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当归四逆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2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当归四逆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吕章明[1](2020)在《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紫杉醇是普遍应用于临床的天然抗肿瘤药物,但在使用中常常伴随着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化疗中止,影响肿瘤患者生存及预后。目前针对紫杉醇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周围神经病变成为应用紫杉醇化疗时最主要的剂量限制性因素,是现代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课题组在“方证相应”学说指导下,通过多层次证实主治“血痹”的经典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对于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但其对紫杉醇所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尚不清楚。本课题旨在研究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作用,并试图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本论文第一部分进行了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与文献研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通过文献查阅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紫杉醇导致的周围神经病变、黄芪桂枝五物汤分别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主治“血痹”与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大的关联,并且黄芪桂枝五物汤及其组成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因此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防治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第二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该部分应用UHPLC-Q-TOF-MS/MS技术对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及其吸收入血的原型成分和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研究,从中鉴定出103个化合物,39个原型成分,以及与原型成分关联度较高的46个代谢产物。本论文第三部分是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采用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可抑制紫杉醇所致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减轻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和坐骨神经神经元损伤,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同时,通过CFPAC-1荷瘤裸鼠及肿瘤细胞实验考察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剂量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的抗肿瘤疗效无显着性影响。本论文第四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预测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共同靶点,并进行PPI网络分析、C-T网络分析、T-P网络分析、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与炎症和氧化应激通路有较大的相关性。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该部分选择炎症相关性的TLR4/Nf-κB通路和氧化应激相关性的P13K/Akt-Nrf2通路开展机制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可下调紫杉醇致神经病变大鼠DRG组织中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同时激活PI3K/Akt-Nrf2通路,这可能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本论文第五部分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通过大鼠肠道菌群DNA的提取、扩增和16S rDNA测序,分析数据后发现黄芪桂枝五物汤可减小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普雷沃氏菌、双歧杆菌、脱硫弧菌、拟杆菌等四个菌科丰度的改变。功能预测发现紫杉醇主要影响肠道菌群介导的氨基酸代谢,其中苯丙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组氨酸代谢通路的变化最为显着,黄芪桂枝五物汤对这些氨基酸的代谢异常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UHPLC-Q-TOF-MS/MS系统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体内外化学成分。通过建立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从动物、组织、分子等水平证明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效果,且不影响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效果。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和实验验证,初步揭示黄芪桂枝五物汤改善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理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TLR4/Nf-κB和激活PI3K/Akt-Nrf2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所介导。此外,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显着改善紫杉醇导致的肠道菌群氨基酸代谢异常,这可能也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值得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本论文实验结果可为为临床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亦为黄芪桂枝五物汤的传承创新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药理学基础。

张迪[2](2020)在《基于Artemin/GFRα3调控的TRP信号通路探讨当归四逆汤寒凉药及其成分的镇痛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当归四逆汤为《伤寒论》治疗血虚寒厥的方剂,用于治疗因寒诱发的各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前期研究证实,该方能够全面抑制温度敏感的TRP通道,治疗CCI模型造成的坐骨神经损伤,抑制冷痛、热痛和机械痛。本论文将进一步探讨该方中的寒凉药通草、白芍及其活性成分常春藤皂苷元、芍药苷镇痛效应及其机制,以期揭示该方中配伍寒凉药科学性、合理性,并探讨该方寒凉药镇痛的物质基础。方法:1.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普瑞巴林组、甲钴胺组、通草组、常春藤皂苷元组、白芍组及芍药苷组。假手术大鼠单纯暴露坐骨神经,其余大鼠均进行CCI结扎。假手术组大鼠每天以生理盐水灌胃,普瑞巴林组以10mg/kg·d·bid普瑞巴林灌胃,甲钴胺组以15mg/kg·d·bid甲钴胺灌胃,通草组以0.6356g/kg·d·bid通草灌胃,常春藤皂苷元组以10mg/kg·d·bid常春藤皂苷元灌胃,白芍组以0.9535/kg·d·bid白芍灌胃,芍药苷组以10mg/kg·d·bid芍药苷灌胃。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1、4、7、14、21天均进行丙酮实验、热板实验及Von Frey实验。术后第21天,测试行为学后,麻醉后腹主动脉采血,取结扎处坐骨神经及L4-6 DRG神经元。对损伤处坐骨神经进行HE染色,用Elisa检测血清中IL6、IL1β、TNF-α含量,Western-blot检测DRG神经元中Artemin及TRP蛋白表达情况,PCR检测DRG神经元中Artemin、GFRα3、TRPV2和TRPV3 m RNA表达情况,对TRPA1、TRPV1、GFRα3进行免疫荧光。2.利用CCK8检测芍药苷及H2O2对Schwann细胞活性影响。在筛选合适的芍药苷浓度及H2O2损伤浓度基础上,将实验分成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model)、p38抑制剂组(SB203580)、芍药苷50μM组(PF 50)及芍药苷100μM组(PF 100)。SB203580及芍药苷于H2O2处理前24h预处理,除正常组外,所有组均给与含200μM的H2O2无血清培养基处理4h。利用ROS活性氧试剂盒检测各组内Schwann细胞ROS活性,利用Hoest33258观察Schwann细胞核凋亡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chwann细胞凋亡情况,PCR检测Bcl-2、Bcl-xl m 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凋亡蛋白及TRP蛋白影响。结果:1.相较于假手术组大鼠,CCI大鼠从术后第4天开始出现明显的热痛敏、机械痛敏和冷痛敏(4、7、14、21d,P<0.05);相较于模型组,所有药物术后第7天开始均能够缓解CCI大鼠热痛敏、机械痛敏和冷痛敏(7、14、21d,P<0.05),普瑞巴林、甲钴胺、通草术后第4天能够缓解CCI大鼠的冷痛敏(P<0.05);相较于假手术组,除了术后21天普瑞巴林组大鼠热痛敏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余大鼠在术后4、7、14、21天均不能使冷痛敏、热痛敏及机械痛敏恢复到正常水平(4、7、14、21d,P<0.05)。2.相较于假手术组,CCI大鼠血清IL6、IL1β、TNF-α升高明显(P<0.05)。3.相较于模型组CCI大鼠炎症水平,普瑞巴林、甲钴胺、通草及白芍能够降低IL6、IL1β水平(P<0.05),所有药物均能够降低TNF-α水平(P<0.05),但只有普瑞巴林和甲钴胺能够使得IL6、IL1β、TNF-α恢复到正常水平。4.CCI术后21天,模型组中Artemin、TRPV1、TRPV4、TRPA1、TRPM8、p-p38MAPK的表达量升高,Artemin、GFRα3、TRPV2、TRPV3 m RNA表达量升高,TRPA1、TRPV1、GFRα3荧光强度增强。5.相较于模型组,所有药物均能够降低已升高的Artemin、TRPV1、TRPV4、TRPA1、TRPM8、p-p38MAPK的表达(P<0.05);降低Artemin、GFRα3、TRPV2、TRPV3 m RNA表达量,降低TRPA1、TRPV1、GFRα3荧光强度。6.芍药苷能够保护Schwann细胞免于H2O2诱导的ROS升高和细胞核凋亡。7.预处理芍药苷和SB203580能够保护Schwann细胞避免H2O2诱导的的细胞凋亡。8.模型组中,抗凋亡蛋白Bcl-2、Bcl-xl及其m RNA表达水平降低,促凋亡蛋白caspase3、c-caspase3、c-caspase7的表达量上升,p-p38MAPK表达量上升,以及凋亡相关蛋白TRPA1、TRPV1表达量升高。9.SB203580及芍药苷能够提高Bcl-2、Bcl-xl及其m RNA表达水平,降低caspase3、c-caspase3、c-caspase7,降低p-p38MAPK、TRPA1、TRPV1的表达。结论:1.Artemin、GFRα3、TRPV1、TRPV2、TRPV3、TRPV4、TRPA1、TRPM8和p-p38MAPK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2.白芍、通草、芍药苷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促进损伤坐骨神经的修复,缓解CCI大鼠的热痛敏、机械痛敏、冷痛敏;3.白芍、通草、芍药苷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抑制p38MAPK磷酸化,进而抑制下游的TRP蛋白表达;4.白芍、通草、芍药苷及常春藤皂苷元能够抑制p38MAPK上游炎症因子和Artemin,进而抑制p38MAPK磷酸化;5.芍药苷能够通过抑制p38MAPK磷酸化调控下游凋亡蛋白及抗凋亡蛋白,进而保护Schwann细胞免于H2O2诱导的损伤和凋亡;6.白芍、通草、芍药苷及常春藤皂苷元通过抑制Artemin/GFRα3信号通路和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来调控TRPs。

宋爽[3](2016)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带状疱疹(蛇串疮)后遗神经痛住院患者发病相关因素,及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优化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搜集整理了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辽宁中医皮肤科住院病房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蛇串疮气滞血瘀型)患者共计59例,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佐以益气养血为治则,采用中医综合方法进行治疗。本研究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内科病史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关系,记录患者疼痛程度积分、疼痛持续时间积分、疼痛间断时间积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总结我院运用中医综合疗法(包括内服中药、中药针剂注射、针灸治疗、耳穴压籽及神灯理疗)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结果:1.本研究59例患者中男性22例(37.29%),女性37例(62.71%),男女比例为1:1.68。2.本研究59例患者中年龄分布从34-80岁,平均年龄63.12±9.98岁,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以60岁以上患者居多(共38例,占64.41%)。3.本研究59例患者中病程从35-155天,平均病程65.25±24.04天。病程以一个月至两个月居多(共35例,占59.32%)。4.在既往内科病史方面,所占比例较高的疾病有糖尿病史(39例,66.1%)、高血压史(21例,35.59%)和肿瘤病史(14例,23.73%),其中14例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9例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肿瘤。5.本研究59例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患者中患病部位以胸段和腰骶段居多(胸段18例,占30.51%;腰骶段17例,占28.81%)。6.本研究59例患者疼痛程度治疗前积分为5.86±1.48,治疗后积分为1.73±1.64;疼痛持续时间治疗前积分为2.78±0.53,治疗后积分为0.56±0.6;疼痛间隔时间治疗前积分为2.64±0.61,治疗后积分为0.56±0.70,三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运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的治愈11例(18.33%),显效32例(54.23%),有效14例(23.33%)。结论:1.本研究59例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中,大于60岁的患者居多,来诊患者病程时间1个月以上小于两个月的居多。2.本研究中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病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几率较高。3.本研究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佐以益气养血为治则,采取中药口服、中药针剂静脉注射、针灸、耳穴压籽、理疗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治疗后,患者较入院时平均疼痛积分降低,疼痛缓解,总有效率较高,疗效满意。4.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董斌[4](2015)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中药治疗现状》文中研究指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疾病之一。本文检索近年来的医学文献,归纳有关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报道得出结论:中药治疗HPN疗效显着,在通络止痛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虚(气虚、阴血虚、阳虚)、郁(气郁、血瘀)、湿(寒湿、湿热),并予以归纳论述,供同行们参考。

刘赟[5](2014)在《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索及构建基于“方—疾病—体质”的研究和诊治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观察,分别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特征和体质特征进行方证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快捷地使用本方进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1.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理解方、证、疾病、体质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2.通过查阅古籍、文献,对当归四逆汤的病因病机、组方、药物功效、剂量、后续治疗、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理论研究。3.通过检索“中医方剂知识库”数据库网站,收集整理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类方和同名异药方,并对其病机、治法进行阐述,总结当归四逆汤的加减规律。4.通过对数据库中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提取诊断、症状、用药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运用“方—疾病—体质”研究模式,把握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特征。5.通过临床观察服用当归四逆汤人群的体质情况,对其服药后的主要症状进行疗效评分,对比有效及无效的病例特点,以了解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的性别、年龄、中医体质类型等体质特征,同时补充和验证文献研究部分中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结果。结果:1.“方—疾病—体质”模式研究在“方—疾病—体质”模式中,“方”指一套对应治疗某种病机的治疗方案,“疾病”和“体质”都属于方证相应中“证”的范畴,指能够反映病机的一切证据,其中区分为疾病和体质特征。“体质”指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疾病”指与疾病相关的症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方、疾病、体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临床诊治所需不可或缺的部分。2.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结果(1)组方研究当归四逆汤中的主药为当归、桂枝、细辛、炙甘草、白芍、大枣,而通草、木通、赤芍作为佐药使用。主药中当归、桂枝、细辛为一组起着温肝散寒、通经活血的作用,炙甘草、白芍、大枣为另一组起着补血滋阴、健脾补中的作用,佐药中通草、木通、赤芍有通下泻热的作用。(2)剂量研究当归四逆汤原方药物中当归的最大用量为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桂枝的最大用量为100克,最小用量为3克,平均12克;细辛的最大用量为6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6克;炙甘草的最大用量为3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白芍的最大用量为75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15克;大枣的最大用量为150克,最小用量为6克,平均30克;通草的最大用量为38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木通的最大用量为20克,最小用量为2克,平均8克。(3)剂数研究本方的起效较快,并且可以安全地长期服用。根据疾病的不同,所需要服用当归四逆汤治疗的剂数差异较大。在中医疾病方面,脱疽病、皮痹病、中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疝气病、胃脘痛病、腹痛病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在西医疾病方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雷诺氏病、末梢神经炎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多;颈椎病、神经性头痛、冠心病的平均服药的剂数较少。(4)药症关系研究发现的药症关联规律为:大枣和白芍与面色少华、桂枝与皮肤肿胀、炙甘草与舌质淡白、通草与肢体活动受限和身体乏力倦怠、细辛与怕冷恶风相关联。(5)原方加减药物规律文献研究表明,当归四逆汤有4条类方、29条组成方、4条同名异药方。通过对类方和组成方的药物和主治分析,得出的临床常用加减方法如下。①减少药物规律当厥阴肝经寒凝较甚时,可去芍药、大枣或当归,以突出温肝散寒通络的功效;当病症无明显经脉不通的表现时,可去通草;当阴血津液亏虚、血瘀较甚、水饮上冲、脾胃气虚、阳气虚甚、胎动不安时,可去细辛、通草;当患者内有郁热、痰湿内蕴、水饮内停时,可去桂枝、细辛。②增加药物规律在加强本方疗效方面,如厥阴肝寒较为严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吴茱萸、生姜、艾叶;如阴血亏虚较严重,可加阿胶、麦冬、生地;如阳气亏虚较重,加黄芪、附子、生姜、羊肉;瘀血较甚,加川芎。在治疗兼证方面,如合并脾胃阳虚,可加附子、白术、干姜、人参;合并肺寒,可加杏仁、半夏、五味子;合并气虚,加黄芪、人参;合并相火心火妄行,加丹皮、滑石、大黄;合并风寒束表,可加麻黄、葱白;合并风邪在表,加防风;合并水饮,加茯苓、生姜;合并牙痛牙出血,可加矾石;合并胎动不安,加阿胶、莲房;合并腰背痛,加独活、生姜;合并小便不通,加栀子仁、赤茯苓。(6)合用药物当归四逆汤最有价值的合用药物是:黄芪、赤芍、附子、生姜、吴茱萸、川芎、鸡血藤、牛膝、红花、丹参、桃仁、干姜、白术、地龙、党参、防风、茯苓、香附、乌药、乳香、没药、小茴香、木瓜、蜈蚣、独活、延胡索、羌活、益母草。合用药物大致可分为六类:“黄芪、附子”、“吴茱萸、生姜、川芎”、“牛膝、鸡血藤”、“桃仁、红花、丹参”、“防风、党参、白术、地龙、干姜”、“乳香和没药、茯苓、乌药、香附和所有其他的合用药物”这六类。(7)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当归四逆汤在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常配合药物外洗和药物热气熏蒸,同时可加酒、加红糖、加吴茱萸生姜以增强疗效。常用的合并用方包括黄芪桂枝五物汤、二仙汤、养血荣筋丸、理中汤、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吴茱萸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四妙勇安汤、补阳还五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物汤、桂枝茯苓丸、香附丸、理中丸、归芍六君汤、保元汤、当归补血汤、八珍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过敏煎、附子桂枝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小柴胡汤、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肾气丸、四逆散四逆汤交替服、葛根汤、海藻玉壶汤等。(8)后续治疗当归四逆汤的后续治疗,主要体现在补充治疗和固本培元两方面。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治法:温补肾阳、温补脾阳、温化寒湿、滋阴养血、疏肝解郁、引火潜阳。3.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的研究结果(1)诱发因素研究发现当归四逆汤证的诱因大多与体虚受寒有关。体虚的情况包括产后、经期、外伤、剧烈活动后、过度劳累、人流后、感冒后、同房后、酒后、手术后、产后、手淫时、受惊吓、悲痛过度后、熬夜、精神及工作压力大等。受寒的情况包括常年居寒湿之处、淋雨、吃冷饮过多等。(2)病机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定位于厥阴肝经,病性为寒凝、血虚、血瘀、阳虚,四种病理因素相互影响。(3)病程情况当归四逆汤既可以治疗急性病,也可以治疗慢性病。(4)病种情况当归四逆汤治疗的西医病种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皮肤科、神经科、外科、妇科、心脏科、骨科、风湿科、消化科、内分泌科、呼吸科、男科、儿科、肾科、血液科、五官科等。其中西医诊断以雷诺氏病、坐骨神经痛、原发性痛经、冻疮、冠心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荨麻疹、风湿性关节炎、心绞痛、继发性痛经、肩周炎、硬皮病最为常见。中医病种方面,最常见的中医诊断是:痹病、痛经病、头痛病、冻疮病、胸痹、寒厥病、皮痹病、瘾疹病、腹痛病、腰痛病、胃脘痛病。(5)疾病相关特征与疾病相关的特征症状有:肢体疼痛或麻木或僵硬或酸或活动受限、症状遇冷则重遇热则轻、头晕目眩、头痛、面麻、心慌心悸、胸闷、气短、皮肤瘙痒或肿胀、恶心呕吐、纳呆、腹疼痛、月经量少、经期推后、月经色暗夹瘀血。(6)疗效较好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好的症状包括:腰痛、情绪低落、口腔溃疡、便秘、纳呆、鼻塞流涕、气短、嘴麻、恶心呕吐、肠鸣、痛经、汗多、咽部堵塞不适感、颈紧、颈痛、筋痛、胸胁胀痛、腹部冷、腹痛、手脚心汗出、月经期发热、情绪抑郁、情绪焦虑、消瘦、黑礞、关节疼痛、胃饱不觉饿、夜尿多、大便烂、怕冷、乏力、心悸、肢体麻木、胃不适感、月经有血块、精神疲倦、失眠、头痛。(7)疗效较差的症状当归四逆汤疗效较差的症状包括:头晕、腰酸、月经延迟、肩背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少、记忆力差、胃胀、月经色暗、脱发、情绪不稳定、梦多、自汗、白发、头胀、耳鸣、面色无华、面色萎黄、痤疮、三叉神经痛、痰多、抽搐发作、心烦、胸闷、下肢胀痛、便后不爽、月经期头痛、不育、脸麻。(8)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便溏泄泻、发热,停药后可迅速消失。4.当归四逆汤体质特征的研究总结(1)性别及年龄当归四逆汤对女性患者比男性更为常用。在主症的总疗效方面,临床研究发现男、女患者疗效并无明显差异。在年龄方面,无论老少皆可以服用,年龄层次主要集中于中年,而主症总疗效方面提示年龄较大的比年轻的会更为有效。(2)中医体质情况从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体质情况来看,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瘀血质较常使用当归四逆汤,而痰湿质、特禀质、阴虚质、湿热质则较少使用。研究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当归四逆汤在哪个体质类型中使用更有效,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再行研究。(3)体质相关特征外观特征:形体偏瘦比偏胖为多、面色少华、皮肤面色晦暗或晄白或萎黄、口唇紫暗或色淡、爪甲无华苍白或青紫。精神状态:精神疲倦、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倦怠乏力,睡眠不佳。好发症状:容易感冒、怕冷恶风、易汗出、肢体冷、少腹或前阴冷感、大便溏。特征舌象:舌质淡白或淡暗或淡红、舌苔薄白或苔少。特征脉象:脉细、脉沉、脉弱、脉弦、脉涩。结论:1.初步构建了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对当归四逆汤的方、疾病、体质特征的方证研究表明,此研究模式基本涵盖了辨证论治所需的要素,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帮助。2.以“方—疾病—体质”诊治模式运用当归四逆汤的流程可分以下几种情况:(1)符合疾病和体质特征患者既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无论处于疾病的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都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在疾病好转痊愈后,也可以辨证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体质调理。(2)符合体质患者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无明显的疾病症状及体征,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则患者可服用当归四逆汤进行较长时间的体质调养。(3)符合体质不符合疾病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但是临床表现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则患者可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同时合用其他方剂或药物,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4)符合疾病特征不符合体质特征患者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但是体质特征不是典型的当归四逆汤体质。则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当归四逆汤治疗,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5)疾病和体质特征都不符合患者既不符合当归四逆汤所适疾病的诊断,也不符合当归四逆汤体质。此患者禁忌使用当归四逆汤进行治疗。

邓婧靓[6](2011)在《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观察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外用香连金黄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对照组外用二味拔毒散配合内服中药、西药。患者于治疗后第1、2、3、5、7、10、12、14天复诊,观察各组患者主客观症状的改变,并对各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若患者14天疼痛未愈,在第30天随访,记录是否出现后遗神经痛,并记录出现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分别为:治疗组痊愈率55.88%,总显效率82.35%,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率48.48%,总显效率72.73%,总有效率87.88%,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用药治疗时间和后遗神经疼痛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临床观察发现,两组患者的红斑消退,止痛,疼痛消失时间,以及在治疗后的第2、3、5、7天的皮损积分、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外用香连金黄散与二味拔毒散均有疗效,但前者在皮损消退,疼痛缓解方面优于后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赵有利[7](2010)在《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方法:《伤寒论》开启六经辨证之先河,《金匮要略》以整体观为指导、脏腑经络为依据,结合八纲进行病与证的论治。所述病症包括内、外、妇等科,在治法上八法齐备,而温法在其中论述达60多条,立方40余首,乃至后世医家普遍认为“伤寒法在救阳”。本文试以温法为核心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皮肤病,旨在于初探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类证,以证统病的规律,指导皮肤科临床实践。具体方法如下:1,分论经方,温法的定义、沿革、各派争鸣,扼要地概括温法分型。2,以温法六则为纲目详细综述近50年来国内外医学着作、期刊杂志刊出的具有温法性质的经方治疗皮肤病。3,以阴阳、六经论述皮肤病,进行病与证的总结。4,小结经方与经方、经方与时方、经方与验方组方,温药热药使用及配伍规律。结论:以阴阳为辨证总纲,温法广泛适用于阴证。以六经辨证温法更长于治疗三阴病。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效果显着,有广阔的运用空间和实践价值。

苏战豹[8](2010)在《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法则,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着作,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而其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经方中出现最多的一类方剂,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桂枝汤及其类方的病因病机,治则,方义找出其规律,使之更好的应用于皮肤病的治疗。(本次研究引用的《伤寒论》条文,均以赵开美宋本为蓝本)。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方法主要分四步:1.以文献资料为手段:通过大量查阅关于桂枝汤及其类方的文献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2.以病机为核心:只有以病机为核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从整体恒动观的高度,深刻的揭示桂枝汤类方证的本质属性。3.以方证为依据:本次研究将桂枝汤及其类方分为本方证和类方证(包括加味方、减味方、加减方、合方)两大类,进行分析研究,而均以营卫(血气、阴阳)不和为其基本病机深究其证因脉治之普遍规律。对本方证之条文,重在分析研究营卫不和在不同情况下的临床具体特征及其机理,对类方证的条文,重在分析研究兼夹症候的病因病机,及其与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之间的辨证关系。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深刻揭示桂枝汤本方证和类方证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必将大有裨益于中医皮肤病的发展。此外,还要注意桂枝汤的煎煮法和服用事项,还要分析桂枝汤类方证的禁忌症,做到有的放矢。4.以皮肤病为方向:通过分析研究各种常见皮肤病的病因病机,以营卫不和这一基本病机为切入点,勤求古训,博采诸家,参以个人体会,并结合临床实践,使桂枝汤类方应用于皮肤病中来。3,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桂枝汤不仅是治疗外感病的方剂,也是治疗皮肤病的原始祖方,为继承祖国医学的传统瑰宝,许多医学有识之士运用经方在皮肤病的治疗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赵有利,王玉玺[9](2010)在《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以温经汤、当归四逆汤两首具有代表温经散寒法的经方进行逐一论述,针对近10余种疾病进行20余种证候分析,简单加以概括,并进一步总结上述方剂在皮肤科中的具体应用,以便更好地运用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

周静[10](2007)在《当归四逆汤组方意义及现代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当归四逆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归四逆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研究
    1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认识及防治策略
        1.1 中医对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1.2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策略
        1.3 讨论
    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2.1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征
        2.2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
        2.3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2.4 讨论
    3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方药及主治考证
        3.1 原方出处及主要内容
        3.2 用药特点和制方结构
        3.3 主治血痹的名实考证
        3.4 现代研究与应用
        3.5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体内外化学成分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及处理方法
        2.2 液质条件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水煎液化学成分解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入血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细胞株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造模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血清和组织样品收集
        2.4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2.5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实验
        2.6 尼氏染色实验
        2.7 透射电镜实验
        2.8 免疫荧光实验
        2.9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验
        2.10 MDA-MB-231、CFPAC-1细胞实验
        2.11 CFPAC-1荷瘤裸鼠实验
        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机械痛、热痛敏感性及体重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3.5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紫杉醇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机制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试剂配制
        2.2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3 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蛋白的提取
        2.4 蛋白质印迹分析(Western Blot)
        2.5 网络药理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作用于PIPN的调控网络分析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TLR4/Nf-KB和PI3K/Akt-Nrf2通路的调节作用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模型建立和给药方案
        2.2 大鼠粪便收集
        2.3 菌群总DNA抽提与目的片段扩增
        2.4 文库构建与测序
        2.5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影响
        3.2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β-多样性的影响
        3.3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及特异性菌株的发现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PIPN大鼠肠道菌群功能的影响及代谢途径的预测
    4 讨论及小结
        4.1 讨论
        4.2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Artemin/GFRα3调控的TRP信号通路探讨当归四逆汤寒凉药及其成分的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缩略词英文对照表
1.前言
2.实验一白芍、通草对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影响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建立
    2.4 行为学测试
    2.5 HE染色
    2.6 统计分析
    2.7 实验结果
3.实验二白芍、通草、常春藤皂苷元、芍药苷对血清炎症因子影响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试剂
    3.3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5 实验结果
4.实验三通草、白芍、常春藤皂苷元及芍药苷对CCI大鼠DRG温度敏感TRP通 道的影响
    4.1 实验动物
    4.2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4.3 主要实验仪器
    4.4 Western-Blot
    4.5 PCR
    4.6 免疫荧光
    4.7 实验结果
5.实验四芍药苷保护Schwann细胞免于H2O2 损伤
    5.1 细胞与细胞培养室
    5.2 主要实验试剂与材料
    5.3 主要使用仪器
    5.4 细胞培养和主要实验操作
    5.5 实验结果
6.讨论
    6.1 当归四逆汤配伍意义
    6.2 芍药苷、常春藤皂苷元作为寒凉药物活性成分的依据
    6.3 CCI大鼠模型建立
    6.4 白芍、通草对CCI大鼠行为学影响
    6.5 白芍、通草对CCI模型炎症的调控
    6.6 白芍、通草对损伤处坐骨神经的修复作用
    6.7 白芍、通草对Artemin、p38MAPK及p-p38MAPK的影响
    6.8 白芍、通草对TRPs的影响
    6.9 芍药苷对Schwann细胞的保护作用
7.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慢性神经痛发生机制
    综述二 中药防治慢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附论文图片)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概况与内治研究进展
    综述二 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研究与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绩
致谢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中药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从虚论治
2从郁论治
3从湿论治
4小结

(5)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目的
        1.1.1 “方—疾病—体质”模式的方证研究目的
        1.1.2 当归四逆汤的方证研究目的
    1.2 “方证相应”的理论研究
        1.2.1 “方”的概念
        1.2.2 “证”的概念
        1.2.3 “疾病”的概念
        1.2.4 “体质”的概念
        1.2.5 “方证相应”的背景研究
        1.2.6 “方”与“体质”的关系
        1.2.7 “证”与“体质”的关系
    1.3 当归四逆汤的中医理论研究
        1.3.1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
        1.3.2 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论述
        1.3.3 当归四逆汤证的后续治疗
        1.3.4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药物研究
        1.3.5 当归四逆汤的组方研究
        1.3.6 当归四逆汤中细辛的用量
    1.4 当归四逆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1.4.1 有效成分研究
        1.4.2 外科疾病
        1.4.3 妇科疾病
        1.4.4 心血管疾病
        1.4.5 皮肤科疾病
        1.4.6 骨科疾病
        1.4.7 神经科疾病
    1.5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实验研究
        1.5.1 妇科疾病
        1.5.2 骨科疾病
        1.5.3 皮肤科疾病
        1.5.4 神经科疾病
        1.5.5 肾泌尿科疾病
        1.5.6 外科疾病
        1.5.7 消化科疾病
        1.5.8 心脏科疾病
        1.5.9 肿瘤科疾病
        1.5.10 儿科疾病
        1.5.11 中医疾病
        1.5.12 男科疾病
    1.6 社会网络分析介绍
        1.6.1 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
        1.6.2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内涵
        1.6.3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研究目的
        1.6.4 社会网络分析技术的个体属性参数
第二章 组成方及类方文献研究部分
    2.1 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方和类方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研究总结
第三章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
    3.1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目的
    3.2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方法
        3.2.1 研究范围及方法
        3.2.2 医案纳入标准
        3.2.3 医案排除标准
        3.2.4 资料收集
        3.2.5 资料整理
        3.2.6 资料的录入、统计
    3.3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果
        3.3.1 医案文献整理情况
        3.3.2 患者一般情况
        3.3.3 总病程情况
        3.3.4 服药剂数
        3.3.5 中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6 西医疾病服药剂数情况
        3.3.7 西医病种
        3.3.8 中医病种
        3.3.9 诱发因素
        3.3.10 症状频数分析
        3.3.11 脉象频数分析
        3.3.12 舌象频数分析
        3.3.13 药物频数与药量分析
        3.3.14 合并疗法和用药
        3.3.15 症状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6 药物的社会网络研究
        3.3.17 症状与药物的关联规制分析
        3.3.18 药物的聚类分析
    3.4 当归四逆汤的医案文献研究结论
        3.4.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小结
        3.4.2 当归四逆汤疾病特征的研究小结
        3.4.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3.4.5 医案文献研究的总结
第四章 当归四逆汤适用人群体质特征的临床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合格受试者的确立
        4.2.2 干预方案
        4.2.3 观察指标
        4.2.4 观察时间
        4.2.5 患者依从性的保障
        4.2.6 质量控制
        4.2.7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4.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一般资料分析
        4.3.2 体质分布分析
        4.3.3 病种的频数分布
        4.3.4 患者的主要症状总疗效情况
        4.3.5 主症的总疗效与性别的关系
        4.3.6 主症的总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4.3.7 患者单个主症的疗效情况
        4.3.8 体质量表中各体质因素得分与主症总疗效的关系
        4.3.9 各体质类型中主症的总疗效情况
        4.3.10 不良反应观察
    4.4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研究小结
        4.4.1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小结
        4.4.2 当归四逆汤的疾病特征研究小结
        4.4.4 临床研究总结
结语
    5.1 当归四逆汤方的研究总结
        5.1.1 组方研究
        5.1.2 剂量研究
        5.1.3 剂数研究
        5.1.4 药症关系
        5.1.5 原方加减药物规律
        5.1.6 合用药物
        5.1.7 合用疗法与方剂研究
        5.1.8 后续治疗
    5.2 当归四逆汤所患疾病特征的研究总结
        5.2.1 诱发因素
        5.2.2 病机
        5.2.3 病程情况
        5.2.4 病种情况
        5.2.5 疾病相关症状
        5.2.6 疗效较好的症状
        5.2.7 疗效较差的症状
        5.2.8 不良反应
    5.3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研究总结
        5.3.1 性别及年龄
        5.3.2 中医体质情况
        5.3.3 体质相关症状
    5.4 “方—疾病—体质”模式治疗方案
        5.4.1 适用当归四逆汤的疾病诊断
        5.4.2 当归四逆汤体质的诊断
        5.4.3 当归四逆汤的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详细摘要

(6)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标准
        2.6 病例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数估算
        3.2 病例分组
        3.3 治疗方法
        3.3.1 基础治疗
        3.3.2 治疗组
        3.3.3 对照组
        3.4 疗程
        3.5 注意事项
        3.6 疗效评定
        3.6.1 观察指标
        3.6.2 疗效评价标准
        3.7 安全性评价
        3.8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
        4.1.1 病例入组情况
        4.1.2 病例脱失情况及原因分析
        4.2 两组均衡性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情况
        4.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2.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比较
        4.2.5 两组患者治疗前病症量化总积分比较
        4.3 疗效分析
        4.3.1 两组患者皮损积分比较
        4.3.2 两组患者疼痛积分比较
        4.3.3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4.3.4 外用药治疗时间比较
        4.3.5 总体疗效比较
        4.3.6 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疼痛情况分析
        4.4 两组患者疗效相关性比较
        4.4.1 性别与疗效关系
        4.4.2 年龄与疗效关系
        4.4.3 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4.4.4 发病部位与疗效的关系
        4.4.5 中医辨证与疗效的关系
    5 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则治法
        5.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5.2.1 现代医学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研究
        5.2.2 治疗
        5.3 香连金黄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结果分析和机理探讨
        5.3.1 结果分析
        5.3.2 本课题立题依据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7.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治疗的研究概况
        1.1 化学药物
        1.1.1 抗病毒药
        1.1.2 止痛药
        1.1.3 神经营养药
        1.1.4 糖皮质激素
        1.1.5 免疫调节剂
        1.2 物理治疗
        1.2.1 神经阻滞疗法
        1.2.2 星状神经节阻滞
        1.2.3 硬膜外阻滞
        1.2.4 椎旁神经阻滞
    2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2.1 带状疱疹的中医内治
        2.1.1 辨证论治
        2.2 中医外治法
        2.2.1 膏剂
        2.2.2 散剂
        2.2.3 针灸治疗
        2.3 现代名医经验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7)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一 经方与温法
        1 经方
        2 温法
    二 温法六则
        1 温散法
        2 温补法
        3 温清法
        4 温通法
        5 温化法
        6 温下法
规律研究
    三 病证研究
        1 阴阳论
        2 温法与方证
        3 病证论
    四 方药规律
        1 使用规律
        2 药对与加减
        3 减毒及用法
        4 配伍规律
        5 结论
致谢
文献索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详细摘要

(8)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桂枝汤及其类方溯源
    1.1 桂枝汤及其类方衍化
    1.2 桂枝汤类方的研究概述
2. 桂枝汤及其类方在皮肤病中的运用概况
    2.1 桂枝汤
    2.2 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桂枝二麻黄一汤
    2.4 桂枝二越婢一汤
    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6 桂枝加黄芪汤
    2.7 桂枝加附子汤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2.9 柴胡桂枝汤
    2.10 当归四逆汤
    2.1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2.12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2.13 桂枝加桂汤
    2.14 桂枝新加汤
    2.15 小建中汤
    2.16 黄芪建中汤
    2.17 乌头桂枝汤
    2.18 桂枝加葛根汤
    2.19 桂枝附子汤
    2.20 桂枝加大黄汤
    2.21 桂枝芍药知母汤
    2.22 温经汤
3. 桂枝汤本证的理论概要
    3.1 桂枝汤的组成
    3.2 桂枝汤的方义
    3.3 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
    3.4 桂枝汤的功用
    3.5 桂枝汤的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3.6 桂枝汤的禁忌症
    3.7 桂枝汤的辨证要点
    3.8 桂枝汤剂量溯源
4. 桂枝汤类方的理论概要
    4.1 桂枝麻黄各半汤
    4.2. 桂枝二麻黄一汤
    4.3 桂枝二越婢一汤
    4.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4.5 桂枝加黄芪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黄芪桂枝五物汤
    4.8 柴胡桂枝汤
    4.9. 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4.10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11 桂枝加桂
    4.12 桂枝新加汤
    4.13 小建中汤
    4.14. 黄芪建中汤
    4.15 乌头桂枝汤
    4.16 桂枝加葛根汤
    4.17 桂枝附子汤
    4.18 桂枝加大黄汤
    4.19 桂枝芍药知母汤
    4.20 温经汤
5. 规律总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中文详细摘要

(9)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温经散寒、祛瘀养血, 温经汤主之, 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黑病变、新生儿硬肿病、雷诺氏病、荨麻疹等病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余毒未尽证
    1.2 荨麻疹—冲任失调证
    1.3 黑病变—冲任不调证
    1.4 新生儿硬肿病—阳气虚衰证
    1.5 雷诺氏病—寒凝血脉证
2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主之。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荨麻疹 (寒冷性、巨大型、丘疹性、水肿性、慢性) 、过敏性紫癜、多形性红斑、雷诺氏病、手足皲裂、冻疮、寻常型银屑病、副银屑病、皮肤瘙痒症、红斑肢痛证、寒冷性脂膜炎、结节性红斑等病
    2.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寒客经脉证
    2.2 慢性荨麻疹—血虚寒厥证
    2.3 慢性顽固性荨麻疹—血虚寒厥证
    2.4 丘疹性荨麻疹—血虚寒凝证
    2.5 巨大型荨麻疹—血虚寒凝证
    2.6 寒冷性荨麻疹—寒凝厥逆证
    2.7 产后寒冷性荨麻疹—血虚寒凝证
    2.8 水肿性荨麻疹—风寒血厥证
    2.9 血管性水肿—寒凝经脉证
    2.10 过敏性紫癜—寒凝血瘀证
    2.11 多形性红斑—寒湿瘀结证
    2.12 雷诺氏病—寒凝脉阻证
    2.13 手足皲裂—寒凝血亏证
    2.14 冻疮—寒凝血瘀证
    2.15 寻常型银屑病—寒湿血凝证
    2.16 寻常型银屑病—风寒血瘀证
    2.17 副银屑病—风寒血瘀证
    2.18 红斑肢痛证—寒凝血虚证
    2.19 老年冬季皮肤瘙痒症—血虚寒凝证
    2.20 寒冷性脂膜炎—寒凝血虚证
3 讨论

(10)当归四逆汤组方意义及现代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成药物通草与木通之不同
    1.1 通草与木通辨:
    1.2 木通功用与品种区别:
2 配伍分析
3 临床应用
4 展望

四、当归四逆汤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桂枝五物汤防治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 吕章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基于Artemin/GFRα3调控的TRP信号通路探讨当归四逆汤寒凉药及其成分的镇痛机制[D]. 张迪. 暨南大学, 2020(03)
  • [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带状疱疹(蛇串疮)的回顾性分析[D]. 宋爽.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中药治疗现状[J]. 董斌. 光明中医, 2015(04)
  • [5]基于“方—疾病—体质”模式的当归四逆汤方证研究[D]. 刘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香连金黄散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D]. 邓婧靓.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7]经方温法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赵有利.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3)
  • [8]经方桂枝汤及其类方治疗皮肤病的规律研究[D]. 苏战豹.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6)
  • [9]经方温经散寒法治疗皮肤病研究进展[J]. 赵有利,王玉玺. 中医药信息, 2010(01)
  • [10]当归四逆汤组方意义及现代应用进展[J]. 周静. 光明中医, 2007(05)


当归四逆汤论文 桂枝论文 黄芪论文 黄芪桂枝五物汤论文 周围神经病变论文

上一篇:5%碳酸氢钠穴位注射治疗腰痛100例
下一篇:加快中间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