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乙型脑炎疫苗致血管性水肿一例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引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论文文献综述)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1](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2](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经验,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中华预防医学会[3](2021)在《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的疫苗和预防接种工作知情提出了要求, 对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内容作出了规定。本共识以该法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为基础, 借鉴国内外经验, 阐述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发展和形式, 制定了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标准流程和信息、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原则以及各疫苗知情同意书格式, 为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人员在预防接种服务中参考。本部分共识包括总则以及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乙型脑炎疫苗、脑膜炎球菌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内容。

孟娟,肖浩,张虹婷,贾巧茹,王良录[4](2020)在《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文中认为儿童疫苗过敏临床上虽并不多见,但疫苗过敏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导致疫苗过敏的成分除了疫苗中的特异性病毒或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抗原外,还包括所含的其他药物或者试剂成分,例如明胶、抗生素、防腐剂及乳胶等。本文就疫苗含有的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和试剂成分,以及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进行综述。

沈名锋[5](2013)在《来源于Vero细胞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纯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国内外乙脑疫苗临床结果表明,人体对乙脑抗原本身(灭活的乙脑病毒)耐受性良好,乙脑疫苗免疫后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轻微。临床研究和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少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已证明与抗原本身无关,而抗原外的其他成分才是免疫人群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这些成分包括:病毒培养用动物细胞的残留蛋白质和残留DNA;培养基残留如小牛血清;灭活剂残留(如甲醛);制剂添加的赋形剂(如明胶)、防腐剂(如硫柳汞)等。因此,对乙脑灭活疫苗而言,尽可能提高抗原纯度,避免在制剂中添加不合适的赋形剂、保护剂和防腐剂,制品的安全性将有可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研究目的:国内外现有的乙脑疫苗纯化工艺,普遍采用区带离心技术路线或多步凝胶过滤技术路线。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有害物质残留量过高,从而导致疫苗产品存在安全性隐患。为此,本课题对乙脑疫苗的纯化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疫苗成品的纯度,减少接种副反应的发生。研究方法:(1)灭活工艺研究:比较甲醛与β-丙内酯两种灭活剂对乙脑病毒的灭活效果;(2)浓缩工艺研究:研究不同孔径超滤膜包和不同浓缩倍数对浓缩效果的影响;(3)研究Sepharose4FF和Sephacryl S-300两种分子筛填料对乙脑病毒的纯化效果;(4)研究离子交换层析对乙脑病毒的纯化效果;(5)用优化得到的工艺路线进行了三批小试样品和三批中试样品的纯化。研究结果:(1)β-丙内酯作为灭活剂灭活乙脑病毒有良好的回收率及更低的生产成本;(2)使用300K孔径的膜包浓缩20倍的浓缩工艺参数可以得到较高的抗原回收率及降低后期纯化的处理体积;(3)Sepharose4FF层析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样品,而SephacrylS-300层析样品的抗原回收率更高,在两种填料单步纯化均未达《药典》相关要求情况下,优先选择更高回收率的Sephacryl S-300作为第一步精纯;(4)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后,宿主DNA残留小于10pg/剂,Ver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均低于2010版药典标准10倍以上;(5)三批小试和三批中试样品得到的纯化后原液均稳定达标。研究结论:在原有工艺中增加离子交换层析进行进一步精纯,使抗原纯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残余DNA可达10pg/剂以下,Vero细胞蛋白质残留量、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均低于2010版药典标准10倍以上,也显着低于国内所有同类产品,保持了疫苗良好的免疫原性并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由于乙脑病毒疫苗接种对象为少年儿童,高质量的产品必将大大降低接种人群的副反应和概率,成为父母和医护人员所欢迎的产品,能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路长飞,谢彦军,林鑫,田月洁[6](2013)在《328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数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评价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上报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为疫苗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2011年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328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涉及疫苗前三位的为人用狂犬病疫苗80例(24.4%),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75例(22.9%),流行性感冒病毒疫苗38例(11.6%);异常反应类型分布为一般的异常反应291例(88.7%),严重的37例(11.3%),其中新的异常反应为13例;37例严重异常反应中有25例为发热或高热症状;不良反应预后为治愈212例(64.6%),好转113例(34.5%),有后遗症2例(0.6%),死亡1例(0.3%)。结论应重点关注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的新的不良反应和人用狂犬病疫苗引起的过敏反应,并从多渠道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以科学准确的评价疫苗的安全性。

马敬仓,刘景顺,于民[7](2012)在《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偶合川崎病1例》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受种者发生川崎病的原因是否与接种该疫苗有关。方法收集并分析疫苗受种者的预防接种资料、住院病历资料,组织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结果疫苗质量合格,接种过程符合工作规范。该患者先后在数家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和门诊治疗,根据临床体征和辅助检查,川崎病诊断成立。川崎病的发生与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只是时间上的巧合。结论该患者的情况属于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偶合川崎病。

周传玲[8](2011)在《山东枣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状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弄清枣庄地区乙型脑炎媒介种类组成、蚊虫乙型脑炎带毒率情况和当地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状况,为该地区乙型脑炎防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蚊虫种类调查方法,在观察点猪圈采取诱蚊灯通宵捕蚊方法采集成蚊,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分类鉴定以弄清当地蚊虫种类组成情况;乙型脑炎病毒蚊虫带毒率调查方法,对捕获鉴定后的蚊虫按照种类分装于冻存管内,并置于液氮中冻存,在实验室采取RT-PCR方法分离鉴定乙型脑炎病毒;健康人群乙型脑炎抗体水平调查方法,在观察点附近村寨分别对1.5-20岁和20岁以上两组人群采血(2ml/人),离心制成血清,在实验室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乙型脑炎IgG抗体阳性情况结果:共捕捉2亚科4属7种34174只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属于当地主要优势蚊种,占蚊虫捕获总数的92.84%(31730/34174);采取RT-PCR方法分离黄病毒,其阳性批次率38.1%,从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出6株乙型脑炎病毒,自然带毒率1.75/10万,经测序鉴定该乙型脑炎病毒属于工型;共采集278份健康人群血清,乙型脑炎IgG抗体阳性率为41.4%(116/278),其中>20岁年龄组人群乙型脑炎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1.5岁-20岁年龄组(χ2=11.786,P<0.05)女性人群乙脑工gG抗体水平高于男性(χ2=6.641,P<0.05),未接种过乙脑疫苗人群阳性率高于接种过乙脑疫苗人群阳性数率(χ2=13.215,P<0.05)结论:首次在枣庄地区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基因1型,三带喙库蚊属于当地乙型脑炎主要媒介,当地乙型脑炎流行程度较高,提示当地防疫部门应加强乙型脑炎疫苗接种工作,并做好防蚊灭蚊控制措施。

陈弟诗[9](2011)在《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猪伪狂犬病毒(PRV)、猪细小病毒(PPV)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是引起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的三大主要病毒性病原,临床上常与免疫抑制性病毒:猪瘟病毒(HCV)、猪呼吸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等和一些细菌性疾病等混合或继发感染,除引起严重的繁殖障碍外,更导致猪病临床症状复杂多变性,增加治疗和防控的难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节约人力简化免疫程序、降低免疫干扰、减小动物应激、鉴别疫苗与野毒,研发一种高效、稳定、安全、方便的新型疫苗来同时预防和控制好当前三种病毒病,是最大幅度降低猪繁殖障碍性综合征(SMEDI)及相关疫病行之有效的途径。PRV活载体和PPV VP2病毒样颗粒的联合应用,为发展新型动物疫苗提供了思路。本研究开展了对四川省猪场猪只PRV和JEV的血清学调查,以掌握其流行现状;研究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与PPV VP2嵌合DNA疫苗;并以猪伪狂犬病毒疫苗株SA215为载体,构建了JEV-PPV-PRV活载体疫苗。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PRV gE ELISA检测试剂盒对2009年-2010年以四川省18个地区的27个具有代表性大中小型猪场不同批次送检的血清1177份进行了伪狂犬野毒的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猪场平均gE抗体阳性率为8.2%,阴性猪场占59.3%,川东北区阳性率最高为18.8%,公猪野毒感染率最高达7.4%,基础母猪规模为100头以下的小型猪场猪只伪狂犬野毒阳性率最高为52.7%。对四川省10个地区的14个猪场进行PRVgB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各猪场gB抗体阳性率从最低的66.7%到最高100%,14个猪场平均抗体阳性率达87%,表明四川省PRV的免疫情况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采用JEV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对四川14个地区21个规模化猪场从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的1100份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JEV抗体总阳性率为75.1%,川西区抗体阳性率最高为83.6%,4月份抗体阳性率逐渐升高,到5月份阳性率达到第二高水平92.1%。将826份JEV 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样品按照猪群类别分类随机抽样20%,采用JEV RT-PCR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后备猪阳性率为6.5%最高,表明四川省猪群存在JEV感染。2、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JEVE蛋白抗原表位进行了预测,结合文献报道筛选出5个B细胞表位和1个T细胞表位,为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引入通用辅助T细胞表位(PADRE),选取合适的接头Linker序列将各表位进行不同顺序线性串联组合,初步优化获得基于多抗原表位疫苗分子的氨基酸序列,并用生物软件对串联的乙脑多表位肽进行了分析评价。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为载体,构建了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e,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表明,JEV阳性血清能特异性识别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表达产物,表明JEV多抗原表达蛋白e具有免疫原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以便应用于基因疫苗研制。3、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的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PPV VP2蛋白N端连续9个甘氨酸富集的编码区是VP3蛋白的切割位点,常规PCR扩增容易导致该区段的缺失,为研究该缺失对PPV VLPs的影响,探索VP2病毒样颗粒上适合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点,笔者构建了该区段缺失的VP2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并以完整VP2作为对照,采用脂质体介导法转染Vero细胞,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SDS-PAGE和Western-boltting,间接免疫荧光以及正染和免疫电镜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观察;进一步将重组质粒以核酸疫苗的方式直接肌注免疫小鼠,采用间接ELISA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和T细胞亚群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免疫小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结果显示,缺失△VP2和完整VP2在Vero细胞中均能自我装配成VLPs,并具有与完整病毒粒子类似血凝性,pCI-△VP2和pCI-VP2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良好的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不影响VP2病毒样颗粒的装配和免疫原性,△VP2同样可进行PPV VPLs疫苗和抗原转运载体的研制,为VPLs载体改造和修饰位点的探索提供了新方向,为VP2基因结构与蛋白质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4、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按照哺乳动物密码子偏爱性对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将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连接到PPV VP2的N端,以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为基础,分别构建了含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的pCI-e和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基因Ve的真核表达质粒pCI-Ve。构建的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由脂质体介导转染Vero细胞,经过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以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e和Ve成功表达,具有免疫原性,电镜观察重组质粒pCI-Ve的细胞表达产物,表明产物可能形成病毒样颗粒。5、JEV-PPV新型核酸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将真核表达质粒pCI-Ve、pCI-e和pCI-VP2以肌肉注射方式,100μg/只剂量免疫健康昆明鼠,2周后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检测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情况,同时检测了中和抗体产生情况,还通过攻毒实验对pCI-Ve的免疫保护作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pCI-Ve够诱导小鼠产生良好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致死剂量的JEV强毒攻击能提供75%的保护率,表明pCI-Ve具有作为预防猪乙脑和细小病毒病的新型DNA疫苗的潜力。6、JEV-PPV-PRV活载体疫苗的研究将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基因e和PPV VP2嵌合基因Ve连接到本实验室的通用PRV SA215转移载体中,构建了转移载体pPI-Ve,通过与亲本株PRV SA215同源重组,构建了重组PRV SA215(G)。经Western-blot、PCR、绿色荧光和细胞病变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PRV SA215 (G)构建成功。通过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变效应和电镜观察表明插入外源基因Ve几乎不影响亲本株SA215的生物学特性,电镜观察到PRV SA215 (G)在Vero细胞培养物中形成比VP2病毒样颗粒稍大的类似颗粒,推测表达了Ve嵌合病毒样颗粒。猪只免疫试验结果表明,PRV SA215 (G)以106.0TCID50/只,1次性肌肉注射免疫仔猪,能诱导较好的JEV、PPV和PRV体液免疫应答,能诱导良好的Thl型和Th2型细胞免疫应答,主要为Thl型,能产生亲本株类似的中和抗体效价。表明PRV SA215(G)可作为预防JEV、PPV和PRV的活载体疫苗的优良候选株。

包红红[10](2010)在《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titis A Vaccine, Live,HepA-L)和HepA-I (Hepatitis A Vaccine,Inactivated,HepA-I)上市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监测是评价HepA安全性的重要方法。我国从2005年开展AEFI监测,本文对2007~2008年北京、河北、上海、广东、广西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Reaction)的发生率及特征进行分析,评价两种类型甲肝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目的:分析我国5个省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征,评价两种HepA的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AEFI监测系统)报告收集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接种的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方法对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特征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从AEFI发生情况看,2007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5省共报告由HepA AEFI220例,总报告发生率为41.34/100万;报告发病率依次为河北、上海、广东、北京和广西,范围在3.39~274.22/100万;其中不良反应200例,报告发生率为37.61/100万,严重不良反应106例,报告发生率为19.93/100万。HepA-L严重不良反应28例,报告发生率为11.84/100万;HepA-I78例,报告发生率26.41/100万。两种HepA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重度发热(腋温≥38.6℃)53例,报告发生率9.97/100万;过敏反应52例,报告发生率9.78/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41例,报告发生率7.71/100万;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发生率0.19/100万;其它过敏反应10例,报告发生率1.88/100万);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发生率0.19/100万。无局部红肿直径>5cm、硬结直径>5cm、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阿瑟(Arthus)反应、血管性水肿、多发性神经炎、GBS、臂丛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在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重度发热15例,报告发生率6.34/100万;过敏反应13例,报告发生率5.50/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11例,报告发生率3.00/100万;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发生率0.42/100万;其它过敏反应1例,报告发生率0.42/100万)。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高热38例,报告发生率12.87/100万;过敏反应39例,报告发生率13.20/100万(包括过敏性皮疹30例,报告发生率10.16/100万;其它过敏反应9例,报告发生率3.05/100万);无菌性脓肿1例,报告发生率0.34/100万。从性别构成比看,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男性68例,女性38例,男女性别比为1.79:1。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28例,男性22例,女性6例,男女性别比为3.37:1;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78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男女性别比为1.44:1。从年龄构成比看,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年龄分布情况:<1岁1例,占1.28%;1岁为34例,占43.59%;2~6岁43例,占55.13%。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为为28例,1岁0例;1~2岁为11例,占39.29%;2~6岁17例,占60.71%。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为78例,1岁1例,占1.28%;1~2岁为34例,占43.59%;2-6岁43例,占55.13%。从剂次分布上看,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均是1剂次;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第1剂次为53例,占67.95%,第2剂次25例,占32.05%。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27例,占79.24%;2-3d18例,占16.98%。在HepA-L2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27例,占96.43%;2~3d1例,占3.57%;在HepA-I78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接种后≤1d发生的为57例,占73.08%;2~3d17例,占21.79%。从严重不良反应的转归看,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治愈74例,占69.81%;好转29例,占27.36%;无死亡和残留后遗症;不详3例,占2.83%。HepA-L的严重不良反应治愈17例,占60.71%;好转10例,占35.71%;后遗症0例;死亡0例;不详1例,占3.57%。HepA-I的严重不良反应治愈57例,占73.08%;好转19例,占24.363%;后遗症0例;死亡0例;不详2例,占2.56%。106例严重不良反应住院的个案14例,占13.21%,其中住院≤10d的11例,占10.38%;>10d为3例,占2.83%。HepA-L住院个案7例,占43.75%,0~2d为1例,占3.57%,3~5天6例,占21.43%,平均住院天数为3.57天。HepA-I住院个案7例,占8.97%,0~2d为0例,3~5天2例,占2.56%,6~10天2例,占2.56%,11~15天1例,占1.28%,16~30天1例,占1.28%,31~60天1例,占1.28%,平均住院天数为13.71天。从企业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构成比看,HepA-L厂商A报告例数为3例,占10.71%;B为9例,占32.14%;C为10例,占35.71%;D为2例,占7.14%;E为4例,占14.29%。HepA-I厂商a报告例数为30例,占38.46%,;b为21例,占26.92%;c为14例,占17.95%;d为7例,占1.75%;e为6例,占7.69%。HepA-L和HepA-I各生产企业均疫苗严重不良反应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皮疹为主。各企业疫苗批号未发现聚集性反应。结论:我国接种HepA-L和HepA-I后发生的AEFI和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均较低。严重不良反应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反应居多,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2-6岁组报告发病率高,多发生在1d内,多在3d内治愈或好转。未报告聚集性反应。HepA-L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较HepA-I低,二者均以发热(腋温≥38.6℃)和过敏性反应为主,各年龄组HepA-L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较HepA-I低,HepA-L严重不良反应住院平均时间较HepA-I短,二者均未报告聚集性反应。

二、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引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引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论文提纲范文)

1 总 则
    1.1 预防接种知情
        1.1.1 预防接种知情权
        1.1.2 预防接种同意权
        1.1.3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
    1.2 预防接种告知
    1.3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理论框架
        1.3.1 框架概述
        1.3.2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自身特点的双向性
        1.3.3 预防接种知情和告知关系的二重性
        1.3.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和决策关系的决定性
        1.3.5 受种者选择和疫苗犹豫
    1.4 预防接种知情告知的意义
        1.4.1 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获益
        1.4.2 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或接种单位获益
    1.5 预防接种告知方式和过程
        1.5.1 告知时机
        1.5.2 告知方式
    1.6 预防接种告知内容
        1.6.1 疫苗所预防疾病
        1.6.2 疫苗简介和接种建议
        1.6.3 预防接种禁忌
        1.6.4 常见不良反应及其处置
        1.6.5 预防接种注意事项
    1.7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
        1.7.1 预防接种告知和知情同意过程推荐
        1.7.2 预防接种知情同意流程
    1.8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
        1.8.1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的内容
        1.8.2 非免疫规划疫苗知情告知与宣传推广的区别
        1.8.3 自愿选择和费用自理
        1.8.4 同时接种和优先接种
        1.8.5 同效替代
    1.9 疫苗接种知情同意书推荐格式
2 乙型肝炎疫苗
    2.1 疫苗针对疾病
        2.1.1 病原学
        2.1.2 临床特征
        2.1.3 流行病学特征
    2.2 疫苗简介
        2.2.1 疫苗免疫原性
        2.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2.2.3 疫苗安全性
    2.3 接种建议
        2.3.1 免疫程序
        2.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2.3.3 接种禁忌
    2.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2.4.1 常见不良反应
        2.4.2 罕见不良反应
        2.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2.5 注意事项
        2.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2.5.2 特定事项
3 卡介苗
    3.1 疫苗针对疾病
        3.1.1 病原学
        3.1.2 流行病学特征
        3.1.3 临床特征
    3.2 疫苗简介
        3.2.1 疫苗效果
        3.2.2 疫苗安全性
    3.3 接种建议
        3.3.1 免疫程序
        3.3.2 接种禁忌
    3.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3.4.1 常见不良反应
        3.4.2 罕见不良反应
        3.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3.5 注意事项
4 含脊髓灰质炎成分疫苗
    4.1 疫苗针对疾病
        4.1.1 病原学
        4.1.2 临床表现
        4.1.3 流行病学特征
        4.1.4 消灭脊灰进展
    4.2 疫苗简介
        4.2.1 疫苗免疫原性
        4.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4.2.3 疫苗安全性
    4.3 接种建议
        4.3.1 免疫程序
        4.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4.3.3 接种禁忌
    4.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4.4.1 常见不良反应
        4.4.2 罕见不良反应
        4.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4.5 注意事项
        4.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4.5.2 特定事项
5 含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成分疫苗
    5.1 疫苗针对疾病
        5.1.1 病原学
        5.1.2 临床表现
        5.1.3 流行病学特征
    5.2 疫苗简介
        5.2.1 疫苗免疫原性
        5.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5.2.3 疫苗安全性
    5.3 接种建议
        5.3.1 免疫程序
        5.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5.3.3 接种禁忌
    5.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5.4.1 常见不良反应
        5.4.2 罕见不良反应
        5.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5.5 注意事项
        5.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5.5.2 特定事项
6 含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疫苗
    6.1 疫苗针对疾病
        6.1.1 病原学
        6.1.2 临床特征
        6.1.3 流行病学特征
    6.2 疫苗简介
        6.2.1 疫苗免疫原性
        6.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6.2.3 安全性
    6.3 接种建议
        6.3.1 免疫程序
        6.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6.3.3 接种禁忌
    6.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6.4.1 常见不良反应
        6.4.2 罕见不良反应
        6.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6.5 注意事项
7 乙型脑炎疫苗
    7.1 疫苗针对疾病
        7.1.1 病原学
        7.1.2 临床表现
        7.1.3 流行病学特征
    7.2 疫苗简介
        7.2.1 疫苗免疫原性
        7.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7.2.3 疫苗安全性
    7.3 接种建议
        7.3.1 免疫程序
        7.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7.3.3 接种禁忌
    7.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7.4.1 常见不良反应
        7.4.2 罕见不良反应
        7.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7.5 注意事项
        7.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7.5.2 特定事项
8 脑膜炎球菌疫苗
    8.1 疫苗针对疾病
        8.1.1 病原学
        8.1.2 临床表现
        8.1.3 流行病学特征
    8.2 疫苗简介
        8.2.1 疫苗免疫原性
        8.2.2 疫苗保护效力或效果
        8.2.3 疫苗安全性
    8.3 接种建议
        8.3.1 免疫程序
        8.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8.3.3 接种禁忌
    8.4 注意事项
        8.4.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8.4.2 特定事项
9 甲型肝炎疫苗
    9.1 疫苗针对疾病
        9.1.1 病原学
        9.1.2 临床特征
        9.1.3 流行病学特征
    9.2 疫苗简介
        9.2.1 疫苗免疫原性
        9.2.2 疫苗效力或效果
        9.2.3 疫苗安全性
    9.3 接种建议
        9.3.1 免疫程序
        9.3.2 接种部位、途径和剂量
        9.3.3 接种禁忌
    9.4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9.4.1 常见不良反应
        9.4.2 罕见不良反应
        9.4.3 极罕见不良反应
    9.5 注意事项
        9.5.1 疫苗接种慎用情况
        9.5.2 特定事项

(4)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药物过敏概述
    1.1药物过敏概念
    1.2药物过敏分类
    1.3药物过敏临床表现
2疫苗中含有的可能诱发过敏反应的药物或试剂成分
    2.1明胶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2硫柳汞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3抗生素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5苯氧乙醇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2.6乳胶过敏所致疫苗过敏
3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建议

(5)来源于Vero细胞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纯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乙型脑炎病及乙型脑炎病毒
        1.1.1 乙型脑炎病的流行及其危害
        1.1.2 乙型脑炎病毒的结构和生物学性质
        1.1.3 乙型脑炎流行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2 国内外乙脑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情况
        1.2.1 国外乙脑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使用情况
        1.2.2 国内乙脑疫苗研发、生产和使用情况
        1.2.3 国内外现有疫苗存在的问题
        1.2.4 国内外乙脑疫苗的技术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
        1.3.1 现有的乙脑疫苗纯化工艺路线
        1.3.1.1 区带离心(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1.3.1.2 凝胶过滤柱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somegraphy)
        1.3.2 现有乙脑疫苗纯化工艺路线存在的问题
        1.3.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
    2.3 方法
        2.3.1 制备方法
        2.3.1.1 培养原液的制备
        2.3.1.2 磷酸缓冲液的制备
        2.3.1.3 各种蔗糖浓度的制备
        2.3.1.4 钙镁盐水的制备
        2.3.1.5 补体的制备
        2.3.2 病毒滴度检测
        2.3.3 病毒灭活验证
        2.3.4 蛋白含量检测(Lowry法)
        2.3.5 抗原量检测
        2.3.6 宿主蛋白残留检测
        2.3.7 宿主DNA残留检测
        2.3.8 牛血清蛋白残留检测
        2.3.9 疫苗效力检测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结果
    3.1 抗原前处理工艺研究
        3.1.1 培养原液的灭活工艺研究
        3.1.1.1 甲醛灭活温度及时间的选择
        3.1.1.2 β‐丙内酯灭活工艺研究
        3.1.1.3 两种灭活剂灭活效果比较
        3.1.2 培养原液浓缩工艺研究
        3.1.2.1 超滤膜包孔径对浓缩效果的影响
        3.1.2.2 浓缩倍数对浓缩效果的影响
    3.2 抗原精细纯化工艺研究
        3.2.1 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研究
        3.2.1.1 样品上样量对Sepharose 4FF层析分离效果的影响比较
        3.2.1.2 样品上样量对S300 层析分离效果的影响比较
        3.2.1.3 两种层析填料层析效果比较
        3.2.2 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研究
        3.2.3 乙脑病毒灭活后抗原EIA值与动物免疫效力之间关系的研究
        3.2.4 小试纯化工艺研究
        3.2.5 中试纯化工艺研究
        3.2.6 与国内外同类制品的纯化技术路线比较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6)328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接种者人口学信息
    3.2 疫苗种类构成
    3.3 剂型和接种方式
    3.4 报告类型
    3.5 新的异常反应分析
    3.6 严重的异常反应分析
    3.7 异常反应预后
4 讨论
    4.1 疫苗监测概况
    4.2 疫苗质量安全性
        4.2.1 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4.2.2 人用狂犬病疫苗
    4.3 加强监测, 保障疫苗质量安全

(7)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偶合川崎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
    2.1 第1阶段
    2.2 第2阶段
    2.3 第3阶段
    2.4 第4阶段
    2.5 调查诊断
3 讨论
    3.1 该儿童川崎病诊断成立
    3.2 该儿童的乙脑灭活疫苗接种过程符合免疫规划工作规程
    3.3 乙脑灭活疫苗的常见不良反应概述
    3.4 在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的情况下,预防接种偶合症难免发生[11]。
    3.5 规范预防接种服务是减少、避免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偶合症的重要环节

(8)山东枣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1.1 乙型脑炎
        1.2 乙脑的流行
        1.3 乙脑的传播
        1.4 分子生物学
        1.4.1 JEV的形态及基因结构
        1.4.2 病毒蛋白
        1.5 乙脑的疫苗研究进展
        1.5.1 鼠脑灭活苗
        1.5.2 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
        1.5.3 Vero细胞灭活苗
        1.5.4 减毒活疫苗
        1.5.5 兽用疫苗
        1.5.6 发展中疫苗
第二章 四川省部分猪场伪狂犬和乙型脑炎和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样品采集
        1.1.2 检测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检测方法
        1.2.1 PRV gE(gpI)抗体ELISA
        1.2.2 PRV gB抗体ELISA
        1.2.3 JEV抗体ELISE检测方法
        1.2.4 JEV病原的RT-PCR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PRV的检测
        2.1.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PRV gE抗体的检测结果
        2.1.2 不同类别猪群RPVgE抗体阳性情况
        2.1.3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PVRgE抗体阳’’1l情况
        2.1.4 不同养殖规模猪场中不同类别猪群砂V野毒感染的情况
        2.1.5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猪只猪伪狂犬gB抗体的检测结果
        2.1.6 四川省不同类别猪群PVRgB抗体的检测结果
        2.2 JEV的检测
        2.2.1 四川省不同地区各猪场JEV抗体ELISA检测情况
        2.2.2 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情况
        2.2.3 四川省各猪场不同月份送检样品的JEV抗体情况
        2.2.4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月份不同类别猪群JEV抗体阳性情况
        2.2.5 四川省各猪场送检样品不同季度不同类别猪群的JEV抗体阳性情况
        2.2.6 JEV病原的特异性RT-PCR检测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四川省猪场伪狂犬血清学检测
        3.2 关于四川省猪场乙脑抗体和抗原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章 乙脑E基因多抗原表位基因的设计和原核表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质粒、菌株和细胞
        1.1.2 酶和其它试剂
        1.1.3 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的设计和选择
        1.2.2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及合成
        1.2.3 JEVE基因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2.4 多表位重组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2 结果
        2.1 JEVE蛋白抗原表位的预测与选择
        2.2 JEVE蛋白多表位串联基因的设计与合成
        2.3 JEVE基因多表位串联基因的抗原参数分析
        2.4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e的酶切鉴定
        2.5 JEV多表位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SDS-APGE和Westernblot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猪细小病毒VP2蛋白N端甘氨酸富集区的缺失对病毒样颗粒形成及免疫原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毒株、菌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1.4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1.4.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4.2 VP2缺失基因和完整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1.5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P2和pCI-VP2的构建
        1.6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表达
        1.6.1 重组质粒pCI-△VP2和pCI-VP2的转染Vero细胞
        1.6.2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检测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1.6.3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1.6.4 VLPs的粗纯及免疫电镜观察
        1.7 红细胞凝集试验
        1.8 AVP2真核表达的免疫原性的研究
        1.8.1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1.8.2 PPV抗体监测
        1.8.3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8.4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监测
    2 结果
        2.1 PPV△VP2和VP2 PCR扩增及分析
        2.2 含PPV△VP2和VP2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重组质粒的表达产物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2.4 重组质粒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5 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2.6 表达产物的免疫电镜观察
        2.7 红细胞凝聚试验
        2.8 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
        2.9 免疫小鼠脾细胞增殖试验
        2.10 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设计和合成
        1.5 PPV VP2基因的扩增
        1.6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构建
        1.6.1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和pCI-neo的酶切回收
        1.6.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与pCI-neo的连接
        1.6.3 pCI-e的酶切鉴定
        1.7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1.7.1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构建
        1.7.2 密码子优化的e基因的酶切回收
        1.7.3 T-VP2066的酶切回收
        1.7.4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基因的连接
        1.7.5 T-Ve的酶切鉴定
        1.7.6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构建
        1.7.7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1.8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表达
        1.8.1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和pCI-Ve的转染
        1.8.2 重组质粒表达产物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1.8.3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1.8.4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2 结果
        2.1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e的密码子优化和合成
        2.2 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e的酶切鉴定
        2.3 PPV VP2的扩增和TA克隆质粒的鉴定
        2.4 T-Ve的酶切鉴定
        2.5 真核表达载体pCI-Ve的酶切鉴定
        2.6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检测
        2.7 重组质粒pCI-e和pCI-Ve真核表达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8 真核表达载体pCI-Ve表达产物的电镜观察
    3 讨论
        3.1 JEV多抗原表位DNA疫苗的构建
        3.2 JEV多抗原表位串联基因的密码子优化
        3.3 JEV多抗原表位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3.4 用PPV VP2展示JEV多抗原表位的策略
    4 小结
第六章 密码子优化的JEV多抗原表位e与PPV VP2嵌合真核表达载体的免疫原性
    1.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表达质粒的大量制备
        1.5 实验动物分组与免疫
        1.6 JEV和PPV的抗体监测
        1.7 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1.8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1.9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1.10 JEV中和试验
        1.10.1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1.10.2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1.11 PPV血凝抑制试验
        1.22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2 结果
        2.1 小鼠的JEV抗体监测
        2.2 小鼠的PPV抗体监测
        2.3 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结果
        2.4 T淋巴细胞数量的检测
        2.5 免疫小鼠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2.6 JEV CQRC-1株TCID_(50)值的测定
        2.7 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8 PPV血凝抑制试验
        2.9 免疫小鼠的JEV攻毒试验
    3 讨论
        3.1 PPV VP2和乙脑多抗原表位的研究
        3.2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
        3.3 JEV和PPV新型二价DNA疫苗的免疫途径
        3.4 重组质粒的体液免疫应答
        3.5 重组质粒的细胞免疫
        3.6 中和抗体和攻毒保护
        3.7 提高重组质粒免疫效果的策略
    4 小结
第七章 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毒株、质粒和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仪器设备和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2.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
        2.1.2 PRV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2.1.3 PRV移载体pPI-Ve的转染和绿色荧光表达观察
        2.2 PRV重组嵌合基因Ve活载体疫苗株的获得
        2.2.1 PRV转移载体pPI-Ve质粒的制备
        2.2.2 PRV SA215病毒基因组的提取
        2.2.3 脂质体介导的共转染
        2.2.4 重组病毒的空斑筛选
        2.2.5 重组病毒的PCR鉴定
        2.2.6 重组病毒的Western-boltting检测
        2.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2.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2.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2.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2.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
        2.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2.4.2 仔猪的分组和免疫
        2.4.3 免疫猪的JEV、PPV和PRV的抗体监测
        2.4.4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4.5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2.4.6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2.4.7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3 结果
        3.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构建(图7-1)
        3.1.1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3.1.2 PRV转移载体pPI-Ve的酶切鉴定和PCR鉴定
        3.1.3 PRV转移载体pPI-Ve在Vero细胞中表达观察
        3.2 重组PRV SA215(G)的构建与筛选
        3.2.1 重组PRV SA215(G)的筛选和PCR鉴定
        3.2.2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Western-blotting检侧
        3.3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
        3.3.1 在Vero细胞上的致病效应观察
        3.3.2 重组病毒的电镜观察
        3.3.3 重组病毒的TCID_(50)测定
        3.4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
        3.4.1 重组PRV病毒株SA215(G)对仔猪的安全性试验
        3.4.2 免疫猪的PPV抗体监测
        3.4.3 免疫猪的JEV抗体监测
        3.4.4 免疫猪的PRV抗体监测
        3.4.5 免疫组JEV中和抗体效价测定
        3.4.6 免疫组PRV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3.4.7 血凝抑制试验(HI)检测抗猪细小病毒抗体
        3.4.8 细胞因子的定量检测
    4 讨论
        4.1 JEV、PPV和PRV三联疫苗的意义
        4.2 PRV载体的选择
        4.3 转移载体的构建
        4.4 提高同源重组效率的方法
        4.5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筛选
        4.6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表达
        4.7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4.8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对仔猪的安全性
        4.9 重组病毒PRV SA215(G)的免疫应答
    5 小结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时间
    2 研究地区
    3 病例定义与分类
    4 调查内容
    5 资料收集
    6 数据整理
    7 分析指标
    8 质量控制
    9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HepA-L和HepA-I AEFI报告情况
    2、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临床诊断及报告发生率
    3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性别分布
    4 甲肝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年龄分布
    5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地区分布
    6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接种剂次
    7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间隔分布
    8 HepA的严重不良反应的转归
    9 两种HepA严重不良反应住院情况
    10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企业分布
    11 HepA严重不良反应的聚集性
讨论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甲型病毒性肝炎与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简述
附件1 甲型病毒性肝炎AEFI个案报告卡
附录2 甲型病毒性肝炎AEFI个案调查表
附表3 甲型病毒性肝炎接种剂次数报告表
致谢
个人简历
附 文章

四、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引致血管神经性水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Chinese Preventive Medicine Association;.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2]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02)
  • [3]预防接种知情告知专家共识(上)[J]. 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02)
  • [4]药物过敏史儿童疫苗接种管理策略[J]. 孟娟,肖浩,张虹婷,贾巧茹,王良录.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0(06)
  • [5]来源于Vero细胞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纯化工艺研究[D]. 沈名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6]328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数据分析[J]. 路长飞,谢彦军,林鑫,田月洁. 药学研究, 2013(01)
  • [7]接种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偶合川崎病1例[J]. 马敬仓,刘景顺,于民. 中国医药科学, 2012(22)
  • [8]山东枣庄地区乙型脑炎流行状况调查[D]. 周传玲. 大理学院, 2011(01)
  • [9]猪乙型脑炎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活载体疫苗的研究[D]. 陈弟诗.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2)
  • [10]中国甲型病毒性肝炎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D]. 包红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


预防接种论文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论文 乙脑减毒活疫苗论文 流行性乙型脑炎论文 山东疫苗事件论文

上一篇:羊水过少58例分析
下一篇:一种基于区域相关性的动态匹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