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李健英[1](2021)在《碱业原料短缺、华盐输日及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盐产资源的掠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日本碱业的兴起,日本工业用盐消耗量激增,其重要性得到了政府及实业界的高度重视。由于日本产盐量有限,进口中国盐产资源充当质优价廉的工业原料成为最好的选择。青盐输日、芦盐输日的背后,是日本将中国海盐资源定位为日本工业原料供应者角色的事实。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产盐区有计划、有组织地掠夺中国盐产资源,向日本化工及军工企业提供原料。沦陷区伪盐务机构及一批国策公司的设立、本土商业资本逐渐被日资所替代,意味着沦陷区盐业经济主导权的转移。
毕昱文[2](2019)在《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盐业改革》文中研究表明国民政府初期,政治统一,经济有所发展,盐业生产技术、运销方式都进行了变革,这都为盐业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时日本已经深陷经济危机之中。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开始侵略我国东北地区,掠夺中国盐款、控制中国盐政。为了摆脱日本侵华的困境及解决浩繁的财政需求,国民政府对盐业进行了改革:调整与恢复盐务管理机构、制订并颁布了《盐法》、对盐业产、运、销、税、缉等环节进行了整顿与管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于国内外复杂情况,改革的效果并不彰显。
李媛媛[3](2019)在《清末民初奉天省盐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末民初是中国国家发生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开始发生变化,而盐务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些许转变,生产、运销、征榷、缉私、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始变革,呈现出与近代国家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性。奉天作为中国盐业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承担着奉天自身盐业的需求,也运销于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因此,深入研究奉天盐务在清末民初这一转折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透视近代东三省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奉天盐业的基本情况,具体包括各盐场的情况、滩场管理情况、奉天盐的生产与制造情况及制盐业管理状况几个小部分,由表及里地分析奉天盐务在滩场及制造环节的管理,从而透析整个盐务管理的环节的逐步完善性。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奉天在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盐务机关的沿革情况、历任盐务机关长官任职情况及颁行政令情况,以及盐务办事人员的管理,盐务人员的管理对于盐务各环节国家政令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探讨清末民初时期盐务人员的管理对于窥探当时国家政务人员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当时管理已具有严密性和人性化,也可看出进入民国时期,政府管理逐步具有施政的现代性。从盐务管理的角度上进行整体把握,也作为整个论文的背景设置,对于下文其他部分的叙述具有统领作用。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奉天盐业的运销、征榷及缉私情况。盐税关系国家岁入,是民国初期奉天政府运作的主要经费来源之一,故对于运销的统筹异常重要,奉盐运销于本省各地区主要为商运商销,禁止包商运销,运销于吉黑两省主要为官运商销,对于商销也加强管理,以稳定盐业市场。而盐税也自清末至民初呈逐年增加趋势,然由于善后大借款的存在,使得中国盐税征收权限落于外人把持,后随着北京政府权势衰弱,盐税征收之权也开始出现矛盾,奉天地方截留愈加增多,盐税抵押还款不能及时,外国债权国利益受损。同时还主要介绍具体缉私措施,清廷和民国政府对于私盐查缉十分重视,并随着具体缉私情况的复杂变化,缉私举措也更加具有针对性,从盐务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查缉,并结合国内外各可用势力加强监管,以期缉私更具有统筹性。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奉天省盐务的特点及作用,综述全文,对于奉天省盐务进行整体的评价,以期得到更加深入的认识。
王奇[4](2018)在《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保卫国家为己任,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联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都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努力,为祖国实现主权独立、民族复兴做出巨大贡献。因此,抗战时期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来自西方各国的新闻工作者和作家不顾战争硝烟,克服困难,向世界报道中国的状况,为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获得国际支持做出重大贡献。埃德加·斯诺作为众多记者中的一员,是抗日战争时期详细报道中国共产党实际情况的记者,斯诺恪尽职守,勇于探索,以第一手资料报道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状况,其所着的《红星照耀中国》轰动世界。这部着作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民英勇反侵略的真实情况,使中国赢得国际同情和支持。世界因为《红星照耀中国》认识了真实的中国,埃德加·斯诺也因此成为知名记者。而且埃德加·斯诺在看到中国经济陷入危机之时,积极推动工合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埃德加·斯诺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促进了中美文化交流。本文对抗日战争时期埃德加·斯诺在华活动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包括斯诺的思想变迁、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的认识,以及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述斯诺对中国国民党和国民党领导人、地方军阀的认识,主要包括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和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和地方军阀的认识。第二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及抗日决心的认识,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以及斯诺对共产党领袖和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第三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对苏区经济的认识和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第四章论述了斯诺与其他来华的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包括西方其他记者的基本情况和斯诺与西方其他记者对中国问题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五章论述了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日本、英国、美国、苏联)关系的认识,包括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第六章论述了斯诺研究的价值,也就是时代呼唤具有斯诺精神的记者和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最后得出结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几十年前向世界报道了真实的中国,让世界把目光投向中国。由于他对中国文化深入了解,所以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并预见其后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在中国和平崛起的今天,埃德加·斯诺的思想与作品重新焕发出持久的魅力,对于新时期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郭翀[5](2018)在《当代人权观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权是社会制度赋予个人和群体的权利。在反对人权神授的过程中,西方人权主义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探索,提出了普遍人权的观念,认为人生而平等,人权是一种天赋权利。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为人类的基本权利的获得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人权的理论基础,是世界人权史上的重大进步。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权观站在自身阶级立场上,主要是为资产阶级自身服务,忽略了广大无产阶级的权益,所谓的“普遍人权”并不普遍,因此遭到了不断地反思和质疑,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存在自然的权利或人之为人生来具有的天然权利,更不存在上帝或上天赋予的权利。权利的观念和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的并因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而变化。所谓的普遍权利,是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交叉共识,由考察各国的基本社会、政治和道德观念来确定,因此普遍权利是一种事实上的普遍性而不是先验的或先天的普遍性。人的各种权利是相互联系的,把一些“基本权利”看作人权,使之与“其他权利”分割开来,这既不符合社会、.政治和历史的现实,也有害于“其他权利”的保障和促进。人的权利不仅应该得到保障,而且应该得到促进,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政治制度、法律和道德观念所隐含的是消极人权,而在人权保障的基础上促进人权发展的社会则以一种积极的人权观念为导向。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就在于在这种制度下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多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人权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另一方面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全面的中国化,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人权观并进行了伟大的实践,从而将中国人权观推向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人权观将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人权的核心,从而为广大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精准扶贫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伟大实践,让抽象、理论化的人权落实到了具体的实践行动之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从而为世界人权事业提供了鲜活的范例。更难能可贵的是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索是中国人权理论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以及西方人权理论的超越,也是对世界人权理论的一大贡献。
胡可明[6](2014)在《近代淮盐三蒙辱》文中研究表明史学家把起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9年称为中国近代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华民族从封建社会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儿女经受了滚钉板般的折磨和下油锅般的煎熬,两淮盐区饱受外敌侵扰掠夺,洁白纯净的淮盐先后被几个帝国
夏秀丽[7](2013)在《长芦盐业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长芦地域宽广,自古以来就是产盐之地。长芦"滨海环居,迤北而南。其产盐发源最古,周有幽州之利,秦有上谷之饶。汉置郡国盐官,长芦有其四,一为泉州(今天津县境),一为章武(今天津静海及沧县境),一为海阳(今滦县境),一为堂阳(今南宫县境)"。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中,长芦盐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为盐业史、盐文化、经济史等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兹据有关资料,对目前学术界有关长芦盐业问题研究的重点进行梳理和综述。
寓真[8](2013)在《张伯驹身世钩沉》文中研究表明醇儒家学,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凝固在他的血液中览民国历史,述国难家纷张伯驹鲜为人知的身世资料《聂绀弩刑事档案》之姊妹篇所以让人怀慕,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深人,他的一切思想行为
陈广锐[9](2012)在《试论汪伪政府对两淮盐场的经营》文中研究说明汪伪政府在成立后,出于税收以及安抚人心等方面考虑,积极参与两淮盐场的管理,并做了一些努力,尤其是引进了现代公司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两淮盐场的生产。但因为其政权的傀儡性质,使得沦陷区人民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反而加剧了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困难。
毕昱文[10](2011)在《1912-1928年长芦盐区缉私武装研究 ——以长芦缉私营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长芦盐场,历史久远,盐产丰富,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七大重要海盐产区之一。芦盐主要行销直隶、河南两省引岸。长芦私盐,历史久远,种类多样。按照私盐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体制内私盐”和“体制外私盐”两种。其对官引形成了巨大冲击,严重影响着长芦盐税收入。私盐盛行与长芦盐政有着密切关系:芦盐盐制以引岸专商制为主,以官运官销制为辅。引岸专商制弊端丛生成为私盐盛行的主要原因。其他社会性因素也成为私盐的产生原因。为了遏制私盐,增加盐税收入,北洋政府采用了法律、行政、武力等诸多手段。其中,投入财力最大、最为倚重的措施是扩编长芦缉私营,武装缉私。长芦缉私营的前身是光绪三十年成立的长芦盐巡营。北洋政府时期屡经扩编,由晚清时期单一步兵兵种的武装逐步扩展到拥有步兵、骑兵、巡河、巡海炮船兵等兵种的长芦缉私营。其形式上仿照清末陆军军制组建,但就其职责而言,则属于警察性质,是现代缉私警察的雏形。兵役制上实行募兵制,但革退替补制度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缉私效果。领导体制上,分为上级和缉私营内部领导体制。其中,上级领导体制实行长芦盐运使负责行政、长芦盐务稽核分所负责财经的二元领导制。貌似严密的领导体制实际存在一些领域的监管缺位,严重影响着缉私营战斗力。在缉私营内部,实行缉私统领负责制,由此带来了“人治”色彩浓重、缉私低效等弊端。长芦缉私营经费提供方式分为两种:步前营、步后营、步左营、马前营、飞舰轮船、飞艇轮船、巡河炮船等营经费均由财政部提供;马后营经费则由长芦盐商摊捐。缉私营经费管理受到了由“善后大借款”债权国代表组成的盐务稽核总所和长芦稽核分所的监督与控制,并在其监管下,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轨道。缉私营薪饷(额定收入和额外收入)及军需(枪械、驻房、船只维修)等,均受到了稽核所严密监控,在管理上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成为缉私营步入近代化的重要标志。长芦缉私营职责为查缉私盐、保护芦引产销安全、维护芦盐盐税收入。所以,其主要活动就是巡查长芦各场坨、行盐孔道及销盐引岸。在各巡防区域和驻防地点,缉私营兵力布署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缉私效果。在各滩坨和行盐孔道,其缉私方式主要以巡查为主;在各硝私产区,则以平毁盐池、缉查私盐方式进行。对缉获私盐及附属物品处置,盐务稽核总所和长芦稽核分所进行了有建设意义的改革,分离了缉私营的执法权与处置权,有效降低了其腐败行为的发生。长芦缉私营存续期间,军风纪难称严明。营队管理上,营官吞没军饷、坐吃空额、生活腐败;对下属的胡作非为缺乏监管,甚至颠倒是非、袒护庇佑;在缉务上,目兵粗暴执法,欺压良善,监守自盗,护私放私,藉端勒索,失职渎职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许多制度性因素,比如其管理机制、领导体制、替补制度、兵弁结构等等,也与北洋政府时期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是缉私营各种制度、上级部门监管机制及社会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良好的纪律做保证,缉私营的缉私行动自然难以出现北洋政府所期望的结果。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日本碱业的兴起及工业用盐量的激增 |
| 二、抗战之前的华盐输日 |
| 三、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盐产资源的掠夺 |
| 四、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0.1 选题的意义 |
| 0.2 研究综述 |
| 0.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 1 奉天盐业生产 |
| 1.1 奉天各盐场情况概述 |
| 1.2 盐的生产与制造 |
| 2 盐务管理 |
| 2.1 盐务机关沿革情况 |
| 2.2 盐务相关法规章程的颁行 |
| 2.3 奉天省盐务机关历任官员 |
| 2.4 盐务人员的管理 |
| 3 奉天盐务的运销、征榷与缉私 |
| 3.1 奉天盐务的运销情况 |
| 3.2 奉天盐务的征榷情况 |
| 3.3 奉天盐务缉私 |
| 3.3.1 私盐的来源 |
| 3.3.2 缉私措施 |
| 4 清末民初奉天盐务的特点及作用 |
| 4.1 奉天盐务的特点 |
| 4.2 奉天省盐务的作用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背景 |
| 二、研究目标 |
| 三、研究意义 |
| (一)理论意义 |
| (二)现实意义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 (一)国内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
| (二)国外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
| 五、创新与不足 |
| (一)创新 |
| (二)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斯诺对中国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人的认识 |
| 第一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 |
| 一、缺失道德良知的执政根基 |
| 二、滋生官僚腐败的执政体系 |
| 三、对外妥协畏战的执政方针 |
| 四、对内残暴镇压的执政末路 |
| 第二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 |
|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
| 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
| 三、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及蒋介石外交思想的认识 |
| 第三节 斯诺对国民党人的认识 |
| 一、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的认识 |
| 二、斯诺对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认识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认识 |
|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和抗日决心的认识 |
| 一、共产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 |
| 二、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
| 三、共产党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 |
| 一、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 |
| 二、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作用 |
| 第三节 斯诺对共产党人的认识 |
| 一、斯诺对共产党领袖的认识 |
| 二、斯诺对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斯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
|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 |
| 一、对上海的认识 |
| 二、对广州的认识 |
| 三、对北平的认识 |
| 四、对苏区的认识 |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 一、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
| 二、红军剧社是共产党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
| 第三节 斯诺对苏区经济的认识 |
| 一、互相补充的合作经济 |
| 二、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 |
| 第四节 斯诺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 |
| 一、从淞沪抗战的士兵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
| 二、一二·九运动表明“中国人抵抗了” |
| 三、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
| 四、“西安事变是提出统一战线纲领的机会”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关系的认识 |
| 第一节 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 |
| 一、日本的侵华政策 |
| 二、英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
| 三、美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
| 四、苏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
| 五、国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 |
| 一、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
| 二、中国式的苏维埃制度 |
| 三、斯诺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影响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 |
| 第一节 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的认识 |
| 一、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中国的认识 |
| 二、亨利·卢斯对中国的认识 |
| 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中国的认识 |
| 四、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对中国的认识 |
| 五、詹姆斯·贝特兰对中国的认识 |
| 第二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相同点 |
| 一、关心中国民众的疾苦 |
| 二、揭露腐败的国民政府 |
| 三、不畏美国与国民党的双重压力 |
| 四、坚信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
| 第三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不同点 |
| 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同 |
| 二、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不同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斯诺研究的价值 |
| 第一节 时代呼唤斯诺精神的记者 |
| 一、要保持思想独立用事实说话的精神 |
| 二、要具有跨越文化障碍“和而不同”的思想 |
| 三、要具有“外知世界、内知国情”的职业素养 |
| 第二节 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 |
| 一、营造世界认识中国的国际环境 |
| 二、为世界认识中国创造条件 |
| 三、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一、斯诺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 |
| 二、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 三、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 论文的主要创新 |
| 摘要 |
| ABSTRACT |
| 导论 |
| 第一节 当代人权问题源起 |
| 一、当代人权的重要性 |
| 二、当代人权观念来源的历史脉络 |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 一、国外人权研究现状 |
| 二、国内学界人权研究现状 |
| 三、当代我国党和政府的人权立场对人权理论的贡献 |
| 第三节 写作思路 |
| 第一章 西方当代人权观念的来源 |
| 第一节 西方人权观念的起源 |
| 一、西方古代人权观念的萌芽 |
| 二、西方人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
| 三、西方人权的基本内容 |
| 第二节 西方近代人权思想 |
| 一、西方启蒙运动的人权思想 |
| 二、潘恩的人权思想 |
| 三、密尔的人权思想 |
| 第二章 西方当代主要人权思想 |
| 第一节 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
| 一、罗尔斯的《正义论》与正义原则 |
| 二、罗尔斯的《万民法》(1999)与底线人权法则 |
| 第二节 诺齐克的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
| 一、诺齐克的原子式的理性个人 |
| 二、诺齐克的逻辑在先的个人权利与人权观 |
| 第三节 阿玛蒂亚·森的能力理论 |
| 一、阿玛蒂亚·森的传统平等观与能力平等(从先验到经验) |
| 二、阿玛蒂亚·森的贫困、权利与公共服务(从理想到实践) |
| 第三章 西方当代人权观念的哲学反思 |
| 第一节 人权的基本属性 |
| 一、人权的来源 |
| 二、人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
| 三、人权与社会制度和社会条件 |
| 第二节 人权与基本价值 |
| 一、人权与自由 |
| 二、人权与平等 |
| 三、人权与民主 |
| 第三节 人权的层级网络 |
| 一、人权的层级结构 |
| 二、人权的网络结构 |
| 三、消极人权与积极人权 |
| 第四章 中国当代人权观念与实践 |
| 第一节 中国当代人权观念产生的基础 |
| 一、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
|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伦理 |
| 三、中国近代的人权实践 |
|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人权发展历程 |
| 一、社会主义制度初创时期的人权观念和实践 |
|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探时期的人权观念与实践 |
| 三、改革开放后的人权观念与实践 |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念的创新和人权实践 |
|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观念的创新 |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推进 |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探索 |
| 四、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实践的路径建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 一 文外的前言 |
| (一) |
| (二) |
| (三) |
| 二 且从张镇芳说起 |
| 墓志铭:镇芳的忠心与才干 |
| 是攀靠袁世凯走上了暴富之路吗 |
| 临战辞职,感喟百姓痛不聊生 |
| 三 盐业银行之问世 |
| 北方商业银行之创始者 |
| 借重张勋为盐业银行张翼 |
| 称帝大肆挥金,哪能顾得盐行 |
| 寒云怒责镇芳,伯驹为父辨诬 |
| 四 复辟案之始末 |
| 伯驹评述曰:忠而无谋,实负清室 |
| 镇芳受审,伯驹指为挟嫌报复 |
| 开释乃形势使然,亦得于伯驹操劳 |
| 五 张伯驹身世自述 |
| (一)传统教育 |
| (二)新学影响 |
| (三)军政牢笼 |
| (四)家风传承 |
| 六 青楼夺姝之传奇 |
| 任职盐业银行,乃有缘结识潘素 |
| 好事多磨,仰赖孙氏父子成全 |
| 瞒着父亲的第四婚姻,又纳妾乎 |
| 七 所谓民国四公子 |
| 饮醇近妇,妓馆夜饮 |
| 公子称谓的嘲讽意味 |
| 由贬而褒,文辉垂耀 |
| 八 横祸飞灾上海滩 |
| 绑匪可恶,解救还靠爱人奔走 |
| 函件披露,人情竟然如此冷漠 |
| 九 平复帖与西安之行 |
| 其一为避难 |
| 其二为护宝 |
| 其三为谋生 |
| 其四为参与后方文化活动 |
| 十 与王韵缃之离婚诉讼 |
| 泪洒词中,半为家庭烦恼 |
| 纠纷解决,却恨腰缠输尽 |
| 十一 迁入迁出承泽园 |
| 承泽园雅集,半是伤心泪语 |
| 繁华几日,便说到西风消息 |
| 十二 离题的插话 |
| 插话其一:张伯驹忆谈金编钟 |
| 插话其二:珍护国宝,可歌可泣 |
| 十三 与张家芬之分产诉讼 |
| 分产的起诉、答辩与判决 |
| 法学家韩幽桐亲任终审法官 |
| 十四 终于成了无产者 |
| 文物捐献,特定环境之反思 |
| 重返京华,往事视如泼水 |
| 散淡暮年,心地一片净白 |
| 十五 多余的跋语 |
| 词魔情痴,演成昆曲传奇 |
| 世态暖寒,感叹曲终人渺 |
| 张伯驹是文化艺术界的绊脚石 |
| 人性文化,精髓薪尽火传 |
| 感喟气数之终,警醒后人 |
| 一、汪伪重视淮北盐务的原因 |
| 1. 盐税的巨大利益 |
| 2.“条约”依据 |
| 3. 汪伪政府财政需求 |
| 4. 安定人心 |
| 二、汪伪经营淮北盐务的措施 |
| 1. 直接控制。 |
| 2. 加强生产。 |
| 3. 组建公司。 |
| 4. 建立税警部队。 |
| 三、对汪伪淮北盐务经营的评价 |
| 1. 沦陷区出现民众食盐困难。 |
| 2. 增加盐税负担。 |
| 3. 税警部队充当了侵华日军的鹰犬。 |
| 4. 扼杀中国盐业的生机。 |
| 摘要 |
| Abstract |
| 几点说明 |
| 图表目录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盐务缉私和私盐的研究现状 |
| 三、选题意义及写作依据 |
| 四、本文研究方法 |
| 五、文章思路 |
| 六、本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
| 第一章 长芦缉私营组建的历史缘起 |
| 第一节 长芦盐区的变迁 |
| 一、长芦盐区的历史沿革 |
| 二、北洋政府时期长芦盐区概况 |
| 第二节 长芦盐政与长芦私盐 |
| 一、长芦盐政 |
| 二、长芦私盐 |
| 第三节 北洋政府缉私举措 |
| 一、私盐查缉措施 |
| 二、私盐治理结果 |
| 三、硝私治理的标本性意义 |
| 第二章 长芦缉私营的组建与营制 |
| 第一节 缉私武装的组建与发展 |
| 一、缉私营的历史沿革 |
| 二、缉私营的扩编与发展 |
| 三、长芦盐区其他缉私武装 |
| 四、北洋政府对缉私武装的规整 |
| 第二节 缉私营营制及其演变 |
| 一、缉私营营制概况 |
| 二、缉私营营队名称演变 |
| 第三节 缉私营人事管理制度 |
| 一、兵员征募制度 |
| 二、考核、升迁制度 |
| 三、革退、替补制度 |
| 第四节 缉私营领导指挥体制 |
| 一、上级领导系统 |
| 二、内部指挥体制 |
| 第三章 长芦缉私营的后勤保障 |
| 第一节 缉私营的经费保障 |
| 一、“官费缉私营”经费保障 |
| 二、“商费缉私营”经费保障 |
| 第二节 缉私营的薪饷保障 |
| 一、缉私官兵额定薪饷待遇 |
| 二、缉私官兵额外合理收入 |
| 三、缉私官兵的伤亡抚恤 |
| 第三节 缉私营的军需供应 |
| 一、军服的配发及购置 |
| 二、武器的配置与购置 |
| 三、驻房与巡海、巡海轮炮船维修 |
| 第四章 长芦缉私营的缉务活动 |
| 第一节 缉私营兵力部署 |
| 一、缉私职责的明确 |
| 二、巡缉区域的确定 |
| 三、防地兵力的部署 |
| 第二节 缉私营的缉务活动 |
| 一、日常缉私活动 |
| 二、硝私产区查缉行动 |
| 第三节 缉私营涉私物品处置 |
| 一、前期涉私物品处置乱象 |
| 二、后期涉私物品处置整顿 |
| 第五章 长芦缉私营的军风纪 |
| 第一节 缉私营的军风纪概况 |
| 一、营队管理上的军风纪状况 |
| 二、日常缉务上的军风纪情形 |
| 第二节 缉私营军风纪松弛成因解析 |
| 一、军风纪监管制度缺失 |
| 二、官长赏罚不明、监管松散 |
| 三、缉私营兵弁结构复杂 |
| 四、军事训练与纪律教育薄弱 |
| 结束语 |
| 一、长芦私盐与长芦缉私营悖论 |
| 二、缉私营营制及管理与缉私效果的关联 |
| 三、长芦缉私营管理得失反思 |
| 附录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