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宜良,陈家趁,曹玉云,关小园[1](2021)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用于锁骨骨折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神经刺激仪(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病人血清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拟实施手术治疗的锁骨骨折病人10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引导组和常规组各50例,引导组采用超声+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组采用传统一针法实施肌间沟臂丛+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记录两组病人的感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前及术后12 h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引导组和常规组病人在T0~T3时刻的HR、MAP及SpO2测定值变化趋势组间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导组和常规组病人在T1~T3时刻的HR、MAP及SpO2测定值较本组T0时刻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引导组病人的感觉起效时间(6.88±2.04)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8±3.5)min、运动阻滞维持时间(115.8±22.9)min均低于常规组病人(8.90±2.71)min、(17.3±4.8)min、(142.4±29.5)min(P<0.05),引导组病人的镇痛维持时间(426.8±58.1)min显着的长于常规组(369.0±50.2)min(P<0.05);术前,两组病人的血清NE、Cor、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引导组病人的血清NE(101.8±20.6)ng/L、Cor(62.4±10.5)μg/L、E(472.0±148.2)nmol/L均低于常规组病人NE(130.2±28.1)ng/L、Cor(85.1±14.3)μg/L、E(605.8±180.5)nmol/L(P<0.05);引导组病人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常规组病人的18.00(P<0.05)。结论 PNS引导下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应用有利于提高神经阻滞中的精准性,缩短麻醉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时间的同时减轻机体对手术产生的应激反应。
周丽莎[2](2019)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以期通过规范推拿针刺方法及操作流程,探索和验证适合小儿肌性斜颈的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综合方案的临床特色优势,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肌性斜颈患儿,按就诊顺序编号,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最终纳入有效病例共54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采用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推拿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5天后休息2天,共治疗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及症候积分变化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1)头部偏斜角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头部偏斜角度均变小,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头部偏斜症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头部偏斜角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头部偏斜角度方面更具优势。(2)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方面效果相当。(3)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均变大,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效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2.两组症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症候积分均有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候;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候积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观察组在改善患儿临床症候方面更具优势。3.两组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疗效与分型的关系: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100%,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5.71%;对照组中肿块型患儿有效率87.5%,非肿块型患儿有效率50.0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中肿块型患儿疗效优于非肿块型(P<0.05),对照组中肿块型和非肿块型疗效相当(P>0.05);肿块型患儿,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非肿块型患儿,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P>0.05)。5.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观察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100%,1-2岁患儿有效率84.62%;对照组中1月-1岁患儿有效率84.21%,1-2岁患儿有效率44.4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本组内1月-1岁患儿疗效均优于1-2岁患儿(P<0.05);同年龄段(1月-1岁及1-2岁)患儿,观察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五步推拿一针法能明显改善小儿肌性斜颈患儿临床症候,疗效显着;且肿块型疗效优于非肿块型;年龄较小疗效更好。本法针推结合、先推后针、重推简针、循序渐进,流程清晰,操作简便,适合应用于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临床特色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立生[3](2018)在《1988年我国首次全国疼痛治疗专题学术会议纪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疼痛治疗很早就已开始。据报道, 不少医院麻醉科在上世纪50年代曾采用腰部硬膜外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我也曾以神经破坏药酚甘油在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注射治疗宫颈癌或胸腹部癌性疼痛。改革开放后, 我有机会到国外访问, 受到国外麻醉科开设疼痛治疗业务的启发, 在我退休前十年, 学术研究和工作方向转到了疼痛学研究。于1986年秋季在我院开设疼痛
陈奎铭,王小平,杨晓英,沈睿[4](2018)在《浅析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君臣佐使”的作用》文中指出针刺麻醉经济、安全、简便、有效,在甲状腺手术中得到了持久应用,完全符合现代的医学理论。"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论述了中药在方中的地位。而针刺麻醉的镇痛、镇静、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调节机体生理环境及保护内环境稳定正好体现了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君臣佐使"地位。现将近年来报道的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按"君臣佐使"综述如下。
司徒颖芬[5](2017)在《舒芬太尼超前镇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舒芬太尼超前镇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在甲状腺瘤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究。方法 120例接受甲状腺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B组(舒芬太尼术中应用联合颈丛神经阻滞)以及C组(舒芬太尼超前镇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各40例。对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Ramsay镇静评分进行对比,观察比较三组颈丛阻滞前(Tl)、切皮后5 min(T2)、剥离瘤体时(T3)、术毕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差异。结果 A、B、C组麻醉优良率分别为75.0%、80.0%、100.0%,C组优良率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Ramsay评分效果明显优于A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2、T3、T4时的HR及MAP均优于A组、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SpO2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甲状腺瘤切除术的患者采取舒芬太尼超前镇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麻醉效果,提升手术安全性与舒适度,值得推广。
陈亨道,王银模,魏大岫,吴黄辉,傅丹泓,林学伟[6](2015)在《右美托咪定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用于颈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比卡因对颈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副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3-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拟择期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的ASA IⅡ级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0.375%布比卡因组(HB组),0.20%布比卡因组(LB组),0.20%布比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组(1μg/kg,LBD组),每组25例。记录患者麻醉前(T1)、颈丛阻滞后10 min(T2)、切皮(T3)、分离甲状腺上极(T4)、缝皮(T5)时的血压和心率,观察比较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的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五个时间段内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和T4两个时间段的S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追加利多卡因、舒芬太尼及合倍爽的剂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LBD组高血压发生率较LB组和HB组均低(P<0.05)。结论:低浓度布比卡因注射液复合右美托咪定行颈丛阻滞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缓解颈丛阻滞所致循环波动及术中应激反应,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和镇痛时间,使患者更舒适,从而提高了颈丛阻滞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王晓红,王秀芳,焦洪峰,张伟玲,薛庆丽[7](2015)在《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连续波针刺辅助麻醉(针麻)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20例甲状腺切除手术患者,按麻醉方式(依患者意愿选择)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针麻+局麻,B组采用颈丛阻滞,C组采用针麻+颈丛阻滞,分别记录3组在麻醉前、诱导后切皮前、术中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术毕4个时点的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并评价镇痛效果,记录术中辅助用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分离甲状腺上下极时,B组血压、心率较麻醉前显着升高(P<0.05),与A、C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3组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P>0.05);3组各时点Sp 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镇痛效果显着优于B组(P<0.05)。B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显着高于A、C组(P<0.05)。术后B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A、C两组(P<0.05)。结论针麻联合局麻或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具有止痛完全、对循环影响小、用药量少、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甲状腺手术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张瑞英,窦峰诠[8](2014)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60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观察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加杜氟合剂麻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能有效避免颈丛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维持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稳定,降低应激反应,保护和调节脑神经功能。
杨建生,韩启民[9](2014)在《电针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手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电针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对锁骨骨折手术病人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呼吸循环等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手术的病人,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每组40例。A组行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包括一点法颈深丛阻滞和同侧颈浅丛阻滞,B组行电针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先用电针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扶突穴,然后再行颈丛神经阻滞,方法同上。比较2组在手术过程中各个时段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VAS评分及静脉应用辅助镇痛药芬太尼的剂量。结果:B组病人的MAP、HR在术中各时段低于A组(P<0.05),VAS评分和芬太尼用量低于A组(P<0.05)。结论:ZZZ电针刺激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确切,对病人生理干扰小,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局麻药和辅助药用量少、安全性高,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沈丽娟,裴家理[10](2013)在《小剂量雷米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在甲状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小剂量雷米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牵拉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颈丛麻醉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患者50例,C4水平一针法行患侧颈深丛加颈浅丛和对侧颈浅丛阻滞。颈丛阻滞后10min通过微泵持续注入雷米芬太尼0.05-0.10μg·kg-1·min-1。记录切皮、分离白线、牵拉瘤体及术毕患者的MAP、HR、SpO2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肌肉强直、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麻醉效果:优39例(78.0%),良11例(22.0%)。麻醉前后,患者MAP、HR、SpO2等均较平稳(P>0.05)。不良反应:1例术中出现轻度呼吸抑制,呼吸减慢,SpO2降至93%,经唤醒、吸氧后迅速恢复正常;1例因瘤体较大操作牵拉时间长,患者出现明显疼痛不适,经增加雷米芬太尼芬泵注剂量后好转。其他患者均无牵拉不适、疼痛或肌强直等不良反应。1例在术毕回病房途中出现恶心。结论小剂量雷米芬太尼可有效地减轻颈丛阻滞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手术的牵拉反应,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其对应的检测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 2.2 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比较 |
| 2.3 两组病人的血清应激指标比较 |
| 2.4 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
| 1 临床资料 |
| 1.1 受试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分型标准 |
| 1.4 研究病例标准 |
| 2 研究方案 |
| 2.1 试验设计 |
| 2.2 治疗方案 |
| 2.3 注意事项 |
| 2.4 不良反应处理 |
| 2.5 疗效指标与评价 |
| 2.6 统计学处理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两组治疗前后头部偏斜角度及颈部被动活动度比较 |
| 1.1 头部偏斜角度比较 |
| 1.2 颈部被动健侧侧屈活动度比较 |
| 1.3 颈部被动患侧旋转活动度比较 |
| 2 两组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
| 3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
| 4 疗效与分型的关系 |
| 5 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
| 1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名的认识 |
| 2 对小儿肌性斜颈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1 西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 对小儿肌性斜颈治疗的认识 |
| 3.1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
| 3.2 针刺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
| 3.3 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
| 4 五步推拿一针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特色及优势 |
| 4.1 推拿部位兼顾主次是本病起效的基础 |
| 4.2 重视牵筋推拿手法是本病起效的关键 |
| 4.3 循序渐进规范操作是本病起效的核心 |
| 4.4 一针刺法直达病所是本病起效的重要环节 |
| 5 临床体会 |
| 6 不足与展望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 附录 B: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症候积分表 |
| 附录 C:临床病例报告表 |
| 附录 D:综述 |
| 参考文献 |
| 1 针刺作用与君臣佐使 |
| 1.1 君———单纯针刺麻醉 |
| 1.2 臣———针药复合麻醉 |
| 1.3 佐———针药复合麻醉 |
| 1.3.1 针刺麻醉复合局部麻醉 |
| 1.3.2 颈丛神经阻滞 |
| 1.3.3 针刺麻醉复合静脉麻醉 |
| 1.4 使———针药复合麻醉 |
| 1.4.1 调节免疫功能 |
| 1.4.2 调节应激反应 |
| 2 针刺麻醉取穴与君臣佐使 |
| 2.1 合谷穴镇痛调生理———君佐 |
| 2.2 内关穴镇痛镇静调平衡———臣佐使 |
| 2.3 扶突穴镇痛———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麻醉效果判定标准[6]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三组麻醉效果比较 |
| 2.2 三组Ramsay评分效果比较 |
| 2.3 三组T1、T2、T3、T4时MAP、HR、SP02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三组患者颈丛阻滞效果比较 |
|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血压、心率及氧饱和度的比较 |
| 2.3 三组患者术中追加药物和术后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
| 1对象与方法 |
| 2结果 |
| 3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麻醉方法 |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
| 2.2 两组患者麻醉前、术中、术后各项指标比较 见表2。 |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方法 |
| 3.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