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坐姿颧弓轴向投影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论文文献综述)

邱爽[1](2013)在《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近20年,但对于这一术式的研究却非常少。本课题旨在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索性研究:1.分别对三维CT影像以及颧弓位X线影像进行测量和分析,研究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颅面骨性结构的变化;2.建立关于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该术式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特点;3.评估患者术后颧面部的感觉功能受到影响的程度;4.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所涉及的颧面孔相关神经、血供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颧面部相关神经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分别对24例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患者术前与术后的CT数据,运用三维选点法、三维配准法进行测量和分析,采取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颅面结构的变化情况。2.根据头影测量学的原则,设计、研制颧弓位头影测量定位摄影椅,辅助患者拍摄颧弓位X线片时摆放体位。3.分别对17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颧弓位X线影像进行头影测量和数字图像处理,分析手术前后患者颅面结构的变化情况。4.选取高颧骨患者男女各1例,采集术前CT数据,通过三维重建、手术模拟、划分网格、材料赋值等步骤,建立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中为形成颧弓根部的青枝骨折而对颧骨颧弓进行按压,通过有限元分析法研究颧骨颧弓的形变、应力分布特点。5.通过对34例患者术前与术后10天颧面部感觉进行测量和调查,采取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评估患者颧面部感觉功能的变化。6.分别以26例干性颅骨标本及6例新鲜头颅标本,分别对颧面孔分布特点、颧面神经、颧颞神经、眶下神经、面神经的颞支和颧支,以及颧面动脉等与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相关的结构的分布、走行进行解剖研究。研究结果:1.使用三维选点法测量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5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分别是:前面宽(zp-zp)、颧突点与颧弓点间弧长的中点间距(mpy-mpy)、颧突距(po-zp)、颧突角(∠n-zp-po)、前面宽指数(zp-zp/ft-ft)。2.使用三维配准法显示:所有患者在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手术区域骨性结构变化呈现一共同趋势:颧颌缝的外侧存在一较小区域差值最大;以该区域为圆心,差值变化向外上方逐渐减小;至A区(颧弓根部区域),差值逐渐减小至公差范围。3.使用颧弓位X线片头影测量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5对测量项目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分别是:颧骨体最前点到X轴的距离(3-X)、颧突点到X轴的距离(4-X)、颧突点到Y轴的距离(4-Y)、颧突点与颧弓点弧长的中点到Y轴的距离(5-Y)、颧突根角:颧突点与颧弓根点的连线和X轴的夹角(∠4-7-X)4.通过对手术前后的颧弓位二维影像的图像处理分析显示,所有接受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患者,配准术前与术后的颧弓位影像显示出颧骨颧弓共同的内收、降低的变化趋势:该变量一般从颧弓的中部开始,向前方逐渐增大,至颧突区其变化量达到最大,再向前方则逐渐减小。术后颧骨颧弓的轮廓线的较之术前更趋于平滑,其弯曲的程度减小。5.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利用三维的CT数据合成了较为清晰的二维颧弓位X线影像。对两种颧弓位影像,用同样头影测量方法所得到的测量数据明显无统计学差异。6.建立了2个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形变分析显示:颧骨颧弓向内发生形变位移,从颧弓根部至颧骨的前份位移量逐渐增大,颧骨截骨端顶点是位移量最大。应力分析显示:在颧弓的根部出现一个单一独立的应力明显集中区域。7.术前与术后10天的测量评估,未发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后患者颧面部感觉有明显变化。8.面神经、眶下神经、颧颞神经与颧面神经之间关系密切,相邻的神经之间存在交通支。9.颧面动脉骨外段分为深、浅两支:深支在骨膜上紧贴,沿颧弓向后方走行,浅支则一直与颧面神经的各分支紧密伴行。10.国人的颧面动脉、颧颞动脉的来源是上颌动脉的颞深动脉前支。结论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颧骨体的突度、宽度变化最为明显,颧弓前中部明显内收、宽度降低,但颧弓的根部保持稳定,其宽度无明显改变。2.颧弓位X线头影测量和图像分析方法,满足常规类型的颧骨美容手术的临床诊疗、随访的一般需要。3.颧骨“L”型降低截骨术中,对颧骨颧弓的按压能够在颧弓根部产生一个单一的应力集中区域,从而使颧弓根部发生青枝骨折,致使颧骨、颧弓发生向内的形变。4.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通常不会对患者颧面部感觉造成明显影响。5.颧面神经与眶下神经、颧颞神经、面神经之间存在复杂的交通、相邻关系,它们在代偿颧面神经功能中可能均有作用。面神经在颧面区、眶下区感觉功能有重要意义。

马秀军[2](2003)在《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文中认为

二、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论文提纲范文)

(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运用三维测量评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研究
    引言
    第一节 运用三维选点法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测量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二节 运用三维配准法对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骨性结构的测量研究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第二部分 运用颧弓位头影测量评估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探索性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颧弓位头影测量定位摄影椅的设计和研制
        研究目的
        设计背景及要求
        设计方案
        实际改进方案
    第二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头影测量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第三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二维影像的图像分析探索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第四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前后的颧弓位头影测量准确性的探讨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本部分讨论
    本部分结论
第三部分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引言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颧骨“L”型截骨术相关血供与神经分布的解剖学研究
    引言
    第一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对颧面部感觉功能的影响
        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相关神经与血供分布的解剖学研究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综述1 颧骨降低术的研究进展
综述2 有限元分析法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投照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颧骨“L”型截骨降低术的数字化分析与解剖学研究[D]. 邱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11)
  • [2]坐位颌顶位颧弓轴位投照法[J]. 马秀军.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面神经论文

上一篇:血清CEA、CA19-9、CA125联合检测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下一篇:EB病毒基因BARF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