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建[1](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董爱英,杨利[2](2004)在《欣舒力达治疗脑梗死38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欣舒力达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欣舒力达治疗组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P>0.05)。结论 欣舒力达是治疗脑梗死安全有 效的药物。
赵建军[3](2021)在《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通调针刺法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疗效。以探索更优的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方案,进一步论证通调针刺法治疗该疾病的优势,规范通调针刺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选穴以及操作方法,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每组都施予脑病科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试验组以对照组为基础联合通调针刺法,每周施治6次,治疗期满3个月为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易损斑块积分、斑块最厚IMT、最大血流速度Vmax、最小血流速度Vmin)、血脂相关指标(TG、TC、HDL-C、LDL-C)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比较分析2组受试对象相关量表、指标等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易损斑块积分均较前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显着(均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均较前改善(均P<0.01),且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3)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均P<0.05),且试验组更加明显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的颈动脉易损斑块疗效总有效率93.1%,优胜于对照组的70.0%;试验组的脑梗死疗效总有效率为93.1%,优胜于对照组的73.3%。结论:(1)通调针刺法可提高阿托伐他汀钙在降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积分、改善患者颈动脉血流状况、改善患者血浆中血脂(TG、TC、HDL-C、LDL-C)水平等方面的疗效。(2)通调针刺法可降低患者NIHSS评分,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修复的能力。(3)通调针刺法对脑梗死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有一定的疗效,表现为可稳定斑块、改善血脂代谢、减轻颈动脉斑块的危害,并可提高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的能力。
董婷,杨文明,张娟,黄鹏,李祥,何望生[4](2019)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中医脑病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脑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应用导师制联合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模式,验证该方法的利弊。方法:60名规培医师依照学号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带教和考核,实验组采用导师制带教和Mini-CEX考核,对比两组考核成绩,同时对两组规培医师和带教老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考核满意度上,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在考核等级评判中优异的比例,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二次考核的等级高于第一次考核,其中人文沟通等得分明显提高。结论:导师制联合Mini-CEX的考核模式可与临床工作同步进行,具有具有客观、合理和操作性强等特点,能显着提高规培学员对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医疗质量,可在中医脑病专业规培带教考核中进行推广。
郭强[5](2017)在《三才连梅颗粒毒性研究与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分析中药复方在治疗2型糖尿病(T2DM)及其相关疾病中运用的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等内容;科学研究三才连梅颗粒质量控制、药物安全、毒性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等问题;综合评价三才连梅颗粒治疗T2D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充分合理、科学严谨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综述的方法,通过系统评价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复方中药在治疗T2DM及其相关疾病中运用的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等相关文献。探讨治疗常见及多发疾病的特色及优势。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通过检测三才连梅颗粒的主体成分小檗碱的含量,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生产必备的质量标准;采用体内外毒性实验的研究方法,观察三才连梅颗粒药物干预后在体/离体的毒性反应及安全性药理反应,探讨中药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应用。3、采用RCT临床研究方法,对比观察血糖、血脂、体重、胰岛β细胞功能及中医证候积分等疗效评价指标的差异性变化。分别于干预后4周、8周、12周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中药复方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治疗T2DM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健脾法基础上的联合干预,降低FPG优于对照组。其中活血化瘀、滋阴健脾法较明显(p<0.05);降低2hPG优于对照组,其中温阳健脾法较为突出(p<0.01);活血化瘀、滋阴健脾法降低HbA1C优于对照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抑木扶土法联合干预,降低HbA1c、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HAMD及SDS评分方面,异质性较大(p<0.05)。津力达颗粒联合干预,降低FPG优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与疗效周期无关;改善FINS与对照组(疗程>3个月)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1);改善HOMA-IR优于对照组(p<0.05),但疗程≤3个月时,存在明显差异(p<0.01);提高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其与疗效周期暂无关联。糖脉康干预T2DM患者(3个月疗程)FPG,2hPG和HbA1c较对照组降低突出(p<0.05),但疗程为2个月时,统计学异质性明显(p<0.05)。2、三才连梅颗粒的质量标准及安全评价研究结果三才连梅颗粒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Edu染色检验其对增殖未见明显影响;CFSE/PI双染色检验未明显引起凋亡;过氧化氢实验检测三才连梅颗粒含药血清对细胞过氧化氢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胞中ROS的产量无明显变化。三才连梅颗粒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提示:小鼠三才连梅颗粒灌胃给药的LD50为38.73g生药/kg,95%可信限为34.6643.28g生药/kg。大鼠长期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三才连梅颗粒高剂量组雄性大鼠体重均有减少,给药前期尤为明显,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实验初始阶段,动物自主活动减少(特别是高剂量组雄性动物),大约4周以后基本恢复正常;其余各项检测(血液各指标、脏器及病理学)均未见病变,未见毒性发生。三才连梅颗粒经口给予犬进行心血管、呼吸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犬血压、心率、心律、ECG各个间期等,呼吸活动及自主行为均无作用。实验表明三才连梅颗粒0.955g/kg、1.45g/kg和1.91g/kg(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91、2.9、3.82倍)给药对犬各个系统均未见明显影响。3、三才连梅颗粒治疗T2DM的疗效评价研究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平均体重水平下降了1.7kg(p>0.05)。治疗组患者TG由2.09mmol/L下降至1.68mmol/L(p<0.05),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体重平均下降了1.3kg(p>0.05);两组TC、HDL-C、LDL-C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体重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但组内和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OGTT中血糖、胰岛素释放试验中胰岛素均有明显变化,治疗组患者OGTT前3个时间点血糖显着下降(p<0.01),3小时血糖变化与基线比较,明显下降(p<0.05);除0h外,另外3个时间点胰岛素水平变化显着,尤其是1小时和3小时,与对照组组比较存在差异(p<0.01或p<0.05)。对照组患者前2个时间点和3小时血糖水平及胰岛素值存在差异(p<0.05)。此外,治疗组患者HOMA-β显着下降(p<0.01);两组患者HOMA-IR及ISI变化存在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分别下降22.40分、12.62分(p<0.01);前者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后者(p<0.01);两组疗效比较存在差异(Z=-2.605,p=0.009)。治疗期间,两组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与基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其他安全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1、中药复方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治疗T2DM及其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论(1)中药复方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整体结果分析不理想,存在夸大疗效的可能性,暂无相关充足条件证实中医药单一治疗的优势,仅仅表明联合/辅助治疗对T2DM及其相关疾病的干预效果。(2)健脾法(包括疏肝健脾、温阳健脾、补肾健脾法等)联合治疗时治疗组及对照组存在疗程差异性。(3)抑木扶土法联合治疗时部分结果的异质性过大。(4)津力达颗粒联合治疗时存在结果与疗程长短的明显相关性(疗程>3个月/≤3个月)及其促分泌或改善IR作用机制尚未可知。(5)糖脉康联合干预存在HbA1c的迟缓性表现。2、三才连梅颗粒的质量标准及安全评价研究结论1、HPLC结果证实,中药复方制剂三才连梅颗粒中主体成分小檗碱含量确定,检测结果准确、灵敏,定量准确。2、体内外动物毒性实验结果证实,中药复方制剂三才连梅颗粒未见明显毒性,安全可靠。3、安全药理研究结果证实,中药复方制剂三才连梅颗粒对犬心血管、呼吸及中枢神经均无明显影响。3、三才连梅颗粒治疗T2DM的疗效评价研究结论(1)两组药物治疗T2DM均有一定的疗效。(2)三才连梅颗粒在控制血糖及HbA1c方面与二甲双胍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3)在降低TG方面,疗效优于二甲双胍;(4)在改善β细胞功能和IR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5)在改善T2DM阴虚热盛证症状方面,疗效优于二甲双胍;(6)治疗期间三才连梅颗粒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金美香[6](2013)在《针刺手指加强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针刺手指加强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提高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寻找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针刺手指加强区结合常规针刺、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根据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巴塞尔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 MBI)、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记录各组治疗前后的相应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评价各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比较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疗后FM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组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相比差异显着,P<0.01,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两种治疗方法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效,均能改善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针刺手指加强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可以明显提高简化Fugl-Meyer评分、改良的巴塞尔指数(ModifiedBarthelIndex, MBI),从而改善上肢小关节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付聪[7](2021)在《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明确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及冠脉病变情况,探讨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期对不同证型患者采取个性化诊疗方案,为临床客观辨证提供理论依据,为临床防治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提供诊疗思路及依据。方法:选取2019.01.01~2019.12.31期间,武汉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符合要求的128例患者,入选患者需完善冠脉造影术,且符合冠心病及糖代谢异常的诊断标准。根据制订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采集患者中医证候,并对其辨证分型。按照制订的数据收集表,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吸烟史、既往史、冠脉造影结果、中医证型等信息,将所得资料录入EXCEL表格,再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证型组间的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冠脉Gensini评分有无差异性。结果:1.基线资料情况:纳入128例患者,平均年龄64.30±8.52,CHD合并T2DM患者112例,CHD合并IGT患者16例。其中男性88例,吸烟史82例,高血压病史98例,血脂异常史95例,高尿酸血症史27例,血运重建史26例,脑血管疾病史25例。2.中医证型分布: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情况为: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3.冠脉病变特点:冠脉病变支数分布情况为:多支病变>双支病变>单支病变。病变支数共计289支,平均病变支数2.26支。冠脉狭窄程度分布情况为:Ⅲ级>Ⅳ级>Ⅱ级。冠脉病变血管分布情况为:LAD病变>LCX病变>RCA病变>LM病变。纳入患者中,Gensini评分37.0(15.75,57.00),其中最大值为212分,最小值为2分。4.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各证型组间病变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组间的冠脉狭窄程度分级存在差异性(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阳气虚衰证冠脉狭窄程度分级>气虚血瘀证(P<0.005);心血瘀阻证、阳气虚衰证冠脉狭窄程度分级>气阴两虚证(P<0.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组间的Gensini评分存在差异性(P<0.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阳气虚衰证Gensini评分>气虚血瘀证(P<0.005);心血瘀阻证Gensini评分>气阴两虚证(P<0.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气虚血瘀证最常见。血瘀、痰浊是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发病和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2.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冠脉病变常为多支病变,冠脉狭窄程度以Ⅲ级(重度狭窄)、Ⅳ级(完全闭塞)为主,病变主要累及前降支、回旋支。3.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有相关性。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病变支数无明显相关性。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狭窄程度分级、冠脉Gensini评分存在相关性。并且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轻,而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阳气虚衰证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重。
丁祥云[8](2020)在《火针疗法结合头针足运感区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火针疗法结合头针足运感区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以评价火针疗法与毫针常规针刺治疗的差异与优势,为制定和优化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及治疗前2组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尿潴留程度等观察指标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首先两组患者的治疗均参照相关指南以改善脑血循环、营养神经,并积极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者自身基本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应用不影响排尿功能的药物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病情。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B超残余尿量,判断是否予以留置尿管。临床上当残余尿量超过200ml时,建议留置尿管,一般不超过7天,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定期更新尿管。2组患者每日均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中医治疗均采用常规针刺来治疗中风病肢体症状,均选取头针足运感区及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中极、关元、石门、三阴交来治疗尿潴留症状。治疗组以火针针刺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中极、关元、石门、三阴交诸穴,3次/周/疗程。对照组以毫针针刺以上诸体针穴位,1次/日,6次/周/疗程。2组均进行2个疗程。观察、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及尿潴留程度,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辅以B超检查,评价火针疗法结合头针足运感区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并与对照组常规毫针针刺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治疗过程中,如若患者的排尿意识强烈,自觉有明显的尿意,或连续2~3次尿道口有尿液渗出,鼓励患者自主小便,如果24h内,患者自觉排尿顺畅无不适,且B超残余尿<50ml,则可认为自主排尿成功,结束治疗;若患者虽可自行排尿,然而排尿不顺畅,仅点滴而出,或(和)B超残余尿>50ml,则继续予以针刺治疗直到疗程结束。结果:(1)按照中医癃闭疗效评定标准,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P<0.05);依照现代医学尿潴留疗效评定标准,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残余尿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均有所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膀胱功能积分减少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尿潴留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缺血性卒中后尿潴留,火针针刺和毫针针刺均具有临床疗效。2.火针疗法结合头针足运感区治疗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总体疗效优于毫针对照组,可明显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功能积分,缓解尿潴留程度。3.火针疗法安全可靠且效果显着,治疗时间短,针刺次数少,较一般毫针治疗间隔长,在临床上有很大发展空间,值得推广。
章凯文[9](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指出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张守涛[10](2020)在《强心疏肝汤干预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强心疏肝汤干预慢性心力衰竭(CHF)并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分析其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及效果,为临床中医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症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并经过排除标准检验后的60例患者,在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试验组(强心疏肝汤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临床干预。对照组只给予规范化抗心衰治疗+安慰剂(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试验组在正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免煎颗粒强心疏肝汤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心功能分级(NYHA)、抑郁积分比较、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和LVEF、血清BNP浓度、部分代谢指标等的测定,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研究强心疏肝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抑郁症的疗效,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心功能分级(NYHA)、血清BNP浓度等指标和临床症状均有一定改善。对照组心功能分级(NYHA)改善总有效率为80%、显效率为36.7%,试验组心功能分级(NYHA)改善总有效率为93.3%、显效率为50%。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3.3%(P<0.05)。特别是试验组在胸闷、心悸、抑郁、畏寒肢冷等症状上有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心功能相关的指标方面,试验组LVEF、血清BNP浓度、METs评分等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HAMD抑郁评分及SDS抑郁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的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患者的心功能,但试验组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减轻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提示在正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强心疏肝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疗效优于单纯正规抗心衰治疗。此外,研究亦表明强心疏肝汤联合正规抗心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参考及推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 1.1 文献检索 |
| 1.1.1 检索范围 |
| 1.1.2 检索策略 |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 1.2.1 合并策略 |
| 1.2.2 关键类 |
| 2 文献选择 |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 2.1.1 纳入标准 |
| 2.1.2 排除标准 |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 2.2.1 初筛 |
| 2.2.2 二次筛选 |
| 2.2.3 三次筛选 |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 3.1 文献分组 |
| 3.2 文献分类 |
| 3.3 文献编号 |
| 3.4 文献登记 |
| 4 文献质量评价 |
| 5 文献信息收集 |
| 6 统计分析方法 |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 6.4 漏斗图分析 |
| 6.5 敏感性分析 |
| 6.6 失效安全数 |
| 7 效应指标 |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 结果 |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 讨论 |
| 1 临床疗效分析 |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 2 安全性分析 |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 6.2 发表性偏倚 |
| 6.3 临床异质性 |
| 6.4 待评价研究 |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 7 后续研究 |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查新报告 |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 1 前言 |
| 2 资料和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脱落、剔除、中止实验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一般资料 |
| 3.2 治疗方案 |
| 3.3 意外情况处理 |
| 3.4 观察指标 |
| 3.5 疗效评价 |
| 3.6 安全性评价 |
| 3.7 受试者权益保护 |
| 3.8 统计方法 |
| 3.9 研究流程图 |
| 4 结果 |
| 4.1 病例纳入与脱落 |
| 4.2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易损斑块超声检测情况比较 |
| 4.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比较 |
| 4.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
| 4.6 两组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临床疗效比较 |
| 4.7 两组患者脑梗死临床疗效比较 |
| 4.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
| 5 讨论 |
| 5.1 西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 |
| 5.2 影响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因素 |
| 5.3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治疗 |
| 5.4 观察指标选取依据 |
| 5.5 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的依据 |
| 5.6 中医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认识 |
| 5.7 研究结果分析 |
| 6 结论 |
| 7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 |
| 1 中医学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的认识 |
| 3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统计学分析 |
| 结 果 |
| 1 2组规培医师对考核满意度比较 |
| 2 2组规培医师考核等级比较 |
| 讨 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1.选题背景 |
| 2.研究内容 |
| 3.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基于循证评价的中药复方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的临床疗效研究 |
| 1.资料与方法 |
| 2.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 3.统计学方法 |
| 4.结果 |
| 第一部分 研究流程图 |
| 讨论 |
| 1.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可持续发展 |
| 2.循证医学参与建立客观化评价体系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
| 3.基于“创新与发展”思想的循证医学评价是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科学严谨的实践方法 |
| 4.中医药复方在治疗T2DM及其相关疾病中运用的常用治法的Meta分析 |
| 5.常见中成药治疗T2DM的Meta分析 |
| 6.基于循证评价的中药复方常用治法、常见中成药临床疗效研究的综合分析 |
| 7.本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三才连梅颗粒的质量控制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
| 1) 三才连梅颗粒质量控制研究 |
| 2) 三才连梅颗粒含药血清对HepG2细胞的毒性研究 |
| 3) 三才连梅颗粒急性毒性实验 |
| 4) 三才连梅颗粒长期毒性实验 |
| 5) 三才连梅颗粒安全药理实验 |
| 第二部分 研究流程图 |
| 讨论 |
| 1.中药复方研究的主体发展策略 |
| 2.质量控制是中药复方制剂发展进程中的聚焦点及关键问题 |
| 3.HPLC测定本品中主成分含量 |
| 4.中药及复方制剂的毒性研究 |
| 5.本项目研究的主要设计方案 |
| 6.本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三才连梅颗粒干预T2DM的临床疗效评价 |
| 1.对象与方法 |
| 2.结果 |
| 第三部分 流程图 |
| 讨论 |
| 1.对T2DM及IR的认识 |
| 2.中药及复方制剂改善IR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
| 3.三才连梅颗粒具有坚实的理论与临床基础 |
| 4.本研究结果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附件 |
| 附件一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件三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及临床治疗 |
| 1.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记载和描述 |
| 1.2 中医学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
| 3. 中风患者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 |
| 3.1 中医对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认识 |
| 3.2 西医对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认识 |
| 4. 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治疗 |
| 4.1 头针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 |
| 4.2 头针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3. 疗效的评定方法和标准 |
| 4. 统计学处理 |
| 5.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1. 立题依据及意义 |
| 2. 针刺手指加强区治疗本病的理论依据 |
| 3. 针刺手指加强区治疗中风后上肢小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
| 4. 针刺手指加强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本病的创新点 |
| 5. 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2.1 诊断标准 |
| 2.2 冠脉病变程度的判定标准 |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2.4 纳入标准 |
| 2.5 排除标准 |
| 2.6 资料收集与整理 |
| 2.7 统计学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纳入患者的一般情况 |
| 3.2 纳入患者的既往史 |
| 3.3 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3.4 不同证型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
| 3.5 纳入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 |
| 3.6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
| 讨论 |
| 1.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
| 1.1 年龄性别与冠心病 |
| 1.2 吸烟与冠心病 |
| 1.3 高血压与冠心病 |
| 1.4 血脂异常与冠心病 |
| 1.5 高尿酸血症与冠心病 |
| 1.6 脑血管疾病与冠心病 |
| 1.7 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 |
| 2.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证型分布和病机特点 |
| 2.1 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证型分布情况 |
| 2.2 痰浊与冠心病和糖代谢异常 |
| 2.3 血瘀与冠心病和糖代谢异常 |
| 2.4 痰瘀与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 |
| 3.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冠脉病变情况 |
| 4.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冠心病合并 2 型糖尿病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
| 数据收集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1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认识 |
| 2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恢复期尿潴留的认识 |
| 3 治疗选穴依据 |
| 4 观察指标、疗效评定标准选择与结果分析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简易随机数字表 |
| 附录二 调神通络针刺法 |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 综述 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中医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
|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
|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
|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
|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
|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
| 3.4 治疗糖尿病足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处方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
|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
| 1.6 数据分析 |
| 2. 结果 |
| 2.1 基本信息 |
| 2.1.1 一般信息 |
|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
| 2.1.3 西药使用类别 |
|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
|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
| 2.1.6 其他中医疗法 |
| 2.2 总体用药分析 |
| 2.2.1 中成药的使用 |
|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
|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
|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
|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
|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
|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
|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
|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
|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
|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
|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
|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
| 3. 讨论 |
| 3.1 一般信息分析 |
|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
|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
|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
|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
| 3.5.1 证型与病机 |
|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
|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
|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
|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
|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
|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及其治疗方法 |
| 2.2 试验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 2.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观察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资料 |
| 4 研究结果 |
| 4.1 心功能疗效比较 |
|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4.3 抑郁相关评分比较 |
| 4.4 安全性分析 |
| 4.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
| 讨论 |
| 1 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中医学认识 |
| 1.1 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
| 1.2 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病因病机 |
| 1.3 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治则治法 |
| 2 强心疏肝汤的治法、方药分析 |
| 2.1 处方组成 |
| 2.2 功效主治 |
| 2.3 方药分析 |
| 2.4 现代药理研究 |
| 3 临床观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 3.1 整体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改善心功能的疗效 |
| 3.2 调节气血阴阳,显着改善临床症状 |
| 3.3 强心与疏肝并行,治病以求本 |
| 3.4 降低患者血清BNP水平 |
| 3.5 改善患者运动耐量 |
| 3.6 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中西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发表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