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斌[1](2022)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拓展训练探究》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是"蓝领"的摇篮,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基于此,体育教学课程融入拓展训练意义重大。本文从核心素养和拓展训练理念入手,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拓展训练现状、意义以及实施策略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以期为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闻明法[2](2022)在《茶艺礼仪融合医护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强调"教学做一体",医疗卫生体系的改革,对医护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医护类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要求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体育教育在医护类职业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培养学生健康体魄,而且塑造高尚人格。本文深入分析体育教学项目化价值,借助体育教学改革契机,创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形式、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医护人员切实需要的体育教学项目,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王友高,覃倩倩[3](2022)在《以运动素养提升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形式研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为响应教育部新课改的号召,开展了以提升核心素养为主旨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目的是为了展现高职体育课程的时代价值。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及重构方法,以此来提升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效率。
董璐[4](2021)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该文主要以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研究为重点,首先分析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点,其次介绍体育课程构建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目标、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内容、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方法、构建特色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案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措施,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施小花,李勇[5](2021)在《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文中提出立德树人导向下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关乎新时代高职毕业生的核心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走向,对于国家工业化和制造业的升级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改革传统高职体育教学,将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实践,挖掘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价值;将职业特点与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相结合、"五育并重"与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相结合、职业核心素养和体育核心素养相结合,找准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强化高职教师专业建设,提升教学改革能力,创新教学手段与思路,优化课程内容及其评价,丰富课程资源及其模式,确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策略.
杨柳青[6](2021)在《“双高”背景下广东高职公共体育课“1+2”与“1+1+X”教学模式分析》文中指出处在"双高"发展背景下,广东高职公共体育课程要强化教学模式改革工作,推进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本文主要从介绍"双高"背景下广东高职公共体育课情况入手,阐明了"1+2"与"1+1+X"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着重研究了这两个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体育素养方面的作用,发现两个教学模式均能够有效强化和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并提出了一些科学可行的教学改进建议,为更好地提升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韩英超[7](2021)在《高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体育课程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器材陈旧等。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为高职体育教学提供帮助与借鉴,促进高职体育教学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陆平[8](2021)在《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中国梦与体育强国梦之间的逻辑关系,探索中国梦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有效路径;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贵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和铜仁幼儿专科学校为例,对大学生中国梦的知、信、行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方面融入思政元素,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提供有效途径等方面探讨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价值。
孙港权,韦豪[9](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法分析》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教育思维模式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和传统的思维相比体现出极大的差异。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教学的改革,了解新的教学实施方法,使"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符合,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良好的基础。
沈帅[10](2021)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设计与研究——以正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文献资料对党和国家对体育和教育的方针政策进行梳理与研究。运用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省内17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评价、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来设计和构建课程体系。为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为我院体育课程深化改革推波助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现状 |
| (一)出于安全因素考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拓展训练的发展 |
| (二)高职院校的场地设施不健全制约拓展训练的发展 |
| (三)宣传力度和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师生对拓展训练认知度不高 |
| (四)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制约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的推广 |
| 二、拓展训练对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
| (一)强化团队意识,增强信任,培养担当 |
| (二)增强拼搏意识,培养职业精神 |
|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实施策略 |
|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更新理念是有效实施拓展训练课程的保障 |
| (二)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拓展训练专业素养 |
| (三)拓展训练课程中必须高度重视运动安全性 |
| (四)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具体情况开发拓展训练形式 |
| 1.拓展训练与开学第一节课有机融合。 |
| 2.拓展训练与课堂准备活动有机融合。 |
| 3.拓展训练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 |
| (五)拓展训练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 |
| 四、总结 |
| 1 体育教学项目化价值 |
| 1.1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
| 1.2 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
| 1.3 构建浓郁学习风气 |
| 2 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现状 |
| 2.1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
| 2.2 高职院校医护类专业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
| 2.3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情况 |
| 2.4 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配备情况 |
| 3 茶艺礼仪融合医护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应用思路 |
| 3.1 创新课程理念,以专业特点重构教育内容 |
| 3.2 优化课程形式,提升医护生体育教育效果 |
| 3.3 完善课程体系,促进医护生强化职业认知 |
| 4 结语 |
| 引言 |
| 1、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的时代价值 |
| 1.1、体育的论述和高职体育课程的价值 |
| 1.2、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及要求 |
| 1.3、体育课程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中发挥的作用 |
| 2、重构高职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
|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 |
| 2.2、推进终身体育理念的必然要求 |
| 2.3、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 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的重构方法 |
| 3.1、以改善师生关系来重构体育课程 |
| 3.2、以提升教学效果来重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 |
| 3.3、以学科评论体系建设来重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 |
| 4、高职院校重构校内体育课程的举措 |
| 4.1、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 |
| 4.2、加强高职院校间的友好互动与合作 |
| 4.3、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
| 5、结束语 |
| 1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
|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构建存在的问题 |
| 2.1 课程定位和课时设计的问题 |
| 2.2 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价问题 |
| 3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职院校特色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措施 |
| 3.1 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目标 |
| 3.2 构建特色化体育课程内容 |
| 3.3 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教学方法 |
| 3.4 构建特色化的体育课程评价方案 |
| 4 结语 |
| 1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价值 |
| 1.1 创新高职思政教育形式 |
| 1.2 树立高职体育教学全新风貌 |
| 1.3 顺应社会对职业劳动者之需 |
| 2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方向 |
| 2.1 职业特点与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特点相结合 |
| 2.2 “五育并重”与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相结合 |
| 2.3 职业核心素养和体育核心素养相结合 |
| 3 立德树人导向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策略 |
| 4 结语 |
| 0 前 言 |
| 1 “双高”背景下广东高职公共体育课情况 |
| 2 “1+2”与“1+1+X”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
| 2.1 拓展教育教学形式 |
| 2.2 创设良好体育锻炼条件 |
| 2.3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
| 3 “1+2”与“1+1+X”教学模式对高职生体育素养的影响 |
| 3.1 研究内容 |
| 3.2 研究结果 |
| 4 广东高职公共体育课“1+2”与“1+1+X”教学模式的实施 |
| 4.1 构建合理选课系统 |
| 4.2 建立公正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
| 4.3 创新教学模式 |
| 5 结 语 |
|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 1. 缺乏专业教师队伍 |
| 2. 体育设备有待更新 |
| 3. 课时设计不合理 |
| 4. 教学方法单一 |
| 5. 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 |
|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创新对策 |
| 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
| 2. 增加体育教学投入,优化体育设备 |
| 3. 合理安排课时,保证体育教学时间 |
|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 5. 采用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
| 三、结语 |
| 一、前言 |
| 1.国内课程思政育人研究概况 |
| (1)“课程思政”的由来。 |
| (2)“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
| 2.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育人研究 |
| 3.“中国梦”融入体育课程育人研究 |
| (1)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 |
| (2)体育强国梦的思想研究。 |
| (3)中国梦与体育强国梦的关系。 |
| (4)中国梦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研究。 |
| (5)研究目的。 |
| (6)选题的意义。 |
|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方法 |
| (1)文献资料法。 |
| (2)问卷调查法。 |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
| 1.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国梦知、信、行现状分析 |
| 2.中国梦融入体育课程途径研究 |
| (1)从教学目标上融入。 |
| (2)从教学手段上融入。 |
| (3)从教学内容上融入。 |
| (4)从教学评价上融入。 |
| 四、中国梦融入体育课程育人研究 |
| 1.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
| 2.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
| 3.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体魄 |
| 4.为大学生践行中国梦提供有效的途径 |
| 一、了解“互联网+”背景 |
| 二、“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实际价值 |
| 三、在传统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面体现出的问题 |
| 四、“互联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实施的具体方向 |
| (一)充分体现出教师本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性价值 |
| (二)让学生对“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产生客观的理解 |
| (三)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科学的分配 |
| (四)积极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方式 |
| 五、结语 |
| 一、明确时代信号,把准政策方向 |
| 二、高职体育课程体系构成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
| 三、江苏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现状研究 |
| 四、我院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
| (一)设计理念 |
| (二)教学目标 |
| (三)课程设置 |
| (四)课程评价 |
| (五)打造“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
| (1)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
| (2)精讲与精炼。 |
| (3)创景与设疑。 |
| (4)分层与分步教学。 |
| (5)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 |
| 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