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失血性休克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坤,周维,马瑛[1](2020)在《应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应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0例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急救方式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各100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单根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外周静脉留置术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围术期情况。结果 B组患者穿刺成功率为88.0%(88/100),显着高于A组的68.0%(6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失血量、妊娠类型、手术类型以及痊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能够显着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为抢救患者快速建立静脉留置通道开拓了一种新途径,且更为安全可靠,应用价值高。

王明炀[2](2020)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测骨髓与肾脏免疫细胞数量以及骨髓和肾脏中调节性树突细胞(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变化,来探讨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初将C57BL/6小鼠分为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致脓毒症模型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25μL/g生理盐水组、创伤失血性休克+脓毒症模型+50μL/g生理盐水组。分别对上述分组进行死亡率的观察。上述实验组小鼠分别于实验的第0、3、7、14天处死,并取骨髓和肾脏组织,再经过研磨、离心、重悬和细胞计数对小鼠的免疫状态进行分析。流式细胞仪用于确定树突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确定CD11c-CD45RBhigh DCs的数量变化。分别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10min和骨髓腔补液后这三个时间点,通过摘眼球取血和离心获取血浆,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测定血浆中TNF-α和IL-10浓度变化。应用小鼠树突细胞富集试剂盒和免疫磁珠细胞分选仪进行骨髓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s的纯化与提取。取第0、7天获得的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以及CD11c-CD45RBhighDCs,分别以骨髓细胞(106和107)、肾脏细胞(106和107)、骨髓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5×105)和肾脏中CD11c-CD45RBhighDC(105和2×105)剂量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回输到脓毒症小鼠体内,观察死亡率变化。结果1骨髓腔补液能够明显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合并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创伤失血性休克能稍微降低受到致死菌攻击的小鼠的死亡率,但是较进行骨髓腔补液组不明显(P<0.05)。2骨髓腔补液通过提高TNF-α的量促进骨髓的增殖与分化,并加速骨髓免疫细胞向外周器官迁移。3给予骨髓腔补液治疗后,小鼠得骨髓和肾脏的免疫细胞以及骨髓和肾脏中的CD11c-CD45RBhighDCs都有显着的增高,升高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补液量增大而增大(P<0.05)。4 CD11c-CD45RBhighDCs的回输比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的回输更能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P<0.05)。结论骨髓腔补液能够迅速补充机体的血容量,促进骨髓增殖分化为CD11c-CD45RBhighDCs,进而增强由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的先天免疫的保护作用,也正是因为CD11c-CD45RBhighDCs数量的激增和向灌注不足的肾脏中迁移聚集,有效地预防了脓毒症和AKI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降低了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的死亡率。图8幅;表1个;参231篇。

王如意[3](2019)在《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液体(乳酸钠林格氏液、醋酸钠林格氏液)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对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以期为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9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入院顺序应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复苏液体采用醋酸钠林格氏液(acetated Ringer’s solution,AR),对照组复苏液体采用乳酸钠林格氏液(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LR),复苏方法均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分别于开始复苏前、复苏30min及复苏1 h后抽取外周静脉、动脉和中心静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清中IL-4、IL-6、TNF-α、γ-IFN的水平及血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通过比较两组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水平及动静脉血气,观察两种液体的复苏效果。结果:复苏30min及1h后,两组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均升高,除复苏后30min至复苏后1h之间IL-4和γ-IFN的升高幅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升高幅度的差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发现,与LR相比,AR复苏失血性休克病人能减少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释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IL-4和γ-IFN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减轻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观察组复苏1小时后血乳酸下降,而对照组血乳酸轻度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静脉氧分压均改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AR与LR相比可以纠正患者酸中毒现象。结论:1.在炎症反应方面,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和乳酸钠林格液均可以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并维持一定的血压水平,而且均能减轻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水平。但是醋酸钠林格液可以更进一步的减少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TNF-α及IL-6的表达,进而减轻细胞及组织的损伤。2.在动静脉血气分析方面,两种液体均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以及静脉氧分压。但是应用醋酸钠林格液复苏患者后动脉血乳酸值下降,可以更好的纠正患者体内的酸中毒现象。

鄢涛,谢雯雯,刘小琴,姜伟,汪红霞,邓艳华,杨勇,余函阳,李芝霖,阳毅,唐一男[4](2018)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骨髓腔输液(观察组),56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输液(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通道建立时间、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抢救救室停留时间、死亡率、通道并发症等主要指标和操作者调查问卷、通道费用等次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髓腔输液通道的建立时间和抢救室停留时间分别为(2.51±0.55) min和(24.78±3.93) 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2±3.54) min和(30.64±7.83)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死亡率和通道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骨髓腔穿刺操作比深静脉穿刺更简便、快捷。骨髓腔穿刺收费是深静脉穿刺的3倍多(1 575:475)。结论在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中,骨髓腔输液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易携带特点,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失败时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提高了院前急救效率。

江丹丹,陈红宇[5](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近年来,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虽然对其治疗方法有较多的研究报道,但存在争议。目前其治疗主要以液体复苏、改善微循环为主,改善血管低反应性、抗细胞因子治疗、输血治疗、中医治疗等方法也在临床中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就其液体复苏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希望能为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帮助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张凤莲[6](201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爆炸等发生率明显上升,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随之上升。而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约占40%,其中又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死于伤后24 h以内。如何在院前快速、准确实施治疗、护理措施以降低伤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成为了医务工作者的研究重点。笔者就近年来关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进行综述。

柯纬祺,王玉婷,郭绪铿,纪璇,程明华[7](2017)在《动静脉留置针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16 G动静脉留置针经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急诊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快速建立深静脉通道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动静脉留置针组(留置针组)和常规导引丝深静脉穿刺组(常规穿刺组),每组40例,两组均经锁骨上入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两组患者的操作时间、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以及补液速度,并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留置针组的操作时间为(62±22)s,明显短于常规穿刺组的(672±178)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62,P=0.000);留置针组首次穿刺成功率为70%(28例),常规穿刺组成功率为80%(32例),两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67,P=0.439),所有患者均在尝试3次内穿刺成功;输注500 mL羟乙基淀粉时留置针组的补液速度为(198±51)s,优于常规穿刺组的(456±86)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18,P=0.000);两组患者穿刺过程及随访中均未发生深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结论动静脉留置针经锁骨上人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与常规导引丝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可用于急诊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但留置针组在操作时间和补液速度上优于常规导引丝组,更适用于抢救时间紧迫的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待患者循环稳定后可再经套管针置入导引丝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

樊金汶[8](2017)在《改良的骨通道补液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骨通道补液技术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本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5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补液治疗进行液体复苏,其中23例进行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治疗,作为外周静脉通路组;另31例进行骨髓腔输液治疗,作为骨髓腔通路组。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救治成功率,比较输液通道建立时间、血压回升时间、输液速度;分别于复苏前及复苏后0.5 h、1 h检测两组平均动脉压及电解质水平的变化;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骨髓腔通路组1次穿刺成功率(93.54%)高于外周静脉通路组(78.26%)(P<0.05);但两组间救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腔通路组输液通道建立时间较外周静脉通路组短(P<0.01);但两组间血压回升时间及正常压力与输液泵加压情况下的输液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复苏前比较,复苏后0.5 h至复苏后1 h两组平均动脉压及Na+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1),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前至复苏后1 h两组K+水平均无变化,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腔通路组并发症发生率(17.39%)低于外周静脉通路组(48.39%)(P<0.01)。结论骨髓腔通路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与常规外周静脉通路疗效相当,但其穿刺成功率高,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李锦英[9](2016)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干预体会》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病例临床救治干预特点。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就常规救治(对照组,n=25)与整体、全面救治干预(观察组,n=25)对心理状况、抢救成功率及住院时间影响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8%;观察组并发症率为4%,对照组为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4.2±1.7)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8.6±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救治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干预后均有程度不等的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着(P<0.05)。结论针对妇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重视整体、全面救治干预的实施对缩短患者病程、防范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及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意义显着。

陈汀劳,冯日祥,吕伟垣,庄君灿,王耐,欧阳兆忠[10](2015)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外周静脉穿刺失败而改行骨髓腔穿刺输液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4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对照组,入院后行深静脉置管建立通道。比较2组患者的输液通道建立时间、血压回升时间及4 h内治疗疗效。结果院外行骨髓腔穿刺输液组患者成功建立通道及血压出现回升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入院后行深静脉置管组(P<0.05)。入院后行深静脉置管组治疗有效率为65.0%(26例),院外行骨髓腔穿刺输液组治疗有效率为83.9%(52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具有积极作用,可作为静脉通路无法建立时的有效替代手段。

二、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比较
3 讨论

(2)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创伤失血性休克+二次打击模型
        1.2.2 骨髓腔补液
        1.2.3 脓毒症模型制作
        1.2.4 血浆细胞因子检测
        1.2.5 获取骨髓细胞和肾细胞的免疫细胞
        1.2.6 骨髓、肾脏中纯化CD11c~-CD45RB~(high) DCs
    1.3 实验分组
        1.3.1 实验一:骨髓腔补液+二次打击实验
        1.3.2 实验二:细胞回输实验
    1.4 统计学分析
    1.5 结果
        1.5.1 IO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1.5.2 IO可以使血浆中TNF-α与IL-10升高
        1.5.3 IO可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骨髓和肾脏中的免疫细胞和CD11c~-CD45RB~(high) DC的数量
        1.5.4 免疫细胞回输可以降低脓毒症小鼠的死亡率
    1.6 讨论
    1.7 小结
    1.8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骨髓腔补液的免疫调节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潜力
    2.1 骨髓腔补液的概述
        2.1.1 国内外骨髓腔补液的应用与发展
        2.1.2 骨髓腔补液的特点与优势
        2.1.3 骨髓腔补液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2.2 创伤失血性休克与脓毒症概述
        2.2.1 脓毒症研究进展
        2.2.2 创伤失血性休克导致脓毒症
    2.3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与先天免疫概述
        2.3.1 创伤失血性休克激活先天免疫反应
        2.3.2 先天免疫的研究进展-训练性免疫
    2.4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2.5 创伤失血性休克继发MODS和AKI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4)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操作方法
        1.2.1 深静脉穿刺
        1.2.2 骨髓腔输液
    1.3 调查问卷
    1.4 评价指标
        1.4.1 基本资料
        1.4.2 主要指标
        1.4.3 次要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主要输液效果比较
    2.3 两组患者输液的次要指标比较
3 讨论

(5)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概述
    1.1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
    1.2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原则
2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2.1 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指标
    2.2 液体复苏的方式
    2.3 复苏液体的种类
    2.4 液体复苏的通道建立
    2.5 液体复苏与其他复苏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3 结语

(6)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场急救措施
    1.1 接到急救电话, 快速反应
    1.2 准确、快速判断伤情
    1.3 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1.4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出血与止痛
    1.5 快速恢复有效的血容量
2 转运的护理措施
    2.1 转运前准备
    2.2 选择适宜体位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2.4 心理护理
    2.5 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8)改良的骨通道补液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及救治成功率比较
    2.2 两组补液情况比较
    2.3 两组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及电解质水平比较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10)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建立通道及血压回升时间比较
    2.2 2组4 h内治疗疗效比较
3 讨论

四、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静脉穿刺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双止血带法外周静脉留置术抢救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 王坤,周维,马瑛. 临床军医杂志, 2020(09)
  • [2]骨髓腔补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明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不同液体限制性复苏对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D]. 王如意.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4]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鄢涛,谢雯雯,刘小琴,姜伟,汪红霞,邓艳华,杨勇,余函阳,李芝霖,阳毅,唐一男. 海南医学, 2018(20)
  • [5]创伤失血性休克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 江丹丹,陈红宇.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8(20)
  • [6]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现状[J]. 张凤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9)
  • [7]动静脉留置针用于抢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 柯纬祺,王玉婷,郭绪铿,纪璇,程明华. 中国基层医药, 2017(21)
  • [8]改良的骨通道补液在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 樊金汶.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20)
  • [9]妇产科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救治干预体会[J]. 李锦英. 中国医学工程, 2016(03)
  • [10]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陈汀劳,冯日祥,吕伟垣,庄君灿,王耐,欧阳兆忠. 当代医学, 2015(17)


失血性休克论文 脓毒症论文 输液反应论文 骨髓穿刺论文 骨髓细胞论文

上一篇:新疆航空运输飞行安全48周年
下一篇:充分发挥资料室在“两课”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