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45例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45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安慰[1](2019)在《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调查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调查结果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系统全面、安全有效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将构建的护理方案运用至机械通气患者中,探讨该方案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病原菌检出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为观察性研究: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甲综合医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机械通气超过48h的2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根据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对患者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并收集数据。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在文献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方案进行优化,首先研究小组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拟定干预方案初稿;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建立专家咨询问卷,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不同三甲综合医院的14名专家进行问卷咨询,计算出各项准则的平均权重和各项干预措施在各项准则下的平均得分,再计算二者乘积之和,根据分值大小,取得分最高的前六项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第三部分为实验性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太原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病房2018年4月2019年2月的104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集束化护理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机械通气患者相关资料调查表进行数据收集。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基线资料和组间感染人数比较用?2检验,组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础疾病、既往COPD史、糖尿病史、使用抑酸制剂、经鼻胃管鼻饲、使用糖皮质激素、意识状态、常规气道湿化、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冷凝液更换、APACHEⅡ评分、二次插管是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2种、年龄>60岁、经鼻胃管鼻饲、使用糖皮质激素>7天、昏迷、低蛋白血症、APACHEⅡ评分>15分、机械通气时间>7天、二次插管是导致患者发生VAP的独立危险因素。2.在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研究小组初步建立9个方面护理问题:体位干预、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呼吸机护理、营养支持、镇静干预、预防医院内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康复训练,20项具体干预措施;借鉴多准则决策分析法优化后共6项措施组成集束化护理方案:(1)鼓励早期活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2)采用0.12%氯己定口腔护理,4次/日;(3)无特殊禁忌者抬高床头30°45°;(4)持续性声门下分泌物吸引,保持气囊压在2530cmH2O之间;(5)每日唤醒训练自主呼吸并评估是否可撤机拔管;(6)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的冷凝水,集水瓶处于低位。3.在对干预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来自于自身免疫、护理及治疗方面,全面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加强护理和合理用药有助于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2.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是专家基于系列评价准则对多项策略通过量化权重来决定各项措施执行顺序或推荐程度,排除了研究者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科学性,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对方案的认同感。3.集束化护理方案可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同时,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患者APACHEⅡ评分,减少病原菌检出率。

郑攀[2](2018)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消化道定植菌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消化道定植菌的相关关系,探讨肺部感染病原的来源,为制定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对象: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17年7月至12月收治的4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组: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SPSS19.0软件随机分组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开放式吸痰组20人,治疗过程中采用普通吸痰管进行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组20人,采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引。方法:气管切开后48h、第9天、第16天分别采集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胃液、肛拭子标本送检,进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患者的一般情况。2.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患者痰标本检测阳性的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气管切开患者痰培养各细菌的检出情况。5.分别分析两组患者痰培养各细菌检出率与消化道定植菌的相关关系,并对结果进行比较。6.比较肺部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痰培养各细菌检出情况。7.分别分析肺部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痰培养各细菌检出率与消化道定植菌的相关关系,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资料按照患者编号、标本采集时间、及采样部位进行整理,应用Excel绘制完成相关表格。数据用SPASS19.0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株数”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两变量相关关系用直线相关回归分析。显着水准一律取双侧α=0.05。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COPD病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开放式吸痰组78.95%,密闭式吸痰组44.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开放式吸痰组78.95%,密闭式吸痰组42.5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次研究37例气管切开患者共送检痰标本111份,培养出细菌76株。各细菌株数(检出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6株(14.41%),铜绿假单胞杆菌14株(12.61%),鲍曼不动杆菌14株(12.61%),大肠埃希菌8株(7.21%),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株(5.41%),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4.50%),彭氏变形杆菌4株(3.60%),表皮葡萄球菌4株(3.60%),肺炎链球菌3株(2.70%),肠球菌1株(0.90%),阴沟肠杆菌1株(0.90%)。开放式吸痰组19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57份,培养出细菌51株。各细菌株数(检出率)分别为:铜绿假单胞杆菌12株(21.05%),肺炎克雷伯杆菌11株(19.30%),鲍曼不动杆菌9株(15.79%),大肠埃希菌6株(10.53%),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株(7.02%),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7.02%),彭氏变形杆菌2株(3.51%),肺炎链球菌1株(1.75%),肠球菌1株(1.75%),阴沟肠杆菌1株(1.75%)。密闭式吸痰组18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54份,培养出细菌25株。各细菌株数(检出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5株(9.26%),鲍曼不动杆菌5株(9.26%),表皮葡萄球菌4株(7.41%),铜绿假单胞杆菌2株(3.70%),大肠埃希菌2株(3.70%),肺炎链球菌2株(3.70%),彭氏变形杆菌2株(3.7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株(3.70%),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1.85%)。两组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杆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彭氏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阴沟肠杆菌,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开放式吸痰组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分别与痰液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r=0.941 P<0.001,r=0.921 P<0.001,r=0.705 P=0.011。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与痰液细菌检出率有明显的相关性(r>0.6)。将密闭式吸痰组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分别与痰液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r=-0.111P=0.732,r=-0.003 P=0.993,r=0.111 P=0.731。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密闭式吸痰组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与痰液细菌检出率的相关性不明显。6.肺部感染23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69份,培养出细菌66株。各细菌株数(检出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4株(20.29%),铜绿假单胞杆菌13株(18.84%),鲍曼不动杆菌13株(18.84%),大肠埃希菌8株(11.59%),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株(7.25%),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7.25%),彭氏变形杆菌3株(4.35%),肺炎链球菌2株(2.90%),表皮葡萄球菌2株(2.90%),阴沟肠杆菌1株(1.45%)。14例未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共送检痰标本42份,培养出细菌10株。各细菌株数(检出率)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4.76%),表皮葡萄球菌2株(4.76%),鲍曼不动杆菌1株(2.38%),铜绿假单胞杆菌1株(2.38%),肺炎链球菌1株(2.38%),彭氏变形杆菌1株(2.38%),肠球菌1株(2.38%),嗜麦芽寡养单胞菌1株(2.38%)。两类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彭氏变形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阴沟肠杆菌,两类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将肺部感染患者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分别与痰液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r=0.851 P<0.001,r=0.872 P<0.001,r=0.717 P=0.009。结果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与痰液细菌检出率有明显的相关性(r>0.6)。将无肺部感染患者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分别与痰液进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分别为:r=-0.447P=0.145,r=-0.355 P=0.258,r=-0.476 P=0.117。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无肺部感染患者咽拭子、胃液、肛拭子各细菌检出率与痰液细菌检出率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1.相较于开放式吸痰,密闭式吸痰更方便、更能提高气管切开护理工作的效率,在预防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上更具优势。2.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行开放式吸痰的患者痰培养细菌与消化道定植菌高度相关,说明开放式吸痰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有可能来自消化道,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消化道的护理,维持消化道菌群的平衡,阻断消化道定植菌向呼吸道的侵入途径。3.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行密闭式吸痰的患者痰培养细菌与消化道定植菌相关性不明显,说明密闭式吸痰管能有效阻断消化道定植菌侵入呼吸道的途径,削弱了消化道定植菌这一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从而降低肺部感染的总体发生率。4.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消化道定植菌关系密切,在防治肺部感染工作中除了关注气管切开呼吸道的护理,还应该注重维护消化道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同时制定阻止消化道细菌向下呼吸道侵袭的有效措施,才能减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吴晓英,宋敏[3](2015)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现状与危险因素,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6月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进行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调查,并根据临床资料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为78.26%、日感染率为19.70‰;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评分、使用抗酸剂为高危因素。结论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GCS评分低、使用抗酸剂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应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孙颖[4](2013)在《喉癌术后患者呼吸道湿化液与湿化方式选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比较0.9%Nacl溶液、0.45%Nacl溶液两种湿化液用于喉癌术后气道湿化时的气道湿化效果分度情况、每天吸痰次数、痰痂发生情况及患者舒适度。(2)比较微电脑自控输入泵连续滴注、间歇气管内滴注用于喉癌术后气道湿化时气道湿化效果分度情况、每天吸痰次数、痰痂发生情况及患者舒适度。(3)比较不同湿化液、不同湿化方式用于喉癌术后气道湿化时的费用、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本次研究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病房进行,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共124名,平分为四组。第一组患者使用0.9%Nacl间歇滴入湿化法,第二组患者使用0.45%Nacl间歇滴入湿化法,第三组患者使用0.9%Nacl微电脑自控输入泵持续湿化法,第四组患者使用0.45%Nacl微电脑自控输入泵持续湿化法。第一组与第二组在不同病房同时进行,第三组与第四组在不同病房同时进行。使用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以及疾病相关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湿化效果调查表以及喉切除患者术后气道护理舒适度自评表比较四组患者术后湿化效果、舒适度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等。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结果(1)喉切除患者术后湿化情况分析包括湿化分度、患者术后每日吸痰次数、痰痂发生情况等,经统计,术后第一、二天患者吸痰次数以及术后第二天患者痰痂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一天第一组患者吸痰次数为3.00±1.31次;第二组患者吸痰次数为4.03±2.06次;第三组患者吸痰次数为2.94±1.57次;第四组患者吸痰次数为3.06±2.02次。术后第二天第一组患者吸痰次数为2.94±1.09次,发生痰痂3例;第二组患者吸痰次数为4.61±2.92次,发生痰痂5例;第三组患者吸痰次数为3.29±2.47次,发生痰痂2例;第四组患者吸痰次数为2.84±1.42次,发生痰痂0例。(2)喉切除术后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湿化影响的舒适度方面,第一组患者得分51.71±4.14,第二组患者得分53.84±3.85,第三组患者得分57.58±2.08,第四组患者得分57.94±1.91;在吸痰影响的舒适度方面,第一组患者得分26.06±5.70,第二组患者得分28.19±3.33,第三组患者得分29.84±4.05,第四组患者得分29.84±2.68;而舒适度总分统计中,第一组患者得分77.77±8.17,第二组患者得分82.03±6.04,第三组患者得分87.42±5.05,第四组患者得分87.77±3.54。(3)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中发生咽瘘1例、其他并发症4例,第二组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例、咽瘘2例、其他并发症2例,第三组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例、咽瘘2例、其他并发症1例,第四组患者中发生咽瘘4例、其他并发症2例。(4)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住院费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患者住院费2.05±1.03万元、住院天数为17.23±6.72天,第二组患者住院费1.97±0.84万元、住院天数为16.68±7.83天,第三组患者住院费2.63±1.26万元、住院天数为19.23±12.91天,第四组患者住院费2.39±1.47万元、住院天数为19.52±9.43天。结论(1)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湿化效果无显着差异。(2)0.45%Nacl微电脑自控输入泵持续湿化能减少患者术后吸痰次数及痰痂发生次数。(3)0.45%Nacl微电脑自控输入泵持续湿化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最高。(4)在喉癌后切除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没有显着差异。(5)微电脑自控输入泵持续湿化不会增加喉癌喉切除术后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

曲维东,王展平,金峰[5](2012)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8例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观察组和32例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60岁、被动的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SAPSⅡ评分﹥25、既往空腹血糖≥8mmol/L是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年龄≥60岁、被动的气管切开的手术时机、SAPSⅡ评分﹥25、既往空腹血糖≥8mmol/L等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减少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郭剑[6](2009)在《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综合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揭示气管切开术后各种危险因素对呼吸道致病菌菌群变迁的影响,为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ICU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于气管切开前采集患者颈部皮肤标本,切开后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分别采集口腔、切口处、咽部分泌物、下呼吸道痰液,病房空气、物表、吸引器引流管、呼吸机管道接口处、呼吸机湿化瓶、气管切开套管内及护理人员手部标本。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进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分析研究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呼吸道菌群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各相关因素对下呼吸道感染的综合作用效力。结果: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95%,高发时间段为术后1周左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呼吸道菌群种类增多,从常见菌群逐步向致病力、耐药性强的菌群发展,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变迁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各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效力大小依次为(括号内为菌群变迁模型的综合指数):呼吸机湿化瓶(2608)>呼吸机管道接口处(2209)>吸引器连接管(2097)>气管切开处(849.3)>口腔(430.55)>气管切开套管(379.61)>病房空气(263.45)>物表(116.4)>医护人员的手(67.05),提示ICU病房内致病菌菌群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呼吸机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接口处和吸引器连接管等相关的医疗器械上,气管的切开部位及患者口腔对致病菌变迁的综合作用效力已明显下降,环境与护理因素(包括病房空气、物表和医护人员的手)对致病菌变迁的综合作用效果比较微弱,对整体菌群变迁影响很小。结论:(1)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高发时间在术后一周左右。(2)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菌群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随术后时间的延长,致病力和耐药性强的菌株逐渐增多。(3)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菌群分布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致病菌菌群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呼吸机湿化瓶、呼吸机管道接口处和吸引器连接管等相关的医疗器械上,而医护人员手、空气物表对菌群变迁影响很小。(4)层次分析法简便易行,且易掌握,从总体上反映致病菌变迁规律,方便归纳和比较。但在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何避免主观性,提高其综合评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高庆伟[7](1994)在《下呼吸道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下呼吸道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机制研究进展华西医科大学成都610044高庆伟(综述)黄安华(审校)呼吸道细菌感染是一种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病死率为医院感染性疾病之首,约占全部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45%。[1]绿脓假单胞菌是目前引起呼吸道...

李丹,罗丹[8](2021)在《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的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对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症水平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89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给予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观察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症水平、肺通气功能。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肺通气功能、呼吸道炎症水平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干预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部感染、呼吸道炎症水平、肺通气功能。

叶富跃,杨堃,王子珍,马春阳,陈政刚,潘琪,吴然[9](2020)在《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sTBI)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的sTBI昏迷患者104例,参照"成人下呼吸道感染诊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对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诊断,采集患者信息,分析sTBI患者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04例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27例,感染率为25.96%。27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6株,其中G-菌27株(75.00%),G+菌5株(13.89%),真菌4株(11.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有吸烟史、患糖尿病、使用糖皮质激素、气管切开时间≥7 d、ICU入住时间≥7 d为sTBI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入院时GCS评分≥5分为保护因素。结论 sTBI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以G-菌感染为主,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受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针对易感菌及影响因素制订应对措施以降低感染率。

赵伟,唐静,高宇[10](2020)在《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于某院行高压氧治疗的80例患者病案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相关危险因素与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关系。结果气管造口、意识障碍、非单独加压治疗共3个因素经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造口、意识障碍、非单独加压治疗是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围绕气管造口、意识障碍、非单独加压治疗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点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二、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45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4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ICU内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危险因素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多准则决策法构建机械通气患者VAP的集束化护理方案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集束化护理方案对预防机械通气患者VAP的效果观察
    1.研究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全文总结
    1.结论
    2.创新之处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消化道定植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
    1.2 临床资料
    1.3 样本检测偏性的控制
    1.4 标本采集
    1.5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1.6 住院期间治疗方法原则
    1.7 医疗用品
    1.8 研究内容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2.2 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痰标本检测阳性的发生情况
    2.4 两组患者痰培养各细菌检出情况
    2.5 两组消化道细菌培养与痰培养结果比较
    2.6 肺部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痰培养各细菌检出情况
    2.7 肺部感染患者与未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与消化道菌群比较
3 讨论
    3.1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
    3.2 肺部细菌感染传播途径的探讨
    3.3 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比较
    3.4 消化道定植菌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3.5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喉癌术后患者呼吸道湿化液与湿化方式选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相关概念及定义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励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5)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选择
    1.3 判断标准[1]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
    2.2 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6)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综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医院感染
    1.2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
    1.3 气管切开术
    1.4 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菌群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1.5 气管切开术后的医院感染
    1.6 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1.7 ICU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特点
    1.8 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菌群的分布
    1.9 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常见的耐药菌
    1.10 目前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1.11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一般资料的收集
    2.4 样本采集和检测偏性的控制
    2.5 采样方法
    2.6 实验方法
    2.7 判断标准
    2.8 研究内容
    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2.9.1 资料整理
        2.9.2 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时间段下呼吸道感染率比较
    3.3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时间点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菌群分布情况比较
        3.3.1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时间点下呼吸道分泌物中菌群种类分布情况比较
        3.3.2 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时间点下呼吸道分泌物中前十位菌群检出率比较
    3.4 各部位检测出的细菌类型与数量
    3.5 各部位细菌培养阳性率与致病菌概率分布
    3.6 菌群危害程度与变迁规律分析
    3.7 菌群变迁综合作用效力建模
        3.7.1 菌群变迁综合参数模型的建立
        3.7.2 一致性检验
        3.7.3 ICU病房致病菌变迁指数的综合评价结果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情况
    2.2 呼吸道炎症水平
    2.3 肺通气功能指标
3 讨论

(9)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与方法
        1.3.1 临床资料收集:
        1.3.2 呼吸道分泌物培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sTBI患者临床资料
    2.2 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
    2.3 sTBI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4 sTBI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四、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45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危险因素分析及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应用研究[D]. 安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与消化道定植菌的关系[D]. 郑攀. 成都医学院, 2018(11)
  • [3]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监测与危险因素分析[J]. 吴晓英,宋敏. 现代预防医学, 2015(10)
  • [4]喉癌术后患者呼吸道湿化液与湿化方式选择的研究[D]. 孙颖. 复旦大学, 2013(03)
  • [5]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曲维东,王展平,金峰. 中国临床研究, 2012(08)
  • [6]重症监护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综合分析研究[D]. 郭剑. 西北大学, 2009(09)
  • [7]下呼吸道绿脓假单胞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感染机制研究进展[J]. 高庆伟.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1994(03)
  • [8]颅脑外伤术后早期纤维支气管镜灌洗吸痰的效果[J]. 李丹,罗丹.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21(04)
  • [9]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 叶富跃,杨堃,王子珍,马春阳,陈政刚,潘琪,吴然. 疑难病杂志, 2020(09)
  • [10]高压氧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J]. 赵伟,唐静,高宇. 中国病案, 2020(05)


呼吸道论文 医院感染论文 呼吸机论文 下呼吸道感染论文 神经外科手术论文

上一篇:注射用炎性宁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39例
下一篇:产业发展与水质保护的相关性分析——以成都为例