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琛,肖启国,王智,刘翀,张亚兰,刘明之[1](2021)在《米诺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米诺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SPF级健康SD大鼠72只(取右眼为实验眼),从中随机选取24只(24眼)作为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其余48只采用1 mol·L-1 NaOH浸润过的实验滤纸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和米诺环素组,每组24只(24眼)。溶剂对照组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给予9 g·L-1 NaCl溶液(10 mL·kg-1)腹腔注射,米诺环素组在大鼠角膜碱烧伤后给予米诺环素溶液(45 mg·kg-1)腹腔注射。各组于角膜碱烧伤后1 d、4 d、7 d、14 d随机抽取6只大鼠,在裂隙灯下观察眼前节情况,并测量各时间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采用HE染色对角膜炎症细胞计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角膜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精氨酸酶-1(A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角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206的表达,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空白对照组大鼠角膜透明,无角膜新生血管。碱烧伤后4 d、7 d、14 d,米诺环素组及溶剂对照组均可见角膜新生血管长出,但米诺环素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面积均小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HE染色发现,空白对照组角膜结构清晰,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无血管结构。碱烧伤后4 d、7 d、14 d,溶剂对照组与米诺环素组每个视野(×200)炎症细胞数分别为(119.83±7.28)个、(81.83±8.30)个,(92.50±7.34)个、(42.33±9.11)个,(48.33±7.76)个、(16.67±4.93)个,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1 d、4 d、7 d、14 d,溶剂对照组iNOS、Arg-1 mRNA相对表达量均升高(均为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碱烧伤后4 d、 7 d,米诺环素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5),而在碱烧伤后1 d、14 d,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米诺环素组Arg-1 mRNA相对表达量在碱烧伤后14 d显着减少(P<0.01),而在碱烧伤后1 d、4 d、7 d,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溶剂对照组碱烧伤后4 d、7 d、14 d,Arg-1和iNOS mRNA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73±0.14、0.82±0.90、1.71±0.2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溶剂对照组Arg-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和面积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P=0.000)、0.781(P=0.000)。碱烧伤后7 d、14 d,溶剂对照组TNF-α、CD206蛋白表达的累积光密度值均高于米诺环素组(均为P<0.05)。结论巨噬细胞极化调控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生成,米诺环素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生成。
魏超群,弥禹,葛红岩[2](2020)在《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免疫机制》文中指出碱烧伤是临床上复杂而难以治愈的眼化学伤,其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较多且预后不佳。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导致角膜反复炎症反应、透明性丧失,从而损害视力、破坏眼前节相关免疫赦免状态造成角膜移植排斥等后果。因此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一直是眼科比较棘手的难题。
张秋阳[3](2020)在《SU1498抑制眼科血管新生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SU1498是一种小分子抑制剂,可能具有潜在抑制VEGFR-2的作用,但其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间的关系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SU1498对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离体和在体实验检测SU1498的组织和细胞毒性作用。离体细胞实验选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细胞株,使用不同浓度的SU1498处理细胞,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在体角膜实验选用ICR小鼠,在体视网膜实验选用C57BL/6小鼠:采用HE染色检测SU1498对小鼠角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影响;采用TUNEL染色检测SU1498对角膜和视网膜凋亡的影响。通过上述实验探究SU1498的安全性,并确定本次实验中的药物作用浓度。2.在体构建小鼠角膜碱烧伤(Alkali-burn)模型,诱导角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生成。实验分6组:正常ICR小鼠、Alkali-burn-ICR小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滴眼小鼠、SU1498滴眼小鼠、贝伐单抗(Bev)滴眼小鼠、Bev+SU1498滴眼小鼠。采用裂隙灯眼前节拍照观察各处理组小鼠角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长度和数量,探究SU1498对角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3.在体构建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Laser-induc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模型。实验分6组:正常C57BL/6小鼠、Laser-C57BL/6小鼠、生理盐水(Vehicle)玻璃体腔注射小鼠、SU1498玻璃体腔注射小鼠、贝伐单抗(Bev)玻璃体腔注射小鼠、Bev+SU1498玻璃体腔注射小鼠。采用脉络膜平铺片IB4染色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面积,采用HE染色观察脉络膜新生血管纵切面的厚度,探究SU1498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病理性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体外使用VEGF刺激HUVECs 24 h,模拟体外病理性新生血管模型。实验分6组:未处理组(Ctrl)、VEGF刺激组、SU1498(10n M和50 n M)处理组、贝伐单抗(Bev)处理组、Bev+SU1498联合处理组。24 h后采用MTT法以检测细胞活力;采用Ki67和Ed 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成管实验检测细胞管腔形成能力。5.提取各处理组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内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探究SU1498发挥抗新生血管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有效作用浓度下的SU1498对HUVECs无细胞毒性,对小鼠角膜和视网膜无组织毒性。2.SU1498滴眼可有效抑制碱烧伤小鼠角膜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与贝伐单抗联用可发挥增强作用。3.SU1498玻璃体腔注射可有效抑制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且与贝伐单抗联用可发挥增强作用。4.SU1498体外应用可有效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的增殖、迁移和成管,且与贝伐单抗联用可发挥增强作用。5.SU1498通过调控p38-MAPK信号通路发挥对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分子抑制剂SU1498可通过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对眼部病理性新生血管发挥抑制作用。SU1498可能是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新型小分子药物。
张慧[4](2020)在《阿柏西普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阿柏西普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各9只。A、B、C、D四组制备成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后,A、B与C组分别给予质量浓度分别为20g·L-1、25g·L-1、30 g·L-1的阿柏西普滴眼液,D组为生理盐水组(给予9 g·L-1生理盐水),每组每天2次滴眼治疗,共14天。分别于术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观察角膜情况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术后第14天,处死全部大鼠,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CD34,VEGF蛋白表达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E组中的9只SD大鼠不做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碱烧伤第3、7和14天,A、B与C组的CNV面积均小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上CNV面积无显着差异(P>0.05),但B组和C组与A组相比,差异均显着(P<0.05)。碱烧伤后第14天,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各组角膜CD34和VEGF蛋白表达增强,较A、B、C三组比较,D组CNV旺盛致密,CD34和VEGF蛋白表达较强,A组CNV较B组和C组多,CD34和VEGF表达增强;B组和C组棕黄色颗粒分布无明显差异。碱烧伤第14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A、B和C组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C组与A组比较,房水中TNF-α蛋白表达水平减少,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是B组和C组差异不显着。E组空白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均未见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组织VEGF、CD34以及房水中TNF-α仅有微量表达,与其它各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柏西普对碱烧伤后大鼠CNV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其中25 g·L-1和30 g·L-1组的均表现出相似的的抑制新生血管作用。
张雷,李康,武斌[5](2019)在《米诺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调控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调控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0. 1%米诺环素组和0. 5%米诺环素组。采用角膜贴敷氢氧化钠(NaOH)滤纸法构建中度角膜(右眼)碱烧伤动物模型,正常对照组以蒸馏水替代; 0. 1%米诺环素组和0. 5%米诺环素组于建模24 h后予以0. 1%、0. 5%米诺环素滴眼液滴眼,1滴/次,4次/d,连续滴药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以生理盐水替代。记录各组大鼠角膜混浊程度、炎症指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采用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大鼠房水中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核转录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TLR-2、TLR-4)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角膜混浊程度评分炎性指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房水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角膜组织中VEGF、MMP-2、NF-κB、TLR-2、TLR-4的表达均显着上升(P <0. 05)。米诺环素干预后,角膜碱烧伤大鼠水肿基本消失,混浊程度明显减轻,瞳孔隐约可见,新生血管数量明显较少; HE染色显示,角膜上皮愈合,水肿基本消退,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整齐,有极少数新生血管生成;且角膜混浊程度评分、炎性指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房水中IL-6、IL-1β及TNF-α水平、角膜组织中VEGF、MMP-2、NF-κB、TLR-2、TLR-4的表达均显着下降(P <0. 05),但两种浓度米诺环素组上述改变差异无显着性(P> 0. 05)。结论米诺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炎症反应、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有关,但0. 1%米诺环素和0. 5%米诺环素的作用无显着差异。
易琼[6](2019)在《多西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TGF-β1、MMP-9和α-SMA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研究多西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α-平滑肌肌动蛋白(alpha-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多西环素抑制角膜疤痕的机制,为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确定多西环素作用于大鼠碱烧伤角膜的最佳浓度:建立SD大鼠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0.5g·L-1多西环素组和1.Og·L-1多西环素组,每组24只。碱烧伤模型建立后三组分别每天给予20μL眼液溶媒、0.5g·L-1多西环素滴眼液和1.Og·L-1多西环素滴眼液滴右眼,眼液溶媒除了不含多西环素其余成分与多西环素滴眼液相同。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每组各取8只用显微镜观察进行角膜混浊程度的评分,并拍照;之后麻醉处死大鼠迅速取下碱烧伤侧角膜组织,将角膜一分为二,两份均放入-80℃冰箱中保存备用。其中一份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 TGF-β1和MMP-9 mRNA的相对表达情况;另一份用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角膜组织中 TGF-β1和MMP-9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2)取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使用自制模具建立大鼠角膜碱烧伤模型,实验组使用1.Og·L-1多西环素滴眼液滴眼,对照组使用眼液溶媒滴眼,眼液溶媒除了不含多西环素其余成分与多西环素滴眼液相同。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情况,用1%荧光素钠试纸染色评估角膜损伤程度,并拍照。每组取6只麻醉处死大鼠,迅速取下角膜组织,运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法测定角膜组织中TGF-β1、a-SMA和NF-κB的表达水平,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SMA的表达水平及其分布情况。结果:(1)①角膜混浊程度评分角膜碱烧伤后第3天:各组角膜基质明显水肿混浊,角膜上皮缺损,虹膜纹理不清;角膜碱烧伤后第7天:对照组角膜混浊,隐约可见瞳孔;角膜碱烧伤后第14天:对照组可见新生血管长入混浊区,不见瞳孔。与对照组相比[(3.50±0.53)分、(3.25±0.46)分],碱烧伤后第7天、第14天,0.5g·L-1多西环素组[(2.80±0.45)分、(2.20±0.45)分]和 1.Og·L-1 多西环素组[(2.00±0.00)分、(0.60±0.55)分]角膜混浊程度评分降低,且1.Og·L-1多西环素组更低。②PCR结果角膜碱烧伤后第 3 天、第 7 天、第 14 天,0.5g·L-1(0.58±0.07,0.66±0.03,0.60±0.07)、1.Og·L-1 多西环素组(0.38±0.05,0.46±0.05,0.46±0.05)TGF-β1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01±0.16,1.02±0.22,1.01±0.17),且 1.Og.L-1 多西环素组更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0.5g·L-1(0.40±0.03,0.63±0.04)、1.Og·L-1 多西环素组(0.28±0.03,0.4 1±0.09)MMP-9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00±0.12,1.02±0.23),且1.Og·L-1多西环素组更低。③ELISA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0.5g·L-1[(86.37±3.25)pg/ml、(88.42±2.94)pg/ml、(84.82±2.97)pg/ml]、1.Og·L-1 多西环素组[(71.18±1.88)pg/ml、(78.13±4.23 pg/ml)、(71.08±3.59)pg/ml]TGF-β1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13.37±5.81)pg/ml、(120.80±5.67)pg/ml、(103.46±2.75)pg/ml],且1.0g·L-1多西环素组更低;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0.5g·L-1[(580.53±54.14)pg/ml、(971.79±87.1)pg/ml]、1.Og·L-1多西环素组[(420.18±46.36)pg/ml、(767.63±35.01)pg/ml]MMP-9 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993.27±26.96)pg/ml、(1217.42±25.05)pg/ml],且 1.Og·L-1多西环素组更低。(2)①角膜损伤程度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果显示,碱烧伤后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的角膜着色面积[(19±5.8)%、(2.0±0.5)%]明显小于对照组[(28±7.3)%、(16±5.3)%]。②免疫荧光结果角膜碱烧伤后第第3天、第7天、第14天,实验组表达的红色荧光少于对照组,即实验组中a-SMA的免疫荧光染色比对照组弱。③WB结果碱烧伤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中TGF-β1、a-SMA和NF-κB的表达下调。结论:(1)多西环素作用于碱烧伤大鼠角膜可下调TGF-β1和MMP-9的表达,促进角膜愈合,并呈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且1.Og·L-1多西环素为最佳浓度。(2)多西环素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减少TGF-β1诱导的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从而减少角膜疤痕。
石琛[7](2019)在《米诺环素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米诺环素是否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化方法:选取SPF级健康SD大鼠72只(72眼,选取右眼为实验眼),随机分正常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米诺环素组,每组24只(24眼)。空白对照组未做任何处理,另两组选取右眼建立角膜III度碱烧伤模型。溶剂对照组碱烧伤后予以腹腔内注射0.9%NaCl溶液(10ml/Kg qd),米诺环素组碱烧伤后予以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溶液(45mg/kg,bid)。于碱烧伤后第1、4、7、14天从各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裂隙灯下观察各组大鼠眼前节情况,予荧光素钠染色、照相,记录并计算各时间点每组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新生血管生长面积。然后摘取眼球,采用HE染色检测角膜炎症反应情况。RT-PCR法检测角膜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iNOS)、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Arg-1)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用于分析角膜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标记物(TNF-α)、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CD206)的表达。结果:1)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碱烧伤后第4、7、14天,米诺环素组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显着低于溶剂对照组(均为P<0.01)。2)HE染色结果示,碱烧伤后第4、7、14天,米诺环素组角膜水肿程度,炎性细胞浸润数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P<0.01)。3)RT-PCR法检测所得数据显示,与空白对照组对比,碱烧伤第4、7天,溶剂对照组以M1型巨噬细胞为主(Arg-1/iNOS<1),而第14天,巨噬细胞极化向M2型活化(Arg-1/iNOS>1),与溶剂对照组对比,米诺环素组INOS相对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4天、第7天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g-1相对表达量在碱烧伤后第14天被显着抑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Arg-1相对表达量与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行相关性分析示,溶剂对照组Arg-1相对表达量与角膜新生血管长度及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呈显着强正向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98、0.781)。5)免疫组化检测光密度值示,碱烧伤后第7、14天,米诺环素组TNF-α、CD206蛋白的IOD值均低于溶剂对照组(P<0.05)。结论:1)巨噬细胞通过向M2表型极化促进了角膜碱烧伤后新生血管的形成。2)米诺环素可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极化,减轻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
潘建,蒋自培[8](2018)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角膜碱烧伤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对角膜碱烧伤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角膜碱烧伤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眼)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20眼)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采用Ando计分法评估兔的角膜炎症状态,采用Trousdale计分法评估兔的角膜溃疡状态,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VEGF、PEDF、NO的水平,记录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运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测两组兔的角膜新生血管数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角膜炎症评分、角膜溃疡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角膜炎症评分、角膜溃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NO明显降低,PEDF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EGF、NO低于对照组,PED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及新生血管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显着提高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调节兔血管内皮功能。
阮玥[9](2018)在《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1β和IL-6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愈合作用的影响。2、研究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1β和IL-6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在角膜碱烧伤后免疫学机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1、将36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9只)、B组(碱烧伤生理盐水对照组,9只)、C组(碱烧伤0.25g/L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9只)、D组(碱烧伤0.50g/L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9只)。配制0.25g/L和0.50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A组不处理,B、C、D组的大鼠均制作右眼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碱烧伤后B、C、D组的大鼠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滴眼液、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和0.50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滴眼,每天5次。角膜碱烧伤后每天用显微镜观察眼前节情况并进行角膜混浊度评分,在碱烧伤后第3、7、14天通过亚甲蓝染色测量角膜着色面积,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2、将45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15只)、B组(碱烧伤生理盐水对照组,15只)、C组(碱烧伤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15只)。配制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A组不处理,B、C组大鼠均制作右眼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角膜碱烧伤后B、C组大鼠分别给予0.9%的生理盐水滴眼液、0.25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滴眼,每天5次。角膜碱烧伤后每天用显微镜观察大鼠眼前节的情况,在第3、7、21天时A、B、C组随机各取5只大鼠处死,摘除碱烧伤眼的角膜组织,分成两等份,一份进行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结构的变化,另一份角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变化。结果1、碱烧伤后第3天,各组角膜混浊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7、14、21天,C组和D组角膜混浊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组角膜混浊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碱烧伤后第3、7、14天角膜上皮愈合率:B组分别为(35.61±4.88)%、(58.96±5.02)%、(68.44±2.52)%;C组分别为(42.88±5.82)%、(69.12±3.46)%、(80.60±5.14)%;D组分别为(42.23±5.18)%、(68.01±4.97)%、(80.54±5.84)%。在第3、7、14天,C组和D组角膜上皮愈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C组和D组角膜上皮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β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示:第3天平均光密度值B组、C组分别为(1.80?0.20)?10-2、(0.96?0.10)?10-2;第7天时B组、C组分别为(1.66?0.15)?10-2、(0.74?0.11)?10-2;第21天时B组、C组分别为(0.68?0.10)?10-2、(0.25?0.13)?10-2;各时间点大鼠角膜IL-1β平均光密度值C组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6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示:第3天平均光密度值B组、C组分别为(1.05?0.11)?10-2、(0.57?0.10)?10-2;第7天时B组、C组分别为(1.33?0.13)?10-2、(0.88?0.12)?10-2;第21天时B组、C组分别为(0.66?0.12)?10-2、(0.37?0.12)?10-2;各时间点大鼠角膜IL-6平均光密度值C组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局部应用血管活性肠肽可以减轻角膜炎症反应的表现,对碱烧伤后角膜的愈合有促进作用。2、大鼠角膜碱烧伤后局部用血管活性肠肽能够降低角膜中IL-1β和IL-6的表达,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碱烧伤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对大鼠角膜的损害,有利于损伤修复。
阮玥,蒋华,王光洁,高洪瑞,路振莉[10](2017)在《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1β的降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不同时期IL-1β的降低作用。方法:将27只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空白对照组)、B组(碱烧伤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碱烧伤血管活性肠肽治疗组)。A组不处理,B、C组均制作右眼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碱烧伤后B、C组分别用0.9%的生理盐水、0.25 g/L血管活性肠肽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碱烧伤后每天用显微镜观察眼前节情况,在碱烧伤后3、7、14 d通过亚甲蓝染色测量角膜着色面积,计算角膜上皮愈合率。3、7、21 d时分别取下碱烧伤侧角膜组织分为两等份,一份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另一份进行角膜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IL-1β的表达。结果:7 d、14 d角膜上皮愈合率C组大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β平均光密度值结果显示:3 d时平均光密度值B组、C组分别为(1.62±0.69)×10-2、(0.98±0.45)×10-2;7 d时B组、C组分别为(1.42±0.62)×10-2、(0.71±0.22)×10-2;21 d时B组、C组分别为(0.37±0.24)×10-2、(0.13±0.16)×10-2;各时间点大鼠角膜IL-1β平均光密度值C组水平均低于B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活性肠肽能降低角膜碱烧伤后IL-1β的表达,下调免疫应激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碱烧伤后角膜的恢复。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 |
|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1.2 方法 |
| 1.2.1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 1.2.2 大鼠角膜相关检查项目 |
| 1.2.2.1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1.2.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 1.3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眼表形态及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情况 |
| 2.2 角膜炎症细胞计数情况 |
| 2.3 角膜组织中iNOS、Arg-1 mRNA表达变化 |
| 2.4 碱烧伤后M2型巨噬细胞和M1型巨噬细胞在角膜组织占比优势分析 |
| 2.5 Arg-1 mRNA相对表达量与角膜新生血管长度、面积相关性分析结果 |
| 2.6 角膜组织中TNF-α、CD206蛋白表达情况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脉络膜毛细血管老化在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中的作用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 |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和获奖情况 |
| 致谢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表 |
| 前言 |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角膜新生血管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 1.2试剂与仪器 |
| 1.3 方法 |
| 1.3.1 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干预 |
| 1.3.2 角膜混浊程度评分 |
| 1.3.3 炎症指数 |
| 1.3.4 HE染色 |
| 1.3.5 ELISA检测 |
| 1.3.6 Western blot检测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各组大鼠角膜大体情况的比较 |
| 2.2 各组大鼠角膜组织病理变化的比较 |
| 2.3 各组大鼠炎症指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 |
| 2.4 各组大鼠房水中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 2.5 各组大鼠角膜组织中相关蛋白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4结论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不同浓度多西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TGF-β1和MMP-9表达的影响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第二章 多西环素对大鼠角膜碱烧伤角膜愈合作用机制的研究 |
| 一、前言 |
| 二、材料与方法 |
| 三、结果 |
| 四、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索引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与设备 |
| 2.2 实验方法 |
| 2.3 制作石蜡切片 |
| 2.4 HE染色步骤及结果的判定 |
| 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步骤与结果的判定 |
| 2.6 RT-PCR法步骤与结果的判定 |
| 2.7 统计学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碱烧伤后各时间点大鼠角膜形态学、CNV长度及生长面积的测量与比较 |
| 3.2 碱烧伤后角膜病理改变 |
| 3.3 RT-PCR法检测iNOS、Arg-1 mRNA的相对表达量 |
| 3.4 免疫组化观察角膜组织中TNF-α、CD206的阳性表达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巨噬细胞极化在非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兔碱烧伤动物模型制备 |
| 1.3 动物分组 |
| 1.4 治疗方法 |
| 1.5 疗效标准[4] |
| 1.6 观察指标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的疗效比较 |
| 2.2 两组的角膜炎症评分、角膜溃疡评分比较 |
| 2.3 两组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
| 2.4 两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和新生血管数量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论着摘要 |
| 英文论着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血管活性肠肽对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愈合作用的初步探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二部分 血管活性肠肽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IL-1β和IL-6表达影响的研究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一、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二、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
| 三、致谢 |
| 四、个人简介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 |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 1.2 方法 |
| 1.2.1 角膜碱烧伤模型的制备 |
| 1.2.2 活体观察 |
| 1.2.3 取材、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β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活体观察角膜混浊度 |
| 2.2 角膜上皮愈合率情况 |
| 2.3 角膜病理组织HE染色 |
|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IL-1β的表达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