体流动形态
        1.4.2 持液量
        1.4.3 停留时间
        1.4.4 液滴直径
        1.4.5 液膜厚度
    1.5 旋转填充床内气液传质研究进展
        1.5.1 旋转填充床传质实验研究
        1.5.2 旋转填充床传质模型研究
    1.6 旋转填充床内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
        1.6.1 气/液相单相流动模拟
        1.6.2 气液两相流动模拟
        1.6.3 传质过程模拟
    1.7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
        1.7.1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7.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圆盘表面液膜流动研究
    2.1 引言
    2.2 数值模拟
        2.2.1 数学模型
        2.2.2 几何模型和网格
        2.2.3 求解策略
    2.3 实验装置与流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分布盘表面的液膜波纹特征
        2.4.2 分布盘表面的液膜厚度特征
        2.4.3 分布盘过程强化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填料持液量和润湿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数值模拟
        3.2.1 数学模型
        3.2.2 几何模型和网格
        3.2.3 边界条件和求解策略
        3.2.4 实验验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填料内液相分布和流线
        3.3.2 填料持液量和液体平均停留时间
        3.3.3 填料内液体润湿行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填料内液体流型和微元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置
        4.2.1 实验流程
        4.2.2 实验仪器及参数
        4.2.3 实验方案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填料内典型液体流动形态
        4.3.2 填料内流型转变规律及标准
        4.3.3 微元特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传质模型构建与验证
    5.1 引言
    5.2 传质模型构建
        5.2.1 分布盘区传质模型
        5.2.2 填料区传质模型
        5.2.3 挥发分在溶液中扩散系数模型
    5.3 挥发分脱除实验
        5.3.1 实验流程
        5.3.2 实验设备
        5.3.3 实验步骤
        5.3.4 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填料内气液比表面积
        5.4.2 填料内不同流型液体体积占比
        5.4.3 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液相体积传质系数
        5.4.4 挥发分脱除效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一 症状群国内外研究概况
    1 症状群的定义与内涵
    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2.1 症状群的识别方法
        2.2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方法
        2.3 症状群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内容和热点
    3 症状群理论在中西医各领域的运用
    4 症状群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文献综述二 失眠表型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1 表型的定义与分类
    2 失眠表型的评估方法
    3 失眠表型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研究分析
        3.1 失眠表型与基因及基因多态性
        3.2 失眠表型与其他疾病的遗传相关性
        3.3 失眠表型与脑组织不同区域结构
        3.4 失眠表型与表观遗传学
    4 失眠表型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研究分析
        4.1 失眠表型与压力、应激、倒班的关系
        4.2 失眠表型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5 失眠表型与药物疗效、安全性的研究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多个医师队列失眠患者人群特点分析与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处理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指标
        2.4 疗效评价方法
    3 研究质量控制及伦理设计
    4 统计分析方法
    5 结果
        5.1 各医师队列概述
        5.2 各医师队列基线病例数与就诊诊次分布情况
        5.3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人口学信息
        5.4 各医师队列患者基线失眠情况
        5.5 各医师队列疗效分布情况
        5.6 倾向性评分匹配均衡样本
研究内容二 失眠症状群分类与有效核心方药发现研究
    1 症状群分类方法研究
        1.1 资料来源
        1.2 症状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果
    2 有效核心方药发现方法研究
        2.1 资料来源
        2.2 中药类数据处理与核查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结果
研究内容三 失眠症状群-有效核心方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发现研究
    1 资料来源
    2 方法
        2.1 失眠疾病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2 症状群-分子网络模块的构建
        2.3 有效核心方-中药-化合物-靶标网络模块的构建
        2.4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初步验证方法
    3 结果
        3.1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的中英文术语UMLS对应情况
        3.2 失眠疾病与症状群相关的基因集
        3.3 失眠疾病-基因网络模块
        3.4 失眠-症状群-基因网络模块
        3.5 有效核心方-化合物-靶标分子网络模块
        3.6 症状群-有效核心方药分子网络关联机制初步验证结果
研究内容四 失眠症状群小样本健康对照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健康对照组的纳入标准
        1.6 健康对照组的排除标准
        1.7 失眠患者症状群的判断标准
    2 方法
        2.1 样本量设计
        2.2 样本采集和保存
        2.3 转录组测序分析
        2.4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相互佐证分析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伦理设计
    3 结果
        3.1 样本人口学信息与症状分布特点
        3.2 RNA质检结果
        3.3 测序序列数据的质量控制
        3.4 样本基因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3.5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3.6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3.7 症状群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8 症状群独有差异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9 转录组测序分析与网络药理学数据挖掘结果相互佐证
讨论
    1 多个医师队列诊治失眠的临床数据作为资料来源的合理性分析
    2 以“症状群”结合“病机”进行辨证论治的可行性分析
        2.1 病、证、证候与症状群的关系
        2.2 症状群对辨证论治体系的启示
        2.3 症状群是辨证论治思想“升阶降维”的体现
        2.4 症状群是传统“方证相应”思想的延续
        2.5 特异性症状与非特异性症状对于辨证论治的作用分析
    3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的关键环节
        3.1 症状群挖掘分析方法的选择
        3.2 症状群与有效核心方药的对应关系分析
        3.3 中医症状群-基因关联关系的确定
        3.4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中医病机内涵诠释
        3.5 症状群-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的验证
    4 探索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的新变革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5)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剔除标准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 主要仪器设备
        2.2 主要试剂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3.1 试验方法
        3.2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各组治疗前后主要症候评分变化情况
    2 各组治疗前后血UA、WBC、ESR变化情况
    3 各组治疗前后血清IL-6、IL-8、TNF-α和sVCAM-1水平变化情况
    4 各组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6、IL-8、TNF-α和sVCAM-1mRNA表达变化情况
    5 患者血清IL-6、IL-8、TNF-α和sVCAM-1水平与血U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6 各组疗效比较情况
    7 各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8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痛风性关节炎的免疫学机制
    2 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
    3 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及临床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昌乐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件
知情同意书
致谢

(6)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历史源流及发展概况
        1 肛肠疾病注射疗法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2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历史源流
        3 直肠脱垂注射疗法的发展概况
        3.1 国外发展概况
        3.2 国内发展概况
        3.3 注射疗法联合其他术式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消痔灵注射液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1 消痔灵的作用机理研究
        2 五倍子的药理作用研究
        2.1 收敛作用
        2.2 抗菌
        2.3 抗病毒
        2.4 抗氧化
        2.5 抗癌
        3 明矾的药理作用研究
        3.1 抗菌及抗病毒
        3.2 抗癌
        3.3 收敛作用
        3.4 毒性和安全性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和处理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2 随机对照文献的相关情况
        2.3 临床疗效观察类文献的的相关情况
    3 讨论
    4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资料收集及数据录入
        1.6 伦理审查
        1.7 随访内容
        1.8 统计方法
        1.9 技术路线
    2 研究结果
        2.1 随访结果及总体生存分析
        2.2 整个队列的临床基线特征分析
        2.3 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比较
    3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与赋值
    4 复发影响因素的变量筛选方法
        4.1 Cox回归变量筛选
        4.2 随机生存森林变量筛选
    5 Cox比例风险假定的检验
        5.1 分类变量的PH假定检验
        5.2 连续变量的PH假定检验
    6 复发风险的预测模型建立
        6.1 模型一: Cox回归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6.2 模型二: 随机森林筛选变量后的预测模型
    7 两种复发预测模型性能评价
    8 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
    9 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校准度
    10 讨论
        10.1 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0.2 影响因素筛选方法
        10.3 预测模型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10.4 列线图的建立及校准曲线的验证
    11 研究的局限性
        11.1 样本量的问题
        11.2 失访的问题
        11.3 预测模型的校准度问题
    12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消痔灵单层八步和双层四步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疗效比较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同第三部分研究
        1.2 诊断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3 纳入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4 排除标准: 同第三部分研究
        1.5 伦理审查: 同第三部分研究
        1.6 技术路线
    2 资料收集
        2.1 人口学资料
        2.2 病情资料
        2.3 治疗情况
        2.4 并发症
        2.5 不良事件
        2.6 随访资料
    3 治疗方案
        3.1 注射方法及步骤
        3.2 观察项目
    4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5 统计学处理
    6 近期疗效比较
        6.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前基线资料比较
        6.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基线资料比较
        6.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6.4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术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6.5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6.6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7 远期疗效比较
        7.1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总复发率、累积无复发生存率及无复发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7.2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7.3 单层八步组与双层四步组PSM后复发患者的治疗情况
    8 典型病例
        8.1 单层八步组典型病例
        8.2 双层四步组典型病例
    9 讨论
        9.1 真实世界研究
        9.2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
        9.3 近期疗效分析
        9.4 关于在直肠前壁注射消痔灵的安全性探讨
        9.5 远期疗效分析
        9.6 样本量的问题
    10 研究的局限性
    11 小结及展望
    临床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基于整合药理学探讨消痔灵固脱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消痔灵的有效化学成分来源及靶标收集
        1.2 直肠脱垂疾病候选靶标收集
        1.3 蛋白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1.4 GO基因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1.5 构建“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2 研究结果
        2.1 消痔灵的潜在靶标
        2.2 直肠脱垂靶标
        2.3 核心靶标网络构建
        2.4 GO基因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结果
        2.5 “药物-化学成分-核心靶标-关键通路-疾病”的多维网络图
    3 讨论
        3.1 整合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3.2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的作用机制探讨
        3.3 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动物模型选择的理论探索
        3.4 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Wexner便秘评分量表
附录三: Wexner肛门失禁评分表
附件

(7)复合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工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TBM刀圈的概述
        2.1.1 国内外TBM刀圈材料的发展现状
        2.1.2 TBM刀圈常见的生产工艺
        2.1.3 TBM刀圈常见的失效形式
        2.1.4 影响刀圈耐磨性的因素
    2.2 H13刀圈凝固组织控制
        2.2.1 凝固组织的细化
        2.2.2 液析碳化物的控制方法
    2.3 超重力技术
        2.3.1 超重力技术简介
        2.3.2 超重力技术的应用范围
        2.3.3 超重力场电渣浇铸技术的优点
    2.4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2.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4.2 研究内容
        2.4.3 创新点
3 渣系组元对H13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1 实验设备
    3.2 实验材料的制备
    3.3 实验过程与方法
    3.4 钢中氧含量的热力学计算
    3.5 CaF_2-MgO-Al_2O_3-CaO-SiO_2渣系中组元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5.1 渣中氧化镁含量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5.2 碱度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5.3 渣中氧化铝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5.4 渣中氟化钙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3.6 [Si]-[O]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3.6.1 以[Si]、[O]在钢液中的传质为限制性环节
        3.6.2 以混合传质为限制性环节
        3.6.3 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3.7 超重力场电渣浇铸实验渣系的确定
    3.8 本章小结
4 有衬电渣冶炼过程中渣中FeO含量的控制
    4.1 实验内容及设备
    4.2 FeO对钢中平衡氧含量的影响
        4.2.1 渣中FeO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4.2.2 炉渣碱度和FeO含量对钢中氧含量的影响
    4.3 [Fe]-[O]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4.3.1 以[Fe]、[O]在钢液中的传质为限制性环节
        4.3.2 以混合传质为限制性环节
        4.3.3 [Fe]-[O]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的确定
    4.4 FeO对脱氧速率的影响
        4.4.1 渣-金界面元素分布
        4.4.2 动力学实验的验证
        4.4.3 工业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超重力场电渣浇铸TBM刀圈凝固组织演变规律
    5.1 实验材料及设备
    5.2 实验过程与方法
    5.3 超重力场电渣浇铸TBM刀圈的低倍组织
    5.4 超重力场电渣浇铸TBM刀圈的显微组织
        5.4.1 超重力对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5.4.2 超重力对二次枝晶间距的影响
        5.4.3 二次枝晶间距的综合细化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超重力场电渣浇铸TBM刀圈中氧化物夹杂分布规律
    6.1 实验内容及设备
    6.2 氧化物的形貌类型
    6.3 超重力场电渣浇铸刀圈中氧化物夹杂的尺寸分布
        6.3.1 刀圈中氧化物夹杂分析位置的确定
        6.3.2 刀圈中氧化物夹杂粒径及数量统计
    6.4 超重力对氧化物夹杂分布的影响机理
        6.4.1 氧化物夹杂的理论生成温度
        6.4.2 氧化物夹杂在钢液中的运动状态
    6.5 本章小结
7 超重力场转速对液析碳化物分布的影响
    7.1 实验内容及设备
    7.2 碳化物的形貌类型
    7.3 超重力对液析碳化物尺寸分布的影响
    7.4 超重力对液析碳化物生成和长大的影响机理
        7.4.1 超重力对碳化物生成时机的影响
        7.4.2 超重力对液析碳化物长大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耐磨性比较
    8.1 刀圈耐磨性实验研究
        8.1.1 磨损试样的制备
        8.1.2 磨粒磨损条件下的磨损量比较
        8.1.3 冲击磨损条件下的磨损量比较
    8.2 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的工程应用
        8.2.1 南宁市某地铁工程
        8.2.2 新疆某输水工程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高考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1.3 实践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概念界定
        1.3.1 反馈和教学反馈
        1.3.2 及时反馈和及时反馈策略
        1.3.3 有效教学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1.4 理论基础
        1.4.1 教育学理论
        1.4.2 心理学理论
        1.4.3 有效教学理论
        1.4.4 信息反馈理论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理教学的及时反馈现状
    2.1 学生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问卷的编制
        2.1.3 调查途径
        2.1.4 调查结果
    2.2 教师视角的教学反馈现状
        2.2.1 调查对象
        2.2.2 调查材料
        2.2.3 调查方法
        2.2.4 调查结果
    2.3 师生访谈
        2.3.1 教师访谈汇总
        2.3.2 学生访谈汇总
    2.4 及时反馈现状总结
        2.4.1 书面作业价值体现不充分
        2.4.2 反馈不及时
        2.4.3 反馈的信息量不足
第三章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
    3.1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出发点
        3.1.1 高一物理的学科特征
        3.1.2 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
    3.2 高一物理教学及时反馈策略的内容
        3.2.1 课前了解学情,教师获取及时反馈
        3.2.2 课堂教学互动,师生双向反馈
        3.2.3 课后作业布置,及时批改发放
    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及时反馈
        3.3.1 基于网络平台的作业布置
        3.3.2 基于现代技术的课堂互动
        3.3.3 基于现代科技的作业批改
第四章 及时反馈策略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方案
        4.1.2 检测材料
        4.1.3 实验假设
        4.1.4 实验目的
        4.1.5 实验方法
    4.2 实验过程及数据分析
        4.2.1 实验前测
        4.2.2 实验实施过程
        4.2.3 实验后测
    4.3 实验期间的案例记录
    4.4 及时反馈策略在作业批改环节有效教学的结果
        4.4.1 实验结果分析
        4.4.2 及时反馈策略对提高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
        4.4.3 及时反馈策略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
        4.4.4 作业批改中实施及时反馈策略的反思
第五章 反思和展望
    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高一物理教学反馈学生问卷调查表
    附录 B:高一物理教学反馈老师问卷调查表
    附录 C:师生访谈提纲
    附录 D:月考测试试卷
    附录 E:四个班级的作业收交记录
致谢

(9)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2.1.4 文献述评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3.1.1 因素筛选方法
        3.1.2 研究过程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3.2 因素界定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因素结构分析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4.3.1 问卷题目类型
        4.3.2 问卷设计原则
        4.3.3 问卷题目设计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4.4.1 预调研
        4.4.2 正式调研
        4.4.3 结果分析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离子与原子碰撞中的探测技术简介
        1.2.1 静电能谱分析
        1.2.2 符合测量技术
        1.2.3 反冲离子动量谱学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的设计原理
    2.1 FRIMS的设计原理
    2.2 反冲离子动量的重建精度
    2.3 Q值的重建精度
    2.4 反冲离子的电荷态和反应道的鉴别
第三章 第一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研制
    3.1 FRIMS-V1 的基本构成
    3.2 谱仪电场的均匀性
    3.3 Φ36 定时探测器的研制
    3.4 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
    3.5 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改进
    3.6 测试实验
第四章 第二版快反冲离子动量谱仪的研制
    4.1 谱仪的改进方案:FRIMS-V2.1
    4.2 实验终端束线的升级改造
    4.3 FRIMS的实际反演过程
    4.4 测试实验
    4.5 FRIMS-V2 的改进方案:FRIMS-V2.2
        4.5.1 谱仪电场结构的改进
        4.5.2 新版Φ106 二维位置灵敏探测器的研制
第五章 FRIMS的其他设计方案
    5.1 设计方案3:FRIMS-V3
    5.2 设计方案4:FRIMS-V4
    5.3 设计方案5:FRIMS-V5
第六章 经典轨道蒙特卡罗模拟的初步进展
    6.1 CTMC新的实现方法
    6.2 基于Wigner相空间分布的电子初态产生方法
    6.3 基于Husimi相空间分布的电子初态产生方法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反冲角与散射角和反冲离子与电极平面夹角的关系
附录 Ⅱ离子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多体动力学公式推导
附录 Ⅲ本工作编写的FRIMS反演批处理程序
附录 Ⅳ本工作编写的.lst文件数据批处理程序
附录 Ⅴ弹性反冲截面公式的推导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关于一类超重积分的计算格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J].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11)
  • [2]分布盘式旋转填充床内流体流动与传质性能研究[D]. 李燕斌.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3]基于GST-TT变换的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故障测距方法[D]. 徐才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4]失眠症状群及其方证相应的分子网络关联机制研究[D]. 李凌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5]苯溴马隆/别嘌醇联合通痹胶囊治疗寒湿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赵守英. 青岛大学, 2021
  • [6]消痔灵注射治疗直肠脱垂复发的预测模型构建、疗效评价及其固脱机制的整合药理学探讨[D]. 陈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7]复合超重力场近终形电渣浇铸TBM刀圈工艺基础研究[D]. 李少英.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8]及时反馈策略对高一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王永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21(12)
  • [9]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10]高电荷态重离子与原子近距离剧烈碰撞的快反冲离子动量谱学方法研究[D]. 刘俊亮.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脱肛论文

上一篇:文本分析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支撑技术及其在深圳地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