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1](2006)在《泵船取水在尊村引黄工程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尊村的实际状况,结合泵船取水形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确定尊村泵船取水是解决尊村一级泵站脱流的有效途径。
张雷[2](2004)在《大变幅水位水源泵站取水方式及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广泛阅读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已有的大变幅水位的水源泵站的取水方式,分析了不同泵站取水方式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结合决策树原理,创建了大变幅水位的水源泵站取水方案的经济比较模型,该模型可方便、简明、有效、快捷的对取水方案进行比较,得出最优的取水方案。 本文还对泵站优化运行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讨。根据可调速泵站的基本特点,结合常用的几种泵站经济运行的优化方法,建立了优化模型,并以重庆市忠县白公祠水厂一级泵站为例编制了优化程序。通过优化效果的比较,分析了几种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找出了适合调速泵站优化运行的、基于遗传算法思想的优化运行方法。 作者还利用Visual Basic语言、Fortran语言对基于遗传算法思想的优化运行方法开发了优化运行系统,将计算机技术成功地应用到可调速泵站优化运行之中,实现了优化运行的可视化,同时也方便了泵站运行管理人员对该系统的使用。该优化运行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系统,可根据不同可调速泵站的装置情况对系统进行数据初始化,还可随泵站装置的更换及时修改、添加和删除数据,保证了优化运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论文最后,还指出了本次研究的不足以及软件的局限性,并讨论了今后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明确下一步研究的目标。
廉千锁,宋建飞,王广[3](2000)在《泵船取水是解决尊村渠首泵站水源脱流问题的有效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俊衡[4](1999)在《运用泵船取水方式解决尊村泵站渠首水源脱流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作者对黄河小北干流段河势的认识,从时间上看摆动是必然的,着流是相对的;从空间上看,黄河主流摆动不是小北干流段特有的现象;黄河小北干流段主流摆动的主要因素是多泥沙特征,河床的宽浅特征及液化砂层的地质特性。介绍了以往解决脱流问题的经验教训,论证了泵船取水方式的可行性,并对其参数诸如单船规模、稳定性、航行动力、空载吃水深度、泵船空载重量、工作吃水深度、平衡水仓容量、压载水仓容量、船体尺寸等的设计进行了考虑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 第二章 大变幅水位水源泵站的取水方式 |
| 2.1 取水建筑物概述 |
| 2.2 移动式取水装置 |
| 2.3 固定式取水建筑物 |
| 2.4 其它方式取水 |
| 2.5 决策树在泵站取水方案寻优中的应用 |
| 第三章 泵站优化运行方式研究 |
| 3.1 泵站优化的基本思想 |
| 3.2 泵站优化运行的基本方法 |
| 3.3 泵站优化运行数学模型的建立 |
| 3.4 泵站优化运行数学模型的求解 |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 4.1 工程概述 |
| 4.2 取水方案选择 |
| 4.3 优化运行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 第五章 泵站优化运行计算机系统开发 |
| 5.1 系统开发的目标 |
| 5.2 系统构成 |
| 5.3 系统简介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硕士期间的科研生产成果 |
| 1 问题的提出 |
| 2 对河势的认识 |
| 3 解决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