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肩手综合征54例治疗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三棱针点刺放血结合缠指法治疗肩手综合征54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季樾[1](2020)在《“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为针灸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课题拟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期间就诊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病房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患者,按照统一的纳排标准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将纳入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所有纳入的患者均根据《2018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及对症治疗并进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调神通络”针法结合普通针刺(患侧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阳池穴、合谷穴、八邪穴、阿是穴)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调神通络”针法基础上予火针(患侧肩髃穴、肩髎穴、肩贞穴、阳池穴、合谷穴、八邪穴、阿是穴)治疗。连续治疗2周。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表(FMA)、视觉模拟评分表(VAS)、手部肿胀评分表做出评价,观察每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肩部疼痛、手部肿胀改善情况,以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病程进行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简化FMA评分、VAS评分、手部肿胀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上肢简化FMA评分、VAS评分、手部肿胀评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显着疗效。4.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MA评分、VAS评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更加显着;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手部肿胀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疗效相当。5.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7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和对照组相比,“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结论:1.“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与“调神通络”针法结合普通针刺均可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肩部疼痛、手部肿胀临床症状。2.“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手部肿胀与“调神通络”针法结合普通针刺疗效相当;但在改善患者患侧肩部疼痛、上肢运动功能方面“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效显着优于“调神通络”针法结合普通针刺。

赵广然[2](2018)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对照研究观察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为临床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SHS提供临床应用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30例。治疗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即循经远端取穴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1采用循经远端取穴不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采用传统肩三针法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4周。统计分析各组治疗有效性并于疗前疗后采用上肢疼痛评分(VAS)、上肢功能运动评定(FMA)、改良Barthel指数及临床疗效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全部数据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有效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循经远取动法总有效率为93.33%,肩三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循经远取不动法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0%,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VAS评分结果分析.:疗后与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三组患者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与对照组1及对照组2比较,循经远取动法组疗后VAS评分显着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疗后VAS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FMA评分结果分析:疗后与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三组患者F M A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与对照组1及对照组2比较,循经远取动法组疗后FMA评分显着提高,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疗后FMA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MBI结果分析:疗后与疗前相比,治疗组、对照组1及对照组2三组患者MBI评分均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与对照组1及对照组2比较,循经远取动法组疗后MBI评分显着提高,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相比,对照组1疗后MB I评分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远取动法与循经远取不动法、肩三针三种方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均有一定的疗效,其中循经远取动法疗效明显优于另外两组,说明循经远端取穴配合动法疗效最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李爽[3](2017)在《介入性超声与微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介入性超声注射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与微波治疗联合康复训练组的临床疗效对比。2.对肩手综合征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我科收治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42例,分为微波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组(19例)和介入性超声联合常规康复训练组(23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偏瘫侧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肌骨超声引导下介入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偏瘫侧肩关节微波治疗。采用治疗前后对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和1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测量手背和掌指小关节水肿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采用简化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评价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冶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VAS、FMA、BI、手背及掌指小关节水肿情况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水肿评分在治疗后随着时间均呈下降改变,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且速度快,尤其是治疗后3天治疗组的水肿评分已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组在治疗后3天及10天在VAS、手背及掌指小关节水肿情况评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各时点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BI评分在治疗后随着时间均呈上升改变,但治疗组治疗后10天在FMA、BI评分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介入注射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肩关节疼痛、手背及掌指小关节水肿方面有明显效果,且超声介入组效果优于微波组。2.超声介入注射能在短时间内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手背及掌指小关节水肿,进一步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肩手综合征发病与肩袖损伤、肩关节腔积液、肱二头肌长头肌腱鞘积液(尤其是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有相关性。

曾利敏[4](2016)在《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热壅血瘀证)患者治疗前后肿胀、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初步探讨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选择更有效、简便及安全的综合方法应用于临床。方法: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住院病人中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冰红酒剂,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共治疗2周,治疗前后用肿胀程度评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Fugl-Meyer简化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FMA)、中医证候积分来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在肿胀、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及中医证候等方面的积分变化,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治疗方案的总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显效1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显效3例,好转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6.67%。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冰红酒剂组与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冰红酒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2.对于肿胀评分:两组治疗前肿胀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于疼痛评分: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对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各组间上肢简化FMA评分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冰红酒剂组FMA评分与康复训练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对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热壅血瘀证)患者采取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及康复训练均能有效减轻其水肿、疼痛程度,改善其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冰红酒剂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同时安全可靠。

柳粉[5](2016)在《流注刺血法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根据子午流注时间理论放血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更好的将时间理论和放血效果应用于临床,为临床上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探索新的方法。方法:从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和神经内科选取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以患者就诊时间采用子午流注刺血法配合针刺为治疗组,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针刺治疗。流注刺血法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取穴,在选定的穴位上点刺放血;针刺是以常规的针刺为主。1疗程是7天,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天。结果: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标准。治疗结束后,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是90.00%的总有效率,对照组是73.33%的总有效率,两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过治疗流注刺血组与单纯常规针刺组都有好转,明显的改善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改善明显,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汪建平,张伟玲,王建兵[6](2014)在《指趾端刺结合放血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文中提出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1],其典型症状为肩痛,手水肿,被动活动时痛剧,皮温高,手部肌肉萎缩,最终发展至挛缩畸形[2-4],其发生率约为5%32%[3],是卒中后仅次于跌倒、精神错乱的第三大并发症[4],多在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5],最早可在发病后第3 d[6],迟至6个月后发生[7],仅有20%患者能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8],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引起卒中后遗

唐强,衣标美,陈慧杰,王艳[7](2013)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至今仍无特异性疗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在临床上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对近几年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分析了运用体针、头针结合体针、特殊针法等针刺手段结合康复训练以及针刺与各种药物结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衣标美[8](2013)在《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验证头穴丛刺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方案,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且同意参加本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的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人。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法。每周治疗6天,4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1、VAS评分:两组治疗后均有下降(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FMA评分:两组治疗后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ADL评分:两组治疗后均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章水晶[9](2013)在《中药局部加压熏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中药局部加压熏蒸疗法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运用临床群体研究的方法,选择卒中后1-3个月内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将其分成对照组、原设备组及改良设备组进行观察。对照组: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常规脑卒中治疗4W;原设备组: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治疗基础上加用普通中药熏蒸设备治疗4W;改良设备组:在《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治疗基础上加用改良中药熏蒸设备治疗4W。三组病人在入组4周、12周时分别进行肩关节活动度评定、上肢疼痛等级评定、ADL评分、Fugl-Meyer评分。结果:1、入组后12周随访对照组、原设备组和改良设备组,对照组和原设备组上肢疼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对照组和改良设备组上肢疼痛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原设备组和改良设备组上肢疼痛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2、肩关节活动度评定、ADL评分、Fugl-Meyer评分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三组自身前后对比,时间效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恢复期使用改良中药熏蒸可以减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疼痛,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纪昌春[10](2012)在《井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提高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68例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健康教育等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井穴点刺放血、中药热敷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常规治疗,每组34例,治疗4周后,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ger评分、Barthel评分、腕手肿胀度等变化。统计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主要计量资料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可改善患者疼痛,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上肢运动功能(Fugl-meger)评分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Fugl-meg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Fugl-mege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的Barthel评分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方案均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4两组患者腕手肿胀度(标尺测评法)比较分析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腕手肿胀程度有所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临床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腕手肿胀程度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方案能改善患者腕手肿胀度,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显示: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提示:治疗组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常规针刺疗法配合康复训练的常规治疗方案与井穴点刺放血疗法、中药热敷疗法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都能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但是,井穴点刺放血疗法、中药热敷疗法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疗效更加显着。2井穴点刺放血疗法、中药热敷疗法及康复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有效的改善了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二、三棱针点刺放血结合缠指法治疗肩手综合征5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棱针点刺放血结合缠指法治疗肩手综合征54例(论文提纲范文)

(1)“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病例选择
    3 诊断标准
    4 治疗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统计方法
    7 试验结果
    8 安全性评价分析
讨论
    1 西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2 中医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3 “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理论基础
    4 “调神通络”针法及火针疗法选穴的中医理论依据
    5 “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理论基础
    6 结果讨论
    7 疗效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
        1.1 现代医学对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1.2 传统医学对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的认识
    2 肩手综合征治疗方法的探讨
        2.1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方法
        2.2 传统医学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手段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30]:
        2.5 统计学方法
        2.6 医学研究伦理准则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结果分析
讨论
    1 循经远取动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理论研究
    2 循经远取动法选经取穴的依据研究
    3 实验量表选择及结果分析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3.2 上肢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
        3.3 改良Barthel指数(MBI)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3)介入性超声与微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5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病例脱落、退出及中止情况
    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 治疗后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SHS的认识
    2 传统医学对SHS的认识
    3 中医酒剂的概况
    4 方药探讨
    5 结果分析
    6 安全性评价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词
    附录2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表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附录4 肿胀程度积分表
    附录5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
    附录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流注刺血法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理论对中风的认识
    2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
    3 现代医学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概况
    4 子午流注理论的探源及临床应用
    5 刺络放血疗法的研究及在中风病中的应用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结果
讨论
    1 流注刺血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的评价
    2 流注刺血法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可能的作用机理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6)指趾端刺结合放血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及分期标准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7)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
    1.1 体针结合康复训练
    1.2 头针配合体针结合康复训练
    1.3 特殊针法结合康复训练
        1.3.1 蜂针结合康复训练
        1.3.2 腕踝针结合康复训练
        1.3.3 电针结合康复训练
        1.3.4 耳针结合康复训练
        1.3.5 银质针结合康复训练
        1.3.6 火针结合康复训练
        1.3.7 平衡针结合康复训练
        1.3.8 三棱针结合康复训练
        1.3.9 温通三焦法结合康复训练
2 针药结合康复治疗
3 小结

(8)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2 现代医学对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2.1 病名
        2.2 致病机理
    3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3.1 肩手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3.2 现代医学的预防和治疗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
        2.1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2.2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3 操作标准
    4 质量控制
    5 研究方法
        5.1 治疗方法
        5.2 评价指标
        5.3 统计方法
        5.4 安全性观测
    6 数据分析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结果数据分析
讨论
    1 电针治疗
        1.1 理论基础
        1.2 选穴依据
    2 头穴丛刺
        2.1 理论基础
        2.2 选穴依据
    3 头穴丛刺和电针结合的可行性
    4 评价指标的选择
    5 临床疗效评价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9)中药局部加压熏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病例剔除与退出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病例分组
    (三) 样本含量估计
    (四) 干预方法
        1、治疗方案
        2、设备和中药
        3、熏蒸治疗方法
        4、疗程和随访
    (五) 观察指标
        1. 上肢运动能力评分
        2. 上肢疼痛评定
        3.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4. 肩关节活动度评定
    (六) 统计学处理
        1. 统计数据集
        2. 数据处理
    (七) 实施流程图
三、研究结果
    (一) 实验完成情况
    (二) 基线比较
        1. 性别比较
        2. 年龄比较
        3. 上肢疼痛评定基线比较
        4. 肩关节活动度基线比较
        5. ADL评分基线比较
        6. 上肢Fugl-Meyer评分基线比较
    (三) 观察结果
        1. 上肢疼痛度评定
        2. 肩关节活动度评定
        3. ADL评分
        4. 上肢Fugl-Meyer评分
    (四) 安全性分析
四、分析与讨论
    (一)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康复机制
        1. 现代医学观点
        2. 传统医学观点
    (二) 改良熏蒸仪治疗依据
    (三) 观察指标的选择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10)井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有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1.1 有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1.2 有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认识
    2 有关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
        2.1 中医治疗肩-手综合征
        2.2 西医治疗肩-手综合征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操作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观察周期
        2.5 疗效判定
        2.6 临床研究质量控制
        2.7 合并其他情况、合并急病/症状说明
        2.8 伦理学要求和患者知情同意书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脱落、剔除病例
        3.2 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3.3 治疗前后患者肩手疼痛的改变
        3.4 对相关生活能力(ADL)的影响
        3.5 治疗前后患者相关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变
        3.6 治疗前后患者腕手肿胀的改变
        3.7 毒副反应观察
    4.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1. 井穴点刺放血对肩手综合征的作用
        1.1 络病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
        1.2 井穴刺络放血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
    2. 中药熏蒸对肩手综合征的作用
        2.1 组方依据及辩证施治
        2.2 中药熏洗的作用
    3. 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的作用
    4.“治未病”思想在健康教育及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体现
    5. 疗效及结果分析
结语
    1. 本研究的意义
    2. 本研究的优势
问题及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三棱针点刺放血结合缠指法治疗肩手综合征5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调神通络”针法结合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周季樾.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循经远取动法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赵广然.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介入性超声与微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比较研究[D]. 李爽. 山西医科大学, 2017(02)
  • [4]冰红酒剂配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早期的临床研究[D]. 曾利敏.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6(06)
  • [5]流注刺血法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柳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6]指趾端刺结合放血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36例[J]. 汪建平,张伟玲,王建兵. 河北中医, 2014(11)
  • [7]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J]. 唐强,衣标美,陈慧杰,王艳. 针灸临床杂志, 2013(06)
  • [8]头穴丛刺结合电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衣标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9]中药局部加压熏蒸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章水晶.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井穴点刺放血为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纪昌春. 陕西中医学院, 2012(02)


对照组论文 中风的原因论文 脑卒中论文 健康论文 养生论文

上一篇:感、释、史三位一体的阅读策略——论约斯《阅读视野嬗变》中的诗歌散文
下一篇:Unit 1课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