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孙悦,包涵[2](2021)在《行为改变轮理论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现今,国家持续加强禁毒工作,积极推进戒毒康复工程,但戒毒康复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有效并且专业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禁毒工作中的重点。戒毒康复工作的本质是将吸毒行为改变为能够抵制毒品诱惑的一种行为,对此可以通过行为改变轮理论分析吸毒行为,从专业的角度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干预政策,通过改变能力、机会和动机来改变行为,进行新的尝试。本文对戒毒康复工作中针对吸毒人员的行为干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在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以及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行为改变轮理论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和干预措施,以期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多种参考角度,给我国戒毒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带来不同的参考模式。
吴登李[3](2021)在《理性情绪疗法介入社区戒毒人员心理康复的个案研究 ——以广州市X社区朱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瞿一鸣[4](2021)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干预对男性强戒人员体质及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强制戒毒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共同恢复至健康水平是其戒断毒瘾、回归社会、降低复吸率的基础。纵观我国现有的戒毒工作体系与运动戒毒项目,多将关注点放在生理脱毒上,忽视了心理康复的重要性,将戒毒体质研究与心理研究相割裂。为积极开展江苏省运动干预戒毒试点实验项目,为运动戒毒工作提供可行性和可推广性研究,本研究探究高强度有氧训练和高强度力量训练对强制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效果及强制戒毒人员各体质指标变化对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采用研究整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参与实验的90名江苏某强制戒毒所男性强戒人员进行研究。将90名强戒人员随机分为高强度有氧组30人、高强度力量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进行为期6个月,每周3次,每次60分钟的干预训练。对照组保持戒毒所原有的戒毒治疗,有氧组在戒毒所原先日常戒毒的基础上进行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力量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高强度力量训练干预。通过对运动干预前后戒毒人员体质变化、心理健康程度变化及各体质指标变化对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作用大小分析,得出如下研究成果:1.生理层面上,两组实验组的体重、BMI和体脂率均具有明显的下降(P<0.05),闭眼单足站立时间较对照组显着提高;力量组对于握力和1min俯卧撑次数的改善作用非常显着(P<0.01),肺活量水平和纵跳高度也有显着改善(P<0.05);有氧组的肺活量水平和台阶指数具有非常显着性改善(P<0.01);2.心理层面上,两组实验组毒品渴求度量表评分均非常显着下降(P<0.01),焦虑程度显着性改善(P<0.05);有氧组抑郁程度改善明显(P<0.05),力量组抑郁程度具有非常显着改善(P<0.01);两组实验组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总评分及毒品影响力维度和支持系统维度均下降明显,具有显着差异(P<0.05),毒品意愿维度评分下降具有非常显着差异(P<0.01);3.不同运动干预组对于不同心理指标具有显着影响的体质指标不同。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变化;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毒品渴求度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变化;有氧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复吸倾向性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台阶指数;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焦虑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BMI,对于抑郁情绪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握力、纵跳高度;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毒品渴求度指标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力量组强戒人员体质变化对于复吸倾向性总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1min俯卧撑个数、纵跳高度,对于复吸倾向性毒品意愿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1min俯卧撑个数、体脂率、纵跳高度、反应时间,对于复吸倾向性毒品影响力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纵跳高度、体脂率,对于复吸倾向性将来环境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体脂率、纵跳高度,对于复吸倾向性身心状况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肺活量、BMI,对于复吸倾向性支持系统维度评分变化的显着影响在于BMI、肺活量、体脂率。基于上述成果,得出研究结论:高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和高强度力量训练都能够起到较好的塑形作用,两组强戒人员的心肺机能都有明显改善且有氧组的心肺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力量组,力量组对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作用优于有氧组和对照组;两组运动组强戒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强制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基线水平不同,且不同运动训练方式下体质指标对于心理指标的内在影响作用大小不一致,因人而异地选择对相应心理指标促进效果较显着的体质指标,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可促进强戒人员身心健康共同高效的恢复。
杨丽萍,郑玲,周勤,严明娟,左纯源,张官柏,王飞,程璇,王勇,李敏,李昕悦[5](2021)在《强戒所戒治人员社会心理综合干预服务模式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WHO统计显示,全球吸毒成瘾者中仅有不足20%能够获得专业和有效的治疗服务。国际上非常重视药物依赖的社会心理干预,药物依赖治疗中必须配备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1-2]。在我国司法系统的强制隔离戒毒所(简称强戒所)中也明确规定必须配备心理咨询师。但由于强戒所内管理任务繁重,对戒治人员进行系统化的社会心理综合干预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刘佳宁[6](2021)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建构及运动干预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药物依赖已成为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不仅能引发各种生理疾病,还会增加犯罪风险,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巨大危害。在我国,药物依赖在摧残个体健康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已有研究发现,长期滥用药物会导致药物依赖者的身心功能受损,并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碍。然而目前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评系统仍不完善,缺乏专门的测量工具,尤其是影响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因素(如家庭功能和锻炼态度等)对药物渴求的作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将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编制适用于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的心理健康测量问卷,构建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并通过运动干预研究对心理健康模型进行检验。研究一编制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在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发放问卷,基于药物依赖行为的多个维度,初步编制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二基于研究一的测量工具,对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中,研究2a主要测试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2b则考察了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三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研究一的测量工具,进一步揭示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研究四在随机条件下,将被试分成有氧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在实验前、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问卷测试,考察10周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运动干预过程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研究五采取每周4次的有氧运动,考察16周后,对药物依赖戒断者运动前后的情绪状态和情绪注意偏向的影响。最后,基于研究四和研究五,研究六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别进行10周康复操和功率自行车两种运动干预方式,考察不同有氧运动方式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一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剔除了《强迫性药物使用问卷》中3个条目,并对SCL-90心理症状量表、药物渴求问卷和锻炼态度问卷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的《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研究2a调查发现,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普遍年龄在26~35周岁之间,多呈现文化水平较低,使用药物长达5年以上,首次使用年龄较小等特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水平之间心理症状存在显着差异,抑郁和焦虑症状是影响药物渴求的重要因素;(3)研究2b中,已婚药物依赖戒断者的锻炼态度和家庭功能优于单身药物依赖戒断者和其他组的戒断者,家庭的“沟通”功能是可以调节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4)研究三中,发现心理症状是影响药物依赖和强迫性行为的主要成因,药物依赖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锻炼态度可调节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行为之间的关系;(5)研究四中,通过运动干预,药物依赖戒断人群的心理症状得到了有效改善、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明显降低;同时,多层线性模型发现运动干预对药物渴求(获得性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强迫性渴求)具有调节效用;(6)研究五中,有氧运动干预后,药物依赖戒断者的焦虑状态、焦虑特质、抑郁程度均有显着降低,且对毒品和极负图片的注意力也明显下降;(7)研究六中,相比于舞蹈康复运动,功率自行车运动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药物依赖者前额叶皮层的激活水平,从而有利于恢复其对食物等自然奖赏物的敏感性。研究结论:(1)《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共84题,包含药物渴求、药物强迫性使用、锻炼态度、心理症状四个部分,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2)建立了我国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中介调节效应模型,其中,药物渴求在心理症状对强迫性药物使用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而锻炼态度在这一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中起调节作用;(3)有氧运动能够有效改善药物戒断者的负性心理症状、降低药物渴求和强迫性药物使用;并且通过减少戒断者对极度负性情绪和药物相关刺激的注意偏向,增强大脑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对非药物奖赏(食物)的认知加工,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刘杨子纯,韩雨梅,孟林盛,吕慧,董晋,卢红[7](2021)在《16周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有益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阐明长期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康复期男性戒毒人员100名,分为对照组50名(C组)、运动干预组50名(E组),并选取同龄段的50名健康男性作为正常对照组(N组),对运动干预组施加为期16周的HIIT,在实验前、后(实验后对照组:C1;实验后运动干预组:E1)分别检测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尿液和血液生化指标、身体素质以及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结果:1)与N组相比,戒毒人员体脂肪量显着升高,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血液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握力、纵跳和闭眼单脚站立、反应时水平下降;血液中与抑郁、焦虑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显着提高。2)HIIT训练后,E1组与E组和C组相比:体质量、BMI和体脂肪量下降,骨骼肌和蛋白含量增加;尿蛋白和尿胆原阳性检出率增加;血常规指标和SOD活性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降低;握力、纵跳、俯卧撑、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水平显着提高;血液中神经递质水平变化趋向正常。结论:HIIT可有效改善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状态,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促进焦虑和抑郁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的正向改变,对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均产生了积极效应。
庞晓武[8](2021)在《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抑制控制功能是执行功能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指在保持对相关刺激的关注的同时,调节优势行为和认知反应,管理来自无关刺激的干扰的能力。通常来说,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是问题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戒断期的甲基苯丙胺赖者的抑制控制能力不足已被证实,抑制控制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了药物依赖者无法抑制自身对毒品的渴求。因此,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功能缺陷可能是解决其长期成瘾的办法之一。太极拳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已被运用于运动戒毒康复领域。在前人的研究中,太极拳在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身心康复方面被初步证明有效,但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善目前不明确。此外,2018年司法部提出积极探讨大强度运动对戒毒人员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据此设计了一套高强度间歇训练,本研究旨在探讨和对比急性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个体抑制控制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共有47名来自上海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男性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自愿参加了这项研究。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太极拳组(24名)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23名)。太极拳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太极拳干预;高强度间歇训练组接受30分钟的一次急性高强度间歇训练跑干预。太极拳组采用无恢复期的连续训练;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以循环训练的形式进行,工效恢复比为1:1。使用基于计算机的Go/Nogo任务和Stroop任务,在运动前后于室内环境中评估受试者的抑制控制。在运动过程中,使用心率表和运动自觉量表(RPE)记录心率和RPE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基线指标,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受试者急性运动干预前后的认知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期间,受试者的总平均心率分别为120.69±7.64次/分和147.75±20.71次/分;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RPE评分分别为12.69±1.32和16.38±1.57。在Go/Nogo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8.424,p=0.006,η2=0.161)和反应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7.813,p=0.008,η2=0.151),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均降低了反应时和提高了反应准确性;此外,正确率的时间和条件交互作用显着(F(1,44)=8.866,p=0.005,η2=0.168),简单效应分析表明,Nogo条件下基线的正确率低于后测。在Stroop任务测试中,反应时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39.738,p<0.001,η2=0.475),两组均降低了反应时;正确率的时间主效应显着(F(1,44)=21.643,p<0.001,η2=0.330),正确率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显着(F(1,44)=4.162,p=0.047,η2=0.086),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后测的正确率高于基线。结论:急性的太极拳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与太极拳组相比,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在反应准确性方面有更好的提高。这些发现证明了太极拳和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改善甲基苯丙胺依赖者认知方面的潜力。
王天元[9](2021)在《12个月不同形式体育运动对男性强戒人员骨密度和体质状况改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中表明,毒品会对药物依赖者的身体产生损害,长期吸食毒品会使药物依赖者产生不同程度的骨量流失,因此本研究以太极拳类运动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以及中高强度间歇运动为干预手段,探讨两种运动形式对强戒所中毒品依赖人员的骨密度以及身体体质的影响情况,通过比较两种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以及体质状况改善的优劣性,找到更适合强戒所使用的运动方法,为强戒人员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持。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高境强制隔离戒毒所招募120名符合标准的男性强戒人员作为干预对象,采用随机设计分组法将120名干预对象随机分为2组,其中太极拳组进行太极康复操和健心康复操;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进行大强度、多项目的间歇训练。两组均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干预,每周训练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训练60分钟,训练共持续12个月。在实验前、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体质以及骨密度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俯卧撑、骨密度。测试结果通过SPSS22.0进行分析,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与太极拳组的基线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组别的交互比较采用2(太极拳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5(基线、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等级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研究结果:(1)对两组对象进行基线骨密度测试的结果发现,太极拳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70%,骨质疏松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18.3%;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骨量减少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61%,骨质疏松的对象所占比例达到了22%,两组人员骨密度的基线情况充分反映出戒毒所中强戒人员骨量流失的严重性。(2)12个月的太极拳运动使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较基线时出现了显着提高,T值的均值由基线时的-1.98提升到了-1.12,F(4,180)=0.551,P<0.001;12个月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也使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显着提高,T值均值由基线时的-1.92增长到-0.91,F(4,168)=0.421,P<0.001,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提升幅度略高于太极拳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长期的中高强度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可提高强戒人员的骨密度水平,减少骨量流失。(3)12个月的太极拳训练使太极拳组的强戒人员在肺活量、握力、选择反应时、俯卧撑以及闭眼单脚站立时间等方面出现了显着提升,效果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接近,太极拳组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较中高强度组提升更为明显。结论:(1)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显着提升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两种运动效果接近,但是太极拳相较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加安全,更适合作为强戒所恢复强戒人员骨密度水平的运动处方。(2)长期的太极拳训练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可提升强戒人员的心肺功能以及反应能力,两种运动效果接近。(3)长期的太极拳训练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平衡能力,太极拳的效果优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4)长期的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和太极拳训练均能提高强戒人员的上肢力量,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的效果优于太极拳。
殷悦[10](2021)在《运动干预对毒品成瘾者的脑机制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A)成瘾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MA成瘾者会面临认知功能失调和情绪障碍,以及对毒品毫无抵制的渴求。运动干预被认为是治疗毒品成瘾的非药物干预的有效方法。然而,关于运动干预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者脑功能影响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借助功能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 NIRS)研究运动干预对30名甲基苯丙胺成瘾者毒品渴求的影响以及对认知功能和情绪的影响。1.基于虚拟现实的双人竞速单车运动干预对MA成瘾者毒品渴求的影响。本实验研究运动干预前后MA成瘾者在毒品线索刺激下和中性线索刺激下的脑功能的变化。受试者全程佩戴f NIRS设备,观看十二组毒品图片刺激和中性图片刺激。然后进行10分钟中高等强度的虚拟现实双人单车竞速运动。充分休息后重复之前的毒品图片刺激和中性图片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前,MA成瘾者的大脑区域对毒品线索刺激和中性线索刺激有不同的反应,毒品线索刺激期间左右侧的眶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区域有更为明显的激活。运动干预后眶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区域在毒品线索刺激时激活程度显着降低,左右侧眶额叶区域功能连接也显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可能通过抑制眶额叶和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与功能连接来降低MA成瘾者对毒品的渴求。2.运动干预对成瘾者认知功能和情绪的影响。本实验研究运动干预前后MA成瘾者静息态以及Stroop认知任务下的脑功能的变化。受试者全程佩戴f NIRS设备,填写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和简明心境量表进行色-词Stroop认知任务测试。然后进行10分钟中高强度的虚拟现实双人单车竞速运动。充分休息后再次进行情绪量表填写和色-词Stroop认知任务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干预后Stroop认知任务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有所降低,左右脑背外侧前额叶区域有明显激活,局部和全局的信息传递效率和前额叶皮层节点效率均有所提高。运动干预后的静息态,前额叶皮层之间、前额叶皮层和运动皮层之间的功能连接显着增加,表明急性运动干预提高了MA成瘾者的认知能力。对情绪量表的统计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后MA成瘾者愤怒、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显着改善。综上所述,运动干预是促进MA成瘾者康复的有效手段。单次的中高等强度的单车运动能够有效缓解MA成瘾者对毒品的渴求,提高认知功能,改善情绪。本研究结果为运动干预促进MA成瘾者大脑皮层恢复的机制提供实证依据,帮助成瘾者更好地戒毒,重新回归社会。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 5 讨论 |
| 1 BCW理论的概述 |
| 1.1“COM-B”模型 |
| 1.2 九大干预功能 |
| 1.3 七大政策分类 |
| 1.4 BCW理论的应用现状 |
| 1.4.1 医疗护理领域 |
| 1.4.2 公共健康领域 |
| 1.4.3 社区领域 |
| 2 BCW干预方案在戒毒康复工作中应用 |
| 2.1 规范强制戒毒康复治疗工作 |
| 2.1.1 生理上的干预 |
| 2.1.2 心理上的干预 |
| 2.2 完善社区戒毒康社区康复模式 |
| 2.2.1 反思性动机干预 |
| 2.2.2 自主性动机干预 |
| 2.3 完善社会生态系统 |
| 2.3.1 环境提供的机会 |
| 2.3.2 文化背景提供的机会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1.3.1 理论意义 |
| 1.3.2 实践意义 |
| 1.4 研究创新点 |
| 2 综述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强制隔离戒毒 |
| 2.1.2 运动戒毒 |
| 2.1.3 体质健康 |
| 2.1.4 心理健康 |
| 2.1.5 毒品渴求 |
| 2.1.6 复吸倾向性 |
| 2.2 强戒人员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2.3 我国强戒人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 2.4 毒瘾戒断治疗现状 |
| 2.4.1 药物戒毒疗法 |
| 2.4.2 传统中医戒毒疗法 |
| 2.4.3 心理干预治疗 |
| 2.4.4 运动干预治疗 |
| 2.4.5 其他治疗方法 |
| 2.5 毒品渴求及复吸相关性研究 |
| 2.6 小结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一般情况及分组资料 |
| 3.1.2 纳入标准 |
| 3.1.3 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研究整合法 |
| 3.2.2 问卷调查法 |
| 3.2.3 数据统计法 |
| 3.2.4 实验法 |
| 4 研究结果 |
| 4.1 戒毒人员运动干预前后身心状况结果 |
| 4.1.1 三组受试者运动前后体质结果比较 |
| 4.1.2 三组运动前后情绪指标、毒品渴求、复吸倾向结果 |
| 4.2 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幅度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 4.2.1 有氧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 4.2.2 力量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结果 |
| 5 讨论与分析 |
| 5.1 运动干预对体质指标的影响分析 |
| 5.2 运动干预对情绪指标的影响分析 |
| 5.3 运动干预对毒品渴求、复吸倾向的影响分析 |
| 5.4 有氧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分析 |
| 5.5 力量组中影响各心理指标变化的体质指标贡献度分析 |
| 6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1:运动戒毒实验知情同意书 |
| 附录2:运动干预方案 |
| 附录3:中文版毒品渴求度量表 |
| 附录4:焦虑自评量表(SAS) |
| 附录5:抑郁自评量表(SDS) |
| 附录6:强制戒毒者复吸倾向性心理调查表 |
| 1 社会心理综合干预服务模式的主要做法 |
| 1.1 健康教育活动 |
| 1.2 团体心理干预(小组活动) |
| 1.3 个体动机强化干预 |
| 1.4 同伴教育 |
| 1.5 个案访谈及随访 |
| 1.6 所外干预及转介治疗服务 |
| 2 工作效果 |
| 3 经验与体会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2 文献综述 |
| 2.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 2.1.1 药物依赖戒断者药物渴求的特点 |
| 2.1.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症状特征 |
| 2.1.3 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特征 |
| 2.2 运动锻炼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影响 |
| 2.2.1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者心理健康效益 |
| 2.2.2 运动锻炼改善药物依赖者家庭功能的作用 |
| 2.2.3 运动锻炼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基础 |
| 2.2.4 运动改善药物依赖者的注意偏向 |
| 2.3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 2.3.1 健康促进理论 |
| 2.3.2 计划行为理论 |
| 2.4 心理健康测评技术应用 |
| 2.4.1 心理测量量表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作用 |
| 2.4.2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在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评中的应用 |
| 3 问题提出 |
| 4 研究框架 |
| 4.1 研究思路 |
| 4.2 研究内容的框架 |
| 5 研究内容 |
| 5.1 研究一: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研制 |
| 5.1.1 研究目的 |
| 5.1.2 调查对象 |
| 5.1.3 问卷编制 |
| 5.1.3.1 药物依赖维度 |
| 5.1.3.2 锻炼态度维度 |
| 5.1.3.3 心理健康维度 |
| 5.1.4 统计分析 |
| 5.1.5 研究结果 |
| 5.1.5.1 药物依赖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 5.1.5.2 锻炼态度探索性因子分析 |
| 5.1.5.4 心理症状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
| 5.1.6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 |
| 5.1.6.1 药物依赖问卷验证性因子分析 |
| 5.1.6.2 锻炼态度量表验证性因子分析 |
| 5.1.7 讨论 |
| 5.1.8 小结 |
| 5.2 .研究二: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分析 |
| 5.2.1 研究2a: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特点及影响因素 |
| 5.2.1.1 研究目的 |
| 5.2.1.2 调查对象 |
| 5.2.1.3 数据处理方法 |
| 5.2.1.4 研究结果 |
| 5.2.1.5 讨论 |
| 5.2.1.6 小结 |
| 5.2.2 研究2b:药物依赖戒断者家庭功能与锻炼态度的关系 |
| 5.2.2.1 研究目的 |
| 5.2.2.2 研究对象 |
| 5.2.2.3 测量工具 |
| 5.2.2.4 测量程序 |
| 5.2.2.5 数据分析 |
| 5.2.2.6 研究结果 |
| 5.2.2.7 讨论 |
| 5.2.2.8 小结 |
| 5.3 研究三: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建构与检验 |
| 5.3.1 研究目的 |
| 5.3.2 研究对象 |
| 5.3.3 测量工具 |
| 5.3.4 统计方法 |
| 5.3.5 模型建构 |
| 5.3.6 研究结果 |
| 5.3.6.1 心理症状与毒品渴求的交叉滞后模型分析 |
| 5.3.6.2 毒品渴求的中介效应模型 |
| 5.3.6.3 锻炼态度的调节作用 |
| 5.3.7 讨论 |
| 5.3.8 小结 |
| 5.4 研究四: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效益检验 |
| 5.4.1 研究对象 |
| 5.4.2 运动干预方案 |
| 5.4.3 测量工具与统计分析 |
| 5.4.4 研究结果 |
| 5.4.4.1 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毒品渴求和强迫性行为的影响 |
| 5.4.4.2 运动干预中毒品渴求对毒品强迫性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 |
| 5.4.5 讨论 |
| 5.4.6 小结 |
| 5.5 研究五: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情绪注意偏向调控作用 |
| 5.5.1 研究对象 |
| 5.5.2 运动干预方案 |
| 5.5.3 实验设计 |
| 5.5.4 实验材料 |
| 5.5.5 实验任务 |
| 5.5.6 数据采集及处理 |
| 5.5.7 研究结果 |
| 5.5.8 讨论 |
| 5.5.9 小结 |
| 5.6 研究六:有氧运动对药物依赖戒断者食物奖赏功能的改善作用 |
| 5.6.1 实验对象 |
| 5.6.2 实验任务 |
| 5.6.3 运动干预和实验流程 |
| 5.6.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 5.6.5 研究结果 |
| 5.6.5.1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食物偏好的影响 |
| 5.6.5.2 运动干预对MA依赖者大脑奖赏系统功能的影响 |
| 5.6.6 讨论 |
| 5.6.7 小结 |
| 6 总讨论 |
| 6.1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的有效特点 |
| 6.2 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模型的检验 |
| 6.3 有氧运动促进药物依赖戒断者心理健康提升的效果 |
| 7 结论 |
| 8 创新与展望 |
| 8.1 创新 |
| 8.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基本信息 |
| 附录二 家庭功能量表 |
| 附录三 贝克自评量表 |
| 附录四 特质、状态焦虑量表 |
| 致谢 |
| 科研经历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实验分组与训练方案 |
| 1.2.1 实验分组 |
| 1.2.2 训练方案 |
| 1.3 样本采集与保存 |
| 1.4 指标检测与方法 |
| 1.4.1 体成分测定 |
| 1.4.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 1.4.3 身体素质测定 |
| 1.4.4 神经生物学机能测定 |
| 1.4.5 数理统计 |
| 2 研究结果 |
| 2.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变化 |
| 2.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变化 |
| 2.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尿常规的变化 |
| 2.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
| 2.1.4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变化 |
| 2.2 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戒毒人员血液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变化 |
| 3 分析与讨论 |
| 3.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健康水平的影响 |
| 3.1.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成分的影响 |
| 3.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1.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身体素质的影响 |
| 3.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戒毒人员神经生物学机能的影响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 文献综述 |
| 2.1 药物依赖对个体的身心损害 |
| 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的特点 |
| 2.2.1 抑制控制简述 |
| 2.2.2 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抑制控制功能障碍 |
| 2.2.3 评估抑制控制能力的实验测量 |
| 2.3 运动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影响的研究 |
| 2.4 运动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 |
| 2.4.1 急性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 2.4.2 长期运动对认知的影响 |
| 2.4.3 运动强度效应对认知的影响 |
| 2.5 太极拳运动干预研究 |
| 2.5.1 太极拳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 2.5.2 太极拳对认知的影响 |
| 2.5.3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 2.6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干预研究 |
| 2.6.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身心康复的影响 |
| 2.6.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认知的影响 |
| 2.6.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的干预效果 |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实验法 |
| 3.3 实验设计 |
| 3.4 研究工具 |
| 3.4.1 认知任务 |
| 3.4.2 身体机能测试 |
| 3.5 实验流程 |
| 3.6 数理统计法 |
| 3.6.1 基本信息、身体机能和运动强度数据分析 |
| 3.6.2 认知任务数据分析 |
| 4 结果 |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和身体机能水平 |
| 4.2 运动强度 |
| 4.3 认知行为结果 |
| 4.3.1 Go/Nogo任务 |
| 4.3.2 Stroop任务 |
| 5 讨论 |
| 5.1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的抑制控制均得到改善 |
| 5.1.1 太极拳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 5.1.2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甲基苯丙胺依赖者抑制控制的影响 |
| 5.2 太极拳组和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对认知影响差异的对比 |
| 6 结论 |
| 7 研究不足与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 |
| 1.3 研究意义 |
| 2.文献综述 |
| 2.1 骨相关知识 |
| 2.1.1 骨相关概念 |
| 2.1.2 骨密度的测量方法 |
| 2.1.3 骨密度测量部位 |
| 2.1.4 骨质疏松症(OP)现状及其危害 |
| 2.1.5 毒品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2 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2.1 不同运动形式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2.2 运动强度对骨密度影响 |
| 2.2.3 运动时间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3 太极拳的功效 |
| 2.3.1 太极拳对戒毒人群的影响 |
| 2.3.2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4 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功效 |
| 2.4.1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骨密度的影响 |
| 2.5 总结 |
| 3.研究方案 |
| 3.1 研究对象 |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 3.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文献资料法 |
| 3.2.2 专家访谈法 |
| 3.2.3 实验法 |
| 3.2.4 数理统计法 |
| 4.研究结果 |
| 4.1 实验人员变化 |
| 4.2 实验对象基本信息 |
| 4.3 两组戒毒人员骨密度数据比较 |
| 4.3.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数据比较 |
| 4.3.2 太极拳组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实验前中后期测试数据比较 |
| 4.4 两组戒毒人员体质数据比较 |
| 4.4.1 两组戒毒人员基线体质数据比较 |
| 4.4.2 两组戒毒人员实验前中后期体质数据比较 |
| 5.分析与讨论 |
| 5.1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强戒人员骨密度的影响 |
| 5.2 12 个月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强戒人员体质状况的影响 |
| 5.2.1 太极拳和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BMI的影响 |
| 5.2.2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
| 5.2.3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
| 5.2.4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运动对平衡能力的影响 |
| 5.2.5 太极拳与中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反应素质的影响 |
| 6.结论 |
| 7.研究不足与建议 |
| 8.致谢 |
| 9.参考文献 |
| 10.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毒品成瘾对脑机制的影响 |
| 1.2.2 运动干预对成瘾者的脑机制影响的研究现状 |
| 1.3 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 |
| 1.3.1 f NIRS的基本原理 |
| 1.3.2 f NIRS的优势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结构安排 |
| 2 研究方法 |
| 2.1 数据预处理 |
| 2.2 脑区激活表征 |
| 2.2.1 修正的比尔朗伯定律 |
| 2.2.2 一般线性模型 |
| 2.3 功能连接 |
| 2.4 基于图论的复杂脑网络 |
| 3 运动干预对毒品渴求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实验设计 |
| 3.2.1 实验对象 |
| 3.2.2 实验设备 |
| 3.2.3 实验材料 |
| 3.2.4 实验流程 |
| 3.2.5 数据处理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 |
| 3.3.2 功能连接研究结果 |
| 3.3.3 脑功能网络拓扑特性研究结果 |
| 3.4 分析讨论 |
| 4 运动干预对认知功能和情绪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设计 |
| 4.2.1 实验对象 |
| 4.2.2 实验设备 |
| 4.2.3 实验材料 |
| 4.2.4 实验流程 |
| 4.2.5 数据处理 |
| 4.3 研究结果 |
| 4.3.1 行为学数据研究结果 |
| 4.3.2 脑功能成像研究结果 |
| 4.3.3 功能连接研究结果 |
| 4.3.4 脑功能网络拓扑特性研究结果 |
| 4.4 分析讨论 |
| 4.5 未来工作及局限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