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俄罗斯阿穆尔地区巴姆斯克金矿的地质结构、矿石组成和年龄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ores and age of the Bamsk gold deposit, Amur region, Russia(论文文献综述)

徐曼[1](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孙佳伟[2](2021)在《“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陆河连接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侧支线(“中蒙俄经济走廊”)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支线(“冰上丝绸之路”)之间存在着广袤的地域空间,其间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全球指示意义,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联通的可行性展开研究,经背景梳理、路线识别、可行性探讨等工作,本文提出4条主要结论。(1)通过梳理分析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侧支线(“中蒙俄经济走廊”)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支线(“冰上丝绸之路”)之间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概况,识别出二者间存在可以通过陆河连接的方式进行相互连接的三条潜在路线。其中陆运方式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辅助公路运输,河运方式主要为借助大河航道进行运输。三条陆河联运路线分别为,乌鲁木齐-亚马尔萨贝塔港线(西线)、北京-泰梅尔迪克森港线(中线)、大连-北冰洋季克西港线(东线)。重点从三条陆河联运路线的政策及科研基础、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方面对三条路线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2)西线自中国的乌鲁木齐出发,途径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3个国家,涉及10个省级地区,50余个城市。全线主要经过4个大的流域,从南到北依次是,塔里木内流区、伊犁河内流区、哈萨克斯坦内流区和鄂毕河流域。西线乌鲁木齐到鄂毕湾的陆地行驶共3287km,沿线河运共行驶2797km,整体线路的陆运段可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西伯利亚大铁路等线路进行连接。(3)中线自北京出发,全线途径中国、蒙古、俄罗斯3个国家,涉及省级地区11个,53个城市。全线主要经过海河流域、黄河流域、蒙古-内蒙古内流区、叶尼塞河流域4大流域。陆地行驶3592.5km,沿线河运行驶2267km。线路中蒙古国、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境内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潜力较大。(4)东线贯穿中俄东北亚地区,线路为:大连—哈尔滨—黑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涅留恩格里—雅库茨克—季克西港。运输线全长3090km,其中运输距离3090km,河运距离1747km。勒拿河夏季7-9月的3个月时间适合航运,且在勒拿河通航段可以行驶3000 t以上的船舶,陆运段各节点已拥有成熟的运输体系。

汤贺军[3](2021)在《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文中提出东准噶尔地区地处中国新疆北部,作为中亚造山带(CAOB)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地构造演化是中亚造山带显生宙大陆增长和古亚洲洋演化的重要研究课题。该区自古生代来经历了大洋扩张、板块俯冲、碰撞和后碰撞等构造演化历史,形成了一系列岛弧杂岩带和增生杂岩。关于东准噶尔的板块边界、物质组成、基底属性、洋盆闭合时限及矿产发育特征等,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许多进展和共识。但对该地区古生代构造属性、大地构造演化模式存在多种不同的见解;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未能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及区域成矿规律统一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东准噶尔北缘扎河坝及邻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区古生代成岩成矿作用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矿床学、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厘定了成岩成矿时代,阐明了岩浆岩的性质、源区特征及其岩石成因,进而探讨了大地构造环境及区域成矿作用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期为东准噶尔古生代构造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提供新的资料。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1、通过1:1万实测地质剖面,对扎河坝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对产于扎河坝蛇绿岩中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含矿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侵位时间为401?Ma,远小于扎河坝蛇绿岩的形成时代(488~498 Ma)。扎河坝蛇绿岩中的各个岩石单元都具有受俯冲带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了一个洋内岛弧逐渐成熟的过程。扎河坝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之上(SSZ)的弧前环境,较晚形成的产物如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辉长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为俯冲消减不同时期的产物。2、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属于钙碱性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岩类,Mg#中等(0.39~0.50)。二者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模式,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全岩(87Sr/86Sr)i为0.704966~0.707395,εNd(t)介于1.29~3.84之间,锆石εHf(t)为-1.7~18.8,平均值为5.6,δ18O为5.25‰~10.17‰,平均值为7.71‰。蕴都卡拉含矿闪长岩及辉长闪长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混染了约20%~40%的壳源物质。二者锆石U-Pb年龄为401 Ma左右,且均捕获了前寒武系的老锆石,说明本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3、本区泥盆纪侵入岩呈较小面积分布,但火山岩非常发育。玉伊塔斯矿床含矿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384.6Ma,索东角闪辉长岩年龄为387.2Ma,全岩(87Sr/86Sr)i为0.703512~0.704076,εNd(t)介于4.98~5.36之间,锆石εHf(t)值为9.8~12.9,δ18O同位素6.32‰~6.66‰。喀腊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年龄为393.5Ma,其磷灰石(87Sr/86Sr)i为0.703066~0.703332,εNd(t)为5.26~7.51。泥盆纪侵入岩及火山岩研究表明其构造背景为洋内弧有关的俯冲消减环境,索东角闪辉长岩及玉伊塔斯含矿岩体岩浆源区主要来自亏损地幔,为岛弧背景下俯冲板片流体及俯冲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上部地幔楔形成。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源区来自亏损地幔,受地壳污染程度较小,可能是石榴石橄榄岩熔融的产物。4、本区石炭纪-二叠纪侵入岩较为发育,但火山岩发育一般。碱性花岗岩带中扎河坝西岩体年龄为321Ma,早于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其具有A2型碱性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环境,暗示其侵位时该地区造山作用已结束。从早到晚,从北向南,东准噶尔乌伦古到卡拉麦里地区A型花岗岩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逐渐降低,而εNd(t)的值逐渐增高,表明岩浆源区不断亏损,中亚造山带有不断向南增生的趋势。库拉比也含矿岩体及卡拉岗组含矿流纹岩锆石年龄为274~278Ma。主微量元素及Sr-Nd-Hf同位素显示,前者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且有壳源物质的加入,后者与扎河坝西碱性花岗岩为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年轻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构造背景为后碰撞拉张环境。5、对东准噶尔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划分了4个阶段: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为大洋扩张期,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为俯冲消减期,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为碰撞期,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为后碰撞期。成矿作用为: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李宁[4](2020)在《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新疆东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毗邻北山造山带,以晚古生代成矿为特色。但近年来发现了一系列三叠纪矿床,形成了一条三叠纪钨钼成矿带。小白石头钨(钼)矿床位于东天山的中天山地块东南缘,是一个与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作为该成矿带唯一的钨钼矿床,其钨钼共生机制的研究工作不仅丰富了东天山-北山的成矿理论,而且可以拓展找矿方向。本文以小白石头钨(钼)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钨钼共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在详细野外调查基础上,开展了侵入岩、矿床地质特征、矿物学、成矿流体、年代学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讨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流体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元素沉淀机制,建立矿床模型,并与其他钨矿床进行了综合对比研究,总结了东天山钨矿成矿规律。取得主要成果如下:矿区内侵入岩发育,锆石LA–ICP–MS U–Pb年龄确定新元古代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908.1 Ma、泥盆纪花岗闪长岩形成于406.8412.3 Ma、石炭纪辉长闪长岩的侵位时间为324.7Ma,与成矿有关的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形成于246.4252.2 Ma。辉钼矿Re–Os年龄加权平均模式年龄分别为245.0±1.7 Ma和251.1±1.6 Ma、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为247.6±2.3Ma,表明矿床形成于早三叠世(245251 Ma)。三叠纪黑云母花岗岩具有高硅、富碱、中等铝、镁含量、低钙特征,为高钾钙碱性镁质花岗岩。岩石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弱的负Eu异常,显示为I型花岗岩。矿物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和Lu–Hf同位素研究表明,其来源于幔源和壳源物质混合,后期同化混染过程中有更多的地壳物质加入。提出与成矿有关岩石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黑云母花岗岩侵入卡瓦布拉格群碳酸盐岩中,在接触带形成矽卡岩。矿化类型主要有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少量花岗岩型和大理岩型。成矿过程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I)、退化蚀变阶段(II)、石英-硫化物阶段(III)和方解石阶段(IV),钨矿化主要形成于II和III阶段,钼矿化主要形成于III阶段。矿物研究表明I阶段成矿流体的氧逸度逐渐增加,并向弱碱性演化,黄铁矿等硫化物形成于中低温环境。II阶段早期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较高,白钨矿开始沉淀,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流体。II阶段后期和III阶段成矿流体的还原性不断增加。III阶段中,大气降水大量加入,参与形成白钨矿。4个成矿阶段中成矿流体温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310℃、300℃、290°C和170°C、150°C);流体盐度逐渐降低(峰值分别为6.5 NaCl equiv.、4.5 NaCl equiv.、4.5.NaCl equiv.和2.5 NaCl equiv.);成矿深度逐渐减小(2.63.3 km、0.70.9 km、0.81.0 km和>0.2 km)。主成矿阶段(II和III)中大气降水加入和压力释放引起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形成不均匀流体,导致了白钨矿和辉钼矿大量沉淀。稳定同位素(C、H、O、S、He和Ar)研究表明I阶段流体主要源于岩浆,并在岩浆-热液活动后期经历了强烈分馏作用;II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有大气降水加入;III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大气降水混合;IV阶段以大气降水为主。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花岗岩,混合有深源物质。提出钨钼共生关键为壳幔物质共同参与、充分的岩浆演化和开放的成矿环境。揭示了东天山-北山三叠纪钨钼成矿带钨和钼矿床相同的地质构造背景提供了相似物质来源,成矿岩浆岩中老、新地壳组分参与是形成不同矿床类型的根本原因。钨矿形成时代早于钼矿,东天山矿床时代早于北山。斑岩型钼矿与区域构造关系更为密切。对比华南典型钨矿床,东天山三叠纪钨矿床在源岩、构造、围岩、流体演化和物质来源等方面极为相似,具有很大找矿潜力。

赵双剑[5](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张福祥,赵莎,王丰翔,刘成,聂凤军,赵元艺[6](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总结中蒙俄经济走廊产出的198个大型-超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矿产类型,以及走廊腹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潜力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划分为中朝成矿段、乌拉尔-蒙古成矿段、西伯利亚成矿段和欧洲成矿段。其中,中朝和乌拉尔-蒙古成矿段以产出大型-超大型铜-金、银、铅锌和锡矿床为特征,欧洲段以镍-铜、铁、金和铅-锌矿床(点)为特征,西伯利亚成矿段则以富产镍-铜-铂族元素和铌多金属及金刚石矿床为特征。太古宙—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6次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主要有前寒武纪的BIF型铁矿、加里东期的斑岩型铜-金、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和古老与侵入体有关的热液脉型金矿、华力西期的钨-锡多金属矿化、中生代金、银-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的成矿大爆发、新生代岩浆热液矿床。走廊中东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和金刚石,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海相火山岩型;西部优势矿种则为铁-铜、镍-铜、铅-锌,主攻矿床为IOCG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

朱蓓蓓[7](2019)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显着。长期以来,仅占俄罗斯领土面积1/4的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着全国3/4的工业生产和人口,而远离其中心的远东地区幅员辽阔,却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口稀少的状况。为了激发远东地区的经济活力,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实施了远东开发战略,并采取了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将远东开发作为俄罗斯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方向。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了对远东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打造面向亚太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希望借助于活跃的亚太经济圈,提振远东经济,带动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面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对外开放水平相对滞后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构建“东北亚经济圈”,加快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在此过程中,加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对接和联动发展,既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也是符合两国利益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在中俄区域合作部分的研究主要聚焦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凭自身资源禀赋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国家宏观调控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动。本文以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人口稀少的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规律,总结欠发达地区之间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案例。本文通过详实的俄文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价,为我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更好地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推动“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参考;为我国东北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向北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参考。全文共8章。第1章和第2章通过绪论和理论研究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中俄两国学界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介绍论文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回顾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开发理论、跨境合作理论等,为论文所开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分析了远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工业生产、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发展潜力以及严峻的人口问题、落后的基础设施、单一的产业结构、各联邦主体发展不平衡等客观现实,勾勒出俄罗斯远东开发基础条件的框架。第4章至第6章,系统梳理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价。其中,第4章按照重要节点将前苏联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以均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1917-1990),以极化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1991-2008)和以统筹推进、超前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远东开发新战略”(2009年至今)。不可否认,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远东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对采矿业等重工业的过度依赖以及严重的人口流失。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导致联邦预算拨款严重不足,区域经济政策最终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完成量甚至不足一半,没能实现预期效果,远东地区始终没能摆脱在俄罗斯经济大区中相对落后的地位。2009年之后的远东开发新战略将考察政策实施效果的发展预期指标聚焦在经济加速度、人口及居民生活水平、投资等三个方面。同时客观预测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资金不足、拨款延迟、外部人口压力增加、国际原料市场价格出现严重震荡、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不畅、亚太国家经济增速严重放缓等,力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远东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第5章主要将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措施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政府管理机制,采用集约化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调控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优惠的税率政策,打造招商引资有效平台。第二,免费提供土地和生活补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宜居环境,吸引外地移民;鼓励生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教育医疗保障,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第三,着力打造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切实吸引外国投资,带动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第6章主要对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首先,从2008-2016年间远东联邦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对外贸易、人口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以及采矿业、农业、制造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部门发展指标,详细分析了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认为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以来,远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得以较快发展,但仍呈现经济活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效果不明显、人口问题依然严峻等特点。其次,通过差分内差分方法对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际原油价格、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等指标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的估计系数等指标呈现负相关,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一方面由于远东地区自身禀赋存在先天缺陷,对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过强,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俄罗斯由于目前经济状况不佳,导致对远东开发的联邦预算投入不足。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理性看待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政策实施效果。第三,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形势迫使联邦预算减少,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制度僵化、腐败懒政问题依然严重等。第7章在主要分析了在中国东北振兴对接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双方区域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了推进速度,在商品贸易、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农业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果。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本身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外围区和经济技术低梯度地区,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准确把握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基础上,认清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因此,本文从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政策对接协调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人文交流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第8章为结论部分,通过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归纳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周永恒,张森,吴涛涛,鲍庆中,吴大天,柴璐,刘金龙[8](2018)在《俄罗斯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潜力及投资建议》文中指出俄罗斯铜矿资源丰富,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铜矿储量和资源量高度集中,大部分集中在诺里尔斯克及乌拉尔南部地区,以及靠近中国东北的后贝加尔、哈巴罗夫斯克和楚科奇地区,从地缘位置角度上看利于我国开发与资源获取安全。从俄罗斯铜原料的供需情况上看,未来一段时期内俄罗斯铜产量将持续增长,俄罗斯国内铜原料供大于求,与我国形成天然的供求关系。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上看,俄罗斯政局稳定,矿业法律完善,中俄政治关系良好,在俄投资矿业具有融资支持,虽大部分铜矿集区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但俄罗斯整体投资环境向好。基于以上原因,建议我国企业采取增持股份、签订购买合同或直接获取铜矿探矿权等多种方式投资俄罗斯铜矿。

刘珣[9](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10](2016)在《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文中指出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是近年来该区成矿规律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以板块构造-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中蒙合作完成的该区1∶100万建造-构造图和成矿规律图的基础上,对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进行了统一厘定和划分。该区Ⅰ级成矿域隶属于古亚洲成矿域和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可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南蒙古和塔里木3个成矿省、12个成矿带和21个成矿亚带。滨太平洋成矿域划分出大兴安岭和华北陆块2个成矿省、4个成矿带和15个成矿亚带。研究提出,蒙古的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大型-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成矿亚带向西与中国的东天山-北山成矿亚带相连,为该区寻找同类型斑岩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二、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ores and age of the Bamsk gold deposit, Amur region, Russi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ores and age of the Bamsk gold deposit, Amur region, Russia(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陆河连接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冰上丝绸之路”相关研究进展
        1.2.2 “大连-北冰洋季克西港”线相关研究进展
        1.2.3 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背景
    2.1 冰上丝绸之路
        2.1.1 中国北极政策白皮书
        2.1.2 北极航道
        2.1.3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北方支线
        2.1.4 “冰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与范围
        2.1.5 “冰上丝绸之路”沿程海域
    2.2 “一带一路”
        2.2.1 “丝绸之路经济带”北侧支线
        2.2.2 “中蒙俄经济走廊”
        2.2.3 “一带一路”的北方交点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潜在线路识别
    3.1 从“中蒙俄经济走廊”到北极东北航道
    3.2 中国北方及其毗邻地区
    3.3 三条潜在线路
        3.3.1 潜在线路
        3.3.2 可行性分析思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陆河联运路线可行性研究
    4.1 乌鲁木齐-亚马尔萨贝塔港线(西线)
        4.1.1 可行性的客观基础
        4.1.2 可行性的政策及科研基础
        4.1.3 运输路线现状分析
        4.1.4 路线自然地理因素
        4.1.5 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4.2 北京-泰梅尔迪克森港线(中线)
        4.2.1 可行性的客观基础
        4.2.2 可行性的政策及科研基础
        4.2.3 运输路线现状分析
        4.2.4 路线自然地理因素
        4.2.5 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4.3.大连-北冰洋季克西港线(东线)
        4.3.1.可行性的客观基础
        4.3.2 可行性的政策及科研基础
        4.3.3 运输路线现状分析
        4.3.4 路线自然地理因素
        4.3.5 沿线社会经济发展
    4.4 陆河联运路线对比
        4.4.1 运输时间情况对比
        4.4.2 沿线节点城市情况对比
        4.4.3 沿线流域情况对比
        4.4.4 转运成本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拓展讨论
    5.1 关于中俄联合研讨与踏察的讨论
    5.2 关于大连-北冰洋季克西港线(东线)进一步研究规划的讨论
    5.3 关于“冰上丝绸之路”进一步研究的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
附录
    图件索引
    表格索引

(3)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东准噶尔地区研究现状
        1.2.2 扎河坝地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测试方法
        1.6.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1.6.2 锆石SIMS U-Pb定年
        1.6.3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6.4 锆石O同位素分析
        1.6.5 全岩主微量分析
        1.6.6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东准噶尔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章 扎河坝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
    3.1 东准噶尔蛇绿混杂岩概况
    3.2 扎河坝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及地质特征
        3.2.1 地质剖面概况
        3.2.2 岩石学特征
        3.2.3 矿产及矿化特征
        3.2.4 构造变形特征
    3.3 蕴都卡拉铜金钴矿床
        3.3.1 矿床地质特征
        3.3.2 含矿岩体特征
        3.3.3 含矿岩体锆石U-Pb年代学
        3.3.4 含矿岩体锆石Hf-O同位素
        3.3.5 主微量地球化学
        3.3.6 Sr-Nd同位素组成
    3.4 讨论
        3.4.1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形成时代
        3.4.2 蕴都卡拉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3.4.3 扎河坝蛇绿岩地球化学意义及构造背景
第四章 泥盆纪岩浆演化
    4.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4.2 索东角闪辉长岩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5 讨论
    4.3 玉伊塔斯铜金矿床
        4.3.1 矿床地质特征
        4.3.2 含矿岩体特征
        4.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4.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3.5 讨论
    4.4 喀拉哲腊玻基辉橄岩及碱性玄武岩
        4.4.1 岩石学特征
        4.4.2 锆石年代学特征
        4.4.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4.5 讨论
第五章 石炭-二叠纪岩浆演化
    5.1 侵入岩及火山岩时空分布特征
    5.2 扎河坝西石炭纪碱性花岗岩
        5.2.1 岩石学特征
        5.2.2 锆石年代学特征
        5.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4 Sr-Nd同位素特征
        5.2.5 讨论
    5.3 库拉比也铜镍硫化物矿床
        5.3.1 矿床地质特征
        5.3.2 含矿岩石特征
        5.3.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3.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3.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6 讨论
    5.4 恰库尔图珍珠岩、萤石矿床
        5.4.1 矿床地质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锆石年代学特征
        5.4.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4.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4.6 讨论
第六章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
    6.1 扎河坝及邻区构造演化
        6.1.1 晚寒武世-早奥陶世(503-480Ma):大洋扩张期
        6.1.2 早奥陶世-早石炭世(480-360Ma):俯冲消减期
        6.1.3 早石炭世-晚石炭世(360-330Ma):碰撞期
        6.1.4 晚石炭世-二叠纪(330-252Ma):后碰撞期
    6.2 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岩浆演化序列
        6.2.1 火山岩时空分布规律
        6.2.2 侵入岩时空分布规律
    6.3 区域成矿作用
        6.3.1 奥陶纪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床
        6.3.2 泥盆纪与中酸性、中基性岩体有关的铜多金属矿床
        6.3.3 石炭纪与中酸性岩体有关的铜矿床
        6.3.4 二叠纪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
        6.3.5 二叠纪与剪切作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6.3.6 二叠纪与流纹岩有关的萤石、珍珠岩等非金属矿床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钨矿床类型和成矿作用
        1.1.2 钨矿床时空分布
        1.1.3 东天山地区钨矿床特征
    1.2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带
    2.3 区域岩浆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侵入体年代学及地球化学
    3.1 岩体地质
    3.2 样品及测试方法
    3.3 年代学
    3.4 地球化学
    3.5 Lu-Hf同位素
    3.6 Sr-Nd同位素
    3.7 岩浆来源和构造环境
        3.7.1 岩石类型、成因以及来源
        3.7.2 构造环境
        3.7.3 区域构造格架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及侵入岩
    4.3 矿体特征
    4.4 矿化类型
    4.5 热液蚀变
    4.6 成矿期次阶段
第五章 矿物学研究
    5.1 矿物岩相学
    5.2 电子探针分析
        5.2.1 样品、测试方法及测试结果
        5.2.2 矿物成分指示意义
    5.3 LA-ICP-MS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5.3.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3.2 白钨矿原位微量元素
        5.3.3 白钨矿原位Sr同位素
第六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1 流体包裹体
        6.1.2 稳定同位素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6.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6.2.2 显微测温结果
        6.2.3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6.2.4 群体包裹体成分
    6.3 稳定同位素研究
        6.3.1 H-O同位素
        6.3.2 S同位素
        6.3.3 He-Ar同位素
        6.3.4 C-O同位素
    6.4 成矿流体来源
    6.5 成矿物质来源
        6.5.1 S同位素示踪
        6.5.2 C同位素示踪
        6.5.3 Re同位素示踪
第七章 成矿时代及成矿作用
    7.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7.2 测试结果
        7.2.1 辉钼矿Re–Os定年
        7.2.2 白云母40Ar–39Ar定年
    7.3 小白石头矿床成矿时代
    7.4 区域成矿时代对比研究
    7.5 钨钼共生
    7.6 成矿作用
第八章 区域矿床对比研究
    8.1 与东天山-北山三叠纪矿床对比研究
    8.2 与华南侏罗纪钨矿床对比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情况

(5)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6)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2成矿区带及典型矿区
    2.1 欧洲成矿区
        2.1.1 俄罗斯奥伦堡(O renburg)气田(T N K-BP公司)(序号122)
        2.1.2 俄罗斯库尔斯克铁矿区(Kursk M agnetic Anomaly)(序号124)
    2.2 乌拉尔-蒙古成矿带
        2.2.1 中国河北省沙河市白涧铁矿床(序号14)
        2.2.2 蒙古国额尔登特铜矿床(序号52)
        2.2.3 蒙古国塔本陶勒盖煤矿(T avantolgoi deposit)(序号199)
        2.2.4 俄罗斯Berezitovoye金矿(序号89)
        2.2.5 蒙古国古尔班布拉格铀矿(序号69)
    2.3 西伯利亚成矿区
    2.4 中朝成矿区
3典型矿床对比与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3.1 典型矿床对比
        3.1.1 斑岩型矿床
        3.1.2 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3.1.3 岩浆热液矿床
        3.1.4 能源矿产
    3.2 成矿时代及特征
    3.3 找矿潜力初步分析
4结论

(7)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苏俄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研究
        1.2.2 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相关研究
        1.2.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1 增长极理论
        2.1.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1.3 中心-外围理论
        2.1.4 倒U型理论
    2.2 区域开发理论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产业集聚理论
        2.2.3 梯度开发理论
    2.3 跨境合作理论
        2.3.1 边界效应理论
        2.3.2 地缘区位理论
        2.3.3 贸易引力模型
第3章 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
    3.1 远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基础
        3.1.1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
        3.1.2 亟待改善的铁路和公路运输
        3.1.3 前景广阔的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
    3.2 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基础
        3.2.1 多样化的绿色农业资源
        3.2.2 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3.3 远东地区的工业基础
        3.3.1 供应不足的电力部门
        3.3.2 占据主导地位的采矿业
        3.3.3 潜力巨大的木材加工业
    3.4 远东地区的旅游休闲业基础
    3.5 远东地区严峻的人口问题
    3.6 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
        3.6.1 远东联邦区产业结构特点
        3.6.2 资源依赖型联邦主体产业结构
        3.6.3 相对均衡型联邦主体产业结构
    3.7 远东地区在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演进
    4.1 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1917-1990)
        4.1.1 战略背景
        4.1.2 战略内容
        4.1.3 战略实施效果
    4.2 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1991-2008)
        4.2.1 战略背景
        4.2.2 战略内容
        4.2.3 战略实施效果
    4.3 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2009 年至今)
        4.3.1 战略背景
        4.3.2 战略内容
        4.3.3 战略实施的发展预期
        4.3.4 战略实施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措施
    5.1 提高政府调控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5.1.1 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5.1.2 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增强投资吸引力
        5.1.3 建设经济特区,大力招商引资
    5.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吸引外地移民
        5.2.1 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保障宜居环境
        5.2.2 免费提供土地和补助,吸引外地移民
        5.2.3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鼓励生育
    5.3 建立超前发展区
        5.3.1 超前发展区的建设目标
        5.3.2 超前发展区的优惠政策
        5.3.3 超前发展区的建设进展
    5.4 建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5.4.1 自由港的建设目标
        5.4.2 自由港的优惠政策
        5.4.3 自由港的建设进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远东开发新战略政策效果评价
    6.1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效果评价
        6.1.1 地区生产总值
        6.1.2 投资
        6.1.3 对外贸易
        6.1.4 人口和就业
    6.2 产业发展效果评价
        6.2.1 采矿业
        6.2.2 农业
        6.2.3 制造业
        6.2.4 建筑和交通
    6.3 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6.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6.3.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6.3.3 共同趋势检验
        6.3.4 实证结果分析
    6.4 远东开发新战略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
        6.4.1 联邦预算减少
        6.4.2 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不足
        6.4.3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6.4.4 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
        6.4.5 制度僵化,腐败懒政问题依然严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
    7.1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
        7.1.1 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对接
        7.1.2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7.1.4 “一带一路”倡议与北极航道开发战略对接: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7.2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7.2.1 在贸易领域的合作
        7.2.2 在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
        7.2.3 在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7.2.4 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7.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7.3.1 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7.3.2 加强政策对接协调机制,完善服务保障
        7.3.3 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益
        7.3.4 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人文交流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俄罗斯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潜力及投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俄罗斯铜矿资源
2 俄罗斯的典型铜矿床
3 俄罗斯铜矿潜力及远景区
4 俄罗斯铜矿的勘查、开发活动
5 俄罗斯的铜矿供需情况及投资分析
6 结论

(9)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亚洲成矿域(Ⅰ-1)
    1.1 阿尔泰成矿省(Ⅱ-1)
        1.1.1 北阿尔泰稀有-铜-铅-锌-钼-钨-银-铁-锑-汞-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1)
        (1)科布多金-铜-银-铁成矿亚带(Ⅳ-1)
        (2)诺尔特-库苏古尔金-银-钨-钼-铅-锌-锑-汞-稀有金属成矿亚带(阿尔泰早古生代陆缘盆地)(Ⅳ-2)
        (3)可可托海-清河稀有金属-白云母-宝石成矿亚带(Ⅳ-3)
        1.1.2 南阿尔泰铜-铅-锌-铁-金-稀有-白云母-宝石成矿带(Ⅲ-2)
    1.2 准噶尔-南蒙古成矿省(Ⅱ-2)
        1.2.1 北准噶尔-Baruunhuurai铜-镍-钼-金成矿带(Ⅲ-3)
        (1)额尔齐斯金成矿亚带(Ⅳ-5)
        (2)萨吾尔-二台铜-镍-金成矿亚带(Ⅳ-6)
        (3)Baruunhuurai金成矿亚带(Ⅳ-7)
        1.2.2 Edrengiin铜-锌-锰-铁成矿带(Ⅲ-4)
        1.2.3 Edren-Zoolon金成矿带(Ⅲ-5)
        1.2.4 卡拉麦里(东准噶尔)铬-铜-金-锡-硫铁矿-石墨-石棉-水晶成矿带(Ⅲ-6)
        1.2.5 准噶尔盆地石油-天然气-铀-煤-盐类-膨润土成矿带(Ⅲ-7)
        1.2.6 准噶尔南缘-觉罗塔格-黑鹰山-七一山-Tomortein Nuruu-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带(Ⅲ-8)
        (1)准噶尔南缘铜-钼-金-钨-铁-铬-锰-稀有-硼-沸石-石墨-透闪石玉-滑石成矿亚带(Ⅳ-12)
        (2)觉罗塔格铁-铜-钼-镍-金-银-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亚带(Ⅳ-13)
        (3)蒙古Tomortein Nuruu锑- 金成矿亚带(Ⅳ-14)
        (4)蒙古欧玉陶勒盖-查干苏布尔嘎铜-钼-金-银-稀土成矿亚带(Ⅳ-15)
        (5)狼娃山-黑鹰山-七一山铁-金-铜-钼-萤石成矿亚带(Ⅳ-16)
        1.2.7 雅干-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铜-金-镍成矿带(Ⅲ-9)
        (1)Harmorit-Hanbogd-Lugiingol锡-钨-铌-钽-锆-稀土-铁成矿亚带(Ⅳ-17)
        (2)珠斯楞-呼伦西白-雅干铜-铅-锌-金-镍成矿亚带(Ⅳ-18)
        1.2.8 乌力吉-欧布拉格铜-铁-金-镍-钴-铀-油页岩成矿带(Ⅲ-10)
    1.3 塔里木成矿省(Ⅱ-3)
        1.3.1 塔里木板块北缘铁-钛-锰-铜-钼-铅-锌-锡-锑-白云母成矿带(Ⅲ-11)
        1.3.2 磁海(新疆北山)-公婆泉(甘-蒙北山南部)铁-铜-金-铅-锌-锰-钨-锡-铷-钒-铀-磷成矿带(Ⅲ-12)
2 滨太平洋成矿域(叠加在古亚洲成矿域之上)(Ⅰ-2)
    2.1 大兴安岭成矿省(Ⅱ-4)
        2.1.1 克鲁伦-额尔古纳(拉张区)铜-钨-钼-铅-锌-银-金-萤石-铀(煤)成矿带(Ⅲ-13)
        2.1.2 努库特达班(Nukhetdavaa)-二连-东乌旗-阿尔山(中强挤压区)铜-钼-铅-锌-钨-锡-铬-铁成矿带(Ⅲ-14)
        (1)海拉尔盆地煤-石油-铀成矿亚带(Ⅳ-23)
        (2)根河(拉张区)铜-钼-铅-锌-银-金-萤石-煤(铀)成矿带(Ⅳ-24)
        (3)温都尔汗萤石-铁成矿亚带(Ⅳ-25)
        (4)努库特达班-查干敖包庙-吉尔嘎朗图铜-钼-钨-银-镍-金-铀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26)
        (5)奥尤特-朝不愣-阿尔山铁-铜-铅-锌-银-钼多金属矿成矿亚带(Ⅳ级-27)
        2.1.3 Sulinheer-白乃庙-锡林浩特铁-铜-钼-铅-锌-铬-金-锰-锗-煤-天然碱-芒硝成矿带(Ⅲ-15)
        (1)托托尚-艾里格庙-苏莫查干敖包铁-锰-铅-锌-银-萤石成矿亚带(Ⅳ-28)
        (2)Sulinheer-查干哈达庙铁-铜-钼-铬-金成矿亚带(Ⅳ-29)
        (3)查干此老-巴音杭盖金成矿亚带(Ⅳ-30)
        (4)脑木根-二连盆地群天然碱-芒硝-煤-铀成矿亚带(Ⅳ-31)
        (5)白乃庙-哈达庙铜-金-萤石成矿亚带(Ⅳ-32)
        (6)温都尔庙-红格尔庙铁-铜-钼-锗-煤成矿亚带(Ⅳ-33)
        (7)白音乌拉-毛登银-铅-锌-锡-钼-铜多金属成矿亚带(Ⅳ-34)
    2.2 华北陆块北缘成矿省(Ⅱ-5)
        (1)狼山-渣尔泰山铅-锌-金-铁-铜-铂-镍成矿亚带(Ⅳ-35)
        (2)白云鄂博-商都金-铁-铌-稀土-铜-镍-铂成矿亚带(Ⅳ-36)
3 结论

四、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of ores and age of the Bamsk gold deposit, Amur region, Russia(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陆河连接可行性研究[D]. 孙佳伟. 黑龙江大学, 2021
  • [3]新疆东准噶尔扎河坝及邻区古生代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研究[D]. 汤贺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4]新疆东天山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宁.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0
  • [5]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6]中蒙俄经济走廊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J]. 张福祥,赵莎,王丰翔,刘成,聂凤军,赵元艺. 地质通报, 2020(Z1)
  • [7]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D]. 朱蓓蓓. 吉林大学, 2019(10)
  • [8]俄罗斯铜矿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潜力及投资建议[J]. 周永恒,张森,吴涛涛,鲍庆中,吴大天,柴璐,刘金龙. 地质与勘探, 2018(06)
  • [9]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10]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区带划分[J]. 李俊建,唐文龙,付超,陈正,Orolmaa Demberel,Oyuntuya Namsraijavyn,Delgersaikhan Adiya,Enkhbat Tserendash,党智财,赵泽霖,张锋,任军平,赵丽君. 地质通报, 2016(04)


远东论文 中蒙俄经济走廊论文 北极航线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地质论文

上一篇:影响护生临床实习的因素及对策
下一篇:浓缩胶乳干胶产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