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增,梁胜贤,刘冬雪,郭蕊,钟理[1](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在机体修复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作为一种成体干细胞,不仅具有干细胞固有的增殖分化能力,而且还拥有强大的免疫调节功能,所以在机体修复及炎症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近几年的研究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MSCs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其细胞旁分泌分泌出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而实现的. MSCs所分泌的EVs具有其亲本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在许多疾病模型中有显着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 MSCs所分泌的EVs存在大量microRNA的富集,而microRNA的富集与血管生成、细胞凋亡和生长等功能有密切的关联.此外, EVs中还包含有源自MSCs的mRNA、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免疫调节因子等生物活性分子,这些因素都在机体组织损伤修复和疾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最新的关于MSCs-EVs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为深入讨论MSCs-EV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提供了综合信息.
杨丹丹[2](2021)在《细胞色素P450 4A11及瘦素受体在肾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 4A11(CYP4A11)及瘦素受体(LEPR)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YP4A11、LEPR的表达结果与CCR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二者在CC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1例CCRCC及48例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P4A11、LEPR在CCR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表达差异,分析CYP4A11、LEPR在不同WHO/ISUP核分级CCRC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CYP4A11、LEPR与CCRC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分析。结果:CYP4A11、LEPR在CCRCC中的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Z=-2.100,-8.057,p<0.05)。CYP4A11及LEPR在不同WHO/ISUP核分级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2.802,35.589,p<0.05)。CYP4A11在WHO/ISUP核分级Ⅰ级与Ⅳ级、Ⅱ级与Ⅳ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RCC中CYP4A11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Ki-67指数、肉瘤样分化、远处转移相关(χ2=4.438~13.082,p<0.05)。LEPR在WHO/ISUP核分级Ⅰ级与Ⅱ级、Ⅲ级、Ⅳ级,Ⅱ级与Ⅳ级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RCC中LEPR表达与肿瘤最大径、临床分期、Ki-67指数、肉瘤样分化、远处转移相关(χ2=6.151~8.442,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YP4A11、性别、肿瘤最大径、WHO/ISUP核分级、临床分期、Ki-67指数、肉瘤样分化、远处转移与CCRCC患者的总生存时间相关(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YP4A11、Ki-67指数、性别、肿瘤最大径、WHO/ISUP核分级、临床分期、肉瘤样分化及远处转移对患者总生存时间有影响。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为影响CCR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YP4A11、LEPR可能参与CCRCC的发生和进展过程。CYP4A11、LEPR的表达水平与CCRCC分化、增殖、生长、转移有关,且CYP4A11的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时间有关。CYP4A11、LEPR在CCRCC中的表达可作为判断CCRCC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临床分期、远处转移为影响CCRCC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琳[3](2021)在《1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异常表达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诱导,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共同介导胰岛β细胞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T1DM发病率明显增加,而患者进行性的胰岛功能下降导致其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治疗,鉴于其逐年增长的发病率和随之出现的多系统并发症,T1DM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目前,T1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T细胞相关的研究一直是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而近年来除了CD4+T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D8+T细胞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进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活化信号分子家族(signaling lymphocyte activated molecular family,SLAMF)被报道在多种免疫异常疾病中表达异常,并显着影响包括CD8+T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分化及功能。然而对T1DM免疫细胞表面SLAMF分子的表达情况未被报道,且对于T1DM中SLAMF分子如何通过影响CD8+T细胞功能仍不明确。为探讨这一问题,本课题通过对T1DM患者及非肥胖的糖尿病小鼠模型(non-obese diabetic,NOD)免疫细胞分化情况及SLAMF分子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并进行mRNA测序及相关的体外细胞实验,以期探讨T1DM免疫系统异常分化及SLAMF分子表达对T1DM免疫微环境下CD8+T细胞功能和命运的影响。研究方法:(1)对T1DM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 control,HC)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T细胞及其亚群、NK细胞及其亚群、B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例进行分析,并检测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的表达情况;(2)利用流式细胞分析法对T1DM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情况进行检测,分析SLAMF4分子与细胞活化状态和细胞因子分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一般临床资料的相关性;(3)对自发性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NOD小鼠进行体重、随机血糖监测及小鼠尾静脉采血,对小鼠胰腺组织留取病理,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炎细胞浸润情况;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外周血、胰腺引流淋巴结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4)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得到纯化的T1DM患者的SLAMF4+CD8+T细胞和SLAMF4-CD8+T细胞,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及临床意义;(5)应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细胞中CD8+T细胞,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刺激下进行培养,检测作用不同时间CD8+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情况;(6)采用磁珠分选联合流式细胞分选技术正常健康人SLAMF4阳性CD8 T细胞和SLAMF4阴性CD 8 T细胞分别进行分选,在体外给予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刺激下进行体外扩增,用CFSE标记细胞,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于Day6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情况。研究结果:(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比例与HCs比较存在异常,表现为CD4+T细胞和B细胞比例增多,Treg细胞的比例降低,总NK细胞及其CD56dim亚群的NK细胞比例减低,CD56bright亚群的NK细胞比例升高。与HCs相比,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SLAMF4阳性的总T细胞百分比降低,且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明显降低;SLAMF3分子表达在B淋巴细胞比例有所降低,SLAMF5在NK细胞表面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且与SLAMF4阴性CD8+T细胞相比,SLAMF4阳性CD8+T细胞具备更强的分泌促炎因子IFN-γ和TNF-a的能力;在与T1DM相关的一般临床指标的分析中,发现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T1DM病程呈负相关。(3)与同周龄的Balb/c小鼠相比,NOD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的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mRNA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型糖尿病中SLAMF4作用后的CD8+T细胞表现出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改变,包括T细胞受体信号相关的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凋亡通路,差异表达的基因中也有多个与凋亡相关的基因,说明SLAFM4在1型糖尿病中调控CD8+T细胞的活性与命运。(5)通过体外培养人脐带血CD8+T淋巴细胞发现,一定程度的抗原刺激可促进SLAMF4在脐带血na?ve CD8+T细胞表面上调表达,随着免疫活化的时间延长,SLAMF4阳性CD8+T细胞百分比逐渐下调。(6)通过SLAMF4阳性CD8+T细胞和SLAMF4阴性CD8+T细胞经CFSE标记后体外培养,发现SLAMF4阴性CD8+T细胞对抗CD3/CD28单克隆抗体的TCR刺激更敏感、更易扩增,增殖能力强,而SLAMF4阳性CD8+T细胞更容易凋亡。研究结论:(1)T1DM患者外周血PBMC中免疫细胞分化比例与HCs相比存在异常,且外周血T细胞及B细胞表面多种SLAM分子表达水平发生变化,结合课题组前期结果,这在T1DM及T2DM之间存在一定共性和不同之处。(2)与HCs相比,T1DM患者SLAMF4阳性CD8 T细胞百分比显着下降,且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及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和TNF-a的分泌有关。在T1DM患者中,SLAMF4+CD8+T细胞百分比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和1型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3)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发现NOD小鼠也存在外周血T细胞异常分化状态。且随着NOD小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SLAMF4阳性CD8+T百分比逐渐下降,明显低于对照Balb/c小鼠。(4)SLAMF4分子表达与1型糖尿病患者CD8+T细胞功能调控及凋亡显着相关,SLAMF4阳性的CD8+T细胞增殖能力较差且更容易凋亡,故体内持续抗原刺激会导致表达SLAMF4的CD8+T细胞的百分比降低,使其发挥类似调定点作用。综上所述,本课题首次分析了T1DM疾病模型中的SLAMF分子家族的表达谱,为SLAMF分子与T1DM免疫细胞的调控提供了实验证据,证实了在1型糖尿病免疫微环境中SLAMF4表达对CD8+T细胞的功能影响和命运的调控及SLAMF4阳性CD8+T细胞比例变化的具体机制,提示SLAMF4分子可能为T1DM的早期诊断,临床分期或免疫干预提供新靶点。
郭文文[4](2021)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利用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评估人免疫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表达水平,分析影响模型构建的因素,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进一步构建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并观察模型中肿瘤生长情况,以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点并进行量化分析,以期为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理想的临床前动物模型。方法:利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健康献血者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并确保其活性和纯度。将分离的PBMC通过尾静脉注射入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PG/B-NDG B2m小鼠体内。在重建3周后,通过剪鼠尾来收集小鼠的外周血,并从中分离单个核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45+CD3+免疫细胞的占比,以大于25%为标准确定人源化模型重建成功。重建成功后,持续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并在小鼠濒死时处死,收集小鼠心、肝、脾、肺、肠以及骨髓等脏器,使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分析小鼠各器官中人CD45+、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的浸润情况,以及免疫系统的分布特点。同时,采用同一供体在不同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品系中进行免疫重建,以及使用同一品系小鼠选择不同的供体进行免疫重建,以比较不同品系小鼠、不同供体等对模型免疫重建效果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首先利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检测免疫检查点PD-L1在4种常见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PC3、C42、LNCa P)中的表达水平,并在重建成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中皮下接种高表达PD-L1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持续监测肿瘤的生长速度并与未重建的小鼠体内前列腺癌的生长速度进行比较;待肿瘤长至一定体积后,CO2窒息处死小鼠并收集肿瘤,然后利用免疫荧光分析肿瘤组织中人免疫细胞的分布特点,为后续制定免疫治疗策略提供参考。结果:成功分离了高纯度(>95%)、高活率(>95%)的人PBMC。移植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人CD45+CD3+T细胞>25%,标志着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人源化小鼠重建水平随时间推移逐步上升,在重建第6周达到77.4%~86.7%。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重建小鼠的心、肝、脾、肠、肺及骨髓中均有人免疫细胞的浸润,说明重建的人免疫系统能够遍及小鼠全身,其中以脾脏重建水平最高。比较发现,同一品系小鼠中不同供体重建水平存在差异,而同一供体在不同品系小鼠中重建效果也不尽相同。检测发现前列腺癌细胞系22RV1中PD-L1高表达,将其植入人源化小鼠后,肿瘤内免疫细胞浸润较少,肿瘤的边缘区域与中心区域只有少量免疫细胞的浸润,这表明前列腺癌是一种“冷”肿瘤,对免疫单药治疗效果有限,可能需要进行联合治疗以改善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效果。结论:成功构建了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并进行鉴定,并在该模型上移植人前列腺癌肿瘤,为后续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前模型。
康明珠[5](2021)在《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抗炎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炎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机体在受到致病因子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组织损伤和修复的应答过程。研究证实机体存在炎症时,多种炎性细胞及炎性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形成极为复杂的生物学效应。炎症反应存在两面性,适度的炎症有利于修复机体损伤,但是失调的炎症反应则会导致诸多疾病,因此,把握好机体内炎症水平的平衡尤为重要。机体内,巨噬细胞可通过分泌多种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巨噬细胞受到不同的刺激可极化为不同的表型,可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因此在对炎症进行研究时,可转化为对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对炎症的调节已有相关的报道,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man 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L-MSCs)相较于其他MSCs而言具有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等特点,同时也避免了胎盘成为医学废弃物处理的问题,若能将其用于医学研究非常有意义。外泌体的本质是细胞分泌的囊泡,MSCs来源的外泌体具有免疫活性,参加机体的免疫调节,在一些疾病模型中也证实了其存在调节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之前的研究,本论文从HPL-MSCs及其外泌体出发,探究它们的抗炎活性及可能的免疫调节机制。本研究利用组织块法分离提取HPL-MSCs,经过磁珠阳性分选得到纯度更高的HPL-MSCs。通过形态观察、FCM鉴定细胞表面标记物、体外诱导分化实验对细胞进行鉴定,证实从胎盘中提取的细胞为MSCs。(2)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用于巨噬细胞,使其向M1型极化,建立炎症细胞模型。通过HPL-MSCs和巨噬细胞Transwell共培养,探究其对炎症的影响。经过ELISA、FCM、WB、q RT-PCR等实验,分别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上,研究共培养体系中炎症因子的分泌情况,发现HPL-MSCs可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降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等炎症因子的分泌,通过WB对其调节机制进行探索,证实HPL-MSCs可以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发挥抗炎作用。(3)LPS作用于A549细胞,建立体外炎症性疾病模型——急性肺损伤。将HPL-MSCs与A549细胞Transwell共培养后,经过ELISA、FCM、WB、q RT-PCR等实验发现,HPL-MSCs处理后,可有效改善体系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肺损伤。WB实验证实这可能与HPL-MSCs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相关。(4)通过超高速离心法分离提取了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及其外泌体标记蛋白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LPS作用于巨噬细胞,促进其M1型极化,建立细胞炎症模型。外泌体作用后发现其可以降低巨噬细胞M1型极化,改善炎症。因此,本研究可得出结论:HPL-MSCs及其外泌体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董德操,高燚秋,王红,李燊,刘嘉馨[6](2021)在《聚合人脐带血血红蛋白氧载体增强仑伐替尼对肝癌移植瘤裸鼠疗效的初步实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输注聚合人脐带血血红蛋白氧载体(PolyCHb)增强肝癌荷瘤裸鼠对仑伐替尼治疗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Hep3B肝癌细胞系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8只荷瘤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90 mg·kg -1·d-1;单药组:仑伐替尼灌胃10 mg·kg-1·d-1;增敏组:仑伐替尼灌胃10 mg·kg-1·d-1,PolyCHb尾静脉注射600 mg·kg-1,2次/周;3组均连续给药28 d,定时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在29 d处死裸鼠,剥瘤称取肿瘤重量并做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切片评价各组肿瘤的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IHC)法测定各组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葡萄糖转运蛋白1 (GLUT-1)的表达量;二氢乙锭法测定各组肿瘤组织中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 29 d(给药28 d结束后24 h),对照组、单药组及增敏组分别为肝癌荷瘤裸鼠肿瘤体积(mm3):2 076.46±350.25 vs 1 035.96±84.16 vs 892.66±104.46(P<0.05);肿瘤重量(g):1.61±0.52 vs 0.45±0.10 vs 0.34±0.13(P<0.05);IHC评分(分):HIF-1α分别为75±23 vs 45±18 vs 18±11,VEGF分别为52±8 vs 67±16 vs 35±4,CD34分别为40±7 vs 50±13 vs 28±7,CD44分别为37±15 vs 30±7 vs 15±3,GLUT-1分别为74±41 vs 51±30 vs 14±18,MMP-9分别为51±7 vs 62±20 vs 33±3(均为P<0.05);HE切片染色评价:增敏组的肿瘤恶性程度明显低于单药组和对照组;肿瘤组织的ROS含量评价:增敏组较单药组、对照组有所提高。结论 PolyCHb的氧合作用,降低了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中HIF-1α及其下游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在一定时间内延缓了肿瘤生长,提升增强了仑伐替尼的疗效。
杨金江[7](2021)在《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重建TAO组织血供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人类外周血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疗法”重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肢体远端缺血组织小血管的疗效分析来进一步证实干细胞移植改善TAO患者下肢血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12月至2020年10月份接受干细胞移植或者巴曲酶保守治疗并符合标准的TAO患者85例资料。其中干细胞移植组患者43例,包含溃疡患者15例,接受干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患者42例,包含溃疡患者13例,接受巴曲酶治疗;两组患者出院后均口服西洛他唑片,100 mg,po,bid,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为单侧下肢缺血,移植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出院后第30、90、180d共进行了 3次随访,随访主客观指标包括静息痛完全消失率、间歇性跛行距离、皮温指数、TcP02、踝肱指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截肢率、溃疡面积,对两组患者累积溃疡完全愈合率进行Log-rank检验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将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对比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90d静息痛缓解率分别为44.19%和19.05%,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治疗后180d静息痛缓解率为65.12%,高于对照组缓解率30.95%(p<0.05);治疗90d时移植组跛行距离为(313.37±55.69)m,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27.50±26.47)m(p<0.05),治疗后 180d 两组差异进一步扩大[(499.07±99.63)m vs(186.92±37.35)m](p<0.05);治疗后180d移植组皮温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1.60±0.20vs1.32±0.32)(p<0.05);移植组治疗90d时TcPO2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80d时移植组和对照组 TcPO2 分别为(4.70±0.54)kPa,和(4.14±0.42)kPa(p<0.05);移植组和对照组治疗后90d踝肱指数差异显着(p<0.05),治疗180d移植组患者踝肱指数由(0.32±0.13)升至(0.70±0.28),对照组由(0.34±0.15)升至(0.55±0.26),移植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0d时移植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分为(1.24±0.16),对照组评分为(0.84±0.18),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80d时移植组截肢患者2例,对照组截肢患者4例,两组患者截肢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90d和治疗后180d两组患者移植组溃疡面积缩小情况均大于对照组(p<0.05);移植组累积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全性无显着差异。[结论]人类CD34+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治疗TAO安全有效,有可能降低患者截肢平面和截肢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董德操[8](2021)在《HBOC增加仑伐替尼在肝癌移植瘤动物模型治疗中敏感性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癌是当代医学界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手术、移植、介入治疗以及放射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但有效率较低,复发率较高。肝癌异常的血管生成导致组织乏氧及高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ed Factor-1,HIF-1 α)能增加肝癌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降低肿瘤治疗的有效率。如何改善肝癌组织乏氧,降低HIF-1α表达并提高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有效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emoglobin-based oxygen carriers,HBOC)是一种无血型、纳米级的高效氧载体,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组织乏氧的微循环,推测HBOC在改善肝癌组织乏氧微环境以及增加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敏感性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目的:评价HBOC在增敏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改善缺血乏氧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并初步探究不同氧亲和力(P50值)的HBOC在肿瘤治疗效果上的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方法:依据实验肿瘤学规范建立基于Hep3B细胞系的肝癌荷瘤裸鼠CDX模型,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仑伐替尼以及两种不同氧亲和力的HBOC治疗。将成瘤裸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仑伐替尼单药组,仑伐替尼联合PolyCHb(低P50值HBOC)组、仑伐替尼联合RedpCarrier(高P50值HBOC)组。在治疗过程中,按照肿瘤治疗学规范给药,持续测量、跟踪肿瘤生长曲线。治疗结束后处死荷瘤裸鼠,对肿瘤称重,并进行HE、活性氧切片检测、肿瘤乏氧以及血管生成物HIF-1α VEGF、CD34的免疫组化检测分析;通过MMP-9、CD44、GLUT-1病理组织学评分,评价HBOC增敏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效果;分别对仑伐替尼单药组,仑伐替尼联合高P50值HBOC组、仑伐替尼联合低P50值HBOC组的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究HBOC增敏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仑伐替尼联合HBOC注射的两组对肿瘤生长的控制优于对照组与单纯仑伐替尼组,肿瘤组织中的活性氧含量增加,肿瘤乏氧以及血管生成标志物HIF-1α、VEGF、CD34的表达明显降低,其他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物MMP-9、CD44、GLUT-1的病理组织评分也显着降低;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HBOC能够调控肝癌移植瘤组织的免疫微环境以及相关基因表达,从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效果。结论:初步观察到两种不同P50值的HBOC均具有良好的改善肿瘤乏氧的作用,能够增加肝癌移植瘤组织的活性氧含量,改善肝癌移植瘤组织缺血乏氧的状态,降低HIF-1α等分子指标的表达,增敏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敏感性,对免疫微环境有调控作用,从而增加肝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成功率,且两种不同P50值的HBOC制品存在性能差异。
和春霞[9](2021)在《miR-98-5p在间隙性低氧所致炎症反应大鼠模型表达水平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不同浓度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检测分析各组大鼠肺组织HE染色结果,分析肺部组织的微RNA(microRNA,miRNA),筛选出差异性表达的miRNA。检测分析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对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与炎症因子TNF-α、IL-1 β、IL-6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不同程度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通过氧舱控制系统间隙性低氧暴露12周,分别是氧浓度为5%的为IH-1(intermittent hypoxia,IH)组;氧浓度为7.5%的为IH-2组;氧浓度为10%的为IH-3组;氧浓度为12.5%的为IH-4组,正常对照组为NC组,暴露1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血清、肺组织标本,检测其miRNA、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并且筛选各组间隙性低氧大鼠差异表达的miRNA,并与炎症相关因子TNF-α、IL-1β、IL-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建立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12周后,取各组肺组织做冰冻切片观察各组细胞形态。肉眼观: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为粉红色,弹性尚可,柔软。IH-1组、IH-2组在肉眼观无明显差异,颜色偏白,体积比正常对照组大。IH-3组、IH-4组肉眼观差异不大,暗红色,体积比对照组稍大。HE染色电镜下观察:NC组,肺泡形态完整,无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胞增生现象。IH-4组,肺泡结构较为完整,可见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略有增厚。IH-3组,炎性细胞浸润有所增加,肺间质增厚明显,IH-2组,可见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明显增厚,肺泡腔变小。IH-1组,血管周围有明显的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淡染,呈现纤维样变。随着氧浓度的降低,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增多,肺间质增厚明显。2.通过miRNAs聚类分析方法,与NC组相比,不同程度间隙性低氧各组miRNA-98-5p、miRNA-665-3p、let-7c-5p表达水平降低,且随着缺氧程度的增加,miRNA-98-5p、miRNA-665-3p、let-7c-5p下调幅度增加;在各组间隙性低氧中,同miRNA-665-3p、let-7c-5p比较,miRNA-98-5p表达水平最低。3.与NC组相比,不同浓度间隙性低氧组TNF-α、IL-1 β、IL-6表达水平上升,且随着缺氧严重程度的增加,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上升幅度增加。4.miRNA-98-5p与TNF-α、IL-1β、IL-6呈显着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与NC组相比,不同浓度的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的肺组织出现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质增厚,细胞增生;随着缺氧程度的加深,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肺泡间质增厚明显,细胞增生明显。2.在不同浓度的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中,let-7c-5p、miR-656-3p、miR-98-5p表达水平降低,并且随着氧浓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miR-98-5p下调最明显。3.在不同浓度的间隙性低氧大鼠模型中,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表达水平升高,并且随着氧浓度的降低而升高。4.miR-98-5p与TNF-α、IL-6、IL-1β呈显着负相关。
李艾[10](2021)在《氧化铁纳米粒改良的间充质干细胞载体构建及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采用新型的氧化铁纳米材料来改良天然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载体,在实现对MSCs高效自杀基因重组的同时,利用氧化铁纳米粒降解后的产生的铁离子刺激MSCs上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43的过表达,促进活化的前药代谢物通过间隙连接通道向肿瘤细胞的转运,最终实现对脑胶质瘤细胞的高效选择性旁观者效应杀伤作用,为脑胶质瘤的自杀基因治疗提供一种基于改良干细胞载体的新策略。方法:1.构建基于氧化铁纳米组装链(Magnetosome-like ferrimagnetic iron oxide nanochains,MFIONs)的转染体系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编码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自杀基因的质粒DNA(plasmid DNA,p DNA),通过考察表达HSV-tk自杀基因的MSCs(MSCs-tk)的体外死亡率评价自杀效应的效率,筛选获得最优的自杀效应条件;2.通过对MSCs-tk与共培养的C6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总死亡率和C6脑胶质瘤细胞的单独死亡率评价体外旁观者效应;3.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的Cx43蛋白表达水平及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功能,研究经MFIONs转染后MSCs的Cx43蛋白过表达与其旁观者效应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机制;4.采用体外迁移实验及体内荧光示踪技术考察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内外靶向效率;5.通过体内治疗实验评价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作为自杀基因HSV-tk的靶向递送载体对脑胶质瘤的抑制效果,并初步考察该传递载体用于自杀基因治疗的安全性。结果:1.基于MFIONs的转染体系可以在MSCs上实现高效的基因转染,且在适宜的MFIONs浓度下没有引起明显的细胞毒性。经MFIONs转染HSV-tk自杀基因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体外自杀效应,最优的自杀条件为连续5天给予浓度为200μg/m L的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溶液;2.经MFIONs转染的MSCstk显示出良好的旁观者效应,可在体外实现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有效杀伤,其作用机制除了依赖于MSCs-tk高效表达自杀基因,有效活化前药为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外,还与MFIONs促进MSCs载体与C6脑胶质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有关;3.体外迁移实验中,经MFIONs转染的MSCs载体显示出对C6脑胶质瘤细胞明显的趋向能力;在原位脑胶质瘤大鼠模型的体内,尾静脉注射的经MFIONs转染的MSCs显示出对脑部胶质瘤的高效靶向归巢能力,并可较好的侵袭入胶质瘤组织深部;4.体内治疗实验结果显示,经MFIONs转染后的MSCs载体可以携载HSV-tk自杀基因在体内实现对脑胶质瘤的有效治疗,显着促进脑胶质瘤细胞凋亡,抑制脑胶质瘤组织生长,延长荷瘤大鼠的生存期;5.体内初步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该传递系统进行自杀基因治疗只对肺组织产生轻微的毒性,对正常脑组织及体内其他主要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采用氧化铁纳米材料不但可以高效转染MSCs,实现对自杀基因的高效携载和表达,还能促进MSCs与肿瘤细胞间通过GJIC的药物传递,提高HSVtk/GCV自杀基因疗法的旁观者效应。因此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干细胞改良手段,实现干细胞作为自杀基因的传递载体对肿瘤的高效靶向治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 |
| 1.1 MSCs-EVs的蛋白质组学 |
| 1.2 MSCs-EVs分泌的Micro RNA |
| 2 MSCs-EVs的分离方法 |
| 2.1 超速离心法 |
| 2.2 密度梯度离心法 |
| 2.3 尺寸排阻色谱法 |
| 2.4 基于免疫亲和力的分离方法 |
| 2.5 商业试剂盒 |
| 3 MSCs-EVs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 3.1 MSCs-EVs通过mi RNA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 3.2 MSCs-EVs通过非mi RNA途径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
| 4 总结和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材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主要抗体及试剂 |
| 1.3 主要仪器 |
| 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
| 3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 |
| 4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CYP4A11在CCRCC组织中的表达 |
| 1.1 CYP4A11在CCR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 1.2 CYP4A11在CCRCC不同WHO/ISUP核分级中的表达 |
| 1.3 CYP4A11 表达与CC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2 LEPR在 CCRCC组织中的表达 |
| 2.1 LEPR在 CCRCC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
| 2.2 LEPR在 CCRCC不同WHO/ISUP核分级中的表达 |
| 2.3 LEPR表达与CCR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 3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及 Cox 回归分析影响 CCRCC 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期的因素 |
| 附图 |
| 讨论 |
| 1 CYP4A11在CCR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2 LEPR在 CCR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CYP4A11、LEPR 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及在 CCRCC 中的研究价值探讨 |
| 综述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缩略词表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课题的假设与提出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 2.1 1型糖尿病免疫系统异常概述 |
| 2.1.1 适应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 2.1.2 先天性免疫系统与1型糖尿病 |
| 2.1.3 免疫治疗在1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 2.2 SLAM分子家族在免疫系统异常疾病中的表达 |
| 2.2.1 SLAM分子家族概述 |
| 2.2.2 SLAM分子家族在多种疾病中异常表达 |
| 2.3 SLAMF4(CD244)研究现状综述 |
| 2.3.1 SLAMF4(CD244)的结构与功能 |
| 2.3.2 SLAMF4(CD244)的异常表达与疾病 |
| 2.3.3 SLAMF4(CD244)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
| 第3章 T1DM患者免疫系统变化及SLAM分子家族表达 |
| 3.1 前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人外周血来源 |
| 3.2.2 材料和试剂 |
| 3.2.3 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 3.3.2 生化的测定 |
| 3.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 3.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 3.3.5 细胞内Foxp3 染色 |
| 3.3.6 统计分析 |
| 3.4 结果 |
| 3.4.1 T1DM患者及HCs基线指标及生化检测结果 |
| 3.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T细胞表达 |
| 3.4.3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B细胞表达 |
| 3.4.4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NK细胞表达 |
| 3.4.5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PBMC中髓系细胞表达 |
| 3.4.6 各免疫细胞表面SLAM分子家族表达 |
| 3.5 讨论 |
| 3.6 小结 |
| 第4章 T1DM患者T细胞表面SLAMF4 分子表达 |
| 4.1 前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人外周血来源 |
| 4.2.2 材料和试剂 |
| 4.2.3 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研究对象入组及排除标准 |
| 4.3.2 生化及一般临床资料的测定 |
| 4.3.3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 |
| 4.3.4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 4.3.5 细胞内IFN-γ/TNF-a染色 |
| 4.3.6 统计分析 |
| 4.4 结果 |
| 4.4.1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SLAMF4分子表达 |
| 4.4.2 T1DM患者及HCs外周血T细胞亚群SLAMF4分子表达 |
| 4.4.3 SLAMF4分子表达与细胞活化的状态有关 |
| 4.4.4 T1DM患者外周血SLAMF4分子表达与一般临床资料相关性 |
| 4.5 讨论 |
| 4.6 小结 |
| 第5章 NOD小鼠免疫细胞分化及SLAMF4分子表达 |
| 5.1 前言 |
| 5.2 实验材料和动物 |
| 5.2.1 材料和试剂 |
| 5.2.2 实验仪器 |
| 5.2.3 实验动物 |
| 5.2.4 垫料与饲料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NOD小鼠体重及一般情况 |
| 5.3.2 NOD小鼠血糖的测量 |
| 5.3.3 检测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分化及血清分离 |
| 5.3.4 胰腺淋巴结单细胞悬液制备 |
| 5.3.5 小鼠尾静脉采血及血清分离 |
| 5.3.6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 5.3.7 细胞外标志物染色 |
| 5.3.8 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HE)染色 |
| 5.3.9 统计分析 |
| 5.4 结果 |
| 5.4.1 NOD小鼠1型糖尿病发病情况 |
| 5.4.2 NOD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布异常 |
| 5.4.3 NOD小鼠T细胞表面SLAMF4分子异常表达 |
| 5.5 讨论 |
| 5.6 小结 |
| 第6章 SLAMF4调控CD8~+T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 6.1 前言 |
| 6.2 实验材料 |
| 6.2.1 人脐带血来源 |
| 6.2.2 正常人外周血来源 |
| 6.2.3 T1DM患者外周血来源 |
| 6.2.4 材料与试剂 |
| 6.2.5 仪器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 |
| 6.3.2 磁珠分选脐带血CD8~+T细胞 |
| 6.3.3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的CD8~+T细胞 |
| 6.3.4 流式分选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转录组测序 |
| 6.3.5 磁珠分选正常人外周血来源的CD8~+T细胞 |
| 6.3.6 流式分选正常人SLAMF4~+CD8+T细胞及SLAMF4~-CD8+T细胞 |
| 6.3.7 细胞凋亡检测 |
| 6.3.8 细胞增殖检测 |
| 6.3.9 统计分析 |
| 6.4 结果 |
| 6.4.1 体外培养脐带血来源CD8~+T细胞SLAMF4表达情况 |
| 6.4.2 T1DM患者SLAMF4~+及SLAMF4~-CD8+T细胞的RNA测序 |
| 6.4.3 SLAMF4与CD8+T细胞凋亡 |
| 6.4.4 SLAMF4与CD8+T细胞增殖 |
| 6.5 讨论 |
| 6.6 小结 |
| 第7章 T1DM免疫损伤机理及SLAMF分子异常表达的思考 |
| 第8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 第一章 引言 |
| 第二章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 |
| 2.1.2 临床材料及伦理审查 |
| 2.1.3 主要仪器、耗材 |
| 2.1.4 主要试剂 |
| 2.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分离与纯化 |
| 2.2.2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 |
| 2.2.3 流式细胞术监测外周血、脾脏及骨髓中人免疫细胞的比例 |
| 2.2.4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脾脏和骨髓中人免疫细胞的比例 |
| 2.2.5 荧光免疫组化染色 |
| 2.2.6 统计学分析 |
| 2.3 实验结果 |
| 2.3.1 成功构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 |
| 2.3.2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各脏器中人免疫细胞的占比 |
| 2.3.3 影响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构建的因素 |
| 2.4 讨论 |
| 第三章 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 |
| 3.1.2 细胞系 |
| 3.1.3 主要仪器 |
| 3.1.4 主要试剂 |
| 3.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前列腺癌细胞系 PD-L1 的表达 |
| 3.2.2 前列腺癌荷瘤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
| 3.2.3 肿瘤体积监测 |
| 3.2.4 重建与未重建小鼠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浸润情况 |
| 3.2.5 统计学分析 |
| 3.3 实验结果 |
| 3.3.1 几种常见前列腺癌细胞系 PD-L1 表达水平的分析 |
| 3.3.2 前列腺癌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构建及鉴定 |
| 3.4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MSCs功能的研究 |
| 1.2.1 MSCs简介 |
| 1.2.2 MSCs鉴定标准 |
| 1.2.3 MSCs与疾病的关系 |
| 1.3 外泌体 |
| 1.3.1 外泌体简介 |
| 1.3.2 外泌体提取与表征方法 |
| 1.3.3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应用 |
| 1.4 MSCs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
| 1.4.1 巨噬细胞与炎症 |
| 1.4.2 MSCs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 |
| 1.5 急性肺损伤 |
| 1.5.1 急性肺损伤简介 |
| 1.5.2 急性肺损伤机制 |
| 1.6 NF-κB信号通路 |
| 1.6.1 NF-κB信号通路简介 |
| 1.6.2 NF-κB信号通路与炎症性疾病的关系 |
|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意义 |
| 1.7.1 立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
| 1.7.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HPL-MSCs的提取与鉴定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实验细胞 |
| 2.2.2 实验试剂 |
| 2.2.3 实验仪器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主要试剂配制 |
| 2.3.2 HPL-MSCs的提取、培养与传代 |
| 2.3.3 HPL-MSCs的鉴定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HPL-MSCs的培养状态 |
| 2.4.2 HPL-MSCs的表面标记物鉴定结果 |
| 2.4.3 HPL-MSCs的诱导分化结果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HPL-MSCs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 |
| 3.2.1 实验细胞 |
| 3.2.2 实验试剂 |
| 3.2.3 实验仪器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主要试剂配制 |
| 3.3.2 实验分组 |
| 3.3.3 ELISA测定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 |
| 3.3.4 流式细胞术分析CD86 蛋白的表达 |
| 3.3.5 qRT-PCR测定炎症相关基因转录水平 |
| 3.3.6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 3.3.7 一氧化氮含量检测 |
| 3.3.8 统计学分析 |
| 3.4 .实验结果 |
| 3.4.1 HPL-MSCs在蛋白水平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 3.4.2 HPL-MSCs在基因水平上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 3.4.3 HPL-MSCs影响巨噬细胞极化的机制研究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HPL-MSCs对体外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 |
| 4.2.1 实验细胞 |
| 4.2.2 实验试剂 |
| 4.2.3 实验仪器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A549 细胞培养 |
| 4.3.2 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 4.3.3 细胞毒性实验 |
| 4.3.4 HPL-MSCs对肺损伤的影响 |
| 4.3.5 WB研究 HPL-MSCs调节肺损伤的机制的研究 |
| 4.3.6 统计学分析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LPS对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
| 4.4.2 肺损伤模型的建立 |
| 4.4.3 HPL-MSCs对肺损伤的影响结果 |
| 4.4.4 HPL-MSCs调节肺损伤的机制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调节巨噬细胞极化的研究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 |
| 5.2.1 实验细胞 |
| 5.2.2 实验试剂 |
| 5.2.3 实验仪器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的提取 |
| 5.3.2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的表征 |
| 5.3.3 细胞毒性和增殖实验 |
| 5.3.4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 5.3.5 统计学分析 |
| 5.4 实验结果 |
| 5.4.1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的表征 |
| 5.4.2 HPL-MSCs来源的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
| 5.5 本章小结 |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 主要结论 |
|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 |
| 1.2 实验动物来源 |
| 1.3 细胞培养 |
| 1.4 动物肝癌移植瘤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分组 |
| 1.5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 |
| 1.6 活性氧检测 |
| 1.7 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 |
| 1.7.1 IHC操作 |
| 1.7.2 IHC表达情况评分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与仑伐替尼+PolyCHb对动物肿瘤生长的影响 |
| 2.1.1 不同处理(用药)方式荷瘤小鼠模型生长情况比较 |
| 2.1.2 实验结束时不同处理(用药)方式裸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比较 |
| 2.2 仑伐替尼+PolyCHb处理后荷瘤小鼠血管的HE染色分布 |
| 2.3 仑伐替尼+PolyCHb处理后荷瘤小鼠ROS染色 |
| 2.4 仑伐替尼+PolyCHb处理后荷瘤小鼠IHC表达及评分 |
| 2.4.1 不同处理(用药)方式处理后荷瘤小鼠HIF-1α表达及评分 |
| 2.4.2 不同处理(用药)方式处理后荷瘤小鼠VEGF、CD34、CD44、GLUT-1、MMP-9的表达评分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 |
| 1.3 课题设计 |
| 第2章 PolyCHb增强仑伐替尼对肝癌移植瘤模型治疗效果的初步观察 |
| 2.1 引言 |
| 2.2 仑伐替尼的毒理学预实验 |
| 2.3 细胞培养与肝癌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过程 |
| 2.4 石蜡包埋 |
| 2.5 HE染色实验 |
| 2.6 活性氧冰冻ROS切片 |
| 2.7 免疫组化检测 |
| 2.8 统计分析 |
| 2.9 结果 |
| 2.10 讨论 |
| 2.11 本章结论 |
| 第3章 RedpCarrier增强仑伐替尼治疗肝癌荷瘤裸鼠敏感性的初步观察以及与PolyCHb的对照评价 |
| 3.1 引言 |
| 3.2 细胞培养与肝癌荷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治疗过程 |
| 3.3 石蜡包埋、HE染色实验、活性氧冰冻ROS切片、免疫组化检测 |
| 3.4 统计分析 |
| 3.5 结果 |
| 3.6 讨论 |
| 3.7 本章结论 |
| 第4章 对不同HBOC影响的差异肿瘤基因表达的转录组测序和结果 |
| 4.1 引言 |
| 4.2 mRNA质控 |
| 4.3 转录组测序流程、数据库比对以及数据处理 |
| 4.4 转录组测序结果 |
| 4.5 讨论 |
| 4.6 本章结论 |
| 第5章 基于临床肿瘤治疗学的HBOC应用展望、总结以及后续工作建议 |
| 5.1 基于临床肿瘤治疗学的HBOC的应用展望 |
| 5.2 总结以及后续工作建议 |
| 文献综述:肝癌的诊治、肿瘤乏氧与血管生成、抗血管生成治疗以及肝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一一核心机制及最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 致谢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miRNA在阻塞性睡联呼吸暂停诱导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全文缩略词 |
| 前言 |
| 第一章 氧化铁纳米粒用于MSCs高效携载和表达自杀基因 |
| 1.1 仪器与试剂 |
| 1.1.1 仪器 |
| 1.1.2 试剂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MFIONs用于MSCs的基因转染 |
| 1.2.2 体外自杀效应 |
| 1.2.3 体外旁观者效应 |
|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1.3.1 基于 MFIONs 的转染体系用于 MSCs 的基因转染 |
| 1.3.2 体外自杀效应 |
| 1.3.3 体外旁观者效应考察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氧化铁纳米粒诱导Cx43 过表达改善GJIC功能并促进旁观者效应 |
| 2.1 仪器与试剂 |
| 2.1.1 仪器 |
| 2.1.2 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MFIONs对 MSCs及 C6 脑胶质瘤细胞上Cx43 表达的影响 |
| 2.2.2 MFIONs对 MSCs与 C6 脑胶质瘤细胞间GJIC的影响 |
| 2.2.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GJIC功能的影响 |
| 2.2.4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MFIONs促进Cx43 过表达 |
| 2.3.2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GJIC功能 |
| 2.3.3 MFIONs诱导的Cx43 过表达促进旁观者效应 |
| 2.3.4 GJIC功能影响旁观者效应的有效发挥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MFIONs改良MSCs的肿瘤靶向递送载体的构建 |
| 3.1 仪器与试剂 |
| 3.1.1 仪器 |
| 3.1.2 试剂 |
| 3.1.3 实验动物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体外肿瘤细胞趋向实验 |
| 3.2.2 静脉注射的经MFIONs改良的MSCs的体内分布 |
| 3.2.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MFIONs提高MSCs在体外对C6 脑胶质瘤细胞的趋向性 |
| 3.3.2 MFIONs促进MSCs在体内向脑胶质瘤靶向归巢 |
| 3.3.3 腹腔注射的GCV的颅内分布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体内治疗实验及初步的安全性评价 |
| 4.1 仪器与试剂 |
| 4.1.1 仪器 |
| 4.1.2 试剂 |
| 4.1.3 实验动物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
| 4.2.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体内抗肿瘤疗效研究 |
| 4.3.2 短期安全性评价试验 |
| 4.4 本章小结 |
|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的肿瘤归巢特性及其肿瘤靶向治疗应用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