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峰[1](2021)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干扰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8月—2021年8月该院收诊治疗6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研究,根据双盲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恩替卡韦联合干扰素治疗,对比临床治疗效果,检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记录各组患者用药后不同时间HBV-DNA转阴率,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检测肝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免疫功能指标结果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检测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68.15±3.97)%、CD4+(43.45±1.11)%、CD4+/CD8+(2.16±0.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8+(20.15±1.0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4、11.480、9.343、7.709,P<0.05)。另外,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干扰素联合治疗方案具有确切疗效,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吴宇峰[2](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胡九东,刘洋,李莹,张玮,邢练军[3](2011)在《中西医结合抗病毒治疗慢乙肝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是抗病毒,该文通过近3年来的临床观察和文献研究发现,抗HBV药物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和中药及其提取物联合治疗慢乙肝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不管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降低变异率,还是改善肝功能、纤维化和临床症状,联合治疗均优于单一治疗,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优势,可能是治疗慢乙肝的首选疗法。
徐玮[4](2010)在《补肾清肝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肝肾阴虚证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补肾清肝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肝肾阴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以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补肾清肝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和对照组30例(替比夫定治疗)。观察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临床证候、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病原学指标等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4周时试验组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为53.33%,总疗效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因观察疗程尚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生化指标、免疫指标、抗病毒应答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HBV-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HBeAb转换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补肾清肝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肝肾阴虚证的慢乙肝安全、有效:既能改善证候、调节免疫、恢复肝功能、提高抗病毒的应答率,又无明显不良反应。
王少丽,姚乃礼,吕文良,吴泰相[5](2008)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肝胆病组临床试验数据库、CENTRAL、PubMed、EMbase、CBMdisc、CNKI等电子资料库。由2名评价者共同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6个研究,5156例慢性乙肝患者。3篇为完全随机设计,7篇为半随机设计,46篇未描述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文献均未描述分配隐藏的方法,仅1篇文献实施盲法。按测量指标和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在所有结局指标中,除治疗结束后12个月随访时干扰素HBeAg阴转率优于苦参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8,0.90)],及苦参素与拉米呋定比较,治疗12周、24周时HBVDNA阴转率低于拉米呋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RR=0.48,95%CI(0.33,0.70);RR=0.40,95%CI(0.26,0.63)],其它指标均为阴性结果。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肝纤维化、病毒学指标、病毒学应答、ALT复常率可能有效,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系统评价所纳入的文献研究用药时间不同,因此无法进行总体的效应合并分析,对整体效果还需要更为大量的文献支持。
陈岩,王婉[6](2008)在《苦参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2例》文中提出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GHB)治疗的关键,一种新的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获得美国等多国FDA批准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临床观察提示它对慢性乙肝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及拉米夫定(3TC)耐药均有效。与3TC比较,它具有耐药变异出现晚、
史文英,张军勤[7](2006)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验证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同期住院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苦参素注射液600mg/d肌注,3个月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症状体征、ALT、HBeAg及HBV-DNA的转归情况。结果两组病人症状体征及ALT指标改善明显,差异不大(P>0.05);3个月后治疗组ALT恢复正常比例达86.7%、HBeAg及HBV-DNA转阴率分别为40%、46.7%,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1.1%、0%、3.6%,差异显着(P<0.05)。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价廉、高效、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陆滨[8](2006)在《关于肝病3号保肝降酶作用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探讨肝病3号对慢性乙肝的保肝降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临床观察:以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与肝病3号治疗,时限为3个月。观察记录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纤维化指标(HA、LN、PcⅢ、Ⅵ-C)、肝脾多普勒影像检查及病原标志物指标。实验研究:分别建立大鼠急、慢性肝损伤模型,各分为正常对照、肝病3号、联苯双酯及模型对照4组,观察给药前后大鼠肝功能、透明质酸酶(H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变化。 结果:临床研究表明,患者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脾多普勒影像学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实验研究表明,肝病3号对急、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肝功能、透明质酸酶(H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疗效明显优于联苯双酯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结论:肝病3号有较好的保肝降酶,抗肝损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抗肝脏损伤、促进胶原的降解、抗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有关。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肝功指标。
苏玉华,卢佃华,杜鹏程[9](2005)在《苦参素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苦参素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苦参素常以单方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目前报道与苦参素可联合的约物已达20余种,大部分的治疗效果与干扰素相当,无不良反应。另外,苦参素还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可作为外用皮肤用药治疗湿诊等疾患, 在临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王昆,王福祥[10](2003)在《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文中研究表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 |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对比 |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HBV-DNA转阴率对比 |
|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研究背景 |
|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
|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
| 1.3 乙型肝炎防治 |
|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 3.研究内容 |
| 3.1 纳入研究类型 |
| 3.2 研究对象 |
| 3.3 干预措施 |
| 3.4 结局测量 |
| 3.5 检索策略 |
|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
|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
| 4. 结果 |
| 4.1 检索策略 |
|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
|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
|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
|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
|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
|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
|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
|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
|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
|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引言 |
|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抗病毒西药治疗 |
| 1 中药及中药提取物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
| 2 中药及提取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慢乙肝的研究 |
| 中药提取物抗乙肝病毒治疗的研究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病例选择标准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纳入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四)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
| 二、研究对象 |
| (一) 病例来源 |
| (二) 一般资料分析 |
| 三、治疗方法 |
| (一) 试验分组 |
| (二) 治疗方法 |
| 四、观察指标及时点 |
| (一) 安全性指标 |
| (二) 疗效性指标 |
| (三) 结局指标 |
| 五、疗效评定 |
| (一) 近期疗效评价 |
| (二) 远期疗效评价 |
| 六、统计方法 |
| 七、治疗结果 |
| (一) 总疗效分析 |
| (二) 临床症候变化分析 |
| (三) 中医证候改善分析 |
| (四) 肝功能的变化分析 |
| (五) HBV-DNA阴转率分析 |
| (六) HBeAg阴转率和HBeAg/HBeAb转换率的分析 |
| (七) 抗病毒应答率的分析 |
| (八) 免疫指标的分析 |
| (九)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
| 讨论 |
| 一、现代医学对慢乙肝的认识 |
| (一) 发病机制 |
| (二) 治疗 |
| 二、慢乙肝病因病机认识 |
| (一) 病因认识 |
| (二) 病机认识 |
| 三、慢乙肝治法学认识 |
| (一) 补肾养肝,柔和肝体 |
| (二) 清肝祛邪,调和肝用 |
| 四、补肾清肝方组方立意及药物分析 |
| (一) 补肾养阴,滋水涵木 |
| (二) 清肝解毒,兼除余邪 |
| (三) 健脾和中,顺其条达 |
| (四) 现代药理研究 |
| 五、补肾清肝方疗效机制分析 |
| (一) 调控机体免疫 |
| (二) 抗肝损伤 |
| (三) 抗HBV作用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详细摘要 |
| 1资料与方法 |
|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1.1文献类型 |
| 1.1.2研究对象 |
| 1.1.3干预措施 |
| 1.1.4结局指标 |
| 1.2检索策略 |
| 1.3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4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2.1纳入试验特征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2 ALT复常率 |
| 2.2.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2.2苦参素vs拉米呋定 |
| 2.2.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2.4苦参素vs常规治疗 |
| 2.2.5苦参素vs干扰素 |
| 2.2.6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2.7苦参素vs空白对照 |
| 2.2.8苦参素vs胸腺肽 |
| 2.2.9苦参素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2.10苦参素+左旋咪唑涂布剂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3血清病毒学应答指标 |
| 2.3.1 HBsAg阴转率 |
| 2.3.1.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3.1.2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3.1.3苦参素vs常规治疗 |
| 2.3.1.4苦参素vs干扰素 |
| 2.3.1.5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3.1.6苦参素vs空白对照 |
| 2.3.1.7苦参素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3.1.8苦参素+左旋咪唑涂布剂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3.2 HBeAg阴转率 |
| 2.3.2.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3.2.2苦参素vs拉米呋定 |
| 2.3.2.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3.2.4苦参素vs常规治疗 |
| 2.3.2.5苦参素vs干扰素 |
| 2.3.2.6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3.2.7苦参素+甘利欣vs甘利欣 |
| 2.3.2.8苦参素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3.2.9苦参素+左旋咪唑涂布剂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3.2.10苦参素+拉米呋定vs干扰素+拉米呋定 |
| 2.3.2.11苦参素+利加隆胶囊vs利加隆胶囊 |
| 2.3.2.12苦参素vs胸腺肽 |
| 2.3.2.13苦参素vs空白对照 |
| 2.3.3 HBeAb阳转率 |
| 2.3.3.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3.3.2苦参素vs拉米呋定 |
| 2.3.3.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3.3.4苦参素vs干扰素 |
| 2.3.3.5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3.3.6苦参素+拉米呋定vs干扰素+拉米呋定 |
| 2.3.4 HBeAg/抗-HBe转化率 |
| 2.3.4.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3.4.2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3.4.3苦参素+甘利欣vs甘利欣 |
| 2.3.5 HBeAg/HBVDNA转化率 |
| 2.3.6抗-HBc阴转率 |
| 2.4血清病毒学指标HBV-DNA阴转率 |
| 2.4.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4.2苦参素vs拉米呋定 |
| 2.4.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4.4苦参素vs常规治疗 |
| 2.4.5苦参素vs干扰素 |
| 2.4.6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4.7苦参素vs空白对照 |
| 2.4.8苦参素+甘利欣vs甘利欣 |
| 2.4.9苦参素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4.10苦参素+左旋咪唑涂布剂vs左旋咪唑涂布剂 |
| 2.4.11苦参素+拉米呋定vs干扰素+拉米呋定 |
| 2.4.12苦参素vs胸腺肽 |
| 2.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 2.5.1苦参素vs胸腺肽 |
| 2.5.2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5.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5.4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5.5苦参素+甘利欣vs甘利欣 |
| 2.6有 (显) 效率 |
| 2.6.1苦参素+拉米呋定vs拉米呋定 |
| 2.6.2苦参素vs拉米呋定 |
| 2.6.3苦参素+常规治疗vs常规治疗 |
| 2.6.4苦参素+干扰素vs干扰素 |
| 2.6.5苦参素vs胸腺肽 |
| 2.7不良反应 |
| 2.7.1苦参素联合拉米呋定 |
| 2.7.2苦参素联合干扰素 |
| 2.7.3苦参素单用 |
| 3讨论 |
| 3.1 ALT复常率 |
| 3.2血清病毒学应答 |
| 3.3血清病毒学指标 |
| 3.4肝纤维化指标 |
| 3.5有 (显) 效率 |
| 3.6局限性 |
| 3.7结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一、一般资料 |
| (一) 病例选择 |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 (四) 终止实验标准 |
| (五) 病例概况 |
| 二、治疗方法 |
| (一) 药物组成及制备 |
| (二) 服用方法 |
| (三) 观察项目 |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 三、治疗结果 |
| (一) 总体疗效分析 |
| (二) 治疗后中医征候改善情况 |
| (三)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 |
| (四) 治疗前后肝功改善情况 |
| (五)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情况 |
| (六) 治疗前后肝脾彩色多普勒检查改善情况 |
| (七) 病原学检查 |
| (八) 药物不良反应 |
| 四、结论 |
| 实验研究 |
| 实验一 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实验观察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动物饲料 |
| (三) 实验药物 |
| 二、实验方法 |
| 三、观察项目与方法 |
| (一) 血清ALT、AST、ALB、G的测定 |
| (二) 血清SOD、MDA的测定 |
| (三) 统计学处理 |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 (一) 对大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 (二) 对大鼠血清ALB、G的影响 |
| (三) 对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 |
| 五、结论 |
| 实验二 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实验观察 |
| 一、实验材料 |
| (一) 实验动物 |
| (二) 动物饲料 |
| (三) 实验药物 |
| 二、实验方法 |
| 三、观察项目与方法 |
| (一) 一般情况 |
| (二) 血清ALT、AST、ALB、G、HA(透明质酸酶)的测定 |
| (三) 肝脏组织外观表现及肝脏系数计算 |
| (四) 统计学处理 |
| 四、实验结果 |
| (一) 一般情况 |
| (二) 对大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 (三) 对大鼠血清ALB、G的影响 |
| (四) 对大鼠血清HA的影响 |
| (五) 对大鼠肝脏系数的影响 |
| 五、结论 |
| 讨论 |
| 一、现代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
| (一)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 |
| (二)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简述 |
| 二、中医学对慢性乙肝的认识 |
| (一) 肝的生理特点 |
| (二) 对慢性乙肝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 |
| (三) 慢性乙肝久病的病机特点 |
| 三、治法方剂述要 |
| (一) 敛阴柔肝 |
| (二) 活血养血 |
| (三) 现代药理学研究简述 |
| 四、肝病3号保肝作用的机理探讨 |
| (一) 减轻肝损伤,改善肝功能作用 |
| (二) 抗肝纤维化作用 |
| (三) 抗氧自由基损伤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1 临床材料 |
| 1.1 病例选择: |
| 1.2 病例资料及分组: |
| 1.3 治疗方法: |
| 1.4 观察方法及项目: |
| 1.5 结果 |
| 1.5.1 常见症状及体征的变化: |
| 1.5.2 治疗前后两组ALT的变化: |
| 1.5.3 治疗结束后两组ALT复常情况: |
| 1.5.4 治疗结束后两组HBVM以及HBV-DNA变化情况比较, 见表2。 |
| 2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