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1](2019)在《NIH被毛突变小鼠生物学特性研究及Hr基因敲除小鼠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发基因突变是获得新的小鼠模型的重要途径。由于缺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自发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疾病发生的过程与相应人类疾病的发生过程更加接近,因此自发基因突变小鼠模型非常适合于相关人类疾病的研究。NIH小鼠是一种来源于Swiss小鼠的封闭群鼠种,相同来源的有ICR、KM小鼠。NIH被毛突变小鼠是本实验室在NIH小鼠繁育过程中发现的自发突变小鼠,其表型主要表现为被毛稀疏、无胡须。在出生后第一个毛发生长期出现异常,出生7 d后,同正常小鼠在表型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正常小鼠被毛逐渐浓密、白色毛发已覆盖完全,而被毛突变小鼠仍然呈现全身裸露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进,被毛突变小鼠出现了无毛-稀毛-无毛的表型变化。在5-6周龄也就是第二个毛发生长周期的生长期的中后期,两种小鼠呈现出了表型差异的最大化。该小鼠有胸腺,可以在屏障环境里进行饲养;后期能够出现自发肿瘤;免疫水平发生改变。自2007年本实验室发现该突变小鼠以来,通过10余年的近交繁育,已建立了突变表型稳定遗传的实验动物新种群。本研究通过近交繁育方法建立了被毛突变小鼠近交系种群,分析了突变小鼠种群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进而应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分析了被毛突变小鼠基因组信息,通过SNP位点和Indel位点与被毛突变表型进行关联分析,解析Hr基因与被毛突变表型的相关性;利用CRISPR/Cas9技术,大片段敲除Hr基因exon3-7,获得F0代嵌合体小鼠;将其与正常小鼠交配后得到F1代杂合子,建立可稳定遗传的Hr基因敲除小鼠种群。结果表明:1.NIH小鼠被毛突变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突变。同正常小鼠相比,被毛突变种群雌性小鼠肝、脾、肺、左肾、胸腺、卵巢和子宫脏器系数存在显着差异;雄性小鼠心、肺、左右肾、胸腺和精囊腺脏器系数存在显着差异。被毛突变小鼠血清氨基转移酶(ALT和AST)、尿酸、甘油三酯(TG)升高,差异显着。突变小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LY淋巴细胞及其比例显着降低(p<0.05);单增李斯特杆菌感染前后被毛突变小鼠CD3+CD4+/CD3+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小鼠(p<0.05)。2.在体成瘤实验结果显示,黑色素瘤在被毛突变小鼠体内保持着较好的生长状态及侵袭能力;葡萄糖耐量实验结果显示,被毛突变小鼠糖耐量增高,差异显着。表明被毛突变小鼠适合开展糖代谢和肿瘤相关的药物筛选研究。行为学结果表明,NIH被毛突变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可用于相关神经认知的药物筛选研究。3.被毛突变小鼠与正常小鼠共有991844个SNP位点存在差异,关联最高的SNP区间包含345个基因,涉及47条生物学通路;共有341082个Small In Del差异位点,关联最高的Small In Del区间包含518个基因,涉及55条生物学通路。5.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获得了Hr基因exon3-7大片段敲除的F0代嵌合体小鼠,表型为被毛发育异常。6.通过F0代嵌合鼠与正常小鼠交配获得了F1代杂合子小鼠种群。F1代杂合子小鼠阳性率为14.3%。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被毛突变小鼠种群的表型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基因组层面解析了Hr基因与被毛突变表型的相关性,获得了Hr基因大片段敲除的F0代嵌合体小鼠和F1代杂合子小鼠,为进一步解析被毛突变表型产生的生物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陈鸿申[2](2019)在《神仙豆腐柴产业化开发技术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为实现神仙豆腐柴产业化开发,本研究从神仙豆腐原料生产、神仙豆腐加工工艺、神仙豆腐营销策略等方面开展其技术体系的构建。主要结果如下:1、以不同生长年限插穗、插穗节数、扦插季节、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进行单因素实验,在单因素实验结果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以优化神仙豆腐柴扦插繁殖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以自然光照下生长年限为二年生的神仙豆腐柴枝条为扦插材料,插穗基部于100 mg·L-11 NAA和200 mg·L-11 IBA浸泡60 min后扦插,成活率达93.3%,且平均根长、平均根数最多,长势良好。且全年均可扦插繁殖神仙豆腐柴,春、夏季萌芽周期较秋、冬季短,萌芽斜率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扦插苗移栽后施用45 t·hm-2牛粪,底部留35个节剪枝,并于一级分枝长至45个节后打顶,间隔2030 d采叶一次,叶片生物量可达69.94 g·株-1。2、1)于神仙豆腐柴生长旺盛期采摘自然条件下的成熟叶片,用自来水清洗干净后于75℃热水中漂烫1 min,凉水浸泡冷却后按料液比1:10 g·mL-1添加4℃以下冰凉饮用水,于榨汁机中搅打30 s,浆液用300目筛子过滤,按饮用水体积的1/50(v/v)添加饱和澄清CaCO3溶液。搅拌均匀、静置凝固后即可获得外观规则、色泽翠绿的神仙豆腐;2)以生长旺盛期的神仙豆腐柴鲜叶为材料,经杀青、干燥、粉碎获得干粉,通过简化工艺流程、优化工艺条件以提高神仙豆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神仙豆腐柴干叶制作神仙豆腐的适宜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30 g·mL-1、pH值为5.00、搅拌时间为60 s,澄清石灰水用量1/50(v/v),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神仙豆腐渗出液为35.1 mL·100g-1,出品率为1709.1%;3)以神仙豆腐柴鲜叶为原料,柠檬酸为酸解质提取其鲜叶果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液料比、柠檬酸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果胶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果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响应面方程模型的P<0.0001<0.01,其模拟效果较为合理(模型失拟项P=0.7283>0.05)。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2:1(mL·g-1)、7.0%柠檬酸含量、85℃下提取2.0 h。在此优化条件下,果胶提取率为23.32%,与理论值(24.12%)具有较好的拟合。该方法提取的果胶呈鲜嫩淡黄色,其制作的神仙豆腐色泽翠绿、外观规则。3、结合高校及地区优势资源,构建以校园示范、旅游区展销、度假村休闲体验、酒店订单配送及精品上市的神仙豆腐营销模式。本研究构建的技术体系能有效获得加工神仙豆腐的原料,并能全年制作神仙豆腐,可为神仙豆腐柴的产业开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陈莹莹[3](2017)在《Hr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无毛基因(Hairless,Hr)是一个含有锌指结构并与毛发生长密切相关的一个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高表达于皮肤和脑部的转录因子,调控甲状腺受体的转录,基因产物作用于毛囊细胞,控制着毛囊细胞的增殖、分化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平衡,在毛囊中的表达具有周期性,从而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转换,无毛基因的缺失导致毛囊再生受到阻碍,引发形成一种复杂的皮肤表型[1-4]。无毛基因的突变是于1924年首次在小鼠身上被发现[5],无毛基因突变引发的小鼠的皮肤和被毛的形态发生异常,造成小鼠毛发脱落,但是Hr突变小鼠在出生后第一次的毛囊形成和毛发的表型都是正常的。目前对毛发生物学的研究,我们难以知道毛发的形态发生到底是怎样的机制,哪些因子对毛发具有真正的调控作用。本课题通过构建H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研究毛发生长脱落的作用机制,对基因的功能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方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出毛发的生长调控受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TALEN基因修饰技术构建H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提取子代小鼠DNA、PCR扩增、测序、阳性鉴定,Hr基因敲除小鼠品系稳定繁育;2.构建成功的Hr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作为主要实验对象,观察记录不同日龄Hr基因敲除小鼠的形态学和皮肤组织学切片病理变化;3.取不同日龄的Hr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的背部皮肤组织为实验材料,IHC法探究Hr突变基因在毛囊结构中的表达部位,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RNA和HR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本实验室成功构建两种H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第一种是Hr编码序列的86-87位缺失两个碱基GT,第二种敲除小鼠品系是88-89位点AC碱基缺失,本实验室现已稳定繁育出这两种Hr基因敲除品系小鼠,其遗传特征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2.敲除纯合子小鼠出生后约两周,毛发从腹部开始脱落,头部和背部毛发稀疏并逐渐脱净,终生不再长毛,两种敲除品系纯合子小鼠的毛发表型相似,但是Hr基因敲除杂合子小鼠毛发表型正常;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21日龄时的皮肤组织中毛囊结构解体,28日龄皮下组织开始形成小的包囊结构,6月龄的小鼠皮肤组织中无规则排列着大小不等的包囊。3.通过IHC检测HR的表达部位,结果显示21日龄、28日龄、6月龄基因敲除小鼠毛发的皮肤组织中均明显可见HR表达,野生型小鼠仅处于休止期的毛囊结构中有表达,其它时期仅有少量表达。4.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的表达量与Western blot检测的蛋白表达水平一致,基因敲除小鼠(KO)与野生型小鼠(WT)出生后7天(P7)和21天Hr的表达差异不显着(P>0.05),14天KO的Hr的表达量明显高于WT,差异显着(P<0.05),28天时KO的Hr表达与21天相比无明显变化,28天时WT的Hr表达量显着低于KO(P<0.05)。敲除纯合子小鼠皮肤组织中Hr在脱毛期均高水平表达,而野生型小鼠的毛囊结构仅处在毛发休止期时表达较高,实验结果分析可知Hr的表达水平调控毛发的生长发育机制。研究结论:1.Hr基因的敲除可以导致毛发生长异常,构建的Hr基因敲除小鼠遗传背景比较清楚,可以被用来作为研究某些皮肤疾病、毛发疾病及其衰老机制的动物模型。2.Hr敲除小鼠毛发脱落的皮肤结构发生显着的病理变化,在脱发阶段小鼠的毛囊结构退化瓦解;Hr基因正常功能的缺失导致毛囊重新形成过程受阻,引起毛发生长异常。3.HR的表达参与调控毛发的生长发育机制,Hr突变体小鼠皮肤组织中HR高表达引起小鼠毛发脱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现代人类面临的脱发症、斑秃等毛发疾病的病因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和理论基础。
王勇[4](2016)在《五种荚蒾属植物的扦插繁育与生态适应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荚蒾属植物中选择琼花、蝴蝶戏珠花、球核荚莲、鸡树条荚蒾、地中海荚蒾五种花木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法国冬青作为参照组,对荚蓬属植物在长沙市的扦插繁育特性与生态适应性进行试验,为其在湖南地区的资源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套具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论文主要成果如下:地中海荚蓬在河沙中NAA100mg/L处理4h下的生根率最高,可以达到84.33%;在椰糠中IAA100mg/L处理4h下插穗侧根数最多,为21条,在五种荚蓬中居中;在泥炭土+珍珠岩(2:1)中NAA100mg/L处理12h下平均不定根长最长,为48.33mm,在五种荚蒾中平均根长最长。蝴蝶荚蒾在椰糠中IAA50+NAA50mg/L处理12h下的生根率最高,达到了83.33%;且在各试验荚蒾中,相同因素下,生根率最高;在泥炭土+珍珠岩中IAA100mg/L处理12h下插穗侧根数最多,为24条,在五种荚蓬中插穗侧根数最多;在泥炭土+珍珠岩中IAA50mg/L处理12h下平均不定根长最长,为41.67mm。琼花插穗在椰糠中IAA50+NAA50mg/L处理4h下生根率与在椰糠中IAA50mg/L处理12h下的生根率均为最高,达到53.33%:在椰糠中IAA50+NAA50mg/L处理12h下插穗侧根数最多,为15.33条:在河沙中IAA50+NAA50mg/L处理12h下平均不定根长最长,为19.17mm。球核荚蓬插穗在泥炭土+珍珠岩中IAA50+NAA50mg/L处理4h下的生根率与在椰糠中NAA50mg/L处理4h下的生根率均达到最高的51.33%;在椰糠中IAA50+NAA50mg/L处理12h下插穗侧根数最多,为19条;球核荚蒾的插穗平均不定根长在试验的几种荚莲中值较低,其在泥炭土+珍珠岩中NAA50mg/L处理12h下平均不定根长最长,为13.67mm。鸡树条荚蒾在泥炭土+珍珠岩中NAA100mg/L处理12h下的生根率与泥炭土+珍珠岩中IAA50+NAA50mg/L处理12h下的生根率均为最高的86.67%:在椰糠中IAA100mg/L处理12h下插穗侧根数最多,为22.67条:在泥炭土+珍珠岩中IAA50mg/L处理12h下平均不定根长最长,为41.67mm。五种荚蒾的总体成活率地中海荚莲>鸡树条荚蓬>蝴蝶荚蓬>琼花>球核荚蒾,插穗侧根数蝴蝶荚蒾>鸡树条荚蒾>地中海荚蓬>琼花>球核荚蒾,插穗平均不定根长蝴蝶荚蓬>鸡树条荚蓬>地中海荚蒾>琼花>球核荚蒾。五种荚蓬的扦插存活苗移盆两周后的脯氨酸含量鸡树条荚蓬>琼花>球核荚蒾>地中海荚蒾>蝴蝶荚蒾;可溶性蛋白含量基本接近;丙二醛含量地中海荚蒾>鸡树条荚蓬>球核荚蒾>琼花>蝴蝶荚蒾;过氧化物酶含量球核荚蒾>琼花>鸡树条荚蒾>地中海荚蒾>蝴蝶荚蓬;过氧化氢酶含量球核荚蓬>地中海荚蓬>琼花>蝴蝶荚蓬>鸡树条荚蓬;总抗氧化能力琼花>鸡树条荚蓬>球核荚蒾>蝴蝶荚蓬>地中海荚蓬
张燕[5](2012)在《β-咔啉类衍生物HMD对BALB/c裸鼠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β-咔啉类衍生物(HMD)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1).BALB/c半裸(nu/+)雌性种鼠40只,全裸雄种鼠(nu/nu)30只为观察对象,根据繁殖卡的记录,进行统计以比较BALB/c裸鼠在IVC笼具和屏障环境中繁育能力。(2).观察HMD静脉注射对KM小鼠的急性毒性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测出静脉注射的LD100为25mg/kg,按1:0.8的组间距设7个组,采用Bliss法测定静脉注射LD50。(3).初步建立人肝癌细胞株裸鼠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培养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并制备四种浓度(5×107、2×107、107、106个活细胞/ml)细胞悬液。40只裸鼠于腋下皮下注射HepG2细胞悬液0.2ml/只。观察各组裸鼠摄食、活动情况、成瘤时间、成瘤率、肿瘤生长情况。(4).研究HMD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其毒性,BALB/c雄性裸鼠每只以2×107(个活细胞/ml,0.2ml)建立人肝癌的裸鼠模型,随机分为组一:HMD低剂量组(0.22mg/kg);HMD中剂量组(0.44mg/kg);HMD高剂量组(0.87mg/kg);5-氟尿嘧啶注射液组(5-Fu)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连续给药15天。观察HMD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对裸鼠主要脏器的毒性。结果:(1).BALB/c裸鼠怀孕率为80%,BALB/c裸鼠在IVC笼具和屏障环境中繁育能力差异不显着(P>0.05)。IVC笼具中2♀(nu/+)与1♂(nu/nu)交配方式的纯合子仔鼠离乳率最高。(2).HMD静脉注射LD50为10.896mg/kg,95%可信限为9.556812.525mg/kg。(3).建立了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各组成瘤率为100%,瘤体出现时间在37天。(4).HMD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体重的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HMD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对裸鼠体重增加影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对肝脏重量及肝脏系数的影响,HMD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肾脏及肾脏系数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成功建立了人肝癌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2).HMD对人肝癌HepG2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未见有异常毒性症状出现。
李彦红[6](2012)在《昆明(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KM突变小鼠是我所KM封闭群小鼠繁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例自发突变小鼠,表型异常,全身被毛稀少,表皮增厚有皱褶。为进一步育种研究,于SPF级动物房内进行近交化培育保种,其突变表型可稳定遗传。该KM突变小鼠初生时与野生型KM小鼠间表型无差异,至一周左右被毛生长后即可与野生型相区分,其被毛稀疏,至离乳仍可见粉红色皮肤,成年后皮肤明显松弛褶皱,表面干燥,部分动物有皮屑脱落,部分动物出现皮肤溃破,类似于人类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变表现。因此我们对KM突变小鼠进行近交系培育,以期发现其突变的遗传规律并对突变基因进行定位;同时,研究中主要对该突变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分析,检测其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与野生小鼠间的差异;根据突变小鼠的表型,观察其皮肤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细胞和分子改变,检测免疫器官脾脏和淋巴结淋巴细胞的改变等,目的在于了解KM突变小鼠的系统表型特点、遗传规律等,为其后的基因定位和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以期开发新的疾病动物模型。方法选用同胞杂交、测交等方法近交培育的KM突变小鼠和对照野生小鼠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遗传规律;电子摄像动态观察表型;对不同月龄,不同性别小鼠进行体重、脏器系数、代谢率、体温、及血液学常规、生化检测;通过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和野生KM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进行检测比较及脂肪组织脂肪因子瘦素检测比较;对不同年龄段的小鼠皮肤组织、脾脏及淋巴结细胞的凋亡与增殖以及脾脏、淋巴结组织T、B细胞数量进行检测比较。结果KM突变小鼠近交培育至第10代,突变表型稳定遗传,通过观察突变表型外显率,基本符合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且与性别无关,推测为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突变;突变表型为皮肤稀毛、皮屑、皮皱等;KM突变小鼠的体重与同龄野生小鼠比较明显降低,且生长缓慢,但除胸腺及腹腔脂肪脏器系数比KM野生小鼠低之外,其它主要脏器重量系数均高于野生KM小鼠;体温高,平均日饮水量大;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比同龄野生小鼠多,粒细胞百分比随年龄增长下降;单核细胞百分比呈明显增高的趋势;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低密度脂蛋白高;皮肤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真皮层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表达增多;脂肪组织瘦素表达增多;表皮细胞凋亡增多,毛囊及皮脂腺细胞增殖减少;脾脏及淋巴结细胞凋亡相对增多,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增殖增加,9月龄突变小鼠脾脏增殖下降;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脾脏及淋巴结内T、B淋巴细胞均相对增多,9月龄时脾脏及淋巴结B细胞下降,T细胞增多。结论此次发现的KM自发突变小鼠突变表型主要为皮肤组织自发慢性炎症病变,全身系统性炎症改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且表型能稳定遗传。继续深入研究并定位突变基因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动物模型。
李彦红,刘颖,黄澜,徐艳峰,朱华,马春梅,秦川[7](2012)在《KM突变小鼠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免疫学改变》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KM突变小鼠皮肤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该小鼠皮肤免疫学改变。方法通过外部特征、常规HE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特染方法对3月龄、6月龄KM突变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进行检测并与KM野生小鼠皮肤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进行比较。结果 KM突变小鼠皮肤毛稀、皮屑、皮皱等;组织病理表皮细胞坏死,上皮角化过度或不全,颗粒层增厚,基底细胞层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结缔组织炎细胞浸润等,皮肤CD3+、CD4+T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等增多,同时炎症因子IL-6、IL-22、TNF-α、IFN-γ等增多;且这些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浸润3月龄较6月龄增多。结论 KM自发突变小鼠皮肤组织出现自发的慢性炎症病变,与人类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变有相类似的病理改变和细胞分子改变,有望培育成为一种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动物模型。
段天林[8](2008)在《DNA指纹技术对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的遗传检测》文中指出近交系小鼠具有遗传的稳定性和表型的一致性,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但由于在近交系小鼠的繁育过程中容易发生遗传污染或突变,应用这样的动物进行试验,不仅会造成经济浪费,而且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加强对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的检测非常必要。长期以来,应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皮肤移植法、毛色基因检测及生化位点检测技术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指纹技术已初步被应用于近交系小鼠的遗传质量检测。本文通过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遗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并与生化位点标记分析法进行比较,旨在筛选出具有精确、可靠、特异性好的实验动物遗传检测方法,为建立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监测技术和标准奠定基础。实验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种鼠进行了DNA指纹分析,发现在2.2Kb-9.4Kb之间均出现了10条以上清晰可见、易于判别的图谱条带。同一品系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不同品系近交系小鼠的DNA指纹图带差异很大,其相似系数仅为0.21-0.35。结果证明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多态性,用其标记的DNA指纹技术能够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近交系小鼠生产扩大群只能繁殖四代,第五代可能出现遗传污染。因此,本研究采用生物素标记的(GGAT)4寡核苷酸探针对第四代和第五代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品系的小鼠进行了遗传质量检测,发现第四代近交系小鼠品系内DNA指纹图带相一致,其相似系数为0.95-1.0。而第五代近交系小鼠DNA指纹图带有差异,其相似系数为0.67-0.79。这表明第四代扩大群没有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而第五代扩大群已发生遗传突变或污染。生化标记方法是国标规定的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对兰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生产扩大群繁育的C57BL/6J、BALB/c和DBA/2三个近交系扩大群的第四代和第五代进行常规生化标记分析,发现被检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Car-2, Es-1, Es-3, Gpi1, Hbb, Idh-1, Trf, Ce-2, Es-10, Mod-1, Pgm-1, Gpd-1 and Akp-1)中,三个近交品系小鼠第四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与国标完全一致。第五代的生化基因位点中,BALB/c小鼠的十三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DBA/2小鼠有一个位点即Idh-1出现异常;C57BL/6小鼠的十个生化基因位点与标准一致,有三个位点即Idh-1、Es-3、Es-1出现异常。将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小鼠第四代和第五代的DNA指纹图与常规生化标记分析法比较,发现DNA指纹技术显示异常的群体生化标记分析未见异常,生化标记分析显示可疑或异常的群体内DNA指纹图差异明显,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扩大群遗传检测中比生化标记分析更加灵敏。为了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各项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本研究对近交系扩大群小鼠的第一代至第五代近交系小鼠进行了血液分析,发现第一代至第四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血液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第五代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虽然在遗传检测时发现了遗传突变或污染,但各项血液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上述结果表明,DNA指纹技术在近交系小鼠遗传检测中更具优势。本研究中所用(GGAT)4寡核苷酸探针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利用此探针标记的DNA指纹技术可以对C57BL/6J、BALB/c和DBA/2近交系扩大群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沈秀,周则卫,王映兰,王文,阎玉均,洪阁[9](2008)在《KM-HL近交系小鼠对肿瘤细胞敏感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昆明鼠的遗传变异鼠-昆明-无毛(kun ming hairless,KM-HL)鼠对肿瘤细胞的几项生理指标与其他小鼠的区别,为将KM-HL鼠作为肿瘤实验模型用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TNF-αELISA酶免试剂盒测试KM-HL鼠血清的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TNF);将KM-HL鼠接种白血病瘤株(L1210)后,测定TNF-α并计算脾系数、胸腺系数等生理指标;用IL-2ELISA酶免试剂盒测试KM-HL鼠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IL-2);以上两种酶免试剂盒测试方法均用酶标仪在450nm处测定OD值;将KM-HL、KM(昆明种)及ICR鼠接种肝癌H22肿瘤细胞,10d后取肿瘤、肝脏、脾脏及胸腺称质量,计算脾系数和胸腺系数。结果:正常KM-HL鼠的TNF-α为0.144±0.017,比ICR鼠的0.170±0.04低;正常KM-HL鼠接种L1210后血清中的TNF-α为0.176±0.028,比空白KM-HL鼠的0.144±0.017高,P<0.05。KM-HL鼠IL-2为0.137±0.025,与ICR鼠的0.155±0.077基本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癌H22肿瘤模型实验中,KM-HL鼠的肿瘤[(2.966±0.94)g]比ICR鼠[(1.262±0.61)g]的肿瘤生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M-HL鼠[(10.461±2.69)mg/g]比KM鼠[(14.959±4.154)mg/g]、ICR鼠[(18.826±4.28)mg/g]的脾系数小,KM-HL鼠[(1.212±0.49)mg/g]比KM鼠[(3.315±0.901)mg/g]、ICR鼠[(2.914±1.28)mg/g]的胸腺系数也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KM-HL鼠对于肿瘤细胞具有易感性,且肿瘤生长均一性好易统计,适合作为肿瘤实验模型用鼠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
沈秀,周则卫,王映兰,王文,洪阁[10](2007)在《近交系KM-HL鼠白细胞减少症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目的为昆明-无毛鼠(KM-HL)作为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实验用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对KM-HL鼠①用环磷酰胺(Cy);②用137Cs源-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7.5Gy,剂量率为:0.80645Cy/min致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取样对其血液、造血系统、免疫及心脏、肝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测试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正常KM-HL在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中,WBC、DNA、脾脏、胸腺、心脏等一些生理指标与对照组比较都受损较重(P<0.001),但Cy组的肝脏与对照比受损较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KM-HL鼠无论用Cy还是用137Cs源-γ射线全身一次性照射7.5Gy,其血液、造血系统、免疫及心脏、肝脏等生理指标与对照组比都有所下降(P<0.001),可做为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用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词表 |
| 引言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 第1章 被毛突变小鼠及其研究进展 |
| 1 皮肤研究中的被毛突变小鼠 |
| 2 被毛突变性状的产生机制 |
| 3 被毛突变小鼠及毛囊微环境研究的进展 |
| 4 NIH新型被毛突变小鼠的发现及其表型特征 |
| 第2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毛囊发育障碍方面的应用 |
| 1 高通量测序技术 |
| 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
| 第3章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
| 1 CRISPR/Cas9 技术作用原理 |
| 2 CRISPR/Cas9 技术应用 |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 第1章 新型NIH被毛突变小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2章 NIH被毛突变小鼠基因组序列差异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第3章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制备H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神仙豆腐柴生物学特性 |
| 2 神仙豆腐柴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
| 3 神仙豆腐柴繁殖技术 |
| 4 神仙豆腐柴栽培技术 |
| 5 神仙豆腐制作工艺技术 |
| 6 神仙豆腐柴叶片果胶提取 |
| 7 神仙豆腐柴产业化开发前景 |
|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9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神仙豆腐原料生产技术 |
| 一、种苗繁育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实验设计 |
| 1.2.1 神仙豆腐柴扦插繁殖的单因素实验 |
| 1.2.2 神仙豆腐柴扦插繁殖的正交实验 |
| 1.3 实验方法 |
| 1.4 扦插成活率计算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神仙豆腐柴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 2.1.1 生长年限的影响 |
| 2.1.2 插穗节数的影响 |
| 2.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浸泡时间的影响 |
| 2.1.4 不同季节扦插的萌芽差异 |
| 2.2 不同处理组合对神仙豆腐柴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
| 3 讨论 |
| 二、种植基地建设 |
| 1 基地建设的区位选择 |
| 2 基地建设的内容 |
| 3 基地建设与其它产业有机结合 |
| 第三章 神仙豆腐加工工艺技术 |
| 一、鲜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神仙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
| 1.2.2 鲜叶处理 |
| 1.3 实验设计 |
| 1.3.1 鲜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单因素实验 |
| 1.3.2 鲜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优化实验 |
| 1.4 指标计算方法 |
| 1.5 数据统计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鲜叶神仙豆腐品质的影响 |
| 2.1.1 遮光的影响 |
| 2.1.2 料液比的影响 |
| 2.1.3 漂烫温度的影响 |
| 2.1.4 促凝剂用量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组合对鲜叶神仙豆腐品质的影响 |
| 3 结论 |
| 二、干叶神仙豆腐加工工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植物材料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干叶神仙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
| 1.2.2 鲜叶的采摘、干燥及贮藏 |
| 1.3 实验设计 |
| 1.3.1 干叶神仙豆腐制作工艺单因素实验 |
| 1.3.2 干叶神仙豆腐制作工艺优化实验 |
| 1.4 测定指标及计算方法 |
| 1.4.1 灰分测定 |
| 1.4.2 出品率及渗水比 |
| 1.5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干叶神仙豆腐品质的影响 |
| 2.1.1 鲜叶干燥温度的影响 |
| 2.1.2 热烫温度的影响 |
| 2.1.3 料液比的影响 |
| 2.1.4 p H值的影响 |
| 2.1.5 促凝剂种类的影响 |
| 2.1.6 搅拌时间的影响 |
| 2.1.7 滤筛孔径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组合对干叶神仙豆腐品质的影响 |
| 2.3 鲜、干叶神仙豆腐中灰分含量比较 |
| 2.4 神仙豆腐佐料配方筛选 |
| 2.4.1 感官指标 |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 2.4.3 佐料添加量确定 |
| 2.4.4 感官评定结果 |
| 3 讨论 |
| 三、神仙豆腐柴鲜叶果胶提取工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试剂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样品处理 |
| 1.2.2 果胶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 1.2.3 果胶提取条件优化 |
| 1.2.4 分析检测 |
| 1.2.5 验证性实验 |
| 1.2.6 果胶含量计算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提取条件对神仙豆腐柴鲜叶果胶提取率的影响 |
| 2.1.1 柠檬酸含量的影响 |
| 2.1.2 料液比的影响 |
| 2.1.3 提取温度的影响 |
| 2.1.4 提取时间的影响 |
| 2.2 神仙豆腐柴鲜叶果胶提取条件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
| 2.3 单因素交互作用 |
| 2.4 模型验证 |
| 2.5 神仙豆腐柴鲜、干叶果胶对神仙豆腐品质的影响 |
| 3 讨论 |
| 第四章 神仙豆腐产品营销 |
| 1 校园示范 |
| 2 旅游区展销 |
| 3 度假村体验 |
| 4 酒店订单配送 |
| 5 精品上市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图版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毛发和毛囊的结构 |
| 1.2 毛囊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机制 |
| 1.2.1 Wnt信号通路对毛囊的调控 |
| 1.2.2 BMP家族对毛囊的作用 |
| 1.2.3 Notch信号调控 |
| 1.2.4 Hairless基因对毛囊周期的调控 |
| 1.3 Hairless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
| 1.4 与毛发相关的疾病研究 |
| 1.5 课题研究背景 |
| 1.6 实验动物模型的意义及种类 |
| 1.7 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概述 |
| 1.7.1 锌指核酸酶(Zinc Finger nucleases,ZFN)技术 |
| 1.7.2 转录激活子样效应物核酸酶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s,TALEN)技术 |
| 1.7.3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tor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 associated systems)技术 |
| 1.8 基因敲除技术的展望 |
| 1.9 本研究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 1.10 本课题的创新点 |
| 2 Hr基因敲除小鼠的构建与繁育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1.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 2.1.4 主要软件与数据库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Hr基因敲除TALEN载体的在线设计与选择 |
| 2.2.2 扩增C57BL/6J小鼠Hr基因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小鼠Hr基因敲除靶点的设计 |
| 2.3.2 验证引物扩增条带的特异性 |
| 2.3.3 TALEN载体的设计与组装构建 |
| 2.3.4 F0代小鼠的鉴定结果 |
| 2.3.5 F1代小鼠的鉴定结果 |
| 2.3.6 基因敲除小鼠Hr基因外显子的扩增鉴定 |
| 2.3.7 Hr基因敲除小鼠品系的繁殖 |
| 2.4 讨论 |
| 3 Hr基因敲除小鼠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方法 |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每天观察记录Hr基因敲除小鼠的毛发形态 |
| 3.2.2 Hr基因敲除小鼠的皮肤组织学切片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Hr基因敲除小鼠的形态学观察 |
| 3.3.2 Hr基因敲除小鼠皮肤组织学观察结果 |
| 3.4 讨论 |
| 4 检测敲除小鼠皮肤组织中Hr的表达部位和水平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动物 |
| 4.1.2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 |
| 4.1.3 主要实验耗材及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免疫组化 |
|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 4.2.3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
| 4.3 实验结果 |
| 4.3.1 皮肤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 |
| 4.3.2 荧光定量PCR结果 |
| 4.3.3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 4.4 讨论 |
| 5 全文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课题来源与问题 |
| 1.2 文献综述 |
| 1.2.1 荚蒾属资源概况 |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 1.2.3 国内研究概况 |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 1.3.1 研究意义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对象介绍 |
| 1.4.1 球核荚蓬 |
| 1.4.2 地中海荚蒾 |
| 1.4.3 琼花 |
| 1.4.4 鸡树条荚蒾 |
| 1.4.5 蝴蝶戏珠花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 2 扦插繁育特性研究 |
| 2.1 扦插繁育区域自然条件 |
| 2.2 扦插繁殖试验 |
| 2.2.1 材料与方法 |
| 2.2.2 结果与分析 |
| 2.2.3 小结与讨论 |
| 3 五种荚蒾属植物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 3.1 试验地与试验材料 |
|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3.3 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 3.3.1 综合处理组 |
| 3.3.2 单独处理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五种荚蓬属植物本底生物量含量分析 |
| 3.4.2 小结与讨论 |
| 4 结论与讨论 |
| 4.1 结论 |
| 4.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试验图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缩略词注释 |
| 第1章 概述 |
| 1.1 人类肝癌治疗的研究现状 |
| 1.2 β-咔琳类衍生物研究现状 |
| 1.3 裸鼠模型应用于肿瘤治疗现状 |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 第2章 不同设施内 BALB/C裸鼠繁育性能比较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2 结果 |
| 2.3 讨论 |
| 第3章 HMD 急性毒性实验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2 结果 |
| 3.3 讨论 |
| 第4章 人肝癌细胞株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2 结果 |
| 4.3 讨论 |
| 第5章 HMD 对人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
| 5.1 材料和方法 |
| 5.2 结果 |
| 5.3 讨论 |
| 第6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KM突变小鼠的繁育保种及遗传规律的分析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小结 |
| 第二部分 KM突变小鼠的外部特征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小结 |
| 第三部分 KM突变小鼠皮肤病理学改变及免疫学检测 |
| 引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小结 |
| 结论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 1.2 方法 |
| 1.2.1 KM突变小鼠的皮肤外部特征观察和体视测量 |
| 1.2.2 KM突变小鼠皮肤组织病理检测 |
| 1.2.3 数据分析 |
| 2 实验结果 |
| 2.1 KM突变小鼠皮肤外部特征观察 |
| 2.2 KM突变小鼠皮肤组织病理 |
| 2.3 KM突变小鼠皮肤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文献综述 |
| 实验研究 |
| 引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
|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
|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
| 4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
| 结果与分析 |
| 1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扩大群种鼠的遗传检测 |
| 2 (GGAT)_4 探针 DNA 指纹技术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 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
| 3 生化位点标记对 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4 和 F5 代的遗传检测 |
| 4.C_(57)BL/6J、BALB/c 和 DBA/2 三个近交系小鼠扩大群 F1-F5 代小鼠血液 常规和血液生化检测 |
|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简介 |
| 致谢 |
| 缩写词表 |
| 附录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2 方法 |
| 1.2.1 小鼠TNF-α的测定 |
| 1.2.2 小鼠IL-2的测定 |
| 1.2.3 腹水癌直接接种 |
| 1.2.4 无毛小鼠接种H22模型实验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TNF-α的比较 |
| 2.2 IL-2的比较 |
| 2.3 接种肝癌的比较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