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冰[1](2021)在《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在老年肺癌VATS肺叶切除术后ERAS模式下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模式下术后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方案对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surgery,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加速康复的影响效果。2.探讨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实施ERAS模式下早期系统性肺康复训练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09月入住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的60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肺康复训练组(实验组)与术后传统护理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即术后24h内开始由物理治疗师介入指导行系统性早期肺康复训练;对照组即传统治疗组(不接受系统性早期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出院前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inute walking distance,6MWD)指标、术后自主有效咳痰时间(第n天)、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数字疼痛评分(verbal rating scale,VRS)的差异。结果1.两组分别于术前及出院前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及6MWD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前FVC、FEV1及6MWD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出院前两组FVC、FEV1、6MWD及相较术前下降值指标方面,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术后自主有效咳痰时间(第n天)更早、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前三天VRS数字疼痛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行ERAS模式下早期肺康复训练是安全可行的2.ERAS模式下早期肺康复训练应用于行VATS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后,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缓解术后早期疼痛,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杨萍萍[2](2020)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在肺癌患者术后肺康复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辅以情绪管理对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辅助临床治疗的效果,为肺癌患者的快速肺康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胸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名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月入组)和ACBT干预组(7-10月入组),每组50例。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训练,ACBT干预组给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基础上的肺康复训练。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出院时、术后1月基础肺功能指标;采用无创脉搏血氧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血氧饱和度;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主观疼痛情况;采用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记录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住院天数及入院一般资料;采用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活质量及不良临床症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肺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指标、主观疼痛评分、HA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肺功能资料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出院时PEF、术后1月FEV1/FVC及V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功能资料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出院时PEF降低、术后1月FEV1/FVC降低、术后1月V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EV1交互效应、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PO2交互效应、分组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时间效应,ACBT干预组术后3天患者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分组效应,与术后3天相比,ACBT干预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患者SPO2降低,对照组患者SPO2术前、术后2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分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天下午相比,术后1天上午和术后1天下午患者疼痛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HADS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天ACBT干预组焦虑、抑郁、总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DS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3天焦虑、抑郁、总体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术后快速康复指标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躯体、情绪、社会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ACBT干预组各维度评分升高,对照组躯体、社会两个维度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进行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指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提高患者排痰能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
南巧峰[3](2020)在《老年综合评估对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干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老年肺癌患者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老年综合评估结果,分析其相关因素,旨在评价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价值,为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老年(≥65岁)患者,其中肺癌61例设为实验组,肺部良性病变55例为对照组,共116例。在患者入院48小时内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生活满意度评价,评估表包括:BI指数、GDS、MMSE、MNA-SF、LSIB,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文化程度、BMI、合并慢性疾病数量及服用药物种类等病史信息。将观察组中评估结果至少1项异常的患者设为干预组,评估结果无异常者设为未干预组。根据评估结果对干预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6个月后,回访干预后患者生活满意度。整理数据,分析观察组及对照组CGA结果,并对比干预组干预前及干预后生活满意度差异,分析干预措施对生活质量改善的有效性。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包,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百分位数表示,相关性使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合并慢性疾病数量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通过MNA-SF表对入组患者营养状态评估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59%,对照组为32.7%。两组间营养状况有显着性差异(P<0.05)。3.通过GDS表对患者抑郁状态评估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出现抑郁的发生率为34.6%,对照组为22.7%。卡方检验后发现两组间抑郁状况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通过BI指数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估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BI存在依赖的发生率为31.2%,对照组为23.6%。观察组与对照组BI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5.通过MMSE对认知能力评估统计分析显示:观察组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为26.2%,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分别为11例(18.0%)、3例(4.9%)、2例(3.3%)。对照组中认知障碍发生率9.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认知能力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6.观察组共36例患者入院时存在1项及以上功能障碍(干预组36人),对比干预前及干预后6月随访的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老年综合评估对老年肺癌患者的评价具有综合、全面等优势,缺点是评估耗时,需进一步优化。2.老年肺癌患者较老年肺部良性病变者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抑郁、日常活动能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3.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评估结果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有利于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王慧慧[4](2020)在《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构建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研究和病例回顾,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构建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2.将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临床实践,按入院时间将2018年12月2019年5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6月2019年10月入院的41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围术期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加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术后三天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6分钟步行距离(6MWT)、呼吸困难(Brog)评分、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QLQ-C30)评分等。结果:1.构建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路径时间)、8个二级指标(康复项目)、118个三级指标(康复项目的具体内容)的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2.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显示:干预组患者拔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三天疼痛(VAS)评分、呼吸困难(Brog)评分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少于/低于对照组(P<0.05),6分钟步行距离(6MWT)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一个月躯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疲劳、疼痛、呼吸困难和失眠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弱(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护理路径,经统计分析结果可靠,函询专家对各条目的权威程度和协调程度较高,路径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2.本研究构建的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可促进患者心肺耐力的提高,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躯体和认知功能水平,改善术后相关症状,加速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于嘉翔,卢幻真[5](2019)在《早期腹式呼吸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术前腹式呼吸对肺癌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及其相关证据,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中术前采用腹式呼吸与常规护理进行对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筛检归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7月。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966例患者,其中试验组597例患者,对照组3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3d开始腹式呼吸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RR=0.34,95%CI(0.20,0.57),P<0.0001];术前7d开始腹式呼吸干预可增加术后肺活量[RR=0.51,95%CI(0.26,0.75),P<0.0001];术前14d开始腹式呼吸干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RR=0.12,95%CI(0.03,0.53),P=0.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术前早期进行腹式呼吸锻炼可有效减少肺癌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肺功能,减轻患者负担。
李昕[6](2019)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近期效果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胸腔镜下单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血气分析指标、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影响,综合评价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患者术后近期效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胸外科50-65岁肺癌患者120例。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肺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60例试验组患者采取肺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和术前一周开始呼吸功能锻炼相结合的护理方法,评价试验组干预后的FEV1%、MVV%两个指标,并评价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共同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近期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组干预后FEV1%、MVV%与入院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的血气分析指标PaO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2.72±0.78d,对照组3.71±0.6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2.00±0.82d,对照组3.06±0.6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住院天数4.32±0.62d,对照组6.31±0.7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可以改善患者肺功能,改善术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患者术后住院天数。因此,术前呼吸功能锻炼能促进肺癌患者术后肺功能恢复,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刘爱,潘晓彦[7](2018)在《老年肺癌患者的护理研究现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环境污染加重、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上升趋势[1],且老年肺癌患者也有所增加[2]。肺癌可分为小细胞性肺癌和非小细胞性肺癌,我国非小细胞性肺癌致死率为80%[3],其中大多数患者是老年人,且30%~40%是70岁以上老年人[4]。目前,老年肺癌的治疗方法与普通肺癌患者的治疗方法基本一样,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全身化疗、局部放疗、生物治
金程,张艳鹤[8](2014)在《健康教育对我国肺癌患者术后恢复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运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探讨健康教育对我国肺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原则电子检索国内中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标准均数差(SMD)或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价两者关联性。结果:本研究共计纳入6项临床对照研究,包括498例接受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其中健康教育组247例,常规组2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康教育组患者术后生理功能评分(SMD=3.89,95%CI=1.426.36,P=0.002)、咳嗽程度评分(SMD=-0.52,95%CI=-0.92-0.12,P=0.010)、痰液黏稠度评分(SMD=-0.81,95%CI=-1.16-0.46,P<0.001)、排痰难度评分(SMD=-0.97,95%CI=-1.31-0.63,P<0.001)和肺部啰音评分(SMD=-0.71,95%CI=-1.06-0.36,P<0.001)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健康教育组患者术后肺不张(OR=0.30,95%CI=0.150.59,P=0.000 5)、肺部感染(OR=0.30,95%CI=0.150.59,P<0.001)、呼吸衰竭(OR=0.31,95%CI=0.140.68,P=0.004)等并发症发生率亦显着低于常规组。此外,健康教育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OR=6.75,95%CI=1.8424.85,P=0.004)和治疗主动率(OR=5.28,95%CI=1.3820.16,P=0.010)均高于常规组。结论:健康教育可显着改善肺癌患者术后适应状况和肺部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和治疗主动率。
邢虹,孙秋,陆萍静[9](2010)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文中研究表明
雷琼琼[10](2010)在《围术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老年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围术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老年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病房50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呼吸功能状况、术后第8d生活质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胸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1.两组患者术后第3d和第7d MVV%、FVC%、FEV1%及Pa02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术后呼吸功能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2.干预组术后第8d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00%,对照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的胸管留置时间与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93±0.61d、9.96±0.5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综合康复干预能够提高老年肺癌肺叶切除术后患者肺功能与Pa02,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术后肿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胸管留置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一般资料 |
| 2.研究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出院标准 |
| 5.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医学英文缩略表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模式在肺叶切除术围术期中的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3 样本量计算 |
| 2 研究小组及伦理原则 |
| 2.1 成立本试验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分工 |
| 2.2 伦理原则 |
| 2.3 梳理工作流程 |
| 3 研究方案 |
| 3.1 对照组与ACBT干预组围手术期基本护理方案 |
| 3.2 对照组肺康复训练方案 |
| 3.3 ACBT干预组肺康复训练方案 |
| 4 研究工具及指标评价 |
| 4.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 4.2 简易肺功能仪 |
| 4.3 无创脉搏血氧仪 |
| 4.4 疼痛数字分级法 |
| 4.5 HADS量表 |
| 4.6 QLQ-LC30肺癌生活质量量表 |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方法 |
| 6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1 两组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比较 |
| 2 两组研究对象肺功能的比较 |
| 3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指脉SPO2的比较 |
| 4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
| 5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焦虑抑郁评分的比较 |
| 6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快速康复指标的比较 |
| 7 两组研究对象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
| 讨论 |
| 1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
| 1.1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 |
| 1.2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
| 1.3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排痰能力的影响 |
| 2 ACBT肺康复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 |
| 3 情绪管理对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
| 4 ACBT辅以情绪管理对肺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
| 5 本临床试验的研究偏倚及偏倚控制 |
| 结论 |
| 局限性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附录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综合评估是老年肺癌患者综合治疗的需要 |
| 2 临床现有评估方法的优势和缺陷 |
| 3 老年综合评估的应用和优势 |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2.1 一般资料统计 |
| 2.2 老年综合评估内容及干预方法 |
| 2.3 肺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内容及方法 |
| 2.4 研究路线图 |
| 3 统计学方法 |
| 研究结果 |
| 1.临床资料基线对比统计结果: |
| 2.老年综合评估表统计结果 |
| 2.1 营养状况的比较 |
| 2.2 抑郁状况比较 |
| 2.3 日常活动能力状况比较 |
| 2.4 认知能力状况比较 |
| 3.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价差异统计结果: |
| 讨论 |
| 1 老年肺癌患者进行CGA的必要性 |
| 2 综合评估对改善生活质量的关系 |
| 3.CGA与其他肿瘤常用评估工具的比较 |
| 4.CGA评估工具的优化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1.3 退出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研究类型 |
| 2.2 样本量计算 |
| 2.3 抽样方法 |
| 3 研究工具 |
| 3.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 3.2 生命质量核心测定量表QLQ-C30 |
| 3.3 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表 |
| 4 研究内容 |
| 4.1 构建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 |
| 4.2 胸腔镜肺叶切除肺癌患者肺康复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 |
| 5 质量控制 |
| 6 伦理学原则 |
| 7 统计学方法 |
| 8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 |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 结局指标 |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 1.5 资料提取 |
| 1.6 资料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 |
| 2.3 Meta分析结果 |
| 2.3.1 术前3 d腹式呼吸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 |
| 2.3.2 术前7 d腹式呼吸干预对患者术后肺活量影响 |
| 2.3.3 术前14d腹式呼吸干预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影响 |
| 3 讨论 |
| 3.1 结果分析 |
| 3.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呼吸功能锻炼相关概况 |
| 1.1 呼吸功能锻炼的概念 |
| 1.2 呼吸功能锻炼的分类和原则 |
| 1.3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 |
| 2 肺癌术前呼吸道管理方法 |
| 2.1 健康教育 |
| 2.2 口腔清洁 |
| 2.3 呼吸功能锻炼的方法 |
| 3 呼吸功能锻练的应用现状 |
| 3.1 呼吸功能锻炼在呼吸系统的应用 |
| 3.2 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 |
| 4 问题与展望 |
| 试验研究 |
| 1 研究人群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3 分组方法 |
| 2 研究方法 |
| 2.1 对照组护理措施 |
| 2.2 试验组护理措施 |
| 2.3 评价方法 |
| 2.4 质量控制 |
| 2.5 统计学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两组研究对象术前资料比较 |
| 3.2 两组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
| 4 讨论 |
| 4.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和干预前临床资料分析 |
| 4.2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功能的影响分析 |
| 4.3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分析 |
| 4.4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
| 4.5 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术后引流管拔管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的影响分析 |
| 5 研究的局限性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护理对老年肺癌患者的重要性 |
| 2 围手术期的护理 |
| 2.1 术前护理 |
| 2.2 术后护理 |
| 3 化疗护理 |
| 4 放疗护理 |
| 5 中医护理 |
| 6 小结与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 1 文献检索策略 |
| 1. 2 入选标准 |
| 1. 3 数据提取 |
| 1. 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 1 纳入文献特征 |
| 2. 2 Meta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问题 |
| 1.4 操作性定义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设计 |
| 2.2 研究对象 |
| 2.3 研究方法 |
| 2.4 研究指标及测量方法 |
| 2.5 知情同意 |
| 2.6 质量控制 |
| 2.7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