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无稻旱育抛秧及配套技术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水稻免盘旱育抛秧与配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厚宪,王丹丹,石中宜,尤铖,王宜明[1](2016)在《水稻生态旱育秧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文章通过水稻生态旱育秧与常规育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旱育秧配套技术中生态无盘旱育抛秧效益和产量最高,生态旱育秧节能环保安全,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

卞保雷,伏广成,侍伟红,冯素飞,王东,马克岭[2](2014)在《灌云县推广水稻抛秧、实现水稻平衡增产成效与做法》文中研究说明"水稻塑盘旱育抛秧技术",是一项由农业部水稻专家组副组长、扬州农业大学张洪程教授提出的一项新型的轻简稻作技术,这项技术将传统的抛秧与先进的塑盘旱育秧、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相结合,它同样改变了沿袭几千年的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拔秧、插秧的传统习惯,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和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是水稻栽培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

易杰忠,易媛[3](2013)在《影响徐州水稻产量突破的因子及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系统分析了徐州水稻生产现状,针对水稻扩大面积难度大、品种不配套、轻简稻作熟期迟、种稻效益不高等影响因子,提出了实施旱改水,扩大水稻面积;更新配套品种,挖掘增产潜力;手栽改机插,推进全程机械化;严格控制直播,确保稻麦双高产;开展高产创建,增加示范带动效果等对策措施。

郭保卫[4](2013)在《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于2010-2011年在扬州大学海安试验基地及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进行。以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研究材料,用434单孔塑盘和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旱育秧,分别设置摆栽、点抛、常规撒抛等抛栽方式,并以盘育毯状苗机插作为对照。秧龄均为25d,单孔秧盘每孔3苗,2连孔秧盘每连孔4苗,3连孔秧盘每连孔6苗,机插秧秧龄20d,每穴4苗。就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产量形成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分蘖特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氮素吸收利用、株型特征、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明确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优势,探索抛秧稻超高产新模式,为促进抛秧轻简化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抛栽方式的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有序摆抛栽显着高于撒抛和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产量超过11t hm-2,单孔撒抛和机插稻产量只有10-10.5t hm-2。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就不同结构秧盘处理而言,2连孔、3连孔摆栽次数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摆栽速度。2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大于3连孔和单孔,3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着。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2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3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2.(1)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①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一次分蘖发生在主茎1-6叶位,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是主茎3-5叶位的一次分蘖,一次分蘖占总茎蘖比例为65-70%;撒抛稻分蘖的发生叶位比摆栽和点抛高两个叶位,一次分蘖叶位也是1-6,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2/1、2/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为主茎3-6叶位,一次分蘖比例60%多点,二次分蘖比例比摆栽、点抛稍高些。机插稻的一次分蘖叶位3-7,优势分蘖叶位4-7;南粳44一次分蘖比例介于点抛处理之间,武运粳24的一次分蘖比例高于抛栽培处理,二次分蘖比例与一次分蘖趋势相反。不同抛栽方式间一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二次分蘖呈现相反趋势。②同种栽插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间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叶位相同,一次分蘖各叶位上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成穗数基本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二次分蘖则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比例、二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分蘖对产量贡献及穗部性状:①有序摆抛栽水稻一次分蘖与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90%左右,撒抛稻主茎和一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率85%左右,机插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两品种间有不同,南粳44介于撒抛和摆抛、点栽之间,武运粳24高于抛栽处理。不同抛栽方式间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单株和群体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②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对产量贡献无明显变化规律,二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穗粒数、单穗重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着生密度和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则为2连孔>单孔、3连孔。所有处理的一次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的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等均高于二次分蘖,主茎对产量贡献率高于20%,可见水稻有序摆抛栽主茎和低位优势分蘖优势明显。3.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后秧苗根系长度、根数、单株根重高于撒抛和机插,栽后7d3连孔稻苗优势明显,栽后15d2连孔秧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各生育时期群体根干重、根系冠比、根系活力表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稻株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吸收面积比与穗后根系伤流量亦呈现相同趋势。各生育时期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及抽穗期单茎根系伤流量、根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比与产量极显着相关。齐穗15d,70%上根系分布在0-5cm,90%以上根系分布在0-10cm,各层根干重、根体积、根重密度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5-10cm、10-15cm、15-20cm的根系比例亦呈现此趋势。0-20cm内,各层根系干重、根系体积、根重密度与产量极显着相关,上层根系对产量贡献较大,0-10cm贡献率达90%以上。总之,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发生快,各时期活力强,后期分布合理,其良好的根系特性是其超高产形成的地下部特征和生理基础。4.(1)水稻有序摆抛栽各生育时期全株含氮率低于撒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吸氮量相对较低,拔节后吸氮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撒抛,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3连孔和2连孔植株各生育时期含氮率和阶段吸氮比例较高,且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吸氮量,拔节后吸氮能力显着增强,各生育时期吸氮量、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氮素利用率各指标、偏生产力、氮素收获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呈现相反趋势。(3)不同抛栽方式间抽穗及成熟期根系、茎鞘、叶、穗和总干重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不同抛栽方式处理穗后根系及穗部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茎鞘和叶片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穗后叶片和穗中含氮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抽穗期茎鞘与成熟期根系的含氮率差异不显着。各器官中的吸氮量亦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茎鞘与叶向穗转移的氮素量大、转运率高,且根系具有较强的吸收养分能力。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水稻有序摆抛栽前期有合理含氮量和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能力较强,抽穗后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是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的营养机理。5.(1)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显着,有序摆栽稻的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点抛稻抗倒伏能力其次,撒抛稻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就不同连孔稻株而言,各抛栽方式下均表现为2孔>3连孔、单孔,2连孔稻株抗倒伏能力优势明显,3连孔和单孔互有高低。(2)抗折力与茎秆抗倒伏能力、群体抗倒伏能力极显着正相关,是影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因素。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3)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抗倒伏能力强,主要因为基部节间短、粗、壁厚,后期茎秆充实度好。抛栽稻高产、超高产栽培中,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一种抗倒伏能力较强的高产轻简栽培方式。6.有序摆抛水稻上三叶较长,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相对较小,上三叶叶长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长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叶基角、叶开角和披垂度则呈现相反的相关趋势,且部分差异极显着或显着。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值较高,且下降速度慢,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衰减速度表现为单孔<3连孔<2连孔。不同抛栽方式的叶位着生高度和相对着生高度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上三叶叶片着生高度与相对着生高度、剑叶到倒2叶的叶枕距、与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极显着或显着相关,而与有效穗数极显着负相关。穗长、穗着生密度、抽穗后茎鞘重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穗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株高与产量和穗粒数显着正相关,而与秆长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7.(1)加工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密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2连孔>3连孔>单孔,稀植有序摆抛栽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2)外观品质。不同抛栽方式间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呈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则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连孔、2连孔穴内分蘖多且竞争强,一定程度减少了穴内空间,所以其外观品质较单孔稍差。(3)蒸煮食味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而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峰值黏度、崩解值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最终黏度和回复则为3连孔、2连孔<单孔。有序摆抛栽可在较多性状上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特别2连孔、3连孔有序栽插在稻米品质上有明显改善(除外观品质)。

孙晓霞,王恒光,王加龙,吉奎良,顾立松,杨贵成,杨桂春[5](2013)在《小麦茎秆还田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茎秆还田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节本增产增效,对于发展低碳农业、持续农业、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的新价值,高效利用小麦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械、水稻旱育抛秧技术,应适时培育水稻壮秧、高标准抛秧,加强田间水浆、肥料、病虫草害管理等关键环节.

杨贵成,孙晓霞[6](2011)在《小麦茎杆还田水稻塑盘旱育抛秧精确定量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节本增产增效,发展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应大力提升农业生产作业的新价值,高效利用掌握小麦机械化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机械、水稻旱育技术、抛秧技术、水稻品种的选择、适时培育水稻壮秧技术、高标准抛秧和加强田间水浆、肥料、病虫草害管理等关键环节。达到一防:防条纹叶枯病;二增:增产增效;五省:省工、省种、省肥、省药。

李平[7](2009)在《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探索新的水稻轻简节本栽培技术,达到既保产增产,又节省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2005年长沙县农技推广中心在吸收省内轻简栽培技术经验,且于去年成功地获得小面积成功的基础上,组织全县10个乡镇农技站开展了“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简化技术研究示范”,通过开展研究示范,达到既保产增产,又节省生产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的目的,形成了较成熟的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简化技术。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与软盘旱育耕田抛秧技术比较,无论早稻还是晚稻,都具有生育期变化不大,立苗态势良好,有效穗数增加,增产幅度明显的特点。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与稻草不还田比较,前者立苗态势好,生育期和产量相当。但稻草还田解决了稻草焚烧导致的空气污染以及改善土壤结构,培肥了地力,有利于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早晚稻不同育秧方式的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实施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由于节本增产增效,早稻一般亩增纯收入95元左右,双季晚稻每亩增收105元左右。本研究表明,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史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孔令娟,汪新国,孙如银,康启忠,王宏斌[8](2009)在《水稻旱育秧不同方式的试验研究报告》文中指出为探明水稻抛秧技术最佳旱育秧方式,通过在安徽江淮和沿江地区对中稻采取不同旱育秧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无盘旱育秧,秧苗素质好,前期分蘖快,个体发育健壮,且群体发育协调,增产、节本效果显着。

吕维林[9](2008)在《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水稻轻型栽培是现阶段稻作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水稻抛秧技术在我国各水稻种植区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当前主要育秧方式难以与抛秧技术配套应用,如水育秧受气候条件影响大,且不适于抛秧生产;塑盘旱育抛秧秧龄弹性小,培育中、大苗壮秧难,育秧成本高;两段育秧用工麻烦,抛秧带土少、立苗性差等,这系列问题一直是困扰旱育抛秧进一步发展的的现实难题。针对这一问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综合了国内外种衣剂的各自优点,以及高吸水树脂在农业上应用的成功经验,研制成功了含高吸水树脂、过氧化钙、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等功能性助剂的新型水稻种衣剂——无盘抛秧剂,并以无盘抛秧剂为核心技术,形成了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本文通过对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的育苗效果和大田应用效果进行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促进出苗效果显着。内含的高吸水树脂具有蓄水供水功能,在不同土壤水势条件下,在种子周围和秧苗根部均能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促进早出苗、多出苗、保全苗、出齐苗,提高成苗率,防止死苗,节约苗期用水,出苗率提高8.8%以上,成苗率提高11.8%以上。防病治虫作用明显。内含的内吸性杀菌剂、杀虫剂,在种子周围形成防治病虫的保护屏障,使种子消毒和防止细菌性基腐病等土传病害的侵袭,并通过秧苗根系吸收传导到秧苗体内,继续起到防病治虫的作用,其恶苗病、立枯病等病害的防效达到87.3%以上。壮苗作用突出。内含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等功能助剂,促进秧苗健壮,其秧苗素质明显提高,具有较高的抗旱能力。抛植质量显着提高。秧苗的根部带土量较高,其抛植当时直立苗率高,植伤轻,抛后的发根速度、发根条数、发根总根长均较塑盘旱育秧和常规旱育秧高,立苗速度也提前2-3天。分蘖发生速度、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等经济性状均明显提高,最终提高了产量。同时,本文根据无盘抛秧剂(旱育保姆)的技术特点,开展了苗床免少耕旱育秧试验及大田免耕抛栽试验,对一套集苗床免少耕旱育、大田免耕和无盘抛秧栽培技术于一体的苗床大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秧技术进行了探索研究,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总之,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推广前景十分广阔。

姚本玉,张远自,陈全美,谢景峰,吴明东,田梅,张高祥,刘克书[10](2008)在《山区杂交水稻旱育秧轻简栽培技术应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盘旱育抛秧、无盘旱育手插、塑盘旱育抛秧是近年来推广的轻简栽培模式,辰溪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三种轻简栽培模式中以无盘旱育手插栽培的投入产出比、净产值和纯收入居首,具有高产、省种、省肥、省水、省秧田、秧苗素质好、穗大粒多、成穗率高、无水源限制等优点,适合在山区稻作区推广应用,而另外两种旱育抛秧轻简栽培方式在山区稻作区应用具有多种局限性,尤其在水源不足的山区推广应持审慎态度。

二、水稻免盘旱育抛秧与配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免盘旱育抛秧与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生态旱育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过程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比较
    2.2 经济性状比较
    2.3 产量结果分析
    2.4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2)灌云县推广水稻抛秧、实现水稻平衡增产成效与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成效
    1.1 推广面积实现跨越式发展
    1.2 示范点多、面广、内容丰富
    1.3 社会效益显着,群众易接受
2 主要做法:抓示范、强服务、求创新
    2.1 成立商品化水稻育供秧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开展集中育秧示范
    2.2 加强动员和宣传
    2.3 抓示范样板,实施样板推动
    2.4 开展技术培训
    2.5 开展科技下乡
3 工作不足与思考
    3.1 不足之处
    3.2 几点思考

(3)影响徐州水稻产量突破的因子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徐州稻作生产现状
    1.1 水稻产量逐年恢复
    1.2 粳稻品种渐呈多抗
    1.3 杂籼仍具延续价值
    1.4 稻作方式逐步轻简
    1.5 高产创建成效凸现
2 限制产量突破因子
    2.1 水稻面积持续增加难度大
    2.2 品种更新未能跟上稻作方式
    2.3 新的稻作方式造成了季节矛盾
    2.4 种稻效益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增涨
3 发展水稻对策措施
    3.1 实施旱改水, 扩大水稻面积
    3.2 更新配套品种, 挖掘增产潜力
    3.3 手栽改机插, 推进全程机械化
    3.4 严格控制直播, 确保稻麦双高产
    3.5 开展高产创建, 增加示范带动效果

(4)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研究进展
        4.1 水稻抛秧超高产的研究进展
        4.1.1 水稻超高产概念
        4.1.2 水稻塑盘旱育壮秧奠定超高产基础
        4.1.3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方式
        4.1.4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超高产形成特性
        4.1.5 水稻抛秧超高产研究展望
        4.2 有序程度对抛秧稻高产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4.2.1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抛栽方式
        4.2.2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高产、超高产形成特点
        4.2.3 水稻有序抛秧的展望
        4.3 水稻稀植超高产模式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4.3.1 水稻稀植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发展
        4.3.2 水稻稀植超高产主要模式
        4.3.3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生理基础
        4.3.4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超高产与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1.4.2 剑叶光合速率
        1.4.3 透光率测定
        1.4.4 单穴物理学指标测定
        1.4.5 产量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群体起点结构及质量
        2.1.1 栽后秧苗分布
        2.1.2 栽后稻苗素质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特性及物质生产
        2.2.1 各生育时期物质生产与积累
        2.2.2 抽穗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及粒叶比
        2.2.3 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
        2.2.4 抽穗后茎鞘干重及物质转移
        2.2.5 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抗倒伏性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群体透光率
        2.5 水稻有序摆抛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产量的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特性与稀植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分蘖发生与成穗的追踪
        1.4.2 茎蘖动态
        1.4.3 实收计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发生叶位及发生率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成穗叶位及成穗率差异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茎蘖发生动态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成穗的茎蘖组成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主茎分蘖发生与成穗
        3.2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分蘖规律与优势分蘖利用
        3.3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各叶位分蘖与产量的关系
        3.4 关于抛栽稻合理利用分蘖成穗,进一步促进水稻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根系干重、根冠比
        1.4.2 根系体积、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
        1.4.3 根系伤流
        1.4.4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2.2 栽后秧苗的根系特点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干重及根冠比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活力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吸收表面积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后根系伤流变化
        2.7 水稻有序摆抛栽后期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
        2.7.1 各层根系干重及比例
        2.7.2 各层根系体积与根干重密度
        2.8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
        2.8.1 各生育期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8.2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形态生理系特征
        3.1.1 根系生长特性
        3.1.2 根系分布特性
        3.2 稀植栽培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3.3 根系特征与水稻超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转运特点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植株全氮的测定
        1.4.2 计产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含氮率与吸氮量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阶段吸收量与阶段吸收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抽穗期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
        2.4.1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2 水稻有序摆抛栽成熟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转运量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积累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的氮素分配、转运与生产特性
        3.3 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特点与水稻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节间农艺指标
        1.4.2 茎干抗折力
        1.4.3 重心高度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2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植株性状
        2.3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茎秆充实度性状
        2.4 抗倒伏特性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关于有序摆抛栽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3.2 关于水稻抗倒伏性状特征间的关系
        3.3 关于水稻植株抗倒伏性与稀植栽插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
        1.4.2 上部叶片倾斜角度及叶枕高度
        1.4.3 SPAD值
        1.4.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叶片配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上部叶片的空间分布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变化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剑叶SPAD变化
        2.6 株型指标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特征的探讨
        3.2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与产量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有序摆抛栽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产量的测定
        1.4.2 稻米品质
        1.4.3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的产量
        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品质
        2.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加工品质
        2.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
        2.2.3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2.2.4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RVA谱特征值
    3 小结与讨论
        3.1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4 壮苗合理栽插提高稻米品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优势
        1.2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发生利用优势
        1.3 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优势
        1.4 水稻有序摆抛栽氮素吸收利用优势
        1.5 水稻有序摆抛栽群体抗倒伏能力
        1.6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1.7 水稻有序摆抛栽品质性状特征
    2 讨论
        2.1 有关水稻有序摆抛稳定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2.1.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
        2.1.2 水稻稀植栽插与超高产轻简栽培
        2.2 进一步提高有序摆抛水稻超高产潜力的技术关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小麦茎秆还田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茎秆全量机械还田
    1.1 小麦机械化收获还田
    1.2 撒施基肥
    1.3 放水泡田
    1.4 整地茎秆还田
    1.5 麦秆还田土壤理化指标
2 麦茬全量还田塑盘旱育抛秧稻生长发育特点
    2.1 立苗快
    2.2 根量多, 分布浅
    2.3 穗多、穗小, 结实率高
    2.4 分蘖起步略晚, 低位分蘖多, 成穗率低
    2.5 个体与群体矛盾突出, 搁田生长量变小, 个体优势不易发挥
    2.6 穗层整齐度差, 下层穗数增加, 分蘖节与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浅
3 塑盘旱育抛秧稻高产栽培技术
    3.1 塑盘旱育、培育适龄壮秧
    3.2 精细整地
    3.3 坚持以苗定盘, 建立适宜群体起点
    3.4 促控结合, 群体与个体生长协调, 提高成穗率, 提高单穗质量, 争足穗, 争大穗

(7)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1.1 水资源利用问题
        1.1.2 生态环保问题
        1.1.3 农民效益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分析
        1.2.1 水稻育秧方式的现状
        1.2.2 水稻栽培方式的现状
        1.2.3 水稻耕作方式的现状
        1.2.4 水稻育秧栽培的发展趋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研究内容与步骤
        2.2.3 资料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早稻无盘旱育秧免耕抛栽的性状表现
        3.1.1 生育期表现
        3.1.2 产量性状表现
        3.1.3 立苗特性表现
    3.2 晚稻无盘旱育秧免耕抛栽的性状表现
        3.2.1 立苗性状表现
        3.2.2 晚稻产量性状研究
    3.3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技术研究
        3.3.1 稻草还田免耕抛秧品种的生育期表现
        3.3.2 稻草还田的品种产量性状表现
    3.4 秧苗素质考查
    3.5 大面积示范情况
    3.6 经济效益分析
        3.6.1 早稻不同育秧栽培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3.6.2 晚稻不同育秧栽培方式经济效益分析
4 结论
5 讨论
    5.1 促进水稻增产,保护粮食安全
    5.2 提高秧苗成活率,改善秧苗素质
    5.3 长沙县示范推广成绩显着,经济效益好
    5.4 前景展望
        5.4.1 化学除草问题
        5.4.2 肥料的施用问题
        5.4.3 基本苗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稻旱育秧不同方式的试验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水稻品种
        1.1.2 供试药剂
        1.1.3 其他材料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1.2.2 试验过程
        1.2.3 测定内容
2 结果与分析
    2.1 出苗与成苗率
    2.2 秧苗素质
    2.3 抛秧后的立苗速度
    2.4 抛植后秧苗分蘖动态
    2.5 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量
    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7 不同育秧方式综合生产成本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9)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当前荆门市主要水稻育秧方式
        1.1.1 水育秧
        1.1.2 软盘育秧
        1.1.3 两段育秧
    1.2 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
        1.2.1 “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
        1.2.2 “旱育保姆”高吸水种衣剂的使用技术
        1.2.3 无盘旱育秧的技术优点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盘旱育秧的育秧效果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调查内容和方法
        2.1.4 结果与分析
    2.2 小结与讨论
        2.2.1 无盘旱育抛秧技术对秧苗的优化效果明显
        2.2.2 无盘旱育秧包衣旱育苗比塑盘育苗有更强的适应性
第三章 无盘旱育抛秧的大田效果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经过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2.2 各处理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3.2.3 各处理的经济效益比较
        3.2.4 产量方差分析
    3.3 讨论
        3.3.1 包衣编织袋垫底旱育和包衣旱育均效果较好
        3.3.2 推荐采用包衣编织袋垫底旱育
第四章 无盘旱育抛秧与免耕栽培技术配套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及试验经过
        4.1.3 试验调查内容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处理对秧苗出苗时间、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的影响
        4.2.2 不同处理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2.3 不同处理对立苗时间和立苗率的影响
        4.2.4 不同处理对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4.3.1 苗床免少耕应用无盘旱育秧技术育秧效果好
        4.3.2 免耕抛秧大田产量高
        4.3.3 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生产上切实可行
    4.4 讨论
        4.4.1 苗床免少耕的技术问题
        4.4.2 大田免耕抛秧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水稻免盘旱育抛秧与配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生态旱育秧试验研究[J]. 刘厚宪,王丹丹,石中宜,尤铖,王宜明. 中国农业信息, 2016(08)
  • [2]灌云县推广水稻抛秧、实现水稻平衡增产成效与做法[J]. 卞保雷,伏广成,侍伟红,冯素飞,王东,马克岭. 农业科技通讯, 2014(11)
  • [3]影响徐州水稻产量突破的因子及其对策[J]. 易杰忠,易媛. 北方水稻, 2013(03)
  • [4]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郭保卫. 扬州大学, 2013(04)
  • [5]小麦茎秆还田水稻塑盘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J]. 孙晓霞,王恒光,王加龙,吉奎良,顾立松,杨贵成,杨桂春. 农业科学研究, 2013(01)
  • [6]小麦茎杆还田水稻塑盘旱育抛秧精确定量技术[A]. 杨贵成,孙晓霞.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7]水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技术研究及应用[D]. 李平.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8]水稻旱育秧不同方式的试验研究报告[J]. 孔令娟,汪新国,孙如银,康启忠,王宏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5)
  • [9]水稻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研究[D]. 吕维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08(S1)
  • [10]山区杂交水稻旱育秧轻简栽培技术应用评价[J]. 姚本玉,张远自,陈全美,谢景峰,吴明东,田梅,张高祥,刘克书. 中国稻米, 2008(03)


水稻论文 水稻品种论文 水稻立枯病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上一篇:人工肝治疗重症肝炎少用血浆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村干部廉洁工作是加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