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志兵[1](2021)在《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ADCs)是由特异性靶向单克隆抗体和细胞毒素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的生物靶向药。ADCs药物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并引导药物内化,在靶细胞或靶器官内聚集和释放细胞毒性化合物,达到从内部杀死相关癌细胞的效果。它可以显着降低普通化疗中常见的药物非特异性全身毒副作用,提高肿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可能改善药物的耐药问题。ADCs药物研发主要依托完善的抗体开发制备,化学偶联技术以及有效的小分子毒素选择。本文研究的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HER2-ADC)是瑞士罗氏公司的原研药Kadcyla的生物类似药。Kadcyla是通过硫醚子把曲妥珠单抗和美登素(DM1)连接而成的抗体偶联物。本文从细胞株构建及评价、细胞培养工艺、纯化工艺和偶联工艺开发及蛋白制备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达成制备Kadcyla生物类似物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细胞株构建及评价。参照曲妥珠单抗公开的氨基酸序列,合成相应的DNA序列,克隆于pUC57质粒中。采用引物设计、PCR扩增、酶切和连接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抗体可变区的轻、重链基因序列分别克隆到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Freedom pCHO1.0上,转染入商业化的CHO DG44细胞中。经多层次系统化的克隆筛选,获得候选细胞株。通过抗体表达量评估和质量属性检测,获得本文研究所用的工程细胞株。该工程细胞株表达的曲妥珠单抗类似物(HER2-mAb)具有由2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抗体对称结构,分子量150 kDa。使用300F/300S培养基组合,优化了工艺基本参数和调控了相关的金属离子浓度,评估了该细胞株分泌HER2-mAb蛋白的电荷异质性和表达潜力。在3 L反应器流加培养14天实验中发现,添加80 μM Zn2+可显着影响HER2-mAb蛋白的电荷异构体分布。对照组电荷异质性分布50%主峰和43%酸峰,新方法使用后,表达量提高约15%,主峰比例约增加到62%,而酸性峰比例约降低至30%,显着改善了成药性品质。(2)细胞培养工艺研究。通过筛选并优化基础培养基和补料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以及优化细胞培养工艺参数,形成了可放大的流加培养模式。实验研究发现,谷氨酰胺(Gln)、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氯化锰、尿苷、半乳糖等物质以及优化细胞培养过程中的pH、温度等关键控制参数,对细胞培养效果具有显着影响。结果表明,摇瓶培养分两次添加共6mMGln、降低培养温度、添加75 μg/L IGF,抗体表达达到最高;第2,4,6,8和10天分别等量补加含有4 mM半乳糖,1 mM尿苷,1.2 μM氯化锰的糖型调节剂后,G1、GIF、G1’F、G2F 比例总和由5L罐的7.52%升到300 L罐39%,与曲妥珠单抗的37%相似。该工艺放大到300L罐后,最高活细胞密度和表达量分别可维持在18×106 cells/mL 和 2.5 g/L 水平,纯化后的 HER2-mAb 蛋白的 SEC-HPLC 纯度约 96%,IEX-HPLC纯度约60%,还原CE纯度约98%,达到了开展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物原料药备案的要求。(3)抗体纯化工艺研究。组合使用亲和层析、阳离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HER2-mAb蛋白,并采用实验设计(DoE)的方法优化各层析的关键操作条件。通过优化亲和层析中的洗脱液pH、精氨酸浓度和载量,产物的SEC-HPLC纯度和得率都可达99%;优化阳离子层析的洗脱液pH、Tris浓度和载量,产物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99.5%和95%;优化阴离子层析的洗脱液pH、PB浓度和载量,产物纯度和得率分别可达到100%和91%。组合应用上述工艺,进行600g蛋白样品的规模纯化验证,HER2-mAb蛋白的SEC-HPLC纯度达到约99%,IEX-HPLC主峰约60%,还原CE纯度约98%,总得率约75%,达到了 HER2-mAb蛋白药物注册的质量要求,以及制备ADC药物的原料要求。色素去除程度是抗体药物感官检验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Fe3+是HER2-mAb蛋白原液中黄褐色色素形成的主要成因。采用磷酸溶液清除Capto adhere ImpRes中色素的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再生后的柱载量提升了 22%,可达76 mg/mL。(4)偶联工艺开发及药效评估。以HER2-mAb、DM1和4-(N-马来酰亚胺基甲基)环己烷-1-羧酸琥珀酰亚胺酯(简称SMCC)为原料,采用两步偶联法制备HER2-ADC。第一步SMCC与HER2-mAb反应生成HER2-mAb-MCC,确定主要反应条件为:SMCC/HER2-mAb 投料比 7.5、蛋白浓度 10 g/L、时间 75 min、DMA 15%、pH 7.0,并通过了在15克和150克抗体蛋白规模上的实验验证。第二步将HER2-mAb-MCC与DM1偶联,确定主要反应条件为:DM1/HER2-mAb投料比6,蛋白浓度10 g/L、时间210 min、DMA 10%、pH 5.2,并通过了在150克HER2-mAb-MCC规模上的实验验证。两步偶联反应和超滤后产物得率为92%,产物经分子筛层析、超滤置换获得原液。制备两批HER2-ADC原液浓度约20g/L,DAR约3.4,SEC-HPLC纯度约99%,还原CE纯度约90%。该HER2-ADC原液保持了特异识别和结合HER2的生物学活性,总收率约70%,各项残留符合ADC药物注册的标准要求。使用制备的原液在三种荷瘤小鼠移植模型上进行药理学和必要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研究,证明了该Kadcyla生物类似物的有效性和低毒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Kadcyla生物类似物制备工艺可行,工艺放大后质量保持稳定,优化了产品的电荷异构体分布,以及基本糖基化的特征,获得了符合原研药质量标准的重组抗HER2抗体药物偶联物(HER2-ADC)制备的完整工艺。同时,还发现并解决了 Fe3+色素污染Capto adhere ImpRes树脂问题,恢复树脂的载量,有效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陈爽[2](2021)在《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的研究》文中提出吸烟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多环芳烃,是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途径的激动剂,其中属芳香烃受体阻遏物(Aryl-hydrocarbon receptor repressor,AHRR)是吸烟导致的DNA甲基化改变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最为敏感的基因之一。AHRR的表达进一步加重了吸烟导致的炎症反应。炎症促进了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 pathway,KP)的关键限速酶吲哚-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的表达,可以使TRP的代谢从5-HT的合成转变为KYN的合成。TRP的消耗及其下游免疫抑制性代谢物的水平紊乱是促进肿瘤发展和免疫抑制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提出科学假设,烟草中的多环芳烃通过作用于AHRR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介导IDO的表达从而引发TRP-KP的代谢变化,AHRR甲基化位点和KP相关代谢物有望成为与肿瘤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首先,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学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上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的DNA甲基化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甲基化驱动基因的筛选,重点关注食管癌吸烟人群与AHRR的相关性。高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的甲基化驱动基因主要与氨基酸等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动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P<0.001,AUC=0.791)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优于差异甲基化驱动基因(P=0.006,AUC=0.589)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具备更好的风险预测能力。针对与吸烟所致的DNA甲基化改变的敏感性基因AHRR,分析发现,AHRR上的位点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临床预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长期吸烟累积量(吸烟年包)相关。在吸烟人群中,AHRR上4个cg位点与AHRR表达水平显着相关。按吸烟总量进行吸烟严重程度分组,发现在吸烟总量多的严重组中,AHRR的表达水平更高。说明吸烟促进了AHRR的表达。针对食管癌的吸烟人群进行AHR途径,TRP代谢通路和炎症通路三者之间两两的基因关联性分析,提示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后,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Ahrr-/-C57BL/6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AHRR差异表达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将对照-实验组小鼠的肝组织进行全基因转录组分析进而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的高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RR在机体内的差异表达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主要变现为主尿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下调;与肿瘤的生成相关,主要表现为抑癌基因的上调和原癌基因的下调;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相关,主要表现为抗炎基因和促炎基因的上调和免疫反应的增强。与此同时,血浆代谢物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促炎代谢物在体内显着下降。此分析结果与另一独立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进行AHRR的基因-疾病关联分析结果高度吻合。以上结果说明高表达AHRR对促癌和促炎有一定的作用。最后,通过招募的393例食管癌受试者评估吸烟与非吸烟人群血浆中TRP通路代谢物代谢水平的差异,以及TRP通路代谢物与食管癌进展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吸烟与否导致了食管癌人群血浆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黄尿酸(Xanthurenic acid,XA)和XA/KYN的代谢水平差异,它们均归属于TRP代谢的下游KP代谢通路,在吸烟人群中有较高的暴露量,且与免疫抑制相关。吸烟可作为独立的预测因子与食管癌的进展分期相关。综上,本研究通过三部分阐明了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这一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发现了AHRR cg位点和TRP通路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这为吸烟促进了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角度的说明,对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和挖掘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除此之外,以危险因素——吸烟实现食管癌的早期预警,对于改善食管癌治疗干预时间晚,低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万为民[3](2020)在《腙键响应的超支化聚合物抗癌药物载体的合成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俗称癌症,具有致死率高,转移性强,反复复发等特点,不仅给患者带去巨大痛苦,而且给国家造成经济上的负担。目前,WHO已将癌症确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人类健康杀手。另外,癌症起因的复杂性使得其在临床上具有多样化的治疗方式,其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化学疗法。但是,化学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缺点,如:化疗中所使用的小分子抗癌药物(如:表阿霉素)具有副作用较强,生物利用度低等不足之处。为了解决以上缺点,设计出能提高抗癌小分子药物生物相容性,降低其副作用的药物载体便显得尤其迫切。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寻找性能优良的生物纳米材料并基于该材料开发出能提高小分子抗癌药物生物相容性,延长体循环的纳米药物载体。研究内容主要为测定纳米药物载体的性能,模拟其在体外对小分子抗癌药物的控制释放并探究其在细胞层次的运用。本文首次在纳米材料的外端修饰形成超支化聚合物外壳(由阴离子聚合法制备),并进一步修饰有可供抗癌药物小分子动态连接的位点(该位点由p H敏感型的动态化学键组成,如:腙键)。该位点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稳定,酸性条件下解离的特点,完美契合了肿瘤的酸性微环境,实现被动靶向。此种具备良好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的药物载体在抗肿瘤药物的控释方面具有十分强劲的竞争力。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以及运用,介绍分析了肿瘤微环境,抗癌药物的分类以及其发展前景。第二部分:以纤维素纳米晶(CNCs)为目标材料,在其表面裹上一层超支化聚合物外壳,获得了超支化聚合物化纤维素纳米晶(CNCs-HPG-HEBA)。通过环氧丙醇和CNCs表面的羟基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获得了超支化聚合物外壳,后续将超支化聚合物外壳末端基团修饰为活性位点。分别用透射电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核磁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动态光散射(DLS),凝胶色谱(GPC)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产物进行了相关表征;然后在体外模拟表阿霉素(EPI)的释放;最后探究了终产物的细胞毒性并采用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其在细胞内的生理活动情况。第三部分:以β环糊精为目标材料,修饰为超支化聚合物化β环糊精β-CD-HPG-EBA-HH。利用环氧丙醇直接在其表面进行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于β环糊精表面形成环状外壳,然后通过溴乙酸乙酯和水合肼的进一步修饰将环状外壳的端基修饰成酰肼以供含碳基的抗癌药物小分子动态结合。运用TEM,FT-IR,1H-NMR等技术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在体外模拟了药物载带以及释放实验;然后在细胞层次上研究了复合体(载体加药物)和纯药物对HepG2细胞的活性抑制对比。
高凤腾[4](2020)在《苦马豆素和地高辛氟代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氟代已经成为药物研发的常用手段之一,经过氟代修饰后的产物往往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本论文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一、苦马豆素及其氟代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苦马豆素是从灰苦马豆中分离出来的多羟基吲哚里西啶生物碱,同时也是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的强抑制剂,并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已经进入临床Ⅱ期研究。论文以148a为关键的合成子,通过Barbier反应、硼氢化氧化以及还原胺化等步骤高效的完成苦马豆素及其差向异构体异构体的合成,并以同样的方法完成了其对映体的合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两个氟代产物的合成,该路线的发展为后续苦马豆素氟代衍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二、2-氟代-2,6-二脱氧糖及氟代地高辛的合成及活性研究含氟药物在临床治疗药物中占有相当比重,将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引入到小分子药物中,是药物化学结构改造的重要研究策略之一。近年来氟代糖的研究也倍受青睐,本课题完成了对2-氟代-2,6-二脱氧糖合成方法的探究,并合成了S-氟代洋地黄毒糖和2-氟代-Cymarose糖。并对该方法做了应用研究,完成了氟代地高辛的合成工作后,通过活性测试我们发现氟代产物对A549细胞的抑制活性比地高辛降低近十倍,该工作对后续地高辛其他糖环单元的氟代工作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莹[5](2020)在《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对人工流产术后恢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及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疗法分别对无痛人流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促进人工流产术后恢复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减轻此类手术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成功搜集了2019年4月-2019年10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计划生育手术室行人工流产手术的符合要求的160例患者。采用患者知情同意的原则,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四组,每组各40例,即A为对照组,B为生化汤组,C为仿生物电刺激组,D为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组。比较四组患者的年龄、停经时间、孕次,通过统计学分析,均得出P>0.05,提示四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A组术后仅给予口服头孢地尼分散片预防感染治疗,一次一片,每次100mg,一天三次,连服4天;B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口服,每日一剂,每次一袋(200ml),饭后温服,早晚各一次,连服7天;C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每天一次,一次25分钟,连续7天;D组在A组基础上术后当天给予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分别记录每组患者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有无腹痛情况;术后第14天,每组患者返院复查B超,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监测患者的子宫内膜的厚度、子宫内膜的类型、子宫内膜下血流分型,并测定患者的子宫动脉收缩期峰流速(PSV)和粘膜下血流阻力指数(RI);术后首次月经来潮时,记录月经复潮时间距离手术日的间隔天数及术后首次月经来潮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同时随访观察期间患者的有无并发症,以及时处理不良结局及更改治疗方案,记录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1人服用中药生化汤期间对中药不耐受而放弃此治疗,10人仿生物电刺激未坚持治疗至结束,以上患者均作为脱落病例而剔除,1人确诊为宫腔粘连、8人宫腔分离故而超声下未能测得所需数据,亦作为脱落病例,最终完成治疗并能测得全部数据病例者共140例,其中A组36例,B组38例,C组35例,D组31例。(2)术后阴道出血持续时间的比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D组出血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短于C组(P<0.05),A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痛发生率的比较:经?2检验,P<0.01,四组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C组、D组腹痛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D组腹痛发生率低于C组(P<0.05),B组、D组腹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超声下子宫内膜数据的比较: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厚度经单因素方差分析,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内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A组(P<0.05),D组内膜厚度大于B组、C组(P<0.05),B组、C组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V与前者结果一致。RI值各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RI值大小表现为D组<B组<C组<A组(P均<0.05)。比较四组子宫内膜分型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内膜形态优于A组(P<0.05),D组内膜形态优于C组(P<0.05),B组和C组内膜形态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血流分型结果分析同前。(5)术后月经复潮时间的比较:月经复潮差异经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经LSD-t检验比较,B组、C组、D组月经复潮时间均短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5),B组月经复潮时间与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首次月经的经量较前对比情况的比较:经?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比较,B组、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A组(P<0.05),D组月经复潮量优于C组(P<0.05),B组、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宫腔粘连、宫腔积液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经?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1例宫腔粘连,3例复查时为宫腔积液;B组1例宫腔积液;C组3例宫腔积液;D组1例宫腔积液。结论:生化汤、仿生物电刺激、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治疗均可以降低腹痛发生率、加速内膜血液循环、促进内膜生长、缩短月经复潮时间。生化汤、生化汤联合仿生物电刺激均能缩短术后阴道出血时间、改善内膜形态、维持月经量。在促进内膜生长修复、加速PSV、改善RI、加速术后月经复潮方面,联合组效果最显着;在改善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RI方面,生化汤作用优于仿电刺激。
王颖[6](2020)在《牙周炎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以及冠心病相关关系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伴牙周炎冠心病患者、单纯冠心病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四组人群中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以及临床牙周指标,初步探讨牙周炎与血清HCY的相关关系,进一步为牙周炎与冠心病之间相关关系提供临床依据,为今后牙周炎及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从2018年1月到2019年9月期间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中,根据自愿原则,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103名“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牙周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成单纯冠心病组(C组)和伴牙周炎冠心病组(C+P组)两组,其中C组42人,C+P组61人;另外,同期在山西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并经检查排除系统性疾病的人群中,根据自愿原则,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随机选取单纯患有牙周炎组(P组)和健康对照组(H组),其中P组46人、H组54人。选取的研究对象均按照随机自愿原则且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并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以及血清HCY;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规范的牙周检查,记录全口(除第三恒磨牙外)每颗牙六个位点(近颊、正中颊、远颊以及近舌、正中舌、远舌)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附着丧失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以及牙齿缺失情况。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四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牙周指标、血清HCY、FG和各项血脂的水平。结果:1.各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四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上未见显着差异(P>0.05);四组研究对象在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牙周情况比较PD平均水平的比较:P组、C组高于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组高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I平均水平的比较: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C+P组>P组>C组>H组(P<0.05)。CAL平均水平的比较:P组高于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高于H组,C+P组高于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间生化水平比较TC、TG、FG的检查结果在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平均水平的比较:C+P组、C组均低于P组、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平均水平的比较:C+P组、P组高于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间血清HCY水平比较以及与各牙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C+P组的血清HCY水平高于C组、P组,C组、P组的血清HCY水平分别高于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协方差分析,去除血压和血脂混杂因素后,上述各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HCY水平与CAL、PD、SBI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在所有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相似的情况下,冠心病患者的牙周状况较健康者差,伴牙周炎冠心病患者的牙周状况较单纯牙周炎患者差。2.牙周炎患者血清HCY水平较健康者高,且血清HCY的水平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牙周炎症可能会引起血清HCY水平升高。
邓荣[7](2019)在《多功能纳米粒子在癌症的SERS检测和精准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癌症依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攻克癌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虽然传统的癌症治疗方式,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可以有效的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转移,但是癌症的治愈率仍然很低。导致该现状主要的原因有:癌细胞未能及时被发现和诊断;化疗小分子药物的靶向性差,癌细胞未被彻底清除;引起疾病发生的机制不明,无法实现个性化的治疗;人体耐药性产生引起的药物疗效下降等。因此,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开发更加灵敏、高效的诊疗手段极其重要。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医学的兴起,越来越多新颖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被运用到癌症的诊治中。其中,纳米粒子作为纳米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和利用,在癌症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或新型诊疗一体化平台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以实现癌症的灵敏检测和精准治疗为中心,针对癌症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开发了两种超灵敏SERS(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纳米探针和两种多重靶向纳米载药体系,进一步实现了对癌细胞的靶向识别、揭示了靶向复合药物在癌细胞在核内的作用机制、通过调控表观遗传通路中异常基因的表达克服了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实现了白血病的精准治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唾液酸在癌细胞表面通常都处于过度表达水平,因此,它已经成为癌症早期诊断的一种重要生物标志物。为了显着放大唾液酸在癌细胞和正常细胞表面的表达差异,在本章中,基于拉曼信标分子4-巯基苯硼酸(MPBA)对唾液酸的靶向识别能力,我们以葡萄糖为桥连分子诱导MPBA修饰的Ag NPs的可控聚集,制备了一种低细胞毒性、高灵敏度的SERS纳米探针(glucose-MPBA@Ag NPs)用于癌细胞的靶向识别。在聚集的glucose-MPBA@Ag NPs纳米结构中形成了三维SERS热点效应,其SERS信号增强能力是单分散MPBA@Ag NPs的10倍以上。更重要的是,glucose-MPBA@Ag NPs间接地将两种细胞表面唾液酸表达量差异放大了5-7倍,提高了癌细胞检测的灵敏度,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2.药物在体内能否顺利地到达肿瘤区域决定了药物的治疗效果。目前,为了提高药物的传输效率,减少药物的非特异性作用,越来越多的靶向载体用于小分子药物的传递,但是,这种靶向复合药物的作用机制却很少被研究。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构筑了靶向复合药物TLS11a-GC-Dox,然后结合SERS技术和荧光暗场成像,利用核靶向SERS纳米粒子对靶向药物(TLS11a-GC-Dox)的作用过程进行实时光谱监测。通过分析细胞核内生物分子的SERS光谱以及细胞形貌的变化可以推测出,随着Dox的逐渐释放,细胞核内蛋白和DNA的结构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增殖。这是首次在分子层次分析靶向复合药物的作用过程。3.表观遗传异常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本章中,通过对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细胞中mi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mi R-221在AML细胞中显着过度表达且mi R-221参与的NCL/mi R-221/NF?B/DNMT1信号通路作为一种新的表观遗传通路促进了AML白血病发生和发展。基于此机制,我们制备了具有细胞核靶向、同时负载两种基因药物anti-221和AS1411的多功能金纳米粒子NPs N-AS1411/a221用于调控NCL/mi R-221/NF?B/DNMT1的表达。AS1411和anti-221的协同作用从根源上抑制了NCL与mi R-221的过度表达,同时激活了抑癌基因p27kip1和p15ink4b,有效的减缓白血病细胞的增殖速度。动物模型实验也证明NPs N-AS1411/a221可以通过抑制表观遗传通路NCL/mi R-221/NF?B/DNMT1的表达,实现对白血病的精准治疗。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靶向纳米药物体系为临床上白血病的治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4.白血病难以攻克的一大主因是白血病细胞会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在本章中,我们发现并证明在耐Dox的白血病细胞K562DR中,mi R-221与P-gp的表达均被激活,且二者之间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基于此机制,我们设计合成了同时载有AS1411,anti-221和Dox三种药物的多功能金纳米粒子(NPs FA-AS1411/Dox/a221)。NPs FA-AS1411/Dox/a221作用于耐药细胞后显着下调了mi R-221以及mi R-221介导的DNMT1和P-gp的表达,激活抑癌基因p27kip1和p15ink4b,有效克服K562DR细胞的耐药性,提高了白血病治疗效果。此外,我们进一步利用NPs FA-AS1411/Dox/a221作用于耐药、复发型白血病患者的原代细胞,结果表明,病人原代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度显着提高,这也证明了新型的纳米载药体系可以成功逆转临床模型中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
高美娜[8](2019)在《叶酸合成通路蛋白相关新型抗菌剂的发现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菌药是现代医药的基石,是人均寿命提高的基本条件之一。随着各种抗生素相继被发现与大量使用,细菌也随之进化产生耐药性,“超级细菌”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WHO发出了现有之一抗生素将要耗尽的警告,研究新型抗生素刻不容缓。目前在市场销售的抗生素种类大部分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效,而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的种类日趋减少。革兰氏阴性菌对新型抗生素需求更加迫切。叶酸合成通路保守存在于各种细菌,其中有一些蛋白抗生素的靶蛋白,比如最早的磺胺类化合物抑制folP蛋白,甲氧苄啶是folA的抑制剂,特别是2017年基于的folA蛋白结构设计的抑制剂Iclaprim通过临床三期实验,证明了叶酸合成通路在抗生素研究方向有重要潜力。本文采用基于知识设计组合制剂的思路,对叶酸合成通路蛋白进行研究,解决革兰氏阴性菌抑制剂短缺的难题。复方新诺明是folP蛋白与folA蛋白的抑制剂,复方新诺明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41-82 ug/ml,对野生型的结核分枝杆菌H37Ra的MIC为81.92ug/ml。第二章我们以folP蛋白模板经过虚拟筛选得到的100个化合物中有2个结构对大肠杆菌有效,7个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1个对大肠杆菌和结核分枝杆菌同时有效。在10个化合物中对大肠杆菌最低的MIC为2μg/ml,对结核分枝杆菌最低的MIC为0.125μg/ml。第三章研究了pabB蛋白。对氨基苯磺酸是四氢叶酸合成的原料之一,降低对氨基苯磺酸的浓度有助于提高细菌的易感性。PabB是细菌中对氨基苯甲酸合成重要蛋白之一。我们以大肠杆菌中PabB蛋白为模板虚拟筛选得到95个化合物,经过测试发现7个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有效,8个化合物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3个对两者同时有效。在这18个化合物中对大肠杆菌最小的MIC为2μg/ml,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a最小MIC为0.25μg/ml。第四章我们依据叶酸合成通路的研究,发现结核分枝杆菌中的RV3334蛋白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有关。由于RV3334蛋白尚无晶体结构,经基因组分析RV3334属于转录调控因子MerR家族,依据结构的完整性选择以大肠杆菌中MerR家族中的CueR蛋白为虚拟筛选蛋白得到50个小分子,并尝试纯化高纯度RV3334蛋白。
吕方圆[9](2019)在《10-羟基喜树碱药物载体的设计和制备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纳米药物载体作为一种集纳米技术与生化技术于一体的产物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纳米药物载体不仅可以提高疏水性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通过靶向递送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还可以实现药物的响应性释放。10–羟基喜树碱(HCPT)属于喜树碱衍生物的一种,是一种广谱抗癌药物,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征导致溶解性差,其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种聚合物前药,即以聚酯(polyester)为骨架,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为亲水段,HCPT为疏水段制备了具有两亲性的接枝共聚物,经自组装得到聚合物胶束。我们对胶束进行了一系列的表征,并且探索了其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另外,考虑到单一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常产生耐药性,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思路,选择一种具有光热转化能力的硫化钼纳米片作为药物载体,通过共价键将HCPT接到硫化钼的表面,并对该载体的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基于以上内容,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顺丁烯二酸酐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可被酯酶降解的polyester,并将其作为聚合物的骨架,通过巯基与聚酯链上双键的加成反应接上亲水的mPEG和疏水的HCPT,形成一个两亲性的接枝聚合物前药,再经自组装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聚合物胶束。该聚合物胶束具有均一的粒径和较好的稳定性,HCPT负载量高达20.4%,且具有灵敏的酯酶响应性。MTT实验证实我们所合成的聚合物胶束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这为疏水性药物在聚合物前药以及酯酶响应性聚合物药物载体的研究中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通过水热法结合超声机械剥离法制备了粒径在200 nm以下的硫化钼纳米片,利用剥离过程中造成的硫原子的缺失,将经过硫辛酸(LA)改性后的mPEG和HCPT通过共价键键合到硫化钼纳米片上,得到一个稳定的集光热治疗与化疗于一体的硫化钼载药体系。
覃若梅[10](2019)在《恒温隔姜灸疗法对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以恒温隔姜灸为主要护理措施的中医临床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不良反应的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临床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和护理。包括:(1)应用常规止吐药:化疗当天的化疗前和化疗后静脉注射盐酸格拉司琼(太极集团四川太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61)各一次,每次3mg,总剂量6mg。(2)常规护理:(1)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保持病房安静、环境干净整洁,保证空气清新。(2)护士向患者解释用药作用及目的,做好化疗药物健康宣教,缓解患者紧张、恐惧心理;(3)呕吐反应护理:告知患者在呕吐期间勿急于大量进食,而是先补充水分。可用温热的糖盐水,慢慢吞咽;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舒适。(3)中医情志护理。(4)中医饮食护理。观察组:观察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恒温隔姜炙进行护理干预。方法:恒温隔姜灸:(1)时间:化疗前一天、化疗当天,化疗第2-3日开始,选择足阳明胃经气血流注旺盛时辰(7:00—9:00)。(2)部位:中脘、足三里(双侧)、神阙。(3)操作方法:采用恒温灸具。患者取仰卧位,暴露中脘、神阙和足三里的施灸部位,将生姜切成长3-4cm,宽2-3cm、厚0.2-0.3cm的片状,中间用粗针穿孔刺透,将准备好的姜片放在施灸部位,点燃雷火灸条,放入恒温灸具中,盖上盖子,后将恒温灸具放于施灸部位并用大浴巾包裹、固定,温度以患者感到温暖、舒适、不烫伤为度,无须刮灰。(4)疗程和频次:1次/d,30 min/次,连续4d。两组干预结束后,均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评估(Index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etching,INVR)量表对患者进行止吐效果评估。以此探讨采用恒温隔姜灸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改善患者的化疗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0例。化疗当天,两组患者恶心症状持续时间,呕吐、干呕症状的发生频率,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严重程度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以上维度缓解CINV的效果无差异。但呕吐、干呕症状的持续时间、恶心症状的发生频率两组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2天,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频率,恶心、呕吐症状的严重程度两组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以上维度缓解CINV的效果无差异。但在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持续时间、干呕症状的发生频率以及干呕症状的严重程度上,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3天,各维度恶心、呕吐、干呕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两组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各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化疗后第7天,各维度恶心、呕吐、干呕的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上两组比较,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在以上各维度具有缓解CINV的效果,并且从化疗后第3天至第7天,观察组对缓解CINV的效果持续稳定,观察组患者在恒温隔姜灸过程中均无明显晕灸等不良反应。结论:1.观察组对缓解乳腺癌患者CINV的总体效果优于对照组,恒温隔姜灸能有效地改善乳腺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干呕症状。2.恒温隔姜灸对延迟性恶心、呕吐、干呕症状的改善也具有显着优势,且观察组患者在恒温隔姜灸过程中均无明显晕灸等不良反应。3.恒温隔姜灸对缓解乳腺癌患者CINV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抗体药物偶联物研究进展 |
| 1.2 抗体药物偶联物的设计 |
| 1.2.1 正确的靶点 |
| 1.2.2 特异性单抗 |
| 1.2.3 理想的连接子 |
| 1.2.4 高效的细胞毒素 |
| 1.3 生物类似药概述 |
| 1.4 Kadcyla生物类似药的制备 |
| 1.5 ADC药物在制备开发中的技术瓶颈 |
| 1.5.1 裸抗的电荷异质性 |
| 1.5.2 裸抗的糖基化修饰 |
| 1.5.3 ADC制备过程中相关杂质的去除 |
| 1.6 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研究的意义 |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重点解决问题 |
| 第二章 工程细胞株构建及降低HER2-mAb电荷异构体研究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2.2.2 HER2-mAb表达质粒的构建方法 |
| 2.2.3 HER2-mAb工程细胞株的筛选方法 |
| 2.2.4 HER2-mAb与抗原HER2的结合活性的测定方法 |
| 2.2.5 细胞培养工艺过程中的电荷异构体调节方法 |
| 2.2.6 CHO细胞的在线检测及离线分析方法 |
| 2.2.7 电荷异质性的分析方法(IEX-HPLC)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HER2-mAb表达质粒的构建结果分析 |
| 2.3.2 表达HER2-mAb工程细胞株的筛选结果与评价 |
| 2.3.3 培养温度对HER2-mAb的影响 |
| 2.3.4 培养周期对HER2-mAb的影响 |
| 2.3.5 金属离子浓度对HER2-mAb的影响 |
| 2.3.6 Zn~(2+)浓度变化对HER2-mAb的影响 |
| 2.3.7 细胞培养工艺的确认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工程细胞培养工艺及调节HER2-mAb糖基化分布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细胞株 |
| 3.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 3.2.3 培养方法 |
| 3.2.4 分析测定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摇瓶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 |
| 3.3.2 HER2-mAb蛋白N-糖型分布的改进 |
| 3.3.3 85L罐细胞培养工艺放大 |
| 3.3.4 300L生物反应器中试研究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HER2-mAb纯化制备工艺及降低色素的研究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材料和设备 |
| 4.2.2 方法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亲和层析纯化工艺研究 |
| 4.3.2 阳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工艺研究 |
| 4.3.3 阴离子交换层析工艺研究 |
| 4.3.4 600g规模制备数据汇总 |
| 4.3.5 降低工艺色素的研究 |
| 4.4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HER2-ADC原液制备工艺研究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关键试剂和设备 |
| 5.2.2 方法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第一步偶联工艺条件优化 |
| 5.3.2 第二步偶联工艺的研究 |
| 5.3.3 制备15g规模的偶联反应 |
| 5.3.4 150g规模偶联的验证 |
| 5.3.5 切向流超滤工艺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杂质 |
| 5.3.6 凝胶阻滞色谱去除聚体小试工艺 |
| 5.3.7 SEC多循环中试规模制备验证 |
| 5.3.8 中试规模ADC原液制备关键工艺 |
| 5.3.9 HER2-ADC对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
| 5.3.10 HER2-ADC的毒理学初步研究 |
| 5.4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论文创新点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1.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
| 2.肿瘤与DNA甲基化 |
| 3.吸烟与AHRR |
| 4.肿瘤微环境与色氨酸代谢 |
| 5.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的研究现状 |
| 6.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一章 TCGA-ESCA中差异甲基化驱动基因及吸烟与AHRR相关性的挖掘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结论 |
| 第二章 AHRR功能探析——肝脏全基因转录组分析 |
| 2.1 试剂与仪器 |
| 2.2 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2.5 结论 |
| 第三章 通过LC—MS/MS检测食管癌患者的TRP通路代谢物水平 |
| 3.1 试剂与仪器 |
| 3.2 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全文总结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AHRR在肿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 1.AHRR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
| 2.AHRR的表达和诱导 |
| 3.AHRR在肿瘤中的角色——抑癌基因/原癌基因 |
| 4.AHRR DNA甲基化与肿瘤的相关性 |
| 5.AHRR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 总结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超支化聚合物 |
| 1.1 超支化聚合物的简介 |
| 1.2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
| 1.3 超支化聚合物的运用 |
| 1.4 肿瘤微环境 |
| 1.5 抗癌药物的分类 |
| 2 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 第一章 基于CNCs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研究 |
| 1 实验部分 |
|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 1.2 合成部分 |
| 1.3 表征以及分析 |
| 1.4 CNCs-HPG-HEBA作为药物载体对表阿霉素(EPI)的体外模拟释放研究 |
| 1.5 CNCs-HPG-HEBA,EPI,CNCs-HPG-HEBA-EPI的细胞毒性评价 |
| 1.6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CLSM) |
| 2 本章结论 |
| 第二章 基于β环糊精的超支化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研究 |
| 1 实验部分 |
| 1.1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 2 合成部分 |
| 2.1 制备β-CD-HPG |
| 2.2 制备β-CD-HPG-EBA |
| 2.3 制备β-CD-HPG-EBA-HH |
| 2.4 表征以及分析 |
| 2.5 β-CD-HPG-EBA-HH作为药物载体对表阿霉素(EPI)的体外模拟释放研究 |
| 2.6 β-CD-HPG-EBA-HH,EPI,β-CD-HPG-EBA-HH-EPI的细胞毒性评价 |
| 2.7 共聚焦显微镜成像(CLSM) |
| 3 本章结论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第一章附加信息 |
| 第二章附加信息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氟的两大特殊性质 |
| 1.2 氟对分子构象的影响 |
| 1.3 氟对药物分子活性的影响 |
| 第二章 Swainsonine及其氟代衍生物的合成 |
| 2.1 研究背景 |
| 2.1.1 亚氨基糖的分类 |
| 2.1.2 亚氨基糖的活性及临床应用 |
| 2.1.3 多羟基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简介 |
| 2.1.4 苦马豆素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
| 2.1.5 氟代亚氨基糖的合成策略与活性评价 |
| 2.1.5.1 直接氟化法 |
| 2.1.5.2 由含氟砌块构建氟代亚氨基糖 |
| 2.1.5.3 由氟代糖构建氟代亚氨基糖 |
| 2.2 课题的提出 |
| 2.3 逆合成分析 |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4.1 Swainsonine及其氟代衍生物的合成尝试 |
| 2.4.2 (+)swainsonine氟代衍生物的合成 |
| 2.4.3 实验步骤和数据 |
| 2.5 本章小结 |
| 附录Ⅰ 第二章部分化合物谱图 |
| 第三章 氟代地高辛的合成以及活性评价 |
| 3.1 研究背景 |
| 3.1.1 2,6-二脱氧糖的简介 |
| 3.1.2 2,6-二脱氧糖苷类的生物学活性 |
| 3.1.3 2,6-二脱氧糖苷类药物发展中存在的挑战 |
| 3.1.4 氟代糖的合成策略 |
| 3.1.4.1 由亲核反应构建氟代糖 |
| 3.1.4.2 含氟试剂对三元氧杂环的开环 |
| 3.1.4.3 亲电氟化 |
| 3.2 课题的提出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氟代糖片段的合成尝试 |
| 3.3.2 2-氟代-洋地黄毒糖糖基给体的制备 |
| 3.3.3.1 三氯乙酰亚胺酯给体 |
| 3.3.3.2 炔酯给体的制备 |
| 3.3.3.3 三氟乙酰亚胺酯给体的制备 |
| 3.4 氟代地高辛的合成及活性测试 |
| 3.5 本章小结 |
| 3.6 实验步骤及数据 |
| 附录Ⅱ 第三章部分化合物数据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
| 致谢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2.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术前准备 |
| 2.3 人工流产术 |
| 2.4 术后观察 |
| 2.5 术后治疗 |
| 2.6 观察指标 |
| 2.7 统计方法 |
| 3.研究结果 |
| 3.1 四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2 临床症状比较 |
| 3.3 超声下内膜值比较 |
| 3.4 术后月经复潮比较 |
| 3.5 术后宫腔积液、粘连发生率比较 |
| 讨论 |
| 1.西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 1.1 子宫内膜的生理及病理发生机制 |
| 1.2 人工流产术并发症的发生及处理 |
| 2.中医对人工流产并发症的认识 |
|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2.2 治则治法 |
| 3.生化汤的组方分析 |
| 3.1 生化汤于人流术后应用的立论基础 |
| 3.2 方药分析 |
| 4.仿生物电刺激 |
| 4.1 生物电 |
| 4.2 仿生物电刺激应用于人流术后 |
| 5.研究结果分析 |
| 6.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综述 |
| 生化汤在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仿生物电刺激在妇产科疾病应用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二 表格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方法与步骤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 2.2 各组牙周状况比较 |
| 2.3 各组生化水平比较 |
| 2.4 各组血清HCY水平比较 |
| 2.5 血清HCY水平和牙周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纳米医学与功能化纳米粒子概述 |
| 1.2 多功能SERS纳米粒子在癌症诊治中的应用 |
| 1.2.1 拉曼光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
| 1.2.2 多元化SERS基底 |
| 1.2.3 SERS 光谱技术在癌症检测与诊断的应用 |
| 1.2.4 功能化SERS纳米粒子在癌症诊治中的应用 |
| 1.3 多功能纳米粒子在白血病精准治疗中的应用 |
| 1.3.1 白血病简述 |
| 1.3.2 表观遗传学与白血病 |
| 1.3.3 多功能纳米粒子在白血病诊治中的应用 |
| 1.4 本文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构筑超灵敏SERS探针靶向识别癌细胞表面唾液酸 |
| 2.1 研究背景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与仪器 |
| 2.2.2 SERS探针分子(glucose-MPBA-Ag NPs)的制备 |
| 2.2.3 glucose-PMBA-Ag NPs的体外SERS检测 |
| 2.2.4 细胞培养及细胞活性检测 |
| 2.2.5 细胞的SERS光谱和暗场图像检测 |
| 2.2.6 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glucose-MPBA-Ag NPs的合成与表征 |
| 2.3.2 SERS纳米探针增强拉曼信号能力的评估 |
| 2.3.3 glucose-MPBA@Ag NPs对癌细胞的靶向识别 |
| 2.3.4 glucose-MPBA@Ag NPs在癌细胞表面的暗场成像 |
| 2.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技术追踪靶向Aptamer/Drug药物在肝癌细胞内的治疗过程 |
| 3.1 研究背景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核靶向纳米探针的合成与表征 |
| 3.2.2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核靶向纳米探针在细胞内的分布 |
| 3.2.3 核靶向纳米探针的毒性检测 |
| 3.2.4 Aptamer对Hep G2细胞膜表面过表达蛋白的特异性识别 |
| 3.2.5 Aptamer/Dox靶向载药复合物的合成 |
| 3.2.6 评估TLS11a-GC-Dox中的Dox在Hep G2细胞内分布 |
| 3.2.7 SERS技术检测TLS11a-GC-Dox作用后HepG2细胞核内DNA和蛋白质的变化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核靶向SERS探针的制备 |
| 3.3.2 TLS11a-GC对Hep G2细胞靶向识别和载药能力评估 |
| 3.3.3 实时检测TLS11a-GC-Dox处理后Hep G2细胞核内SERS光谱变化 |
| 3.3.4 TLS11a-GC-Dox处理后HepG2细胞实时暗场成像 |
| 3.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基于多功能金纳米粒子对表观遗传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实现白血病的精准靶向治疗 |
| 4.1 研究背景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4.2.2 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表面功能化 |
| 4.2.3 金纳米粒子表面AS1411, anti-221 和NLS负载量的统计 |
| 4.2.4 多功能金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及细胞核靶向性评估 |
| 4.2.5 细胞培养、增殖及克隆形成实验 |
| 4.2.6 分离RNA、制备cDNA及定量PCR(qPCR) |
| 4.2.7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 4.2.8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处理 |
| 4.2.9 小鼠组织H&E染色及病理分析 |
| 4.2.10 ICP-MS检测小鼠体内金属含量 |
| 4.2.11 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分析 |
| 4.2.12 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NCL/miR-221/NF?B/DNMT1信号通路促进AML细胞的生长 |
| 4.3.2 核靶向多功能金纳米粒子(NPs N-AS1411/a221)的合成与表征 |
| 4.3.3 NPs N-AS1411/a221通过NCL/miR-221/NF?B/DNMT1信号通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 4.3.4 NPs N-AS1411/a221体内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
| 4.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五章 利用多功能金纳米粒子克服microRNA信号通路介导的白血病耐药性 |
| 5.1 研究背景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 5.2.2 FA-PEG-Au NPs的合成与表征 |
| 5.2.3 Au NPs FA-AS1411/Dox/a221的合成与表征 |
| 5.2.4 耐药细胞的构建和培养 |
| 5.2.5 Au NPs FA-AS1411/a221对耐药细胞的靶向识别 |
| 5.2.6 Au NPs FA-AS1411/Dox/a221中Dox在癌细胞内释放 |
| 5.2.7 耐药细胞增殖、克隆和凋亡 |
| 5.2.8 Western blotting和Quantitative PCR (q PCR) |
| 5.2.9 Leukemia patient samples |
| 5.2.10 统计分析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miR-221 信号通路和P-gp的过度表达导致白血病细胞耐药性生成 |
| 5.3.2 制备Au NPs FA-AS1411/Dox/a221 |
| 5.3.3 Au NPs FA-AS1411/Dox/a221抑制K562DR细胞生长,诱导K562DR凋亡 |
| 5.3.4 NPs FA-AS1411/Dox/a221克服mi R-221/p-gp通路介导的白血病细胞耐药性 |
| 5.3.5 NPs FA-AS1411/Dox/a221可以提高耐药性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对阿霉素治疗的敏感度 |
| 5.4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细菌耐药及抗生素研究现状 |
| 1.1 细菌耐药性简介 |
| 1.2 抗生素简介 |
| 1.3 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研发新策略 |
| 1.4 叶酸代谢在抗生素的发展 |
| 第2章 叶酸合成酶二氢蝶酸DHPS抑制剂发现 |
| 2.1 叶酸合成酶二氢蝶酸合成酶DHPS的结构与功能 |
| 2.2 DHPS抑制剂研究现状 |
| 2.3 共价药物与对接软件 |
| 2.4 计算机辅助设计 |
| 2.5 实验测试部分 |
| 2.5.1 材料与试剂 |
| 2.5.2 化合物活性测试 |
| 2.6 DHPS新型抑制剂实验结果 |
| 2.6.1 新化合物对大肠杆菌W3110的抑菌活性 |
| 2.6.2 对结核杆菌H37Ra实验结果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PabB抑制剂发现 |
| 3.1 PabB的生物学功能 |
| 3.2 PabB的晶体结构 |
| 3.3 PabB的现有抑制剂与虚拟筛选 |
| 3.3.1 PabB现有抑制剂 |
| 3.3.2 虚拟筛选 |
| 3.4 PabB抑制剂实验测试 |
| 3.4.1 材料与试剂 |
| 3.4.2 实验测试 |
| 3.5 PabB结果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第4章 RV3334抑制剂的发现 |
| 4.1 RV3334的生物学功能 |
| 4.2 RV3334的同源对比 |
| 4.3 RV3334蛋白的虚拟筛选 |
| 4.4 RV3334蛋白的表达 |
| 4.5 本章小结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纳米药物载体 |
| 1.1.1 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 |
| 1.1.2 纳米药物载体的靶向运输 |
| 1.1.3 药物载体的刺激-响应性释放机理 |
| 1.2 聚合物胶束用于药物载体的研究 |
| 1.2.1 基于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胶束载体 |
| 1.2.2 基于接枝共聚物自组装的胶束载体 |
| 1.3 硫化钼纳米片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 |
| 1.3.1 硫化钼纳米片的结构和性质 |
| 1.3.2 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与肿瘤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
| 1.4 10-羟基喜树碱抗肿瘤的研究 |
| 1.5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 |
| 第二章 负载10–羟基喜树碱的接枝聚合物前药的合成、自组装和体外抗肿瘤研究 |
| 2.1 前言 |
| 2.2 试验 |
| 2.2.1 实验药品与实验仪器 |
| 2.2.2 聚合物前药的制备 |
| 2.2.3 胶束的制备 |
| 2.2.4 胶束的稳定性测试 |
| 2.2.5 胶束的酯酶响应性测试 |
| 2.2.6 HCPT标准曲线的测定 |
| 2.2.7 胶束载药量的测定 |
| 2.2.8 胶束的药物释放测定 |
| 2.2.9 细胞内吞实验 |
| 2.2.10 细胞毒性试验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聚合物前药的表征 |
| 2.3.2 胶束的表征 |
| 2.3.3 HCPT标准曲线的绘制 |
| 2.3.4 胶束的酯酶响应 |
| 2.3.5 胶束的药物释放 |
| 2.3.6细胞内吞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可降解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及作为10–羟基喜树碱药物载体的研究 |
| 3.1 前言 |
| 3.2 试验 |
| 3.2.1 药品与仪器 |
| 3.2.2 硫化钼的合成 |
| 3.2.3 硫化钼的降解测试 |
| 3.2.4 硫化钼的表面改性 |
| 3.2.5 药物的改性 |
| 3.2.6 硫化钼的药物负载 |
| 3.2.7 药物负载量计算 |
| 3.2.8 硫化钼的光热效应表征 |
| 3.2.9药物释放实验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硫化钼的合成 |
| 3.3.2 硫化钼的降解 |
| 3.3.3 硫化钼的表面改性 |
| 3.3.4 硫化钼的光热效应 |
| 3.3.5 药物改性与硫化钼的药物负载 |
| 3.3.6 药物释放 |
| 3.4 结论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概述 |
| 1 研究背景 |
| 1.1 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流行病学 |
| 1.2 现代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认识 |
| 1.2.1 恶心、呕吐的定义及分类 |
| 1.2.2 恶心、呕吐的发生机制 |
| 1.2.3 CINV的影响因素 |
| 1.2.4 CINV的的副作用 |
| 1.3 祖国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认识 |
| 1.3.1 祖国医学对肿瘤化疗的认识 |
| 1.3.2 祖国医学对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总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研究现状 |
| 1.4.1 西医综合治疗与护理 |
| 1.4.2 中医治疗与护理 |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意义 |
| 第二章 恒温隔姜灸疗法防治乳腺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效果 |
| 1 研究对象 |
| 1.1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 |
| 1.1.1 诊断标准 |
| 1.1.2 纳入标准 |
| 1.1.3 排除标准 |
| 1.1.4 中止与脱落标准 |
| 2 干预内容及方法 |
| 2.1 样本量的估算 |
| 2.2 分组方法 |
| 2.3 具体实施方法 |
| 2.3.1 对照组 |
| 2.3.2 观察组 |
| 2.3.3 意外情况的处理 |
| 2.4 成立研究小组 |
| 2.5 资料收集 |
| 2.5.1 人口学资料 |
| 2.5.2 乳腺癌病史 |
| 2.5.3 观察的时间 |
| 2.6 观察指标与研究工具 |
| 2.6.1 观察指标 |
| 2.6.2 研究工具 |
| 2.7 资料分析 |
| 2.8 医学伦理原则 |
| 2.9 质量控制 |
| 技术路线图 |
| 3 结果 |
| 3.1 病例完成情况 |
| 3.2 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
| 3.2.1 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一般情况分析 |
| 3.2.2 两组患者麻醉、手术方式、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化疗方案分析 |
| 3.3 两组患者化疗后KPS评分结果 |
| 3.4 两组患者化疗后INVR评分结果 |
| 3.5 两组患者化疗干预后INVR评分结果 |
| 4 讨论 |
| 4.1 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 4.2 恒温隔姜灸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恶心呕吐的效果(表6、7、8、9) |
| 4.3 恒温对防治急性化疗恶心呕吐的效果分析 |
| 4.4 辰时选择对实施恒温隔姜灸的效果分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