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亚芳[1](2021)在《不同酶制剂与香料处理对烟叶品质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烟草(Nicotiana tabacum)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栽种面积大,年产量高。优化上部烟叶的质量,可以帮助解决我国上部烟叶工业利用率低、库存积压大的问题。国际上,优质卷烟配方中多用优质的上部烟叶,说明烟草上部叶具有生产优质烟叶的潜质,但是我国烟草上部叶存在着叶片过厚、烟碱等化学物质含量较高、叶肉组织僵硬、吸食口感差等诸多问题。目前,科研工作者已分别从烟草生长环境、栽培技术、采收方式、采收成熟度、烘烤工艺和醇化过程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对烤前喷施不同种类酶制剂和烘烤时添加香料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评吸品质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因此,本论文在比较分析陕西秦巴烟叶与云南烟叶品质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上部叶在烘烤前喷施淀粉酶、纤维素酶及其复合酶,和添加植物香料,研究酶与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评吸质量、致香物质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2015-2017年间陕西秦巴和云南上部烟叶的比较分析,得出陕西秦巴烟区上部烟叶中的总糖、还原糖和烟碱高于云南烟叶,但化学成分协调性及评吸品质低于云南烟叶。2、烤前喷施酶对烟叶化学成分影响明显,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T3)处理的烟叶淀粉含量和总糖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增加,两糖比接近于1,总氮、烟碱含量也明显降低,全钾含量明显增加。烘烤时添加香料植物对烤后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含量影响不显着。酶与香料协同处理对烟叶内在化学品质的影响显着,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协同处理的烟叶淀粉、总糖、还原糖含量均明显降低,总氮、烟碱及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3、烤前喷施酶的烟叶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评吸分值均提高,表现为香气质和香气浓度增加,杂气和刺激性减少,其中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3)的烟叶香气量尚足,香气质中等偏上,杂气较轻。烤前添加香料对烟叶的香气特征和口感特征影响不明显。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烟叶的香气质增加,劲头提升,但香气量不足,其中6 kg绞股蓝和40 U/g纤维素酶(T7)处理香气质明显增加,但香气量不变,6 kg绞股蓝和40 U/g中温α-淀粉酶和40 U/g纤维素酶1:1混合的复合酶协同处理(T8)的烟叶香气及劲头提升效果较好。4、烤前喷施酶的烟叶棕色化反应产物、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T3处理效果较好,分别增加33.97%、11.04%和163.42%,质体色素降解产物含量变化不明显。烤前添加香料的烟叶质体色素降解产物、芳香族氨基酸降解产物和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均显着增加,棕色化反映产物无明显变化,其他致香物质中物质种类检出较多。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综合了酶和香料单独处理的优势,四种反应的产物和其他致香物质种类及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以T8处理较好,和对照相比,新植二烯提高302.86%,棕色化反应产物提高60.41%,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提高39.19%,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提高129.97%,T7处理次之。5、酶、香料及其协同处理的烟叶微生物种类均低于对照处理,但优势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总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酶处理的烟叶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香料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和拜叶林克氏菌科Beijerinckiaceae丰度较对照处理明显增加;酶和香料协同处理的烟叶鞘脂单孢菌科Sphingomonadaceae、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芽孢杆菌科Bacillaceae、棒状杆菌科Corynebacteriaceae、草酸杆菌科Oxalobacteraceae、类芽孢杆菌科Paenibacillaceae和微杆菌科Microbacteriaceae均显着增加。综上所述,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影响了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促进了烟叶内在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致香成分的转化,提高了烟叶吸食品质。
周康[2](2021)在《山东上部烟叶成熟特征与关键采烤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提高山东上部烟叶的可用性,通过大田和烘烤试验,分析了不同成熟度的上部烟叶鲜烟素质差异及其烤后烟叶质量差异,研究了采前调控技术、采收方式和密集烘烤工艺调整对烤后上部叶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山东上部烟叶适宜的成熟特征,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成熟度和烟叶质量的采烤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随田间成熟度的提高,鲜烟叶在叶色、叶面、主脉色泽、支脉色泽、茎叶夹角、成熟斑、茸毛、叶尖叶缘等性状上发生明显变化;鲜烟叶SPAD值由21.43(BM1)降至15.46(BM3),颜色参数值也在不同成熟度处理间存在显着差异;鲜烟叶水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多酚含量由BM1到BM3提升了60.32%,化学成分整体协调性和烘烤特性明显改善,组织结构趋于更加合理。随成熟度的提高,烤后烟叶物理性状指标有所改善,外观质量得分由BM1时的42分增加到BM3的50.5分,烤后烟叶均价BM3比BM1处理提高了0.91元/kg,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呈增加趋势,感官质量呈先提升后下降的规律。综上,上部烟叶在较高成熟度时烤后烟叶综合质量指标较好,且随成熟进程的推进,不同成熟度档次上部烟叶在外观和内在方面均呈现出较明显的成熟特征差异。二、在烟叶采烤前物理和化学调控措施中,灌水处理烤后烟叶综合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体现在灌水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和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对照处理,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西柏三烯二醇含量明显提升。喷施两种叶面肥处理均能明显提高上部烤后烟叶综合品质,其中以喷施KH2PO4处理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提高了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增加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烤后烟叶感官质量均有所提升。三、在不同采收方式处理中,一次性采收处理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方面优于常规分次采收处理,一次性带茎砍烤处理烤后烟叶各项质量指标较常规分次采收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不同延迟一次性采收处理烟叶综合质量随采收时间的推迟烤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以延迟5 d一次性采收处理效果为最好。四、不同烘烤工艺处理相比较,变黄后期至定色前期1℃/4 h慢升温工艺处理烘烤过程更有利于烟叶大分子物质的充分转化,且经济性状和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明显优于常规处理,更有利于上部烤后烟叶质量的提升。定色前期采取45、48℃较高温度组合处理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均表现相对较好,上部烤后烟叶综合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王祎[3](2021)在《喷施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提高烤烟上部叶生长质量,解决上部叶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开片不充分,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叶片经济性状差,工业可用性低等问题,本试验在烟株正常生长打顶后,设置喷施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钾、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钙、柠檬酸钾、硫酸钾、硝酸钾六种叶面钾肥处理,研究六种不同叶面钾肥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叶绿素SPAD值、光合性能、碳氮代谢相关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内源保护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烤后化学成分、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优化上部叶栽培措施,为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叶面钾肥可改善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和光合性能。喷施柠檬酸钾可显着降低上部叶长宽比,增加叶面积,对上部叶农艺性状改善最好,与CK相比,第十六叶位长宽比降低12.54%,叶面积增加19.66%,第十四叶位长宽比降低3.55%,叶面积增加7.76%;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钙、柠檬酸钾可显着降低上部叶叶质重,改善上部叶组织结构;喷施柠檬酸钾、硫酸钾可显着增加上部叶叶绿素SPAD值;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钙、柠檬酸钾可显着提高上部叶净光合速率,改善上部叶的光合性能。(2)喷施叶面钾肥可提高上部叶碳氮代谢相关酶类活性和内源保护酶类活性,加快上部叶碳氮代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钾对上部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较CK提高34.38%;喷施柠檬酸钾对上部叶中性转化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较CK提高23.95%;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钙对上部叶蔗糖含量提高效果最好,较CK提高3.86%;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钾对上部叶蛋白质含量降低效果最好,较CK降低7.16%;喷施柠檬酸钾对上部叶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总淀粉酶活性提升效果最好,较CK分别提高10.99%、19.15%、32.55%;喷施磷酸二氢钾加氯化钙对上部叶POD活性提升效果最好,两叶位较CK分别提高12.71%、7.41%;喷施柠檬酸钾对上部叶的SOD活性提升效果最好,两叶位较CK分别提高14.54%、11.60%;喷施硝酸钾叶面肥和柠檬酸钾叶面肥对上部叶的CAT活性提升效果较好;喷施柠檬酸钾对上部叶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氢含量的降低效果最好。(3)喷施叶面钾肥改善了上部叶烤后化学成分和整株烟叶经济性状。喷施柠檬酸钾可显着降低上部叶烟碱含量,提高钾及还原糖含量和总糖含量,提高烟叶糖碱比,与CK相比,钾含量提高20.22%、烟碱含量降低14.95%、还原糖含量提高18.76%、总糖含量提高16.36%、糖碱比提高39.45%、对烤后烟叶的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效果最好;喷施柠檬酸钾可显着提高烟叶的上等烟比例、产量、均价和产值,较CK分别提高25.82%、8.01%、10.32%、19.14%,对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提升效果最好。
刘梓谡[4](2021)在《提高莱芜烟区烤烟上部叶成熟度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山东烟区的上部烟叶存在着叶片偏厚、色深、组织结构紧密、成熟度较差,内在化学成分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本试验围绕促进莱芜烟区烤烟提早成熟、提高烟叶可用性这一核心,通过移栽期调控、水分供应量调控、株型调控、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理化调控等措施进行研究,为提高上部烟叶成熟度和可用性,使上部烟叶质量更加符合我国卷烟工业对烟叶原料的质量要求,为莱芜烟区建立提高上部烟叶成熟度的生产技术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移栽时期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成熟度影响显着。移栽时间以5月5号进行移栽最为适宜,此时移栽的烟株上部叶成熟度较好,其上部第18叶位叶长、叶宽分别达到74.74cm、43.50cm,外观质量较好。烤后烟叶经济性状好,产量、产值高,均价达到了19.16元/kg。随着移栽时间的提前,烟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和烤后经济性状都呈下降态势。(2)不同水分供应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成熟度影响的结果表明:水分供应(浇水量2000ml)充足对烤烟的成熟有促进作用。而随着水分供应量的降低,烤烟各项农艺性状都显着下降,上部叶成熟度降低。(3)在烤烟大田发育时期一次打顶后7天进行二次打顶的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较为优秀,促进叶片开片,烟叶厚度适中,增加产值,提高均价、提升上等烟比例。(4)烤烟大田生长后期在打顶后在茎基部进行半环割处理可以提高上部烟叶外观质量,促进上部叶生长,较常规生产单叶鲜干重分别显着增加13.79%和8.01%。烤后烟叶的经济性状情况最佳,产值较对照提高12.60%且差异显着,上等烟比例显着增加4.79%。在打顶后30天进行伤根处理可以有效提高上部叶的生长速度,改善外观质量促进上部烟叶成熟,烟株上部烟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增幅较常规生产显着增加0.87%和1.12%,叶宽增加0.25%差异不显着。随着伤根时间的提前,对比对照组抑制了上部烟叶的物理性状,致使烟叶成熟度下降。在大田后期对烤烟进行物理调控处理,可以促进烟株上部叶成熟,提高可用性。(5)喷施500mg/kg乙烯利处理下,烟株各项农艺性状均优于常规生长且差异显着:有效叶片数显着增加13.16%,叶长显着增加6.13%,叶宽显着增加19.61%。经过乙烯利处理的烟叶内部化学成分更协调,烟叶品质更好。上部叶的烟碱含量较常规处理的上部烟叶显着降低了0.52%,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显着增加4.47%、3.92%。氮含量降低了0.21%与对照差异不显着。烟株打顶后喷施200mg/kg赤霉酸药剂的上部烟叶开片情况较好,叶厚降低,较常规处理烟碱含量下降了21.6%差异显着。总糖含量显着降低了8.46%。总氮含量对照上升了5.56%差异显着。钾含量超过2%,改善了钾氯比,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促进了上部叶成熟。
李彦平,阎小毛,孟智勇,王红军,张昭,朱景伟,郭芳阳[5](2020)在《提高烤烟上部烟叶可用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上部烟由于工业可用性差,一直制约我国卷烟企业的发展。对上部烟质量现状,提高上部烟可用性的意义以及影响上部烟的诸多因素(品种、生态条件、栽培技术、烘烤调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提高上部烟可用性今后研究重点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我国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供理论依据。
王发展[6](2020)在《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于2018年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叶面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与蔗糖脂肪酸酯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生长和物理特性、化学品质以及香气含量的影响,探讨提高烤烟上部叶品质及可用性的处理措施。共设置8个处理:CK:喷施清水;CK1:喷施赤霉素;CK2:喷施磷酸二氢钾;CK3:喷施蔗糖脂肪酸酯;T1: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T2:喷施赤霉素+蔗糖脂肪酸酯;T3:喷施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T4:喷施赤霉素+磷酸二氢钾+蔗糖脂肪酸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烤烟打顶后的生长发育,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基本呈现出T4处理大于两两配施的T1、T2、T3处理和单施的CK1、CK2、CK3处理结果。在各个时期T4处理下烤烟上部叶面积均为最高,相对于两两配施条件下,尤其显着(P<0.05)高于CK2和CK3和T1处理,平均增幅分别达25.43%、35.53%和12.40%。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的外源喷施处理能够有效提高烤烟上部叶面积,特别是三者混施下烤烟上部叶面积提高程度最大。2、T4处理下,相对于CK处理在打顶后15 d和30d烤烟上部叶SPAD值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条件下,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SPAD值显着低于T1处理及T2处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SPAD值逐渐降低,呈现衰老特征。单施不同外源物质及复合处理下,CK2处理、T3处理及T4处理下烤烟叶片后期成熟落黄表现较好。3、T4处理下,在打顶后期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明显,结合SPAD值的表现也可看出,三种外源物质复合处理后期成熟落黄较好,在烤烟上部叶净光合速率上也有相应的表现。打顶后45 d烤烟上部叶胞间CO2浓度相对于CK处理和CK2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相对于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均有所提高,增幅分别达16.30%、23.50%和13.34%,且差异均显着,此时烤烟上部叶已近成熟状态。4、随着生育期的延长,不同处理下烤烟上部叶淀粉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烤烟上部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T4处理下,在打顶后15 d、30 d和45 d不同时期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较高,相对于对照、单施和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及蔗糖脂肪酸酯两两配施,烤烟上部叶淀粉酶、硝酸还原酶活性基本上均高于其他处理。5、T4处理下,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指标较CK处理均有显着改善,其中单叶重、抗张力、叶质重和填充值为各处理中最高,而含梗率相对较低,说明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能有效改善烤后烟叶各项物理特性。6、T4处理下,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为各处理中最高,而总氮、烟碱和氯含量为各处理最低,且相对CK处理及CK1、CK2及CK3处理亦有显着差异,说明复合喷施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有益改善最为显着,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叶还原糖、总糖和钾含量,同时有效降低总氮、烟碱和氯含量,T4处理下,烤后烟叶两糖比、糖碱比、氮碱比和钾氯比较其它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善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7、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下烤烟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二者复合处理>单施处理>对照处理。赤霉素与磷酸二氢钾和蔗糖脂肪酸酯三者混施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积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相对于其他处理效果最佳。
徐雨,周国荣,李淮源,陈建军,钟光华,李军业,何澎,邓世媛[7](2019)在《栽培措施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移栽期、施肥、灌溉、种植密度、打顶方式和采收方式等方面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系统探讨了栽培措施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调控效应,对该领域今后值得进一步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并就如何提高烤烟上部叶可用性提出了综合适宜栽培措施的建议。
徐赛[8](2019)在《土壤水分调控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鉴于目前我国丘陵烟区灌溉条件差和上部烟叶工业可用性低的现状,本试验以烤烟品种NC102为试验材料,在田间防雨棚下采用盆栽试验,设计不同土壤水分含量、不同干旱时间及复水处理,测定烤烟基本农艺性状、叶面积变化动态、叶片组织结构、叶片酶活性、光合作用指标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明确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烤烟理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干旱后复水对烤烟上部叶理化性质的补偿效应,为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和优质适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干旱胁迫显着影响烤烟生长发育与上部叶的理化性质。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5%85%水平内,随着土壤干旱程度的增加,叶面积显着降低,中部叶叶面积降低4.5%68.1%,上部叶叶面积降低9.3%45.3%;叶厚显着增加8.1%18.2%,栅栏与海绵组织比显着增加25.0%75.0%,组织结构趋于致密;游离脯氨酸含量(free proline,Pro)逐渐升高,光合作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显着降低;总氮含量增加13.0%60.9%,烟碱含量显着增加10.6%57.8%,化学成分不协调。(2)水分调控对于弥补前期干旱胁迫对烤烟造成的损害,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有显着正补偿效应。随着复水时间的提前,与对照相比,上部烟叶的叶面积显着增加,由低于45.3%补偿至高于8.1%;叶厚显着降低,由高9.6%恢复至对照水平,栅栏与海绵组织比显着降低,由高于49.0%补偿至低于11.0%,组织结构趋于疏松;光合作用增强,叶质重由低于8.2%补偿至对照水平;总氮含量显着降低,由高于28.6%补偿至低于12.8%,烟碱含量显着降低,由高于17.0%补偿至低于13.9%,总糖含量显着增加,由低于12.4%补偿至高于9.1%,氮类化合物含量下降,化学成分趋于协调。(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50%60%水平的中度干旱烟株复水有效调控时间临界点为移栽后50天;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50%水平的重度干旱烟株复水有效调控时间临界点为移栽后40天;有效调控时间复水时间越早,复水补偿效应越显着,上部烟叶可用性越高。
赵环宇[9](2019)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及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深入的了解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及不同抑芽剂的使用方式对烤烟上部叶质量的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烤烟上部叶存在的成熟期较长、叶片的组织结构紧密、烘烤后内部化学成分比例不协调、杂气重以及烟气品质非常差等特点,选择了氯吡苯脲、IAA、6-BA、乙烯利、缩节胺、比久6种不同的生长调节剂以及仲丁灵抑芽剂的不同浓度及不同使用时间,以NC102为试验材料,对上部叶的农艺性状、叶片显微组织结构、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根系活力、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相关物质含量以及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以期为使用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生产上质量的提升和合理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质量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和依据。试验结果表明:(1)喷施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发育和开片情况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以喷施氯吡苯脲的效果最佳,在促进叶片生长的同时开片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叶面积增加了6.31%,长宽比降低了3.17%;同时也对烤烟的根系活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以喷施氯吡苯脲对根系促进作用最大,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对根系活力具有显着抑制作用;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叶片的光合特性也具有不同的影响,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其中喷施氯吡苯脲效果最明显,与CK相比,净光合速率提高了47.27%,气孔导度提高44.44%,降低了胞间CO2浓度,提高了蒸腾速率,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效果与之相反;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在叶片厚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优化了上部叶的组织结构,提高了海绵组织的比例,与CK相比,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厚度比值提高了12.66%,而喷施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显着降低了叶片厚度,以缩节胺效果最显着,与CK相比降低了18.11%;喷施氯吡苯脲、IAA、6-BA显着提高了上部叶的叶绿素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9.52%、14.04%、19.04%,而乙烯利、缩节胺和比久均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喷施氯吡苯脲、IAA、6-BA均能明显提高上部叶的抗逆性,延缓其衰老,而乙烯利、缩节胺、比久可以降低其抗逆性,加快上部叶的衰老,以缩节胺效果最明显;同时喷施氯吡苯脲对协调上部叶的化学成分含量比例最协调,同时提高糖碱比,降低烟碱含量。(2)使用不同浓度的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及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稀释80倍浓度的抑芽剂使用效果最佳,与其余两个稀释浓度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开片效果最好;且根系活力最高,净光合速率比其余两个浓度分别高16.51%、13.30%,光合作用最强最利于上部叶的生长;同时稀释80倍浓度抑芽剂处理上部叶片中海绵组织比例上升,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比值分别高于另外两个浓度14.14%、10.53%,且叶绿素含量分别高12.06%、28.80%;抗逆性最好,叶片衰老最缓慢,内部化学成分比例最佳,烟碱含量分别低4.64%、3.21%,糖碱比最高。(3)抑芽剂的不同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生长和质量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打顶后7 d施用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效果最佳。与其他两个时间施用抑芽剂相比,叶面积最大,长宽比最小,且根系活力最好,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1.81%、44.11%;净光合速率分别高9.15%、18.47%;且海绵组织比例最高,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的比值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39.13%、26.32%;叶绿素含量分别高9.67%、25.50%;抗逆性最强;烟碱含量最低,糖碱比分别高于其他两个处理13.54%、2.58%。综合来看,喷施氯吡苯脲能够较好的改善上部叶开片、组织结构及内部化学成分,提高上部叶烤后质量,而喷施缩节胺可以较好地降低叶片厚度,加快上部叶的衰老,同时降低烟碱含量,提高上部叶的烤后质量;同时使用80倍稀释浓度的抑芽剂以及打顶后7 d使用抑芽剂对上部叶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效果最好。
叶卫国[10](2018)在《减氮增密对烤烟上部烟叶可用性及烟叶结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可用性及烟叶结构的作用机理,本文以‘云烟87’为材料,设置4种栽培模式:传统种植模式CK(13 500株·hm-2,150 kg·hm-2)、减氮模式T1(13 500株·hm-2,135 kg·hm-2)、增密模式T2(16 500株·hm-2,150 kg·hm-2)和减氮增密模式T3(16 500株·hm-2,135 kg·hm-2),于2017年在湖南省衡阳市常宁进行。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烟叶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物理特性、外观质量、常规化学成分、上部8片叶各叶位的等级结构、经济效益和感官质量,探讨了减氮增密对烤烟上部烟叶可用性及烟叶结构的影响,为寻找彰显浓香型风格特征的优质烟叶栽培组合措施提供参考。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减氮模式T1、增密模式T2和减氮增密模式T3均显着降低了烤烟中部叶和上部叶净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在8.12%30.76%范围内,且主要受非气孔限制。但对下部叶净光合速率影响却不一致,其中减氮模式净光合速率显着降低,增密模式净光合速率显着提高,而减氮增密模式净光合速率变化不显着。这3个种植模式的下部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限制。(2)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减氮模式T1、增密模式T2、减氮增密模式T3均降低了上部烟叶的叶片厚度、叶质重和单叶重,对含梗率和开片度影响不显着。T1、T2和T3的叶片厚度分别降低了11.00%、8.14%、13.15%,叶质重分别降低了7.80%、6.96%、10.98%,单叶重分别降低了7.80%、7.37%和13.57%。(3)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减氮模式T1、增密模式T2、减氮增密模式T3上部8片叶采收前1天的SPAD值明显降低,其中T3处理降低最明显,降低范围为9.25%22.10%,且差异显着。烤后上部烟叶外观质量评价中,T1、T2和T3的叶片厚度明显降低,疏松程度明显增加,外观质量得到改善。T1和T3的上部倒数第12位叶的成熟度明显提升,均为“成熟”,且油分增多,而T2的无明显变化。上部倒数第38位叶中,T1和T2的油分均为“有”,身份为“厚中等”,结构为“稍密疏松”,色度为“强中”,而T3的油分为“有”,身份为“稍厚中等”,结构为“稍密疏松”,色度为“中”。(4)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减氮模式T1、增密模式T2、减氮增密模式T3均降低了上部叶烟碱含量,增加了总糖和还原糖含量,使糖碱比和氮碱比更接近适宜范围。其中T3的上部叶淀粉、总氮、氯的含量明显降低,石油醚提取物的含量明显提高,糖碱比和氮碱比分别为5.16和0.77,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在感官质量评价中,杂气和刺激性明显降低,香气质和香气量明显提高,浓香型风格特色突出,可用性增强。(5)与传统种植模式比较,减氮模式T1、增密模式T2、减氮增密模式T3均提高了上部8片叶烟叶结构。在倒数第12位叶中,T1、T2和T3的B2F烟叶比例分别提高了(14.0214.97、7.218.01、15.9117.34)个百分点,在倒数第6位叶中,CK未出现中部叶,但T1、T2和T3的中部叶比例已高达8.18%20.00%,而其他叶位的等级结构也比CK要好。总体上,T1、T2和T3上部8片叶的(B1F和B2F)烟叶比例平均提高了5.11%、2.11%和10.26%,(C2F和C3F)烟叶比例提高了2.36%、1.13%和1.71%,杂色烟比例降低了5.37%、2.60%和5.17%,全株的上部叶比例降低了3.48%、3.69%和8.91%,中部叶比例提高了2.52%、4.70%和6.81%,烟叶结构明显优化。减氮和增密对烤烟群体结构和个体发育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二者互作改变了烟株群体大田生长的生态条件,从而影响了烟叶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促进烟叶成熟,改善了烟叶外观质量,协调了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对烤烟等级结构的优化、产质量的提高和烟叶感官质量的发挥均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 1.2 国内外烤烟上部叶研究现状 |
| 1.3 改善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因素研究 |
| 1.3.1 遗传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 1.3.2 主要气象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 1.3.3 栽培因素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 1.3.4 调制技术对烤烟上部叶品质的影响 |
| 1.4 改善上部烟叶品质的方法 |
| 1.4.1 生物酶法 |
| 1.4.2 化学添加法 |
| 1.4.3 微生物发酵法 |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二章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品质比较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数据收集 |
| 2.1.2 数据筛选 |
| 2.1.3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因子分析 |
| 2.2.2 陕西秦巴和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质量差异性因子分析 |
| 2.3 讨论 |
| 2.3.1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差异性影响 |
| 2.3.2 陕西秦巴与云南烟区上部烟叶感官评吸差异性影响 |
| 第三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品质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 3.1.1 试验地概况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样品采集 |
| 3.2 测定方法 |
| 3.2.1 还原糖含量测定 |
| 3.2.2 可溶性总糖含量测定 |
| 3.2.3 淀粉含量测定 |
| 3.2.4 总氮和全钾含量测定 |
| 3.2.5 烟碱含量测定 |
| 3.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 3.2.7 感官质量测定 |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烤后烟叶糖含量的变化 |
| 3.3.2 烤后上部烟叶淀粉含量的变化 |
| 3.3.3 烤后上部烟叶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变化 |
| 3.3.4 烤后上部烟叶全钾含量的变化 |
| 3.3.5 烤后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变化 |
| 3.3.6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评吸质量的影响 |
| 3.4 讨论 |
| 3.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化学品质的影响 |
| 3.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的影响 |
| 3.4.3 陕南上部烟叶感官品质和化学品质的关系分析 |
| 第四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烤后致香物质成分及含量的影响 |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地概况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样品采集 |
| 4.2 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成分测定及分析方法 |
| 4.2.1 香气物质成分测定方法 |
| 4.2.2 香气物质成分鉴定及含量换算方法 |
| 4.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 4.3 结果分析 |
| 4.3.1 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 4.3.2 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结果分析 |
| 4.3.3 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 4.3.4 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结果分析 |
| 4.3.5 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结果分析 |
| 4.4 讨论 |
| 4.4.1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质体色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
| 4.4.2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棕色化反应产物的影响 |
| 4.4.3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芳香族氨基酸裂解产物的影响 |
| 4.4.4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 4.4.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其他致香物质的影响 |
| 第五章 不同酶制剂和香料处理对陕南上部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地概况 |
| 5.1.2 试验设计 |
| 5.1.3 样品采集 |
| 5.2 烟叶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
| 5.2.1 样品测定方法 |
| 5.2.2 样品分析方法 |
| 5.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测序结果 |
| 5.3.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
| 5.3.3 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 |
| 5.3.4 基于OTU的 Venn图分析 |
| 5.3.5 酶和香料及其协同处理对烟叶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 5.4 讨论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文献综述 |
| 1.1.1 上部烟叶外观成熟特征研究进展 |
| 1.1.2 上部烟叶鲜烟素质研究进展 |
| 1.1.3 上部烟叶采收适宜成熟度研究进展 |
| 1.1.4 上部烟叶田间理化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
| 1.1.5 上部烟叶采收方式研究进展 |
| 1.1.6 上部烟叶密集烘烤工艺研究进展 |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山东上部烟叶成熟特征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设计 |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成熟度上部烟叶鲜烟素质差异 |
| 2.2.2 不同成熟度上部烤后烟叶质量差异 |
| 2.3 讨论与小结 |
| 第三章 上部烟叶采烤前田间理化调控措施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3.1.4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上部烟叶采烤前灌水处理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
| 3.2.2 上部烟叶采烤前喷施叶面肥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
| 3.3 讨论与小结 |
| 第四章 上部叶适宜采收方式研究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试验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4.1.4 数据处理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采收方式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4.2.2 不同采收方式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2.3 不同采收方式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2.4 不同采收方式对烤后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 4.3 讨论与小结 |
| 第五章 上部烟叶密集烘烤关键指标研究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试验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 |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5.1.4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变黄后期至定色前期升温速度对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
| 5.2.2 定色前期温度对上部烟叶质量的影响 |
| 5.3 讨论与小结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 6.1 主要结论 |
| 6.2 应用前景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烟草中钾元素研究进展 |
| 1.2.1 钾的作用机制和吸收机制 |
| 1.2.2 钾对烟草生长质量的影响 |
| 1.3 叶面钾肥研究进展 |
| 1.3.1 叶面肥应用优势 |
| 1.3.2 叶面肥作用机理 |
| 1.3.3 叶面钾肥在烟草上的应用 |
| 1.4 烤烟上部叶研究进展 |
| 1.4.1 上部叶存在问题 |
| 1.4.2 提升上部叶可用性的研究 |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地点 |
| 2.3 试验设计 |
|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4.1 烟株上部叶农艺性状的测定 |
| 2.4.2 烟株上部叶叶绿素SPAD值的测定 |
| 2.4.3 烟株上部叶光合性能的测定 |
| 2.4.4 烟株上部叶叶质重的测定 |
| 2.4.5 烟株上部叶抗氧化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4.6 烟株上部叶碳氮代谢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4.7 烟株上部叶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
| 2.4.8 整株烟叶经济性状的测定 |
| 2.5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叶面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
| 3.2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3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
| 3.4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 3.5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叶质重的影响 |
| 3.6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抗氧化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7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碳氮代谢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影响 |
| 3.7.1 烟株上部叶硝酸还原酶活性 |
| 3.7.2 烟株上部叶中性转化酶活性 |
| 3.7.3 烟株上部叶淀粉酶活性 |
| 3.7.4 烟株上部叶蛋白质含量 |
| 3.7.5 烟株上部叶蔗糖含量 |
| 3.8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上部叶烤后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9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烟株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2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性能的影响 |
| 4.3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理代谢的影响 |
| 4.4 不同叶面钾肥处理对烤后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烟叶成熟度 |
| 1.1.1 成熟度的概念 |
| 1.1.2 可用性的概念 |
| 1.1.3 烟叶成熟度与烟叶可用性的关系 |
| 1.2 烟叶成熟度与叶片质量指标的相关性 |
| 1.2.1 烟叶外观质量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 1.2.2 烟叶内在质量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 1.2.3 烟叶物理特性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 1.2.4 烟叶安全性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 1.2.5 烟叶化学成分与烟叶成熟度的关系 |
| 1.3 烤烟上部叶概述 |
| 1.3.1 上部烟叶的特征 |
| 1.3.2 上部烟叶应用现状 |
| 1.4 影响上部叶成熟度的因素 |
| 1.4.1 品种因素 |
| 1.4.2 生态因素 |
| 1.4.3 栽培因素 |
| 1.4.4 采收方式 |
| 1.4.5 烘烤因素 |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地点 |
| 2.2 试验材料 |
| 2.3 试验设计 |
| 2.3.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3.2 水分调控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 2.3.3 二次打顶对上部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3.4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物理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研究。 |
| 2.3.5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化学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研究。 |
| 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 2.4.1 主要农艺性状测量 |
| 2.4.2 鲜烟叶外观质量评价 |
| 2.4.3 常规化学成分分析 |
| 2.4.4 经济性状 |
| 2.5 数据分析 |
| 3 结果分析 |
| 3.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1 不同移栽期对烤烟农艺性状和上部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1.2 不同移栽期对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2 水分调控对烤烟整株和上部叶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3 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叶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3.1 二次打顶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3.2 二次打顶对烟叶烤后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4 茎部阻断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 |
| 3.4.1 茎部阻断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4.2 茎部阻断对烤烟根系和上部叶干鲜重的影响 |
| 3.4.3 茎部阻断对烤后上部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5 根部伤害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 |
| 3.5.1 根部伤害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5.2 根部伤害对烟株上部叶第 20 叶位农艺性状和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6 乙烯利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研究 |
| 3.6.1 乙烯利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6.2 乙烯利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 赤霉酸对上部叶成熟质量的影响研究 |
| 3.7.1 赤霉酸对上部烟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7.2 赤霉酸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栽培措施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 4.2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物理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 |
| 4.3 大田后期烟株生长发育化学调控对上部烟叶成熟的影响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我国上部烟叶质量现状及其对卷烟工业的影响 |
| 2 影响我国上部烟可用性的因素 |
| 2.1 品种 |
| 2.2 生态条件 |
| 2.3 栽培技术 |
| 2.3.1 种植密度。 |
| 2.3.2 平衡施肥。 |
| 2.3.3 打顶和留叶。 |
| 2.3.4 成熟采收。 |
| 2.4 烘烤调制 |
| 3 展望 |
| 致谢 |
| 摘要 |
| 1 文献综述 |
| 1.1 烤烟品种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2 生态因素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2.1 光照 |
| 1.2.2 温度 |
| 1.2.3 水分 |
| 1.2.4 土壤 |
| 1.2.5 海拔 |
| 1.3 栽培措施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 1.3.1 移栽 |
| 1.3.2 种植密度 |
| 1.3.3 施肥 |
| 1.3.4 打顶 |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 |
| 1.3.6 采收 |
| 1.4 烘烤工艺对上部烟叶品质的影响 |
| 2 引言 |
| 3 材料与方法 |
| 3.1 试验材料 |
| 3.2 试验设计 |
| 3.3 测试样品的采集 |
| 3.4 指标测定方法 |
| 3.4.1 烤烟上部叶面积指标测定 |
| 3.4.2 烤烟上部叶光合指标测定 |
| 3.4.3 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活性测定 |
| 3.4.4 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
| 3.4.5 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测定 |
| 3.4.6 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测定 |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面积的影响 |
| 4.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
| 4.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SPAD值的影响 |
| 4.2.2 不同处理对烤烟光合参数的影响 |
| 4.3 不同处理对烤烟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
| 4.3.1 不同处理对烤烟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 4.3.2 不同处理对烤烟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 4.4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 4.5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5.1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 4.5.2 不同处理对常规化学成分协调性的影响 |
| 4.6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成分的影响 |
| 4.6.1 不同处理对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影响 |
| 4.6.2 不同处理对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影响 |
| 4.6.3 不同处理对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 4.6.4 不同处理对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影响 |
| 4.6.5 不同处理对新植二烯和香气总量的影响 |
| 5 结论与讨论 |
| 5.1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长的影响 |
| 5.2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
| 5.2.1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 5.2.2 不同处理对烤烟上部叶碳氮代谢酶的影响 |
| 5.3 关于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品质指标的影响 |
| 5.3.1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 5.3.2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5.3.3 不同处理对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 烟叶的可用性 |
| 1.1 烟叶可用性的概念 |
| 1.2 烟叶可用性的发展 |
| 2 我国上部烟叶可用性存在的问题 |
| 3 栽培措施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1 移栽期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2 施肥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2.1 氮肥。 |
| 3.2.2 钾肥。 |
| 3.2.3 施肥方式与施肥比例。 |
| 3.3 灌溉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4 种植密度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5 打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3.6 采收方式对烤烟上部叶可用性的影响 |
| 4 展望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土壤水分与烤烟生产概述 |
| 1.1.1 土壤水分存在形态 |
| 1.1.2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现状 |
| 1.1.3 土壤水分与烤烟生长发育的关系 |
| 1.1.4 土壤水分与烤烟品质的影响 |
| 1.2 烤烟上部叶概述 |
| 1.2.1 上部叶概念和特点 |
| 1.2.2 影响上部叶可用性因素 |
| 1.2.2.1 品种因素对上部叶的影响 |
| 1.2.2.2 生态因素对上部叶的影响 |
| 1.2.2.3 栽培因素对上部叶的影响 |
| 1.2.2.4 烘烤调制因素对上部叶的影响 |
| 1.2.3 提高上部叶可用性措施 |
| 1.2.3.1 烤烟品种 |
| 1.2.3.2 合理的种植密度与适宜的移栽期 |
| 1.2.3.3 科学确定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
| 1.2.3.4 科学打顶和适当留叶 |
| 1.2.3.5 提高采收成熟度,减少采收次数 |
| 1.2.3.6 烘烤调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2.2 干旱及复水对上部叶理化性质的影响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测定 |
| 2.3.2 土壤含水量测定方法 |
| 2.3.3 烤烟基本农艺性状测定 |
| 2.3.4 烤烟叶片组织结构测定 |
| 2.3.5 烤烟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
| 2.3.6 烤烟叶片生化指标测定 |
| 2.3.7 烤后烟化学成分测定 |
| 2.4 数据处理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土壤水分状况对烤烟基本农艺性状影响 |
| 3.1.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株高的影响 |
| 3.1.2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茎围的影响 |
| 3.1.3 土壤水分状况对烤烟叶面积生长发育的影响 |
| 3.1.3.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叶面积生长发育影响 |
| 3.1.3.2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中部叶叶面积生长发育影响 |
| 3.1.3.3 干旱复水对烤烟上部烟叶面积影响 |
| 3.2 土壤水分对烤烟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叶片组织结构影响 |
| 3.2.2 干旱及复水对烤烟上部叶片组织结构影响 |
| 3.3 土壤水分对烤烟光合作用的影响 |
| 3.3.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光合作用影响 |
| 3.3.1.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影响 |
| 3.3.1.2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中部叶光合作用影响 |
| 3.3.2 干旱及复水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影响 |
| 3.4 土壤水分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 3.4.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 3.4.2 干旱及复水对烤烟上部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 3.5 土壤水分对烤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 3.5.1 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对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影响 |
| 3.5.2 干旱及复水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含量影响 |
| 4 讨论 |
| 4.1 土壤水分对烤烟基本农艺性状影响 |
| 4.2 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片组织结构影响 |
| 4.3 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影响 |
| 5 结论 |
| 5.1 土壤水分对烤烟基本农艺性状的影响 |
| 5.2 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 5.3 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光合作用的影响 |
| 5.4 土壤水分对烤烟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 5.5 土壤水分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 1.1.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发展历程 |
| 1.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应用 |
| 1.1.3 氯吡苯脲简介 |
| 1.1.4 IAA简介 |
| 1.1.5 6-BA简介 |
| 1.1.6 乙烯利简介 |
| 1.1.7 缩节胺简介 |
| 1.1.8 比久简介 |
| 1.1.9 抑芽剂简介 |
| 1.2 烤烟上部叶研究进展 |
| 1.2.1 烤烟上部叶现状 |
| 1.2.2 影响烤烟上部叶的可用性因素 |
| 1.2.2.1 生态因素 |
| 1.2.2.2 田间管理栽培技术 |
| 1.2.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 |
| 1.2.2.4 烘烤工艺对烤烟上部叶可利用性的影响 |
|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 |
| 2.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2.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2.2.2.1 不同抑芽剂稀释浓度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2.2.2.2 不同抑芽剂使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 2.3.1 农艺性状的测定 |
| 2.3.2 根系活力的测定 |
| 2.3.3 光合参数的测定 |
| 2.3.4 叶片显微组织结构的测定 |
| 2.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 2.3.6 抗逆性酶类活性及物质含量的测定 |
| 2.3.7 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
| 2.4 数据处理 |
| 3.结果与分析 |
| 3.1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2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2.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显微组织结构的影响 |
| 3.3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3.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3.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3.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3.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3.4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5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5.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5.2 抑芽剂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5.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5.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根系活力的影响 |
| 3.6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6.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6.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6.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抗逆性酶类活性的影响 |
| 3.6.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抗逆衰老生理指标的影响 |
| 3.7 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1 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2.1 不同抑芽剂浓度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2.2 不同抑芽剂施用时间对烤烟上部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
| 4 讨论 |
| 4.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4.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5 结论 |
| 5.1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5.2 抑芽剂对烤烟上部叶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烟叶可用性简述 |
| 1.2 影响上部烟叶可用性的主要因素 |
| 1.2.1 种植密度对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 |
| 1.2.2 施肥对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 |
| 1.2.3 打顶对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 |
| 1.2.4 采摘方式对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 |
| 1.2.5 采收成熟度对上部烟叶可用性的影响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和土壤理化性质 |
| 2.2 试验设计 |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1 农艺性状测定 |
| 2.3.2 烟叶SPAD值测定 |
| 2.3.3 光合特性测定 |
| 2.3.4 物理特性测定 |
| 2.3.5 外观质量测定 |
| 2.3.6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 |
| 2.3.7 烟叶等级测定 |
| 2.3.8 经济性状测定 |
| 2.3.9 感官质量测定 |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3.1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1.1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叶片长度的影响 |
| 3.1.2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叶片宽度的影响 |
| 3.1.3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开片度的影响 |
| 3.1.4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叶面积的影响 |
| 3.1.5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上部叶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2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SPAD值的影响 |
| 3.2.1 不同处理的上部8片叶SPAD值比较 |
| 3.2.2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上部8片叶SPAD值的影响 |
| 3.3 减氮增密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3.1 不同处理的烤烟光合特性比较 |
| 3.3.2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 3.4.1 不同处理的上部烟叶物理特性比较 |
| 3.4.2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上部烟叶物理特性的影响 |
| 3.5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3.6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烤后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6.1 不同处理的上部烟叶烤后常规化学成分比较 |
| 3.6.2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上部烟叶烤后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 |
| 3.7 减氮增密对上部8片叶每个叶位烟叶等级结构的影响 |
| 3.8 减氮增密对烤后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8.1 不同处理的上部8片叶经济性状比较 |
| 3.8.2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上部8片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8.3 不同处理的烤后全株烟叶经济性状比较 |
| 3.8.4 施氮量和密度及其互作对烤后全株烟叶经济性状的影响 |
| 3.9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 |
| 4 讨论与结论 |
| 4.1 讨论 |
| 4.1.1 减氮增密对烤烟光合特性的影响 |
| 4.1.2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物理性状的影响 |
| 4.1.3 减氮增密对烤后上部烟叶外观质量的影响 |
| 4.1.4 减氮增密对上部烟叶风格特征的影响 |
| 4.1.5 减氮增密对烤烟烟叶结构的影响 |
| 4.2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